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8日星期六

輕業重受何其冤? (辨析心所:思心所、不善心心所)

 

貪令內心貧乏,無視自己所有


世上有種普通版的藥,很貴,要吃很多,才得稍為令病痛舒緩一下。


另外又有一種特效藥,很便宜,很有效,只是吃一點,病痛就會大大舒緩,甚至完全治康復。


在甚麼情況下,絕大部份的人,只會去買第一種藥,而完全不用不著特效藥?


我們造業可以透過身、口、意,哪一個層次的業是最重的?


同理,一個人要受業報,也可以透過身、口、意,哪一個層次的業報最令我們受苦?


佛陀教導我們:「思即是業。」


說明意業是最重的一環,甚至比其他的層次重要得多。


假設你在小時候被責罵,心心不憤,覺得自己被冤枉了,過了三、四天,還不停在想。後來你又間中不停被不同的人責罵,心結越紥越深,不幸變成了界限。


長大後,當惡報出現,被人再次無理責罵,這時的惡報(口業),本來是輕的,例如是-1,但如果引發了你的界限,你的反應就會很大變成-10,而且不停在心中返炒,變成100x-10,輕業就變成了重受,一隻烏蠅撞玻璃,就變成了一億隻烏蠅撞玻璃了。


假如你掌握了自己的心,只容許這項惡業在心中出現幾次,或者,你可以在一分鐘內,捨斷界限,停止相關的念頭生起,甚至好像佛陀遇上的惡罵婆羅門一般,沒有半點的反應,那麼,這項惡業就止於身的層次,對你的影響就少得多了。


輕業重受時,人掌握不了自己的情緒,更掌握不了自己的心。一個成長充滿痛苦的人,即使父母沒有責打,只需忽略和偶然的惡罵,就可以帶來嚴重的後果,可見失控的情緒有多大的影響。


忽視可以引發邊緣人格,包括有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想藉自殘等威脅他人,吸引家人注意,等家人注意了患者,他們又不滿意,繼續自殘,主因是情緒難以控制,憂鬱、焦慮,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等,在眾多的心所中,邊緣人格的疑心所,慢心所、嗔和痴特別活躍,以致經常會亂想自己被拋棄,非常固執等。



基本情緒處於失控狀態時,對於少量刺激都會放大來看,更達到狂躁的層次,感到失控,正如駕駛著一架車,但不能夠控制引擊的加速或減速,連方向控制和停車的能力都成疑問。


尤其是對著家人和朋友,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感覺是很糟糕的。


情緒失控將所有善法、惡法都同化成為惡法。


我們來看看林昭生的故事,她小時候,由於比較肥胖被嘲笑,加上失業的爸爸脾氣很壞,因小事而惡罵,經常威脅要拋棄她,令她對自己的感覺很差,這是嗔和疑的作用,令她分不出真假,以為真的要拋棄她,在疑的作用下,她不能介定自己的自我,不能形成健康的自我,但她又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父母的認同,這也是貪,其實本質上,這裏的貪和嗔都是基本情緒中興奮,貪和嗔不同之處在於認知,嗔排斥別人給她的定位(肥胖、無用、拋棄),貪是渴求一個新的定位,其中和貪相應的慢心所就是定位的結果,於是她總是貶低自己,貪和嗔雖然都是激動,但貪是悅受和捨受,嗔是憂受。想方面,貪的擴大自己,例如想擁有一些東西。嗔是保護自我,所以自己擴得更大。這方面是相似的。


在疑心所的作用下,『小六那年。好朋友一天到晚心情不好,有天她被激怒了就拿美工刀割腕』,在疑的作用下,她就認同了這個方法,她只是偶然接觸到割腕的同學,但在失控的情緒下,起了學習的心思,讀高二的有天,她感到被同學操縱,發現用自殘的方式,可以取回自主權,自此以從,就用上了自殘的方法,可是家人由於不明白她的處境,而不為所動,結果越割越失控。


在她小時候,在激動情緒的作用下,她會在事後不停地在不善心的基礎上回想,將貪和嗔都放大了,等於坐上了不停加速的列車,結果小事化大,直到某一天,這輛列車已經停不下來,所有輕業,都在加速後變成了重業,她究竟想要甚麼,連她自己也不清楚(疑心所),即使父母認同了她,其他人也尊重她,她總是在貶低自己(慢心所),正如戴安娜王妃,再也不扭轉自殘的行為,和狂暴的情緒了,因為她已經失控了。

 

自殘的人有強烈的內嗔,她的這種內嗔是怎樣形成的?簡單來說,小時候被多次的嘲笑和惡罵,累積了大量的嗔心,令基本情緒很興奮,當然是傾向負面的,在認知上和其他情感又得不到平衡,不能平靜,令基本情緒更加失控,只能以抑壓的方式去處理,長期這樣抑壓,就會變成抑鬱和躁鬱症,感覺會非常差,以致失去了認知上的自制,自殘,可以為她帶來情緒釋放,找回片刻控制的感覺,但這種直接刺激方式是最差的調控基本情緒的方式,情況只會越來越失控,為了得到對自己的情緒控制感覺,『她寧願被叫瘋子,而不是有精神疾病,就是這個原因。』


她開始時主要不是嗔恨自己,後來才發展成嗔恨,開始時是貪著得到父母的「喜歡」,但失敗了,於是以同樣的興奮作為基礎,慢慢轉成為嗔。


後來即使有人關注,例如她媽媽,但也得不到她想要的,所以問題不在有沒有人關注她,而是她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穩定了,才能看清楚實相,才能確定自己想要的。


要能掌控自己的心,尤其是情緒,然後為自己定立的方向才是有意義的。


邊緣人格的標準治療方式是讓她去做一些有滿足感的事,例如戴妃去做善事,慢慢將心平靜下來,她就會赫然發現,其實身邊的人,一直沒有離棄過她,只是她自己不知道而己,原來一直需要的,從來都在身邊,她的苦,算是白受了


與其努力去定位,找到自己,不如先平靜自己的情緒,更為有效。


再進一步,是透過更深層次的修行,去掌握自己的心,直至,證得不動心的層次,這時,業報就變得容易忍受了。


我們要經常反思,我們大半生操勞,營營役役,為自己準備了大量的物質和問題多多的人際關係,去應付在身和口方面的惡業,例如老、病苦等,我們又做了甚麼,去為自己準備、應付比身、口業重要得多的意業?


我們有沒有本未倒置?我們是否明白,失去掌控情緒和心能力,我們就只能買到普通版本的藥,而不能用到特效藥後果?


佛陀非常重視調控基本情緒的方法,他甚至教導我們去掌握自己心的方法,大家都可能學過,你能指出是哪些方法嗎?


背景閱讀:

 

【林昭生心內話】

 

至今,林昭生仍戒不掉自殘,但她慢慢學著尋找活下去的希望。她總認為,就算成了一個瘋子,也要努力想辦法活出自我的價值。

 

林昭生:瘋子也想有價值從小我胖,不記得有多胖了,只記得我腿超粗,討厭穿裙子,在學校不敢上廁所,憋一整天尿,總是在放學路上尿褲子。

 

回到家,失業的爸爸脾氣很壞,檯燈沒開也能連罵2小時。每次生氣,他就罵我:「我要把妳丟掉!」陰影伴隨著我長大,我偷偷存錢,把自認有價值的東西,收進一個很大的「離家出走包」隨身攜帶。

 

我第一次知道人可以去死,是小六那年。好朋友一天到晚心情不好,有天她被激怒了就拿美工刀割腕,幸好割不太深。上國中,我練習拿鐵尺在手臂割下30幾道紅色斑痕,突然意識到,我也可以主宰我自己。讀高二時,有女生跟我告白,卻動不動情緒勒索,麻煩死了,於是我叫她選一個數字,她說27,我就拿刀子在手臂劃了27刀,把她嚇跑。

 

不知何時起,我陷入憂鬱,老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剛開始,我會用手瘋狂打牆壁,打到瘀青、流血,或跑步跑到很喘倒下來。我甚至有了砍自己的衝動。第一次割開皮膚,看見鮮血、脂肪噴出來,紅紅黃黃的很噁心,而且超痛,但我必須要割。到目前,我的左手、雙腳、側腹、胸口到脖子全是刀傷,一層疊一層數也數不清,最高紀錄是一口氣縫了300多針。

 

起初,我想辦法遮傷口,被醫院通報後,確定自己會自殘,乾脆自暴自棄繼續割。媽媽不太哭的,只有外婆去世哭過一次,但當她被爸爸拉來急診室,走近我之後倒抽一口氣,便哭著跑掉。有一回在家,她發現我手腕上有半棵樹的刺青,溫柔地說:「妳要好好保護它,別讓它被砍倒。」我突然無言。媽媽很希望我能給她一個警訊:為何我會變這樣?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我明白她關心我,但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一旦憂鬱,就想割自己。

 

醫生診斷我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又有躁鬱症,我五度住進精神科病房。住院時,幾度感覺自己變不好了,該受罰,忍不住拿擠牙膏的扣環,去戳舊傷口,戳到鮮血直流,最後被關進保護室,四肢和腰牢牢被綁起來。

 

坦白說,我不喜歡「精神病患」一詞,寧願被叫瘋子,前者等同弱勢,後者至少有顛覆性。我沒接受心理諮商,服藥是貪方便,未必是最好的治療。我目前讀心理學研究所,支撐我活下去的希望是未來當諮商師,以自身經驗幫助更多人。課餘我去做NGO(非政府組織),還打算搞一個「流浪者計畫」瘋子版,一方面希望別人別把我們看作異常,另一方面是異常也無所謂。就算是瘋子,也可以活得有價值。

 

我們之前提過一個現象,很多心理諮商師或心理醫生本身小時候都有精神困擾,造成他們很強的動機去學習心理學。這個個案中的林昭生也一樣,大家看後,可以分析一下:

 

1.    林同學家庭算是不錯,但卻有自殘的習慣,是一個典型的邊緣人格,起因是甚麼?

2.    她為甚麼要偷錢?為甚麼寧願被叫瘋子?

3.    她的情緒本質是「嗔」,她的內嗔是怎樣養成的?

4.    她想透過嗔和自殘,去平衡哪些焦慮?得到那些好處? 

5.    她的家人,如媽媽並不明白「病因」,為甚麼會導致她的情況更差?

6.    參考上星期的文章中的老鼠實驗,然後用貪的角度來理解,她的自殘,所為何事?為甚麼會越來越利害?

7.    嗔和貪有甚麼相似的地方?兩者關係是甚麼?

 

第一題至第五題,可以參考梵住心十五之二筆記和講解。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