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5日星期三

自製後悔藥 (辨析心所:愧心所)

 


世上沒有後悔藥賣,不過我們可以自製。


後悔藥當然不是用來倒流時光的,讓你作出不同的決定,因為和過去不同的決定,不一定是更好的決定。


例如,你買六合彩,差兩個號碼就中頭獎,讓你倒流時光,中了頭獎,不一定代表生活就更好,反而可能會更差。


同樣,你選了不同的學科,不同的伴侶,甚至不同的父母,也不代表生活會更好。


後悔藥是用來治療惡作和嗔的,主要成份就是慚和愧,用了就不會被悔恨折磨了。


《一位禪師的臨終懺悔》文章提到禪師,他的後悔藥是懺悔,也是提升善心的好方法。我們可以用慚與愧來對照。


我曾參學過的禪宗師父說,禪宗所謂的悟,有多層,開悟不等於就了生脫死,開悟後起修,等於見到了解脫之門,努力修行,才可以入門,再經過多次的悟,才能最終達至了生脫死。所以有傳,宋朝大慧宗杲禪師大悟十八遍,小悟不計其數。


文章中的禪師,在境界上,連最入門的開悟都還沒有達到,心不明,也見不到性,算是未入門,因此真正的修行還未算開始;在功夫上,他算是有點成就的人,能看到不完整的過去和未來業,這也是一般人所熱切讚賞和追求的,但他的天眼也是有限的,看因果也不太清晰,對吸引信眾可能有點幫助,例如寫一首詩,以顯示自己的神異,對修行解脫實際幫助不大,更可能對接引信眾有負面的影響。


他有一定的修行成果,所以在臨終前,可以很平靜些反省自己的人生,並為下一段的人生作出最好的準備,他開發善心的方法就是懺悔,值得我們學習。


他的故事令我們想起佛門的才子Vaṅgīsa 尊者的故事,都是因為慢心的關係,強烈地需求別人的關注和支持,特別是女性的弟子,也需要透過指點和操控別人來過日子,不過Vaṅgīsa 尊者就生起大慚愧心,向阿難陀尊者請法,很快以此因緣證得四果。


慚是願自己有行善的緣法和行善,愧是願自己有止惡的緣法和果報。


假設某人批評了我們,而且是不合理、不公道的,而我們又這人生起了嗔心,並即將口出惡言時,如果有愧於惡報,就會積極地防止自己出惡言,即使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但口出惡言可能就會避過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如果有愧於止惡的緣法,就會去分析為何對某人的這些行會生起界限作用,同樣也積極去修習梵住心向修習梵住心的善知識互相學習。


禪師的懺悔,有大量和愧相關的地方,例如,愧於果報的有起碼三處:


『這幾月我一直在懺悔。懺悔我造的業,懺悔我做過的錯事,懺悔自己沒能眞正盡孝,懺悔自己曾經傷害過朋友、親人,懺悔曾經說了很多妄語……懺悔我對愛過我的女人帶來的心靈上的傷害;懺悔自己的無知對同修帶來的誤導。』


『他說:「你不燒,那我自己燒。這些沒有價值的東西,不燒何用?我沒有得道,那些知解宗徒的文字,到頭來都是魔障,我自己是清楚的。燒了書稿,以免贻誤後學,以免增我罪過。沒有眞正明心見性,所談所說盡是野狐禪啊,你想讓我墮落地獄嗎?」』


『他沈靜地說:「我一生說法講經,辯論是非,因爲沒有得道,沒有見性,說了妄語和見地不正的話,報應在身,得病在口腔、食道、胃。」他的臉越來越消瘦,因爲坐禪,精神尚好。』


愧於緣法方面主要在他的四個忠告中,起中一個:


『不要輕視任何不懂佛道的人,哪怕他們見解幼稚、錯謬,都不能笑人,我這一生笑了很多見解錯謬的人,結果自己遭到報應,每一個沒有開悟的人都是未來佛,一旦開悟就是大師,你怎能嘲笑大師?這道理我懂,但習氣、傲氣使然,給自己招了不少禍端,最近一月所懺悔的,就是我曾經輕視過他人』


這裏的「習氣、傲氣」,主要由慢心所引發,慢心所很多時會和貪心所和邪見心所相應。


其實,禪師可以進一步生起愧於緣法的觀察,例如,自己戒德不清淨,還有,自己有太多的慢心,喜歡別人關注,憎惡別人的批評,貪愛各種欲樂而生起愧心,生起斷除的願心,正如Vaṅgīsa 尊者所發的愧心。


另一方面,「慚於緣法」和「慚於行為」,是兩個層次的善法。以禪修為例,我們生起對修習梵住心的慚,如果是慚於行為,就會生起了動機,積極去修習梵住心,如果是慚於梵住心的緣法,就會多些了解梵住心的理論、應用,和向修習梵住心的善知識互相學習。


禪師的懺悔,也有和慚相應的地方,慚於行為例子是,禪師知道自己的業很重,於是修習一個月的懺悔口業,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犯口業),也知道怎樣去清淨自己的口業(懺悔),即使不太清楚是否有效(因為他的天眼是有限的),也有信心去奉行。


另一個的例子:


『我這十余年來也有一點點虛名,來拜師的人偶爾有,我深記禪者之戒,從來沒有收過「徒弟」。有人給我磕頭,我就趕快跪下給他磕頭。這都是禪者的教誨。』


慚於緣法,可以理解成,感到當下的狀態未如理想,對更高的善法生起歡喜心和志向,並思維應該具足哪些緣法,例如,已證初禪者,慚於自己的修行,欲證更高的禪定。


禪師在這方面的修持比較少提及,要注意的是,不代表他實際上沒有修習,可能只是沒有和他的朋友提及。


他提到有關慚於緣法的,也有幾處:


『我要走了,還是投生西北吧,西北窮一點,但人厚道,佛道的根源甚深。』


『踢恨點,爭取在你一踢之下,我當場開悟。』


『再來求道道安在?康甯福壽非吾望。』


在佛法修持中,最高的慚,就是祈願具足證得涅槃的緣起基礎,包括,可以繼續接觸正法和三寶,尤其是出家人的戒德,在禪宗的修持中,特別重視能遇上一位可以接心的師父,而不止於遇上這一生好友,他也可以發願會遇上不會有太多機會引發慢心的環境,例如,出生不要太好,各方面的際遇,不要太出色等。


禪師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為何會追求世人的認同?各種的欲樂?


佛陀說,沒有內在喜悅的人,就需要追求欲樂去感受快樂,如果禪師有禪定,就不需要追求外在的喜悅了。禪宗以禪為宗,是非常重視實修的,真正禪修的禪宗,持清規戒律極嚴,禪僧的坐功一般都很高。禪宗也很重視學習,以往的禪寺,夏有夏安居,冬有冬安居,兩段期間法師都會全程留下,寺院也不接受外來的法師掛單,冬天參禪,會打禪七,夏天參學,會學習三藏。


這位禪師的慚,其實可以包括,遇上明師,加入真正禪修的僧團,才有機會建立相關的緣法基礎,不一定只限於西北的僧團。


人難免會遇上不如意的事,也會有所失落。我們讀了禪師的懺悔,也要想想,在這生夢醒之前,自己要追求的究竟是甚麼,然後發大慚愧心,去建立相關緣法和果報,就可無悔,更可以進一步地具足超越的動力。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