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星期四

真理幾錢斤?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身在「騙」中不知「騙」。


māyā是欺騙的意思,māyāvī 是騙子或魔術師,在《玻得里亞經》中(《相應部》42相應13經

)玻得里亞經村長問佛陀,說他聽聞佛陀懂得māyā(「samaṇo gotamo māyaṃ jānātī’ti」),這裏論師注釋māyā是幻術,不過佛陀在本經中反而重點說明了業與業報法則,如果將māyā解讀成:欺世盜名之術,那麼再讀一次本經將會有不同的法味。


來源:《玻得里亞經》(按經題進入經文連結)


現在變成村長問佛陀:「聽聞你懂得騙術。」或者「聽聞你是個騙子。」佛陀就為他解脫業和業報法則,並說明持戒和真實的價值,間接否認了村長的這個指控,我們知道如實知見的人不會行騙,也不會容易受騙。為甚麼呢?


《大義釋》 1.61中解釋māyā也不是幻術的意思,而是欺騙,掩飾,不說明惡行,遮蔽惡行( "paricchādanā anuttānikammaṃ anāvikammaṃ vocchādanā pāpakiriyā, ayaṃ vuccati māyā." Mahānidesa 1.61) 欺騙者以各種謊言和手法掩飾了自己的意圖和惡行。


為甚麼人會上當受騙?


行騙的其中一個關鍵是行騙者以比較難悉破的心理暗示法,讓被騙者自行陷入迷局而不能自拔。只要洞悉了這些心理暗示,就不會被騙。


行騙的人固然有業和業報,那麼被騙者的業和業報又是甚麼呢?


要超越行騙時的心理暗示是不容易的,因為每當人陷入不善心,痴就會作用,有時人享受被欺騙,例如欣賞魔術表演時;有時卻是被迫的,以致有時候真相可以是很昂貴的。即使只是一件小事,例如甚麼是「嘉寶果」,一般人要了解也需要花一定的代價才能明白。


想吃到「嘉寶果」,不願付出時間和代價,又不想付出合理的價錢,即是選擇了「上當受騙」。(請參考文未背景閱讀連結)


「上當」和真實付出代價差就是真相的代價。


在「嘉寶果」的例子中,買了如果懂得捨棄不吃,這個代價只是三、四十圓;如果不服氣吃了,中毒了,代價可以是健康。


探索真理,代表人必先要由「不知」、「無知」、「無明」的狀態走出來,有時是各種負面的情緒,對於大部份來說是痛苦的,原因是人需要先打破依存、自動化的狀態,其後持續的探索需要更多的努力。


省卻了努力終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被騙的人的業是過去和現在的痴,業報除了當下被騙外,還有將來被騙的可能。


廣東人將被騙的人稱為「老襯」,行騙稱為「搵老襯」,源自於一本小說中騙術(māyā)高明的主角「襯叔」,小說當中眾多受害者「老襯」其實也有一分的責任。


是因為有了「襯叔」才有「老襯」,還是因為有了「老襯」才有「襯叔」?


「襯叔」造了惡業,有很重的痴,於是在將來變成「老襯」。佛陀告訴我們,業的運行下,「襯叔」真正能夠傷害的是現在「老襯」的和將來的自己,而現在「老襯」所受的傷害,絕大部份是來自過去自己還是「襯叔」時所作。


無論如何,不死仙丹,再世華佗,無敵神藥,能醫百病治療法,「嘉寶果」,倫敦金,繼承遺產,贏得大獎,新冠藥品,抗疫物資,理財產品,被政府通緝,虛擬貨幣,各種神仙股票,邪教異說,古往今來,「襯叔」與「老襯」絡繹不絕,總是携手出場,為世間增添一點熱鬧。


除了主動欺人的māyā外,更常見的是自欺。


世情是往往並沒有意圖去掩飾真相,反而是人們自帶的愚痴掩飾了真相,以致人們容易被眼前所見的欺騙了,不想被騙就要積極去除愚痴。


新手學駕駛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這是大家都已預期付出的。然而家人的相處之道也是一門大學問,人自然的狀態就是無知的,又有多少人願意付出時間去了解和實踐?


教養子女時,父母不願意花時間去探索教育之道,遇上子女有一些不順眼的行為時,依直覺就會覺得子女是惡意的,於是出口傷人:「你睇吓人哋幾叻!」「你點解咁蠢?」「你唔讀書,將來做乞兒」「你真冇用!」,甚至「我後悔生你出嚟!」。


和父母相處時,子女不願花時間去探索溝通之道,更不懂孝順之道,遇上父母一些不順眼的行為時,也依直覺也會出口傷人:「知啦知啦,你好煩好囉嗦!」「關你咩事,唔使你管」和「你做乜要帶我嚟呢個世界?」。


你一句「生舊叉燒好過生你!」我回敬一句「你做乜要帶我嚟呢個世界?」大家都被對方的行為欺騙了,以為對方的一些行為是惡意的行為,說了這些重話,爽了,但親情逝如流水,各自為了無知而付出了代價。


日常生活中,政治是一門極為複雜的學間,所謂「智慧出,有大偽」,一些言語魔幻師愛用的一些大概念如「正義」、「公平」、「權利」等等來欺世盜名,舉大義而謀私利,更有人不求私利,只求一爽,不計代價。其實要明白這些大概念是需要花上一定的時間學習才能可以,真正上過課的人反而知道自己的無知,不敢輕用,更不敢輕信,沒有相當知識的人就容易陷入迷障。


幻術師拋一塊手巾,變成了鴿子,人人都知是掩眼法;言語魔幻師拋出一句「為權利」,千萬人跟隨獻身,又有多少人知道事情的真相?


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或會「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不單止不需要付出代價,還能引「襯事」為笑談之資。

  

細讀三藏就知道禪修實在是一門大學問,但實際上又有多少人願意付出足夠的時間去探索和了解?


我們節省了探索真理的時間和工夫,等於培育了愚痴,將來可能會遇上了有心以宗教行騙的人(māyāvī),或者更多時候會自己會陷入迷惑,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時,我們就會知道真理幾錢斤了。


重視智慧的佛陀,又怎會是言語魔幻師呢?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背景閱讀:

当骗子遇到博物编辑,他差点就赢了!(按此標題進入連結)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