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5日星期三

逸之世代 (辨析善與不善之三)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世間善心善行的人多,還是善心不善行的人多?或者是善心不善行的人多?有些人會覺得善巧的心有眾多的益處,不善巧的心有眾多的壞處,為甚麼當中只有少數人能夠想得到又做得到,大部份人都是不善巧地活著?堅持善行者明白了甚麼以致他們堅持善行?放縱於惡行的人又看到了甚麼以致他們不介意惡行?又為甚麼有些人會相信不善巧的行為可以帶來好的結果,因而他們「名正言順」、「知行合一」地成為真小人?


原因涉及眾多的緣法,當中涉及一個基本的信念和一個習慣,這個基本的信念就是有關人生際遇和人生的意義的想法,而這個想法又會推動形成人的一個生活習慣。最終決定一個人的選擇是「痴」或「無痴」,痴的人有不善巧的信念和壞習慣,因而他們才會不作為,或者相信行惡可以帶來好報;無痴的人有善巧的信念和好習慣,他人相信人應善巧地行事,才有機會有好結果。


何謂命?


人們面對得失、心忐忑不安時,常常會以一些話來自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命裏有時終須有。」「勝敗由天。」「得失天注定。」等等,這些話背後的意義是無論得與失都是由果報緣決定,得到是善果報生起了,失去是不善果報呈現了,這些話是否符合佛教的業論觀?我們當下際遇主要反映的是過去行為的結果,還是當下行為的?


業論是佛教最基本的教義之一,當中業報的角色和其他宗教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宗教認為人的業報由天或主宰神格制定,有些則認為是命定的,有些則認為是偶然的,人的決定和行為在這三者中都不重要的,還有一些認為人的際遇都由自己決定,而佛法的觀察是業報只是提供了一個名法和色法的背景和起點,是一個起始格局而己,如果走出了起始格局,就有機會走進另一個業果所提供的更好格局,當下個人的因素在餘下的賽道裏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而人的努力、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認識清楚業報所提供的背景,故能大幅改變個人的經歷。


禪修者修行順利時常常會將波羅蜜掛在口邊,認為自己有很好的波羅蜜,修得不順利時就認為自己波羅蜜不夠,根據佛教的教義,波羅蜜是屬於果報緣(過去行為的結果),還是屬於業緣(現在行為的結果)?一般人會傾向是果報緣緣力,還是業緣緣力?為甚麼人會有這種傾向?


一般人會傾向相信波羅蜜是果報緣緣力,對於修得好的同修,他們會讚嘆同修的波羅密很好,暗示是同修的果報好,事際上又是怎樣的?波羅蜜Pāramī的本義究竟是業緣力還是果報緣力?


我們可以從諸佛的波羅密來檢視,他們的波羅密都是圓滿的,是等同的,如果波羅密指的是果報緣,那麼諸佛的證悟、生活和福報上都應該是等同的,但實際上諸佛的身高、壽命、弟子數量等果報都有巨大的差異,比如說釋迦牟尼佛的壽命只有八十年,而為他授記的燃燈佛就有十萬年,所以波羅密很可能指的是業緣,十波羅密包括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耐、真實、決意、慈和捨,代表的是菩薩的德行,是菩薩歷劫以為所養成的行為習慣,以致這些習慣依無間緣緣力形成強大的潛藏力量,讓菩薩生而能自動修習,到達最後一生成佛時十波羅密得到圓滿,這十種行持明顯主要是業行。


以修習禪那為例,菩薩得到佛陀授記前必須已經證得禪那自在,以之為基礎去圓滿十波羅密,故此菩薩可以輕易證入禪那,因為這是多生以來的習慣,具足強大的無間緣緣力,而且欲界的眾生證入禪那所依據的心是色界心,是業緣力,而不是色界果報心,依心路歷程去分析禪那心路歷程的速行部份並沒有果報心,證得禪那不能依靠果報緣,當我們讚嘆一個同修能輕易證入安止定時,會說:「你真的很有波羅密。」我們的意思不是這位同修有很好的福報,而應是這位同修有很好的習慣,他能入定後映了當下的習慣,而不是過去的行為結果。


和波羅密相對的是不善方面的潛藏習慣,我們稱之為隨眠煩惱,也是需要刺激和重複後才會顯現,也屬於無間緣和業緣緣力。


人和咸魚有甚麼分別?


我們進入了由業果所凝造的存在後,可以選擇主動再生做新的業,或者依存舊有業果繼續生存,在《發趣論》中的二十四緣以業緣和果報緣來說明這點,果報緣是幾乎靜止的,自發的,不需要努力的,自然而然的,因而果報緣不能凝造新的業,只會依著舊有的業繼續存在,沒有新的力量加入,會越來越弱;相對地,業緣就需要作意和努力的,不是自發的,即使不善心也需要新的力量,所以透過業緣可以作新的業。


尤如一位父親給了兩個兒子兩間差不多條件的商店,大兒子只是蕭規曹循,不作任何新的改變,不開展新的業務,只是吃著老本,生意照常運作,依隨舊有一套他仍然能生活,雖然他的日子過得舒服安靜,但隨著市場的變化和新的競爭者加入,他的業務會越來越弱。而小兒子就積極革新,動作多多,每天工作十六小時,年中無休,非常辛苦,如果他的經營方式和策略是善巧的,他的努力是正確的,那麼商店的業務會大幅增長,相反,如果是不善的,那麼就會快速倒閉。大兒子依隨是業果緣,而小兒子依隨是的業緣。


《本生經》中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這一點,有三條魚被漁夫補獲,細魚毫不争扎,是生是死都不去爭取,它靜靜地躺在甲板上等待命運的來臨,它的心情是平靜安樂的;中魚拼命爭扎,嘗試跳離甲板,結果被漁夫幾棍結束了生命,大魚在漁夫不注意時候,靜悄悄地慢慢溜到船邊,儲足力量,趁一個大浪翻過來,船身側了側時,一口氣跳出生天,船上只剩下細魚和中魚,被制成了貴價的咸魚。細魚信奉的是命定論,依隨的是果報緣,出身是甚麼就不會努力改變;中魚信奉人定勝天,相信人的努力是可以改變命運的,無論方法對錯,只需要努力也會有好結果,它雖然努力,方法卻是錯的,結果也不能改變起始的格局,它依隨的是不善業報緣,結果比細魚好不了多少;大魚也是依隨業緣,它用智慧和正確的努力,冷靜認識清楚形勢,成功地改變了起始格局。


魚的志向


如果人生的際遇由果報緣決定,表示人人都是身不由己的,人們就會成為細魚,細魚相信反正命不由己,努力也沒有意義,存在有固定劇本,一切都已經有安排,那麼達到幸福的關鍵就是相信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最佳方法是凝造意識去說服自己一切都已經是最好的,既然成為咸魚是必然的安排,那麼相信這個安排已經是最佳就可以幸福,人的選擇只能是成為一條幸福或者是不幸福的咸魚。


又或者好像中魚,盲目地相信命由己造,自己努力就必然會有好的結果,卻又不加觀察就胡亂作為,用了錯誤的方法,又會有少部份人是相信結果是隨機的,存在成為必然的悲劇,又或者相信結果完全由當下努力決定,人唯一的意義就是曾經爭扎過,曾經存在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越激越的爭扎越有生命力,越有意義,爭扎的方法不需要善巧,不需要講究方法是否正確,甚至不需在意結果,只需要暢快就可以了。


大魚相信際遇由緣法決定,有些是環境的,有些是過去的,有些是當下的努力的,如果當下的努力是善巧的,就有可能會有好的結果,因而必須要善巧地努力。


現實世界中人們身體健康出了問題,也有類似三種不同的信念,第一類人甚麼都不做,相信健康由業果鎖定了,他們任由身體狀態惡化,如果朋友提醒他一些方法,他們只會淺嘗截止,很快又會放棄,因為他真誠地感受到做甚麼也沒有用,嘗試甚麼都會很快回復任運自然的模式,人要快樂只能逆來順受既定的命,尤如一個半夢半醒的人再睡個回籠覺一樣;第二種人積極但胡亂地去尋找新的方法,尤其是網上的流言,或者嘗試各種昂貴的藥物、補品或方法,他們往往會被一些吸引眼球卻毫無根據的「新療法」或神醫、偏方吸引,卻不願應花時間去學習正確的基礎養生理論;第三種人同樣也是積極去改善,但他們更重視有效的知識和方法,慢慢學習和摸索一套行之有效又經濟實惠的養生方式。第一種人心甘情願地受苦,第二種心甘情願地一邊爭扎,一邊受更多的苦,第三種人勞心勞力,以屢戰屢敗的決心來學習。


要轉化我們的際遇我們必須要依隨業緣中的善心和智慧,世人大多是哪一種的?實際上的觀察是大部份都是屬於細魚或中魚類別,被動受報的人生意義就是隨順自然地生活,人在果報緣力規限下嘗試活得最好;另一是人的努力終歸都是悲劇一場,不妨大膽行動,甚至胡作非為,只求暢快地活過,依更差的業報緣力而活也無妨,人生意義就是享樂放縱,這兩種信念的人都會自然地有著一個幾乎人人都有弱點,一旦形成壞習慣,人自此就會變成被動的細魚,或者是亂動的中魚,結果成為了咸魚。


凡人皆有的弱點:放逸


人在生活大部份時間都在做一些重複,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事,例如做家務、等車、等電梯、返工、駕駛等,這時很容易走神,失魂,有些人習慣總發呆,精神呆滯,分心,不專注、不在當下,世人都覺得這是正常的,其實這些狀態是人腦透過走神來分散壓力,因為走神的時候可以節省精神,同時也滿足了無有貪,一個在上班途中的員工可能在走神時幻想去旅行,以平衡返工的焦慮;不過一旦走神形成習慣,尤其是禪修時常常遇上不能專注的問題,心常常自動離開業處,人獨處時更容易走神,有時會自言自語,哼歌,有些嚴重走神的人,即使和人相處是也常常發呆,答非所問,再嚴重些會變成睡行。習慣走神的小孩子上課時經常心不在焉,因而學習成績低下。


在經教中佛陀常用放逸pamãda來形容這種形態,放逸的動詞是pamajjati,意為「酒醉, 放逸, 放任」,佛陀常常教導弟子不要放逸(mā pamādaṃ anuyuñjetha),中文的「逸」字的意象是兔子在奔跑,也即是兔子在逃跑意思,兔子逃跑時雖然行動敏捷,卻喜歡打圈,引申義為散去、失去、無效忙,放逸就是心不受控地去想一些東西,失去專注,名人邵逸夫名字就是經常奔跑、很忙的人意思,因此他的英文名是run-run,和安閒、安逸的意思剛好相反。


一旦人進入了放逸的模式,就會自動運作,最明顯的特徵是失去自制的意識,甚至嚴重時有只最基本的認知能力,沒有高階的思維能力,這時和行屍走肉沒有分別,結果一是胡作非為,一是任運自然,因循苟且,放逸是一種痴和掉舉的狀態,無論是善法或不善法人都沒有能力去緣取,這也是昏沉和睡眠心所的意思,在睡行的過程意識就基本停頓,大部份時候完全由潛意識操縱,沉迷在打牌或網上遊戲的人會失去主導意識,也會分成兩種人,只懂得機械式反應的就像細魚,興奮投入的就像中魚;有主導意識地打牌的人不會沉迷,不會放逸,整個個程好像工作一樣,感到疲乏後很快會自己停止。要克服這種深度不善心,我們可以用善心中的「念」心所來平衡,否則人習慣於自動運作的狀態,更嚴重的會變成睡行。


正如有人在駕駛,突然被切線,差些被撞到,如果這人是走神的,會很容易受驚發火,如果不是,有了自控,就容易避開,不容易發火,因為善心的關係。


『有一天,一條飢餓的蛇爬進了一家木工店尋找食物。當它經過地上的鋸子時,身體被鋸子割傷了一點。它憤怒地轉過身去,一口咬住鋸子。結果鋸子絲毫無損,它卻把自己的嘴也弄傷了。蛇更加憤怒了,紅著眼睛,沖上去用力地把鋸子纏住。最後它用盡了全身的力氣,也沒有傷害到鋸子,反倒是自己被鋸死了。』


屬於中魚類別的蛇,其嗔心源自於放逸,蛇覺得這天只是平常的一天,因此放下了警覺,放逸了,它找不到食物,心陷入了無有貪,結果遇上簡單的外境,就觸發了嗔,內在主觀時間感的加長極大地放大的外境的影響,文章二中的路易斯·福克斯同樣也是因為勝券在握,一時放鬆了,放逸了,放下了自制力,結果不善心就爆發了,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


放逸的極端情況


睡行(sleep walking)俗稱夢遊,但其實睡行狀態是無夢的,所以稱為夢遊不太正確,睡行者行為和常人無異,除了大部份時間是閉著眼睛外,一般只是走來走去,吃一些東西等等,但也有能駕駛車輛甚至殺人的例子,他們的意識處於半夢半醒之間,可以和人互動,卻沒有任何記憶和自制能力,更沒有任何的自我意識,腦中出現甚麼念頭就立刻去做,是完全痴的狀態,絕大部份時間也是完全依隨業果緣力的時候,行動時稍為有一點貪和嗔也能殺人,比如有一個節食者越節食越肥,原來他在睡行時暴飲暴食,又例如有一個大學生晚上無端在宿舍廳中繞著大桌轉,同學知道她有睡行的習慣,於是大聲叫她,你的手機正被人偷看,這個學生就將宿舍同層中所有同學的手機找出來,然後一併丟了落樓,睡行者身處現實當中,卻在另一個空間,行為完全不符合常理和現實,這本身就是苦的根源。


睡行和深度醉酒但仍然有行動能力很相似,是深度的走神,主要是欠缺自制和一般的認知思維能力,沒有記憶,屬於痴相應的心理素質,行為結果往往會害人害己,廣東話中用「失魂魚」這個概念形容精神失控、冒失的狀態,原本是指那些被漁夫捕捉上船的魚,魚離了水自然會驚慌爭扎,到處亂撞,而人遇上不善的境,如魚離水,也是一樣的胡亂爭扎,生活常常可以見到這些苦。在餐廳、銀行排隊或服務時,客人為小事發脾氣而罵人、打人等等,這一切都是走神的原因。


簡單來說,不放逸就是善心的同義詞,放逸是不善心的同義詞,本質差不多的心理素質,如堅毅,在善心便是堅毅,在不善心便成了固執,分別在於是否放逸。


不善心的貪和善心的信表面上來看是有些相似之處,例如魏敏芝的「執著」是善的信,還是不善的貪?關鍵在於她當時有沒有痴,是不是自主、自制、精醒的狀態,貪和嗔不善巧的原因在於兩者都是以「痴」式「無明」為本質的心和心所,不能認知實相,而善心中的信心所可以是以無痴或慧根心所為本質。


痴和無痴(或慧根)


當心盲目、無慧根時,人會看不清人和事情的實相,更不會看到現象背後的緣起條件和萬物之間的共同特性:所有現象都是組合而成的,是短暫地存在的,也看不到業的運作,心時而迷惑,時而激動,盲目的心最多只能看見現象的表象特徵,因而才會相信不正確的手法可以帶來好的結果,又或者一切結果早有安排,人生的意義就是順著固定的方法來受;而當心不盲目、有慧根時,人不單止會看見人和事的表象特相,更能看見其本質的特相,一切都是由究竟法組合而成的,他們也能看到業的運作,沒有迷惑,心情平靜,依隨善巧的方法去造業。


盲目與否對人有重大的影響,當人走進一個大沙漠而失去方向時,他判斷不了方位,一直走著,最後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只繞圈走著,看到方位和看不到方位的影響是巨大的。


明解的程度決定了認知模式,形成了我們對世間的感知,愚痴令人永遠困在單一模式中,難以掙脫開起始格局:


一個神仙想改變一個莊稼漢的命運,於是就化為一個老翁前來渡他。他問莊稼漢:“如果你有機會成為村裡的富人,你想乾什麼?”莊稼漢想了想,答道:“我想買兩頭牛。” 老翁疑惑不解,問他:“為什麼要買牛?”莊稼漢回答道:“有了牛,我鋤地的速度就能變快,就可以更快地種莊稼了。”老翁有點失望,又問:“如果能成為縣里的富人呢?”莊稼漢說:“那我就買幾塊地。這樣,以後我就能種更多的莊稼了。”老翁又問:“如果你能成為全國首富呢?”莊稼漢聽到這話,一下子來了精神,說:“太好了!我可以把對面山頭的金礦全買下來。”老翁聽了挺高興,莊稼漢卻又補充了一句:“到那時,我就可以用金鋤頭種莊稼了!”老翁聽罷,嘆了一口氣:“你腦海裡就只有種莊稼這一件事,那你就好好種莊稼吧。”(來源:網絡文章)


我們可以無知,但不可以愚痴,知道自己無知就是知,就不算愚痴,不知道自己無知,還以為自己有知,才算是愚痴,愚痴是不善心,是不善巧的,會帶來很多的惡業。


為甚麼說明解的善心會比較善巧,帶著痴的不善心會不善巧?善巧是甚麼意思呢?


我們進入一個科幻小說的情境,在一次時空亂流的作用下,一村月球殖民地的人和一村樹居時代的人互換了身份,他們各自來到了新的居住地方,那個樹居時代的人還未發現火和眾多工具,生活和猴子差不多,而月球殖民的人來到這處地方,他們的生活還會和原本樹居人的生活一樣嗎?


樹居人來到月球殖民地,很可能活得和原來差不多,以火為例,即使生了火,他們第一個反應很可能就是將火撲滅,面對新的科技時他們仍然以舊有的知識和覺知來應對,而月球殖民地的人即使沒有生火的工具,也會很快地想出方法來生火;另一個場景是遇上危險時,樹居人不會意識到可以運用各種交通工具逃生,他們很可能只懂得逃跑,而月球殖民地的人可能已經懂制造車輪,甚至馴服野馬來逃生。樹居人的無明將他們的覺知和知識限制了,發揮不出科技應有的功能,同理,月球殖民地的明足以讓他們輕易突破時代的限制,可以善用自然界多種的資源。


兩種人的意識和知識大有不同,決定了他們不同的行為和生活方式,覺察能力越大的人,知識越豐富的人,再加上意志越堅定的人,他們的生活幸福的可能也越大。單單在物質的層面來說,月球殖民地的人可能是比較善巧的,他們有比較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能運用的工具的資源也多得多,我們界定他們的潛能或能量比樹居人高得多。


覺知、知識、智慧是人追隨善法的原因


人是緣起的,人的生活際遇也是緣起的,緣起的是都是不由自主的,被控制的,無常的,於是每一次的告別都有機會成為永別,這些現實相對於年輕人來說是比較難想像的,生活經驗豐富的長者對這些實相比較了解,因為有了親身經歷,他們也能接受,相對來說年輕人可能是傾向「痴」的,他們依本能而活,喜歡或不喜歡甚麼都被外境決定了,沒有自主選擇的能力和意願,人云亦云;也有生活經歷的長者是傾向是「無痴」,那麼,他們的情緒狀況會不會有分別?哪一種人會感到比較放鬆、愉快?他們對生活的優次,時間的分配會不會有所不同?能夠「無痴」的年輕人的情緒狀態和生活取向會不會和「痴」的有所不同?會不會和「無痴」的長者差不多?


個案中的卡斯滕森甚至做了一個美國和香港的跨文化研究,結論是一致的:對生命實相的明解與否決定人的情緒狀態和生命優次取向,其間不存在文化差異,以「無常」為本的認知結構如實明解生命是緣起,一旦條件分解,生命也隨時分解的實相,意識中緊持「無常」可以加強正念,不單不會令心負面,還可以令人更放鬆、愉悅,更願意與關心的人一起分享時間,更珍惜時間和緣法,明白無常相的人更容易快樂。一個年長的人,如果意識是以「常」為本,忘記了生命的無常的本質,也會和年輕人有同樣的選擇,結果是情緒更緊張,更不愉快。


佛法堅持我們應正視生命中的苦相,不單止不會令人悲觀失望,還會快樂和更有生命力,研完提供了世俗的數據。


其實,有時覺察和明解本身就可以帶來愉悅,或者可以減低我們在不幸事件時所經歷的負面情緒,例如不幸遇上了停電,知道發生停電的原因和何時可以回復供電可以減低焦慮,所以現時停電都是預早通知的,以減低客戶的不滿,在一個心理學的實驗中,一組學生總是抽到「我明白了」,「我知道了」等類似的卡片,另一組總是抽到:「我不明白。」「不我知道。」「我不理解。」結果兩組的學生心情大有不同,「痴」組的學生心情明顯差得多,為了自己的幸福著想,我們必須常常理清自己的心,看得清楚、明白才容易快樂。


受持戒律,覺悟己非,懺罪自淨是禪修者一個重要開發正念的方式,常常被一些在家居士忽視,自然的結果禪修多年而無甚進步。


愚痴、無明是人追隨不善法的原因


善心的覺察者能覺察到善和不善的狀態,不善的覺察者覺察到善和不善的狀態,但不善者處於一種無知、無明的狀態,依放逸自動運行,他們一是依從果報緣,一是依從不善的業緣。


意識混沌不清的人,容易激動、被外境迷惑,看到的都是事情的表象,看不到世事在三時間的關係,看到只是局部的表象,容易視相連關係的因素為因果關係,他們容易建立不如理作意,痴心所容易生起,他們容易依隨業果緣或是不善的業緣緣力;反之,意識清晰而有穿透力的人,心如止水,不容易被外境迷惑,看到的都是事情的本質,看到世事在三時間的關係,個體事物和整體存在的角色,分得清相連關係和因果關係的,他們容易依隨善的業緣緣力建立如理作意,前者意識傾向不善心中的痴心所,後者傾向善心的無痴心所,慧心所會易生起。


明還是無明決定了我們是否有覺知(正念)和知識(正知),即使是在相似的業力推動下,反應也會大有不同,明和無明是不同的心(意識)的分別,知識是心所層面的,例如,一個老煙民在知識上知道了吸煙的壞處,但如果他的心是無明的,這個覺察者將不能覺察到明顯的知識:吸煙有害,這個知識和無明的相結合了,他依從舊習不改,或者吸更多更濃的煙,結果新知識將不會提供動力讓他戒煙,如果他是以明的心和知識結合,那麼他將有足夠的動力。


在日本核電站意外期間,兩個同樣對幅射不甚了解的人接收到同一則假訊息,內容主要是鹽可以對治幅射,愚痴的人接受信息後馬上轉發這則錯誤的訊息,他感到時很焦慮時得知有方法可以治病,感到很安慰,於是非常肯定這則訊息是真的,馬上跑去排隊買大量的鹽,事後證明是不善巧的,還連累朋友也花了不少冤枉錢;另一個對業論有了解、心智善巧的人不太焦慮,知道自己對科學的無知,不肯定訊息的真假,他決定不轉發訊息,並去請教讀過理科的朋友確認,經朋友解釋後,確定鹽不能有效治療幅射病。每一次發生了重大事件時,都會有大量的人因為錯信了資訊都做了差不多的事。


常常處於放逸狀態的人,便容易迷上這類明顯缺乏常識的謊言,遇上了重大事件,常常奔向錯誤的一方,明智的人就相反,常常走向正確的一方。


有良好習慣的人,他們會透過各種方法,如獨處、行走、禪修來洗滌心靈,令心明晰、專注、平靜、穿透。


不放逸提供能量增長善心


但即使是善的覺察者,再結合了善的知識,仍然不代表行為就是善的,我們知道應該要做好人,但如果沒有做好人的習慣和能量,這個善的覺察者很快就會失去立足之地,被不善的覺察者代替了。


有一次,百貨大王華納梅克在自己的百貨公司巡視時,看到有位客人站在櫃台前等了很久,都不見售貨員上前接待。更糟的是,售貨員在角落裡嬉笑打鬧,壓根沒註意到客戶的到來。華納梅克迎上前去,將客人選好的商品接下,然後交由一名店員包好。並對顧客的等待表達了歉意,之後,一臉平靜地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整個過程中,他沒有對店員說一句話責備的話。盡管他對這種服務態度非常生氣,但他深知,這不是售貨員的原因,而是管理者的原因。管理者沒有告訴售貨員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當天值班的售貨員見華納梅克並未責怪他們失職,感到非常羞愧,都主動作了檢討。之後,他們工作更加賣力,再也沒有發生冷落客人的現象。其中的兩位售貨員因為業績很好,還成為了業務主管。


梅克的售貨員平日習慣了放羊式的經營,他們依此進入了自動化的操作,成了細魚,因而即使有上司在旁觀察,也不自覺地忽視客人,梅克如果直斥其非,他們只會進入另一種的自動化操作去保護自己,這樣會讓他們抗拒學習新的技巧,梅克並沒有怪責他們,而是和他們平心靜氣地檢討,員工感到了被尊重,善心生起了,具足的慚和愧,知道了正確而有效的行銷方式,建基於這覺察能力的員工更能發揮他們的潛力。


如果他自己進入了自動化的模式,成為中魚,在痴的影響上會只看見事情的表象,相信不善巧的方式也能帶來好處,他很可能會佔著道理,理直氣壯地指責他們,甚至侮辱他們,因為員工明顯是違反了業務指示和做人的常識,他的腦中依存員工「應該」要表現的行為這是貪,並以此和看到相比較,他就會很憤怒,這是嗔,他甚至會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再適合做老闆這是惡作,這時他的意識是以「痴」為本質的,所以貪、嗔都是以痴為本質的心,是不善巧的,結果員工也會生起嗔。


內疚、惡作等不善心和慈悲喜捨等善心心境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建基於「痴」,後者可以建基於「慧根」或明解,人在內疚、惡作時都是無知的,是本能反應的,所以貪和嗔等自動就能持繼作用,不費吹灰之力,而人往往覺察不到他們的努力都是無效、傷人傷己的行為。


相反包容、自律、成長等善心相應的心是和無貪、無嗔、無痴相應的,利人利己,能減低傷害,發揮潛能。


明解、有覺察力的心是純綷的,目標是單一的,不會混雜其他的事,沒有掉舉,不會被分散力量,例如,戒煙就只是戒煙,不會被其他的考慮動搖,對於生命,他們是一生一願,因而無往而不利;而不善心不是純淨的,混雜了有眾多的目標,是掉舉的,力量被分散,例如,戒煙即會考慮可能會得失吸煙的朋友和同事,因而不善心是容易動搖的。


正如仍然在深度抑鬱的陳坤,他的心沉溺在惡作中,甚至有了自毀的念想,只是單單停止呼吸,或數數是不足夠的,當他狀態差的時候,很快又會再次陷入抑鬱,他必須要建立明解。


執善是執著嗎?


以善心為本的信雖然給人有「執善」的印象,表面上來看和不善心的貪執都有「執」的印象,但信的「執」是建基於明解,看到了現象的表象和本質緣起等實相,是自我了解、自律和建基於實相的,本質上是堅定的信心,魏敏芝對自己的生涯規劃屬於「執善」,是一種帶著明解的堅持,而不是盲目的偏執,和某些發明星夢,不顧現實的少女大有不同,她聽取了其他人如實反映了她身為演員的意議,毫不猶疑地拒絕了多份邀請,而不偏執到底。


以善心去走人生的旅途,我們會有信,對應該生起信心的所緣生起信,而這個信是帶著無貪、無嗔和無痴的,沒有目標和願境的人生是不善心的表現,以痴為根,由無有貪引發,會有相應的嗔心,尤如一個對生命厭倦的人,活得如行屍走肉;而帶著以不善心為本,對生命有著各種追求的人,會營營役役於物質或名聲,結果也會活得很累,更嚴重的是痴越來越重。


放逸者等待他人渡己,或自毀


醉生夢死固然是痴的,缺乏自知、自律的自動運作,是放逸的,實際上很少人有條件長時間醉生夢死,生活始終有很多限制,苦會多一點,大多數人逃避經驗苦的方式就是去除覺察者,他們放逸主要目的是讓自我失去自制和自我意識,容許自己陷入走神、睡行、醉酒、機械人的行為模式,例如凡事依靠政府,等政府行動才算,自己不會自救,有醫藥常識和養生習慣的人早己準備好未來六個月的常用藥品和養生物品,比政府提供的更適合自己,根本用不著素質差一點的公共資源。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很容易便能在現時的社會認出人群當中的放逸者和睡行者,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在公眾地方拿著手機的人,再細心自省,會發現生活中人們大部份時間都在自動運作,做著一些沒有意義的行為,欠缺自我意識和自制,喜歡簡單而重複的活動,有時行為怪異而自私,無視別人,沒有公德心,常常沖撞人,誤解人,即使是簡單的行路也常常會與人沖撞,經常口出狂言,無視社會規範,長期以來人會變得越來越愚痴,善法就不用修了,最後只能依本能而行,人云亦云,尤如一個醉酒的人,作出種種害人害人害己的行為,有時他們的行為卻帶著很多的概念,如某種種族至上,或者是酒肉穿腸過等等。


現在佛教各流派的儀式中都有發願「解脫生死」或「成就正覺」願境,一個學佛的人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地發願,再加上過去久遠以來的習慣,往往自以為有「解脫生死」的願力,怎樣去判斷這個願境是建基於善心的信,還是建基於不善心的貪呢?


辨析的關鍵就在於「明」或者「無明」,如果意識以「明」為緣起基礎,人心常常是善的,自覺的,自律的,有知識的,他們明解生命的本質,具足感通別人苦的能力,常常帶著無常、苦、無我的覺悟,他們很可能時刻感到放鬆自在,意識常常鎖定當下,而又同時覺察到存在的表象和本質,他們樂於學習佛法和禪修,時刻感到無條件的喜悅,這一切都來自善心本來具有的能量,他們將能正確理解有關「解脫生死」或「成就正覺」的知識,並且有堅定的信心。


不放逸者發揮善巧的潛能


個案中緊抱下墜老人的年輕女孩並沒有走神,如果她走神了意識會自動看不見老人,或者看見了會想很多理由退縮,不去幫助老人,她是善心的,自律的,因而在緊抱老人的個程中完全感覺不到無能為力,發揮出巨大的能量,很多母親都是這樣成功保護身處危險當中的子女的。


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容易讓人放逸的時代,可謂是一個走神時代,追求的是走神文化,我們生活方式讓一切都變得方便、機械化、標準化,基本上不需要動太多的腦筋,小時依賴家人,大時依賴政府,連基本的健康知識都沒有,有事就去醫院,盲信政府可以照顧自己,即使事實上依賴並不能帶來幸福,仍然盲目依賴,喜歡道德痛快的批判,厭惡知識和精細的數據分析,上網看到都是重複的資訊,當中只有少量的事實,大部份都是個人的感想和猜想,這些大量虛假的傳聞,將有害的說成有益的,將有益的說成有害的,娛樂方式也重刺激輕思考的,人在不知不覺養成了走神的習慣,給予各種不善心一處肥沃的土壞成長,其中一種便是惡作。


總結:放逸走神和業論觀的關係


一個常常走神的人很可能是第一尾或中魚類的人,其判斷大都為假。那麼當我們沒有能力判斷真假時,能否找出一個屬中魚的人,然後反著他的判斷,依從相反方向去走就對了?其實當我們還是依賴別人的判斷來指導自己生命,代表我們不屬於大魚類,大魚的人是不會需要中魚的,他們依從的是自己的知識和智慧,他們會善巧地努力,而不善巧努力的人屬於第一、二條魚,會感覺自己總是無能為力,或是可以用不善巧的方式來達至好的結果,只有痴的人才會這樣想。


國內快遞員的收入差異很大,有些月入過萬,有些只有數千,個案中的快遞員使我們想起了中魚,妄想以不善巧的方法來得到好的喜果,他進入了痴狀態,他因習慣急於擺脫走上六樓的重責,意識在走神中被痴和貪主導了,自動過濾了視覺信息,忽視了老人表現出來的種種虛弱訊號,以合乎規律的方法偷懶而不會自責;同樣,老人的家人也走神放逸了,他們以為訂貨時沒有說明住宅中沒有電梯,快遞公司的職員仍然會依約送貨,實際上即使有電梯也可能停在大廈外圍以取得額外收入,所以常識是必須預備好附加費給快遞員,商家也習慣於不支付這類額外費用,以致快遞公司員工走到了樓下會以各種理由拒絕上樓,以爭取小費,這已成常規,家人並且要謹慎地提醒老人家,尤其是平日很要強的老人家,走神了,覺得自己仍然年輕,區區十二公斤不算甚麼。


大魚的信念是善巧的結果由善巧的方法帶來,這個簡單的信念只有帶著慧根的人才會真正明白,善巧的快遞員他們不貪小便宜,不走捷徑是因而真誠地看到不善巧的方法只能帶來惡果,所以會努力地去培育善巧的、真誠地培育各種善巧的方法和態度,我們可以從故事中找到成功的快遞員是很注意善的心態和善巧的方法的,所謂行行出狀元,而能成為狀元的人都是少數,代表「明」的人可能始終都是少數。


放逸時也是不善心生起時,這時的心被愚痴所障,黏著或毀壞所緣,一切都是自動而失控的,所以感覺上不需要努力也能維持和加強不善的狀態,不善心的狀態是低效能的,即使不斷地維持很快會失去力量,讓人很快便從滿意變成失落;而人在不放逸的狀態上善心可以生起,這時的心是清明的,明辨的,對所緣不會黏著也不會想著毀壞,所以心必需要作意對所緣加強和維持,否則善心就會很快減弱甚至消失,例如對剛學法時對三寶生起了信心,我們必需要克意修習,不斷維持善心才能培養好對三寶的信心,直至這些善心成為了主導緣法(或稱為增上緣),只需一刻的作用也能帶來長久而有力的能量,引發各種善的緣所生法。


魏聰芝和魏敏芝兩姐妹有相同的背景,一個放逸了,依從業果的「養豬」和「家庭主婦」等格局來經驗人生,成了細魚;一個就不放逸,是大魚,以智慧和正確的努力走出業果,過著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她每走出的新一步都開啟了另一道大門,同樣也是由業果所提供的格局,然後又再以更精進和智慧的心走出更新的一步。因循苟且的人和細魚一樣,被動地等待事情發生,他們會發現事情總是不能如願,不滿意的事遠遠比例遠遠大於滿意的,他們一生人會錯失很多機會,原因在於他們陷入了放逸,欠缺覺察力和自制力,沒有慧眼,結果只能受困於業果所提供的局,並過著最底層的生活。


依據佛教的業論,放逸走神的人容易依隨不善業緣或果報緣而生活,而且大多數人正正是放逸的。我們應該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放逸,我們因而需要帶有智慧的善業緣以看清業,不放逸,不要走神,更不要睡行,尤其是從事一些不需要用心的事情時,一定要養成保持正念警覺、無痴的習慣,這樣才不會溜入痴的自動化模式,不善心才不容易生起和壯大,才能機會看清格局,改造生命。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附件、文章三個案二:入行一年 女大學生外賣騎手的秘訣。


請關注她的善心和善巧的方法,一共有四十一個小技巧,再加一條良好的工作心態,如果我們也這樣對待自己的日常生活,一定能夠善巧地生活。


文章四個案:長期資助變成欠債


討論問題:個案中老人家乞錢乞上了施恩者的公司,這明顯是自毀毀人的行為,理性的人肯定是不會去做的,參考文章三中的蛇咬鋸的故事,老人家為甚麼會出現這種非理性的行為?她的心態在情緒生起前是怎樣的?她這次的失控和平日的習慣有甚麼關係?一些接受美軍實惠的外國國民,為甚麼也會容易沒有感恩的心?


湯文亮  2021年9月9日


  今早回到公司,見一位同事嬲爆爆,原來同事每日返工,如果見到一位老嫗,就會給她10元,如是者已經兩三年,今日同事冇散紙,於是直行直過,誰不知老嫗追住他攞錢,知道冇又鬧同事,同事話相當黑。

  原來不只同事黑,全公司都黑,老嫗唔知從那裏知道同事的工作地點,竟然走上公司追收10元,但又講到唔清唔楚,令到樓下管理處以為我們欠老嫗的錢,最後事件水落石出,但已經被那位老嫗煩了成個上午,我對其他同事講,以此為戒,千祈唔好以為做好人,而事實上長期資助會變成欠債,受害者反而是那位長期資助別人的人。


   其實,美國亦有此煩惱,美國在外地駐軍,長期資助執政政府對付反政府的人,費用是很驚人,但從阿富汗撤軍來看,原阿富汗政府並沒有埋怨奪得政權的塔利班,畢竟是己方在人數方面大幅高於對手,軍備更加唔使講,比對手不知精良多少倍,而是埋怨美國點解要撤軍,是美國欠了他們,應該給予他們以難民身份去美國,美國應該明白,長期資助已經變成欠債,從世界各地撤軍的確不是那麼容易。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