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1日星期二

忘恩與內嗔 (辨析善與不善之二)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由愛而生憂」的原理


你心裏帶著一張清單走進超級市場,預算大約花十分鐘時間購物,超市因應節日準備了很多新的產品,你走過的時候停步片刻看了看,走完一圈後發現已經過了一小時,購物車上堆滿了不在清單上的商品,價錢不算太貴,這時,你會全買了,還是會決意放棄多出的商品,只剩下清單上的嗎?還是你連清單都已經忘了?


我們是通過一系列感知模式來感應外境的,超市已經發明了差不多百多年了,經營者早就發現了怎樣去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的方法,當我們走進一間超市時所遇到的環境如背景音樂、商品排列等,商品放哪裏,放多少,全部都是經過精確計算的,我們意識進入了這些模式就自然會想起要買一些不需要或需要但過量的東西,例如在等結賬時如果不小心去看收銀機前的那些單價不高實際很貴的小商品,就很容易買下,這是因為在過程中貪心所黏著於越來越多的所緣而越來越強,在貪和痴的影響下如果不能保持正念就會買多了很多不需要的東西。


這些固定的感知脈絡就是慢心或蔓心,是我們經過反複思維的結果,比如說一個童年長時期被欺負或忽視的人,他容易形成「我比人低」的慢心脈絡,以此模式去重複感知外境,他容易感到被人欺負或忽略並成為性格,將慢慢失去對情緒的控制。


修行人都是懷著一個願來到這期生命的,一生之始只能有一願,沒有人能夠有例外,來到了這處圓願的地方,本來這段旅程是很容易令人感到滿足的,因為我們有正確的願和足夠的資糧,正如走進超市前預計了要買的東西,但我們一邊活著,一邊黏著,貪多後願也隨著多,當世的慢心網絡越來越多,就像入了超市忽然多了很多想買又買不到的東西,於是不滿足了,到了這期生命結束,欲望多了又滿足不了,於是嗔便頻密出現,因為欲望太多,資糧不足,也因為去的地方沒有預先安排。


在同一個情景中,假如你很有興緻地想結帳前發現少一樣重要的物品未買,你回頭去找,發現貨架上沒有貨,你今天必須要找到這樣東西,你找了很久也找不到,這是近年來每一次遇上的,所以你問了問店員,結果是沒有存貨了,你決定去最近的一間的商店再找找,這時你會繼續結帳,還是放棄所有購物車上的物品?


當我們對想擁有但又不存在的東西產生貪的時候,無有貪就會生起,很多時候無有貪會比貪更強,原因之一是當無有貪生起前貪往往已經很強,無有貪是貪的延續,具足無有緣緣力,比如古代遇上天災後很容易發生饑荒,災民到處流徒求食,他們對食物很自然會生起極強的無有貪,如果無有貪生起得不到滿足,嗔很容易自然生起,很以無當有大型天災時往往會爆發起義,流民到處搶掠殺人,造成更多人的死亡。國家也一樣,長期任何無有貪擴大後果可以是很嚴重的,嗔的開展結果往往就是戰爭。


有些國家的小朋友自小被教導應有獨立思維,應勇敢說出己見,單單是這種模式容易形成一種「我比你高」的慢心脈絡,重視發聲而輕視思考和考察,於是長大後容易將自己放在道德高地上,俯視蒼生,只需蒼生膜拜,不需蒼生理解,故而懶得解釋,更不會反省自己的想法是否如實,他們眼中盡是世人的不堪,以道德概念而不是如實知見來看人,心中累積了足夠的無有貪和嗔後,一點即著,往往毫不猶疑地大聲批判,指指點點,不理現實;「獨立思維、勇敢發聲」並沒有錯,但應以「客觀」、「理性」、「同理心」的慢心脈絡來平衡,才不會建立「我比你優越」的慢心脈絡,引發無有貪,再引發嗔心,最後導向感知模式的偏激和撕裂,

這正正是由愛而生憂的發展。


嗔和無嗔


即使世上有個人常常會你過不去,常常無故指責,挑釁你,論破壞力,也比不上你內耗壞習慣的破壞力。


這種內在的破壞力可以稱為內嗔,緣起基礎正正是貪和無有貪,例如一個自小缺乏關愛的小朋友,渴求家人和長輩和朋友的關注,這是貪,如果得不到而繼續渴求就形成無有貪,慢慢形成強烈的自卑感,結果變成了憤青,內心充滿對世間的嗔恨。


遇上不順心的事如出門下大雨,或者遇上有敵意的人而起了嗔,其特點是粗野、對抗,與人針峰相對,意欲抗拒,總是看不順眼,感到別人總是不順己意,作用的時候使身心顫動、爭扎、怒燒,令人欲毀壞自己和他人的福德,甚至不知不覺中自行了結,例如「野馬結局」效應:『非洲草原上的野馬,經常被吸血蝙蝠攻擊,進而死去。可是,動物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極少,根本不足以使野馬死去,野馬的死因是被咬後的暴怒和狂奔。』這個著名的心理效應稱為『野馬結局』,常常出現在脾氣比較大的人當中,遇上不幸的事,渴求安寧而不得,在嗔心的作用下將作用放大,無意識地過度對抗,比貪更黏著,引發更大的沖擊,往往不能自控地奔向毀滅,以致影響人際關係、個人的際遇,因此嗔被界定為不善心:


『1965年的世界桌球大賽中,世界衛冕冠軍路易斯·福克斯一路高歌猛進,就差將最後一顆8號黑球打進,就能衛冕冠軍。就在這時,飛來了一隻蒼蠅,先停在他握桿的手臂上,後來又落到已經準備用力擊球的手指上,選手只好停下動作趕走它。可等他再次擺好姿勢,準備擊球時,蒼蠅竟落在了那顆至關重要的黑球上。大怒之下,他直接拿起球桿向蒼蠅捅去。結果蒼蠅是飛走了,他的球桿也觸碰到了球,於是就輪到對手擊球,對方抓住機會,一口氣把自己剩下的球全打進了。因為一時的怒火,路易斯·福克斯錯失了衛冕冠軍的機會,最後鬱鬱而終。』


來源:網上文章


作為專業球員,福克斯賽後理應很快回復狀態,將事情放下,但他忽略了嗔的作用,以致憤憤不平,由一絲不自覺的念頭,演變了嚴重的內耗,越想越怒,最終懷疑上了自己,失去信心,所以他欲以「破壞」蒼蠅去改變命運;生活有更多無形的蒼蠅,像各種的概念,讓我們不知感恩反而容易苛求家人,對家人生起了嗔心時也要經常提醒自己:不可輕棄,在嗔心的作用人們往往輕易放棄對家人的同情心和關愛,非常不值,在事後責備自己和事情,


福克斯的憤怒也是類似於在經典中常常提及九或十種的嗔怒事和九種無理之怒,他的嗔源自於專業比賽場地的預期:如此高級的比賽,場地應該是世界級的,不應出現蒼蠅,而且在他極為緊張的時候出現了,心極度抗拒而想毀滅外境,結果也毀了自己。


簡單地說,由於失落了預期可以滿足欲望,或者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壞事,嗔就是希望洗澡水和嬰兒一起倒掉,不想面對現況,只想快些完結。我們會很奇怪為甚麼人會為小事而發這麼大的脾氣,自毀毀人,其實人在極度嗔恨的時候也有些「好處」,如果觸動身體分泌過度的腎上線素,大腦運行的速度會大幅加快,由每秒二十幾幅圖片至幾百幅圖片,等於加快了一百多倍以上,平常人的三分鐘就等於自己的三百多分鐘,人受苦的時間也放大了百多倍,當然這種強度的運行速度也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損害,福克斯嗔怒的時候實際的體會比觀察的時間長得多,也此爆發力也會大得多,外人難以體會到他所受的壓力,會奇怪他為何因小事而發大怒,當我們容許自己在嗔的狀態中沈浸,等於容許自己活在地獄之中,怒火一觸即發,對人對己都不是好事。


無嗔:善巧的感知模式


蘇東波和弟弟蘇轍都是敢言之士,因言獲罪而被流放,兩兄弟一次竟然在流放的途中偶遇,非常高興,他們找了一個食檔吃麵,誰知這麵很難吃,蘇轍一邊吃,一邊哀嘆人生路難行,說真話遭了罪,連吃一碗麵也遇上黑店,他看見蘇東波吃得飛快,疑惑問道:「大哥食不厭精,甚至喜歡自創新菜式,難道你不覺得這麵難吃嗎?」


蘇東波答道:「就是因為難吃才要吃快些呀!」


同一種味道,蘇轍以不善心中的無有貪去經歷而拉長了受苦的時間,蘇東波則以善心中的無貪去經歷,所受的苦只是少量的果報心相應的苦受,自然好受很多,因而他多次的官場挫折卻不能稍減心中正氣,屢屢因言獲罪而不能改本色。


嗔有多種變體,其中一個是慳,特相是穩秘自己的所得,作用是不想和他人分享利益,當我們怨恨和吝嗇時,就容易出現這種嗔的情緒:


作家莫言在諾貝爾頒獎禮的演講致辭中,講述過一段親身經歷:


過中秋節時,家裡難得吃了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吃飯時,一個乞討的老人過來討飯,於是莫言便遞給他半碗紅薯乾。誰曾想老人接過碗後憤恨道:“我是個老人,你們吃著餃子,卻讓我吃紅薯乾,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


莫言聽聞生氣的說:“我們一年都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都吃不了半飽,給你紅薯乾就不錯了。”


最後,母親看老人可憐,將莫言訓斥了一番,隨後端起自己的半碗餃子給了老人,他才作罷。

來源:網上


莫言常常懷著尊敬和懷念的心提及母親的言傳身教,這只是其中一則,貧窮的時候一碗餃子是難得的享受,對此生起貪是人之常情,他不明白的是更難得是自己的善心,當他具有善心時,以這善心為感應世間的緣起的基礎,對世間種種事情都抱著善心,那麼他所得的將遠遠比一碗餃子多得多。


中山狼情結的分析


甚麼人會忘恩?甚至恩將仇報?


幫助人反而被怨甚至被害是頗為常見的,如果我們明白了當中的緣起基礎,將會大大減少箇中的煩惱,其中關鍵是中山狼們都有強大的無有貪,無有貪具備的無有緣緣力令他們的心不能安住於當下存在的,他們的注意力放在了不存在的狀態,無視於對施恩者的行為,反而注視施恩者還未做的。


莫言的故事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一個上司盡心盡力幫助了新請的下屬,幾年後下屬的業務能力上了軌道,反過來宣傳上司的錯誤,讓上司丟了職位,自己補上。我們常常會遣責這個下屬是中山狼,古代寓言中,南郭先生幫助了中山狼,反而被吃了,對此遣責中山狼的人其實不太明白不善心的本質,尤其是貪和無有貪在意識中所扮演的角色,狼只是黏著了狼性,自自然然地做了狼應做的事,這裏所謂的狼性本質上就是以貪為根的慢心。


世俗的智慧是:「斗米養恩,石米養仇。」受恩者起初受到恩惠和關心時很可能會自然生起善心,感到喜悅,隨著受恩的程度增加,如果不善心也累積了,很快便會有完全相反的體驗。這種對人越好,反而招仇的緣起基礎又是怎樣的?


在艱苦時期,互通有無是窮人之間的公義,是應做的事,大家都是這樣做,和別人分享食物是應該的,所以莫言很爽快地遞了半碗紅薯干給乞丐,受恩的乞丐不單不感恩,還指責施恩的莫言,是因為受恩者以不善心來經驗這事:


貪:與別人分享是必要之義,別人對我施舍不是因為憐憫我,而是他們應該要做的。

無有貪:你給我紅薯干,我偏偏喜歡水餃。無有貪本質是貪,而不是嗔,假如莫言給他水餃,乞丐不一定會有無有貪而要求紅薯干,因為無有貪的本質對自己生命的執取,水餃明顯比較優勝。

嗔:如果你不給我應得的鉸子,反正我爛命一條,最後大家都不用吃餃子了。


乞丐長期處於卑微地位,心理充滿貪和無有貪,不善心使他本能地不注意當下而只注意於不存在的狀態,看不到當下的實相,所以他不能正確理解施恩者,他們總是以貪來扭曲別人的動機,覺得別人的善行是別有用心的,是不善的,施恩者是為了搏取好名聲或害怕有差的名聲才幫助他,所以他不會感恩,如果他吃不到餃子就會在外唱衰莫言一家,因為是不善心,即使莫言是善的,也會被扭曲成不善的。


無有貪一旦變得很強大,非此物不可,便很容易轉化成嗔,變成了石米養仇了,乞丐被拒絕後忘了身份,就想毀壞莫言施恩者的角色,同時也毀壞了自己受恩者應有之義,直斥其非,這時的無有貪力量將遠遠大於貪,所以乞丐非得吃餃子不可。


有個人很希望得到最新型號的手機,他誤信了賣腎經紀的話賣掉了一個腎,以為一個腎已經足夠了,結果手術後不久就要開始每周洗腎幾次,身體非常虛弱,這時他又會希望賣腎的事從未發生了,前者希望獲得新手機的貪比較強烈,還是後者希望從未賣腎的希望更強烈?


人們常常容易明白貪的力量,卻很容易忽略了其實無有貪的力量也很強大,甚至比貪更強,年青人常常希望一些會發生,例如得到好成績,得到漂亮異性的關注,得到一份好工作等等,到了年紀大了,越希望有很多事從未發生或不是發生,例如父母健在,自己不生病等等,依《發趣論》的分析,無有貪所依止的緣力是「無有緣」,往往比貪所依止的「有緣」力量更大。


在修行上,有時無有貪能大大地推動禪修進步,例如喪子的母親希望兒子沒有死,後來悲痛莫名而精神失常,遇上佛陀後決心修行,很快證得阿羅漢果,喪子作為「無有緣」中的緣法提供了極大的緣力讓她可以快速成就。


智者的選擇往往是善心,因為善心相應的心所,無貪、無嗔和無嗔的緣力都來自「無有緣」,是非常有力量的。


怎樣善巧地助人助己:無嗔加智慧


發願行善積福的人,他們會感到來自善心的強大推動力,會感到快樂和充滿活力,所以他們會做出超越平日能夠承受的事,不過在行善的過程中,有時會不被欣賞,假如他們不懂得以善心回應,而沾上了上述的念頭,在嗔心的毀滅作用下,就會沒有力量去作出同樣的事情,很容易會放棄行善:


鄭州有一家饅頭店,老闆看到很多環衛工人和流浪漢經常吃不上熱飯,便決定辦一個免費送饅頭的活動。領愛心饅頭的人絡繹不絕,剛開始,饅頭店為每個人都準備了5個饅頭。但是堅持了十多天后,工作量太大,身體難以負荷,只好改成了3個。然而那些人覺得自己領5個饅頭已經是理所當然的了,現在只給3個,認為自己虧了,居然要求店主直接給他們錢。無理的要求越來越多,得不到滿足,那些人便開始瘋狂辱罵老闆。老闆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一番好意,卻遭到這些人的隨便惡意揣測,變成如今這樣的局面。後來,她實在不堪重負,不得不選擇停送愛心饅頭。(來源:網上)


世上施恩的人起初莫不愉快地付出,但和所有人一樣,受恩者有善的也有不善的,不善的受恩者自然會「惡意揣測」施恩者的行為,不會感到施恩者是出由善意的,而如果施恩者同樣以不善心來感應,就很容易會退縮:


貪:受恩者應該對我的付出感恩載德,有合適的反應。

無有貪:想看到受恩者合適的反應而得不到。

嗔:受恩者的反應不合適。

痴:受恩者不感思的行為代表了他做錯了事,應受懲罰。


施恩者很快會無視於自己的初心,對施恩的行為起了嗔和惡作,於是便毀壞了自己的善業和受恩者的善報。


受恩越深,嗔反而越強,是一個很奇怪但又很平常的反應,這一切的源頭都自來不善心將善行扭曲成了平常的市場行為,認為老板只是在搏宣傳、做生意,並不是真正幫助人,所以只給三個饅頭和偷工減料沒有分別,應該被斥責。


施恩者遇上了不善的受恩者,受恩者就會「石米養仇」了,並非施恩者不夠善,而是受恩者不夠善,而施恩者對受恩者的反應失望了,也並非受恩者錯了,而是施恩者看不清實相而己。


歷史上「石米養仇」在國與國之間關係並不常見,因為極少國家會無償幫助他國,大都數的所謂幫助都是講求利益的,但在出現的幾個稀有的例子中,當一國傾力幫助另一個,受恩者不單止不感恩,還視為理所當然,施恩者是別有所圖的,如果援助少了,還會抱怨和反宣傳;到了受恩者有了力量,反過來侵佔施恩者的利益,在受恩者看來,是他們在幫助施恩者,而不是施恩者出於善心主動幫助,因為扭曲了人是不太可能會覺得世上有好人的。


貪令人痴,嗔令人痴上加痴


究竟派饅頭是一場善行是還是一盤生意,要視乎雙方是否有不善心,對於「石米養仇」的行為,智者完全看清楚了不善心對人心的扭曲作用,因而不會驚訝,更不會鼓勵布施石米的行為,受恩者感恩是因為受恩者本身是善心,而不是施恩者的善惡對錯,遇上了冷漠的受恩者,最明智的方法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施恩者布施後感覺良好就要快點拂衣而去,不走留下的話只會自取其辱,饅頭店老板其實不需要灰心,他可以試試在不同的地方不定時派發,讓不同的人受益,並且不讓不善心蔓延,世上除了那些工人外,還有很多的可憐人,將「石米」減少成「斗米」,讓慢心等不善的心所沒有機會累積,雖然名與利也沒有機會累積,同時也成全了自己的善心。


中山狼們對南郭先生們生起無有貪,他們會忽視南郭先生們的付出,下一步自然生起了嗔,他們自然會吃了南郭先生們,不吃的話就不能滿足毀滅的本能,他們會非常難受。


另一種常見的嗔的變體是追悔,其心理動力來自於和嗔相應的心所:惡作,惡作的特點是讓人追悔,一方面是沒有實行應作的善,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用,變成了廢人,另一方面是作了已作的惡,覺得自己很壞,也是一種內嗔,例如日本作家岸田秀,他小時候經常被媽媽責怪埋怨,潛意識覺得自己做了很多惡事,心自動總是不繼憶起和向外投射而感到不快,陳坤的情況也一樣,小時候被欺負得多,以致總是覺得自己不好,應受懲罰,不繼惡作之下,最後中了「野馬結局」,差點自殺,因為常期的惡作再加上嗔很容易讓人陷入長期抑鬱,總是覺得累、無力和孤獨,是最接近死亡心境的負面的意識。


與嗔相對的是善心中的無嗔,特相是不粗野、不對抗,不會預期別人順自己的意,不會看不順眼,在生氣的時候,如能成功轉惡念為善念,無嗔生起會去除心中的怨恨和怒火,尤如滅火劑能熄滅大火一樣,無嗔的時候人會表現平靜祥和,不慍不躁。


人在痛苦中,能夠保持平靜的極少,最自然的反應是貪、嗔和痴,因而懷著不善心的受恩者往往會無視於施恩者的付出,和自己負恩作為的可怕業報,施恩者如果是不善心的,也是以貪、嗔和痴來回應,就會好像鄭州的那位老板娘一樣,如果是善心的就會好像莫言的母親一樣。


不善心和善心總是交集而生的,「忘恩負義」與「樂於助人」永遠是並行的,這也是人難以擺脫苦的原因。


無嗔的善巧之處:提升智慧和生命格局


無嗔的人舉止平靜祥和,對身心都有莫大的益處,無論對人對己對事都能包容,不會抗拒世間的不完美,對外不仇視,對內不迴避自己的缺陷,勇於改過,這是種高超的生活技巧,源自於苦的深刻體會,對人對己都會有同情心,在施予人溫暖和善意時,自己也得到了溫暖和自在,這對現今世道尤其重要,無嗔的人也無惡作,不會敵視別人,更重要的是不會敵視自己,不會自我懷疑,覺得無用、累、無力,魏敏芝就是一個沒有惡作的人,按表演的水平來看,她歌唱得不夠好,舞也跳得不夠好,但沒有惡作,不害怕被人取笑,在人群常中無故大叫一般來說是很奇怪的事,會招來白眼,但她也沒有恐懼,最終贏得女主角的角色。


魏敏芝兩姐妹的心態明顯是大有不同的,魏敏芝早就認命了,所以平日內心沒有太多的波動,沒有愛,也沒有憂,她的妹妹可以處境比較好,平日會多些胡思亂想,因而會有多一點的貪和無有貪,被要求表演或大叫都會容易有不善心。


魏敏芝的職業發展更加發揮了這點,當電影成功上映後,很多人招她進修演藝將來當演員,她其實自己也不太肯定,於是求教張藝謀,他以專業的眼光去看就知道她吃不了這行飯,直言告訴她不要浪費時間,既然書讀好,她應繼續讀進修,她以善心中的無貪和無嗔來回應,無貪讓她不著相於成為演員,也不著相於張藝謀的進一步的幫助,無嗔令她不起惡作,不會因而看低自己。她的業另有指向,並不在演員的事業,這時,進修的大門打開了,石家莊精英中學董事長翟志海資助她一家,讓她和妹妹可以安心讀書,沿著這條路走,她慢慢發現了對編導的興趣,於是去北京報考競爭激烈的電影學院,結果失敗了,但她並沒有惡作和嗔,不會責怪自己、他人和社會,打算繼續學業,其實去北京考試真正的意義不在於考試成功,而是讓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影傳媒學院得知她的消息,邀請她報考,結果她成功了入學,並獲獎學金,她在外國語大學又遇上剛巧來交流的陳爾崗,又因《一個也不能少》的原因幫助了她報讀美國的名校楊百翰大學留學,但要求她短時間內提升英語水平,她一向沒有惡作,又再次勇敢奮進,結果又考上了,並在那裏遇上人生伴侶,學成後留校任教。


魏敏芝的「大膽」,或者可以說成是沒有惡作,讓她的演活了影片中《一個都不能少》主角代課老師,她基本上是自己在演自己,不需要講求演技,演來自然有說服力,「大膽」的相反是「膽小」、「退縮」、「怕事」、「憂慮」都是屬於嗔和惡人甚麼心所,一旦有了這種負面心所的人,像是她妹妹,就會遇上人生眾多可能時產生退縮,讓人失去很多發展的機會,假如魏敏芝擁有惡作界限,她不會成功得到角色,也不會有後來的各種可能。她的「大膽」是善的,沒有貪,所以她對將來是否成為演員沒有貪著,於是能向張藝謀請教,代表她其實也知道自己不適合當演員,這仍然是善心;在家人反對下,魏敏芝在大學選科時,選了導演為事業,這次她沒有再問其他人,這代表了她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這是善心中的信心所,讓人有「執着」、「滿懷夢想」的印,所以她不需要再問他人了。


人的生命軌跡是一道接著另一道的,走過了大半生的人從後向前看,會有好像是一切都是安排好了一樣的感覺,感到一切是命運的安排,魏敏芝的人生路引向大學的導演教師而不是養豬,在關鍵的時刻,她的善心讓她選擇了更好的路,正如她的妹妹不夠大膽,讓她走上了另一條路,人的善業能否完全成就,仍然需要依靠當下的心態,尤其在關鍵時刻,善心可以引導人走向更好的路。


內嗔使人呆滯


人在關鍵選擇時往往依賴他人的意見、資料和社會偏見,其實更重要的是先開發善心,再以之為基礎去觀察實相,如果心是不善的,即使是遇上好的機遇,也不一定能把握到:


美國一家報社裡,有位小記者瓊斯。一天,上司叫他去約訪大法官布蘭德斯,瓊斯大吃一驚,連忙拒絕:“不行不行,他根本就不認識我。”


接著,他列舉出自己不去採訪的理由:無名小卒、經驗不足。他覺得即便自己很想見這位名人,但人家未必會接見。瓊斯一臉失落,暗自琢磨:“或許別人去了,會比我表現的更好,我還是別去了。”


上司瞥了一眼,拿起電話撥通了對方的電話:“你好,我是明星報的記者瓊斯,我奉命採訪布蘭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見我幾分鐘?”


“他不會答應的!我的能力還不能採訪他。”瓊斯惶恐地說。


這時,電話那頭傳出聲音:“一點十五分,請準時。”瓊斯聽後,愣在原地,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反復掙扎、糾結很久的事情,對方竟想也沒想就答應了。成名以後的瓊斯,回憶道:“那一刻是我二十幾年來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


“我能不能做到?這值不值得去做?我要不要試試,選擇還是放棄?”很多時候,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習慣把整個事情都推演一遍,臆斷出可能遭遇的問題。殊不知,擰巴和糾結會成為行動的最大障礙,不斷消耗心神,使自己陷入“我如果做了,會怎麼樣”的內耗。如此循環,最終將是一事無成。(來源:網絡文章)


做不來、糾結、擔憂、怕出醜等內耗的始點都屬於嗔和惡作,是不善巧的,而在關鍵時刻的另一種心態是屬於貪,也是有害的:讓我考上了大學就好了,再忍忍;讓我升職就好了,再忍忍,等等;瓊斯的恐懼令他害怕變得成功和更強,是一種自發的、內在的恐懼,而不是由外境刺激而成的,這是因為有兩個不善心心所產生了作用:昏沉和睡眠,一般人就是因為昏沉和睡眠而害怕改變現況而方棄了很多的機會,瓊斯醒悟後快速放棄了這些不好的心態。


魏敏芝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的路是一段接著一段的,轉折點全都是中轉站,指導我們走向下一站,並沒有終點,我們必須總是以善心來準備,因為好的選擇往往看起來最不可能、最差、最難走的那條,而差的選擇往往是寬闊的、光明的大路,成功的人總是能選擇難走的路,一條和眾人感覺相反的路,這時,心不可以有昏沉和睡眠的兩個心所,否則他就會像她的妹妹一樣因害怕而拒絕改變。


我們更應緊記自己的真正的心願,不忘初心,為了圓願,必須提起善心,放下不善心,特別是惡作。


有人認為對細微的事情生起貪並無大礙,我們知道其實不然,因為貪會加強痴,會引生無有貪,令人更痴後再引發嗔。小時生活坎坷的人,渴求安穩、安全、平靜和關愛而不得,他們的心裏累積了大量無有貪和嗔,無明火一觸即發,往往連自己也會大吃一驚。不善心令人愚痴而看不到緣起,因而不知感恩,毀滅自己的善緣,增長惡緣;相反,善心開發智慧,明解緣起,因而知恩感報,善於培育善緣,止熄惡緣。


不善之所以為不善,除了因為行為帶有不善業果外,更是因為不善巧,令人心收縮,感覺更差,嗔的本質是毀滅,自然也包括了自毀和忘失初願,尤如眼中之塵,令人急不及待除去,嗔之不善,在於視毀滅眼球為除塵的方法,明顯是不智的,但世上大至國家,小到家庭,偏偏就有很多類似的事。


死亡時只能有一願,結生時也只有一願,一生一願,只走一方,有多少願便有多少生,貪嗔痴累積更多的願,而無貪、無嗔和無痴就可以減少,因而善心的人是純粹的,常常培育善心自然可以淨化身心,去塵除垢,世情便尤如空氣中的輕塵,對眼毫無傷害。


人的一生只要能確認一個初願,步入下一生時要感到滿足、快樂和幸福其實是很容易的,而要認識這個願,我們需要開發無貪、無嗔和無痴心所。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文章三個案:卡斯滕森的研究


思考問題:「悲觀」的人生活會不快樂,佛法強調直接面對生命中的實相,以當中的苦相為起點,明解苦的真相後的人會不會變得「悲觀」而生活變得不快樂?以下的一位心理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思考材料。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勞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在她影響最大的一項研究中,她和她的團隊追蹤了近200個人數年間的情感經歷。研究對象的背景和年齡範圍很廣(加入研究的時候,他們的年齡範圍從18歲到94歲)。研究一開始,研究人員會給研究對象一個呼機,一周之內,這些研究對象必須每天24小時隨身帶著。在那一周,他們會被隨機呼叫35次,要求他們從一張列表中選擇出在那一個特定的時刻他們體驗到的情緒。這項調查每隔5年會重復一次。


人們根本沒有變得不開心,而是隨著年歲增長,快樂程度提高。他們比年輕時更少焦慮、壓抑和憤怒。的確,他們會經歷困難,也常常體會到辛酸悲苦——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經常交織在一起。但是,總體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覺得在情緒方面,生活體驗變得更令人滿意、更加穩定了,即便年老縮小了他們的生活範圍。


研究結果提出了更深一層的問題。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從在意實現、擁有和得到轉而懂得欣賞日常生活的愉快和親密關系,如果我們發現這更具滿足感,那麼,為什麼我們要等這麼久才去做?為什麼我們要等到老了才去做?生活是一種技能。老年的平靜和智慧是在時間歷程中實現的。


卡斯滕森被一種不同的解釋所吸引。如果需求和欲望的改變與年齡本身無關呢?假設這只是與視角有關——你個人對於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時間長短的感覺發生了變化。但隨著你的視野收縮,當你開始覺得未來是有限的、不確定的時候,你的關註點開始轉向此時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悅和最親近的人身上。


卡斯滕森給她的假設起了一個玄妙的名字: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她做了一系列的實驗驗證她的想法。在一個實驗中,她和團隊研究一組年齡從23歲到66歲的成年男性。其中有些人身體健康,而有些人身患艾滋病。研究人員給研究對象一副牌,上面描述了他們認識的一些人,這些人同他們的親近程度各不相同,有家庭成員,也有他們讀過的書的作者。他們需要根據與這些人度過半個小時的意願的強烈程度排列這些牌。總的來說,研究對象越年輕,就越不珍惜與情感上親近的人共度時光,而更喜歡與提供潛在信息或新朋友來源的人交往。然而,在患病的研究對象中,年齡差異則消失了。一個患艾滋病的年輕人的喜好和一個老年人的喜好是一致的。


但是,當他們被要求只是想象將要辭世的時候,年齡差異又不見了;年輕人的選擇和老年人相同。接下來,研究人員讓他們想象醫學上的突破使他們可以增加20年的壽命,年齡差異再次消失——不過,這一次,老年人作出了和年輕人一樣的選擇。(來源:葛文德《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文章三個案:取個快遞竟然丟了命,監控曝光激怒全網:他被罵慘,真是活該……


思考:文章中的快遞員為甚麼會「看不到」老人的虛弱,忍心要他拿重貨走上六樓,以致喪命?




文章三資料:走神和睡行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