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0日星期三

入出息念和四念處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失念的𣊬間:淪為魔羅之食


入出息念或觀呼吸是當代很多的禪修體系都會使用的,佛陀本人也很推崇,在世時常常開示弟子們修習。


佛陀在《 般涅槃大經》中曾說: "比丘們!而哪些是那些被我證知後教導的法,凡被你們善把握後,應該被實行、應該被修習、應該被多作,如是,這個梵行會是長時間的、長久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的利益,為了眾人的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人們的需要、利益、安樂呢?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             《長部16經 》(相對應經文長阿含


在眾多的業處當中,有那些佛陀認為是特別重要的一共有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名列第一,同時也包含了其他的業處。


既然入出息念這樣重要,為何佛陀在《般涅槃大經》中提及四念處,但沒有提及入出息念呢?四念處和入出息念有沒有關係?


什麼是念?


"念"字,上為"今",下是"心",論師認為指"心當下呈現"(presence of mind )的意思,念的相反狀態是不呈現、不覺察、不覺知的自動他的狀態。

念的特相是注意,知道,留意,有了念就會有記憶,例如一個盡責的保安員,注意著每一個經過的人,並能在短時間內回憶起來。

《無礙解道》認為:"為了心的住立而以念為根。"(No.107: satindriyaṃ upaṭṭhānaparivāraṃ hoti)

念呈現的時候人是不可能進入自動運作狀態的,不可能放逸的,不善心也不可能作用。

為什麼佛陀選擇呼吸為入手點來建立心的當下住立?

呼吸是人體結構中少數可以自動又可以自主的系統,我們不操控時呼吸自動運行,操控時又可以主導呼吸,以呼吸為伴隨的禪修可以時時提醒我們不要自動化,這樣不善心就不容易生起和作用。


什麼是入出息念的所緣?


入出息念共有十六個階段,涉及呼吸和十六個所緣。


第一、二個階段,經文的表述這樣的:

1. “Dīghaṃ vā assasanto ‘dīghaṃ assasāmī’ti pajānāti, dīghaṃ vā passasanto ‘dīghaṃ passasāmī’ti pajānāti

2.rassaṃ vā assasanto ‘rassaṃ assasāmī’ti pajānāti, rassaṃ vā passasanto ‘rassaṃ passasāmī’ti pajānāti;


1.當吸氣短時,他了知:『我吸氣短。』或當呼氣短時,他了知:『我呼氣短。』 

2.當吸氣長時,他了知:『我吸氣長。』或當呼氣長時,他了知:『我呼氣長。』 


即在了知呼吸的同時,也注意呼吸的長短度,禪者需要觀察和了知(pajānāti,義即辨別)的是呼吸及其長短,是雙所緣,這兩個階段屬於觀呼吸的階段。

入出息念只有首兩個步驟是觀呼吸的。



第三至十六個階段,經文以另一方式表述:


3. ‘sabbakāyapaṭisaṃvedī assasissāmī’ti sikkhati, ‘sabbakāyapaṭisaṃvedī passasissāmī’ti sikkhati;

他培育學處:『經驗著全身,我將吸氣。』他培育學處:『經驗著全身,我將呼氣。』


禪者在第三個階段,觀察和經驗的主要對象不再是呼吸,而是 "息全身",即整個呼吸的過程,呼吸只是一個載體,不再是觀察的主要對象,這時的呼吸成了背景音樂,禪者雖然仍要辨別是呼氣還是吸氣,但呼吸成了次要的所緣。


入出息念和四念處的關係


四念處的中的業處


佛陀指導我們,修習入出息念的目的是比丘住於在身受心法隨看著身息心法:

"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

而在《大念處經》(《長部》二二經)中,佛陀開示修習四念處的目的是分別建立 "有身"、"有受"、"有心"和"有法"的正知,並且:

"他的念被現起,最多為了智的目的,為了朝向念的目的,住於無依止的,以及不執取世間中任何事物。"


可見兩者是高度相似的。

《入出息念經》(《中部》第一一八經)中陳列出十六個階段的所緣包括:


1.長短息,全息和微息。

2.喜(行蘊)、樂(心所:受蘊)、心行(心所:行、受蘊)、寧靜心行(心所:行、受蘊)

3.心、喜悅心、集中心和解脫心,四者都屬於心(識蘊)。

4.隨念無常、離貪、止滅和捨離。


第一套四法屬於色法層面,第二套屬於心行(心所),第三套屬於心,第四套屬於法所緣。

第一套四法相應於身念處,第二套相應於受、法念處,第三套相應於心念處。

第四套相應於法念處,相等於觀察法所緣的無常等四相。


可以說,入出息念就是四念處的實修版和簡約版。


重新解讀入出息念


入出息念只在第一、二階段以呼吸為所緣,第三、四階段後呼吸變成背景音樂,禪者改為以呼吸的概念(全息和微息)為主,其他的以心和心所為主,入出息念的重點在念而不在呼吸。


四念處是一系統化的教法,在四念處還未出現前,入出息念是用來建立和培育念常用的方法。


我們因此可以將入出息念解讀成一個業處,以呼吸為輔助所緣為開發、培育和住立念,修習了入出息念就等於完成四念處。佛陀在《入出息念經》中開示:


"比丘們!在這個比丘僧團中有住於致力入出息念修習實踐的比丘,比丘們!入出息念已修習、已多作,有大果、大效益,比丘們!入出息念已修習、已多作,使四念住完成;四念住已修習、已多作,使七覺支完成;七覺支已修習、已多作,使明與解脫完成。"



結言


建基於這套教法,後來的教法就開展出了四念處,我們可以將入出息念解讀成四念處的實修指引,甚至可以在注意呼吸的基礎上完成四念處所有的業處。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參考:

經文引述自《莊春江工作站》


下一次布薩日:一月二十五日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