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多面人是佛心還是魔心? |
我們繼續深入一些,看看意業有多重要,同時,也可以深思一下,為何心這麼難掌握?
佛教的教理是身、口、意業中,意業為重,而且重要性比起身和口業大得多,其中包括造業和業報,這和古代和現在的很多主流思想都有所不同。
我們從一些比較極端的情況中,可以看得清楚。
例如,一個身、口做善事的人,幫助人渡過難關,但如果他的心生起的前後,又是善,又是不善的,那麼這是善業的,還是不善業?
和這部經中,無子富翁在多生前,供養了多迦羅尸棄的辟支佛食物,這時他的心是善的,但他很快後悔供養,不停作意,應將食物改給奴僕。只是一點點的食物,為何他的心這麼難掌握?
為何他事實上只是出了1分力,但在心意上卻感覺出了100分的力,而因而後悔?
他的基本情緒很可能也是混亂的,對財物有很強的貪,即是興奮的感覺,同一種感覺也會引發嗔,害怕失去財物,所以才會容易有惡作,才會去殺人奪財,他的情況,正如一個對手機或毒品上癮的人,被奪去手機或毒品一樣。
財物之對他的情緒刺激,正如快感按扭之對於老鼠,自殘之對於林昭生,賭博對於賭徒,手機對兒童一樣,都是以外物刺激基本情緒的方法,是不善巧的。
他的這個業,身、口業是善的,意業中的善心,只生起很有限的次數,然後就是更多的意業上的不善業,兩者混合,變成很奇怪的業:雖然有財富,但會如奴僕一樣,不能享受,因為單單是擁有,已經足以滿足他情緒中心的刺激感覺,而這種類似上癮的情況,會令他忘記自己和家人的基本需求。
他的身、口業和意業不一致,有矛盾,會削弱善業,增強惡業。
這些情況現實生活中也有,據一位香港慈善家的後代所說,他雖然是鉅富,但家中日用頗為寒酸,財物都用來捐款,無論是家人和自己,在日用方面都頗有不足,日常生活中,孤寒財主不是罕見的。
又例如,你出了1分力去練習英語,但在界限的作用下,感覺上是出了10分的力,覺得很累,生起了抗拒感,很快就放棄了繼續練習,如果你的基本情緒和認知都是正常的,你會如實地感到只是出了1分力,就會有更多的動力去學習。
你也可以想想,是否可以享受當下自己所擁有的,還是在為用不著的財富奔波,不懂得善用自己的資源?是甚麼力量在牽引著你?
要注意的是,如果他的基本情緒是平靜的,出現這種混亂的情況機會就比較低。可惜事實上他的情緒是失控,會小事化大,經常抗拒善法。
供養辟支佛有大很的善業,於是他上升天界七回,由於天界沒有奴僕的惡業,他可以得享純綷的善業。
再回欲界七次時,仍然是富翁,不過就心會如奴僕一樣的心態一樣,不能享受。
他在那一生,為了奪財,又殺了兄弟獨子的生命,於是,在這欲界七次的生命中,也是無子的,一直不能享受所累積了財富,死後一無所有,只有餘業。
當他的善業完結了,殺生的業就會出現,令入地獄受苦。
無子富翁不知道,即使是善的身、口、意業,如果混合上時間更長的不善意業,混合起來,仍然是以惡業為主,而且會令之前的善業,變得可有可無,作用不大,他以為在心中想想,對其他人又沒有傷害,是沒有關係的。
我們可以反省一下,平日對人處事,很可能是口不出惡言,身不作惡事的,但如果任由意發出不善的心,不停生起敵意,加以批評,當中的不善業可能更大。
同理,當業報出現,例如,我們被人誤解而毒罵時,即使身、口業上是善的,業報是很小的,但在事後,任由自己去回想被罵的事,而起了嗔心,其實仍然在受惡報,並且在做新的惡業。
世間智慧,受了委屈,只要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就已經足夠。
其實,更重要的是心不動惡念,以善心回應,就能以最合適的方式相處。
只是惡念是由基本情緒再加上認知作用推動的,如果一個人,他的基本情緒經常都在興奮當中,又或者在抑壓當中,那麼他就不能控制自己的心,任由潛意識發動界限,正如那個林昭生、智鼠和無子富翁一樣。
又例如,和家人有些小誤會,大家都避免了罵戰,但卻在基礎情緒中的興奮感推動下,幾成了嗔心,任由自己對家人生起惡念,以為只要不出口就可以,雙方言語上客氣,寶際上各懷鬼胎,不地互相批評,其實也是延續了惡報,同時也不停製造新的惡業。
常識都知道和家人有誤解,一定要馬上溝通,互相諒解,不應口出惡言,但一般人不知道意業的重要,以為只是說說而己,對對方的影響應該不大,而不知道,人的意識大都不是自主的,任由自己的心任性而為,一時不小心,一句無心快語,例如林昭生父親對她說要放棄她,在內心風暴的增強下,可以輕易催毀一個人的情緒健康,而不自知,因為意業是內在的,不容易觀察得到。
掌控自己的情緒,進一步掌控自己的心,首要知道情緒的原理,和意業的重要性。
讀了這個故事,我們也許會明白龍樹林寺,為甚麼居士供養僧團時,必會唱頌經文。
防意如防城,我們應注意節制自己的六根,特別是意根,日常生活中,無論在想甚麼,都是在受業報,也會在造新的業。
無論怎樣,都不要用不善心來懲罰自己。
無論怎樣,都要訓練自己,以善心來獎賞自己,不要讓不善心拖延自己成就善法。
在善的意業下,當你行善出了100分的力,你感覺上只是出了1分的力,自然就會有繼續行善的動力。
所以,做一個好人,對自己好些,先有一顆好心。
如果你學了多年的佛,只學得佛口和佛的行為,但內心充滿魔念,那麼你是分裂的型的人,還是一致的人?
身口業一致是善的人,人會變得很有力量,重的惡業可以輕受,善業重受,生命軌跡穩定,造善業更有力量,更重要是還有超越的可能。
身口業分裂的人,佛口魔心,輕業重受,善業輕受,惡業重受,擾亂不安,時上時下,超脫無期。
所以,怎樣才可以做一個三業一致的好人?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