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語常以kāla 來表達時間的意思,如下午一時等等,但有時也會用samaya,例如,如是我聞,一時.... (Evaṃ me sutaṃ– ekaṃ samayaṃ)。這個詞可以解讀成「時」, 也有集合、情景的意思,可以解讀成「緣聚」、時機,合適的條件聚合了,事情就發生了,就「時」來了,人們就貼上一個標簽,以表示事情發生了,條件未聚合前,雖然條件都在那裏,但事情並不會發生,可以理解成「時」未到。
「時」來則概念成。
samaya的處格(locative)是Samaye,可以理解成:時機成熟的at the right time 。
古語有云:「時勢造英雄。」不適時的人就不是英雄,適時就成為英雄,適時前後的條件是一樣的,一直存在,但不同的條件聚合方式就造就了「英雄」,正如背景閱讀中的科爾曼:
『看過一個短片《極品混蛋》。
中年男人科爾曼在小鎮上是出了名的混蛋。酗酒成癮,經常去夜店,方便時竟然跑到女廁所;開車途經斑馬線,會對行動不便的老人一個勁兒地按喇叭;不喜歡小動物,看到樓下正在拉粑粑的小狗,會拿氣槍瘋狂射擊;甚至還會搶走孩子們的糖果,把點燃的香煙,塞給路邊騎單車的少年……
一次,他因為1.99美元的早餐套餐里沒有薯條和服務員大發雷霆。沒想到因為情緒激動,腦血管破裂而死。
這時,人們從他的錢包里發現了一張器官捐贈的卡片。於是,科爾曼從這一天開始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
有父親因為他的肝臟,能夠繼續和孩子們共敍天倫;有年輕人因為他的肌腱,不用再被治療師推著過馬路;有教師因為他的心臟,在崗位上繼續服務了25年;最有意思的是,他的眼角膜,被移植給了那隻小狗的主人,他的鄰居,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
所以,你說科爾曼是善是惡?
來源:《慈懷讀書會》網誌
同一個科爾曼,生前和生後不同的條件成熟了,於是由「混蛋」變成「英雄」,說明標簽是帶有時間性質的,有時效的,會生效也會失效。
他是一個好人,或他對我很好,實際上意思是:在一些的條件下(或有時候),他對我很好,在另一些條件下(或其他時候),他不再對我好,而「一些的條件」和「另一些條件」是共存的,隨時是可以互換的。
我憤怒了,因他罵我是「混蛋」;或我飄了,因他贊賞我是「英雄」;實際上意思是:在一些的條件下(或有時候),他感到我是「混蛋」,我看不到其緣起條件,以「混蛋」為真,為自我的,因此發了脾氣;在另一些條件下(或其他時候),他贊我後,我看不到其緣起,以「英雄」為真,因而飄了。
實相是「一些的條件」和「另一些條件」是共存的,隨時是可以互換的。
「混蛋」和「英雄」都是純意根中生成的概念,由「時」所生,和比建基於眼根的影像概念彈性大得多,「混蛋」和「英雄」有各自的推動力,不是絕對的。
有些人會被「科爾曼」感動到兩眼冒出星星,是因為他們需要被感動,所以選擇看「一些條件」,覺得他是好人。
又有些人對科爾曼嗤之以鼻,是因為他們需要壞人來滿足自己的高慢視角,所以選擇看「另一些條件」,覺得他是壞人。
正見是:科爾曼背負的緣起條件令他一時是「混蛋」,一時是「英雄」,變的是緣法,不是他。
見「時」者對標簽視而不見。見標簽者對「時」視而不見。
如實知見的人不採取任何特定視角,他們看到的是世俗諦層次事實,意識中生成的不只是世俗諦的,還有勝義諦的,在意根中,他們同時也「看到」當中只有名色法,沒有個體,因而他們能穿透「好人」、「壞人」的標簽,只察見各種條件的並存,不受困於各種標簽,因此心是平衡的,不再被標簽動搖其心,我們可以稱之為「無時」的人。
如實知見者看到科爾曼橫行鄉里時不會因「心寒」而感到失控,看到他的「大愛」也不會「心暖」而失控,同一個人在他看來既是「好人」也是「壞人」,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他著眼於各種的條件,不被暫時的聚合方式所迷惑,不會去評論人、可憐人,更不會去操控人,所以他總是平靜的。
爽時他平靜,不爽時他也平靜,因他不受困於特定的「時」,因為他超越了世俗眼光,他視世間如緣法。
意識被困於標簽的人不能識「時」。識「時」能無「時」,不失控、常靜,故為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