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星期三

辨析入出息念禪法的所緣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舉起了右手四十年,有什麼得著?
正確的業處才能帶來好的果報


全文分成六個部份,共二千九百多字。


一、入出息念所緣的本質

二、入出息念的認知過程

三、辨析禪法一:專註於中區域的觸感

四、辨析禪法二:專註初步和確定的知覺概念

五、辨析禪法三:專註於禪相

六、結語


入出息念是一個重要的業處(禪修方法),是佛陀本人常用的業處。


入出息念所緣的本質


入出息(呼吸)是一個物理現象,同時具有四大的特相,首先是空氣的鼓動相(風大),粗重或細微相(地大),冷熱相(火大),和黏結相(水大),還有氣息經過時的聲音相(聲塵)和與皮膚摩擦時的觸感,(觸塵),在七粗色中,入出息念可以觀的所緣因此一共有五個。


我們透過兩個感官去覺知呼吸,首先是身體透過觸覺去覺知觸碰,隨後是意識透過概念去覺知所觸碰的。


入出息的認知過程


呼吸的時候,可以透過身體去直接覺知觸感,還有風大、地大和火大。例如,呼吸是有溫度的,身體透過觸覺直接感受到呼吸的溫度。

以觸感為例,身體觸感形成由三個元素相觸而成:身根、觸塵和身識。

下一步就是開始在意根的認知過程,以解讀由身根傳來的訊息,然後知道這是一次出息還是一次入息。

有了初步印象後,會有更多的意識活動來進一步確定入出息的概念。

以用一個簡單的概念圖來來表述一般呼吸的整個過程:1+2+3+4..4..4..4..4..4..4。


1:身根中身識形成,並與身根、觸塵相觸,以確定所觸碰的,再觸發隨後的認知活動

2:1隨後的意識過程,形成了初步的觸覺概念(所觸何物)

3:2隨後的意識過程,形成了初步的知覺概念

4:3隨後的意識過程,進一步瞭解和確定呼吸的知覺概念


以觀察 "紅花"為例,說明人的感官認知過程:

1:眼根中眼識形成並與眼根、色塵相觸

2:1隨後的意識過程,形成了初步的視覺概念

3:2隨後的意識過程,形成了初步的視覺為本的知覺概念

4:3隨後的意識過程,進一步瞭解和確定抽象的知覺概念


其中,1發生在眼根,色塵的影象只是投影在視網膜中,這時的影象是倒立的,由於仍然未達到意識,所以我們還未"看到"。

2的意識過程讓初步影象和腦中所存的影象配對,認出了紅花,形成了初步的視覺概念,這時我們初步"看到"了。

3的意識過程讓視覺概念和腦中所存的語言概念 "紅花"配對,這時我們形成了初步的知覺概念,印象仍未深刻。

4的意識過程反複進行,這時我們可以用紅花來進行袖象的思維,例如,想出了:"人比花嬌"的語句。


單以影像的鮮明為標準,步驟2的形象是最鮮明的,步驟4是最淡的,變成了抽象的符號,這時影象變成了背景音樂。

所緣的鮮明度:步驟2>步驟3>步驟4,認知活動越活躍,視覺印象越不鮮明。

一旦形成步驟4的知覺概念,心的所緣已經不是紅花色塵,即使沒有了紅花也能生起步驟4的知覺概念。

所緣的穩定度:步驟4>步驟3>步驟2,認知活動越活躍,知覺概念越穩定。


禪修者選擇所緣來培育定時,初時宜以較鮮明的所緣為專註對象,以期心能快速集中,當心初步集中後,宜以較穩定的所緣來培育更深層次的定。


我們可以這樣去分析入出息念的所緣:


1:所緣是入出息的觸塵

2:所緣是初步觸覺概念,感覺是七粗色境的其中一樣,如明顯的熱感(火大)。

3:所緣是初步的知覺概念,覺知這是入息。

4:所緣是確定的知覺概念,呼吸的所緣變成了一個很淡的概念,大部份的注意力去了意識本身,定力較深的禪者會有呼吸消失的感覺。


雖然是一個的入出息念,但四個過程的所緣有所不同。


以下我們開始辨析入出息念不同的所緣,其中禪法一和二都是問題提及的。


辨析禪法一:專註於中區域的觸感


當中的認知過程可以這樣表述:

1:身根中身識形成並與身根、觸塵相觸

2:1隨後的意識過程,形成了初步的觸覺概念


這個禪法的好處是所緣比較明顯,比較鮮明,因為觸覺所涉及的概念比較多,包括觸感、鼓動感(風大)、粗重或細微感(地大)、冷熱感(火大)、和黏結感(水大)、甚至還有氣息的聲音。


明顯的所緣有利於心在短時間來得到相當的專註,很快會有效果,一般禪修者在四天內就可以初步平靜心。


根據禪營學員的經驗,專註於觸覺有放大覺受的效果,有時是"小痛"變成"大痛"。平日一小時的坐禪很輕會完成,現在隨著專註於觸覺變得很因難。

其次,有少部人過分專註於觸覺概念,會造成四大的失衡,例如過分專註於粗、硬相,會令整個人中區域硬化,然後擴散至整個頭部乃至整個身體;如果過份專註於鼓動感,就會出現氣促,打嗝等情況。如果過分專註於熱相,會出大汗,然後容易感冒等等,有少部份人因此出現各種的身體問題。


這個方法只適用於開發初步的定力,由於所緣是初步的觸覺概念,甚至不能證得初禪的近行定,最多只能達到剎那定。


有些禪者只專註比較粗糙(七粗色)的所緣,以致用這樣業處所培育的心不能變得微細,定力也不能深化,在體會禪悅方面可能會有點困難。


最後,本質上過份專註四大等所緣其實是改變了業處,不再是入出息念了,而是在觀四大了。


辨析禪法二:注意初步和確定的知覺概念(步驟3和4)


禪法二的所緣可以這樣表述:


1:身識、根、觸塵相觸,所緣是觸

2:人中區域的觸受

3:初步的主要是觸受相關的知覺概念

4:純呼吸的知覺概念


在步驟3,心不再以比較粗糙的觸覺概念來覺知呼吸,而是以比較抽象的知覺概念來覺知呼吸,相應的仍然是觸感。

到了步驟4,心以比較幼細的知覺概念為所緣,是比較抽象的,相應的不再是觸感,這時,只剩下了覺知和抽象的呼吸概念。


辨析禪法三:注意禪相


禪法三的步驟可以這樣簡單表述:

步驟1至4同上。

5:純知覺概念,禪相


禪法三進一步到了步驟5,心脫離了呼吸概念,以極為幼細的禪相為所緣,這時心的覺知功能擴大,已經和所緣合一,進入安止定。禪相是非行法的概念,和呼吸的幾個粗色已經沒有關係,屬於法所緣,但安止定的主要動力不在所緣,而是在心本身。

由於禪相是極微細的所緣,心更容易變得微細、輕巧,更容易得定和體會禪悅。

心這時也抽離了前五個感官,內轉至意根當中,相當於離開了欲界,安住於色界。

根據實證經驗,能夠成功修成禪法三的人比較少,同時修習禪法三的時間、物質和師資條件要求也比較高,現在只有極少禪修中心能夠提供有效的場所和導師,同時也代表只有極少數的人會修習這種禪法。


結語


對應四念處的分類,禪法一涉及身念處的範疇,禪法二及三就涉及受念處和心念處,其中禪法三對心念處的所緣瞭解更深。

三個禪法對法念處都沒有涉及,法念處主要是觀禪的層面。

在實修上,不同的禪者因應不同的目的和條件會選擇合適自己的禪法,因此實在沒有必要去排優劣,去排優次的結果往往是無論的爭執,不需勸,也不能勸。

其終極的原因是大家處於不同的認知層面,難以有效溝通。

比如說張三喜歡禪法一,李四喜歡禪法二,陳五喜歡禪法三,這三人相聚時如果想說服對方自己修的才是最好的,結果一定是不歡而散的,多年來看不到有一次成功的交流。

我們不會去爭論吃辣是好還是不好,不會去勸兔子遊泳,自然也不會去為禪法去排名次,爭熱榜。

如果大家認真去觀察事實,會發現不同禪法的導師跟本不會去主動宣傳,因為禪法一導師去勸李四去修禪法一不會成功,同樣,禪法二的導師不需要去勸李四他也會去修。如法的導師們只需完善自己的禪法就可以了,一定會有學員的,如法的導師也根本不會在意於學員人數多少。

當然那些為生活以收取名利的導師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備注:下次布薩日是一月十日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