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辨析掌控系列文章」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辨析掌控系列文章」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2月8日星期四

三種掌控之二 (辨析掌控之四)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巴利語Indriya,詞根indra有主神、主人的意思,古譯為根,意思有控制、操縱、掌握的意思,本義是以某一特定緣法為根來操控,例如,短跑運動員以良好的起步技術為根,或者強勁的肌肉為根來操控步姿,字面是掌握,實際上強調的是以何為根來做一件事,安於某一境,而不是掌握事情的演變和發展,掌握心即以心應以何種心態來應物。


在多種心境中,有些是可以和適合掌控的,即使是一位阿羅漢聖者,他也不能掌握生起的果報心,但他能以善心為根,為基礎去應對所生起的果報心。可以掌控和適合掌控的心理素質就可以用來作「根」。


四名蘊中動機主要屬於行蘊,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探究別人做一件事的動機,這個動機也可以理解成「根」。例如,我們說:「不要以強淩弱。」我們是基於同情心(人人都不想被欺負),還是法律的後果呢?前者以同情心為根,訴諸同理心,後者以功利為根,訴諸功利算計;第三種的根是:欺負人是不善心的,本身就是不好的,所以不應欺負人,這已經去到了基本法則的力量。三種當中,那一種是最有力量的呢?


如果有一個人心理極度扭曲的人,他內心深處更喜歡欺負或被欺負的感覺,那麼同理心就成不了這個根,就沒有力量了,同時,當人憤怒時,沒有了同理心,他不會同情弱者,更不會同情自己,所以也不適合,所以第一種力量不是很大,不是理想的「根」,以之為根的人會意志會變得軟弱,常常動搖,自相矛盾。


第二種是功利的考慮為主,如果有人欺負人是沒有法律嚴重後果的,或者後果是他可以接受的,那麼他是不是可以欺負人?所以依據第二種的功利考慮來不欺負人同樣也是不太有力量,功利考慮對強者一向沒有約束力,也不是理想的「根」。


第三種也是依法則的考慮:欺負人是不善心的,本身就是不對的,不論在任何情況下,例如你有沒有同情心,自己有沒有道理,打人有沒有利益,都不應欺負人,如果有人依此為根,對他的行為的約束是法則層面的,所以有極大的約束力,是比較理想的根,依此根而立身處事,人會變得清明奮進,不會自相矛盾,內心不會爭扎,面對弱者時自然就不會持強淩弱,視約束自己為常。


佛法中可供建立掌控感的內在素質


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提出了多個重要的基地或根,適合建立掌握感,例如是經藏中的四聖諦,和論藏中的《分別論》(Vibhg, V 983)中總結了二十二根(Bāvīsatindriyāni,二十二根)。巴利語中的Indriya,詞根indra有主神、主人的意思 ,古譯為根,意思有控制、操縱,二十二根即二十二處去掌握心的基礎,根據《巴漢詞典》,包括:cakkhundriyaṁ眼根, sotindriyaṁ耳根, ghānindriyaṁ鼻根, jivhindriyaṁ舌根, kāyindriyaṁ身根, manindriyaṁ意根, itthindriyaṁ女根, purisindriyaṁ男根, jīvitindriyaṁ命根, sukhindriyaṁ樂根, dukkhindriyaṁ苦根, somanassindriyaṁ喜根, domanassindriyaṁ憂根, upekkhindriyaṁ捨根, saddhindriyaṁ信根, vīriyindriyaṁ精進根, satindriyaṁ念根, samādhindriyaṁ定根、paññindriyaṁ慧根﹐anaññātaññassāmītindriyaṁ未知當知根, aññindriyaṁ已知根, aññātāvindriyaṁ具知根。


根是關鍵點,從眼根到意根、樂根到捨根,這些本實上可善可惡,如果不以善心去掌控,不善心和果報心就會自然地控制,例如不以善心控制眼根和意根,兩根就會自然地去追逐外相,結果失控了。


二十二根全都是本質層面的法,屬於法則層面,所以一旦以善心掌控了,可以釋放的力量是法則層面的力量,舉例來說,以眼根掌控心的方法是當眼根、色塵相觸,眼識生起的一剎那間,不讓隨之生起的意識扭曲所緣,如實知見,那麼就不會扭曲,不會攀緣,也不會依存,這是一種掌控心的力量,而眼根就是基礎,不扭曲的關鍵是不取相,不取次相na nimittaggāhī hoti nānubyañjanaggāhī,相是第一印象,次相是隨知而來的細微相,例如,佛陀有八十種好的微細相,包括在三十二相以外,如眼睛澄澈、黑白分明等。


雖然二十二根都是心境,但其實所緣也是極為重要的,這些緣法必須要是善所緣,例如三寶、善行、法義、禪修等等,一些緣法如涅槃本質上帶有強大的主導緣力,可以緣起強大的善法。


苦根也是我們超越自我,開發潛能的基礎,是欲界最重要的資產,也是我們來此修行的主要目的,除了是個人的心智和修養之外,最值得我們去建立掌控的基地,從猶太人的歷史困境成就了他們立身處世能力的根源,以苦難為根也是很多的人經驗,世上很多重要的發展都是由一個人遇上一個困難,並成功掌控都開始的,根據《榮格自傳》,傑出的心理家榮格也是因為心理的障礙而成才的,他小時候因為自覺出身低下,讀書成績不理想而自卑,抗拒上學,有次昏倒了,不用上學了,他發現就不需要去面對這些問題,於是昏迷漸漸成為他的存有,他慢慢地依存了昏迷這個存有,變成在不知不覺自動昏迷以逃避上學。 


苦難是智者的資本,享樂是弱者的負債。


苦難讓心內轉於善道,認識苦,了解苦,超越苦,是自由的開端。


以苦為根,榮格的心理痛苦讓他的注意力轉向內在,他決意要醫好自己的病,在心理知識增長的同時,也感到對內心的掌控越來越強,因而不再放逸,沉迷玩樂,他終於認識到自己真正的才華,正如一個人有了雙好的鞋,好的路就不再是必需的了,榮格他再也不會介意自己的出身。


困境下他的方法比較有限,他只能著重思想和觀察,而音樂天才莫扎特就以另一個方法來得到音樂的靈感,類似於佛教的觀緣起:『莫扎特年輕時篤信宗教,作曲前總會把自己關進一間小屋,閉目冥想,自問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往哪兒去?每每這時,莫扎特的靈感就會噴薄而出,隨後曲式、旋律、音節等一氣呵成。』來源:(小鵬《背包二十年》),莫扎特的自問並非思考,而是讓心進入冥想,得到直覺的提示,以三條問題來啟迪靈感,他問了,但得到的不是答案,而是音樂,這是有點像是信為根的方法,當時的社會宗教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力,可能是一般人常用的方法。


禪修者也一樣,依信為根,可以開啟過去無量的功德,正如音樂家中的莫扎特。不依信,一切就要重頭開始,正如絕大部份的凡人。


這個方法尤如一條能開啟過去知識保險箱的鎖鑰,但如果缺少了「戒德」和「禪定」的基礎,會有不少的風險,其中一個控制不了出現的是善的還是不善的所緣,如果出現的是一些夾雜了音樂的不善念想,心很容易變視以為真,會過度信任直覺,有時會做一些害己害人的事;學佛的人比較幸運,他們可以建立掌控的點多得多,以我們都很熟悉的五根中的信根為例,我們建立了對三寶和自己功德的信心,也是一條能開啟過去善業保險箱的鎖鑰,遇上了一些考慮,比如說被誤解了,又經驗心靈軟弱時,提起信心,堅持奉行正道,以無咎為喜悅,將心安放於善心當中,答案和靈感自然出現,這就是透過信根和喜根來掌控心了。


二十二根中有屬於果報心所依存的根,是業報所生起的基礎,特別是前五個根相對來說比較難以掌控,我們能夠做到對這五根所生的現象不動心已經很好了,例如,看到吸引眼球的東西,貪念生起前已經掌控了心,讓貪念不生,這需要定力和慧力才能成功,所以古人有「六根清淨方為道」的說法;其次的五根屬於身受和心受,這五個比較容易掌握,我們所需要的是重置感覺,對有益的自然感到快樂,對無益的感到捨受或苦受,這時的心就變得容易掌控;再接下來的五個是五根,屬於心的層次,只有知見重置到正道上,能自發地分辨甚麼是對的、有益的,甚麼是錯的、無益的。


第三種掌控:佛法中的無依之道


最有力量的是最後的三根,是無依之道的掌控方法,在證得初果道智之時,已具足「未知當知根」(anaññātaññassāmītindriyaṁ,the faculty: 'I shall know what I did not yet know!'),證得初果果智的一刻,具足「已知根」(aññindriyaṁ,the faculty of highest knowledge),證得四果果智時,具足「具知根」,(aññātāvindriyaṁ,having-come-to-know-the-unknown),其中具足根是對心的絕對掌握,不可能有任何的不善心生起,而已知根是相對掌控,讓心不動搖於各種身見、戒禁取和疑。


當一個人第一次走一段路時,他可能會生起各種猜想、擔心等負面的情緒,因而感到路難行,但如果他走過了數次,熟悉了那段路,這種知識可以提供掌握心的力量,讓他不再擔心,更有自信去走下去。


「未知當知根」源自於證得初果時,聖者對自建將來證得完全的智,即四果,生起了完全的信心,他知道自己必定可以斷除各種苦。「已知根」讓初果聖者掌控心不生起身見、戒禁取見和疑,掌握心不向惡趣投生,不生絕大部份的惡念,身、語、意的惡行也會大大減少,如是絕大部份的苦都不會再生起,剩下只餘很少的苦,兩者數量相比尤如眾山之王喜瑪拉雅山和七顆石子相比,聖者如頻婆娑羅王即使遇上了巨大的考驗,也有能力完然渡過,憑的就是「已知根」。


二十二根中最基礎的首五個根是果報層面的,後十七個有時屬於是果報緣的,有時是業緣的,如果只在果報層面去掌控,會感到很吃力,比如說看到足以引發貪念的色塵,但對感受和心沒有掌控力,只能勉強地控制眼根,那麼這個層次的掌控會很吃力。如果同時也掌控了後面的十七個根,那麼同樣是面對於足以引發貪念的色塵時,感受是平靜的,甚至略有憂受,心是清明的,不離善法,甚至能生智慧,這時所生的心就容易掌控得多,水到渠成,一點吃力的感覺都不會有。


臨終的頻婆娑羅王活在絕境之中,身體被虐待,意志被摧殘,開始時即使心稍為負面,他不關注不能掌控的外相,對境不生相,而是以聖者之境來御其心,他是初果聖者,所以基礎是已知根,即使身陷必死的絕境,只需花一點時間,就可以掌握其他的二十個根,再加上自知死之將至,所以他對身體的依存感很低,也不會嘗試去掌控,很快便平靜下來,相對起來,如果他還總是想控制事情和別人的國王,心就會在失控的狀態,在焦慮中奔向多苦的來生。


每一次的受苦,背後都藏著無明,每一刻的無明,都會帶來迷惘,最後引致失控。


第三道無依之心的立足點:具知根


阿羅漢的心是已斷了所有無明的心,他們的意識活動也是建基於此,因此時時刻刻對四聖諦不再有遺漏,任何外境都不能再動搖他們的心,從外相來看,他們最大的特徵就是無作,不再有操控外境的欲貪。


常人無端受辱、被誤會了會以不善心和行為來反應,會嘗試「改正」現實,假如是阿羅漢,他們的感知模式就不會感應到:「被辱」和「被誤會」,所以不會以常理反擊,不會去干預,而是會以四聖諦為根,在四聖諦中找到控制感,那麼我們的意識就會很清楚到明白到:


一、世間實苦。

二、苦由貪愛、無明緣起。

三、苦可滅。

四、有八條滅苦之道。


即使對方所說的都是謊言,是錯的,他們依八正道中得掌控感,堅持正語、正業和正命,而不是以惡語反駁對方,因為他們確信八正道才是滅苦之道,在實踐中得到確認,面對對方的無論指責,依四聖諦得到掌控感更輕鬆自在,更能解決問題,他們的自由、自在是建基於內在的無煩惱,而不是外境的絕對掌控,所以根本不需要去操控外境。


「具知根」的無依之道


『有一次,一位婆羅門太太請丈夫到祇樹給孤獨園邀請四位比丘到家中來接受供養。她特別要丈夫指名邀請真正出身婆羅門的資深比丘,但丈夫引導回來的卻是四名阿羅漢 沙彌,當她看見丈夫請回來的是年輕沙彌時,非常失望,就責怪丈夫,並憤怒地要他再去精舍請資深比丘來。同時,她拒絕讓四位沙彌坐尊貴的座位,也不供養他們。


這婆羅門再度到達精舍時,遇見舍利弗尊者,就邀請舍利弗尊者到他家應供。舍利弗到他家時,看見已經有四位阿羅漢沙彌在場,就問他們是否已經接受供養?當他知道他們尚未受到供養,又知道只準備供養四名比丘而已時,便返回精舍。這婆羅門只得再到精舍一趟。這一次,大目犍連尊者與他同行返家,但結果也和舍利弗尊者一樣,返回精舍。


這時候,帝釋看見這四名阿羅漢沙彌略顯飢餓,就化身成一名老婆羅門,出現在這婆羅門夫婦家。這對夫婦向老婆羅門致敬,並請他坐上尊貴的座位,但這老婆羅門只坐在地上,並且向這四名阿羅漢沙彌致敬。他接著透露自己的身分。這對夫婦看見帝釋向沙彌致敬,就供養他們和帝釋。供養後,這四名阿羅漢沙彌和帝釋各自顯神通。之後,帝釋回天界去,四名沙彌也回精舍去。


佛陀知道這件意外時,評論說:「比丘們!阿羅漢對敵視他們的人不懷惡意。」』


佛陀說,阿羅漢之所以被稱為波羅門,是因為他們「在(別人的)敵意中無敵意,在(別人的)懲罰中清涼,在(別人的)執取中無執。(aviruddhaṃ viruddhesu attadaṇḍesu nibbutaṃ 

sādānesu anādānaṃ tam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法句經》406 偈)

來源:城府佛教網《法句經》


為此,故事中的六位阿羅漢都沒有感到失控,他們因此是無作的,心一直保持清涼,任由緣法緣起緣滅,他們對外境的參與因而保持在最低的程度的參與,我們稱之為少事少務appakicca,四位沙彌阿羅漢一直坐在那邊等,因為還未過午,完成受供後馬上以神通離開,對於失禮的施主不置一詞;另外兩位上座比丘遇上之這個「無禮」之家,他們也將事情極簡化:「準備了多少了的供養?」得知是四份後馬上按照戒律的要求離開,不發聲,不干預,不改正,沒有自我觀,其心的立足之處就是具知根,所有不善心都已根除,其感應模式依存於四聖諦,因而無作而永遠不會再感到失控,是為第三道。


去參與、干預的反而是帝釋,他和兩夫婦都是依外境而掌控的,兩夫婦依第一道嘗試掌控誰人受供,帝釋依第二道嘗試去掌控兩夫婦,其心的立足之處不是具知根,還會有不善心,他們的感應模式不完整依存於四聖諦,因而是有作,故而操控外境。


超越三部曲的每一步都在提升我們的掌控力,但當我們掌控了心,掌控的已經是法則之力,才有機會去反扭曲,不攀緣,不依存,控制欲就會很低,控制欲低了,面對各種預計不了的事,心仍然能不失方寸,安然面對,所以,控制欲越大,代表其掌控心的力量越低,相反,掌控心的力量越大,控制欲會越低。


掌握心,就是將觀察內轉,立善心於某個身體和心境的關鍵點,不太關注外境的大小、勝劣,不因大事而動怒,同樣也不因小事而動怒,不因對象的地位高低而生起慢心,只關注當下的心境是甚麼,這時心也會變得越來越穩定和有力量,直至這些善心素質變成主導緣法(adhipati-paccayo, predominance conditions或譯作增上緣),那麼只需作意片刻便能引發強而有力的善心,即使在事情失控當中也能得到掌控感。


現代人精神健康差的因由


人們常常都想著擁有安全、舒適的環境,為此還發明了各種方法和規則去加強控制,那麼掌控心的方法又有甚麼呢?


從古至今人們很少時候會現在一樣這樣強調自我,很少有這麼多的娛樂的方法和時間,現代人極其注重娛樂其心,在娛樂時失去自控、自主性,最終讓心習慣於依存,甚至有人感到網遊世界比現實世界更真實,人們也因此越來越容易失控,越來越容易焦慮。


相比古代,越來越少現代人以宗教生活來掌控心,典型的一個已發展社會是雖然自稱有宗教信仰的人口超越八成,卻只少於半成的人定期去宗教設施如教堂禮拜,人們更多依靠的是遊戲、學習、工作、家庭、外遊和其他物質化、娛樂化、概念化的個人生活,建立種種的依存和自我,從而得到掌控感,物質化依存表現在各種極致的物質追求,因娛樂化依存出現各種虛拟節目,政治概念化的生活讓人們活在吵吵鬧鬧的躁音之中,在鬥爭各走極端,爭取每一個機會互相指責,最後撕裂成一個個的孤島。


手推車即超級跑車?


世俗化的結果是絕大多數人生活中都不再具有宗教元素,即使自稱自己是教徒,大都數人從不去宗教場所,即使去了,也只是做了一些儀式;隨著七十年代美國「新時代思潮」的流行,甚至將傳統宗教去皮抽骨,將各大宗教同一化、概念化、簡約化,視一切為一體,只取片面思想作概念化的心理應用,尤如將大品牌的超級跑車拆卸,只取車輪來代表跑車,以致常人反而以世俗化的角度來娛樂化、商品化傳統宗教,信仰的基建被慢慢摧毀,人們幻想著自己和古人同樣都是修行,學到的都是似是而非的方法,結果是感受不任何實質上的好處,修行變成了另類娛樂和消費,人們只取其圖騰,這也是佛陀所指出的未法時代的特徵:圖騰化。


人生當中的很多苦是沒有實際意義的,眾苦源自於存在本身的限制,有些人認為「在哪裏跌倒,就從哪裏起來。」試圖從苦中找出意義,以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汪康夫在法律上被判為強姦犯,他多年來費盡家財,影響了家人的生計,試圖從法律中洗白,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證明白己的清白,即使家人和社會普遍認同了他,他仍執意於此,他嘗試從第一道中得到掌控感,而不是第二道,甚至第三道中得到掌控,於是,他試圖從忽視的人中得到重視,他重視忽視他的人,忽視重視他的人。


不如根除煩惱,完全地掌控其心,善者不依,以各種善心來安住其心,主導心,讓心時時刻刻都滿足於掌控感之中,越來越平穩喜樂。


雖然火影舞者可以從虛幻的操控中得到相對的控制感,但依外境或概念來掌握心始終不是好的建立點,也不可能找到有效的方法,即使是物質化程度高的社會,也避免不了逐年上升的精神病患問題,正確的方向是向內求,看見存在的本質,一個社會遺棄的頹廢青年,加入了軍隊或其他紀律部隊,在魔鬼教官的地獄式的訓練中崩潰了,他重新振作,最後變成一個意志堅定的有為青年,這類勵志的題材長期存在於歷史當中,說明自律的確能轉化人心,開發潛能的道理,中間的核心就是人掌握了自己的心,不容許負面思維生起、發散。


佛教的方法主要是依從比較可控內在素質中的一小部份:善心,因為心失控主要的原因還是人在不善心中沉淪了,只要向內制約了心,令心平靜喜悅,就容易加以掌控。


個案中的兩位有強烈掌控欲的名導演,又同時是演員,一個出身自單親家庭,另一個的家庭也不和諧,他們和母親的關係明顯有「孝」,如果能像旗袍男一樣再多出一些「順」就更好了,「順」是捨斷己見以達致平衡融合,表面上「順」是在母親面前放下控制欲,隨順她們的自己的主導,好像北野武,只要稍為表達一下關心,他的母親馬上就柔和了,而周星馳只要順從母親對他們的關愛,將雞翼吃得香香甜甜,母親就高興了,再想法和她多說說話,了解她的願望,以禪修的術語來說,可以這樣說,「順」表象上是失控,本質層面上是他們將控制感建立在在無量心當中,反而得到很實在的控制感。


總結:超越三部曲與掌控


沉淪三部曲的三部是扭曲、攀緣和依存而建立不善心理空間(可參考梵住心應用四B),扭曲和攀緣發生於心未生與剛生的一刻,將非常的、非樂、非我和非淨的世間,扭曲成為常、樂、我、淨的,隨之攀緣各種概念和感受,依存於心理空間的各種現象,再建立具體的自我,即各種不善的心理空間和身體經驗。


超越三部曲即扭轉沉淪,三部曲首先建立帶慧的「善心空間」,我們在三篇章文章已經陳述過很多的方法,其次是「如實知見」和「攀緣止滅」,這是二十二根中的範疇,第二部是關鍵的步驟去以如實知見來改正邪見,改正扭曲,將扭曲成為了「常、樂、我、淨」的知見,改正成為非常的、非樂、非我和非淨,如是,才可以止滅攀緣,隨後不再依存,當舊有的依存不斷滅除後,存在虛無後不再實在化,所有的存有都會停止。


超越三部曲的每一步都會減低甚至消滅依存,增加掌控感,心得到自由。


在女王和自由一文中,作者描述了性能良好的越野車為甚麼能帶給英國王室一家人自由的感覺,以致王室特別珍惜駕駛的樂趣,他們一生雖然活在光環之中,受到萬眾觸目,但同時也活在無處不在的枷鎖之中,一言一行都受到常人難以想像的限制中,只有駕駛性能良好的越野車縱橫於野外時,尤其是路面情況比較惡劣的路,他們才能感到一絲絲自由的感覺,這時他們的欲貪雖然得到了短暫的滿足,但爽感真的就等於真正的自由嗎?


這是第一道,這種依存外境的自由是容易失控和動搖的,因為心仍然受控於煩惱和各種條件,只有聖者的心才是真正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不會再動搖。


無論是沉淪或超越的一刻,都是心初生起的一刻,需要極為敏銳的心,以能照見本質層面的實知見的觀智才能有效看得到,而一般人的心理空間是不善的,因此不可能觀察得到,不能自制,但即使是善心空間的人,例如一位大慈善家,如果他的心欠缺定和慧,也不可能具有能照見本質的如實知見,更加不可能去反轉扭曲了覺知,這兩類人的心大部份時間都按照習性而自動運作,不能自覺地控制心的活動,他們因而很想得到掌控感。


《菜根譚》有句話說得好:「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事未到時,心不起相,不作火影舞者,事已去,心不著相,更不會再起舞。


如果汪康夫踏上了第二道,他將能從業論來看待自己的遭遇,他甚至可以和榮格一樣,以律則之力來增長自我的能力,如果他踏上了第三道,他將能以究竟法來觀察思維自己的遭遇,他甚至得以超脫生死。


不失控即自由


掌控的本質並非是掌控一切事物,而是沒有失控感,尤如一個善巧的司機,即使不能凡事絕對控制,只要駕駛時不失控就算是掌控了,我們以不放逸,不自動化,不依存,找尋各個內在的基地去建立力量,去約束身心的活動,以建立帶慧的善心空間,是超越三部曲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成功了,我們將得到強而有力的掌控感,而常人往往掌控火焰的影子,因而常常失控,更喜歡掌控外境,他們寧可不穿鞋,也要花錢去修路,寧可不修心,也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收集火影,也只能由得他們了。


未證聖果的智者和凡夫一樣都有欲、見、戒禁和我論,但智者不依存於有漏之心,更不依存於外境,不取於欲、見、戒禁和我論,對之不會生起掌控感,沒有了欲貪而只有平捨和智慧,當欲、見、戒禁和我論動搖時,智者的心也因而不會感到失控,回報就是智者能享受輕鬆、快樂的自在感,感受到了絕對的自由感,無論外境怎樣變化,智者的心都是自由自在的。


三寶的寶貴之處


三寶為何得以稱之為「寶」?在宇宙大洪流之中,人渺小如塵,飄盪如烟,實質上時時處於失控之中,無論是誰、是甚麼現象,在浩蕩的物質和精神流動之中,隨時就能沒入存在的虛無和撕裂當中,能依佛、法、僧得到相對不失控的感覺,依三寶為根者不需掌控外境和有漏之心,這才算真正踏上了無依之道,不止於一生,三寶都能在無量的生死流浪中一直成為掌控的依處,是開啟善業的鑰匙,故能稱之為「寶」,是導向自由之根和自在之「寶」。


世間之寶,此為最上。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辨析掌控系列文章完

2022年11月23日星期三

辨析掌控系列文章文章四個案

 文章四個案一:女王與自由


思考問題:為甚麼越野車能帶給英國王室一家人渴求自由的感覺?他們的枷鎖是甚麼?為甚麼性能良好的越野車一絲絲自由的感覺?


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culture/20220911/1662834103145/%e5%a5%b3%e7%8e%8b%e7%9a%84%e8%87%aa%e7%94%b1


文章四個案二:苦的妙用


討論問題:榮格是現代心理學其中一個奠基式的人物,他和很多心理學一樣,對心理學的興趣源自於自己的精神病苦。小時候的各種不幸令他有了不受控的昏迷病症,因而要休學。這裏依存扮演了甚麼角色?他後來又怎樣治好了自己?


卡爾·榮格後來成為一名極具魅力且頗富才華的臨床醫生,但小時候的他卻是個稍顯怪異的孩子。小時候,榮格不喜歡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經常會突然整一齣惡作劇,或是將幻想中的事情與現實混在一起。換成是在今天,榮格可能會被診斷為發展障礙兒童吧。


即便榮格的性格如此怪異,由於其父親是當地牧師的關系,榮格上小學的時候還是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一些特殊的待遇。可是,當榮格十歲開始升入巴塞爾城裡的中學時,他的周圍全是更為富裕並且社會地位也非常高的家庭的孩子。那時的榮格每天穿著有洞的鞋子去上學,這讓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家庭是多麼貧苦。榮格除了在家庭方面在旁人面前感覺膽怯以外,在學業上也屢屢受挫。他不僅在繪畫課及體育課上表現差勁,而且對數學也是一竅不通。


中學的老師都把榮格當作差等生來對待,榮格的自尊心所剩無幾。他甚至開始討厭去上學。這時,發生在榮格身上的巨大危機開始了。


十二歲的時候,有一次榮格被同學撞倒在地,頭部受到撞擊,失去了意識。一瞬間,有一個以後都不用去上學的念頭閃過他的頭腦。之後,榮格多次出現失去意識昏厥的情況。而且,每次都發生在面對難纏的功課時。


榮格少年時表現出來的這種症狀便是沙可所謂的“癔症”,也就是如今所說的“轉換症狀”。轉換症狀不僅通過引起身體上的某些症狀來表現心理上的壓力,而且還會使人獲得某種“病患利益”。榮格少年時,他的父母就因為他的這一症狀而讓他休學半年。


休學期間,榮格喜歡一個人玩游戲,讀書,畫畫,或者沉迷於自己的遐想之中。可是這並未使榮格愉快,他有著一種無名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從自我中逃脫開來的。診斷過榮格病癥的醫生都說他可能患了癲癇,而在當時的醫學界看來,這是一種完全沒有希望根治的病癥。榮格的父母因此感到非常悲觀,並為兒子的將來憂心不已。有一天,榮格的父親向訪客吐露自己的心事,正好被榮格聽見了:“如果真像醫生所說,孩子是得了那種病的話,那麼以後孩子恐怕就不能獨立生活了吧?”


聽到這句話時,榮格的心中再次閃現出一個想法。我們可以通過榮格在其自傳中所記錄的內容來瞭解他的內心感受。


“我像是被雷劈到了一樣。事實完全不是那樣的。‘我必須用功了’這樣的想法立刻閃現在我的腦海中。


“從此以後,我變得越來越認真。我靜靜地離開那裡,走進父親的書房,拿出自己的拉丁文法書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十分鐘後,昏厥發作了,我幾乎從椅子上跌落下來。沒過多久我又恢復了神志,繼續學習。我告訴自己:‘該死!我怎麼能昏過去呢?’然後我繼續學習。大概十五分鐘後,第二次發作開始了,和第一次一樣沒過多久便好了。‘現在我必須真的用功。’我使勁給自己加油。然後又過了半個小時,第三次發作襲來,可我沒有屈服,又堅持學習了半個小時。最後,我覺得自己終於戰勝了病癥,而且心情也比前幾個月更舒暢了。事實上,之後病癥再也沒有發作過。那天以後,我每天學習語法,做練習題。幾個星期之後我回到了學校。在學校,病癥再也沒有出現過。我身上的魔法終於被解除了。”


來源:《榮格自傳》


文章四個案三:昨天,那个“强奸犯”含恨离世:入狱10年,喊冤44年,他至死没等到清白…


汪康夫多年來費盡家財,試圖從法律中洗白,證明白己的清白,可惜由於社會動盪,文件丟失,這成了「不可能的任務」,但依然沒有放棄,繼續申訴,即使家人和社會普遍認同了他,他仍認為:「我不責怪任何人。只是希望法律可以還我一個遲來的正義,讓我清清白白地離開這個人世。」


作者自問:「汪康夫而言,申訴到後來,心理意義是否大於實際意義?」「沒人知道。」


討論問題:人生的苦本來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受苦就是受苦了,但一些人像榮格的人卻能以苦來超越自我,一些人就永恆固守於苦中,試從第一道來分析汪康夫屬於哪一種人。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I5OTI1OA==&mid=2653337977&idx=1&sn=2f8dc4ef3b7ace4a4dd5c1eb332dfd5e&scene=58&subscene=0


來源:李月亮網誌

三種掌控之一 (辨析掌控之三)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由依存外境而生的存有實在化了存有,虛無化後令人容易有失控感和焦慮,是最不理想的掌控感獲取方式;善依存的心主要是善心中的無貪、無嗔和無痴,因而其存有實在化的程度比較弱,相應的虛無化影響比較低,例如一個善依存於學問的人,身體出現問題時對其存在感的影響不大,所以其失控感也比較低,是比較理想的掌控感;而不依存就不會有存有,或者不會將果報的存有再次實在化,那麼就不會再被虛無化所困,也不會有失控感,是最理想的形式的掌控感,這時心是不動搖的,能達至隨分平靜甚至是絕對的平靜。


第一種的存有容易令人有掌控的幻感,實際上卻是最容易有失控感的,一位虎媽雖然對兒女有很強的掌控感,但一遇上現實不如意事馬上就會感到焦慮而有失控感,這種失控感的主因是痴,為了重獲掌控感,他們不得不選擇以痴來障蔽覺知,只看表面,以概念來障蔽實相,使得不善依存的掌控感並不理想;依財富、權力得掌控感的人,因財富、權力而愚痴;依名望得掌控感的人,因名聲而愚痴;依家人得掌控感的人,因家人而愚痴。


當中將外境概念化,讓外境消失後變成概念,依概念得掌控感的人,因概念而愚痴。


「概念化」即掌控


閉上眼睛,想像有一朵火焰的影子正在起舞,你很欣賞這個影子舞的表演,怎樣可以拉長、缩短影子,造出各種美妙的動作?


你能想像出火的影子嗎?


「火焰」和「影子」先是一個基於眼根和實物的視覺概念,再轉化成一個在純粹意根的知覺概念,知覺概念是純意識的想像物,將兩者和意識中融合,就成了「火影」,是一個純意識的概念。


火焰是發光體,是沒有影子的,火焰的影子是一個想像出來的概念,我們同樣可以在想像拉長或缩短影子,想像越熟,依存越強烈,直至一天,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實踐才會發現火焰根本沒有影子,悵然若失。


火影尤如概念,人們從中快速尋找到虛幻的掌控感,同時也埋下將來快速感到失速的種子。


脫離現實,過於熱切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也會想像出各種美妙光輝的前途,要孩子達到自己從未達到的理想, 學習多種大家都沒有興趣、難度高的藝術和體育技能,他們操控著生活好像操控著火焰的影子,直至發現事實的一天,孩子痛恨各種課程,完成後根本不會再碰那些樂器。對於北野武的母親來說,北野武成為一個有為的、循規蹈矩是她的火焰影子,結果母子都失望了;對於周星馳母子來說,對方吃完雞翼是他們的火焰影子,結果也是心結難解,直到多年後對話才知道。


所有孩子的真實狀態都是複雜的,需要父母長期觀察、捉摸、溝通和嘗試,以「我都是為你好」這一概念來簡化一切複雜的外境,簡化後節省,觀察、捉摸、溝通和嘗試,就會心安理得,重獲掌控感。


感覺不到安定的人,習慣抱怨的人,他們的心常常舞動未日的火影,以概念之名,堆積出無量的愚痴和怨氣,害己害人。


其中一個常見的概念,就是個人或國家的財富、名望和權力等外物能來安全和平靜。即使在外境穩定時,財富所帶來的安全感也會障蔽人的智慧,讓人變得自大,更糟的是變得愚痴,愚痴於世間的苦,尤其是別人的苦,愚痴於世情的無常和難以受控:


『一個有錢的女人問:「蛋怎麼賣?」賣蛋的老人答:「一塊五一個。」女人說:「10塊買10個,可以嗎?不然我就走。」


老頭趕緊說:「行,我今天還沒開張呢。」女人買了蛋,一臉得意的離開。她開著豪車和朋友到高檔餐廳,然後和朋友點了若干東西,但只吃了其中一點點。並且吹噓著自己砍價的能力。


帳單是640元,她給了700元,告訴老闆不用找了。這老闆和女人來說,不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對賣蛋老人來說,是難過的一件事。』(來源:網上資料)


「我比你成功,所以你要聽我的。」有些地方的法則就是強勢的人可以碾壓弱勢的人,對窮人的苦產生的苦令人冷漠,有錢的女人依其勢而順利欺壓了窮人,同時也加固了她的愚痴,她不明白,財富在無常的有為法中實在是不堪一擊的,一場病、一場戰爭,一塊磚頭就可以取消一切,最近的例子就是一個坐擁二百多億美元的年輕富豪,其財富可以在十天內歸零。強勢的公司不思進取,反而輕易地就拖著弱勢公司的數不還;軍事強國因愚痴依其軍力碾壓弱國,完全無視於其軍事行事為國民所帶來的痛苦,還有很多富人的各種荒唐惡行,這些都是第一道的掌控之道,也是趣向苦道的方法,因而變得高慢和愚痴。


故事中「有錢的」如果換成「有名望」的,那麼弱勢的人就成了「無名的」,換成「有權的」,那麼弱勢的人就成了「新人」。


概念化外境可以簡化外境,再對此概念生起欲貪和依存,可以快速地賦予掌控感,因為純意識中的概念是可以脫離現實的。


政客常常利用概念化來「簡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例如,生活困難,都是「新移民」的錯,都是「黃」的錯,都是「藍」的錯等等,本質上就是重建依存和重獲掌控感。


而禪修也可以用一些概念才簡化修行,將修行歸零成生活,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以此取消了修行,可以安心理得地重回生活。


善依存的掌控感


第二種的存有是善依存於身、見、戒禁取和我論,以「捨」代替欲,表面上掌控感少了,實際上卻是更難失控,例如當我們放棄以「欲」來緣取戒禁取和我論取,改為以「捨」來緣取戒禁取和我論取,就可以減弱失控的機會。


『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邀請做一個直播演講,半路上他乘坐的專車出了狀況。恰巧有一輛出租車經過,他趕緊攔下,讓司機送他去目的地。司機卻說:“我送你過去要繞道,會耽誤我聽偶像丘吉爾的演講。”


丘吉爾一聽,心想自己在別人心裡原來這麼重要,可為了趕時間,於是掏出五英鎊遞給司機,讓司機載他過去。五英鎊相當於出租車司機好幾天的收入。司機趕忙收下錢並說:“去他的丘吉爾吧,賺錢實際,您上車,我這就載您過去。”


這件事讓丘吉爾感觸頗深:“別太把自己當回事,你可能連五英鎊都不值。”』(來源:網上資料)


不善依存基於「我論取」會感到強烈的自我感,實在化了本來是虛無的「我論取」,具體的感覺是重視自我,把自己當成一回事和重要的人物,依存於「救世主」、「英明的領袖」等等存在,結果在緣起緣滅的過程中虛無化後最容易感到失控和失落;反而,善依存於「我論」,雖然做不到像阿羅漢般的不依存,因為善依存仍然會依存於一個自我,不過是以善心來依存,結果是將「我論」減至最弱,像丘吉爾不將自己當成一民族英雄,只剩下一個簡簡單單的自我,才能以最平靜的心和客觀的腦袋去做判斷和決策,他不會像有強烈自我感和偏執的希特勒,為了保存強烈的存有感,不容許軍隊撤退,更不容許軍隊投降。


以善依存來建立掌控感,我們可以注意幾點:


控小不控大


古時候有一位國王很喜歡出巡,有天他赤腳走到十公里外的小鎮,回來後感到腳很痛,於是他命令要用最好的物料鋪一條大道直達小鎮,方便他以後出巡,財政大臣一聽之下大吃驚,這條路足以用掉小國幾個月的支出,他請國王改變主意,但國王堅持要鋪,讓很多人都能受益。最後一位智者終於說服了國王放棄想法:「大王,下次你出巡時,可以穿鞋子。」


與其勞師動眾修建外在的路,不如簡單地穿上一對鞋。


人們總是想改變世界以獲得安全感、掌控感,其實依存外境往往等於自找麻煩,反而是吃力不討好的,因為失控很難過的原因,沒有人願意被操控,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自控,改變想法,在內心找一處最合適的角度建立掌控感。


我們不能完全掌控緣起的世間,不代表我們不能得到掌控的感覺,只需正確的方法和方向,即使在環境有突變時,也能輕易找到安心之所。


根據一位記者的採訪記錄顯示,一般殺人犯在處決的那一刻最可能關心絕不是怎樣才可以得到受害者家屬的原諒,或者上天的原諒,或是會不會很痛,而是和平常人一樣,關心外貌和表現,例如怕忘記了自己的最後演詞等,如果我們從人擔心失控的本能來理解,就會輕易明白他們的心態:外貌和演詞相對來說容易掌控,他們需要的掌控感,即使不是掌控生命,掌控感也可以安他們的心,當然會選擇容易掌控的來建立掌控感,而不會選別人或上天的原諒,或身體的反應等,有些地方是容許受害者家屬觀察行刑的,看來他們很可能會失望的。


控內不控外


善依存的掌控感建基掌控感於內在素質,捨卻外在素質。


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代表他已經掌握立身處世的根,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有極大的信心,其實人應依何根立身處世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曾經的世界首富洛克菲勒曾說:「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一支商队从我身边路过,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他依的就是財富創造為自己的根。


洛克菲勒是猶太人,積極創造財富也是很多猶太人的根,成為民族的特色,原因是自二千多前被滅國後,猶太人到處流亡,過著悽慘的生活,他們善於經營,往往在累積一定財富後便被當地政府壓迫和威脅,他們只有靠自己的財富來贖身逃難,而每流亡到新的地方,又需要創造大量的財富,被剝削後去新的地方,又再創造財富,再被剝削,如此不斷循環,財富創造成為他們的自保之道,最後成了他們的民族特色。


洛克菲勒出生自普通家庭,對賺錢一直抱有本能式的興趣,到了成為首富,已經變成了為興趣而賺錢的地步,不論數額的多少,即使是區區的一美元,因為他是為滿足心而賺錢的,他的心放在了內在的興趣,而不是外境的財富,更不是社交上的虛禮,在心態上對他來說一美元和一萬美元並沒有分別,而事實上在財務上一美元和一萬美元對他來說也是沒有分別的,連社會地位等等概念也不會加以注意,他的根在創造財富的興趣,而不是財富的多少,雖然他也積極行善,一生人捐出了過半的個人財富行善,相當於現在的二千多億美元,但只要是應得,他不會看輕舍合理賺錢的機會,以此為根,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生意人,他因此擁有了極強創富能力,其實,那位女仕沒有注意,她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付款給已經壟斷了石油業的洛克菲勒,這一美元只是萬中其一,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當時洛克菲勒是石油石化業的唯一壟斷者,但美國的石油和氣油價格在發達國家中一直是偏低的,直至今天仍然如是。


從結果來看,洛克菲勒並沒有依存於「首富」的存在,他是以「中捨心」來對待這個存有的,所以他並不會感到冒犯,更不會高慢和愚痴。而要他托行李的女仕就依存了「首富」的存在,所以才會感到失控和尷尬。


因此可見洛克菲勒成為個很簡單的人,不會因為有了「首富」的概念就忘失了自己的根,不會依存於過去的成就而變得傲慢,他不會自吹自擂,不會因為自己富有了就會覺得高人一等,學問高了,修養好了而頻頻向人說教,他只是一個生意人,只對賺錢有興趣,無需別人崇拜他,他的掌控感也因此穩固地建立在這個志向之上,幾十年來從未能動搖,因此被人當成背夫時他是平靜的、心安理得的。


以佛法的用語來表述,他將心安放於賺錢的願景上,合而為一,心一境性心所很穩定和堅固,另外也有很強的欲,有很強的賺錢意欲,心一境性加欲形成穩固的掌控感。


差不多的事情也曾發生過在譽滿中外的國學大師季羨林身上,他九十多歲時仍然在工作,外貌並不顯老,那時是北京大學的副校長,衣著樸素,有天他如常在校園散步,那天剛好有新生註冊,有個新生見到了季羨林,看他穿著六、七十年代的藍色工人服裝,以為他是校工,就請他幫忙照看一下行李,季羨林答應了,就站在行李旁等。那個學生去了註冊,離開了後一個多小時才回來,發現季羨林仍然站著在等,學生道完謝季羨林就轉身走了,直到開學典禮時才發現季羨林的真正身份。


季羨林並不依存於「國學大師」、「北大副校長」、「長者」、「學生」等存在,因此也沒有相關的感應模式,不會因而變得高慢和愚痴,由此他不需要去控制別人對他的給予他「國學大師」和「北大副校長」等等的反應,他不會感到失控,更不會感到被冒犯,他並沒有強烈的依存感,因而也沒有掌控感,也因此沒有焦慮和失控感,他不會向外注意,不會特別關注外境的大小、勝劣等,別人尊重他不會高興,輕視他也不會失望;他的注意是內在的,如各種學問、信念、理想等,無論外境多少他都會容易得到滿足感。同樣的道理,一個為藝術而藝術的人會比一個為金錢而藝術的人容易快樂,除了因為內在的素質比較穩定,容易掌控外,還會因為為藝術而藝術的人心一境性比較一致和穩定。


日常生活中,即使是首富、首相、大學者、國王都不能絕對掌控別人對他們的態度,期望得到所有人的禮待,也不會依存於別人的態度來建立掌控感,如果他們以之建立掌控感,就很容易會失控,他們的反應要不是憤怒出擊,就是逃避、抑鬱;洛克菲勒以賺錢的動機為根,也就是他以局部來建立掌控感,於是不會感覺要叫他行李的女仕在侮辱他。


掌控之道:第一道


獲得取第一種掌控感是固化外境,依存固有的外境條件,形成固化的自我感,這時欲貪得到滿足,能相對穩定地保護依此欲貪而生成的獨特自我感,即使是不理想的自我感,只要能持繼出現,就能帶來掌控感,第一道是不善依存,代表心以不善狀態來依存於外境,尤其是依於概念,我們可以從作家饅頭大師中的自述中了解,他很享受在暗黑世界中的虛拟死靈法師的自我,他人近中年,事業家庭美滿,但每天仍要花相當的時間在暗黑的世界中死靈法師的存在到處遊蕩,都是做一些重複和無甚意義的事,似乎達到了「遊」而「遊」的境界,在「遊」他感受了自我的獨特個性,他稱之為孤獨感,以我們的述語來表達,他依存了暗黑世界中的身份,由依存而生出存有,從中得到了「控制感」,或者從另一角度來表述,他在暗黑世界避免了失控感,避免了精神失控。


饅頭大師是怎樣開始建立這個暗黑世界的自我的?因為成績強差人意,他在現實中的存在感備受威脅,那時候他開始躲進電子遊戲中建立自我,得到了新的依存和控制感後,他才能正常地繼續在現實生活運作。


第一道:撕裂之道


由於外境是不穩定的,不善依存的掌控感是一般不會建立在外境上,為了增強穩定感,需要依存於「概念」、「觀念」,於是本來虛幻的就變成相對沒有那麼虛幻的,有點實在感了,由於已經抽離了外境,這個緣起基礎自然建構了一個重視個人觀點、想法、感受而不重視事實的心態,於是網上就出現大量的網暴,網民們常常批評牛吃草的方式,甚至以「教牛吃草」、「評論豹跑步的方式」、「醜化美好」和「美化醜陋」等現象,結果了網上的言論各走極端,互不包容。


這種不顧理性思維和討論,只顧表達己見而「輸出思維霸權」,忽視對方的意見,甚至根本沒有意圖去證明白己的理據,也不在意於去聆聽對方的辯解,只「在意於說服你,只在意於激化你的情緒後,用一句“急了?”再嘲諷你一遍」的傾向,我們很容易在大國外交中看到,更已經成為網上的文化,以致一些沒有經驗的國家或網民天真地以為對手會在於自己的辯解而著急。


隨著不善的依存固化了意識,慢慢這種撕裂由網上的社區擴散到現實的社會,以致現在的實體社會變得越來越撕裂,人人重視自我,只見抽象的概念,不見具體的現實,社會再也難以融合,這也是當代的社會最終會走向鬥爭、分裂的原因,可見建立在不善依存的掌控感並不理想。在一些發達國家中,這種網上的撕裂文化已經化為現實生活中的撕裂力量,不斷地破壞國內和外交的關係。


人人爭控,結果是大家一起失控。


掌控之道:第二道


洛克菲勒、季羨林等人的掌控之道是善依之道,他們依存於第二層的律則力量,是純意識的概念,可以內在生成,洛克菲勒依存於財富之道的律則之力,而不是財富本身,季羨林依存於學問和修養,第二道需要依存於外境的份量很低,以致即使外境不宜人,例如兩人被「輕視」了,他們仍然能夠保持不失控,因為他們依存的不是外境,而是以善心來依存於內在的律則,是素質,第二道的依存力量是較為穩固的,因建基於善法和律則之力,因為其掌控感也是較為強大的。


相比第一道所依的概念和第二道所依的素質,內在優秀的素質,如無貪、無嗔和無痴就更加穩定。


掌控即自由


第一道和第二道的方式都有各自的方式來感到這種珍貴的自由。


存在的本質就是限制,人生而活在無處不在、可見和不可見的枷鎖之中,因此人生當中絕對、不受限制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正如絕對的掌控不存在一樣,但即使是這樣,我們仍然能從無處不在、可見和不可見的枷鎖之中感受「自由」。


世間一切都是緣起的,本質上是不可能存在自由的,所以我們感受到的自由只是一種特定的感覺,具體來說就是一種欲貪得到滿足時的「爽感」,而不是真正的自由,能在諸多控制中感到自由原因是外境暫時順從了我們的依存,欲貪得到了滿足時所產生的短暫錯覺,正如一個患上固擾多年疾病的人,遇上名醫,在短時間內得到醫治並康復,他會有一種重獲新生、自由的感覺。


第一道強烈的自由感覺前提是先遇上限制,依存於外境而突破限制而感到受自由,比如說旅遊可以突破日常的枷鎖,暫時離開慣常的生活,言行不再受到日常的限制。


人皆因依而存,又會被外境所限,當固定的存有和外境有沖突時而失控時,第一道需要控制外境來重新得到掌控感,如果外境掌控不到,就概念化外境,幻想出舞動火影,這是由外而內之道,因而他們也成為外境的奴隸而不知,他們視爽感為自由;第二道讓心回歸內在價值而得到掌控感,這是由內而外之道,如果在失去平衡後重新獲取平衡,獲得掌控感,那麼這時人就容易有自由的感覺,孔子自述:「吾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越矩。」「矩」就是禮法和道德律則,他的心已經得到相當程度的淨化,因為不再容易失控。


佛法中自由觀


佛法觀世間,一切緣起而生,緣滅而滅,因而不存在絕對的掌控,更不存在絕對的自由,第一道和第二道的掌控感和自由感分別建立在外境和內在價值觀之中,心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不失控,感到自由,但在另一些條件仍然容易失控,比如說孔子失去親愛的弟子時,也會痛哭悲泣,所以他們的自由仍然是有限制的自由;而佛法關注點在心的本身,只要心本身不受煩惱的限制,就能不失控的達到自由的狀態,巴利語稱為之「解脫」 (vimutti, 英語:liberation, release, emancipation ),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分析。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2022年11月8日星期二

辨析掌控系列文章文章三個案

 文章三個案一:洛克菲勒的安身立命之所


討論問題:古人素有「三十而立」的說法,立志後做人就有了實在感,生活不再虛渺無根,怎樣早早確立志向並增強掌控感?立志有甚麼好處?試以美國曾經的首富洛克菲勒的做人根本來解釋。


約在百多年前,美國的一個繁忙的火車站的候車廳中近入閘口站著一個滿腳泥濘的老人,衣著普通,正在等候上車,這時,一個左手施著小孩,右手拖著行李箱的中年女人上氣不接下氣地走了過來,對他說:「老頭,看你也是去紐約的吧,可不可以幫我拿一下行李箱?我會打賞你的。」


老人打量了一下行李箱,回答:「好的。」


他輕鬆地完成了工作,這時列車剛剛也開動了,女士慶幸自己的好運,打賞了他一美元,在當時也算是一筆不錯的收入了,對他說:「謝謝你的幫忙,要不是我們一定來不及上車。」


老人很有禮貌地笑了笑,道了謝,點了點頭,就離開去找自己的座位,這時,列車長見到了他,和他打招呼:「洛克菲勒先生,看你又去了徒步旅行吧,這次去了幾天?」


老人回答,這次去了七天,現在要趕回紐約開會。


女士聽到了,大吃一驚,心道:「我竟然要首富拿行李,還打賞了他一元?!」


她馬上跑過去道歉,並想取回一美元以示尊敬,洛克菲勒回答:「這是我用勞力賺得的,是我應得的,我很高興,怎會介意。謝謝你。」


來源:綱絡文章


文章三個案二:珍惜那段“暗黑”的孤独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

(按標題進入連結)


討論問題:試分析饅頭大師享受在暗黑世界中的遊戲的心理基礎,他是怎樣開始建立這個暗黑世界中的自我感的?是怎樣得到「控制感」的?有甚麼好處?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I1MjAzNw==&mid=2459826522&idx=1&sn=6db411505f4a6354cb8bb241933bf3a0&scene=58&subscene=0


來源:饅頭大師網誌



文章三個案三:《網友教牛吃草》


討論問題:根據傳媒學者的研究,網上關於政治人物的評論絕大多數都是負面的(往往超過七成),試從建基於不善依存的掌控感來分析其緣起基礎,分析為甚麼不善依存是不理想的,為甚麼上至外交,下至小網民們越來越有「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輸出思維霸權」和「不在意你的解釋,也不在意於說服你,只在意於激化你的情緒後,用一句“急了?”再嘲諷你一遍」的傾向,並說明為甚麼以「不以為意」的回應方式是比較理想的。


吃草不正經 柳州市的牛被網暴:網友教牛吃草 


來自 雷叔說事網誌


01最近一頭柳州市的牛被網暴了。起因是它在吃草,但網友不買賬。他們覺得它不是一頭本分的牛,因爲好牛不這麽吃草。


吃得幹幹淨淨,不會東啜一塊西啃一塊,才是牲畜該有的作風。這樣糟蹋草的行爲怎麽看都不文明。接着,不少網友就驚呼,浪費糧食可恥!

那爲什麽它吃相差呢?

因爲它脾氣不好,性格有缺。好家夥,牛失了牛德。而且,在他們看來,吃相不好的牛不适合幹農活。這可是會嚴重影響到主人家的生活水平。于是,一些過來人“好心”勸它:“這樣吃對胃不好,建議吃慢點。”

也不知道這頭牛叫什麽名字,但在互聯網上,它的性格情緒有問題,同時,工作能力也不足,總之它太嫩了,得跟人類好好學吃草。然而事實不過是,一頭牛以它的習慣在吃草。

一群吃飽了沒事幹的網友,卻在讨論一頭有着充足食料的牛吃相難不難看的問題。“它都不咀嚼嘛”“這樣吃對胃不好”言論的背後,不是把牛當人看了,而是不把牛當牛看了。當做一個可以操控的玩偶了。

所以他們也能順理成章地認爲牛奶不是給牛喝的,牛奶是給人喝的,給牛喝不就糟蹋了嗎?仔細看裏面的邏輯就是在颠覆生物學常識,完全不值得去反駁。

當牛受到屈辱性的網暴時,另一邊,它的好朋友——驢的日子也不好受。老師傅看出黑毛驢的驢蹄問題後,決定進行修蹄,目的是清理蹄子裏的瘀血。

 一些網友連标題和動物外形都不看,直接暖心關愛:“馬疼不疼?”醒悟過來發現這是毛驢後,他們質疑,驢蹄沒有很長,真的需要剪短嗎?相對成熟的網友則會質疑老師傅不專業,切瘀血切地粗糙。在他們看來,老師傅沒有工匠精神,沒有問過黑毛驢的意見就對它動手動腳,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爲。當然,最要緊的是,沒有問過這些網友的意見。畢竟自己決定了萬事萬物的合理性時,是不能允許其他人擁有解釋權的。

爲此動物生存本領的施展,也要得到他們認可,否則它們不配活着。“這豹子跑步姿勢不對!”“邊牧這麽跑不行,會損傷關節。”現在這些手拿鍵盤的網友,正在扮演造物主的角色,試圖讓動物擁有美好的前途。可動物真的聽他們嗎?想想都知道答案。

02與動物過不去以外,網友又和專家們過不去。這也是我經常刷到的一個知乎問題:爲什麽很多高中生文筆比知名作家都好?在提問者看來,高中生文筆細膩優美,而成年作家們粗糙樸素,兩者差别非常明顯。這當然不是實際情況,也許還有調侃的意味在,隻不過類似情況太多了。 

所以我覺得随便一個藝術生畫得都比畢加索強多了……爲啥很多末流的流行歌手,唱得都比京劇好聽?爲啥很多小學生寫的詩歌,都比古人水平更高?其存在意義就在于爲文學梗的誕生提供了土壤環境。霹靂布袋戲的一位粉絲發文說,李商隐抄了她愛豆的詩《夜雨寄北》,她要拉動網友網曝他。在被網友科普後,她又發文道歉,稱呼李商隐是“冷門詩人”。

畢業後背誦不了“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情有可原,但是不知道李商隐,不去查查基本信息就開始吐槽,實在不應該。這種忽視基礎知識,還随意開噴的行爲并不少,以緻于古詩文界都堆積滿了梗。

辭藻堆砌李清照。

稍顯做作李太白。

不夠古風曹雪芹。

寫得不錯蘇東坡。(比肩方文山、林夕)

想必未來的新段子不會少,因爲指點江山的互聯網懂哥,并不在乎事實如何。

在乎的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03後來網友們又把手伸向了普普通通的現代人,而且把離譜的吐槽演化爲了惡意的諷刺。江西撫州某中學,一個女生考試後,八科第一,數學拿了第二名,最後全年級排第一。

結果就因爲數學排第二,她被嘲笑了。那些人試圖告訴她其他科目第一名都不如數學第一名有用。這種邏輯裏,數學考第二名是偏科的的體現。所以女生沒有能力,而網友作爲“好人”,似乎還要去安慰和同情她。看到這裏,我想很多人也理解不了網暴和歧視是怎麽發生的,但就是偏偏産生了。

推而論之,優秀是怎麽樣的不重要,答案是什麽不重要,輸出思維霸權,倒是已經成了一些網友善用的偏激手段。抖音那些吵了幾萬幾千層樓的數學題的産生,就是這個原因。類似這樣的題,也不見得都是精準針對抖音用戶的,因爲移步到虎撲上後,也能吵個上千層樓。一些網友奉數學爲圭臬,但對數學又格外不上手,并嘲笑别人不懂數學……說白了就是人菜瘾大。他們唯一和數學人才的共同點或許在于:

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時,評論區的空間太小,寫不下了。

04把優秀學子噴成差生,已經是惡意的行爲了。與此相對應,還有另一種嚴重的情況。央視《夜線》節目在2020年播出了一期報道,王某面對鏡頭“誠摯”地回顧自己對女友的愛。他說手機屏保是愛人的合照,他記得她眼睛裏一片亮光,挂滿了星星。總之一切多麽美好啊,這期節目顧名思義就叫:“愛那麽重,愛那麽痛”。

然而,鏡頭之内的王某穿着藍色囚服,隔着鐵窗,因爲他犯了罪。他騙女友自己有錢,他騙公司自己簡曆不錯,他自己過度消費,導緻自己沒有錢了。爲了給即将出國留學的女友送禮,離職後的王某去原公司找前同事“拿錢”,實則是搶劫。在前同事不給的情況下,王某殺了他。這并不是複雜故事,新聞報道的目的正是爲了給大家帶來警示作用:什麽是真愛,爲什麽要量力而行。

然而評論區的一些網友開始将他美化成了好人。“這樣的愛情什麽時候搶到我”“他真的很愛很愛她的那個女孩,不惜毀了自己的一生和前程”甚至對他的聲音都褒獎一番,覺得其中充滿了正能量。就這樣,作爲殺人犯和騙子的王某,被“包裝”成了一個溫柔癡情男子。因爲他對于有的網友來說,适合成爲他們劇本裏的男主角。

這個劇本存在的目的是要展示自己的溫柔暖愛形象,可笑的是,這個如此荒誕而扭曲的劇本,如今還被不少人傳播。也許說話的人确實太缺乏存在感了。

05多年以來,一本正經反駁奇葩言論往往沒有什麽效果。因爲對方不指望說服你,他們大可以在激化你的情緒後,用一句“急了?”再嘲諷你一遍。這時候,你兩次跳入了他們挖的坑裏。面對此情此景,我們普通人并非手足無措,還是有幾種方式可以應對。一種就是基努裏維斯說的。

對方可以大膽宣布1+1=5,沒關系,開心就好。

自己轉身離開,不帶走一片雲彩。這就是不以爲意的力量。一種是福柯的做法,如圖所示:我以前的表達欲:我們想做的是去證明那些個體的、特别的、人類特有的經曆,不過是一些龐大的形式系統下面極其表面化的閃爍而已。我現在:CNM,聽清沒,CNM。這是直面慘淡現實的态度。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都能讓自己不那麽費心費力地去争辯。當然也有第三種方式:我們找找笑料,從中圖一樂。畢竟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也許做牛亦如此。


來源:《雷叔說事》網誌

禦心妙法 (辨析掌控之二)


各大宗教造像示現了各種形態,有的是神靈張開雙手擁抱信眾,弘揚教理,無論是悲、喜還是怒相,是甚麼形式,無非都強調與眾生結緣;唯有佛像,垂首低眉,超然物外,面露微笑。那麼佛陀究竟笑甚麼呢?


依存和掌控的心理基礎分析 


在三種平靜當中,世間平靜分善心和不善心的平靜,放逸時只能是世間的平靜,又可再細分成依存於果報緣的平靜(細魚),和依存於不善業報緣的平靜(中魚),善依存的平靜是第三種的世間平靜(大魚),細魚式和中魚式的平靜都是依存於外在的緣起條件或內在的不善心而得到掌控感,大魚式的平靜依存於內在善心條件而得到掌控感。三種掌控感中細魚或和中魚式的方式是追求絕對的、靜態的掌控,反而因應外境不穩定而容易失去掌控感。


在建立存有的過程中,我們先有了無明,再有了攀緣,然後就會依存,最後建構了各種存有或存在。


攀緣後心會想有所作為和行動,這就是欲貪,欲貪滿足時會有喜悅或爽快的感覺,不善心時欲和貪、嗔、痴結合,善心時欲和無貪、無嗔、無痴結合,不善心和善心都會依存,有欲貪會有爽的感覺,再成為依存,再建構成存在。一切皆緣起,欲和最後的存有也是緣起的,當存有無可避免地虛無化時,有時心能夠捨斷舊有的所緣,黏著於新的所緣,欲可以緣起新的存有,這時就不會有失控的感覺,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當不善心的欲落空後不能緣取新的存有,人面對存在的虛無時會有失控的感覺。而在善心的依存過程中,由於心本質上不會黏著所緣,不存在落空,所以也不會有失控的感覺。


不善巧的掌控


有個人去到酒樓,叫了一籠即蒸的蟹粉蝦餃,點心到了後他向待應投訴:「為甚麼蝦會比宣傳單張圖片中的細了?我要換一籠。」假設這位顧客是認真的,不是來搗亂的,他是依存了圖片,而實在化了理想中的蝦相,他對圖片中的觀察產生了欲,依存和存有了,並以也來掌控現實,結果存有和現實不符,他感到失控了因而嘗試透過同一所緣來重新掌控,這是屬於中魚類的反應,如果他感到委屈而忍氣吞聲,暗念「隨緣消舊業」,發誓以後再也不來光顧,這就屬於細魚式反應,被動地面對失控,北野武和他的母親都依存於各自的概念和自我形象來掌控,依存於貪、嗔和痴,他們各自對方的某些行為不善依存了,這是中魚式的反應。他們首先放逸了,其次是依存對象是外緣和不善心,緣起基礎比較弱,因而容易感到失控,越失控,越想控,結果越失控。


隨緣的細魚們內在素質令他們容易偏執、被動和保守,他們喜歡比較肯定的人和事,甚至為了掌控而不太介意比較差的處境,他們厭惡和逃避不確定,因為不確定會帶來不爽的感覺,再隨著外境的失落而會感到虛無,所以也不會追求比較好但不肯定的事,細魚的生活只會越來越差;逆緣的中魚們表面上勇於嘗試新的事物,有強烈的欲貪,追求強烈的爽感,實際上一旦現實和預期不符就馬上會放棄,不容易堅持,他們為了得到爽感和掌控感,很快會嘗試另一方法,然後很快又會放棄,即使是好的事也需要時間條件讓緣法聚合,因此他們這種遊擊式的行動容易失敗,但好處是即使他們的行為是胡作非為的,也不容易感到失控,因為他們總是能有緣取新的所緣,總是能滿足欲貪而感到很爽,所以直至中魚們能夠找到新的所緣來緣取,他們不會感到失控。


直至細魚和中魚們對新的所緣產生不了「欲」,而舊有的依有又虛無化了,他們就容易感到失控,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特定的事物都要求講清講楚,一步到位,黑白分明,不能忍受絲毫的不確定感和灰色地帶,例如他們能忍受各種生活的不便,當居住地有一特定條件(如沒有某些形成的選舉),不合意就會全家移民,不會考慮清楚其他也很重要的條件;另一些特定情況是上司叫他們去做一件工作,他們會預期上司必須要將要求、方法說清楚,並且說了後不可以更改變動,假如上司變了要求他們就會感到焦慮,細魚會以手足無措的方式來獲得平靜和掌控,中魚一般會驚慌失措,胡亂作為。


兩種人為了得到掌控感,傾向以極端的視角來看人和事,不是好人就是壞人,一旦有某方面不合意,不爽了就全盤否定對方,絕不包容灰色地帶,也不願意去探索灰色地帶。例如,近年來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重複發生倫敦金騙案,沒有基礎金融常識而又想在市場上輕易獲利的人,他們為了得到掌控感,會傾向盲目相信政府的監管是世界級的,是絕對的,因而將錢交給經紀,自己不檢查、不跟進,結果被騙;又有一些人為了得到掌控感,相信全世間都是騙子,因而以非常保守的方式來理財,結果財富被通賬蠶吃。實際上即使有很好的制度和監管,也不保證就沒有騙子,人們應該學習基本的理財知識,自己用功去理財,才是合乎現實的。


善巧的掌控


相比起來,順緣的大魚們的掌控是相對的、動態的掌控,不會黏著單一所緣,不容易失控,不會被不爽的感覺左右,所以比較穩定,其中增加內在的知識是提供強大掌控感的好方法,即使是在失控當中,有知識和沒有知識也有很大的分別,例如停電,有計劃的停電和沒有計劃的差別很大。其次是善心素質比較穩定和有力量,善依存甚至不依存於善心力量更穩定,因而不容易感到失控。


誰能順緣而得控?


某甲精於養生知識,他花大量時間閱讀、思考和實踐養生技巧和衛生常識,知道身體的一些規律,他發現了身體的脆弱性,日常生活自自然然就不去做傷身體的事,例如吃零食,熬夜,過激的勞動等,他的腸胃在年輕的受損了,因而容易患上腸胃炎,經過長期的觀察,他發現腸胃炎的發展規律,一共有六個階段,首兩個階段還不能判斷為腸胃炎,一旦到了第三個階段,如果馬上做一些治療和用一些藥,原本要七日和嚴重症狀如上吐下瀉等就不會出現,一般第三日就可以完全康復。


某乙是忙碌的打工皇帝,經常熬夜,他完全沒有養生概念,只知道一有病就去醫院看病吃藥,大多數時候為了業績也會帶病上班,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有了很多傷腸胃的不良習慣,做運動也只是去跑跑步而己,到了四十歲左右,他常常患上腸胃炎,每次都只是看家庭醫生和吃藥就算了,但患上的次數越來越密,每次都出現嚴重的症狀。


現在假設兩人都患上腸胃炎,都去看病,醫生告訴兩人可能患上了胃癌,甲和乙兩人的反應會有甚麼不同?比較焦慮、腦中一片空白的那一個就是那個對身體比較有依存的人,因而容易感到焦慮和不爽,他大約只懂得等待被動地等待醫生的幫助,甚至情緒悲觀,容易陷入虛無感,不知所措。比較平靜的那位早就知悉有關胃癌的事,他覺得患上的機會不大,即使患上了也只是初期,還有很多辦法。


在絕對的層面上,甲和乙都不能絕對掌控自己的身體,都是失控的,即使有健康的生活習慣,也不能保證不會患上絕症,分別是一人對身體一無所知,容易依存了,容易感到失控,而另一人則知識豐富又能自主,他能不依存,不容易感到失控。


同樣,假如兩人都去打同一種疫苗,反應都同樣巨大,只有其中一人會感到失控,甚至會有死亡的感覺。


善依存或不依存的人不會放逸,不會焦慮和被不爽感征服,不會失控,不被虛幻的概念所縛。


正如一個走了神的司機,進入了自動化的模式,正在想著工作上的困境,突然被人危險的方式切線,他會在不知覺的情況下感到失控,因而憤怒,進入「路怒」模式,為了重獲掌控感,他進而可能會作出報複的行為,相反,如果他沒有走神,完全明白路面情況是緣起的,他是不能完全控制的,這時他並不會讓自己走神,一直很專注留神,一旦也被人切線了,由於他並沒有依存於「所有駕駛者都是守規的」這種觀念,他是如實知見的,不黏著所緣,他還會有很多時間反應,不會發脾氣,而會多觀察,發現切線的人走神了,他會比較寬容。


依者不善,走神的人需要控制他人和外境才能保持控制感,而善心的人不走神,不依於依存,能自控、自制,因而能在不需要控制別人情況下也能建立控制感。


不依存:以捨代替欲貪來建立存有


人必須自覺自醒,不放逸,不自動化才能有意識去不依存,否則在放逸下人是自動依存的,更要清楚依存本質是不善的,是令人愚痴,即使是善依存也不能避免。


其次,要滅低因「欲」的失落而導致的失控感,我們以「捨」平衡和捨斷「欲貪」,以「平靜」代替「爽快感」,同時也可以不依存,第二個建立良好掌控感的方式是將掌控部份而不掌控整個個體,掌控部份代表我們作意捨斷對其他部份的掌控,預期有所變化時馬上加以平衡,以達至不失控,最極至的是甚至捨斷常人視為真的概念而不失控。


我們更可以改變視角,從單一、表象式的視角轉為多角度的視角,這時看山時不再見到山,而是石,是泥,不是山,山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眾多的部份合成。


在表象層面,以單一角度去看,山是山,要移山的話會非常困難,如果穿透現象,山的本質其實是無數的石頭、植被等事情組成的,那麼移山就顯得容易些;有些做一件事看起來很難,將這件事拆散來做就會顯得容易掌控得多,分析心理活動也如是。


世間是緣起的,一切事都由眾多緣法所構成,有些是過去緣法,有些是現在的緣法,甚至有些是將來的緣法,來自外國的超市中的日用品,由製造地生產時需要從多地集合原料,完成後又需要經過多重的運輸才能送到香港,再經過多重的分配才會出現在貨架上,其中一個小環節出了問題,上貨的速度就會出現問題,而當中涉及的緣法,可能在多年前已經形成,例如英國脫歐一段時間後,欠缺貨車司機的問題才浮出水面,影響了氣油和日用品的配送,現代社會越來越複雜,一件簡單的貨品也會涉及多重的緣起條件,相比起古代自給自足的生活,我們更容易明白,是事情做造好了,但不是由單一一個體成就的。


要從無量緣法緣起的緣所生成物中,以單一模式得到掌控,在本質上是不可能的,在表象層面上,即使是正覺者也沒有辦法做到絕對的掌控,因此不存在在單一個現象能得到絕對的掌控感,一切由存在緣法的聚合,只存在暫時的,對某緣法存在的掌控。


掌控部份緣法而不是事情的全部,正如一個司機掌控一輛車代表能自如地駕駛而不會失控就足夠了,他只需要聚合的主要是駕駛相關的緣法,他不需要好像技工一樣,能輕易地維修而不會失控,也不需要好像銷售人員一樣,能了解有關知識和有效推銷,更不需要好像工程人員一樣能完成拆解和重構車的結構等等;各人所需要得到掌控感覺的緣法聚合都不一樣,不需要掌控一切才能得到掌控的感覺,直正穩固的掌控感,是建立在不失控之上,這方面相比起來,掌控內心比掌控外境容易,掌控自己比掌控別人容易,原因也是一樣,因為內心和自己都比較容易從本質層面去掌控,而外境和其他人就很難了。


不依存於虎媽模式


北野武的母親如果不會掉進固有虎媽模式來對待兒子,不依存於外在的條件如兒子必須要像哥哥和姐姐一樣是學者,並感到很爽,不要求他必須無條件達到所有的要求,無論他是否喜歡,如果她和周母一樣是自省的,內斂的,她可以分析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感受是合失控,情緒是否沖動,然後先掌控自己的部份的精神活動,情緒上不沖動,思想上開放,多體諒兒子的感受,讓他自己去發掘興趣,不強勢主導,以善心退一步來保持良好關係,那麼她就能退出虎媽模式,不再依存於虎媽的存有,自制自控,控制好了焦慮,不會被不爽感征服,柔軟一些,那麼北野武很可能會明白母親的苦心,進而反省內心是充滿憤怒的,逆反的自己是多麼的難相處。


兒子英文不夠好,本質上只是英文不夠好,他仍然可以是個好兒子,非得在他英文程度上找掌控,是在自找失控。從他倆後來的母子情來看,英文程度高低根本是無關緊要的。


如果將人視為一個整體,那麼人是不太可能掌控整體的,我們起碼難以掌控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的健康,如果將掌控感建構在掌控全體的話,結果只會換來失望,和失去掌控的感覺。現象層面或世俗諦上人有精神、有身體,本質層面或勝義諦上人可以分析成五蘊五個部份,如果我們能分別在這五個層面建立不同的存有,在處事就會多了很多的存有可以靈活運用,例如增加各種養生的知識,多做運動,健康飲食等等來建立相對穩固的對身體的存有,但完全基於身體來建立掌控感不算是理想的,因為身體相對來說是很容易失控的,比如說他母親對人要求只是做好一些小功課,或者做好一些小事,而不是成為一個學者,或者一個有用的人。


不依存:多角度,從部份到整體,從表象到本質


精神部份包括了受、想、行和識,掌控精神的例子包括,不會失控罵人、打架,不會失控玩網絡遊戲,不會失控殺人等等,假如兩人因瑣事爭吵,雙方爭吵時如果一方突然突然頭腦空白,陷入自動導航的模式,有機會最後變成誤殺案件。掌控精神作用需要禪修才能成功,雖然難應比較高,一旦掌握了,卻相對容易建立掌控的感覺,不會失控有感覺,


如果我們將事還原到其本質的緣法,看到了失控時強烈的焦慮由外境和五蘊組合而成,就能相對地掌控,在相關條件下做到不失控,即使實際上仍然不能掌握事情,但我們能夠透過比較容易掌控的緣法得到珍貴的掌控感,這才是更重要的。


不依存代表心能同時從多種角度看人和事,能分解整體,深入觀察,靈活改變,以事情的部份來得到掌控。


『賣花的小姑娘在收攤之際,送給路邊的乞丐一朵玫瑰。乞丐回家後,把玫瑰插在一隻玻璃瓶里。可漂亮的玫瑰,怎麼能插在這麼臟的玻璃瓶?於是乞丐將玻璃瓶擦乾凈。漂亮的玫瑰和乾凈的玻璃瓶,怎麼能在這麼臟亂差的房間?於是乞丐收拾了房間。這麼整潔的房間里,怎麼可以站著這麼臭烘烘的自己?於是乞丐給自己洗澡換衣,煥然一新。這麼年輕帥氣的自己,怎麼會是乞丐?於是乞丐第二天出去,為自己找了一份工作。慢慢地,乞丐在事業上越做越好,最後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來源:網絡文章


乞丐有了新的依存,從花中得到了寶貴的內在掌控感,花代表了尊重,他重新有了爽的感覺,他從花而慢慢建立的信心,得到了重生,這是教育小孩的時候可以特別注意的重點,給予每個小孩一個可以建立掌控感的點,例如花園、黑板等,讓他們去負責,一旦成功建立了掌控,他們的自信心、學業成績就會慢慢改善,如果甚麼都不讓他們做,不讓他們去建立掌控,等待他們的只會是失敗的前程。


他明白花對於他的意義後,花成了他善的存有,在善心當中,他在花所代表的意義之上建立了掌控,即使失去生活中大部份的掌控感也不會慌亂,我們不知道周母心中的花是甚麼,但我們知道的是周星馳的花是雞翼,而北野武和母親一生的較量都是同一個起因:心中無花,要將對方變成花,而且自己拒絕成為對方的花,這種失控的博弈將困擾他們一生。


人們對掌控感有如此高的渴求,以致連對最親愛的人也不願放棄掌控。在人際關係之中,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即然人人都需要掌控,那麼我們除了得到掌控感外,也必須讓別人也得到掌控感,如果人際關係中只有其中一人得到掌控感,那麼另外的人就會在失控之下生出強烈的焦慮感,兩人的關係也難以保持。


總結:怎樣才可以建立一份大家都可以得到控制感的關係?


再一次的強調:首要的是明白「善者不依,依者不善」,因而寧取善心,不依存,捨棄依存,也即是事物和人都在,只是我們不去依存而己。


當心陷入不善心狀態時,我們放逸了,依存在外境之上,就會容易會有失控的感覺,我們是不會故意讓自己起不善心的,所以最基本掌控心是不讓自己放逸而陷入不善心;輪迴都是苦的,有智慧的人不會故意讓自己陷入苦的輪迴,所以欲求解脫的聖者除了修行以外,不會故意去行善造業,結新的緣,再進一步的掌控是不結善業,只會老實修行。


第二是掌控心的關鍵在心不失控,掌控心不等於去操縱心,不等於指揮心只會快樂,不會痛苦,或者只會平靜,不會波動,原因是心是緣起的,沒有人可以掌控所有的相關緣法,故此多元化比單一化的所緣更適合建立掌控感。掌控心是緣取外境時依捨、智,而不是依欲貪。


我們以善依存來開發出多樣化的存有,重視事情的部份而不是整體,觀察事情的緣起條件,以捨而不是以依存來和這些緣法相應,在部份之上建立掌控感,同時也明白和容許別人有相當的掌控感;控人不如控己,我們會在內在的素質上建立掌控。


第三是控人不如控己。


第四是我控也要讓你控,互相給予選擇與尊重,大家都控了,緣起的關係才能久遠些,關係穩定了,自然不容易會有失控感。


個案分析:周星馳的雞翼


周星馳對雞翼念念不忘,是因為雞翼代表了他能操控家人,或者換個說法是對著家人時不會有失控的感覺,他成功地以雞翼得到了掌控感,為了令為母親依著他的安排去做,他故作聰明弄污雞翼,母親雖然很難過,她感到兒子不成熟、不體諒,這時是不爽的,但她很快調整過來,順從了他,重新善依存,找另一個方法來滿足作為母親的依存,又再建立了新的欲貪,又再感到爽了。


在周星馳的潛意識中,雞翼代表了某種固定依存的掌控感,或者避免失控感和虛無感,他對此生起了欲貪,為了得到這種掌控感,他不顧母親的感受,而他之所以成功,實際上是因為她改變了依存模式,捨斷了舊有欲,依從於另一個自動化的模式中得到了另一種的掌控感,她的順從也代表了她原諒和包容,在自如地切換模式的那一刻,她的意識這時是自制、主動的,是善心的狀態,結果開始時有點痛苦,多年後仍然放不下。


深入一點分析,從周星馳的方法上來看,他有欲貪,極度需要掌控感的存在,而且是依存式的,因為不自覺、自動化地操操,容易以單一、僵化、不包容的方式去操控,他的方法是按自己的期望來掌控他人,他因而容易因外境不順而焦慮和不爽,尤其不懂得怎樣處理別人的好意,例如母親給他雞翼,他報之以塵土,這時的他是不善心,不會體諒到其他人的感受,當這個控制界限被觸動了,為了自己爽,只有自己有心就可以了,即他將別人的好意視為要操控他時,他就越容易要操控外境遷就自己,不能夠隨順別人的善意,這同時反映了他害怕被操控,越親近的人,若他得不到雞翼式的掌控他會越害怕,很可能也會選擇主動逃避,想他安心只能接受他的沾滿塵土的雞翼,即使你不喜歡也只能無條件地接受。


周母在一個模式中是失去了控制,對她而言是很焦慮的,也因而難過了幾十年,但她成功地切換了反應模式,以自我犧牲的方式來包容兒子的「反叛」,她對那刻的委屈念念不忘,卻不減對兒子的關愛和包容,再用另一些方式來照顧他,她捨斷了單一角度、現象層面的觀點,視雞翼為雞翼,不會生起「不孝子」的評價,平衡了委屈,不強硬操控周星馳來按她的方式來生活,她以自控、內控、多樣化、包容的方式重新獲得掌控感,因而兩人和感情是增進了,而北野武和他的母親不能改變自動化的模式,不能從對方中得到掌控的感覺,結果兩人形同陌路人。


再進一分析,內控中所謂內,即「受、想、行和識」,其中的方式也有多種層面,每一層面的力量都有所不同,如實知見越深的,所得到的力量也越大。


美國富豪史威特起家故事


『說起他的成功道路則很艱辛,在他窮困潦倒的時候,不得不省錢過日子。有一個寒冷的冬天,天上漫天飄雪,地面已覆蓋了積雪,他開的一輛小貨車不幸在路上拋錨了。這種情況,通常應該去找汽車修理廠,由他們來拖車,但他知道拖車是需要加收費用的,為了節省下這筆錢,他硬是冒著風雪,踏著泥濘和積雪,把車推到1千米外的修理廠。


一到修理廠,那裏的人有幾分不理解:“你這是何苦呢,為了節省那麽一點拖車費,自己費這麽大的力氣。打電話過來說一聲不就行了嗎?”


史威特卻說:“無外乎費點自己的氣力,省點本錢,積攢下來,好賺大錢。這是目前我唯一能夠做到的。”這樣從牙縫裏擠出的錢,幫他度過了困苦的日子。史威特一直想做大買賣,辛苦省錢的同時,他觀察著市場的動向。』來源:網絡文章


理財哲學中一個重要的原則是,還未懂怎樣賺錢前最容易發達的方法是省錢,史威特深刻地了解到這一點,所以他推車身體上雖然有點辛苦,但他捨掉了安逸的想法,推完車後實際上心裏還很高興,因為他成功地克服了自己的惰性,在身體的反應和情感經驗上建立了掌控感;作為未來的超級富豪,假設他賺錢能力是財富每年增長百分之二十五,連續四十年,如果他有一百萬元的本錢,四十年後就會變成七百五十億元,對於草民來說是個天文數字,但其實道理是很簡單的,那麼這次推車所節省的一百元,以複息去計算,實際上是節省了七十五萬元,對於他來說,一百元的感覺就像七十五萬元。


古往今來,包括可見的將來,世上很少人可證得阿羅漢果,但卻從不缺少超級富豪,富豪是複息的律則之力所造成,一旦掌握此律則之力,只需節省開支,一生人賺過億元不是難事,再說,百之分二十五回報率在超級富豪來說不算是突出的成績,現時六十歲前就成為萬億富豪的大有人在。


史威特是控己而不去控人,因此沒有叫人幫忙。其次是多樣化,他考慮的是習慣對將來的多重影響。第三,我們可以說他是從生財之道的律則之力來建立依存,依價值不依境,重而有了喜悅和爽的感覺,得到了掌控感,雖然只是其一個緣法,卻有巨大影響力,遇上了意料之外的惡劣天氣和意外,他建立掌控的方式讓他不會在這情況下退入放逸的狀態,他不會有不善心,他不會自動就為了安逸就叫車,而是自控、自制地輕鬆克服了墮性,心甘情願地減少非必要花費,也因此反而有了重新掌控的感覺,所以他是推車雖然辛苦,精神上還是很滿足的。


世人禦心之法


世人怎樣禦心?以善依存、依心不依境而禦其心。


旗袍男的隱秘往事


朱孟勛示範了世間最極至的掌控感竟然是完全捨棄操控,依捨不依欲,就得不會感到失控,北野武母親的示範是相反的,是一個極至掌控卻又失控的悲劇,她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完全掌控外境,結果自然是失控,而朱孟勛為了孝順母親,甘願放棄了性別身份認同,在公開場合穿上旗袍,現代社會像失智患者一般都處在失控的狀態下,他們的生活都是被安排的,他們是迷惘然無助的,但朱孟勛的母親卻得到極為珍貴的掌控感,為了這樣,他安然若素地表演技巧並不純熟的音樂,模仿妹妹,他的掌控不建立在控制患上失智症母親的反應上,而是在孝順的律則之力和他對母親的感情上,他在這個強大的律則力量上建立了掌控感,他無痴於母親之所需和自己的所能,無嗔於母親的苦,無貪於舊有的概念,靈活處理,不依存於固定想法,不焦慮,善於運用當下不多的資源,在表面上的是完全失控的格局中安然無恙。


朱孟勛在失了差不多所有的控制權後,他的生活陷入巨大的黑暗之中,只有絕望,看不到出路,他沒有繼續以怨天尤人的方式來重獲掌控感,他決意捨斷控制,捨斷依存,如實知見現況,生活反而好像打開了另一道大門。


如果北野武的母親也明白了這個律則之力,由「虎媽模式」轉為「狙公模式」,能北野武讓得到相似的掌控感,他將感受的尊重、關愛和自信,成為一個能夠自控的人,例如以「天生我才必有用」來鼓勵他,培養他的信心和掌控感。同樣,周母以律則之力來建立她的掌控感,她將能避免了幾十年的難過,同樣她也能變得更寬容,引導兒子也能找到更健康的方式來建立掌控感。


我們很難想像捨棄對存有(包括物品、人物、自我和觀點等)的依存竟然可以帶來掌控感,從而消除焦慮,在失控中的世間感到安穩,朱孟勛的示範就正正說明了在善心的素質上建立掌控後所得到的強大心力,


概念圖總結


北野武過去的依存:

北野武的母親對北野武成績好依存了:依存(強烈欲貪:我兒讀書好就會幸福) →爽感 → 存在(虎媽)


現在的實境

北野武的實際行為不符想像:母親欲貪得不到滿足→  存在(虎媽)失去緣起基礎 →  虛無感  →不爽感 → 失控感

母親對北野武加強依存:依存(強烈欲貪:我兒讀書好就會幸福)→   爽感 → 存在(虎媽)

北野武的實際行為不符想像:母親欲貪再次得不到滿足→  存在(虎媽)失去緣起基礎 →  更強烈的虛無感 → 不爽感  →更強烈的失控



周星馳過去的依存:

對母親依存了:依存(強烈欲貪:我必會使媽媽幸福) →  爽感 → 存在(不擇手段要媽媽也吃雞翼)

母親對他依存了:依存(強烈欲貪:我必會令兒子幸福) →  爽感→  存在(要他吃雞翼)


母親現在的實境,未調整前:

周星馳的實際行為不符想像:欲貪得不到滿足  →存在(愛兒的媽)失去緣起基礎 →  虛無感 → 不爽感→  失控  (覺得自己滿足不了兒子,令兒子受苦,吃不到雞翼)

母親現在的實境,調整後善依存:

母親不依存:捨斷依存(以中捨心代替欲貪:他不是必須要吃到雞翼)  → 平靜感 → 捨斷存在(他不一定要吃雞翼)

調整後不善依存:

依存(強烈欲貪:我必會兒子幸福) →  爽感 → 存在(再想辦法找其他東西給他吃) →掌控感


朱孟勛過去的依存:

對母親依存了:依存(強烈欲貪:我必會媽媽幸福)  → 爽感 → 存在(各種照顧方式)


現在的實境,未調整前:

母親實際行為不符想像:欲貪得不到滿足 → 存在(愛媽的兒子)失去緣起基礎  → 虛無感 → 不爽感  →失控  (覺得自己照顧不了媽媽)


調整後善依存:

不依存:捨斷依存(無欲貪:我是他的兒子) →  平靜感→  捨斷存在(要媽媽接受兒子的身份)


調整後不善依存:

新的依存於母親:依存(強烈欲貪:裝扮成媽媽喜愛的妺妺) →  爽感→  存在(媽媽幸福就可以)→掌控感


禦心之法


聖者如何掌控其心?去除爽感,或者正式點來說,去除欲貪,以平靜代替爽感,以捨來代替欲貪。


以「不依存」,「依心不依境」而禦其心。


初果聖者也有「存有」,他們雖然還做不到完全捨棄,但可以放下一部份的依存,不追求大部份爽的感覺,因為他們只完全掌控了心的某些部份,有時是用依存的方式來建立掌控感,是不善的,有時是以自覺的方式來建立,是善的,在完全掌控的部份,他們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失控於身見、戒禁取見和疑,他不會失控地對正確的修行和三寶起疑心,他們任何時候都不會對正法的三寶不爽;三果聖者不在能引發欲貪和嗔存有之上建立掌控,他們不會有掌控外境的欲望,同樣當外境表現相反時,也不會有嗔,所以他不會像一般人失控,發脾氣,失望,被外境吸引、嗔恨人等,但他有時會分心,去做一些放逸的事,以得到爽感,這時會有些微失控,會沒有力量去禪修,會去做一些掉舉的事,例如平心靜氣地和人爭辯法義;阿羅漢能夠在完美的智慧基礎上掌控了他們的心,代表在任何情景下他的心不再的任何不善心,因而不會依存,完全沒有了爽感,換上是無條件的禪悅和平靜;他們也不會有善心,只有果報心和唯作心,他們不會對法義生起貪愛心,也不會去作無謂的爭辯。


無依者不依欲而以捨來禦其心,故不失控,因而絕對地掌控了自己的心。


怎樣在佛法中找到心中的那支花,成為所有學法的人都必需要掌握的事。


對於佛陀和眾聖弟子而言,他們垂首低眉,常觀自心,見內外境為空,為四大,為名色法,不起雜相,不依存,不求爽,不掌控,見眾生各依其緣,生生滅滅,不參與其緣起,自然不需要參與緣滅,如是,他們或許會盡失那些根本不需要的人情和物質,但他們此生只剩下很少的存有,之後再也不落眾生因果,如人已清償所有舊債,不再負債,已能完全調禦其心,這樣的人,心情怎能不輕安自在,怎能忍得住不微笑?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2022年10月24日星期一

辨析掌控系列文章文章二個案

 文章二個案一:星爺的雞翼


思考問題:周星馳成名後仍然很孝順母親,例如為她出行方便買了名車、請了司機讓她代步,每輛都是過百萬的名車,比他自己用的車還好得多,但她卻很少用,出行常自行搭巴士。他倆的關愛也有點「較量」的意味,誰才是贏家?在雞翼的較量中,雞翼代表他的那一種心態?


星爺電影總出現吃烤雞翅橋段?

娛樂中心/綜合報導


「星爺」周星馳的電影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吃雞翅的畫面,即便他之後當上導演,雞翅卻仍不缺席。熟悉星爺的影迷都知道,他會如此頻繁使用這一橋段,後面絕對有故事,而「雞翅梗」雖好笑,但原因卻令人心酸。


星爺在很多電影中都會吃雞翅膀,並且邊吃邊唱:「烤雞翅膀,我喜歡吃。」影迷們最熟悉的應該是在《唐伯虎點秋香》,星爺飾演的唐伯虎沒心情畫畫卻有興致烤雞翅吃,還拿出書畫的毛筆當醬料刷,就連寧王派人來,他也是派母親去應付,自己則躲在後頭。


此外,在《大話西遊》中,孫悟空一邊和牛魔王打架,一邊抽空烤個雞翅膀;系列電影《逃學威龍》裡面同樣出現了烤雞翅的場景,這次是在周星星當交警出勤的時候。之後星爺導演《美人魚》則由男主角鄧超延續這個梗;只見鄧超跟林允在路邊攤吃烤雞,一邊吃還一邊回憶說小時候家裡的苦日子。


事實上,星爺小時候家裡很窮,還有兩個姐姐,每次吃飯母親總是自己捨不得吃肉,而是夾給他吃,但星爺都不怎麼吃就算了,還總是愛把肉咬一口就不吃,當時母親以為他是自私怕別人吃,有一次更誇張,星爺竟把雞腿直接扔在地上,讓母親又氣又難過。 


多年後,星爺和母親一起上鳳凰衛視節目受訪,母親將這件事爆料出來,星爺才對自己的「惡劣行徑」做出了解釋。原來他發現母親很少吃肉,每次只能偷偷吃他們剩下的,所有星爺才會故意咬一口就不吃,或故意弄髒雞腿,就是為了讓母親也吃點肉。


來源:三立新聞


文章二個案二:旗袍男的隐秘往事  (按左進入連結)


一個六十多歲的大男人,他的物質生活是悲慘的,收入低微,又要全力照顧患上失智症的母親,他又要違反本性穿上女裝,在路邊表演並不擅長的音樂,被人嘲笑,按常理他的生活中只會看到失控,會感到焦慮難安,終日抱怨,為甚麼實際上旗袍男卻能安然若素,竟然有能力讓母親感到快樂,甚至有些悠然自得的風度?他是怎樣在失控中找到掌控感的?


https://www.sohu.com/a/505657201_121119377

我在故我控 (辨析掌控之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有關控制我們要研究兩個基本的問題,第一、甚麼是掌控?怎樣才算是掌控?第二、怎樣建立好的掌控感?


得到掌控感,或「感到不失控」就是掌控的意思,當我們感到對著某件事沒有失控,就算是得到了掌控感,即使事實上我們不能做到絕對的掌控。


假設掌控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做一好事時沒有失控的感覺,怎樣才算掌控了駕駛一輛車?


我們駕駛時其實要面對很多不能掌控的環境因素和路面情況,比如說我們控制不了路面不會突然衝出一個熊孩子,或者遇上一個醉酒司機,或者一輛機件失靈的長貨櫃車等,如果某人只記得自己是處於諸多失控的條件下駕駛,這人恐怕會因為害怕失控而焦慮和緊張,他很可能不能正常駕駛,即使能駕駛,也會在失控的感覺下很緊張和很累,經常會無謂煞車減速,所以掌控的關鍵不在掌控事情依照我們的預期發展,在緣起的世間這是不可能的,而是在事情發生時沒有失控感。


雖然現實是沒有可以絕對掌握路面情況,但絕大多數司機仍然能安心駕駛,他們掌控感是建立在沒有失控感之上的,甚至能在駕駛時進吃,打電話,看手機,聽歌、聊天等等。他們是怎樣得到掌控感的?


人人都想掌控自己的生活,害怕失控,尤其是注重自由自主的人,被掌控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很難忍受的,一個剛剛被監禁的人,失去了自由,他的日常起居是被掌控的,舊時的監獄沒有私人洗手間,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也被規定,例如,每小時的第十分鐘,每次只有五分鐘等;而對於絕大多數沒有機會坐監的人來說,最接近的機會就是入住沒有私人空間的安老院,在這裏無論是起床、進吃都是安排的,沒有個人的自由度,長者將失去幾乎所有人的個人物品,例如,喜愛的家俬、寵物狗、花等,做一些事都要問准人等等,對於喜歡獨立的長者來說是非常痛苦的。


假如長者不住進安老院,他們在家時對已經擁有的掌控感不會有甚麼特別感覺,失去了掌控才會焦慮和憤怒,由此看來「掌控」和「依存」是有很大關係的,兩者相似的是當人依存了存有或存在(一個習慣、一件事情或某個人),當作為存有物的人和事和他的期望和依存沒有沖突,那麼他們的對存有物的依存不會失到影響,他們並不會有甚麼特別的感覺,他們的意識是自動運作的,欲貪能得到滿足,於是有了掌控的感覺,沒有失控的感覺,感到安全。


掌握感的重要性


駕駛者在學習和考牌照時如果能成功建立存有,那麼他們就能得到明顯的掌控感,他們在駕駛時進入一種自動化的模式,這便是依存而得的存有了,有了依存就有存在,有了存在而能保持實在感而外境不變,這時就有掌握感,結果是駕駛時感到很輕鬆,但如果一個司機不能進入善心,長期以不善心來依存,剛剛形成的存在就要不停自我否定,他們駕駛時會猶疑不決,欲貪得不到滿足,具體表現出來的情況車速不穩定,時快時慢,乘客很容易暈車,司機也很快會感到很累,這類人是很難會到享受駕駛的;如果在善心的狀態下,不走神,常常正念加持,他們的存有更能完全運作,他們很輕鬆地就可以完成任務,回到工作地方時仍然精神奕奕。


現代的社會極為複雜,我們要正常生活需要進行很多非常複雜的操作,要學習很多規矩和操作,當我們掌握了這些,就成為存有,我們可以自動運作,不需要每次重新學習,如果每一步都需要重新學習,我們將寸步難行。如果掌握了一段的操作後,馬上會獲得正面的回饋,例如學生做對一道數學題,馬上得到老師贊賞,我們就會從中建立很強的存在感,也從而得到掌控感,這也是很多人沉迷網絡遊戲的原因,本質上網絡遊戲是很沉悶,參與者都是重重複複做一些簡單、無甚意義的小事,整體來說可以說非常無聊的,但由於每一步都有回饋,參與者從中得到了很多的掌握感,因而越玩越難放手,從遊戲中他們也可以得到的虛拟身份中也能創造存在感,在他們感覺上比現實生活更為真實。


不善依存的掌握感


依存讓自動運作成為可能,但屬於不善心,有意識底下運作是善心,帶著念心所。


掌控感的第一個來源是來自欲貪在依存的過程中得以自由運作,並且有了爽的感覺,這時意識自動運作,我們依存於已建立的存有,而且當存有和現實一致時,我們便有了掌控感,例如司機照常駕駛而不出意外。


人們學習了很多固定的模式,享受意識自動化所帶來的操控感,但自動化的會出現另一個問題:依存時只懂得依存固定存有的模式,因為意識依存了,所以不懂得靈活轉變到其他的存有,而現實又和固定的存有不符時,這時就很容易有失控感。


依存是不善的,我們對存有產生的貪執或者愚痴,所以才能自動運作,當現實和依存不一致時,我們會缺乏彈性,仍然依存於舊的存有,欲貪得不到滿足,感到不爽,甚至更嚴重的虛無感,有了一種窒礙的感覺,於是會有更深的貪、嗔和痴。在手機支付接近全面運作的內地,一些長者連地鐵也坐不了,他們只有舊的存有用硬幣買卡,而沒有手機操作的存有,舊的依存很強,又不能重新學習,產生新的依存,就是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感到強烈的焦慮。


第二個論題是在甚麼情況下容易失去掌控感,甚麼情況下才能建立良好的掌控感?


我們可以從兩個層次的真理去辨析:現象和本質層面,強烈依存的意識黏著於固有的觀念和現象,很難洞察現象的本質,善依存或不依存的意識不會黏著,因而容易洞察本質。


依存與掌控感的關係


如果以單一角度依存和滿足欲貪,那麼存有也是單一固定的,如以單一角度看山,山是山,這時容易失控 。相反,如果是多角度,也同時深透本質層面的,善依存於多種存有,不固定,這時就不容易失控。


一般人去的茶樓,在平價茶樓工作的待應同一時間要應付十至二十張桌的客人,非常辛苦,當你坐下後叫待應拿一壺茶,他們往往也會多拿一壺滾水給你,待應為了生存,工作時必須進入了自動化的模式,依存可以更利生存,一來可以增加工作效率,二來工作辛勞,進入後可以減少心力和體力損耗,同時在依存中也可以避免不爽的感覺;這時,如果有個很另類的客人自己帶了茶,要求待應拿一壺滾水,一個空壺,那麼成功正確地拿這兩個壺的機會有多高呢?


根據實際觀察,差不多是低於百分十,因為絕大部份的待應都已經進入了依存的自動化模式,依存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運作,他們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去處理「奇怪」的要求,因為他們己經走了神,放了逸,好處是他們從舊有的模式保持了掌控感,而當他們面對你新的要求時,掌控感被威脅到了,他們會自動排除新的輸入訊息(一壺滾水,一個空壺),不會真正地去學習,不會嘗試去理解奇怪的要求,於是只會拿一壺滾水,得過且過,他們只能按舊的模式來做以保存掌控感。在各行各業中,尤其是分工精細的政府和大公司,特別容易出現大量按本子辦事就能過日子的人,按本子就是依存。


如果你很想待應正確地記得你的個人化要求,按常理和常規運作是不可能成功的,你也不能當著經理面以責備的模式來教訓那些待應,因為你會擔心成為公敵,你的食物和茶水中會多了一些唾沫。


怎樣解決大家之間的認知間隔?「我控,你都控」:你讓自己得到掌控感的同時,也應讓待應得到掌控感,或者更準確點:你不讓自己有失控感,同時不讓待應有失控感。在朝三暮四的故事中,狙公和彌猴們就達到這種心領神會的默契。


我們可以順應顧客和待應的緣起條件(順緣),或者可以將緣起條件理解成人的天性,就能讓大家都從自動化模式來出來,變成更好的存在,你可以做一些一般顧客不會做的事,想一想怎樣才可以合理地讓待應醒過來,欲要改變他的存有,必先改變其依存,那麼你必須想辦法將他們拉出當下的這個自動化的模式,例如可以找機會打賞待應一百大元,過節時也會記得封利是等等,那麼下次待應見到你,就會馬上醒過來,進入新的依存模式,記起有關你的個人化需求,並且感到很爽,其實是他們進入了另一個依存和存有,另一個模式的自動化,開啟了那個「熟客」甚至是「貴客」的存在模式。如果你有次幫助了那名待應,例如幫他處理了一個法律問題,填了報稅表,算了一次姻緣命等等,那麼可能他也能從一般的工作模式中走出來,也會記得你個人化的要求。


一些很「奄尖」的富人,有很多依存,要滿足欲貪很難,他們要享受一餐美食必須要聚合眾多的條件來順從欲貪,缺一不可,其中一個是餐桌有專人服務,厨師也是專人的,材料由專門的地方供應,因此每餐需要打賞大量的小費,待應和厨師都能緊記客人的特別要求。


由於需要聚合大量的條件,越需要掌控感的人,越會傾向依附和固化於特定的模式,依存越強,越容易焦慮和內疚,越容易要外境遷就自己,因為他們不能切換模式,例如上文中的那個奄尖的老闆,意識已經僵化到只能要求其他人遷就他的境況,而不是自己去隨緣,看看個案一主角北野武和他的母親,都是極端需要掌控的人,感知模式也是僵化的,是單一化了。


現代社會要順利運作,必須要擁有大量的自動化模式,民眾需要經過多年的教育才可以獲得,例如法制觀念,政治理念等等,壞處是大家的意識一旦固化了,進入了自動化的依存模式,只懂得從固化的模式得到掌控感,那麼不同理念之間的對立就完全沒有機會融合。


因此,如果人是依存化了,存有模式的固定化了,不能靈活改變,在這個情況下就容易失去掌控感,相反,如果不依存,不固定,靈治改變,就能建立良好的掌控感。


「選擇」即「掌控」:分析朝三暮四個案


表面上飯後的七顆橡子,「朝三暮四」、「朝四暮三」是一樣的,獼猴們的反應應該也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兩者仍然是大的分別的,源於不同的依存和不同的存在。


當狙公提出朝三時,獼猴們感到憤怒,如果這時狙公的心是不善的,他已確立的存有感受到威脅而變得虛無,對獼猴的善心喪失了,欲貪得不到滿足,他就會因依存虛無化而感到失控,他可能會指責獼猴不感恩、不知足,枉費了他多年以來的照顧,另外,狙公因為食物不足要節制獼猴們,也會感到焦慮,這時他並沒有如實知見。


然而狙公並沒有感到失控,他對獼猴們是由衷地喜愛和了解,於是他再提出「朝四」,為甚麼獼猴們會高興甚至感恩,獼猴並不是因為容易受到愚弄而感到高興,狙公也不是以操控手法來駕馭獼猴們,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首先,狙公給了獼猴們選擇的權利,讓獼猴們從失控中不爽的感覺中瞬間有了掌控中爽的感覺,於是有了新的依存基礎,滿足的它們的欲貪,讓它們可以凝造新的存在,因而減低的焦慮而感到高興,所以「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是大有分別的。


其次,狙公是有如實知見的,他依第一層的個體規律,獼猴們日間的活動比晚間多得多,早上的消化能力比晚上好,因而早上多吃點,晚上少吃點是順應了獼猴們的特性的,對它們幾乎沒有影響,故此獼猴們都自動忽略了「暮三」和「暮四」,順應了獼猴的天性和存有模式它們會喜,逆反了就會怒,狙公確認了獼猴的依存,讓其容易爽,和其意義與存在的價值,因而和獼猴們達成了一致,皆大歡喜,看來狙公是個政治高手,可能退休前是當官的。


能夠讓狙公和獼猴們皆大歡喜,是因為狙公是如實知見的,他能同時看透表象和本質,並以之善依存於新的存有,順著獼猴們的緣起條件(天性)而給予選擇,讓各自的欲貪都得到滿足,所以世人常常說,「有得揀比冇得揀好。」


由不善依存而來的虛假掌控感


日本有種說法是「中二症」,對於少數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尤其是男生十四歲(中二)左右時候,安坐在擠逼的課室內上課也是非常難受的,當他們感到不受尊重、被監控、被強制的時候,奇怪的是當中部份叛逆少年會退學,流落街頭,加入社團後,他們的生活會被大哥們更嚴格地掌控,但他們反而會活得很自在,為甚麼呢?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一些加入邪教的人身上,他們沒有自由,失去所有的個人物品,一起的起居都是被安排的,能做甚麼,不能做甚麼,要做甚麼,都是規定的,必須問准,絕大部份的收入都要上交教主,但他們反而安於這種生活,要他們離開也不容易,例如日本藉華人、圍棋國手吳清源,有段時間一邊橫掃日本棋壇,一邊在某個邪教中積極地生活,期間貢獻了全部的收入。


美國的一位學者曾經研究了黑社會的運作情況,他發現打架、爭地盤、偷盜、賣毒品、坐牢等高風險活動都是由前線的古惑仔負責,但他們只分享了社團少於百分之十的利潤,而黑社會上層風險很低,卻分享了百分之九十的利潤,為甚麼古今中外都從來不乏願意從事這類高風險、超低回報生計的古惑仔?


走偏門而迷途不知返的少年,加入邪教的教眾,寧願家人捱餓也要盡捐家產,甘於被大哥和教主利用,也是基於同一原理,這些少年透過吃虧來成就依存於大哥的「兄弟義氣」,同時也是間接地掌控了大哥對他們的感受,他們極度不想失去大哥和幫會的認同,邪教教眾同樣也掌控了「地位」和「神聖感」依信眾依存,並對之產生欲貪,再形成了爽的掌控感,所以他們其實是知道大哥和教主的真面目的,但卻是自願的,從放下掌控中得到掌控感,當中並沒有矛盾,相似的是善依存的人面對失控感時,及時改變依存,以新的心態來面對,不放逸,不依存於舊有想法,自制自控,安心於新的想法,一個為了親人,一個為人理想,他們放下了舊有不如新的基礎,在新的基礎上重新得到了掌控感。


看山只是山,不懂得靈活改變,要移山的話就會感到非常辛苦,意識上會感到不可能,情緒上會失控。


看山看到只是一堆泥石,懂得靈活建立新的依存,要移山的話就會感到相對容易,情緒上不會失控。


假如我們看到是永遠只是表面,我們只懂得掌控透過浮上表層的想法,例如一個虎媽以掌控兒女所有活動來建立掌控感,尤如在浮沙上起屋一樣,最後反而會失去了掌控感,因為我們不明白掌控的本質,以為掌控等於將現象置於一己的意念下行事。


我們可以用以下的實例來測試一下對掌控感的理解,假如一個被定罪的殺人犯在處決的那一刻,他最可能關心的是那一件事呢?


甲、頭髮剪得不齊整。

乙、為自己的罪過懺悔,希望得到受害者家人或上天的原諒。

丙、怕忘記了自己的最後演詞。

丁、行刑時會不會很痛。


個案應用一:令人恐懼的安排者


北野武和母親之間的較量反映了兩人都想從各自單一的模式中得到控制感,必要條件是要對方遷就自己,他們之間,心不領、神不會,北野武常常捱罵。他母親為了他好,意圖控制北野武來符合她的期望,她在掌控的過程中依存了「虎媽模式」的存有,並且感到很爽,很愉快,她甚麼都要安排,以軍事化、機械化的存有脅迫反逆的北野武讀書,毫不理會他的獨特性、是否喜歡、會不會對失控感到焦慮等等,她逆著小兒子的緣起條件(逆緣),認為自己的模式既然成功地令大兒子和女兒成為博士,對北野武也應有效,而北野武本人根本不是讀書的材料,卻有很高的演藝天份,在現代社會的出路並不比學術研究差,但他達不到母親的單一要求,在這個「虎媽模式」中他感到的只是失控,令他感到很不爽,引發了強烈的焦慮,他只能反叛母親來重新得到掌控感,他越反抗,母親就越控制,令他最後透不個氣來要離家出走,但她的掌控從未放鬆,她繼續用各種方法來掌控,例如迫他拿錢給他。


一個體諒和支持兒子,並能自我制約的母親,她的安排是盡善盡美,細心周到的,往往不需要大多的自我犧牲,家人就自然會親近和珍惜;但一個冷漠、功利、控縱、愚痴又不知道自我制約的母親,就會變成兒子最大的惡夢,那些越願意自我犧牲的,越容易造成家人不可磨滅的陰影,盡心走避而惟恐不快。


北野武意識上知道母親是關愛他的,是自我犧牲的,但在和母親的相處中,處處不合,句句頂心,樣樣不爽,他感到失控感(或者:得不到掌控感),進而感到虛無,因而感到非常辛苦,他又不能真正離開母親,所以他用較量來維持兩人的關係,他從未贏過,在母親的威迫下成長,他只能透過逃避來重新掌控,當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敵不過關愛他的母親,最後就離家出走,一搬出去就墮落了,因為他沒有自律的能力,習慣了被人管,後來房租也交不起,裝作慚愧的樣子,他沒有錢交租時,仍然是母親幫他偷偷地交,讓他渡過難關,但他的感恩是夾雜著厭惡的,因為對她有莫明的叛逆心態,感覺不到了其實自己是很關愛母親的;他的母親對掌控感的極渴比他更高:


“我要走了。”

母親突然握住我的手:“小武!”眼眶濕潤。

我安慰她說“我還會再來”。

她突然回我:“不來也行,隻要最後再來一次。”語氣變得強硬。“下次你再來時,我的名字就變了,因爲取了戒名。葬禮在長野舉行,你隻要來燒香就好。”她又恢複成徹底好強的母親。


很可能是她早知道不久人世,不捨得兒子,最後一次看著他,渴望兒子的陪伴,在某一時刻她可能曾動念改變虎媽模式,想告訴兒子自己的心意,因為她仍然感覺控制不了一向反叛的北野武和他的反應,她太過依存於這個小兒子,意識中不能接受會失去小兒子的痛苦,也不想面對兒子的痛苦,對「告別」有很深的恐懼,陷入巨大的存在虛無感,所以很快又再次進入虎媽模式,覺得自己很強大,一定可以令兒子快樂,故意用冷漠武裝自己,這時的她是放逸的,自動運作的,失去方寸的,因而她實際上是處於不自制、不自覺的狀態,她實際上是失控的,所以才會以為自己正在掌控,她的掌控是一個幻覺,換來的是無盡的空虛和遺撼。


北野武也是同樣的人,雖然他很反叛,外表上看來就是一個古惑仔,但在特定的人面前,例如房東面前仍然是一個孩子,喝他就跪下馬上認命,他潛意識中已經習慣了服從權威,兩母子互相其實都很依存於對方,對一些的模都有欲貪,但又互不配合,找不著一個大家都舒服的依存模式,兩人的欲貪不一致不和諧,相處時互相感到強烈的失控感,經常感到被對方「窒住」,形成了惡性循環,他們互相關心卻滿足不了依存,得不到掌控感,同樣也陷入巨大的虛無感,又不願意改變,因而更加感到焦慮,加強無效的掌控,又不知道怎樣處理,變成了冷漠的陌路人,最後北野武仍然覺得他們之間的關係是較量,是他輸了,頗為自疚,代表他非常討厭失控的感覺,但又沒有辦法在和母親關係中重獲控制,結果只有逃避了,這種和最親近人之間的掌控鬥爭模式一直困擾著他,他不懂得怎樣得到合適的掌控。


他們兩位都不明白生命本身是不能被直接掌控的,因而單一依存模式的結果只有苦,母親是不能掌控兒子,不應期望兒子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期望立身處事,兒子也不能要求自己按照母親的意願生活,如果讓母親失望了其實也不代甚麼,事實上北野武的事業不比他的哥哥和姐姐差,但他的欲貪因為被壓制而變得更強更難控制,他成了一個不自制、不自控、否定責任、逃避責任的人,以錯誤的方式來得到掌控感,因而即使後來遇上了關心他的妻子,也能徹底摧毀幸福的人生。


一個單一的依存模式會令另一個人感到失控和虛無,那麼這個模式也是不穩定的,因為人是極為需要掌控感的,失去掌控感焦慮是否必然的,苦也是必然的。


北野武有另外兩個明顯的弱點,一個是不善理財,另一個是喜歡結交女性,常常出軌,都他因為失控感強而偏執於爽感和不能自控欲貪有關。


他母親見他不善理財,虎媽模式就是就叫他上交收入給自己為他保存,以此來控制他,而不是從小教導他理財的方式,同時讓他感到受尊重,北野武結婚後就叫他上交所有的財產給妻子保存;其次,北野武的風流習性讓他經常成為新聞頭條,她的方法就是不停向兒媳道歉,挽留兒媳而不是和北野武溝通,她是依存化的,思維是固化了,只懂得本能地控制北野武而得到控制,不懂得分辨思維,結果證明是行不通的,北野武一直不改風流的習性,他的妻子也一直不願意離婚,後來他七十多歲遇上了「真愛」,願意放棄絕大部份的財產後才成功離婚,但隨後他的情婦很快就離開了他,結果人財兩空,北野武還是一個失控的人,意圖在混亂的男女關係中找到掌控感,結果和他母親一樣,兩人得到了虛假的掌控感,但事實上努力白廢了。


因為小時候長期處於失控的狀態,他不懂得怎樣建立可靠的掌控感。


操控欲越強的人有越強烈的依存,因而是不善心的關係,越容易有黏著單一依存模式,掌控感和依存有密切的關係,代表人們是先依存了,自動化了,放逸了,越容易失去掌控,又會嘗試去加強操控,所以操控別人時人們並不會有太多的快感,他們操控只是為了避免焦慮,完美主義者就屬於這類人,他們常常非必要地精益求精,往往到了令人畏懼的程度也不自知自己操控的習性為別人帶來多大的痛苦。


失控感越強的人也會有越強烈的欲貪,故而有更強烈的依存,更容易追求爽感和存在感,更容易逃避不爽感和虛無感,這也是不善心的關係。


北野武和他的母親都有強烈的依存感,因而對家人時容易進入放逸的單一依存模式,自動運作,他們同時也對失去掌控有強烈的焦慮感,因為失去掌控代表了失去依存,因而他以不正確的方法去操控,北野武和母親互不相讓,各自依存,結果大家都得不到舒服的掌控感,只能在對方缺席的時候來得到掌控:北野武逃避母親,視她為勢利的人,自己是受害者,被迫對她好,她就一直視北野武為小孩子,不讓他長大,只需按她的意願去生活,因為只有她才真的對關心他,對他好,由此在兒子的缺席得到了掌控感。


掌控感對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依存是不善的,由依存所得到的掌控感是單一的,脆弱的,僵化,自我中心的,不包容的,程度越大的操控越處令被操控的人不爽,生起澎湃的無有貪,人越會令人感受到巨大的空虛感和生活的無意義感,直至所有的存在都被破壞,往往令人走上了絕路,正如個案二中的楊元元,活在母親高度操控的生活方式中,如果她母親稍為懂得朝三暮四、順緣的道理,明白到自己操控行為背後的心理原理是不善依存,她就會懂得解決自己不善依存問題,並讓女兒有選擇和有相當程度的掌控感,結果肯定會有所不同。


要得到理想的掌控感,我們應從「虎媽模式」轉向「狙公模式」,從而走出存在的虛無感,我們第一步必須明白不善依存的掌控感是不理想的,第二步我們才會培育以善依存、不依存、多元化、互相包容的方式來得到掌控感,如是,北野武和他的母親才能進一步去學習怎樣不依存於當下的存在,從緊張的母子關係中解脫出來。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2022年10月3日星期一

辨析掌控文章一個案

 個案一:叛逆的北野武


思考問題:北野武和他母親明顯是關愛對方的,但有話卻不好好說,兩人都是口硬心軟,包括行善時。北野武總是被母親挑剔,在她面前感到無地自容,感到活在「被母親算計的世界」中,以致兩人終生的關係都很緊張,最後演變成較量、戰爭,為甚麼會這樣呢?兩人互動背後的動力是甚麼,少了點甚麼感覺?為甚麼他說在他倆「較量」中母親才是贏家?假設他母親在一些事上嘗試掌控他,北野武有甚麼方法在失控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建立掌控感,並以此和母親和諧相處?


我用盡一生與母親較量,最終滿盤皆輸

文 | 北野武來源 | 《菊次郎與佐紀》

01

小學時,母親是如何逼我讀書,而我又是如何不肯讀書、老想着打棒球,一直是我最深的記憶,也是我們母子之間的較量。


鄰居大嬸看我那麽愛打棒球卻沒有手套,覺得我可憐,于是在我生日時偷偷幫我買了棒球手套。但母親根本就不準我打棒球,就連擁有手套也會惹她生氣。


我家隻有兩個房間加一個廚房,一個房間四疊半,另一個房間六疊。根本沒有“自己的房間”這類時髦玩意,沒處藏手套。不過走廊盡頭,有個勉強算是院子的地方,種着一棵低矮的銀杏樹。于是我把手套包在塑料袋裏,偷偷埋在銀杏樹下,假裝沒事的樣子。


每逢打棒球時才挖出來。有一天,當我挖開泥土時,手套不見了,隻見塑料袋裏裝着一堆參考書……


母親認爲我迷戀棒球,是因爲時間太多,便又安排我去英語和書法補習班。足立區附近極少有英語補習班,于是我去了三站地之外的北千住補習。我騎自行車往返,假裝乖乖去上課,其實都跑到附近的朋友家或公園,玩到時間差不多時再回家。


有一次,一回到家,老媽迎面就說:“Hello, how are you?”我一時不知該怎麽辦,默不作聲,結果挨了一頓好打。“你沒去上課吧?!要說‘I am fine’,混蛋!”這真叫人不寒而栗。她怎麽知道那些英語的?不會是和美國大兵交往了吧?我的補習費可能是美國人出的?太令人不安了。

其實她是爲了我,硬學會了那幾句。我就在公園的長椅上

她還要我去學書法。我照樣逃學,時間多半花在打棒球上。偶爾感到内疚時,,拿出硯台和毛筆,大筆揮灑自己的名字。

她突然要看我書法練得如何,我就拿出在公園裏寫的給她。她一看便勃然大怒:“書法老師一定會用紅筆好好批改的,你這胡亂塗鴉的髒字,就是想假裝去上過課也沒用。”

我聽了以後,拿出僅有的一點零用錢,到文具店買了瓶紅墨水。接下來,自己先寫好字,再模仿老師的筆觸批改,等着母親再檢查。


“小武,習字拿來我看看!”


正中下懷,我立刻興奮地拿給她看。可是批改的紅字實在寫得太爛,又被拆穿了。


仔細想來,我的人生似乎就是和母親的抗争。


北野武與母親


02


後來,我考上明治大學工學院。對母親來說,這是個小小的勝利。不過,我以退學這個最壞的結果,結束母子倆在讀書領域的較量。


關于這件事,我只有抱歉。我的行爲等于上了擂台卻放棄比賽。但是,我們母子的較量,并非隻限于讀書這個領域。母親還有更大的目标,簡言之:要我出人頭地,至少和哥哥姐姐一樣。這也是這場戰争的主要矛盾點。


因此,對總算考上大學的兒子,母親的幹涉并未停止。另一方面,我認爲考上大學是憑自己的實力,毫無感謝母親的心情,反而有點厭煩她,沒辦法。


我開始打工,自信可以賺到房租和零用錢,于是決定搬出來住。


那是大學二年級的春天。趁着母親外出在附近工作的時候,我開着從家具店朋友借來的貨車,把行李搬出來。真不湊巧,隻見母親拐過前面的街角,迎面而來。


“小武,你幹什麽?”“我要搬出去。”


我别過臉去,聽見雷鳴般的怒吼:“想走就走,都讀大學了,又不是小孩子。絕對别給我回來,從今天起,我不是你媽,你不是我兒子!”


盡管如此,她還是一直站在門外,茫然地看着貨車消失在荒川對面。我心裏也難過,可是我堅信,不這樣做,我就無法自立。


那是朋友介紹的房子。房東是位老爺爺,已經退休,在自家土地上蓋公寓,靠着租金勉強生活。一個六疊的房間,一般月租都要七千日元,這裏卻隻要四千五百元,非常便宜。


啊!新生活!起初幾天,我的确是早上六點起床做廣播體操,然後精神抖擻地度過一天。但果不其然,很快地,我又陷入自甘堕落的日子。别說是學校,連打工的地方都愛去不去,每天遊手好閑。一回神,發現房租已拖欠了半年。我不好意思面對房東,偷偷摸摸爬窗出入 


窗外寒風呼嘯的季節裏,我照例快中午時還躺在被窩裏。


房東來敲門:“我有話跟你說。”


我呆呆站着,隻有一句“對不起”。混沌的腦袋認識到半年不繳房租,隻有滾蛋一條路,我卻突然聽到怒吼:“給我跪下!”


我心想:這房東想幹什麽?但還是露出一點反省的樣子,乖乖跪在地闆上。


“哪裏有你這樣的蠢蛋?”“啊?”“欠了這麽多房租,你以爲還住得下去嗎?”

“不,我想你肯定會叫我滾。”我低頭回答。“那你爲什麽還在這裏?”“因爲房東很仁慈。”“這就是你幼稚又愚蠢的地方。”房東歎了口氣,“半年前你搬來的時候,你母親緊跟着過來,是坐出租車跟來的。”

我一驚,滿臉通紅。


“她說:‘這孩子傻傻的,肯定會欠房租,如果一個月沒繳,就來找我拿。’就這樣,你母親一直幫你交房租,你才能一直住在這裏。我是收到了房租,但沒有一毛錢是你自己掏的。你也稍稍爲你母親想想吧。”


房東走後,我癱坐在棉被上許久。些許感謝的心情,混雜着永遠躲不開母親的懊惱……


第二次交手,我又徹底輸了。


03

乖乖聽母親的話,洗心革面,好好讀完大學,像哥哥一樣當個學者搞搞研究,不是很好嗎?不然,跟着父親一起刷油漆,過油漆匠兒子的人生,可能也不賴啊。處在這個屢屢被母親算計的世界,我總是感到有些不滿,但具體不滿在哪裏,又怎麽也說不上來。


我想起小時候的玩伴,現在不是工人、出租車司機,就是黑道混混。


他們和我哪裏不同?沒有。不,隻有母親不同。


終于有天,當我上電視演出,酬勞超過百萬時,我不知怎麽回事,又想回那個久别的家了。打電話過去時,心髒還猛跳。是母親接的電話:“最近上電視,賺到錢啦?”語氣非常溫柔。不料,我才說“還可以啦”,她立刻纏着我說:“那要給我零用錢!”這當媽的怎麽回事,真會掃興。既然如此,就讓她見識一下。我準備了三十萬現金,還請她到壽司店。 


“媽,這是給你的零用錢。”我想讓她驚喜。


她問:“有多少?” 


我得意地說:“三十萬。”


“就這麽一點?”不變的刻薄語氣,“不過三十萬塊錢,就一副了不起的樣子!”


我能怎麽辦?當然是不歡而散,發誓再也不回家了。麻煩的是,電話号碼已經告訴她,從那以來,過兩三個月必定打來要錢。


“我要走了。”

母親突然握住我的手:“小武!”眼眶濕潤。

我安慰她說“我還會再來”。

她突然回我:“不來也行,隻要最後再來一次。”語氣變得強硬。“下次你再來時,我的名字就變了,因爲取了戒名。葬禮在長野舉行,你隻要來燒香就好。”她又恢複成徹底好強的母親。


我揮手跟姐姐告别。在零售店買罐啤酒,跳上停在眼前的車廂,裏頭空蕩蕩的。鑽過隧道,也經過小鍋煲飯,遠處的高崎燈景忽隐忽現,猛然想起來時姐姐交給我的袋子。雖然醫生說她沒問題,但拿這個有點髒的小袋子當紀念遺物,母親真是年老昏聩了吧?說她腦筋還正常,其實已經癡呆,搞不好裏面裝着菊次郎的丁字褲。我打開了袋子。


這是啥?我一時無言。竟然是用我的名字開的郵政儲蓄存折!翻開來看,排列着遙遠記憶中的數字:

1976 年4 月× 日 300,000

1976 年7 月× 日 200,000

 

我給她的錢,一毛也沒花,全都存着。三十萬、二十萬……最新的日期是一個月前。輕井澤郵局的戳印。存款接近一千萬日元。車窗外的燈光模糊了,這場最後的較量,我明明該有九分九的勝算,卻在最終回合翻盤。


個案二:沒有掌控感的人容易走上絕路的原因


為甚麼失控感越強的人也會更容易走上絕路?試從掌控感、欲貪、依存、無有貪、爽感、存在感和虛無感來分析。


上海女研究生寝室厕所自杀真相曝光:没有人愿意被脐带栓一辈子


(按上行啡色標題可進入超連結)



個案三:怎樣止息爭吵?


一個充滿爭吵和鬥爭的世間,由於有四個層次的依存,人與人之間每多對立與紛爭,每人都有各自的標準,長短、大小、美醜、對錯、成敗等等,人人都熱衷於辯論誰是誰非。要解決紛爭,有些哲學家如莊子認於關鍵在於順應各人的天性,在順應的一刻人人、物物就找到了一致、和諧、共存之道,各得其所,大家都能活下去,也就是他提出的「道通為一」的齊物論。


而佛教所認為解決紛爭的關鍵在:如實知見、依存、欲貪、存有、順緣和掌控感。


朝三暮四


成語「朝三暮四」一般是說人容易改變心意,反覆無常,朝秦暮楚,朝令夕改,原語來自《莊子.齊物》,這個故事其實是引自《列子.黃帝篇》的,內容提到一群獼猴對食物數量「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反應大不相同,它們不歡迎「朝三暮四」,卻喜愛「朝四暮三」:


思考問題:

一、當狙公提出朝三時,獼猴們感到憤怒,如果這時狙公的心是不善的,感到失控了,他會有甚麼想法?

二、狙公明顯是很關懷獼猴們的,被挑戰時他並沒有感到失控,他善巧地提出朝四,其實總數並沒有變,為甚麼這時獼猴們感到高興?是不是因為它們容易被愚弄?

三、總數不變,結果狙公和獼猴們卻皆大歡喜,雙方都有掌控感,有那些關鍵?


試以如實知見、依存、欲貪、爽的感覺、存有、順緣、掌控感來分析。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的宋國有位老人,他十分喜歡獼猴,家裏養了好多,整天圍着他轉悠,和他一起玩,跟自己的孩子一樣。所以,左鄰右舍都稱他“狙(古書裏指獼猴)公”。

狙公與獼猴相處久了,人猴之間的信息溝通就成了一種心領神會的交流。不僅狙公可以從獼猴的一舉一動和喜怒哀樂中看出這種動物的慾望,而且獼猴也能從狙公的表情、話音和行為舉止中領會人的意圖。

因為狙公養的獼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糧食,所以他必須節制家人的消費,把儉省下來的食物拿去給獼猴吃。然而一個普通的家庭很難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來滿足一羣獼猴對食物的長期需要。有一天,狙公發覺家裏的存糧難以維持到新糧入庫的時候,因此意識到限制獼猴食量的必要性。

獼猴這種動物不像豬、羊、雞、犬,吃不飽時僅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覓食。對於獼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讓它們安分守己是辦不到的。它們會像一羣頑皮的孩子,經常給人鬧一些惡作劇。既然沒有條件讓獼猴吃飽,又不能讓它們肆意搗亂,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撫它們。

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邊,有一棵高大的櫟樹。每年夏天,櫟樹枝杈上長出的密密麻麻的長圓形樹葉,早已把樹冠裝點得像一頂華蓋。這棵樹下成了人們休息、納涼的好地方。到秋天,櫟樹上結滿了一種獼猴愛吃的球形堅果橡子。在口糧不足的情況下,用橡子去給獼猴解饞充飢是個好辦法。於是狙公對獼猴説:“今後你們每天飯後,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們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這樣夠不夠?”獼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説的一個“三”。一個個立起身子,對着狙公叫喊發怒。它們嫌狙公給的橡子太少。狙公見獼猴不肯馴服,就換了一種方式説道:“既然你們嫌我給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給四粒,晚上給三粒,這樣總夠了吧?”獼猴把狙公前面説的一個“四”當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馬上安靜下來,眨着眼睛撓着腮幫,露出高興的神態。此時老猴子一聲召喚,羣猴一齊伏下身子,不住地給狙公磕起頭來——它們是在向狙公謝恩哩。狙公看着這情景,也捋着長鬍子高興地笑了。


來源:百度百科

辨析掌控討論問題

討論題三:控制


3.在4月6日2OI9年活井湧泉文章 在第三頁左右,有以下述說 ( 從嚴幼韻故事中,我们明白,在花時間行善積德同時,我們更应去培育高質素的心和情, 才是更有價值,我們应積極提升心和情的掌控力,具備自動力的素質,即信,念,無貪,無嗔,惭,愧和中捨心心所。)

問題是要提升心和情的掌控力,上一篇提到超越三部曲,即對治沉倫三部曲方法,是否是掌控心的好方法呢?


簡略回答:


沒有人能在緣起的世間中得到絕對的掌控,有時人會感到失控,有時人則仍然能在失控的現實下得到掌控感,問題的重心是在失控的情況怎樣保持掌控感,和怎樣可以得到掌控感。首要的一步是正確辨別掌控感的本質。


人極其需要擁有相當程度的掌控感,失去這種對生活的掌控感會帶來強烈的焦慮和無有愛,或者令人容易成為有操控欲的人,有了強烈的欲貪和爽快感,因而有越強烈的依存,自動化,放逸,再緣起沒有自控能力的存在,當外境不如所願,繼而又再容易失去掌控感,又會嘗試去加強操控,而失控感越強的人也會有越強烈的欲貪,故而有更強烈的依存,更容易追求爽感和存在感,更容易逃避不爽感和虛無感。


如果我們只看事情的表象,會感到作為實體的事情是而難以完全掌控的,但我們如果能看到事情的本質,是因控制而產生的焦慮帶來難過的感覺,而不是外境令人難過,我們就將事情拆分成兩個小部份:外境和心境都能建立掌控感,即使事實上我們不能絕對掌握,我們仍然能確立掌控感,如此焦慮也會少很多,這需要觀察到事情的本質層面。


若要掌控,掌控心和心所,不要掌控外境,控人不如控己,控外不如控內,自控也要讓其他人也能控。


我們身心有多個關鍵的精神作用控制點,如果不開發善心去掌握這些關鍵點,不善心或果報心就會自動掌握,結果我們就得不到掌握的感覺,大部份時間也掌握不了身心;佛法中本質層面的法是勝義諦中的心、心所、色法和涅槃,其中心和心所是四名蘊細分後的結果,透過禪修,可以開發善心,是比較好得到掌控感的方式。


沉淪三部曲的三部是扭曲、攀緣和依存而建立不善心理空間(可參考梵住心應用四B),扭曲和攀緣,而超越三部曲就是扭轉沉淪,三部曲首先建立帶慧的「善心空間」,其次是「如實知見」,然後是「攀緣止滅」,掌控心,就是以自動力,在各個基地以中捨心去除欲貪,以去除失控感來建立掌控感,去約束身心的活動,以建立帶慧的善心空間,即超越三部曲的第一步,例如掌控信心以去除疑,是最基礎的一步,成功了,我們將培育「如實知見」和「攀緣止滅」來得到更強而有力的掌控感,「如實知見」讓我們心變得敏銳,能看到沉淪和超越剛生起的一刻,讓我們掌控了感應模式,不再被業和境困固,「攀緣止滅」讓我們掌控不依存的能力,令我們面對各種處境時充滿力量,安於開採蘊藏在苦難當中的法寶。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