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辨析業處」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辨析業處」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5月7日星期二

問:佛教主張輪迴論,同時又主張無我論,如果真有輪迴但又是無我的,那麼到底是誰在輪迴?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有火焰嗎?在哪裏?




「輪迴論」源自於婆羅門教,當時佛陀應用了婆羅門教的「輪迴」的這個概念,卻給予了不同的內容。


婆羅門教的「輪迴論」假定有一真我在生死,佛陀後來借用了這個詞,但教提倡的是「生死流轉觀」,在經典中提及輪迴(saṃsāra)時,佛陀常常用另一詞流轉(sandhāvati )來配搭,例如:


Anekajātisaṁsāraṁ, sandhāvissaṁ anibbisaṁ.......

I’ve journeyed without reward, Transmigrating through countless rebirths,

我經歷無數的輪迴、生死流轉卻毫無所獲。(《法句經》153.~154)


其中,saṁsāraṁ和sandhāvissaṁ是並行的,後者補充了輪迴是無核心的流轉,尤如河水的流轉,有流轉卻沒有核心。


又例如《如是語經》(二十四經):


“Ekapuggalassa, bhikkhave, kappaṁ sandhāvato saṁsarato siyā evaṁ mahā aṭṭhikaṅkalo aṭṭhipuñjo aṭṭhirāsi yathāyaṁ vepullo pabbato, sace saṁhārako assa, sambhatañca na vinasseyyā”ti.  (Itivuttakapāḷi, 24)


「輪迴論」認為有承載了業的主體在輪迴,「生死流轉觀」是有生死,有業,但沒有主體。


有生死,但沒有實體在生死,只有一切的名色法在業的推動下在生死。


兩者本質上的差別在於婆羅門教的輪迴是有主體在輪迴,在經歷生死,佛教是有輪迴,但卻沒有主體,所以佛教的輪迴論和無我論並無抵觸,認為兩者有抵觸的人,除了不瞭解上述的理論外,還是因為人們用了不善巧的方法來處理生死的問題。


人們陷入誤區的原因


佛陀時代有位沙低比丘,他是漁夫的兒子,他認為佛教他有一個自我在流轉,是: 「這個講話的、能感受、到處經驗善惡業的果報者,他的識在流轉、輪迴,非另一個。」其他比丘認為這是不正確的見解,但他不接受。


於是佛陀把叫了他過來,告訴他這是邪見,即使在佛面前,沙低也堅決不承認,堅持是有個意識在生死流轉;於是佛陀轉頭向在座的其他比丘開示,是業在流轉,非識在流轉,應用緣起法來觀察。《渴愛的滅盡大經 》)《中部》38經)


沙低比丘探討輪迴論和無我論的方法是透過語言、思辨和討論,而佛陀開示他應用「緣起法」來開展觀智來探討這兩個論題。


用語言、思辨、思量和討論來探討的話會令人陷入思維混亂,無助於解決問題。


為什麼語言不適合用來討論這類本體(如靈魂、輪迴主體等)問題?


語言的限制


哲學家維根斯坦認為語言和文字不適用於探討本體論的問題,他認為本體論涉及的問題是不可言說的,語言文字不能準確表達涵意,所以應該歸入 「不可言說」的範圍。


同樣,我們不用世間法(包括語言)作為工具來瞭解生死流轉等問題,因工具本身限制了量度。


「工具本身限制了量度」意味著一個有高深智慧的人也不能以語言去解決這類問題。為甚麼呢?


假如有人以語言來探索這類問題,會陷入邊見(antaggāhikā diṭṭhi, views assuming finiteness) 的邪見。


「邊」指現象的邊界、界限(finiteness),通常能適用於一些現象,例如有一個正方形,一個圓形,正方形和圓形都擁有明顯、可分隔的界限將兩者分隔。


但有時候有些現象的「邊」是不清晰的,這時候就不適合應用「邊」在這些現象中來界定現象的獨立性,同時這些現象並不是實體,用有邊和語言來描述無邊的現象是不準確的。


例如,有一堆木材燃燒,有了火焰,木材相對上是有邊界的,我們可以說木材是有「邊」的,火焰就沒有明顯的「邊」,我們感知火焰形態只是視覺上的感覺,並不是火焰本身,所以說火焰是無邊的,用邊來界定火焰是不適當的。


假如我們用「邊」來界定沒有邊的現象,並以之來探索其他問題,這就是邊見了,比如說,一堆火由這堆柴跑過了另一堆柴上,這是不適合的。


相對來說,將一堆柴由一間房搬到了另一個房中,由於柴本身是有邊的,這樣說說是合適的,但這也只是「相對」合適而己。


二千多年前原子學說假定了物質是最基本單位是粒子,名為原子,用現代的高倍電子顯微鏡來放大鏡觀察原子核,科學家發現了所謂的原子核其實只是假象,一顆顆的基本粒子外表看來是粒子,其實只是原子核外的電子雲,粒子的外罩只是假象,科學家正在研究用超級碰撞器來粉碎原子核,找尋最基本的粒子,已經找到了更細微的粒子,現在還未有最終結論。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嚴格意義上,我們是不能真正觸碰到另一個人的,因為原子外圍都是電子雲,而電子雲之間是互相排斥的,人和人之間的觸碰感本質上都是排斥感,接觸感是一種錯覺。



所以,即使物質看來是有邊的,其實也是相對的,本質上一切的存在都是無實質的,這個就是佛教中的「空論」,所有有關本體論的討論都是有邊的,屬於無效的討論。


值得注意的事,有些現象本身難以界定,說這些現像是有邊的固然是無效討論,但說這些現象是難以界定或「無邊」的也是無效討論,因為現象本身並不實在存有。


比如說,「那兔重一公斤」是錯的,「那兔角重量難以量度」也是錯的,因為根本沒有「角」。


佛陀怎樣回應這類本質上是「邊見」的問題?


探討輪迴論時,人們常常不自覺地陷入了邊見,例如,佛陀在世時,有些人會去問:「如來死後去了哪?」「人死後去了哪?」


大部份的時間他都會沉默不回答,並指出這個問題屬於「無記」,即不確定的意思,因此不予回答。


不過有時候,佛陀雖然不回答,卻會說譬喻。


他會反問:有堆火熄了,火焰去了哪?


或者他會舉一個例子,有兩支蠟燭,一支點了火,一支沒點。用點了火的那支點了另外一支,並吹熄了第一支的,可以說火焰從第一支轉到了另外一支上嗎?


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如來死後去哪了?」是無記的。


問題一:英國國王上星期去了美國外訪嗎?


問題二:美國國王上星期去了英國外訪嗎?


上面兩個問題中,問題一在邏輯學語理分析中會被判定為「有效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可辨真假,回答也可以分辨。


問題二是無效問題,因為美國並沒有國王,這個問題的答案故此也不能辨別真假。問題是無效的,自然回答也是無效的,也就是說無論怎樣回答都是不妥當的:


問題二:美國國王上星期去了英國外訪嗎?


回答一:沒有去。


回答二:去了。


回答三:可能去了。


回答四:我不知道。


以上所有的答案都是不妥當的。


關鍵是問題中的前設「美國國王」是不存在的。


現在我們回到原初問題:如來死後意識去哪了?


不像美國沒有國王,人確實有意識的,等於火堆上的火焰確實存在的。


但人的意識具備死後原體轉移的能力嗎?能夠去另一處嗎?


佛學認為是不能的。


人的意識不是實體,不是靈魂,不能永遠保持一樣,一歲時的意識和三十歲的不是同一個意識。


火焰看起來是延續的,實在是一生一滅的,延續是視覺錯覺,即使我們能在概念上安了名,也不代表火焰是實體。意識也一樣。


這也是佛學常常用了另一個詞:「生死流轉」來說明問題,古代經典很少用另一個我們現在常用的字. 有流轉,沒有實體在流轉。


但婆羅門教思想是人的意識是實體,沙低比丘接受了這個思相,他認為意識能永遠保持一樣,死後從今生身體轉換到下一生。


佛教思想是人的意識不是實體,不能永遠保持一樣,死後今生的身體不再具備意識,而世上另一處,有新的意識出現在新的身體中。


正如有兩支蠟燭,以一支點著了另一支,我們不能說火焰從一支轉移到了另外一支上。


誰在流轉?


佛教的生死觀是這樣的:某死了,某某生了。


某不是實體,某某也不是實體,所以不能說某轉生了成為某某。


生死是有的,但沒有一個實體在生死。


有些問題錶面上看來是有效的,實際上也是無效的,像「影子是不是從左邊到了右邊?」也是無記的,因為影子本身是不存在的。


某與某某的關系正如兩支上的火焰上的關系,佛學稱之為「業」的關系,可以說業在流轉,苦在流轉。


所以無記類的問題,像「如來死後去哪了」, 「人死後去了哪」不是有效的問題,因為主詞是無邊的,屬於無記類別,不應該去討論。


「如來」和「自我」都不是實體,既然沒有實體的我,自然死後也不會有一個實體去了哪。


同樣,有人說:「某死了,人死如燈滅。某不再存在了。」


這個描述也是無效的,因為某原本就不是實體的存在。


為什麼說無記類問題是戲論?


佛陀稱這類無記的這問題是戲論,是假問題。


假問題是不值得研究的,因為對真實的生活沒有絲毫正面的影響,如果有影響,也是不好的影響。


如果有輪回,意識不能直接轉世也不障礙生死流浪,是不是同一實體轉世,我們的生死流浪也會繼續。


如果沒有輪回,那麼這個問題更加不值得討論。


是為戲論。


既然是戲論,代表依照這個邏輯去思考生死的問題是無效的,甚至會是誤導的,有時會引發強烈的虛無感,或者有了題主提及人面對死亡時的無助感。


比如說有醫生說張三有了末期的胰腺癌,三天后又告訴他這是一個誤診,我們可以說他自己康復了嗎?


明白了這一點,當面對他人或自己死亡時,絕不會去煩惱或恐懼“人死後會去哪裏“。


正確處理戲論的方法


兩個小孩在吹牛,甲說:「你快還我借你的一億美金,我請你吃大餐。」


乙正確回應是大笑,而不是去回答,去解釋甚至去反駁。


不過是一個玩笑,何必較真?


我們也終於明白了,有人問佛陀死後去了哪,佛陀的反應為什麼是沉默了。


正確的探索方法


木材燃燒成火焰,五蘊燃燒成自我。


火焰是無邊的,而木材卻是有邊的,所以研究火焰應研究作為燃料的木材才能明白火焰的本質。


火焰有多種的顏色,黑色、藍色到白色都有,火焰雖然視覺上是存在的,和影子一樣,本身是不存在,要研究火焰,實際操作上其實要研究燃料,名為研究火焰,實質是研究燃料。


同樣,研究自我也應研究五蘊,我們需要學習和修習觀禪。


整個三藏不能言說的部份只佔區區十個無記問題,其他的都是可以說,可以修習的,佛陀和弟子們就常常討論五蘊等問題。


要真正瞭解生死的現象,必須借著其他的觀察和方法,例如用緣起法來正思維和觀察生死的問題,掌握了這些方法我們將能正確瞭解生死現象,去除疑惑後,自然也會去除了疑慮。


當我們嘗試以文字思維來尋找解答和去除疑惑的那一刻,就已經走上了邪道。


然而沙低比丘的故事提醒了我們,一旦建立了錯誤的知見,以錯誤的方式去探索真理,即使生於佛世,親聞佛法也難以改變。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袁中平作


下次布薩日是五月二十九日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問:我的心在哪裏?為什麼找不到心,卻感到又好像無處不在?

心不相應,父親只在物理層面存在,精神上是虛幻的,似有似無,生活上相互的虛耗卻更加真。



「找不到」為什麼又好像 「無處不在」?


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要瞭解,我們需要藉助三藏中的知識來探究心的本質。


一、物質的在


我們說:A 在B 中。


代表物質 A 在物質B 中。兩者都是佔有空間,有長、闊、高;佔有時間,過了一段時間就可能兩者都消失了,一般時候空間和時間的特徵都比較穩定,能保持一段時間。


有些物質就不好分析了,例如,我們點了一支爉燭, 「火」在哪裏?


錶面上火在燭芯上,實際上火並非一個實體,其物理性質無時不在變化之中,不存在一個穩定的空間和時間,我們眼中延續的燭光是一個視覺上的錯覺。


又例如,月亮高掛在天上。「天」 的物質特性也好像有點難分析啊。


但無論怎樣,如果兩者都是物質,我們覺知上是比較容易瞭解「A 在B 中」的,可以求證,可以否證。


非物質的現象呢?比如說 「心」呢?


物質的「在」和非物質的「在」是不是一樣的?


二、心不是物質,哪裏都不在


心是精神現象,不佔空間,所佔的時間極其短暫。


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是不同的,概念上存在的物質上不一定存在,例如,胸有成竹的人,心中有竹,這些竹不是物質,不存在任何地方,畫了竹後,竹變成了物質,才能存在於紙上。


對於畫家來說,胸中的竹的確是存在的,故而無竹也能成竹。


而胸中的竹,屬精神現象,明顯單單不存在於物質之中。當心不記起時,即使有物質也沒有沒有。


心的「在」和物質的「在」是不一樣的。


我們只能說:「心在」,或者「不在」,而不能說「在哪裏」: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其中,不在上,不在下,不在左,不在右,不在中間。


三、怎樣證明心是在的?笛卡爾來說說。


當你覺知一些訊號(例如節四的三個特點)時,就說明心在了。


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經是位懷疑論者,他懷疑一切的存在,一切都不具真實性,後來他發現,世間現象中只有一樣是不可能被懷疑其存在和真實性的,那就是:「我在懷疑。」


我唯一不能懷疑的是我在懷疑,而我在懷疑的同時,也證明瞭我是存在的。


後來他就提出:我思故我在。他的 「思」,其實由 「懷疑」而來。


用他的話來回答你:當你懷疑心的「方位」時候,就證明瞭心是存在的,因為除了心能懷疑,還有什麼能懷疑呢?


四、為何會感到心是無處不在的?


佛學中的心,基本特相是覺知,覺知的對象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各種精神現象,例如各種概念。


心的第二個特相是同一時刻只能有一次的心的生或滅,而且生滅速度極其快速,常人難以覺察。


第三個特相是只有「心」才能覺知「心」的在。物質方法所探測到精神作用只是精神作用影響下的物質現象而己,並非精神本身,尤如,看到影子不代表看到本體。


建基於以上三個特性,我們自然會感到心是無處不在的。為什麼呢?


當我們在觀察各種現象時,很少時候會完全地專註在同一現象,很時候心是不停改變著所注意的對象,有時會注意心的本身,也即是下一刻的心,注意著上一刻的心。


要留意的是,由於心的生滅極快,注意者和被注意的對象常常是混在一起的,很難被分開,於是,我們注意什麼,同時也注意了注意者,注意者於是混在了被注意的現象中。


你看到什麼,你都「在」其中。


於是便會有了「心是無處不在」的感覺。


你怎論「看」、「聞」、「嗅」、「嚐」、「觸」和「想」到什麼,心都在,由於心和所注意的混合,心經驗到的,你都在。


五、心的其他有趣分析


除了上述三點外,心還有其他有趣的特點,例如:下一刻的心注意著上一刻的心就會產生一種延續的感覺,這也是「自我」感的來源。


其次,虛構的、現實上不可能的現象也可以存在於精神世界的,例如:一個圓形的正方形,一個全能、無所不知的人,等等。


因概念世界的虛幻,有些概念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否證。


緣起的世界,無處不在壞滅之中,沒有現象是永恆的。


對於一些人來說,現實世界很令人失望,要找快樂和永恆的話要在另外的地方找。


在概念的世界中找:


因其虛幻,故而永恆。


很自然地,人們常常感到,心不單止無處不在,而且還可以是永恆的呢!


袁中平作



下次的布薩日是五月七日。


 

2024年1月25日星期四

禪修時見光應該怎樣處理?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禪修者常常經歷到光明,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呢,


光明可以分成兩大類別:外在的和內在的。


一、外在光明


如燈光、陽光等等,這種光是眼根的所緣(經驗對象),當光綫撞碰眼根時,如果眼識生起了就會看到光。


其他的耳、鼻、舌、身各有所緣,耳的所緣是聲音不是光,所以耳是經驗不到光的。


意根的所緣除了法塵外,意根也能經驗到光、聲音、香、味道、觸碰,經驗的方式是各個感官上的微細感應物質來經驗五塵,稱為五淨色。


二、內在光明


禪修時經驗到來自物質的光,其實主要來源是各個感官上的淨色,這種光是明亮,透明,沒有特定顏色,有時成粒子狀,一般比較固定。


精神上的光主要是意根上的感覺,有些是回憶所生的概念,比如說你看了上圖幾十秒後,閉上眼回憶這束光,你就 "看"到了光,這時的光仍然比較鮮明,你堅持回憶兩、三分鐘後,畫面慢慢會失去鮮明度,變得朦朧了,這時你再張開眼,再看看,再閉眼,畫面又會再清晰一點,隨後又會再朦朧。


這種光本質是概念,是法所緣,由意根所感應。有些同修打坐時,常常會出現各種具形態、有顏色、不規則的圖畫,其實是過去的記憶無規則的呈現,是很正常的。


除了"見"光外,其他類別的回憶也能浮現,如聲音、味道甚至觸覺等等。有些同修打坐時會感到有人觸碰,原理是一樣的。


特殊的見光


除了上述常見的光外,有時打坐時會「看」到另一種光,刺激源不是外來的光或記憶,而是聲音、味道等其他的所緣,這種情況醫學稱為共感現象(synethesia),現時發現了八、九十種共感現象,常見的有視聽共感,人聽到聲音時,大腦除了聽覺區受刺激外,視覺區也會受到刺激,於是心中會共同呈現有規則的顏色模塊,有時打坐時外來四種根塵刺激也會轉化成各種的光。


同理,聽到聲音可能也會引發嗅覺,有些人打坐時會聞到檀香的味道,有些人聞到香味會見到人影等等,都是意根將五塵混合出的感官經驗。


可按:共感現象連結


三、心之光


   "比丘們!心是光明的,未聞法修行、心被雜想煩惱沾染的常人不會如實知道這事。因此,我說:『這些人的心未經培育。』"(《增支部》1集51經)


「pabhassaramidaṃ, bhikkhave, cittaṃ. tañca kho āgantukehi upakkilesehi upakkiliṭṭhaṃ. taṃ assutavā puthujjano yathābhūtaṃ nappajānāti. tasmā ‘assutavato puthujjanassa cittabhāvanā natthī’ti vadāmī"ti. paṭhamaṃ.pabhassaramidaṃ. 」


"Monks, the mind is luminous.  Those unlearned people with a stained mind do not understand this.  By this I say their minds are undeveloped."


佛陀在《增支部》的這段開示談及善心時意識其中一項的本質:"光明"(巴利語:pabhassara)又有"發光的","明亮的"和"清淨的"意思,這裏的光明指心本身是光明的,是光的源頭。


節一、二提及的光(巴利語:āloka)是心注意的對象,而不是指心本身是光明的,兩者是不一樣的。我們注意到雖然中文的翻譯都是光,但兩者的巴利語是不一樣的。


只有特定的善心狀態心才會是光明的,只會出現在經過訓練,心沒有被雜想煩惱沾染的禪者的心,經過訓練但心被雜想煩惱沾染的禪者,其心不會光明,重點是心沒有雜想煩惱時是光明的,經過訓練的禪者能夠準備辨認出這個狀態:「此心光明。」


其實日常用語中我們有「前途光明」,「光明磊落」等說法,就是形容這個狀態。


要注意的是這裏的光不是指實在的光,而是一種感覺,屬意根的所緣。


有些論師就認為離五蓋(貪、嗔、掉舉、昏沉、疑)、禪定和具足智慧時的心才算是光明的。


黑夜時禪者心感到光明時,甚至不用開燈也能準確行動和拿取物品,靠的是意根而不是眼根。


四、見光後反應


不要迷信和過度解讀,不要相信有神靈降臨或被靈界眾生打擾,一定要正解,如果實在不明白,就要提醒自己: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常見是修習觀呼吸的禪者見到了光,仍然去看節一節二提及的光,這時他們的所緣由呼吸改了去看光,這樣專注力會下降,同時光會變化和消失。我們不建議這種作法,如果見光了,應該繼續注意呼吸。


我們應該不要看去這些光,繼續專注呼吸,提升專注,直到心沒有了五蓋,心本身的光明出現了,並穩定了,然後將心之光和所緣之光融合,安住於禪定當中。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下一次布薩日:二月九日

2024年1月10日星期三

入出息念和四念處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失念的𣊬間:淪為魔羅之食


入出息念或觀呼吸是當代很多的禪修體系都會使用的,佛陀本人也很推崇,在世時常常開示弟子們修習。


佛陀在《 般涅槃大經》中曾說: "比丘們!而哪些是那些被我證知後教導的法,凡被你們善把握後,應該被實行、應該被修習、應該被多作,如是,這個梵行會是長時間的、長久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的利益,為了眾人的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人們的需要、利益、安樂呢?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             《長部16經 》(相對應經文長阿含


在眾多的業處當中,有那些佛陀認為是特別重要的一共有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名列第一,同時也包含了其他的業處。


既然入出息念這樣重要,為何佛陀在《般涅槃大經》中提及四念處,但沒有提及入出息念呢?四念處和入出息念有沒有關係?


什麼是念?


"念"字,上為"今",下是"心",論師認為指"心當下呈現"(presence of mind )的意思,念的相反狀態是不呈現、不覺察、不覺知的自動他的狀態。

念的特相是注意,知道,留意,有了念就會有記憶,例如一個盡責的保安員,注意著每一個經過的人,並能在短時間內回憶起來。

《無礙解道》認為:"為了心的住立而以念為根。"(No.107: satindriyaṃ upaṭṭhānaparivāraṃ hoti)

念呈現的時候人是不可能進入自動運作狀態的,不可能放逸的,不善心也不可能作用。

為什麼佛陀選擇呼吸為入手點來建立心的當下住立?

呼吸是人體結構中少數可以自動又可以自主的系統,我們不操控時呼吸自動運行,操控時又可以主導呼吸,以呼吸為伴隨的禪修可以時時提醒我們不要自動化,這樣不善心就不容易生起和作用。


什麼是入出息念的所緣?


入出息念共有十六個階段,涉及呼吸和十六個所緣。


第一、二個階段,經文的表述這樣的:

1. “Dīghaṃ vā assasanto ‘dīghaṃ assasāmī’ti pajānāti, dīghaṃ vā passasanto ‘dīghaṃ passasāmī’ti pajānāti

2.rassaṃ vā assasanto ‘rassaṃ assasāmī’ti pajānāti, rassaṃ vā passasanto ‘rassaṃ passasāmī’ti pajānāti;


1.當吸氣短時,他了知:『我吸氣短。』或當呼氣短時,他了知:『我呼氣短。』 

2.當吸氣長時,他了知:『我吸氣長。』或當呼氣長時,他了知:『我呼氣長。』 


即在了知呼吸的同時,也注意呼吸的長短度,禪者需要觀察和了知(pajānāti,義即辨別)的是呼吸及其長短,是雙所緣,這兩個階段屬於觀呼吸的階段。

入出息念只有首兩個步驟是觀呼吸的。



第三至十六個階段,經文以另一方式表述:


3. ‘sabbakāyapaṭisaṃvedī assasissāmī’ti sikkhati, ‘sabbakāyapaṭisaṃvedī passasissāmī’ti sikkhati;

他培育學處:『經驗著全身,我將吸氣。』他培育學處:『經驗著全身,我將呼氣。』


禪者在第三個階段,觀察和經驗的主要對象不再是呼吸,而是 "息全身",即整個呼吸的過程,呼吸只是一個載體,不再是觀察的主要對象,這時的呼吸成了背景音樂,禪者雖然仍要辨別是呼氣還是吸氣,但呼吸成了次要的所緣。


入出息念和四念處的關係


四念處的中的業處


佛陀指導我們,修習入出息念的目的是比丘住於在身受心法隨看著身息心法:

"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

而在《大念處經》(《長部》二二經)中,佛陀開示修習四念處的目的是分別建立 "有身"、"有受"、"有心"和"有法"的正知,並且:

"他的念被現起,最多為了智的目的,為了朝向念的目的,住於無依止的,以及不執取世間中任何事物。"


可見兩者是高度相似的。

《入出息念經》(《中部》第一一八經)中陳列出十六個階段的所緣包括:


1.長短息,全息和微息。

2.喜(行蘊)、樂(心所:受蘊)、心行(心所:行、受蘊)、寧靜心行(心所:行、受蘊)

3.心、喜悅心、集中心和解脫心,四者都屬於心(識蘊)。

4.隨念無常、離貪、止滅和捨離。


第一套四法屬於色法層面,第二套屬於心行(心所),第三套屬於心,第四套屬於法所緣。

第一套四法相應於身念處,第二套相應於受、法念處,第三套相應於心念處。

第四套相應於法念處,相等於觀察法所緣的無常等四相。


可以說,入出息念就是四念處的實修版和簡約版。


重新解讀入出息念


入出息念只在第一、二階段以呼吸為所緣,第三、四階段後呼吸變成背景音樂,禪者改為以呼吸的概念(全息和微息)為主,其他的以心和心所為主,入出息念的重點在念而不在呼吸。


四念處是一系統化的教法,在四念處還未出現前,入出息念是用來建立和培育念常用的方法。


我們因此可以將入出息念解讀成一個業處,以呼吸為輔助所緣為開發、培育和住立念,修習了入出息念就等於完成四念處。佛陀在《入出息念經》中開示:


"比丘們!在這個比丘僧團中有住於致力入出息念修習實踐的比丘,比丘們!入出息念已修習、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比丘們!入出息念已修習、已多作,使四念住完成;四念住已修習、已多作,使七覺支完成;七覺支已修習、已多作,使明與解脫完成。"



結言


建基於這套教法,後來的教法就開展出了四念處,我們可以將入出息念解讀成四念處的實修指引,甚至可以在注意呼吸的基礎上完成四念處所有的業處。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參考:

經文引述自《莊春江工作站》


下一次布薩日:一月二十五日

2023年12月27日星期三

辨析入出息念禪法的所緣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舉起了右手四十年,有什麼得著?
正確的業處才能帶來好的果報


全文分成六個部份,共二千九百多字。


一、入出息念所緣的本質

二、入出息念的認知過程

三、辨析禪法一:專註於中區域的觸感

四、辨析禪法二:專註初步和確定的知覺概念

五、辨析禪法三:專註於禪相

六、結語


入出息念是一個重要的業處(禪修方法),是佛陀本人常用的業處。


入出息念所緣的本質


入出息(呼吸)是一個物理現象,同時具有四大的特相,首先是空氣的鼓動相(風大),粗重或細微相(地大),冷熱相(火大),和黏結相(水大),還有氣息經過時的聲音相(聲塵)和與皮膚摩擦時的觸感,(觸塵),在七粗色中,入出息念可以觀的所緣因此一共有五個。


我們透過兩個感官去覺知呼吸,首先是身體透過觸覺去覺知觸碰,隨後是意識透過概念去覺知所觸碰的。


入出息的認知過程


呼吸的時候,可以透過身體去直接覺知觸感,還有風大、地大和火大。例如,呼吸是有溫度的,身體透過觸覺直接感受到呼吸的溫度。

以觸感為例,身體觸感形成由三個元素相觸而成:身根、觸塵和身識。

下一步就是開始在意根的認知過程,以解讀由身根傳來的訊息,然後知道這是一次出息還是一次入息。

有了初步印象後,會有更多的意識活動來進一步確定入出息的概念。

以用一個簡單的概念圖來來表述一般呼吸的整個過程:1+2+3+4..4..4..4..4..4..4。


1:身根中身識形成,並與身根、觸塵相觸,以確定所觸碰的,再觸發隨後的認知活動

2:1隨後的意識過程,形成了初步的觸覺概念(所觸何物)

3:2隨後的意識過程,形成了初步的知覺概念

4:3隨後的意識過程,進一步瞭解和確定呼吸的知覺概念


以觀察 "紅花"為例,說明人的感官認知過程:

1:眼根中眼識形成並與眼根、色塵相觸

2:1隨後的意識過程,形成了初步的視覺概念

3:2隨後的意識過程,形成了初步的視覺為本的知覺概念

4:3隨後的意識過程,進一步瞭解和確定抽象的知覺概念


其中,1發生在眼根,色塵的影象只是投影在視網膜中,這時的影象是倒立的,由於仍然未達到意識,所以我們還未"看到"。

2的意識過程讓初步影象和腦中所存的影象配對,認出了紅花,形成了初步的視覺概念,這時我們初步"看到"了。

3的意識過程讓視覺概念和腦中所存的語言概念 "紅花"配對,這時我們形成了初步的知覺概念,印象仍未深刻。

4的意識過程反複進行,這時我們可以用紅花來進行袖象的思維,例如,想出了:"人比花嬌"的語句。


單以影像的鮮明為標準,步驟2的形象是最鮮明的,步驟4是最淡的,變成了抽象的符號,這時影象變成了背景音樂。

所緣的鮮明度:步驟2>步驟3>步驟4,認知活動越活躍,視覺印象越不鮮明。

一旦形成步驟4的知覺概念,心的所緣已經不是紅花色塵,即使沒有了紅花也能生起步驟4的知覺概念。

所緣的穩定度:步驟4>步驟3>步驟2,認知活動越活躍,知覺概念越穩定。


禪修者選擇所緣來培育定時,初時宜以較鮮明的所緣為專註對象,以期心能快速集中,當心初步集中後,宜以較穩定的所緣來培育更深層次的定。


我們可以這樣去分析入出息念的所緣:


1:所緣是入出息的觸塵

2:所緣是初步觸覺概念,感覺是七粗色境的其中一樣,如明顯的熱感(火大)。

3:所緣是初步的知覺概念,覺知這是入息。

4:所緣是確定的知覺概念,呼吸的所緣變成了一個很淡的概念,大部份的注意力去了意識本身,定力較深的禪者會有呼吸消失的感覺。


雖然是一個的入出息念,但四個過程的所緣有所不同。


以下我們開始辨析入出息念不同的所緣,其中禪法一和二都是問題提及的。


辨析禪法一:專註於中區域的觸感


當中的認知過程可以這樣表述:

1:身根中身識形成並與身根、觸塵相觸

2:1隨後的意識過程,形成了初步的觸覺概念


這個禪法的好處是所緣比較明顯,比較鮮明,因為觸覺所涉及的概念比較多,包括觸感、鼓動感(風大)、粗重或細微感(地大)、冷熱感(火大)、和黏結感(水大)、甚至還有氣息的聲音。


明顯的所緣有利於心在短時間來得到相當的專註,很快會有效果,一般禪修者在四天內就可以初步平靜心。


根據禪營學員的經驗,專註於觸覺有放大覺受的效果,有時是"小痛"變成"大痛"。平日一小時的坐禪很輕會完成,現在隨著專註於觸覺變得很因難。

其次,有少部人過分專註於觸覺概念,會造成四大的失衡,例如過分專註於粗、硬相,會令整個人中區域硬化,然後擴散至整個頭部乃至整個身體;如果過份專註於鼓動感,就會出現氣促,打嗝等情況。如果過分專註於熱相,會出大汗,然後容易感冒等等,有少部份人因此出現各種的身體問題。


這個方法只適用於開發初步的定力,由於所緣是初步的觸覺概念,甚至不能證得初禪的近行定,最多只能達到剎那定。


有些禪者只專註比較粗糙(七粗色)的所緣,以致用這樣業處所培育的心不能變得微細,定力也不能深化,在體會禪悅方面可能會有點困難。


最後,本質上過份專註四大等所緣其實是改變了業處,不再是入出息念了,而是在觀四大了。


辨析禪法二:注意初步和確定的知覺概念(步驟3和4)


禪法二的所緣可以這樣表述:


1:身識、根、觸塵相觸,所緣是觸

2:人中區域的觸受

3:初步的主要是觸受相關的知覺概念

4:純呼吸的知覺概念


在步驟3,心不再以比較粗糙的觸覺概念來覺知呼吸,而是以比較抽象的知覺概念來覺知呼吸,相應的仍然是觸感。

到了步驟4,心以比較幼細的知覺概念為所緣,是比較抽象的,相應的不再是觸感,這時,只剩下了覺知和抽象的呼吸概念。


辨析禪法三:注意禪相


禪法三的步驟可以這樣簡單表述:

步驟1至4同上。

5:純知覺概念,禪相


禪法三進一步到了步驟5,心脫離了呼吸概念,以極為幼細的禪相為所緣,這時心的覺知功能擴大,已經和所緣合一,進入安止定。禪相是非行法的概念,和呼吸的幾個粗色已經沒有關係,屬於法所緣,但安止定的主要動力不在所緣,而是在心本身。

由於禪相是極微細的所緣,心更容易變得微細、輕巧,更容易得定和體會禪悅。

心這時也抽離了前五個感官,內轉至意根當中,相當於離開了欲界,安住於色界。

根據實證經驗,能夠成功修成禪法三的人比較少,同時修習禪法三的時間、物質和師資條件要求也比較高,現在只有極少禪修中心能夠提供有效的場所和導師,同時也代表只有極少數的人會修習這種禪法。


結語


對應四念處的分類,禪法一涉及身念處的範疇,禪法二及三就涉及受念處和心念處,其中禪法三對心念處的所緣瞭解更深。

三個禪法對法念處都沒有涉及,法念處主要是觀禪的層面。

在實修上,不同的禪者因應不同的目的和條件會選擇合適自己的禪法,因此實在沒有必要去排優劣,去排優次的結果往往是無論的爭執,不需勸,也不能勸。

其終極的原因是大家處於不同的認知層面,難以有效溝通。

比如說張三喜歡禪法一,李四喜歡禪法二,陳五喜歡禪法三,這三人相聚時如果想說服對方自己修的才是最好的,結果一定是不歡而散的,多年來看不到有一次成功的交流。

我們不會去爭論吃辣是好還是不好,不會去勸兔子遊泳,自然也不會去為禪法去排名次,爭熱榜。

如果大家認真去觀察事實,會發現不同禪法的導師跟本不會去主動宣傳,因為禪法一導師去勸李四去修禪法一不會成功,同樣,禪法二的導師不需要去勸李四他也會去修。如法的導師們只需完善自己的禪法就可以了,一定會有學員的,如法的導師也根本不會在意於學員人數多少。

當然那些為生活以收取名利的導師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備注:下次布薩日是一月十日

2023年12月12日星期二

肉中刺和眼中釘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怎樣拔肉中刺?

每讀一篇經文,思維法義,智慧增一分。
滴水穿石,非一時之功。



你感覺到腳跟怪怪很不舒服,看了看又很正常,過了一天後還是怪怪,又看不到很清楚,於是找了姐姐幫你看,她開始的時候也看不到,後來很認真的仔細看,幾乎把鼻貼在你的腳跟了,才發現有一根很小很小的木刺在皮底下,於是用針挑破了皮,後來你的感覺正常,舒了一口大氣。


不舒服的源頭在哪裏?


明顯是那根木刺,實際上的操作是拔出木刺,消滅成因就好了。

這是物質層面的苦因和滅苦之道,主因是物質的話,必須將物質去除才能滅苦。

那麼精神層面的苦呢?



怎樣拔 "眼中釘"?

你看見公司中的一個死敵,生起一股怒意,這人上周告了你一狀,讓你被上司罵了,年終的獎金看來會少了。

死敵就是一時間的眼中釘。

作為打工的,你大概率不能真接拔掉這根刺,請死敵走人,即使你能拔,說不定很快又要另一根又出現,要找更好的方法。


"肉中刺"是物質上的存在,要用物質的方法去拔除,"眼中釘"是精神層面的存在,要用精神的方法去拔除。

只用精神層面的方法只能緩解肉中刺的痛苦,用物質層面的方法也只能緩解眼中刺的痛苦。

這個精神拔釘法很簡單,兩個字:"知"和"見"。 

知道了,看到了,苦就會滅除。

滅苦要先知,後見。知是知識,見是親證、實踐,將正確的知識配合實踐,就能除苦。

你知道了,了解清楚 "不舒服感覺",再親自看到了,苦自然就會滅除。

不須要去拔物質的刺,這就是最大的分別,拔除精神中的刺後,即使你還是天天對著死敵也不會再難受。


知"念想"


知是知識,我們首先得了解心念的知識。

看到死敵時的念想步驟是這樣的:1-->2--> 3-->4

1.  {眼識+影象+眼晴}, 這時的感受是平靜的,不難過。

2.  {念想一:心+1所形成的概念,即同事的名字}, 這時的感受還是平靜的,不難過。

3.  {念想二至十一次:心+回憶-->死敵}, 這時的感受是苦的,難過。

4.  {念想十一至無數次:心+回憶-->死敵}, 這時的感受是苦的,難過,憤怒。


每一個念想的結構是這樣的:

 {念想}:  {心+念想的內容}


覺察到這個心,知道了,看到了,念想就能分解:

下一次再看到死敵,思想只會重複步驟1至3就停了,不會有4,於是就不太難過了。

不停地觀察,再過幾十次得練習,再看到死敵,思想只會重複步驟1至2就停了,不會有3 和4,於是就根本不難過了。

再不停地觀察,再過幾十次得練習,再看到死敵,思想只會到步驟1就停了,不會有2 到4,於是就很平靜了。你看到死敵,只會有名字出來,不會再有死敵的概念生起。


甚麼是心?

簡單來說,心的特相是覺知,作用是前行,引發和知道後來的念想內容,當你真正明白後,就算是知念頭了。

同一時刻,念想生或滅一次,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個觀察者或心。



怎樣見 "念想"

在每一個起心動念間,觀察上一刻的念頭,也就是上一刻念想中的觀察者,見到心,其實就是分解了心,只觀察其心,即觀察者和前行者。

比如說:

1.你看到了一朵紅色的花,這是過去的念想。

2. 現在的心觀察1 的觀察者。


知見 "念想"

不停的觀察心的步驟一至四的觀察者,知其為念頭。


當你知道了和看到了精神上的苦,苦就會滅除。


總結


念想的結構:心+ 念想的內容


其實,除了觀察心外,觀察念想的內容,或者直接觀察外境也可以拔除精神上的苦,效果最佳的是三樣一起觀。


觀察外境(死敵)是身念處。

觀察心是心念處。

觀察念想內容是受念處和法念處。


精神上的苦,透過知和見就能拔除,這是佛學中的大發現。


外傳:

弟子:我很苦。

師父:你把苦拿出來,我幫你滅。

弟子:我.......拿不出來。

師父:我已經幫你滅了。

弟子大悟,不再苦了。


弟子修行多年,早己經知道念頭,這時在師父的接引下又見到了,知和見的當下苦就沒有了。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下個布薩日是十二月二十七日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