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5日星期三

渠通之時(辨析心所:無貪、無嗔)

 

哪個他是真心地在笑?

塞渠對日常生活影響太大,我們很自然地盡快想去通渠。


首先,可以嘗試用清潔劑溶解塞渠的污物,如果不行,可以用水泵將污物泵出,如果再不行,可以高氣壓槍分解污物,如果再不行,可以用金屬線將污物破解,當污物分解了,渠就通了。 


渠塞時,在水的浸泡下,我們感覺不到污物的氣味,在這個通渠的過程中,無可避免,污能會浮出,發出難聞的氣味,即使渠通後幾天,才會慢慢消散,我們還要去處理這些污物。


同理,過去的負面經驗和記憶,會以「貪」和「嗔」等不善心心所,塞住了心,當我們要通心時,也需要將這些令人難過的不善心所「或」出來,這個過程也有可能是非常不愉快的。


不過,當心被「貪」和「嗔」等不善出所將出水口塞了,如果遇上一些惡所緣的外境刺激,例如被無理責罵,就會被「嗔」心所將境塞住在心中,不停重演故事,相反,如果心是通的,很快就會排出這個刺激,不留一點痕跡。又例如,看到有新型號的手機上市,心如果是通的,就會讓這個刺激經過,不會被引動去購買,除非真的有需要。


通了的渠,沒有「貪」和「嗔」,能夠沒有障礙地捨去根塵刺激,就好像一顆善心一樣,具備「無貪」、「無嗔」和「中捨性」等善心心所。


在「無貪」心所作用下,心不會黏著目標,如執取這是「我的家人,我的住所,我的形象,我的觀點,我是對的,你是錯的」等。


在「無嗔」心所作用下,心不抗拒當下經過的外境,不會破壞當下的境,人變得容易很輕鬆,不會以嗔為所緣。


「中捨性」心所,令心保持動態的平衡,不偏不依,如實看清所緣,不會特別偏於或執取某些心所或概念。


如果是善所緣的刺激,例如被稱讚,通了的心,也會很快放下,不會生起貪,所以不會有苦,例如,下一次聽到其他人會讚,不會妒忌。


如果聽到其他人與自己有相反的意見,當其他的見解通過心時,不會遇上任何抗拒,如『這和我的見解相反,他是錯的,他不應該這樣說』等等思想,正如一條通暢無阻的排水渠,無增無減地將水排出,然後如實覺知,這個見解只是業所生成法而己。


通了的渠的好處是顯然易見的,即使我們要在開始時要忍受難聞的氣味和要去處理肮髒的污物,也是值得的。


同理,對修行人來說,通了的心,好處也是顯然易見的,即使我們要去處理多年以來,深藏在內心各種界限,痛苦的回憶和感受,


但為甚麼仍然有人寧願保持心塞的狀態?世上為何這麼多「萌塞」的人?為何他們不透過禪修去將心通去?


通心和通渠一樣,都是需要努力的,要忍受去分解痛苦的過去和界限,放下各種的己見和習慣,和放下「心塞」的好處。


心塞了,每次看到有不善的心生起,我們都可以歸疚於外境,不需要反省自己,正如渠塞流出的污物,我們可以視為是新倒進的水所造成的,這樣,就不需要面對自己的問題,可以保持平衡,又好像鼻萌了,就聞不到臭味了,臭味就好像不存在了。


世間豬頭何其「冤」,故此眾人多萌鼻。


心通了,我們如實覺知外境和別人的狀態,就不會萌塞,不會固步自封於自己的內在世界中,不會對別人的苦無動於衷,更不會向別人的傷口灑鹽。


心通了,無論遇上善所緣還是不善所緣,都會以最快的速度排出,內在的平靜喜悅,都不會被動搖,同時,我們也能保最高的彈性,能夠靈活處理各種問題。


心通了,再遇上「冤」豬頭,那些微細的概念和感受馬上就被排出,甚麼也不會留下。


心通了,再遇上心塞的人,正如再遇上渠塞的情況,我們都能以梵住心和無量心去相處,對境心不增不減,利己利人。


心理學家的看法時,當人真心地在笑時,也即是說是「心通」的狀態,嘴角會向上揚,心不通,客氣地笑,嘴角是不動的,這時,我們會感得他笑得有點「假」。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