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4日星期六

紅塵白浪兩茫茫

世間法靠不住了,又掌握不了出世間法,面對存在的壓迫,只有茫然才能稍微麻痹感知。





問:修行多年了,每天都會修習觀呼吸兩次,每次四十五分鐘,平時能覺知自己開心和生氣的心念升起,以前禪修還能感覺到平靜快樂,現在只有平靜卻沒了快樂,這段時間禪修毫無進步。以前去玩還能感到開心,現在對所有都失去興趣,每天感覺都是在混日子,都處於沒快樂又沒脾氣的生活狀態,感覺現在是混吃等死,這樣下去會不會抑鬱?我是不是哪裡修錯了?


這個經驗其實很多修行多年的老參都有,自覺一方面看透世情,對世間的追求失去了欲求,而另一方面在修行上又沒有進展,有些人會擔心出家後年老後一事無成而不敢出家,憨山大師形容為"紅塵白浪兩茫茫"。


何謂 "兩茫茫",第一是對出世間的佛法(白浪)缺乏追求的能量,第二是對世間的欲法(紅塵)缺乏追求的能量,兩者的合成作用就令人活得像行屍走肉。


如果我們細觀佛教造像,會發現大都咀角帶著微笑的,修行的理想狀態是放鬆和愉悅的,而不是像僵屍一樣。


針對第一個問題,解決的方法就是建立對佛法的欲和動力,並以建立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愉悅代替對世間欲法的追求,也是處理第二個問題的方法。


怎樣取得進展:以四念處業處為例


身念處的業處除了入出息念的首四個階段外,還包括四正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往返中保持正念)、可厭作意(三十二身分)、觀四大、九墓墟觀等等,並觀察這些現象的生滅相和分柝相。


要取得進展,我們修習了入出息念後,應繼續完成其他的業處,建立對身體更深入的念。


禪修者最理想的學習方式是跟隨如法的導師指引下完成業處的訓練,有些步驟需要較有經驗的導師,例如可厭作意,跟據實際經驗,絕大多數學員都會感到愉悅,有極少數感到恐懼的導師就是指引修習觀四大,甚至完成心念處的修習後再回來重新可厭作意。


在參與共修的情況下,眾多學員每完成一個就接著下一步,就樣會有進步的感覺,也會較獨修更容易建立對法的追求。


其後,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受念處,包括觀察兩種身受和三種心受,在觀察受念處的過程中你也可以學習怎樣開發精神上的悅受和平靜感受。


其後是觀察十六種心,再其後的各種法念處的所緣。


辨析平靜


平靜有善心相應的和不善心相應的,不善心的平靜本質是冷漠,心理上是"昏沉和睡眠"心所在作用,善心的平靜是中捨性心所在作用。


"兩茫茫"所說的本質是"昏沉和睡眠"(巴利語thīna-middha)屬五蓋之一,是人最根本的煩惱之一,作用時心對所緣會失去把握,提不起興趣,看不清所緣,即使想看清也沒有力量,最有力量時人直接昏睡,兩者不單止令心不能被培育和修行,甚至連不善法也沒有興趣,所以題主會感到對欲法(錢、女性、刷手機等)也失去追求的動力,有了等死和抑鬱的感覺,聽法時昏昏欲睡,有些法即使聽了很多次也掌握不了,在不善心的狀態時心不具可造性,尤如朽木。


中捨性(巴利語tatramajjhattā)只有善心時才有,作用時心總能在諸境中找到平衡,從而得到平靜,以中捨性為基礎,心更容易生起喜悅和樂,聽法時精神奕奕,很容易便掌握法義,中捨性是一種動態的平衡,禪者只會感到生機勃勃,對於善法如幫助人、學法有很大的興趣,只有在善心的狀態中心才具可造性,尤如良木。


怎樣開發法的樂趣


首先,遠離不善法,盡可能完成上面所說的業處,用功本身是很有滿足感的,就好像跑完馬拉松全程一樣,訓練過程有點苦,總體來說很有滿足感。


其次,要常常享受法樂,你需要去培育禪定。


有了初禪,你將能輕易將心導向善法。掌握了二禪你將隨意感到喜悅,三禪可以享受輕安之樂,四禪可以樂受平靜,還有無色界定,也又有好處。


心在禪定中得到滿足,就不容易去追逐各種欲樂,但又會對善法保持喜悅,例如你聽了一個道理,覺得贊同,你會抱著喜悅的心去實踐的。


最重要的是有正確的決意,發大精進心去掌握所有的業處。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迫,初修們常常感到有很大的動力去學習和遠離世間法,對各種環境和人的挑戰都有較大的容忍力,一旦有了基本的認識,能夠應付到當下的處境就會停止繼續深造,對法的認識就流於表面,比如說,四念住只修了觀呼吸,其他的業處都沒有掌握,生活上慢慢失去對環境和人的容忍度,會較容易因追求世間法或小事而放棄學法。


關鍵是世間的壓迫不會稍停,一方面老參們對世間厭倦感已經確立了,難以逆轉,另一方面又對修行失去動力,於是就會以昏沉兩個心所來麻痹感知,就會紅塵白浪兩茫茫,混著日子,等著最後的一刻。


人總有超脫的基本欲望,不想總是安於現況,滿足了超脫才能感受到快樂


既然放棄了對世間法的欲,唯一可行的是建立對出世間法的欲,我們應當堅守離苦的初心,依隨佛陀的正道一直走,就能破除這種茫然的境況。 


下次布薩日是三月九日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