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在「梵住心應用 4B」,有提及沉淪三部曲,即扭曲+攀緣=不善心理空間 (即常樂我淨四相)。
跟著 (善心空間+慧) +如實知見=攀緣止滅 (這是否超越三步曲?)
在穿透之力文章 - (6月5日2020年),在文章第二頁左右有以下說法:
確立了求真態度後,有3個層面求真的:
第一個層面,身體精神力量,即常感知審察自己和外境的物理及精神狀態
第二個層面,律則力量 , 即常感知現象背後的大局限制,如各種科學,法律文化,風俗律則
第三個層面 , 法則力量 ,即超越了個體和集體,如業論所總結的經驗
問題是,以上三個層面的求真態度,是否等於如實知見呢?
簡略回答:
痴和攀緣扭曲了感知模式,令人不能如實知見現實而繼續依存,越深度依存的人越會感知到的現實是真實不虛的,當兩個深度依存的人所感知的現實有矛盾,就會覺得對方感知到的是虛假的,各不相讓,人與人之間矛盾如是產生。
培育善心後再發展如實知見就能止熄攀緣,不再依存。
如實知見是「如實」、「如實知」和「如實見」的綜合表述,是超越的關鍵第二步,還未是第三步止滅攀緣。只有法則之力才能止滅攀緣,求真的態度是先建立如實知見,並以完備的法則之力來止滅攀緣。求真涉及基礎的態度和信願,而如實知見就是具體的求真的方法和求真的能力和應用,如實知見和上述的求真態度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
為何如實知見能止滅攀緣,讓意識不再扭曲?怎樣培育如實知見?
「如實」是一種基本的人生態度和取向,「如實知」涉及如實的知識,是一種觀察世間的方法,「如實見」是一種高超的能力,以如實的知識,親證經驗為個人的印證。有了良好的態度,配合正確的修持,圓滿了如實知見的能力,達到了「如實解脫」和「如實正慧」,意識才能停止自動攀緣和扭曲,當一切的攀緣都滅盡了,也就是煩惱滅盡的時候。
如實知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對一些事會不如實,對一些事會有點如實,對一些事會很如實。我們可以在從三個層面來衡量如實知見的程度,完滿的如實知見具足完滿的法則之力,和相對充實的個體層面和律則層面的如實之力。
以如實知見(態度、方法、能力和實踐)來審察個體(身體和精神)、律則和法則層面的現象,可以看出現象在三個層面的虛幻相,釋放相應層面的力量。圓滿地如實知見於現象的表象和本質,以「如實正慧」達至「解脫智見」,我們才能開發最圓滿的法則力量,踏出第三步止滅攀緣,才足以超越沉淪。如果只以有限的如實知見,只看到有限的層面,還未完滿第三個法則層面,那麼攀緣將不能被止滅,超越是不可能的。
緣起的世間本質是虛幻的,可以令人畏懼,若要逃避,應在法中躲避,若要取樂,不妨也在法中取,學懂如實知見,便不需要再將虛幻的裝作真實。
當我們看到表象的虛幻相時,代表如實知見正在運作,相反看到了實體相,代表不如實知見正在運作。住在滿室螞蟻的房間內,你看不見螞蟻,你應為此高興還是要為此警惕?活在虛幻的世界中而感覺很真實、很舒適,你應為此高興還是要為此警惕?
求真是應用如實知見在個體、律則和法則這三個範疇,如實知見尤如利刃,可以切斷三重束縛,反映了如實知見的程度,培育完整的如實知見後就可以開展止滅攀緣。如果三個範疇是高山,如實知見就是攀登,越過三座高山後新的風景線才會展現眼前。
以如實知見徹底看見和明解法則,就會釋放法則之力,能完全地切斷束縛,去除煩惱,超越大小輪迴,則需要方法和應用,以達到更高的「如實正慧」來「解脫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