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出家人和我說,他的志向是成為無家者(homeless),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露宿者,露宿者又稱流浪漢、遊民、街友、野宿族,日本又稱為浮浪者,每個大城市都有很多的露宿者,沒有政府能夠成功解決這個現象,為甚麼呢?
無家者的生活很有很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和苦,絕大部份都是無奈之下的生活方式,但當中有也極少數是屬於自己選擇的,例如,香港的Simon Lee,像他這種的無家者,在日本人也很多,有些平日更是穿著整齊的上班族,大家可以先看看
一般人對「家」的感覺是正面的,家,提供了保護和很多物質條件,但最重要的是家人,古代中國是女系社會,「家」的一字代表建築物(「宀」)內有一公豬,字義即是借男人的種去培育下一代,當有下一代出生,就變成「宀」內有人「至」了,就變成「室」了,合起來就變成「家室」,所以有下一代的人才是有家室者,家,一直以來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有家人,所以,無家者「無」掉的主要是和家相關的物質和家人
菩薩有一生曾是國王,有次出遊看見有兩棵芒果樹,一棵有甜美的果實,另一棵沒有任何芒果,他吃了一個芒果,並讚不絕口,後來離開了,當他回來時,看見那棵有果實的樹已經倒在地下了,原因是有很多人跟著國王學去吃那棵樹的芒果,人人都搶著,結果樹就倒下了,國王有感而發,越好的物質越多人去爭,物質其實是危險和煩惱的泉源,自己的王位和財富和那棵倒下的樹一樣危險,後來他就出了家。佛陀時代有位大名王的經歷也差不多,他出家後捨離了財富和權力,和很多待衛,他反而覺得這樣才安全和快樂。
無家者和出家人,都將自己和被很多人視為必須的物質和人隔離和遠離起來,當這些依賴和習慣被切斷,有些人反而會感到很安樂,原因是他們換了一個角度去觀察物質和家人,正如菩薩和大名王一樣,我們可以說,這個找尋樂趣的方法,就是「遠離」。
沒有依賴,就不會被物質和人牽動自己的心。
至於無家的壞處,對他們來說,只是為了這種生活所付出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代價。
正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除了因為他家很富有外,他也看到了政治的危險和煩擾和追求精神生活的樂趣。
其實,有家室也可以很快樂的,對大部份人來說,無家反而是很苦的,無家者用了「離」的角度去看家庭生活,為甚麼會感到快樂呢?
廣東話有句:「隔籬飯香。」意思就是當我們不滿足於當下所有的,就會以不善心來看自己的生活和別人的生活,就會對自己的生起嗔,對別人的生起貪。當滿足於自己的生活,就會以善心去看世界,就不會太理會別人的生活,只會專注於自己,這就是「離」所生起的快樂。
無家者以「離」的角度去自己的生活,就不會介意無家狀態的不便,反而會帶著欣賞的角度,而不會去羨慕別人的家庭或社會生活,從這種思維角度去自己的生活,只會看到快樂和放鬆。
我們培育安止定時,必須掌握的其中一個技巧,就是懂得以這種觀點角度去思維五根的所緣,即五塵,包括色、聲、香、味、觸,去思維自己的生活,這也是尋和伺的作用,並視五塵為煩惱的來源,而不是快樂的來源,正如快樂的無家者一樣,遠離這些所緣,專注於內在法的空間,放下去擁有、去控制外物,就和無家者看到無家的好處,感到快樂,例如,專注於呼吸時,離去五塵和其他妄念,就會發現呼吸其實是很奇妙,很有趣的,禪悅也會隨著生起。
相對於頻密依賴前五塵,一般人覺得這種內在的狀態是比較空靈的,如果我們不懂得去欣賞這種自在,不懂得以善的尋和伺去「離」五塵的技巧,就會回到舊有的習慣,去擁有、去控制外物和別人,我們將不能開發自己內在的空間,正如一個無家者,去羨慕有家室的人,我們也會很煩惱的。
早日掌握「離五塵」的思維方式,早日享受由「離「所生的「喜樂」。
背景閱讀:
『Simon的露宿生活是朝桁晚拆的,維園的小食亭是他的睡床。
這是一個快樂露宿者的故事。
Simon Lee,自稱維園犀利哥,行年五十有二。自二○一二年開始,他以維園為家,露宿街頭。二○一六年,他更為自己開了一個blog「露宿人生」,記錄了他街頭生活的瑣碎雜事。感謝他,打開了我們通往露宿者的一扇門。也多謝他,讓我們看見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瞓街,原來不一定是窮途末路,可以是心甘情願的選擇。
他的第一篇網誌是這樣的:
「2016年12月16日
新的開始。:)他的網誌的最後,除了句號,不時還有一個微笑符號。他是一個快樂的露宿者。他瞓街,並不如一般媽媽所言是因為讀唔成書、賺唔到錢。事實上,Simon是大學化學系畢業生。畢業後他從事文職,賺的錢足以自稱為中產,養得起一輛車子,負擔得起天天到不同餐廳吃好東西,是個比現在肥一倍的中產肥仔。可是他不快樂。非常的不快樂。不快樂得所有奢侈的消費都抵銷不了難過,不快樂得到今天都不想再提起。
九七年他辭掉工作到澳門從頭開始,工作過,創業搞過補習社,心中還是空洞洞的,又停下了腳步,靠積蓄生活了幾年,到後來身上一毛錢都沒有了。甚麼都沒有了,卻適逢當年澳門賭權開放,為招徠賭客,各家賭場都有免費吃喝提供。「三文治是必備的,咖啡奶茶任喝,新葡京更有阿姐推着點心車讓賭客吃春卷、芋角。」Simon忽爾發現,在末路的路末,原來還是有路。他就是靠着這樣的免費吃喝來過活,晚上就睡到澳門文化中心的空地上。順着人生的路軌,他成了露宿者。後來賭場報司警,說總有他這樣一個白吃白喝不賭錢的不速之客,澳門司警就把他遞解出境,遣返香港,他的家。
回到了香港這個家,他卻沒有回到本來的家。「我跟家人的個性和生活習慣都不一樣,關係沒有很親密,也喜歡自己一個。」而且他發現,雖然他已經是個一無所有的人了,心情卻是異常地自在。他不用為錢煩,不必為情牽,孑然一身,於是他心甘情願繼續當一個露宿者。從此,維園,別人的足球場、阿伯的吹水論壇、工人姐姐的周日樂園,成了Simon的家,至今一住六年。
現在他的家當,就只有三個背囊和兩個手抽環保袋。入面有睡墊、衫褲鞋襪,全都是拾回來的。他有一部手提電腦,是從前還有領綜援的時候買的,鍵盤已經壞掉了。他有兩部電話,是露宿者朋友阿城和波仔送他的。阿城送他的是Lenovo A7000,屏幕已經爛了,他用來上網;波仔送的是Galaxy Ace,640×480的低解像度相機,卻是Simon現在blog相片的拍攝器材。呀!對了,他還有兩隻毛公仔,當然也是拾回來的,一隻叫阿Pooh一隻叫阿Fool,每晚睡覺他都會拿出來放身邊,是怕寂寞嗎?「我放兩隻公仔,讓別人以為我是儍的,就不會來騷擾我,就睡得安全了!」Simon笑說。聰明得很。
他每天大部份時間都是流連圖書館,在館內上網、寫blog。 blog記下的都是他日常生活事,雖然瑣碎,但讀來有趣,而且滿有智慧。blog記下的都是他日常生活事,雖然瑣碎,但讀來有趣,而且滿有智慧。
Simon也會在垃圾桶尋寶,他的一身衣物,都是拾回來的。智慧 上網叉電有窿路 錫克廟嘆奶茶的確,露宿街頭是需要智慧的。像Simon,他通曉銅鑼灣一帶的飲水機、叉電和廁所位,希慎廣場的廁所他最為推崇備至。銅鑼灣運動場的儲物櫃比維園足球場的更密實,是他作為用家的經驗之談。中央圖書館哪一台電腦上網的速度最快,他了然於胸。想了解天下大事,他每天看免費報紙;想自我進修,他上YouTube跟淨空法師學佛,讓自己成為越來越自在無求的佛系露宿者。他也知道哪兒有免費飯可以果腹──幾乎每天,Simon都到銅鑼灣的錫克廟吃中午飯。錫克廟也是Simon作為露宿者最感激的機構,星期一至日,不論黑雨甚至十號風球,他們都照常開放並免費提供膳食給大眾。不分性別、國籍、宗教,只要你有需要走進來,錫克廟不問因由就給你食物,而且味道很好,Simon愛吃這兒的炸雜菜pakora,也愛那加了香料的熱奶茶。那奶茶,我也喝了滿滿一杯,茶香中滲着薑和小茴香的香氣,的確好喝得很,果然是很懂門路的露宿KOL!
然而Simon最聰明的,是他懂得自重。Simon每天都會到運動場梳洗,穿戴得乾乾淨淨,除了他有點過瘦的身形,否則走在街上,不易認得出他是露宿者。他會到麥當勞找二手食物,可是吃完後他總會收拾好托盤,減輕店員的負擔。他會在垃圾箱尋寶,卻永遠不會翻得亂糟糟。他瞓街,卻是天天朝桁晚拆,不會阻街擋路麻煩了別人。
錫克廟的奶茶Simon幾乎每天都喝,加入了香料,非常的好喝。 錫克廟一年365日都開放並提供免費飲食給有需要的人,Simon對他們最為感激。
自重 拾零錢周末買旗 文筆流暢有趣。他沒領綜援,口袋一毛錢都沒有,他會到街上執別人掉落了不願拾起的一毫兩毫,然後每逢周末用這些錢來買旗:保良局、生命熱線、東華三院、弱智聯會、護苗基金……讓自己的口袋又再歸零,借花敬佛,窮得樂善。
「市民對露宿者有很多既定壞印象,多少也因為很多露宿者自己做得不好,影響了別人。我寫blog,是希望讓大家知道露宿者有很多種,不是只有污糟邋遢、予取予求的那一種。」原來,當你樂天知命,就連瞓街都可以變得很有趣!看Simon的blog,除了讚嘆他文筆的流暢和錯別字之鮮見,我更是常常讀着讀着就笑了,覺得街頭的生活怎麼這麼有趣!
「原來平日的記利佐治街也有商品推廣活動。昨天傍晚時分,我在一輛大型推廣車前面玩了一個弱智遊戲,就得到了一瓶細裝白蘭氏雞精了。」
「熱切期待。下個月我就生日了,很期待。想到生日又沒有人會為我慶生的,為甚麼我要那麼期待呢?因為,我想快些變老!人一老了,可以吃得到的免費飯就多了。」:)
「鬼節前後,街道上都會多了一些棄置水果的。而這些水果大都完好,只要你願吃,一頓又一頓的水果盛宴將可令你樂得開懷。」
「昨天撿到了高潔絲日用纖巧裝四片…這種東西對於我們露宿者來說,有時候是會用得着的-------就是當我們需要點甚麼來吸收大量水份的時候,一般用於露宿現場的清理…可惜的是,現時撿到的是日用型而並非系列之中吸水量最多的熟睡夜用型。」
「一位外籍人士昨晚送了我七頂帽。倘若那些都不是帽子,而是食物,您說會多好呢?」
Simon把這些生活的瑣事文配圖的放上網,一來當然是為了打發時間。「我一天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在圖書館流連,寫blog可以幫我消磨時間。」其次,Simon希望透過自己的部落格令大眾對露宿者有更多的了解。他的部落格中有一篇文章令我很深刻:「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到了二○一七年,終於都有人願意餵飼,貓和鴿子以外的生命體。」
說的是近年多了市民願意和露宿者持之以恒地分享食物,而不僅僅是在端午的時候派一隻糭、中秋的時候派一個月餅──這些其實沒能幫助他們多少。透過他的文字讓大眾更清楚他們的需要,我以為Simon寫blog的最大原因為就是為露宿者爭取更多的關注。然而這都不是最終極的原因。
他有兩隻公仔阿Pooh和阿Fool,每晚睡覺他都會拿出來放身邊讓別人以為他是儍的,就不會來騷擾他睡覺!
他的家當就只有五袋,都是生活所需品。錢,卻是一毛錢也沒有。
每天早上Simon會到麥當勞找二手食物充飢。
頓悟「心安之處,就是家」
「我希望我的讀者是現在社會上成功的一群。」Simon說。這是他作為過來人的肺腑之言,這是他作為佛系露宿者的頓悟。爬得越高,跌得越痛。自小到大,父母長輩都說,你一事無成就要瞓街了。Simon正是想讓大家知道,瞓街,其實也沒甚麼大不了。將來人生真的走投無路了,不必找死,瞓街一樣可以吃飽穿暖睡得好,就像他一樣,好好的。
這夜,不很熱。清風送爽,蟲鳴雀叫。天為被,地為床。Simon才躺下不久,沒輾轉反側,便已入眠。家,不必一定是四面牆一道門,「心安之處,就是家。」Simon如是說。維園,是露宿者Simon最愜意的家。』
(注:Simon幾年後因癌症離世)
無論是那種生活,我們都需要喜和樂,即使出家的生活也不例外。
在界限的作用下,一般人會失去這種能力,吃粥時抱怨粥,想著吃飯。
「遠離」的訓練,就是讓我們在吃粥時,不去渴望吃飯的好處,而會想著吃粥的好處,或者,去想著吃飯的壞處,不去想吃粥的好處。
有家或無家只是生活方式,以「遠離」角度來思考,無論哪種方式,都可以找到喜和樂。
然後,我們進一步可以超越,活在當下時,同時以超越四相來觀察。
如果跳過了喜和樂的步驟,直接去超越的狀態,這種超越將很可能欠缺力量。
以出家的生活為例,假如出家人不享受出家的生活,就很難獲得超越的力量。
或者再准確地說,如果修行人不能透過離五塵而得到喜和樂,心將流於呆滯和冷漠,貪嗔痴就會容易再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