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問:我的心在哪裏?為什麼找不到心,卻感到又好像無處不在?

心不相應,父親只在物理層面存在,精神上是虛幻的,似有似無,生活上相互的虛耗卻更加真。



「找不到」為什麼又好像 「無處不在」?


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要瞭解,我們需要藉助三藏中的知識來探究心的本質。


一、物質的在


我們說:A 在B 中。


代表物質 A 在物質B 中。兩者都是佔有空間,有長、闊、高;佔有時間,過了一段時間就可能兩者都消失了,一般時候空間和時間的特徵都比較穩定,能保持一段時間。


有些物質就不好分析了,例如,我們點了一支爉燭, 「火」在哪裏?


錶面上火在燭芯上,實際上火並非一個實體,其物理性質無時不在變化之中,不存在一個穩定的空間和時間,我們眼中延續的燭光是一個視覺上的錯覺。


又例如,月亮高掛在天上。「天」 的物質特性也好像有點難分析啊。


但無論怎樣,如果兩者都是物質,我們覺知上是比較容易瞭解「A 在B 中」的,可以求證,可以否證。


非物質的現象呢?比如說 「心」呢?


物質的「在」和非物質的「在」是不是一樣的?


二、心不是物質,哪裏都不在


心是精神現象,不佔空間,所佔的時間極其短暫。


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是不同的,概念上存在的物質上不一定存在,例如,胸有成竹的人,心中有竹,這些竹不是物質,不存在任何地方,畫了竹後,竹變成了物質,才能存在於紙上。


對於畫家來說,胸中的竹的確是存在的,故而無竹也能成竹。


而胸中的竹,屬精神現象,明顯單單不存在於物質之中。當心不記起時,即使有物質也沒有沒有。


心的「在」和物質的「在」是不一樣的。


我們只能說:「心在」,或者「不在」,而不能說「在哪裏」: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其中,不在上,不在下,不在左,不在右,不在中間。


三、怎樣證明心是在的?笛卡爾來說說。


當你覺知一些訊號(例如節四的三個特點)時,就說明心在了。


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經是位懷疑論者,他懷疑一切的存在,一切都不具真實性,後來他發現,世間現象中只有一樣是不可能被懷疑其存在和真實性的,那就是:「我在懷疑。」


我唯一不能懷疑的是我在懷疑,而我在懷疑的同時,也證明瞭我是存在的。


後來他就提出:我思故我在。他的 「思」,其實由 「懷疑」而來。


用他的話來回答你:當你懷疑心的「方位」時候,就證明瞭心是存在的,因為除了心能懷疑,還有什麼能懷疑呢?


四、為何會感到心是無處不在的?


佛學中的心,基本特相是覺知,覺知的對象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各種精神現象,例如各種概念。


心的第二個特相是同一時刻只能有一次的心的生或滅,而且生滅速度極其快速,常人難以覺察。


第三個特相是只有「心」才能覺知「心」的在。物質方法所探測到精神作用只是精神作用影響下的物質現象而己,並非精神本身,尤如,看到影子不代表看到本體。


建基於以上三個特性,我們自然會感到心是無處不在的。為什麼呢?


當我們在觀察各種現象時,很少時候會完全地專註在同一現象,很時候心是不停改變著所注意的對象,有時會注意心的本身,也即是下一刻的心,注意著上一刻的心。


要留意的是,由於心的生滅極快,注意者和被注意的對象常常是混在一起的,很難被分開,於是,我們注意什麼,同時也注意了注意者,注意者於是混在了被注意的現象中。


你看到什麼,你都「在」其中。


於是便會有了「心是無處不在」的感覺。


你怎論「看」、「聞」、「嗅」、「嚐」、「觸」和「想」到什麼,心都在,由於心和所注意的混合,心經驗到的,你都在。


五、心的其他有趣分析


除了上述三點外,心還有其他有趣的特點,例如:下一刻的心注意著上一刻的心就會產生一種延續的感覺,這也是「自我」感的來源。


其次,虛構的、現實上不可能的現象也可以存在於精神世界的,例如:一個圓形的正方形,一個全能、無所不知的人,等等。


因概念世界的虛幻,有些概念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否證。


緣起的世界,無處不在壞滅之中,沒有現象是永恆的。


對於一些人來說,現實世界很令人失望,要找快樂和永恆的話要在另外的地方找。


在概念的世界中找:


因其虛幻,故而永恆。


很自然地,人們常常感到,心不單止無處不在,而且還可以是永恆的呢!


袁中平作



下次的布薩日是五月七日。


 

2024年4月8日星期一

問:寵物貓走了,很難過。怎樣享受陪伴而又將來不痛苦?

以其刹那,更添美感

 

有些很愛寵物的朋友在寵物走後很傷心,甚至將寵物骨灰製成頸鍊常伴,不能從中復完,有些甚至不敢再養。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凡行法總有離別的時候,明白什麼情況下人會感到滿足和平靜,什麼情況下人又會感到遺憾和難過是必要的。


掌握後就能享受陪伴,而在席散之時能釋懷無憾。


我們帶著初心去參加宴席,假如滿足了初心,吃飽了、喝夠了又興盡了,散席的時候自然會感到滿足和平靜,相反就會感到遺憾和難過。


筵席是緣法和各種條件聚合的,受著各種條件的限制,它不能提供限制以外的功能,比如說相聚100年不散,又或者能夠令所有人永遠快樂。


我們的初心如果配合了這些限制,那麼能夠滿足的機會就會很大;如果不切實際地超越了這些限制,能夠滿足的機會就會很少,於是就會傷心失望難過。


充份明白了筵席緣法條件的限制,帶著這份了知參加就更能盡興。


和家人的相處也一樣,比如說父母兒女伴侶寵物,他們都是緣法所聚合的,受條件所限制,當他們陪伴你走當下這段路的時候你也需要完成自己的初心,當你圓滿了自己的初心所發出的願,比如說照顧了父母,你就會感到快樂和滿足感。


假如你不能夠圓滿自己的初心發出的願,你和他們都會有一種失落感覺,由於你未能完成自己的願,你需要繼續更多的旅程直至你完成了自己最初所發的願,這又會是一連串更多更大的苦。


所以最佳的做法是無論對身邊人或者眾生都檢視自己的初心是什麼,自己需要完成的願是什麼,緣起條件又是什麼,然後趁著眾生還在身邊的時候,配合條件的限制,盡量完成自己的願。


寵物貓病了,你不能代為受苦,只能提供自己能力限制內的條件來減輕痛苦。你的初心發願是照顧,那麼這個照顧也必須要受條件限制,這樣你照顧了就會有滿足感,即使你同時也會有痛苦,但你起碼不會有遺憾。


如是當筵席散了後你就不會有遺憾和痛苦。


明白緣法的限制需要開發智慧,有了智慧就會有平靜,甚至會有法喜。


你洗杯的時候,杯子裂了,你的心是平靜的,甚至有一點法喜。


原因是在這隻杯未裂之前你已經能觀察到杯子只是暫時緣聚的組合,代表它的功能是有限的,存在是暫時的,杯子只是一個概念,實際上是一堆物質組合而成的暫時存在狀態,當你使用這隻杯子的時候會被這些緣法所限制,杯子不能做超出限制以外的事,比如說用上100年不壞,或者是令你快樂高興。


抱著這種認知,你如實知見地使用這隻杯,當緣法果然散了,由於你的心是如實正知的,早已看穿這個存在的狀態,所以回報是法喜,而使用杯子的時候也是有一種使用物質時的快樂。


同理,我們陪伴的時候就能既快樂又不苦。


所有身邊的眾生也是受緣法所限,由於受緣起的條件限制他們必需要一些支援才能快樂,比如說寵物貓需要溫暖、食物和保護,你的初心是照顧他們,於是乎當你提供溫暖和食物給他們的時候你就會有一種滿足感。


這時候你也應該如實正知寵物是緣法所聚合而成的,是不由自主的,當緣起條件還未離散的時候,你已經如實證之地覺察了。


你的回報就是陪伴的時候你會快樂、滿足又能培育智慧,而當他們離開你繼續下一段旅程的時候你會有法喜,至少會有平靜和明悟。


同時你也需要如實正知各種緣法的聚合和離散,以如實的態度去繼續生命的旅程,你不會因害怕散席而抗拒新的成員。


下次的布薩日是四月二十三日。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