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身體虛弱了,容易受制於不良的環境因素影響,就變得容易生病,生活漸漸多了不方便,對環境的變化會更加敏感,情緒也有可能被影響到;同樣的緣起條件,再加上不善心境,精神也會一起虛弱,也會變得容易有神經官能症,如失眠、情緒失調等。
精神的虛弱表現在更強和更大的扭曲,將實相扭曲為想像,將善的扭曲為惡的,將任何事和自我連結。情感上脆弱的人更加依存內在的想像而不是如實觀,因而外境的變化會引發更強的反應,稍有不合意的地方,馬上會將事實放大,在舊有傷口上再灑上鹽,讓已經虛弱的內心更難承受。
人間道本已經難行,還要再加上各種深深埋藏的精神缺憾,隨時都會惡運纏身。陳坤成為了具影響力的演員後,不知不覺間任由心理陰影擴大和發展成為抑鬱,甚至有意自殺,他主動地去面對和處理,成功扭轉了,如果他不去處理,即使逃過了自殺,也會成為情緒的奴隸,活得不稱心如意,很有可能會變成一個墮落的人,在娛樂圈中又會多一個沉迷酒色、陷入毒品、金錢和權力迷障的人,甚至像阿闍世王一樣種下更多難以扭轉的可怕惡業。
這一切始於微細的弱點,也只有在弱點中才能找到出路。
知道了問題所在,透過改善環境因素,不良習慣,學習和實踐養生知識,我們改善了身體素質,身體不再虛弱,不容易被環境影響;相似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心理上,我們透過自律,積極檢查內心的弱點,增強善心的力量,減弱不善心的影響,就不容易被負面的因素影響到,心健康了,常常護持好善心,就可以安然渡過業的考驗。
傷痕塑造經驗
在一個關於傷痕的心理學研究中,實驗人員告訴志願者面上將會被化妝,劃上一條非常難看的疤痕,化好後,志願人員可以從鏡中看到,然後再被安排到一個沒有鏡子的化妝間,由化妝補上「定型粉」,其實是化妝師靜靜地將這條疤痕抹去,補上淺色粉底而己,不知情的志願被派往安排好的醫院,觀察別人對他們的反應,和個人的感受。
回來後,回答了一些不相干的觀察後,志願者不約而同地開始投訴醫院的人員不友善、無禮,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
0.4秒間的小輪迴
認知科學家發現,我們的眼睛接收訊號(別人的面色)需時0.1秒,大腦需時約0.4秒去解讀這個訊號,這時需要提取記憶和相應的情緒記錄(如有關面上傷疤的記憶),由於我們對負面的記憶保存能力和數至都比正面大得多,當見到黑面到有負面情緒感覺出現,大約只需0.5秒。
認知模式就是這樣決定了感官經驗,這個認知模式所形成的傾向就是業力了,人們心中的傷痕也決定了別人對待他們的方式,或者精確點說,心所塑造出的印象,就是心中的結,心中的固著,無論是甚麼外境,在0.4秒之後,人的意識總是圍著這些結去感知世間,人怎樣看自己,就會覺得別人也是這樣看自己的,所以敵視界限總是經驗到敵意,一次次的小輪迴,就發生在這剎那之間。
表象只有現在和當下的空間,本質是現在、過去、將來,空間是整個世界,有著緊密的連結,關愛座的兩人,被世間的氣氛整體地影響,怨憤來來自於過去,還會延伸至將來。陳坤的現在也被過去所主宰,看不到將來也一樣被奴役,看到了本質上的時間和空間的關係,才能破除界限。
破除界限的關鍵雖然在0.4秒間,但源自於過去,如果我們能理順過去和將來,個體與整體,才夠在這段記憶回溯完成前,也即是界限令意識固著前,舊有不善業果報再度生起前喚起善心,不將心交給自動運作的潛意識反複再強,不多想,在0.2秒起以正面情緒軸心去回應,後面的0.4秒就不會完成,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將會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舊有的界限慢慢在荒廢下喪失能量。
能掙脫的話就得到自由,不能的話繼續被奴役。
掙脫軸心
輪轉千里,不離軸心,走了千里的路,實際上只不過是輪子依著軸心轉無數次而己,不掙脫軸心,之後還是會繞著軸心繼續轉下去。
作為身體的因,業力在身體層面的影響至大,即使作為緣法的心是善的,往往也不能立即改善身體,而可能經過要長時的善心,才能會對身體也有一點正面的影響。但業力精神層面的因的力量相比起來就少得多,業力為因,所展現成為個性和感知模式,如是習慣了作為緣法的善心,將慢慢被緣法所改變,轉化成善的業力,等於重置了感知模式,從負面個性轉為正面的個性,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就是改幾了習性,或者改變了業力、命運。
對於內心強大的頻婆娑羅王來說,他放下了「國王」和「父親」的軸心,他的意識不再以此為軸心在轉動,不再覺得自己是國王和父親,心不再和這些帶著負面記憶相連結,不再有相應的感知, 失去了王位、尊嚴、公道、健康、長壽和父子情就等於失去了貪、嗔、痴的所緣,他的內心在失去外境時反而變得更加強大,他發現當他曾經如此地著緊這些身外物,稍有變動都會有擔憂等負面情緒,現在都已經失無可失時,原來心仍然是可以平靜喜悅的,只有當心軟弱的時才會為一些瑣事所動搖,這時他在精神層面的業力已經轉化成為善的,即使身體層面的業力仍然是至惡的,他所感知到的仍然可以是善的。
他繞著一個善的軸心完成了最後的旅程:法,這個軸心是善的,而且會帶來最終的解脫。
敵視界限的形成和作用
陳坤的童年經歷給他造成了一些陰影,令他陷入了潛意識中不善的情緒中,其中主要的界限是貧窮而引致的自卑和自我懲罰,形成了不善的軸心,父母離異、欺壓、因需要工作而少了家庭生活引致的孤獨感(關注點1🤔),這也是一種能引發內嗔的界限(軸心):『我被人離棄,是因為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我不值得被人關愛,我也不應該感到物質和精神快樂,痛苦才應是我歸屬,孤獨才應是我的伴侶。」
貧窮引發的敵視界限令他在潛意識中感到物質得來不易,再加上被長期欺凌感到自卑,既然自己一無是處,那麼所得的物質是不對的,更容易失去(嗔的反應模式),所以享受也是不對的,當他很輕易賺得金錢時,這個認知模式所產生的界限作用了,令他『再稍微冷靜之後,他又覺得自己仿佛置身空中樓閣,一切都是不真實的。』所以,他並不能安心享受財富,這時來自潛意識的貧窮界限,覺得自己不應該賺這麼多的錢,不應該去享受,既然賺多了就應該自我懲罰,這也是業的作用。小時候為掙錢,他需要經常離家,因而造成後來另一種不合實相的感覺『他在北京買了房,接來了母親、兄弟姐妹,他們對陳坤關懷備至,家就是他的天堂。但每當陳坤離開家,就變得特別恐慌。總覺得得到了財富,就會失去一些什麽。』,這也是同一界限所引致。在過度工作和欠缺休息的狀態下,情緒變得負面,他不去處理,所以變得『不安、厭世與迷茫的,他將自己的銀行卡與密碼全部交給家人,就怕自己哪一天會突然死去。』這也是不合理的,明顯也是界限作用,尤如深淵的回望,個人的自力已經失去。
財富對平常人來說是一個善緣,但在潛意識可以扭曲成為懲罰,因為輪子的軸心沒有變,仍然是不善的,即是輪子滾到了善的境,也改變不了他的感知,他經常在各個場所提及過去貧窮,例如『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學費是朋友借給他的。說到當年家裏一筆數額不大的借款9年都沒能還清時,陳坤眼圈紅了。』代表了界限仍然在作用,而且影響了當下的幸福感。
對於演藝界的人來說,大紅大紫的時期是不定的,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失去觀察緣而收入大跌,貧窮界限令他放大的這個擔憂,讓他不敢去接受成功,正如一個因害怕失去的人,即使有善緣,也不敢結婚生子一樣。
小時候經常被人無端歎負,他只能『趴在地上一動不動,等人都走幹凈了,他才站起身子跑回家他沒有反抗的能力。』只能『默默地忍受著殘酷』。在寒微受苦的時候,在半工半讀的生活中,他不能和同輩人一樣玩樂,反而孤獨捱苦,受盡冷眼,『當同齡人與朋友大聲歡鬧時,他在環境臟差的印刷所做打字員;當同齡人坐在桌前挑燈夜戰時,他在吵鬧擁擠的夜店當服務生;當同齡人在父母懷裏肆意撒嬌時,他卻在寒冬孤獨駐唱。」因此,他的敵視界限(關注點2🤔)也形成了,感到自己和環境格格不入,被人孤立、忽視,容易在環境中感到別人的惡意而情緒失控,以致情緒有時突然低落(內在敵視界限的作用),有時又會很有攻擊性(外向敵視界限的作用),這種壓力在歎壓文化盛行的行業中尤為明顯,即什使外來的壓力源消失了,內在的壓力源還會不停地消磨精神。
以他要求隊員禁語為例,在第一年的活動中,『第一次行走幾乎所有志願者都違背了陳坤「禁語」的規定,陳坤因此勃然大怒,一氣之下砸斷了一根登山杖,甚至還在餐桌上和一個大學生志願者發生了激烈的爭執。』視頻中陳坤的氣憤地不斷砸他的登山杖,直至砸斷為止,他一個人默默地鼓著氣,再次『默默地忍受著殘酷』,又一次,同行者破戒,討論著一些八掛新聞,『陳坤突然爆發罵道「我們既然都已經到這裡來了,這麼一個乾淨的地方,王寶強跟誰離婚,跟誰在一起,跟你們他媽有什麼關係?』陳坤的憤怒表面上是當時的,對著當下的人,實際上是來自於過去,來自於對過去的人和自己,來自於他的意識軸心,來自於那條從未愈合的傷痕。
他對違反自己所訂規條的人極為反感,可見他對規條產生了依存,極端不包容過失,輕易被來自過去的不安全感形成強烈的控制欲、主導欲影響,反感的時刻他是被奴役的,身心都是不由自主的,如果他沒有依存,就不會有焦慮和憤怒。
敵視界限作用了,尤如一條看不見的傷痕,不自覺地將別人和自己對立起了,觸發點就是對方的行為和自己所設想的不一致(孤獨),在善心的當下,孤獨會帶來喜悅和放鬆,但在不善心的潛意識作用下,孤獨代表敵視、壓制和欺負,當他感到了威脅,自然的反應就是主動出擊,然後很快又會『默默地忍受著殘酷』,敵視界限令他身邊只有兩種人,朋友和敵人,因此他對朋友會非常好,有時可能是待親人般的好,但容易對人生起敵視,因比朋友比較少。
界限被觸發了,他以過為食,以別人的過失為精神食糧時,他興奮地責備別人,以自己的過失為食時,他憤怒而自責。
傷痕塑造的世界
另一個童年的經歷導致他容易被哭泣觸動情緒,他憶述小時候日子很苦,『一不小心就要餓肚子,生活最艱難的時候,他甚至會和媽媽一起去菜市場上撿爛菜葉子來應付三餐。母親壓抑的哭聲經常在夜深人靜時響起,而這也成了陳坤心中永遠的痛。』對於一些人來說,哭泣只是當下不快而需要宣泄情緒,但潛意識的作用,陳坤的哭泣觸發的是過去累積的情緒,力量非常大,對情緒的影響很大,是一種極度抑鬱的狀態,『他的日子更苦了,每天早上6點起床練習基本功,上了一天課後還要做兼職。他經常要熬到淩晨才能回學校,然後一個人在被窩裏偷偷掉淚。』這樣他容易被別人的哭觸動情緒,自己要宣泄情緒時,情緒不單止得不到宣泄,還會更差,這時情緒平衡是不利的,也進一步壓抑了他。(關注點3🤔)
他慢慢由情緒失調惡化成了神經官能症,患上了抑鬱,『那幾年,他整夜整夜的失眠,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他說:“有幾次我靠近窗戶,差點跳下去。”他的同學、朋友都很不理解,該吃吃,該玩玩就好了!陳坤內心的慌亂、無助、痛苦,只有自己明白。他覺得內心還缺少一個核。』
潛意識不斷地將他拉回童年時的意識軸心,讓成年之身的他以童年之心來感知世間,以這些界限來經驗當下的外境,重複又重複,轉動再轉動,正如,敵視界限令人看見的是別人對他的敵視,而不是別人的可悲可憫,於是,他要保護自己,過度地自我防護會令人不停猜忌別人,懷疑自己,最終會身心俱疲,走向自我滅亡。現代的心理學也發現了,長期深度的抑鬱,再加上內疚、羞愧的情緒,意識陷入極低的能量旋渦,已經無限接近死亡,也是導致這類病人自殺的主因。
界限的形成尤如在雙牛頸背上的套上了一付「軛」,緊鎖雙牛,共同進退,一邊是經驗,一邊是意識,讓當下的意識離不開來自過去的傷痕。
我們日常用語中的習慣其實是意識輪轉的結果,只需要長期重複做一些事情就能形成習慣,即使是很困難各種頂尖技藝,也必須依靠習慣去開展,依善的軸心來轉動感知,就能培養善的習慣。
掙脫軸心:去除界限
他說的「核」或「軸心」就是去除掉潛意識作用,不依存於舊有不善的習慣和自我,去除內嗔和欲貪,去除主導和操控他人和環境,代之以緣起的態度,陳坤由第一期的活動中的主導者,變成了第九期活動中的協調者,他從新找到了平靜和從容,他終於能夠讓心回到現實,安住於現在,而不是陷入了過去深渊。他的方法就是每次都不停去反思和改善,尋找真正的自己。
當財富、名譽大量累積時,他以如實觀察,知道一切是緣起的,財富不會無緣無故出現,也不會無緣無故消失,本質上不一定是好事,也不一定是壞事,如果以善心善巧運用,可以繼續以善緣結善緣。
脫軸之後,當別人不守禁語戒時,他不再用「他們在忽視自己」、「敵視」、「孤立」、「受害」來量度別人,不再以這些念想為軸心而轉,而以善心中的善和悲來量度,他感到了善心所有的輕鬆和自在,抹去了傷害,重新找回了友善。
離開家人和熟悉的環境時,他不再害怕獨處,甚至能在人群當中獨處而沒有孤立的感覺。
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所謂挫折,對於強大的內心來說只是讓自己變得強大的機緣,對於弱小的內心是讓自己弱小的機緣,因此,對於大部人來說短暫的演藝事業,他不再害怕失去成功,或著面對失敗,將來的某時某刻,當他不再大紅大紫時,他也必然能夠坦然活另一種的精彩,因為對於自律者而知,經驗只是經驗,所謂的成功或失敗只是慨念而己,他早已看破了兩者之間的必然性,更差的旅程他也走過了,而且還變得更為強大,他犯不著擔心會應付不來將來的挑戰。
軸心、傷痕和弱點
精神上的傷痕一直都在,總是將人的意識和無關的外境相連結,這個連結就是自我,是無明、慢心所和邪見心所的作用,於是,所有的風風雨雨都變成了針對自我的風風雨雨,變成惡作不停地內耗,自我削弱,自我毀滅。
我們的精神弱點如同臉上的傷痕一樣將意識固著了,克服了這個弱點,固著的力量減弱了,就能終止一個個的小輪迴,得到自由的機會,進一步修習更高深的法,可以終止生死的大輪迴。
關鍵是我們必須自主地發現這個弱點(正念、知識),自主地自我立法(持戒),自主也持之以恆,變成習慣,這時意識自動就能掙脫問著,得到自由,所以,在眾多良好的習慣中,自律無疑對修行者來說是最基本的。
假如我們是被教育、被逼去接受規條,不明規條的內容,不覺知其重要和實踐意義,不持之而恆,不培成習慣,那麼我們還會總是被拉回固著點,永遠被奴役。
又假如陳坤只是獨自一個面對滿心的傷痕,不行走,不禪修,不去除心中傷痕,結果只會是傷痕在重複的運作加強成為情緒黑洞,他最終的可能走上自毀的路,和很多年青、成功的演員一樣。
脫軸:自律、自知、自我立法
自律即是為自己立法,帶來了自知,作用等於抹去了心中的傷痕,卸去不善的軸心,重新帶來了能量,去除了他的其中一個強迫症傾向,就是得不到所有人的認同,例如禁語,就是失敗的,別人就是不尊重他的,想孤立他的,他可以約束自己,不讓已經生起焦慮繼續影響自己,不再害怕失去親人、成功、安全和認同,然後反思,是否所有的行走者遵守禁語的要求,行走的活動才是有價值的?換句話說,這是善還是不善,是「需要」還是「想要」?是表象還是本質?是「相連關係」還是「因果關係?」
同時,看到了自己內心的惡作傷痕,他也明白了人人心中都有傷痕,他對人也多了包容和慈悲。
輪子只是重複地圍著一個軸心在轉,卻可以轉到千里之遙,我們總是圍著幾個念想在轉,卻走完了人生,軸心如是不善的,無明即增一份,是善的,明則可以增一分。
欲要完整開發善心,必須先脫掉不善的軸心。
經過了悠長的八年,他才終於放鬆了,不讓自己繞著舊的軸心轉,找到了新的軸心,才明白真正需要的是甚麼,他終於自己立了一條可以自由奉行的規條,看到了本質層面的世界,知道一切都是緣法,而不是能決定他心境的因,他終於重捨平靜和從容,他是怎樣在0.4秒間完成轉念的呢?
超脫了一個個小輪迴的他,不再以過為食,而改為以過為鏡,透過別人和自己的過失來明解人生。
如果在行走中轉動,反思、改變、提升也是一種懺罪的方式,陳坤想透過行走,和隊員一起,以一種比較健康的方式和反思來自過去的影響,找出性格上的各個弱點,破除各種界限,重新自我立法,依之成為習慣。他選擇了行走,也可能是來自潛意識的影響,行走和他過去的經驗有相似的地方,而和他背景相似的隊員也因此得益不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界限,並在過程學懂了收發自如,掌控心的技巧。
脫軸之後
軸心成為我們感知模式的主題,「受盡冷眼」的感覺源自於敵視界限,意識會主動尋找外來的「眼光」來經驗「冷眼」,有些軸心是可以輕易找出來,有些藏得比較深,對於陳坤來說,包括「孤獨」、「捱苦」、「孤立」、「忽視」,「情緒化」、「情緒低落」、「被動」和「攻擊性」等等。這些軸心並不會因為他不去注意而消失,只會暫時潛伏,直至人生中的風波出現了,弱點就會再次作用,將他拉回深淵,這些都是他的精神包袱。
順風航行,我們很難分得清向前的力量是自己的還是風的;逆風航行,船的真正動力也很分辨,我們很難去分得清有多少動力被風抵消了。沒有自己的動力,只能被風所左右,有了動力才能得自在。生活一切順利時,是自己的力量還是命運的力量令自己感到暢快?一位順風順水、正值高峰的演員,是市場推動了他,還是他本身的素質推動了他?他走的方向,是自己想走的,還是被市場的力量推動著?他的追求是真的來自內心的,還是被外境影響了,以致誤解了自己是喜歡這個方向的?
陳坤成功之初非常突然,還算不上是幸運,只算是有點福報,如果他不去轉化意識中包袱,掌控不了自己的心,也會和其他人一樣掌控不了人生方向,結果很可能也會在下一波的風浪中沉沒。
大部份人是不自知的,在業的推動下,沉淪於市場的推動而不自知,他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能力,甚至自己的興趣,一些成功的演員,迷失於外境順逆和名利之中,由於缺乏自制能力,浮燥易動,囂張妄行,目中無人,更容易被人利用,推向不熟悉也沒有能力應付的商業世界,遇上商業上的考驗,不懂得靈治改變,不懂得怎樣將考驗轉化成商機,僵化地固守舊有方式,尤如一艘沒有了舵的船,注定了經不起風浪,結果或經商賠本,或沉迷欲海,看看本章的個案就會很清楚,但有種人卻有這種避免犯錯迷失能力,他們的自知之明,他們對自己的掌握是怎樣來的?
脫軸之後,他將感受輕鬆自在,這時,他應更進一步,將這些「包袱」化成為精神財富。他的方法是甚麼?為何他會選擇和一班年輕人去行去?目的是甚麼?行走的力量隊員有甚麼得益(關注點4🤔)?這顯現他在精神修煉中的那一些進步?(關注點5🤔)
以此佛陀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文章十三個案: 赵薇出事那一晚,黄晓明向左,陈坤向右
討論問題:
和所有人一樣,當紅明星經商或成功商人投資電影成功的案例不多,更常見的是賠本,但還是有人不斷下海經商或投資電影。成功的演藝事業和商業往往是不能互相複制的。陳坤的「悲慘童年」留下了很深的傷痕,在這類事上反而令他遠離名利場,不會迷失於名利和酒色財戲,關鍵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