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怎樣的心境才能完全接受自己? |
有一個心理實驗是這樣的,有兩組人,一組看正面的圖,例如美女俊男花草樹木等,另一組看負面的圖,如戰爭圖片,然後兩組人一起看同一組的中性的圖片,結果兩組對同一組的圖片的感覺,有沒有分別?
正面組的會說中立的圖是正面的,而負面組的說中立的圖是負面的。
如果將這個實驗修正一下,兩組人看正面和負面的圖片次數增加,然後再看中性的圖片,會不會令正負分差更大?
一個「正常」的小朋友,每天花兩至三小時玩電子戰爭遊戲,再上網兩至三個小時,接觸的多是一些負面的事,回去學校,如果也是負面的多,那麼他對社會和家庭會有甚麼感覺?十多年後,又會怎樣看社會?一旦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觀感,要改變,容易嗎?
你的日常生活,看圖片,是正面的多,還是負面的多?
我們一旦開始想某件事,無論是意識發動的,還是潛意識發動的,當下的思緒,會影響將來思緒的方向,而當下的思緒也是由過去眾多的條件組成的。
要保持客觀,不受過去影響的太大的話,要耐心等待這些條件緣滅,然後當前念停下來了才可以。
那麼要前念停下了,容易嗎?
想像一下,你本想要坐一卡向東的列車,但車已經開動了,你才發現上錯了車,你會怎做?
你會自己按緊急掣煞停車嗎?
你會要跳車嗎?
當我們已經身處己開動的列車上,自己可能不太覺得在移動,但從地面看,速度是非常快的,已經暫時身不由己,同樣,我們的現在,是由過去緣起的,由過去一連串的作意和行動造成的,當下不可能說變就變,如果要變,必須要另外相反的一連串的作意和行動,然後耐心等待。
當下不是憑空出現的,由過去眾多的緣法緣起的,同時,當下的作為,必然會影響將來,只是緣法需要時間成熟。所以說:「此時此刻,盡包過去未來。」
又想像一下,你和朋友在外地乘火車出遊,你們的班次取消了,你們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到達目的地,你選了一種,你的朋友選了另一種,大家各持己見,開始有點火花,討論時言語間含沙射影,甚至尖酸刻薄,各不相讓,你想快點解決問題,你會怎樣做?
當界限作用,例如,和一個強迫型的人一起旅行,他覺得只可以用一種特定方式去目的地,其他的方法都不行,而你不理會他,堅持用另一種方式,這樣就會觸發你朋友的界限,於是他腦中不停批判你或他自己,焦慮不由自主地加強,再加上你不停否定他,繼續觸發你的界限,很快他再也控制不了自己,如登上了思緒列車,一旦發動了,只能跟隨列車而去,不停地反對你,嘗試左右你,如箭在弦,再也控制不了自己,對於他來說,山易平,意難轉。
當你和朋友在旅行途中爭執,你可能會為對方的頑固而感到憤怒,這時,可以觀想一下,雙方都好像各自身處不同的思緒列車上,然後再觀想一下,怎樣才可以解決問題。
分析一下,我們會明白難轉的原因,在於動力太強,如果在過去的多個時刻,我們不停地就某件事想了很多次,例如,要去試某名菜,一旦緣法成熟,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想,甚至要行動,不能說停就停,正如買了一張長途火車票,上了車後,很久之後才會有站可以停下來。相反,如果只是隨便想了想,就如買了一張短途票,很快就會有站停下來。
最後,想像一下,一位身處控制界限列車的人,要求你排隊時走前一步,你忽視了他,以正常方式排,因為你已經以這種方式排了很久了,你的忽視就會繼續觸發他,令他感到焦慮,不明白為何你會「亂排」,此時此刻,他是沒有能力去離自己的思緒列車的,相反,如果你以悲心體諒他,明白他的苦,隨順他,他對控制界限就會產生貪,等於買了新的長途票,令他的思緒列車力量更強,下次,這位喜歡控制人的人,就會繼續指點其他人了。
對你來說,這是練習停站,離開不善的班次,換上善的班次的好時機,你可以隨順他,也可以不隨順他,只是以善的心來回應,不會為固執而固執的堅持自己的方式,
在善心的狀態下,回心轉意是相對容易的。
一般人,尤其在界限作用下,是沒有能力去「離」的,正如身處到飛馳中的列車,人不能跳車一樣,人們總是不由自主的,在不同的不善思緒列車上高速前進,或轉來轉去,再加上痴的作用,當他們和其他人溝通時,很難明白自己和他人的狀態。
假設有個人每天都上網,看新聞和維持社交,然後又會玩手機上的遊戲,看看電影或電視劇,還有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由於現時的社會氣氛多是負面的,那麼,他不但身處多重不善的列車上,在不善心的影響下,思想和個性都會變得很僵化,也會為自己的將來購買更多的車票,不知不覺間,為自己經營一個充滿不幸的將來,同時,在這種「正常」的生活下,人會慢慢變得自動化,慚慚會失去自主的能力,變成感官刺激的奴隸,而不自知,還以為自己是主導的。
在佛陀時代,我們已經看到這些感官的奴隸,甚至在哲學的層面,去合理化自己的奴役狀態。
透過訓練,平日安住於善心中,就會停止買不善心的車票,而過去的不善心車票,慢慢就會貶值,變成短途,甚至失效,這時,心的狀態是善的,「中捨性」心所產生作用,不會偏執,令心更有彈性,其他善心所也容易產生作用,令我們完全覺知當下的處境,一旦登上的不善思緒列車,馬上就可以停止,可以安住於梵住心和無量心中而不動搖,輕鬆自在。
意難轉,是因為己經身處不善心的思緒列車上,停一停,反思當下的狀態,不滿意當下的狀態,作意下車,離開不善的外境和人,這是新的尋,動力來自於慚和愧,合起來,就是「離」(善的尋、正思維)了,也可以令人更有彈性。
有足夠的「離」和「中捨性」,當我們就身處不善的境,可以容易控制自己,不去多想,甚至完全不去想,這就等於拒絕購買不善班次的車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