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4日星期六

紅塵白浪兩茫茫

世間法靠不住了,又掌握不了出世間法,面對存在的壓迫,只有茫然才能稍微麻痹感知。





問:修行多年了,每天都會修習觀呼吸兩次,每次四十五分鐘,平時能覺知自己開心和生氣的心念升起,以前禪修還能感覺到平靜快樂,現在只有平靜卻沒了快樂,這段時間禪修毫無進步。以前去玩還能感到開心,現在對所有都失去興趣,每天感覺都是在混日子,都處於沒快樂又沒脾氣的生活狀態,感覺現在是混吃等死,這樣下去會不會抑鬱?我是不是哪裡修錯了?


這個經驗其實很多修行多年的老參都有,自覺一方面看透世情,對世間的追求失去了欲求,而另一方面在修行上又沒有進展,有些人會擔心出家後年老後一事無成而不敢出家,憨山大師形容為"紅塵白浪兩茫茫"。


何謂 "兩茫茫",第一是對出世間的佛法(白浪)缺乏追求的能量,第二是對世間的欲法(紅塵)缺乏追求的能量,兩者的合成作用就令人活得像行屍走肉。


如果我們細觀佛教造像,會發現大都咀角帶著微笑的,修行的理想狀態是放鬆和愉悅的,而不是像僵屍一樣。


針對第一個問題,解決的方法就是建立對佛法的欲和動力,並以建立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愉悅代替對世間欲法的追求,也是處理第二個問題的方法。


怎樣取得進展:以四念處業處為例


身念處的業處除了入出息念的首四個階段外,還包括四正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往返中保持正念)、可厭作意(三十二身分)、觀四大、九墓墟觀等等,並觀察這些現象的生滅相和分柝相。


要取得進展,我們修習了入出息念後,應繼續完成其他的業處,建立對身體更深入的念。


禪修者最理想的學習方式是跟隨如法的導師指引下完成業處的訓練,有些步驟需要較有經驗的導師,例如可厭作意,跟據實際經驗,絕大多數學員都會感到愉悅,有極少數感到恐懼的導師就是指引修習觀四大,甚至完成心念處的修習後再回來重新可厭作意。


在參與共修的情況下,眾多學員每完成一個就接著下一步,就樣會有進步的感覺,也會較獨修更容易建立對法的追求。


其後,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受念處,包括觀察兩種身受和三種心受,在觀察受念處的過程中你也可以學習怎樣開發精神上的悅受和平靜感受。


其後是觀察十六種心,再其後的各種法念處的所緣。


辨析平靜


平靜有善心相應的和不善心相應的,不善心的平靜本質是冷漠,心理上是"昏沉和睡眠"心所在作用,善心的平靜是中捨性心所在作用。


"兩茫茫"所說的本質是"昏沉和睡眠"(巴利語thīna-middha)屬五蓋之一,是人最根本的煩惱之一,作用時心對所緣會失去把握,提不起興趣,看不清所緣,即使想看清也沒有力量,最有力量時人直接昏睡,兩者不單止令心不能被培育和修行,甚至連不善法也沒有興趣,所以題主會感到對欲法(錢、女性、刷手機等)也失去追求的動力,有了等死和抑鬱的感覺,聽法時昏昏欲睡,有些法即使聽了很多次也掌握不了,在不善心的狀態時心不具可造性,尤如朽木。


中捨性(巴利語tatramajjhattā)只有善心時才有,作用時心總能在諸境中找到平衡,從而得到平靜,以中捨性為基礎,心更容易生起喜悅和樂,聽法時精神奕奕,很容易便掌握法義,中捨性是一種動態的平衡,禪者只會感到生機勃勃,對於善法如幫助人、學法有很大的興趣,只有在善心的狀態中心才具可造性,尤如良木。


怎樣開發法的樂趣


首先,遠離不善法,盡可能完成上面所說的業處,用功本身是很有滿足感的,就好像跑完馬拉松全程一樣,訓練過程有點苦,總體來說很有滿足感。


其次,要常常享受法樂,你需要去培育禪定。


有了初禪,你將能輕易將心導向善法。掌握了二禪你將隨意感到喜悅,三禪可以享受輕安之樂,四禪可以樂受平靜,還有無色界定,也又有好處。


心在禪定中得到滿足,就不容易去追逐各種欲樂,但又會對善法保持喜悅,例如你聽了一個道理,覺得贊同,你會抱著喜悅的心去實踐的。


最重要的是有正確的決意,發大精進心去掌握所有的業處。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迫,初修們常常感到有很大的動力去學習和遠離世間法,對各種環境和人的挑戰都有較大的容忍力,一旦有了基本的認識,能夠應付到當下的處境就會停止繼續深造,對法的認識就流於表面,比如說,四念住只修了觀呼吸,其他的業處都沒有掌握,生活上慢慢失去對環境和人的容忍度,會較容易因追求世間法或小事而放棄學法。


關鍵是世間的壓迫不會稍停,一方面老參們對世間厭倦感已經確立了,難以逆轉,另一方面又對修行失去動力,於是就會以昏沉兩個心所來麻痹感知,就會紅塵白浪兩茫茫,混著日子,等著最後的一刻。


人總有超脫的基本欲望,不想總是安於現況,滿足了超脫才能感受到快樂


既然放棄了對世間法的欲,唯一可行的是建立對出世間法的欲,我們應當堅守離苦的初心,依隨佛陀的正道一直走,就能破除這種茫然的境況。 


下次布薩日是三月九日



2024年2月9日星期五

都說思想自由,那我決意堅持邪見可以嗎?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虔誠本身就是高尚的嗎?


有些人說:「我不會做壞事,我相信做壞事是沒有惡報的,所有的惡報都是隨機發生的。相信這個想法是我的自由,我會堅持的。」


假設這些人在行為上完全沒有毀犯法律,那麼他們算是好人還是壞人?


我們先考慮以下的情況:


四兄弟去了超市,兩個有正見,兩個有邪見,兩個偷了東西。


正見:世間有業,偷東西是惡業,必有惡果,即使當場沒被抓。偷東西的人是傻瓜。


邪見:世上沒有業 偷東西只要當場沒被抓就算沒惡果。不偷東西的人是傻瓜。


以下哪一個最理想?哪一個的惡業最重?

老大有正見,沒有偷東西:最理想。

老二有正見,但偷了東西,明知故犯。

老三有邪見,沒有偷東西。

老四有邪見又偷了東西。


我們先看最不理想的情況:


常識是明知故犯,罪加一等,但在佛學中,兩個偷東西的人當中有正見的比有邪見的好一點,為什麼呢?


老二有正見,知道偷東西是不對的,會有惡業的,他偷了後很可能會生起慚愧心,下次就不偷或偷少一點,另外,偷的時候會自制一點。


老四有邪見,認為偷東西沒有所謂的對或不對,沒有惡業的,他偷了後很可能會生起更強的惡念,下次多偷一點,然後惡向膽邊生,做更差的事。


對於做業的人本身,有正見比較好,所以是「明知故犯,罪減一等」。


大家對這個邏輯有什麼看法嗎?


然後就是沒有偷東西的兩兄弟了。


老三有邪見,但沒有偷東西,老二有正見,偷了東西,哪一個沒有哪麼差?


這一點的關鍵在於 「邪見」和「偷東西」哪一個惡業比較重。


在法律上明顯是偷東西比較重,要判刑的,在佛學上呢?


邪見更重,因為有了邪見,人會犯更多更重的業。


關於邪見,佛陀開示道:「邪見者、邪見行為的受持者,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已往生苦界、惡趣。 」(《中部》十二經)


打個比方,有兩個人,一個有未期肺癌沒有吸毒,另一個健康但在吸毒,哪個狀態比較差一點?


《清淨道論》提醒我們:「當知邪見是最上的惡。」


導致惡趣的業已經是最差的業了,所以邪見本身就是很重的惡業,換個說法:邪見再加什麼都不會更差了。


上述的堅持邪見的老三和老四沒有毀犯任何法律,從世間法的角度絕對算是良民,社會上多些良民是大眾的福氣,是值得慶幸的。


但堅持邪見的老三和老四卻對自己很殘忍,容許邪見增長會自己帶來很重的惡業。


具足正見的人會看到他們實質上是非常可憐的,需要發放足夠的悲心,並要保持安全的距離,以免自己的正見被影響了。


附錄:其他邪見的例子


「他是邪見者,有顛倒見:『沒有被施與的,沒有被祭祀的,沒有被供養的,沒有善作惡作業的果、果報,沒有這個世間,沒有其他世間,沒有母親,沒有父親,沒有化生眾生,在世間中沒有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門、婆羅門以證智自作證後告知這個世間與其他世間。』」(《沙拉經》,中部41經)。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下次布薩日是二月二十四日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