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4日星期日

問:我偶爾會有一些罪惡的妄念,感到很羞恥,這些幻想是真的嗎?和那些我真正的想法有什麼不同?

以假為真有什麼好?
假的有時更有趣....

 

從你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明白妄念導致痛苦的原因:不善巧地瞭解思想的本質,和不善巧地處理想法。


所有在心中生起的妄念都是真的,這些「罪惡」的幻想是一種雜想,是真的;那些真正的想法是一種念想,也是真的。


兩者皆為真,但其本質大有不同。


雜想的力量比較弱,即使頻率比較高,生起後你沒有反應就會自動停止;而真正的念想會持續生起,連繫感較強。


比如說,對伴侶有想法是屬於念想,對伴侶以外的人有想法是雜想,兩者本質上的分別是對伴侶的念想力量強得多,越想連繫感就越強,而雜想就相反,越想越空虛,關鍵在於念想和你的自我產生了強連繫。


雖然兩者皆為真,但力量不同,層次也不一樣。


另一個相似的情況:假如有一個念想生起了:「我想要一部新手機」 ,人最自然要想法是我真的想要買,尤其是伴隨這個想法生起了強烈的興奮感時,大都數人不會去思辨是我真正想要的(情況一,念想),還是我被人影響了以為自己想要(情況二,雜想),兩者的分別在於情況一和自我產生了的強連結。


在你家中出現的人都是家人嗎?


我們需要搞清楚:雜想是怎樣變成念想的?也即是當中的自我連結是怎樣產生的?


透過四個過程,你會不由自主地將雜想加強成為念想:


自動化:雜想時的欲望還是外來客,力量不大,但透過心不停地注意、思維,加強了這個思念,於是慢慢變成了自動化,我不用去思維,這個念想也會不停自動生起,變成了念想,以致你想停也停不掉,也可稱之為 「強逼」。


欲望沖動:雜想開始時是沒有大多沖動的,但你不停地想、注意,變成了念想,就會有強烈的沖動,很想馬上實現。


失落時的焦慮感:雜想時,心想但得不到是沒有什麼焦慮的,念想時心想但得滿足會產生焦慮。


失落時的虛無感:即失落時悼然若失的落差感,想又得不到時,如果雜想,心不會有太多的虛無感,但念想落空的就會有很大的空虛感和失落感。


這裏的關鍵是不要讓雜想變成念想,方法是不放逸,不自動化,刻制沖動欲,不要去注意和思維雜想,而要加強注意善念。


以焦慮感和失落感來自我檢測也會發現那些雜想其實並沒有力量,只要不加強就會自然消失。


處理雜想的兩大關鍵


一、不要讓壞的雜想變成念想


雜想變成念想有兩個方向,好的變成了好的念想,壞的變成了壞的念想,好的變成好的大都不會帶來煩惱,所以我們這裏集中討論後者。


有人無聊去看樓盤,一不小心就買了樓,超出了負擔能力。


雜想只是過客,一不小心就會請了回家成了家人,正如古語所說的:「認賊作父」,知賊為賊就不會認賊作父,就可以避免受苦,請考慮以下的真實個案:


1. 去超市購物買了很多不需要的減價物品。 (雜想成了念想。)

2. 經過手機店,突然想買新型號的手機,但三思後沒有買。(雜想還是雜想,最後消失。)

3. 在那「激情歲月」期間,經過一間麵包店時,發現是「黃店」/「藍店」,決定不買了。

4. 看了一套電影后,突然覺得原來母親是不愛我的,越想越真,回家給母親面色看,覺得自己活得不痛快全是她的錯。

5. 很想飲酒,但又不想犯戒,聽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於是開戒飲了酒,還將飲酒合理化。

6. 接觸佛學後感到太過複雜難懂,後來讀到了雞湯文,相信修行不要執著,只需常常保持覺知就可以了,活在當下,馬上就「悟」了,很快放棄學法,不禪修,不持戒,不敬三寶。

7. 有個看來很健康很快樂的人推介了昂貴的健康食品,於是瞞著家人花了幾十萬去購買套餐。

8. 小翠和一個普通的男性朋友聊天,男性朋友提起了過去不幸的戀愛經驗,小翠覺得他很可隣,於是和他同居,後來發現兩人生活習慣大相徑庭,常常為小事吵架,非常煩惱。

9.  這件事發生在一九九六年的上海,有兩個教師搞婚外情,兩人雖然都各自有子女,卻打得火熱,楊姓女方提出要和各自伴侶離婚,然後兩人再結婚,男方答應了,後來女方很快離了婚,男方卻後悔了,不願和妻子離婚,女方大怒,吵上了男方的家和學校,男人很沒有面子,但仍然不離婚。女方後來有一個想法:「他說是為了孩子不能離婚,不如我用硫酸淋他女兒的頭。」結果,她真的做了,小女孩高聲尖叫良久被救出,但重傷毀容。」女方後來自首,被判死刑。在法庭上,她表示悔意,自願捐出所有器官,說不知道原來硫酸淋人會這麼痛的。

10. 小強正在切菜,聽到鄰居又播放起了吵鬧的音樂,每次都會吵到半夜,於是拿起了菜刀走去和鄰居「理論」。


二、切勿起嗔心、惡作


以對治生起的各種身體欲望為例,不停地自責、悔恨只會加強了雜想,這個處理方法是錯誤的,中古時期西方的僧侶甚至用有釘的鞭來打自己,效果也不好。當你以各種方法強壓雜想,只會扭曲思維,令心情變差,長期會出會各種心理問題,人有時會有強烈羞恥感,以致變得冷漠。 


正確的方法是如實正知雜想的本質,其生起的原因,並善巧處理。


知識在當中的位置至關種要,當我們有了基本的理財知識,即使是無聊去看樓盤,也絕不會一時沖動而買了樓的,正如,知道洗潔精不能飲用,正常情況下我們不會一時沖動飲大量洗潔精的。


身體有很大欲望的原因很簡單:現在社會是開放型的,人們容易被各種的資訊刺激到。身體上主要是因為性荷爾蒙的強大影響,精神上是創造本能得不到滿足。你可以運動,一方面養生,一方面釋放能量。精神方面可以用藝術、行善(比如說煮一頓美食共用)等方法來釋放創造本能,這也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昇華作用。


你也可以考慮用禪修、學法、瑜伽、氣功、太極、和其他宗教等方法。明白事情的本質,停止繼續自責,不要再將雜想變成念想。


個案應用


不讓雜想變念想的關鍵有四,不放逸(不自動化),刻制沖動欲,去除空虛感,如此就能去除焦慮感。


1. 去超市購物,不自動化的方法是預先想好要買的東西並時時提醒自己,刻制沖動欲的方法是不去看減價貨;去除空虛感的方法有二,預先想好要買的東西可以加強善的存在感,並以完成目標為善,不完成目標為惡,其二是多瞭解超市的滅價知識,就會知道超市減價貨會不會是次貨,會不會是先加價後減價等等,於是看到減價貨時,生起了想買的雜念,不買就不會生起焦慮感。

6. 接觸佛學後感到太過複雜難懂,不自動化是訂立學習進度,多瞭解佛學知識,多親近善知識,並提醒自己學習佛陀教法的重要性,多讀經典,多聽經,多討論會確立正知正見,於是建立了新的、善的自我,明白雞湯文的淺薄,就不會有空虛感了,同時,也會去除修行遇上問題時的焦慮感。

8. 小翠自以為是基於慈悲心而一時沖動和男朋友同居,不自動化是常常提起正念,以四念住觀察自己,瞭解有關四無量心的真意和修持方法,瞭解婚姻的生活實情,瞭解男友的真正個性,同時要建立健康的自我以去除空虛感,這樣遇上男性朋友訴苦時,生起了雜想要和他一起,去除這個雜想時就不會有焦慮感。


並非所有出現在家中的人都是家人,有些人註定就是過客。同樣,知道這些雜想只是過客,還未和自我連結,不要去注意,讓其過去就可以了。


從楊姓女教師的個案可見,人生當中有決定性的思想往往不是善就是惡的,因此遇事前多建立善心、正念,平日持戒修心才能避免因沖動而誤事。


這樣我們就不會再自討苦吃了。


下次的布薩日是四月八日。




2024年3月9日星期六

問:怎樣驗證我修行的是正路還是歧路呢?



只見枝葉者不見樹,只見樹者不見森林。





實修的禪者需要經常以正知和正見來自我檢測修行的方法是正路還是歧路。


首先是建立正確的知識,需要學習源自經典和導師的著作,比較起來導師的著作可讀性較強,較切合生活,所以讀起來很爽,容易接受,但經典比導師的個人見解更重要,原因後面會補上。


熟悉了經典中的知識就可以用來印證修行中的經驗,導師的言說可以用作鼓勵用,但最終用來檢驗修行進度還是要靠經典。


其次是獲取正確的經驗方式,也即是建立正見。知識是抽象的,知見是個人的體驗。看一個現象前,先有正確的觀察和視野,才能真實看的清經驗。


一、學習完整的教法


現在大多數人學佛都喜歡固定跟著一位心儀的導師,最理想的導師是學識和經驗都圓滿的,同時能教授完整的戒、定、慧課程。如果遇不上的,那麼我們需要學習佛陀的完整的教導。


對於認真嚴謹學佛的人,看三藏是必須的,最好參加正式的課程,在開始閱讀三藏時,你會自然發現有很多篇章是難以理解,難以學以致用的,為什麼仍然要親自閱讀?單靠二手資料不是更容易些嗎?


在一個大學課堂上,同學需要報告閱讀有關某位哲學家的論文心得,聽過大家的演說,老師問了一個令同學印象深刻的問題:「你們當中有誰閱讀過原文?」「你怎知道作者的理解是正確的?」


他說得很對,大都數人研究學問時都沒有認真閱讀經典的原文,包括學佛的人,常常讀的都是二、三手資料,根本沒有看過原文,你怎知道那些人說的是有依據的?是佛陀教的還是他們的個人經驗?


當年玄奘法師就是一個認真學佛的人,他感覺到當時經典有眾多自相矛盾之處,因而有需要掌握直接閱讀原文的能力,他就很理所當然地去了印度留學。


我們現在學佛,到了一定的程度,早晚需要掌握巴利語或梵語,或者學習英語、日語、德語、俄語來閱讀經文或翻譯。對原始經典和教法有興趣的最好能去上巴利語的課,一般學了幾年便能直接以巴利語閱讀三藏。


流行的經文翻譯雖然大部份都是正確的,但也有少部份是不正確的,會嚴重扭曲原意,如果只是學術討論就不要緊,但對實修有頗大的影響。以經典來印證實證經驗,以自我檢測所學的是否正道。


二、跟著善知識建立正知


要有正確的知識我們需要經典,而在修行的初階要建立正見就要依靠善知識了。


正見是我們選擇去經驗一件的角度是客觀的,建基於事實的,我們的經驗因而不是單單建基於信念和前設意見的。


有次你累了,在車上睡著了,突然驚醒發現已經快到站,你想起來但全身動彈不得,這時你有兩個角度可以思維:


角度一、想起了生理學上的 「睡眠癱瘓現象」,知道這是正常的,只需靜待二、三分鐘就可以活動自如,什麼也不用做。


角度二、感到被邪靈附身了,於是口中默念口訣:「祖宗保佑...... 」,三分鐘後你果然能動了,於是你更相信口訣是靈驗的。


上面兩個角度任何一個,我們都可以選擇,其後都可以活動自如,前者更符合實相,我們稱之為「正確的見」,因為是建基於事實的。


建立正見最有效的方式是多親近善知識。


佛陀曾說: 「尤如黎明是日出的前行,善知識是八聖道、七覺支的前行。」


有次佛陀向諸比丘開示: 「比丘們,我們不見還有其它一法,像善知識一樣可令未生起的諸善生起,或已生起的諸不善法衰退。」 (《增支部》一集七一經)


又有一次,阿難尊者向佛陀說: 「大德!善知識是重要的,梵行能否成功,善知識的重要性佔了一半。」


佛陀回應:「阿難,不要這樣說,應如是說,梵行能否成功,善知識的重要性佔了全部。所謂的善知識即那些會修習八聖道、多修習的八聖道的人。」


在同一部經中,佛陀向波斯匿王解釋道: 「大王!當你有善知識後,可得一法:不放逸。」(《相應部》3相應18經)


放逸指自動化的狀態,開車就是一樣好例子,放逸的好處是能節省大量的心力,不好處是不善法就容易生起,有些脾氣很好的人在開車時會特別易怒,會「路怒」,原因就是這個。


佛陀告訴我們,以善知識為榜樣,向善知識學習,正念就容易確立,心會趣向修行,善知識的很多實證經驗都是書本不會記載的。


與此相反的態度以個人的喜惡來評價善知識,結果自然容易強化了我見和邪見。


三、個人經驗


三十年前寂山在一次打禪七中遇上了一位老和尚,當時他戒臘已有七十,長話短說,他開始教起了參禪,我跟著教法完成了初階後,老和尚拿來了一本《壇經》,我就參起了《壇經》,出乎我意料之外,我之前的那些套路完全用不上,有很多甚至是錯的,後來才知道原來《壇經》是可以實修的,而且實修的方法和我之前的理解有很大的差異,那時我才明白參禪為何必須禪師接引,實修起來完全不是我之前聽的、學的那套。


後來類似的事在學習藏傳和南傳禪法也發生過,甚至一些禪法的禪修導師甚至只是在照本宣科,說的和書上一模一樣,但我還是必須跟著導師才能快速進步,原因很簡單,有一些關鍵的步驟,書上是沒有的,關鍵的資料,書上即使寫了我也沒有注意;尤其當我在疑惑的時修,有經驗的導師一看就知道,馬上就可以指出一條正道,一、兩句話就打發了我,節省了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有人會說一切皆空,修即不修,不修即修,還需要老師做什麼?


現代人大多疑蓋很重,從來不缺扛精,單單看書很難真的明白,能做老師必須很有耐性,否則容易放棄教學,看書時有很多重點都看不到,因此的確需要跟著善知識,在互動中去自我檢測所學的是否正道。


理想的情況是一班善知識參加定期共修的活動,最想理的是和你的見解相似的共修,道不同而相謀後果是內耗和互耗,而耐性耗盡之時也是偏離修行之時。


更理想的參與僧尼團的生活,一方面能以經典來印證實證經驗,一方面以自我檢測所學的是否正道。


我們很快會明白跟著善知識才能快速確立正知。


回到睡眠癱瘓現象,假如你一天到晚身邊都是神神化化、很迷信的朋友,你會自然傾向相信科學還是「鬼學」?如果你不離開,你終須要也變成神神化化的人,因為在他們當中保持理性會很磨人。


要看日出,找到了一位善知道為伴,你就等於找到了黎明,早晚會看到日出的。



四、正路是怎樣變成歧路的?


善知識只是前行法、引導者,是黎明而不是日出,要看日出還須靠自己的努力。


善知識的教導一般來說也會有所偏重的,有的善於教止禪,有的善於教觀禪,有的教參禪,有的教正念等等,習慣開示觀禪的會教得越來越好,於是就更多人去向這位善知識學觀禪,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但結果是教導的專門化。比如說,善於教戒的導師現場教授戒律時會自然有很強的說服力,令人自然嚮往持戒,善於教止禪的人也能教戒,但就少了那種影響力。


大道從來都是由小道融合而成的,完整的正道須要完整的教法和修習,正如無數條細流灌成大江,最後奔向大海。


正路是大路,從來不是單一的,必然包含綜合的教法。


假如你跟隨了一位善於教導慈心禪的導師並獲益良多,也要同時繼續學習其他完整的教法,如果永遠只停留在單一禪法,就等於滯留在小道上,不願意走向大道正路上,本來的正路就變成了歧路。


繼續走直至證得初果就是正道。


若生死如森林,只見枝葉的人看不見整棵樹,只見樹者看不見森林,兩種人都走不出森林。


我遇過很多的知名的導師,沒有任何一位能教導完整的戒、定、慧,因此即使有幸遇上了明師,開發了正見,也需要自行去建立正知,繼續學習其他教法,方法之一就是堅持學習完整的教法,比如說閱讀三藏,每天讀一點,十來年就能讀完,絕對是人生最值得做的其中一件事。



下次布薩日是三月二十四日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