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弱點少者顯弱,弱點多者顯強
公司聚餐時大家都食物中毒了,身體好和腸胃正常的人很快便會有反應,馬上會感到不適,懂得停止進食並立即清理腸胃,過後會比較快康復,但表面看來是健康的人反而很弱小;身體欠佳的人反而會沒有反應,繼續進食,結果令腸胃負擔更重,他們可能會一日後才發病,到時病情就會嚴重得多,不過經過這次意外,身體差的人驀然醒覺,下定決心改善健康,意外反而為改善身體的提共了巨大誘因和勳力。
在充斥著負面思想、激烈對抗情緒的世間,精神弱點少的人在事情不太負面時就已經能敏銳地感受到,能提早察覺,避免在更多接觸中受損,他們會馬上平靜和清理自己的情緒,並且避免再激化事情,阿闍世王弱點多,但表面上看來很強,一錯到底,直奔地獄,而他的父親就相反。精神弱點多的人覺察力也低,他們就不會感到不適,故而會任由事情變得負面,讓心走向極端,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可能直至快要崩潰前才會尋求幫助,那時心已經極度扭曲,要康復談何容易;當然最健康的人是沒有弱點的人,他們不會受負面能量影響,因而輕易做到不動心。
現在越是發達的地區越多人有情緒病,網上有個說法,在美國一個「正常」的專業人仕每個月都會去光顧心理醫生,事實上他們的醫療保險都附帶了心理治療福利,在現代高壓的社會裏,人的精神弱點常常因為焦慮而無限放大環境刺激,例如一個有惡作追悔習慣的人遇上了虛擬社區中激化的觀點和各種惡意評論,他的情緒會被激化而變得不安,社會中傷人的觀念、惡語層出不窮,他們不懂得排解和釋放,反而累積和扭曲,直至失去平衡,人人尤如火藥桶,人們累積的財富根本無補於事,越來越多「普通人」在街上無差別殺人的事件,而且這一切都在人們不知不覺中變成越來越激烈,受苦的人們可能更有動力去正視和處理精神的弱點,以掙脫自身的悲劇。
弱點尤如車軸,脫離弱點後人的意識不再繞著這個弱點轉,弱點越少,心越容易安住於善心,要成功脫軸,我們需要更進一步轉化弱點,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將負面的影響轉化成正面的素質,那麼我們過去所受過的苦,才能成為修行的重要動力。
命運女神的雙手
在充滿考驗的環境中,怎樣才算是幸運的?世間總在無常變動之間,當下日子過得暢順還不算是有福德?
古羅馬帝國的核心區域處於在火山區中,有些錢幣會刻上命運女神(Fortune,或作幸運女神),她面帶微笑,高舉的左手上拿一個豐饒羊角,賜福世人,低垂的右手拿著一個船舵,象徵轉向,幸運女神帶著微笑賜福世人,同時也不忘帶著微笑將船舵也賜給世人,讓他們為將於剎那間出現的改道預作準備。
人生也是這樣的,在風平浪靜的同時也蘊育著暴風惡雨,幸福的輪船不單止能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航行,即使在暴風惡雨日子也能安然渡過,而且是帶著釋然的微笑,代表著擁有轉化逆境為平靜心境、轉化苦為樂的強大心力,能掌控人生的方向,我選我路,這才是真正的幸運,先甜後苦的人生,代表著只有順境,如果沒有轉化的能力,人們將又制於弱點,一個只左手的命運女神,更像是詛咒女神,而為開展這種能力,我們需要直接面對苦和轉化苦的能力,弱點少的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擁有強大的轉化能力。
雙手賜福的命運女神才算是幸運女神,假如她只用左手賜福,那麼賜福時人生就只順境,沒有轉化的能力,這時命運女神不算是幸運女神,而是咀咒女神了。
提升轉化能力的必要元素:苦
一個好人無論德行怎樣高尚,也不會多長一隻手,一條腿,因為身體主導的業因很難被意識所改變的,即使能夠改變,也只能改變健康的狀態,例如長期修習無量心,讓自己從腸胃病、癌症中康復,業果在身體的層面有著重大的影響力,即使有比較敏銳的覺察力,也很難改變;然而,在心的層面,弱點少的人除了覺察力敏銳外,也容易掌控心境,業因可以扮演重大的角色,所以能根本改變自己的業力,以善心將業力由惡改成善的,從苦中轉化出樂,由惡運改成好運,但這個轉化能力必須要依靠苦和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成功。
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為甚麼我們在人生的旅程中應該安然受苦?為甚麼我們不想只有樂受?如果單從表象來看人生,苦令人顯弱,樂令人顯強,那麼受苦是沒有意義的,但從本質上來看,受苦就變得很有意義,因為苦才能突出我們的弱點,順境之下人皆完人,只有苦才能教導我們怎樣避開苦,正如對身體欠佳的人來說,病是最好的提醒和改進健康的動力。
我們從苦的體驗中可以更容易觀察到自己的內在界限,如果能夠轉化界限,將可以大大幫助到生活。沒有了轉化,人由無明而生,貪愛依存是其本能,由愛生憂,因循順境和安樂令人蒙蔽於弱點而變得更弱,最終無論外境順逆,最終也變得痛苦;有了轉化,我們可以將苦轉化成信,由信化成喜、輕安、定,因逆境令人心內轉,專注,心變得強大,最終變得快樂,無論外境順逆;所以不應害怕生活中的苦,也不需要渴求安樂,反而應該自問有沒有轉化的能力。
轉化涉及兩種能力,「轉」是將意識隨意自主地轉向,離開舊的軸心,如自主決定去注意某些善的所緣,遠離某些不善的所緣,在生活中,能自主決意去禪修,觀察法,就是有了轉向自在,不能自主決意,任由自己沉迷網絡,就是失去轉向能力,作為演員,能否自主決意不去注意和演藝事業無關的事也算是轉向的能力。
「化」是改變意識的經驗模式,一個失明的人,經過訓練後,他的聽覺和觸覺都會比較靈敏,他也能成功將聲音和觸化成經驗環境的能力。
童年要忍受各種苦和欺淩的陳坤,他成功後會遇上很多「朋友」,嘗試從和他結交中得到好處, 但他的敵視界限會自動將他從紅塵中酒肉朋友抽離,轉向內在,所以他很輕易地有了轉的能力,他的敵視界限自然地讓對危險和人心的易變保持敏感,不容易陷於交情,但他在禪修和行走前仍然不能夠將傷痕烙成的弱點化成善心的力量,所以才會陷入精神的危機。陳坤積極脫軸令他看來很退縮,甚至有點孤清,而他熱切投身名利場的朋友表面上看來朝氣勃勃,但有了轉化能力的陳坤遇上人生中的逆境,卻更能安然渡過。
正如人的消化系統,先將食物「消」成微粒,再「化」成人體可以吸收的養份,假如消而不化,對身體不會有實質的好處;轉讓我們脫離了過去的傷痕和軸心,化讓我們將過去的傷痕烙成的弱點化成善的精神力量。
怎樣轉化:習慣以苦達到專注,並享受專注
森林景色怡人,漫步其中,有樹可看,有鳥嗚可以聽,有各種花香可聞,微風拂面,感官異常敏銳,輕安鬆馳,思維也變得清晰。但最近林道上突然多了很多火蟻,它們數量眾多,時而成行,時而成堆,時而亂走,又會主動獵殺各種昆蟲,攻擊性強,走在怡人的森林道上,一不留神被咬,傷口馬上會紅腫和劇痛,如果不立即處理,可能會漫延到其他部位,即使馬上處理,也會腫上三至七天才好。
走在滿佈火蟻的森林道上,你自知可能因看不到而踏進蟻群,所以不得不專注於腳下,火蟻迫著你,捨棄了樹、鳥、花香,拂面的微風,只能全神連貫注於當下的一步,你會失去了輕鬆愉悅,清晰的思維嗎?
失去了樹、鳥、花香和微風,心被專注於當下的每一步,慢慢忘卻了這一步以外的事,包括閒言閒語,山路有多好行,山路有多難行,風有多輕柔,風有多猛烈,雨有多寒磣,意識中只有前面的幾步,再慢慢地,意識中只剩下當下每一步,心竟然變得平和了,清晰了,妄想的止靜還帶來了無條件的喜悅,原來在苦的推動下,心被迫捨棄了很多閒思妄想,反而會獲得了更多,幸福快樂源自於內心的主觀感覺,而不是外境,如果考驗和痛苦能夠帶來專注,帶來正面的心境,或許也能帶來幸福的感覺,這也是苦的積極一面。
然而,生活中的火蟻卻會不停地威脅著人,好像一堆無形烏雲,感到總是被包圍著,你必須保持清醒、專注,直至你明悟了,平靜、安全地走出了這一堆堆的火蟻,相同的苦才會遠離,其中苦所帶來的專注,就是改變軸心的關鍵能力,考驗提升忍耐力,帶來的專注和明解讓我們認知到自己的不足和弱點,讓我們有動去開展新的一頁,開發新的認知能力,這些能力本身就帶來一種自由的感覺,即使人仍然身處各種限制之中。
尋找合適的「苦」徑以轉化
直至陳坤頻密生起自殺的念頭,自已也知道認知和感應模式出了問題,他嘗試自救,除了打坐學禪外,他以行走複制了兒時的經歷,勇敢地面對界限和心結,透過在行走經時的各種經驗,尤其是負面經驗,他對自己有各種弱點有了更客觀的了解。在高原的深山中行走,缺氧、高時間行走,背負重擔,禁語的孤獨,尤如童年時的情景,隊員之間的良好溝通,尤如兒時和家人之間的互相扶持;實際上,這種種的困難和克服,結果卻化成了平靜、自省、喜悅和滿足,為何會這樣?
既然舊有感知模式是有問題的,是負面的,怎樣才能在0.4秒後轉離舊有模式來感知?怎樣可以跳過舊有的感知模式?他的方法是建立一個新的習慣:行走,利用習慣的強大力量去跳躍。
行走中常常遇到各種難以預見的困難,在敵視界限作用下,會將困難無限放大,將自己的能力無限縮小,因而感到無力感,所以他才感到如此的憤怒;止息界限,遠離界限就會有相反的效果:『鐵陽腦子裏印象最深的有三個畫面。第一個畫面是有天晚上下大雨,紮營的地方積了很深的水,行者們只好待在帳篷裏唱歌為自己鼓勁。此時,向導查理和工作人員走到外面為大家挖排水溝,一直挖到淩晨三四點。
第二個畫面是在海拔5200米的雪山牧場紮營時,營地沒有水,氣溫也很低,很多人高反,發起了高燒。第二天早上起來,“沒想到大自然賜予了我們一顆非常大的太陽,雲都飄在我們的下面,我們就像住在雲上一樣”。鐵陽說,那一刻,她強烈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饋贈”。當大部隊從牧場下撤時,在山谷裏,渴了一夜的他們遇到了一股清泉。
鐵陽當時有了一個念頭:“再次回到城市生活中後,我會重新建立我和物之間的關系。”(關注點4🤔)』
苦不可以強烈到令人崩潰,也不可以弱到沒有提起專注的動力。
過去的苦轉成了當下的精神食糧,行走再「化」成力量。從人生中的缺憾發現心中的缺憾,在深刻反省後決意捨棄界限,這需要專注和智慧,苦難能帶來自主、專注、信、喜和智慧,心的力量強大,這樣才可以輕鬆超越先前的弱點,提振人的信心。
減弱對習性的依存以轉化
在物欲為重的社會中,人習慣於將人也視為工具,利用的同時也造成了依存,界限越深的人,越執迷於別人能被利用來滿足自己的各種欲貪,例如被尊重和重視,有時,當被別人視為有用的工具時,更會感到扭曲了的快樂正如『於湉說,他非常喜歡這種氛圍。幾天的營地生活,讓他感受到了“包容”:“在這裏,你可以在大樹下打坐、在湖邊站樁,都無所謂。在這裏,大家說話掏心掏肺,會展現內心最脆弱的那一面。某種程度上,這裏像一個小小的烏托邦。每個人都脫離了固有的社會語境,進入一個被設定為沒有等級、沒有社交套路,不需擔心生存競爭的情境。手機SIM卡從進入營地的那一刻就被“沒收”,房貸、車貸、辦公室暫時和你都沒有了關系。你只需全身心沈浸在這個環境中,觀察、感受大自然和自己的心靈就好。(關注點4🤔)』
當這樣「工具」的依存被打破,沒有套路、不互相競爭,不擔心,行為、感受和心都得到了很好的條件去清淨,以心證心,解放潛能。
陳坤提及一個行者:『後來這幫小朋友去青海支教半年,很艱苦的環境。我去看他們,他們居然沒有一個人抱怨。我問他們苦不苦,習慣不習慣。他們就告訴我:剛開始不習慣,苦也是肯定的,但就像趟河,這都是難得的經歷,是他們的一種財富和收獲。 (關注點4🤔)』
以群體的力量,暫時脫離了生活環境,有助於轉向界限的觸發點,以此暫時讓界限平息,不再作用,我們憑著善心的力量,才能學習到轉化的能力。
開展「明」以轉化
困難能不能難到人,關鍵是心是有沒有無明,是否平靜,有沒有善心,如果都有的話,那麼業的影響會減到很低,甚至會被轉化,陳坤無論在禪坐和行走當中都得到了關鍵的進步,他說『打坐就是如此神奇,令他靠著打坐讓自己變得清醒,現在的他更加衷於自己的內心,懷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面對生活(關注點5🤔)』,這就是轉的能力。
要化弱點成為善心的素質,就要「化」,「化」是透過不停地對同一所緣(弱點)反思和觀察,直至經驗模式改變為止,陳坤提到行走時怎樣發現自己,和自己對話,為自己選一條願意走的路:「試著做一件重複的,機械的,枯燥的事情,遠距離,長時間的行走或跑步。在行走的路上,自己和自己對話,慢慢化解品性中的戾氣,生活中的怨氣,工作上的焦慮,拋開一切現代工具,去一個安靜的地方,朝一個方向一步一步地走,這像是參禪打坐,又比參禪打坐能讓現代人接受。(關注點5🤔)」
平靜和善心自然將心轉向內在,看清楚自己的各項弱點,如各種莫明其妙的情緒,然後在平靜的善心中,發現自己情緒的來源是過去的界限和超越這些界限的方式,化為善心的素質,即『找到最真實的自己』,這就是『學會與自己相處』(關注點5🤔)。
「苦、定、慧」這把雕刻刀,轉化障礙和雜質
他把這種淨化來自過去不理想的雜質,稱為『歸零』,即「這個詞我覺得用“化零為整”來形容更合適,這是一種積蓄待發,是把我以前積累下來的能量集中給迸發出來。除了“行走的力量”外,我並沒有放下演員這個身份,我依然熱愛演戲。去年的休整不過是為了更好地積累與爆發。 (關注點5🤔)」
離開了熟悉的環境,走在充滿考驗的旅途上,他得以跳過了舊的模式,正如頻婆娑羅王遇上了惡業,他改變了認知和感應模式,突破了界限,將行為和感覺重置,以善的軸心代替了不善,也即是『歸零』,以善心淨化惡業所帶來的各種弱點,將過去的善業最大化。
去除界限也可以理解成去除雜質,有兩個層次,第一個是缺點,第二個是優點,無論是缺點和優點都會干擾內心的平靜,例如,一個擁有高超思辯能力的人,總能發現別人說話中的語病,這也會干擾到他內心的平靜,不受干擾的心才是有價值的,所以他說:「我讓自己安靜下來,我可以在這種迷失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內心,讓自己重新找到真實的自我。比如說吧,以前有人罵我“2”,我看到會不高興,會覺得,你又不認識我,憑什麽說我2呢?但現在我看到這種話,都會哈哈一笑置之,甚至會說,對,我就是2,管別人說你什麽。 (關注點5🤔)」接受了他人的不完美,所以不介意他人的惡評,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所以不介意有缺憾的自己,也不會沉迷於自己的優點之中。
陳坤不再陷於舊有的樸式,破除了敵視界限,不依存,不視別人為工具,也不視自己為別人的工具,每人都在各自的業中行走,所以他人也變得柔和、寬容,『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做公益,陪母親嘮嗑,陪兒子學習,偶爾也會練練瑜伽、打打坐,或是讀上幾首詩陶冶情操……卻很少忙著接戲賺錢。(關注點5🤔)』,同樣的禁語,十年前他會因為隊員不能持守禁語而情緒失控,大發脾氣,十年後卻懂得以微笑回應。
擁有這些素質,陳坤能輕易遠離名利的誘惑,過去在人群當中也孤獨得想死,現在就能在人群中也能獨處,享受獨處的自在和快樂,這都是他在行走當中所轉化出來的善心素質,落實到了生活,他能和朋友「和而不同」,在一起也能保持獨立個性而不感到孤獨,也享受特立獨行所帶來自在,不讓名韁利鎖套住。
大部份人是隨波逐流的,當中成功的人就是處在流的前端,別人貪他們更貪,他們沒有能力轉化,因為弱點障蔽了感知模式,被無明扭曲了認知,因而走向滅亡。
我們的人生同樣充滿缺憾,學習共存和決意自我超越這些缺憾可以令心強大,強大的心才能真正在任何的處境中找到平靜和喜樂。
自律、自我立法以轉化
改變習性或業力是非常困難的,無明是主因,要成功改變習性,我們可以先認識到自我不足後,自我了解,習慣自我立法,並建立良好的習慣來慢慢改變,用《清淨道論》提到的五個層次的自律來重構他的經驗,首先是受持一些規約如戒律,或視生活的一些經驗為修正自己過失的考慮,如被人誤解而不起不善心,接著在實踐這些規約,提起正念,建立知識,即正知,再培育耐心,接受各種考慮而不起不善心,最後,以精進提升自己的善心素質,精進就是培養好的良好習慣,能自然地以善心為軸心。自律同時涉及了戒定慧的培育,要成功不可以單單持戒,而需要定去維持耐心和精進,需要慧和建立知識。當然,所有一切的努力都能削弱無明的枷鎖,能帶來明解和輕鬆。
在陳坤的例子中,受持規約即是一起去行走,一起承受和平日不一樣的規約,在實踐這些規約中提起正念,建立知識,即正知,在經歷中檢視自己,找出自己過失或弱點,並透過爐邊對話和活動來深切反思來找出真正的自己,所以陳坤喜歡在這種場合開放自己的過去:在旅途中,面對各種因難、別人或者是自己過失,他總是會耐心,以善心來發掘出善心的力量,以精進提升自己的善心素質,對他來說,行走就是這五個層次的自律。
基於越來越清晰的自我了解,我們更進一步,明白到人們心中的傷痕也決定了別人對待他們的方式,人怎樣看自己,就會覺得別人也是這樣看自己的,而我們一般是看不到別人內心的傷痕的,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別人心中的投影是怎樣的,也控制不了別人是怎樣經驗和自己的交往的,明白了這點,我們將會在興人交往時特別地注意,特別地自律,和特別地有耐性。
轉化弱點、缺憾成養份
這時,過失尤如各種健康的檢測,看透過失我們可以了解到自己和他人,尤其是潛意識中不善心的一面,平日並不容易顯現,了解自己的弱點後,才能有效提升。
要測試心臟是否正常,如果在正常靜止狀態的檢測,如心電圖等,不一定能找出問題,有時醫生會要求病人做一些運動,增加心臟的負擔,再進行壓力測試,或者可以發現一些問題,及早處理。
同樣,透視自己的界限並加以超越需要高強度的專注,日常起居中難以達到,有時必須承受一些心靈負擔,在過程中觀察,並努力改進。
我們習慣了的社會規範或戒律並不一定能發現自己的弱點,除非已經患上了神經官能症,於是我們承受各種挑戰,去除不理想的雜質,找出真正有價值的自我。
成功轉化弱點和缺憾
在《沙門果經》當中,佛陀強調了在修習禪那前要先去除五蓋,五蓋也可以理解成心靈的雜質,來自過去的界限作用,例如陳坤的敵視界限引發的內嗔,如果不先去除,我們在修行上,特別是在修習禪那的時候極難獲得進步,甚至修了一生都不能證得禪那;同樣地,如果不先去除雜質,修習觀禪很可能必須依賴概念,要進步也是極難的。
佛教以戒為基礎的原因也在於此,他稱這些戒是「訓練」,有各種層次的戒律,包括五戒、八戒、十戒、沙彌戒、沙彌尼戒,色叉摩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和頭陀行,這也可以理解成廣義的懺罪。如果能輕鬆守持五戒,大部份時間都沒有困難的話,可以受持十戒,試一試長期過午不食,並觀察自己的弱點,加以淨化和超越。同樣,如果守持十戒也覺得輕鬆的話,可以守持難度高得多的比丘戒或比丘尼戒,甚至是頭陀行試一試。這些都是轉的部份。
他的「化」是由行走和打坐來完成,他不一定知道持戒的妙處,比如說是十戒或甚至短期出家,修習沙彌戒,培育自律,善巧於審察自己,掌控心,收發自如,勤行山路,不如多行心路,發現自己情緒莫明低落,他很快會內省到並沒有有犯戒,重置了感覺後後,心中自然會生起無咎之喜,想快樂即可馬上快樂,這是突破抑鬱的快速方法;如果是對方的過錯,例如破了禁語戒,他很快會明白這是對方的過錯,是業的結果,他會善巧地尊重業,對人如己,有更強的同理心,能控制指責對方的沖動,想停即停,時刻保持善心,這也會生起無咎之喜。
於是,他慢慢將「自卑」轉化成了「自我認識限制」,「孤單」轉化成了「獨立」和 「平靜」,「敵視」轉化成「警覺」,「人性醜陋」轉化成「包容」,「痛苦」轉化成了「喜悅」、「滿足」,過去沉重的精神包袱,化成了豐富的精神體驗,大大幫助了他的演藝事業,讓他的表演更有深度,更有說服力。他認識了自己的限制,因而不會冒險經商,他獨立平靜,因而不需為了保留朋友而委曲求全,他警覺,因而敏銳地捕捉到朋友的改變,他包容了自己和朋友的缺點,因而能做到和而不同,他滿足和喜悅,因而不再害怕苦。
他不再本能地依存於外境,不會總是嘗試在外境中、在別人的眼中去找到心中的自我,不會視別人為工具而快樂,或者被視為工具而快樂,他不會迷失於物欲和掌聲之中,使到一旦遇上困難就不能再站起來。
我們從陳坤曾經的好友經歷學習到,獲取生活豐盛的獎賞卻沒有轉化的能力,只幸運女神左手的賜予,這本身更像是一種兇咒;除了豐盛外,我們還需要轉化的能力,才算是有福的。
自主才能轉化
世間是混亂無常的,我們的行為、感覺和心也因而混亂無常,我們的節奏總是被無常打亂,以舊有的感知模式和經驗新的挑戰,自然力有不及,這時,適時地以生活中的苦培育自己,不依存外境,自歸依、自作洲、自我了解、自我立法,消除各種弱點,有助於發現真正有價值的自我。
我選我路的精髓其實在我選我「心路」,如實知見人生路上苦的無處不在,我們需要專注、穩定和清明,面對一個正在深陷敵視界限中苦人,他的憤怒吲叫、冒失態度和尖銳語言即使能觸發一點的反應,也引發不了我們的繼續圍著不善軸心轉,因為我們內心已經沒有了傷痕,我們清楚看到他只是一個不停繞著軸心轉的可憐人,沒有了這些苦,便沒有專注、穩定和清明,也沒有了後來的領悟。
強者和弱者的喜樂
在森林中行走,有樹、鳥、花香和微風等外緣,可令我們感到喜悅,源自於內心中的各種欲望得到滿足。
在森林中行走,我們也可以不再念著樹、鳥、花香和微風等外緣,我們常常注意著道上滿佈了的火蟻,我們失去了樹、鳥、花香和微風,卻找到了專注和平靜,我們才發現,原本樹、鳥、花香和微風是充滿了雜質的,真正的平靜、專注和智慧是內在的,原來火蟻的出現幫助了我們的淨化和提升,這時,我們就跳離了舊有的模式,走向新的、正面的感知模式。這條路的喜悅源自克服內在的煩惱。
兩種方法,哪一種更為殊勝?
一個想戒煙的人,如果他能在舊有模式0.4秒發動前,思想上有能力將思想和感受轉化到另一個正面的感知模式,如想著戒煙可以令家人快樂,可以健康長壽,行動上遠離香煙,他就容易喜悅而成功戒煙,他的喜悅來自於克制弱點。
行走時習慣於我路由我選,不由他人選,無論是用威迫、掌聲或忽視,我們不為所動,善守初心,自走自道,這樣的自知自律可以解放人的潛能,讓人有力量去做應該做而不喜歡做的事,或者隨意停止做不應該做而喜歡的事,久而久之,當一切都重置好了,就能自由自在地做應該做而喜歡的事,不會迷失於欲樂,更不會懼怕困難。
擁有在0.4秒間轉念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幸運的人,而方法,就是良好的習慣:自律、自知,陳坤直接面對了自己的弱點,不被成功的外相所迷惑,他以行動掙脫了意識中兒時的軸心,去除了界限,在苦當中去轉化心的雜質,成為精神的力量,他自我立法,不讓潮流掌控自己,轉舵離開了繁華但不適合他的商業、名利之路,繼續走向開發內在的路,相信將來不論遇上了甚麼風浪,定能安然渡過,智慧得到增長。
弱點能障礙轉化,也能成全轉化,不轉化弱點,就會迷失於弱點,轉化了,我們過去的壞習慣,都將能轉化成當下推向自在的新動力。
原來,我們過去的不幸可以成為修行的巨大助緣,如果我們懂得轉化的話。
我們先要從自封自閉的習性黑洞中走出來,在生活中對合適挑戰勇敢地迎難而上,專注,明慧,和別人交往時如實知見自己的習慣,勇敢地、主動地找出弱點和固著點,透過自律的自我立法,將行為、感覺和心擺正,轉化成無邊的潛能,以此改正缺失,終止一個個小輪迴的轉動,進一步轉化業力,提升覺察,自律自主,以具足五個元素去持守一則佛陀所制定的戒,就是培育良好習慣的好開始,就是提升心轉化力量的好開始,無論日子是風平浪靜,還是橫風橫雨,無論是激流還是止水,我們都能帶著輕鬆,轉向安全之所,並將逆境轉化成向前的動力,擁有了這種淡定,才算是真正的幸運,真正的福德。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文章十四個案
討論問題:世間充滿缺憾,但又不接受缺憾,人是總是有弱點的而又不願意面對,人們對缺憾可以有兩種相反的態度,一是包容、忍耐和成長,一個排斥、裝飾和退化,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怎樣形成以下兩個個案的主案對自家的物品和土地的執持?他們怎樣才能轉化?
一:上海大媽多套房仍撿幾十噸垃圾囤家裏 大談金錢觀
來自 上觀新聞
今年58歲的董女士明明收入不菲,卻酷愛往家裏撿廢品賣錢。10年間,兩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裏垃圾成山,周邊鄰居不堪其擾,将其告上法庭。
董女士敗訴後,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派出11名幹警,加上居委會、城建、城管、環衛、屬地公安派出所、小區物業等單位及部門委派的10名環衛工作者及12名清潔工人,曆經9個小時,房子裏的廢品垃圾裝滿了整整15車,最大載重爲8噸的大卡車。
房屋堆滿垃圾,鄰居難忍起訴
去年11月,寶山法院立案受理了兩起相鄰關系糾紛案。原來,董女士名下某小區的103房屋以及董女士丈夫租住的104房屋堆滿了廢品垃圾,加上董女士還常常将房内堆放不下的廢品垃圾堆放到走道上,導緻樓裏蟑螂、蚊蟲滋生,天熱的時候更是臭味撲鼻,令人難以忍受。這些廢品中不乏易燃物,發生了數次火災,住戶們苦不堪言。
董女士家中垃圾堆積成山
忍無可忍,董女士的一樓鄰居及二樓樓上鄰居分别同時将董女士夫婦訴至上海寶山法院,請求法院判令他們将房屋内的廢品清理幹淨。
小區居委會介紹,居委、物業曾多次與董女士商量清理房屋内的廢品垃圾,但是每次都遭到董阿姨的激烈反對。居委會又無權強行入戶清理,即使将房屋外的廢品垃圾清理幹淨,董女士也會跑去垃圾站把這些垃圾再撿回來。
去年12月,在法院主持下,各方達成調解協議,約定董女士夫婦在2021年1月31日前,将上述兩房屋内堆放的超出日常生活與居住所需所用的廢品雜物清理幹淨。調解後,董女士确實出賣了部分屋内廢品,但是賣出的速度遠遠比不上她拾取廢品的速度,約定的最後履行期限過去了,房屋内的垃圾數量不減反增。
家庭收入不菲,就是管不住手
今年2月,鄰居們向寶山法院申請強制執行。3月3日,執行幹警前往執行現場排摸情況,發現因垃圾太多,房屋門幾乎無法打開,幹警隻能隔着房門和董女士溝通,并現場張貼了執行公告。爲進一步督促董女士清理房屋内廢品垃圾,4月2日,執行幹警再次來到現場,張貼了預處罰通知書,告知其如逾期仍未履行将承擔相應法律後果。
董女士撿廢品的習慣已有十餘年,最初,她隻挑選值錢物件,後來慢慢發展到認爲所有廢棄物品都是值錢物件,所以房屋内的廢品越來越多,直到塞滿了兩套房屋。出乎意料的是,董女士并不缺錢,她名下有多套房産,算上出租房屋的租金和養老金,夫婦二人一個月有近兩萬元收入。
“别人眼裏看着那些是垃圾,我眼裏看着都是錢啊。我一天能賣兩百多,好的時候還可能更多。”面對法官,董女士态度很好,表示願意配合清理,但她說,自己現在隻要在外面看見了廢品,就忍不住要去撿回來。不過,面對周圍鄰居的指責,董女士的态度就不太好了,理直氣壯地大聲回擊:“我家怎樣是我的事,關你們什麽事?這是我的自由。”“蟑螂又不是我養的,誰家沒有蟑螂。”“你們就是羨慕我,嫉妒我,我比你們都有錢,你們都不會過日子的,有什麽資格說我。”
享受賺錢快感,結果衆叛親離
轉眼就要進入夏天,兩間房屋内的廢品垃圾卻仍不見減少,寶山法院決定依法對董女士進行罰款并采取強制清理措施。
5月25日,上海寶山法院出動幹警11人,在居委會、城建、城管、環衛、屬地公安派出所、小區物業等單位及部門的參與和見證下,讓董女士将貴重物品等妥善保管好後,開始強制清理。随着垃圾的清理,腐爛物品的酸臭味開始更猛烈地撲出房屋。現場的所有人都已快受不了了,董女士卻泰然自若,甚至說酸味不過是醋味而已,她特地在家灑了許多醋,因爲醋能“殺菌消毒”。
房屋終于露出它的本來面目
看見一堆堆廢品垃圾被搬出房屋堆放在屋外空地上,又一鏟車一鏟車地被環衛工人裝上大卡車時,董女士在一旁悲痛不已,不斷念叨着:“這都是我的寶貝啊!”
爲更好地安撫董女士的情緒,執行幹警李露露幾乎全程陪着她,從自家居家過日子聊到人生觀世界觀。
“我老公對我蠻好,雖然他也不喜歡我撿廢品,但是他說我開心就行,也就不攔着我了。”
“我對錢是又愛又恨,爲什麽愛,我喜歡并享受賺錢的那種快感。爲什麽恨,我覺得花錢都是别人在騙我,在剝削我,所以我不花錢。”
“知道你們今天要來,我給我女兒打電話,女兒說我活該,妹妹也不來幫我,所有人都說我是自找的,我現在是衆叛親離。”
“我女兒都不讓我抱孫女,難得可以抱的時候都得讓我先去洗澡,洗完澡才允許我抱。”
執行行動從上午9時一直不間斷地持續到下午6時。随着清理進入尾聲,董女士知道“大勢已去”,也逐漸解開了心結,甚至還開心地唱起了歌。最後,董阿姨向法院簽字保證“今後不再拾取垃圾堆放在房間裏,保持樓道整潔、幹淨衛生”。
二:最強釘子戶!他住機場跑道50年 拆遷款十億也不搬
by 曆史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歸田園居》”
随着人類文明進步,時代變遷,經濟飛速發展,各國對本國家的城市建設和規劃也提上行程。在固有的土地中建設新文明,拆遷和新建就變成人類文明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浩大工程。有一類人群他們适應當下的居住環境,不願進行拆遷,願守着他們腳下的土地安靜地生活。他們和拆遷應用而生,被稱爲釘子戶,按字面意思理解,他們是一群各種原因,對拆遷這件事不滿意,像釘子一樣紮根守護自己的土地和房屋,來抵抗拆遷。
在日本(專題)在建造成田機場時,便遇到了釘子戶的難題。原來自日本公布建設成田機場計劃時,便遭到不少民衆反對,處于機場待開發地的原住民由于并不滿意賠款條例以及其他原因,誓死守護自己的房屋不被拆除。
日本政府對此事也非常關心,拆遷款也是越提越高,有些人陸續搬走,成田機場施工也提上日程,但仍有幾戶态度十分堅決,不肯拆遷,直至成田機場建成時,還有一位釘子戶住在跑道中,至今已經在跑道中居住了50年之久,拆遷款更是從當初的一億漲到十億,也并未讓他動搖。
一、成田機場的建設提上日程
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開啓“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國内公共投資和民間投資迅速增加,日本政府注意到,原有的羽田機場運載量接近飽和,于是便計劃着建一個更大的機場,用于日常的客運和貨運,解決羽田機場運載飽和的狀況。後來,日本政府便開始新建成田機場的規劃,之後,成田機場的建設方案公之于衆,機場建在日本千葉縣成田市,但是日本政府方沒有提前與成田市的原住民進行商議,導緻了成田機場建設困難重重。
建設機場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需要經過多方考慮,日本政府雖然在建設計劃上考慮周全,但是忘卻了重要的一點,就是選址的原住民的意見。首先,日本是個十分講究禮儀的國家,突然告知選址的原住民要征用他們的房屋建機場,他們一時也是難以接受;其次,在與住民商議拆遷款時,由于政府給出的賠償款與住民理想的賠償款大相徑庭,導緻了機場建設久久不能開工。
在日本的《土地管理法》中有規定,如果是政府用于建設公益性建築時,可以征用私人的土地,于是日本政府依法請求法律支持,希望得到土地的使用權。雖然法律是這麽寫的,但是住在這裏的人并不認同,如果你要搶走我的土地,我就和你硬拼到底,态度十分強硬,而法院判決卻遲遲無音,雙方陷入僵局,建也不是,不建也不是。
二、與釘子戶們邊“建”邊“鬥”
眼看着時間越拖越久,成田機場還未開始施工,日本政府坐不住開始行動了。後來,日本政府開始采用強硬的手段促進成田機場規劃地原住民的搬遷,這種方法雖然強硬但是有效,很大一部分住民爲此妥協搬離了住處,成田機場的建設終于開始實施。但是仍有幾十戶住戶态度強硬,你強我便更強,使得日本政府方和留下的住民的矛盾越來越深,趕也趕不走,甚至起沖突造成傷亡。
至此,日本政府看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爲了使這件事情不再往下一步發展,日本政府決定廢除《土地征用法》中關于征用民衆私有地的條例,随即公開向這些住戶道歉,表示可以進行進一步商讨,提高賠償金。一些住戶看到政府态度轉變并真誠道歉,拿到的賠償金也比之前多,于是有一部分釘子戶就同意搬離。
然而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和你對着幹的人,有一些釘子戶就是不搬走,你修你的機場,我過我的生活。很快成田機場的修建進入了瓶頸期,一些主幹跑道修到了釘子戶所居住的區域,由于數次溝通無果,釘子戶表示,我就是不搬,你還能怎麽辦,于是日本政府不得不修改修建計劃。由于這些釘子戶散落在原計劃的三條主幹道的其中兩條中,這給主幹道的修建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沒辦法隻能改道了,這便又使修建機場的速度變得緩慢。
之後,成田機場修建完成,但與其初期修建計劃相比有很大不同,建成的機場面積比原來預想的要小,隻開通了1個航道,由于其他兩個航道的釘子戶問題,沒辦法正常開通使用且日本關于噪音的管理非常嚴格,爲了不影響居住在跑道中的居民,機場被限制在每天晚上11點到第二天清晨6點不能使用,這爲新建成的機場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因爲停止使用就意味着虧損,政府多次與住在跑道中的住民商讨,而這一商讨便是50年之久,期間有人搬走,但也有人總住在那裏,沒有個結果。
三、“最強”釘子戶
如果說釘子戶是成田機場修建和使用的最大問題的話,那在這些釘子戶中最強的一位一定姓“市東”,他就是住在跑道中,使成田機場第二跑到打了個彎的住戶,并且已經自此居住了50年了。他家田地就包圍着跑道,目前這戶釘子戶的主人叫市東孝雄,今年已經68歲了。
當市東孝雄被問到爲什麽堅持居住在跑道中時,他回答說:“我家住在這裏已經有一百多年了,一直在這裏種地,到我這裏已經第三代了。”其實從一開始規劃建機場開始,市東表示就沒有打算搬走,政府趕也趕了,甚至還動過手,不過後來政府态度變好了,甚至有些哀求,希望我搬走,拆遷款也是越給越高,從一開始的一億到後來給10億,面對這些條件他都沒有妥協,隻是想守住父輩的土地,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繼續在自己家田裏勞作。
即使是很多人無法理解,市東先生住在這裏每天忍受着飛機起飛的噪音,也不願搬去其他地方。盡管國家多次遊說勸說,都遭到了拒絕,但由于居住地特殊,市東先生家出門就是跑道,政府還是給他修建了特殊的隧道,以便于他出行。
結語:
成田機場自建成以來,目前是日本第二大客運機場,世界第八大貨運機場,與其修建計劃有很大的落差。造成這樣的結果主要原因就是住在跑道中的釘子戶們,如果釘子戶們全都搬走,成田機場肯定能發揮它更大的作用,但到目前爲止仍有釘子戶居住其中,這個期望暫時還不能實現。
雖然釘子戶們各有各的原因不願意搬走,有的是因爲錢财,有的是因爲情懷,願意在機場跑道中居住忍受噪音的困擾幾十年之久,自己生活受到困擾,也給機場運轉帶來不便,然而當這樣的釘子戶真的可取嗎?他們真的快樂嗎?我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