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懺罪
思考問題:
怎樣才算是出家人應該過的生活?15歲的李芳遠認為出家人應該是「閑雲野鶴」和「閉門靜修」,經常演講、會見、應酬、寫字就成了「應酬的和尚」,他認為弘一法師前期的生活符合出家人的典範,後來的生活不符合,因此寫了一封千字長信,勸請德高望重的弘一法師閉關,法師收到信後發大慚愧心,在同學會上公開懺罪,狠狠地批評了自己一番,隨即入關近六百天,重新研習律藏的學問,『期間,所有酬醉,他盡皆決絕。就是師友信函,也都原璧封存,而專修南山律部。』
李芳遠對出家人的觀感是憑印象而來的,表面上來看距離實相很遠,比如說,佛陀也曾勸勉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外出弘法,弘一法師修持向來刻苦自制,淡泊清簡,常人遠遠不及,即使有很多的「演講、會見、應酬、寫字」,按理也不會變成「應酬和尚」,他的弟子更加不會有這些雜相,這事無論按事境、事理都是說不通的,但弘一法師卻欣然接受了批評。
一、試以這件事的「事緣」來解釋李芳遠的評語是如實的。
二、所謂「名為韁,利為鎖」,為甚麼弘一法師能夠立即放下纏身的「應酬」活動,重回苦修的行持?
故事:
弘一法師出家後,過著閑雲野鶴、淡泊名利的生活,有一段時間居住於泉州,卻突然忙於演講和應酬,寫了許多字,甚至會了幾次客,赴了幾次齋……報上披露了這些不尋常的新聞,各方都為法師肯廣結法緣,感到無限歡欣。然而,就在這時,弘一法師收到了一位小友——15歲的李芳遠一封洋洋千言的長信,列舉報載有關弘一法師近來的情形。末了說,弘一法師變成一個“應酬的和尚”了,勸請弘一法師閉門靜修。弘一法師看後大為感動,立即復信表示:“即當遵命閉門靜修,摒棄一切……”並於泉州承天寺佛教養正院同學會席上表示懺悔。
不久,他就從泉州乘坐溪船溯流直上永春,親自到童子的故鄉蓬壺致意,然後遁居蓬山普濟寺精舍靜修。題其室曰:“十利律院”,又在門上寫著“閉門思過,依教觀心”八個字,掩關572天。這是法師入閩十餘年來居住最久的地方。期間,所有酬醉,他盡皆決絕。就是師友信函,也都原璧封存,而專修南山律部。
法師的這種勇敢“自省”的精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們常人,別說自省,就是明知道自己錯了,還要嘴硬。更何況這樣在公開的場合剖析自己、反省自己。
弘一法師的演講:
我常自己來想.......我小孩子的時候,常行袁了凡的功過格;30歲以後,很注意修養;初出家時,也不是沒有道心。雖然如此,但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便大不同了:因為出家以後20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墮落.......天良雖然沒有完全喪盡,但是昏憒糊塗,一天比一天厲害,抑或與天良喪盡也差不多了。講到埋頭造惡的一句話,我自從出家以後,惡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醇乎其醇的一個埋頭造惡的人,這個也無須客氣也無須謙讓了。
……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樣子了;自從正月二十到泉州,這兩個月之中,弄得不知所雲。不只我自己看不過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說我以前如閑雲野鶴,獨往獨來,隨意棲止,何以近來竟大改常度,到處演講,常常見客,時時宴會,簡直變成一個“應酬的和尚”了。這是我的朋友所講的。啊!“應酬的和尚”,這五個字,我想我自己近來倒很有幾分相像。
如是在泉州住了兩個月以後,又到惠安到廈門到漳州,都是繼續前愆;除了利養,還是名聞;除了名聞,還是利養。日常生活,總不在名聞利養之後。雖在瑞竹岩住了兩個月,稍少閑靜,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識,受了許多的善男信女的禮拜供養,可以說是慚愧已極了。
9月又到安海,住了一個月,十分的熱鬧。近來再到泉州,雖然時常起一種恐懼厭離的心,但是仍不免向這一條名聞利養的路上前進。可是,近來也有一件可慶幸的事,因為我近來得到永春15歲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勸我以後不可常常宴會,要養靜用功;信中又說起他近來的生活,如吟詩、賞月、看花、靜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啊!他是一個15歲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當的見解;我看到他這一封信,真是慚愧萬分了。我自從得到他的信以後,就以十分堅決的心,謝絕宴會;雖然得罪了別人,也不管他。這個也可算是近來一件可慶幸的事了。
來源:宋默、韋秀英《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弘一法師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