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問題:
1. 在29/9/2018 法語"尋找超越的動力" 中一篇文章名為"一位禪師的臨終懺悔" 講到禪師,他開發善心的方法就是懺悔,請問是如何懺?及如何修習懺悔口業?南傳佛教的在家人怎樣進行懺悔?
簡略回答:
無明深重的人弱點也多,再結合了世間諸多不完美緣起了心中各種內在和外在缺憾,他們深執於各種概念,在苦難深重的人間世摸索前行,被八風吹得左右支拙,如果有人說錯了話,犯了過錯,或由於別人的過錯而造了不善的口業,很容易成為人們的弱點,無論會否感到內疚,將來緣法成熟時,人們必然要重複受報,形成了大輪迴中的無數個小輪迴。
如果我們確切地了解到容易犯錯的原因,並透過懺罪和懺悔,認清和解決弱點,不單止可以補救到口業,還可以更加有智慧,發現穩藏於精神弱點中的巨大能量,透過自律改過,消除小輪迴中的界限,並善用得來不易的智慧來好好結善緣,修行解脫。
我們務必要先弄清楚一個事實,並時常要警醒,提醒自己:現今社會非常容易犯口業,網絡的有大量的負面信息流通,大量人平日不幹實事,專心誹謗、抹黑、挑骨頭卻能謀生,有些大傳媒會定期定有系統地大量制造各種負面新聞攻擊某人、某宗教和某國家,例如有位作家多年來被香港某一傳媒定向狙擊,制造了大量虛假新閒如包情婦等,種種的因由使到社會越來越撕裂,人們的世界觀被社交媒體定了型,身處巨大的虛言撕裂洪流之中,我們可以被奴役於弱點,變成更弱,常常犯口業,或者可以自主超越弱點,變得更強。
世間是緣起的,必然是不完美的,當弱點遇上了不完美,自然的結果就是苦,步步艱難,處處都是缺憾,無明既然能障蔽弱點和苦,自然也能障蔽優點和幸福,再加上流行犯口業,我們的弱點往往會以口業的形式表現出來。
改變的方法也在於去除無明,先學習和不完美相處,我們首先要從過程中反省,找出個人弱點,並找人互相懺罪,發露過錯,其次是懺悔,確認所犯的過失,發願自律去約束將來的行為,當自律成為習慣,我們不單止能看到弱點和苦,更能轉化弱點,成為自己的優點和幸福,我們也能守缺自渡,提升各種心理素質,甚至能看通緣起法的運作,更能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各種框框。
出家人為了開發正念,極為注意受持戒律,覺悟己非,懺罪自淨,因而禪修的效果較好,在家眾也可以參考出家的懺罪方法來實踐這個殊勝的修持。無論是身語意業都可用同一種懺罪和懺悔法。
理論總結 (文章一至文章十五總結,懺罪與懺悔之十六)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有兩條登山道,一條輕鬆安全,另一條艱苦難越,需要克取種種困難,專業的登山者會喜歡哪一條?哪一條可以讓他們更容易發現自己的弱點?更專注?更需要常常保持警覺?更能了解自己?登上後更有滿足感?
戒德的修持就像那條專業登山者才會選的道,走這條他們才能更容易發現自己的弱點,更專注,更能常常保持警覺,更能了解自己和更有滿足感,只有走更難的道才能走出這些素質,因為他們的心中的山正在遠方等待著,當下的這個只是訓練。
要一個人墮落最快的方法是對他千依百順,失去自律、自制能力的他對著苦的時候將完全沒有能力應對,他的行為將形同瘋狂,自行極速奔向毀滅。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過的一句話:「你知道用什麽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千依百順。」如果有一天發現外境對我們千依百順了,而自己還未證阿羅漢果的話,那麼我們就要小心了。
由於網絡的盛行,網上社區每時每刻都充斥著多種意見和爭論,定式是往往都是一分的事實,四分的虛假或片面的傳言,再配上五分的道德批判,為了引人回應,增加關注量,評論必然是非常極端的,例如:「嘩,你的女兒這麼醜也敢出街!」完全沒有自律自制,為人父母者一旦忍不住,就會是一連串的交峰。
社交媒體又有各種的電腦算法,自動將相同意見歸類,讓網民很容易只偏聽於意見相同者,對意見不同者包容程度越來越低,人們越來容易犯口業,社會文化傾向又解放個性而不再是要自制、融和,再加上日漸普及的教育也使人們學習到了很多的觀念,結果是互不認識的人們,即使是隔著千山萬水,也能無情地以這些一知半解的觀念一方面自我吹噓,一方面互相謾罵和指斥,親人間甚至也可以為抽象的觀念互相仇恨:「你竟然打了疫苗,我要和你斷絕父子關係,不夠斷絕之前,你要分一半家產給我,就當作遺產吧。」
弱點讓人容易沉溺於缺憾,有時是自己的,有時是別人的,任由弱點放大,不知不覺,不加節制,所建立的感知模式扭曲了現實,無明越加深厚,容易發展成兩種趨勢,一是對環境和人盲目冷漠,一是感覺得處處缺憾,有人會失控地囤積物品或各種無用的概念,有人堅執一念,忽視其他,他們的生活都是得難以安生。
我們走過了阿闍世王、布魯圖斯的足跡,他們分別背叛和殺害了父親和養父,阿闍世王冷漠於並完全誤解父親的心意,凱撒的親友其實都提醒過他是有危險的,但他我慢和驕傲的弱點障閉了神智,布魯圖斯和當時元老院的重要成員為了得到凱撒的信任,他們向全體公民發了一個極為重的誓言,不會傷害凱撒,犯了口業而成功欺騙了他,同時,他也完全忽略了布魯圖斯的祖先曾在五百年前成功保護過羅馬共和政體,布魯圖斯和元老們雖然成功了,但也激怒了羅馬公民,最後發假誓的人無一幸免,他們都是概念的深執者,無視於實相。
我們走過了松餅君、董女士和市東孝雄的足跡,他們都極力維護得各自珍惜的概念,但松餅君始終得不到所有人的體諒,難以「清清白白」,董女士找不到滿足,只能不斷地搜集和囤積拉級,市東孝雄就堅守著一塊難以正常居住的地方五十年,在人生的缺憾中一直自耗,他們都是求全者,真實地困居於人間無公義的概念囚籠。
我們走過了跋大哩尊者、陳坤和紀慈恩的足跡,他們不再沉溺在弱點,主動克服弱點,突破各種概念的囚牢,一個以持戒修禪,一個以行走習禪,一個以志願工作,各自成功以不同的方法走出了界限,轉化了弱點,守缺自渡。
最後,我們更走過了佛陀的足跡,他在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中看到了法,在法則中找出了絕對的公平和公義,在別人的口業中,不動如山,常常法喜充滿。
懺罪是證得戒德的重要方法,是治療心理弱點的工具,能建構善心空間的基座,學習好善巧地審視自己,有助於掌握無咎之喜,建立好良好的習慣,修行人應該好好掌握;我們更應如實善觀過失,看清過失的緣起和本質,放下概念,走進真實,接受自己和他人過失,不以過失為食,而以過失為學習和超越的機會,尤其是找出當中的界限和情意結,加以克服。
懺罪養成反省和改錯的習慣,不讓人無明本能沖動行事,迷失於表象之中,看不清緣起,尤其是在順境當中,沒有機會去面對和超越自己的弱點,而軟弱的心令我們在過去錯過無數個可以扭轉命運的轉折點,令我們錯失初心,在轉折時刻,不能堅持安於善心。了解心的軟弱,去除心的陰暗,培育堅強、正直的心是所有人都應該優先去訓練的。
人依業而生活,境時順逆,心有善惡,不由自主,分別是事過境遷後,是無明多了,還是明多了?因此由業控制的外境是順是逆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開發明,直至擁有一顆尤如金剛的心,清𥇦、堅強、不動搖。前提是我們已經認識和超越自己眾多的弱點,重置已經扭曲了的心,去除欲貪,不主導,不操控人或外境,能以緣起的態度來處世,甩掉界限,依著持戒、修定和修觀的解脫之道一路前進。
扭曲了的意識將好事感知成為壞事,假的感知成為真的,相連關係的變成因果關係,更看不到業的運作,感覺錯置的後果人變得越來失控,越來越苦,因為越努力越錯,重置感知可以令意音回復正常,重新回到一個沒有界限作用、完全開放、客觀的認知模式,透過這個模式,我們看到一切都是緣起的,甚至可以看到業的運作。
佛教的重置方法是經過反省後行者告白、披露、表達、表述曾犯個的某個過失,也稱為懺罪,巴利語稱為āpatti-desanā,āpatti是過失,desanā即表白或表述,確定了過失後,再請求原諒,一般會稱作懺悔,「懺」是梵語kṣamate、kṣam的音譯,巴利語的動詞是khamati,意思是容忍、寬恕、原諒和承認,「悔」古語意思是罪過、過失,懺悔即因自己的過失而主求別人的容忍或原諒,到了現代,懺悔的主要意思因個人的過失而請求原諒,希望可以減低傷害。
在不善心生起不久就能啟動善心,那麼所需改變的能量就會很少,很容易改不善為善,這時也是改正過失最容易的時候,而犯錯後越快懺罪,越容易改正,並且越能提升心的「明」。但內心軟弱的人因為無明而不能如正知,當他們面對過失時容易起更強的不善心,對自己的過失一是視而不見,一是過份內咎難安,對別人過失時,一是麻木忽視,一是憤怒苛責,他們容易陷入迷失之中,以錯誤的感覺去經驗世界,要知過改過是非常困難的。
對治無明唯一的方法是明,凡是可以增加智慧,增強了知的,包括可以智慧增長的戒學和定學,都可以對治無明,而懺罪就是戒學中重要的一環,可以增長自知之明,刻意去學習保護精神健康,這樣即使身處惡業之中,一時間改變不了惡業,但由於心仍然是健康的,我們能比較容易克服,並在過程中增強了明,我們在勇敢地承擔了惡業的責任的同時,也生起了信心,踏上正法之道。
懺罪的結果是決意自律,自律的相反就是順從於軟弱或業,不如實,不承擔,逃避,拖延,怪責外境,依存於扭曲了的知見和感受,我們不再活在無明之中,不再看不清這世間是緣起的,是不完美的,是難以令人滿意的。「自律」可以重置感知使人看到緣起法,我們會打開一個被無明深藏的寶庫,打破舊有的感受所形成的束縛,
懺罪可以去除無明,能讓我們學習怎樣和自己和外境的「不完美」和「過失」共存,讓我們掙脫困境,不再耿耿於懷,釋放負面情緒,不再重複。懺罪最後一步是自律(saṃvara),制約或自制(self restraint)意思,自制力是一種非常珍稀的素質,由自律培育出來,《清淨道論》提到有五個層次的自律(Vism.i.6-7),包括由戒律(比丘戒)、正念、知識、忍耐和精進,培育五個層次的自律也代表了培育三學中的戒定慧,一個自律的人必須首先建基於依從比較嚴謹的戒律而生活,以徹底清理認知架構。
正知正念於「業」,於「過失」,遇上了自己或別人的過失,以善心來行道,那麼過失就會成了超越的機會,也不會陷入悔恨、愧疚和念念不忘的困境,以「忍耐」去堅定善心,再以「精進」加強善心,這是第四和第五層次的自律。守持更高的戒可以改變個人和社會舊有的習慣,削弱無明, 去除「貪」、「慢」和「邪見」的認知模式,開發無咎(anavajja)之喜,即使身陷絕境之中,都能開發出平靜和喜悅,因無咎即可快樂,身語意自然會轉向善行,令我們可以迅速從個人的過失中走出來,懂得和不完美和缺陷共存,如能戒能生喜,喜能生定,其中無咎就是關鍵。
自勝者明,無咎者喜,自律者自由。
自律者依正念和知識在困苦了解自己,策勵自己去接受各種戒律的訓練,決意去持之以恆,並培養成良好習慣,他們自主選擇善道,這樣才能釋放鎖在意識深處的無量功德,依過去的善業掙脫各種界限,最終得到自由。
無明令我們停留於表象,無明於過失的緣起基礎,只看到眼前的表象,不去發掘表象背後的緣起,看不到深藏在潛意識中的界限,我們不明白,遇上了不幸的事,部份的因素來自業力的推動,但這只是很少的一部份,絕大部份的推動力來自於不善巧的處理方式,被罵了而感到憤怒,百分之九十的憤怒可能來自不善巧的反應,小苦大受,百分之十來自對境的本能反應,兩個反應的動力來源都來自無明,如果忁善巧的反應,我們所感受到的苦馬上就會少了百分之九十。修行也就是開發這種直透本質的能力。另一種的觀察是如實地接受人生當中的缺憾、過失和不完美,並學習與之共存。
能看透表象、直達本質的人,也是一個自律能力很強人,他們更加不會去欺凌弱者,不會從觀醜中獲得低級的快感,因此不樂於去觀他人「過」和「不完美」,更不會樂於扣對方帽子:「無禮」、「下賤」、「霸道」、「偽君子」、「小人」等等。
實相是每個人所擁有的業的是自己的(kammasaka),業也是自行運作的,無須個人去操作,由業所生(kamma yoniso),是業的繼承者(kamma dāyāda),為業所束縛(kamma bandhu),我們同時擁有眾多的善業,也擁有眾多的惡業,遇上惡運,我們應以自己的善業為歸依(kamma paṭisaraṇa),以善心去經驗惡業,所以過失會是生活中必然的一部份,過失是眾多緣起條件構成的複雜現象。
本質上,人的行為由業推動,尤如一個機械人,行為是由軟件控制一樣,人處於無明當中,不善心運作時,好像進入了自動導航,一個被不善心控制的惡罵者,他是失控的,無明的,看不到實相的,他的自我、邪見、慢心和嗔等不善心連結了現實。一個突破無明的人,不單只看到對方是機械人,同時更會看到自己也是身處於虛拟世界中,都是同樣受到軟件的影響。
業力在精神層面的因的力量相比起來就少得多,業力為因,所展現成為個性和感知模式,如是習慣了作為緣法的善心,將慢慢被緣法所改變,引發善的業力,等於重置了感知模式,從負面個性轉為正面的個性。
世人所謂的「不平事」,表象是惡事,本質其實是不幸,當認為是其他人的「過失」導致自己苦難,或是別人對自己誤解,往往都會盡力去向外爭取公道,以圖確立自尊,以證明自己的是對的,而且自己的對必須建立在對方的錯之上,再加上網絡世界欠缺制約,人們容易沖動說話,麻木不仁、深陷偏見,劍走徧鋒。
直達本質不但使看到自己的過失,更能接受,不會堅執己見,而會更懂得包容,培育無咎之喜。他們也不會要求一個深陷無明的人明白自己,給予最公正的評價,不會以各種概念去壓迫他人,不會以別人的過失為食,眼裏總是瞄著別人的錯,心靈也不會累積大量精神毒素,更不會悲觀厭世的人,集中注意於自己的過失和不完美,以己過為食;禪修者因而也會正法道上快速進步煩惱越修越少,輕鬆掌握進階的學處和業處。
邪見扭曲實相,將非常、非樂、非我和非淨的扭曲成常、樂、我、淨,結果是產生了自作、他作、自他作和無因論,並以之建立了我慢,慢心越強的人,對面子的渴求也越強,時時刻刻容易感到被人忽視和重視,從而牽動情緒,變得更自我中心。
因為不善心的關係,他們的智商一般會被降低,欠缺觀察和反省的能力,欠缺直透本質的能力,他們容易以單一、表層的概念來總結感應,為此概念所縛,所以這種人一般都是吵吵鬧鬧的,看甚麼都不順眼,喜歡綜合地去看對象,以單一概念來代表。
邪見將相關的事件(correlation) 感知成因果事件(causality) ,容易將別人的一舉一動感知成針對自己的行為。人的煩惱大多源自錯誤的連結,將別人的言論和自己的感受、自我連成因果關係,才會被批評的聲音沖昏了理智。
佛陀的意識沒有自我中心,當他被誤解時,他看到的一切的因和緣法,不會將相關因素視為因果關係,他沒有依存於見取和我語取,也沒有感錯置,心根本沒有任何的動搖,所以他不會嘗試和解釋,或者去改變誤解他的人,因為以緣起觀之,一切存在都有因由的,他看懂了一切,不會對觀他人過失有欲望,他平靜和從容,他的解脫是絕對的,他不依存,去除欲貪,不主導、不操控別人的反應,他看到的只是各種緣法最合理的成果,他是協調者,不是主導者。
佛陀如實知見,公道在緣起當中,一切只是業的呈現,所以表面上佛陀被冤枉了,如實知見下佛陀感知不到有自我被冤枉,意識不以自我為中心;表面上被歧視了,他感知不到有自我被岐視;表面上被誤會了,他感知不到有自我被誤會,一切只是緣法透過各自的名色法在生滅,是業在運作,只是相連的緣起在生滅,當中並沒有佛陀的角色,所以他也不會嘗試去說服,更不會去尋回公道,這是超越之道。他完全依緣法而行,依業而行,明白對方的指責是業的結果,自己被無理指責也是業果,他的解釋已經埋下了菩提的種子,他的心是明智的,沒有動搖,因此也沒有任何的苦。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觀察業力運行法則,第一個角度是時間,當下所發生的,由過去緣起,並在將來帶來後果,三時如一體,當下的仇恨,其實可能早在無數生以前,雙方就結上了仇恨,這裏仇恨是先驗的,再加上緣法而變得存在,此時此刻,盡包過去未來。
第二個角度是空間,在業力運作時,個體和整體的關係是合一的,不是分隔的,每個個體都是整個的一部份,都被整體影響,同時又能影響整體,再影響自己,一條是地球的一部份,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部分,如是擴展到無限可能的宇宙。業如一個巨大無形的枷鎖,個體不能超脫這個枷鎖的運作,個體對整體的影響很細微,難以觀察,每一步、每一個環節緊緊相扣,陷於無明當中的人們是不可能看得見的。
無明或明的程度決定了一個人是求全者還是守缺者,求全者是無明的,看不到緣法和業的運作,意圖主導緣法;守缺者是明的,他們看到了緣法和業的運作,並加以配合。在充滿缺憾的人生中求得「全」和「完美」是不可能成功的,為了保持求全的幻象,我們必須要放棄找尋本質,只看著表象生活,片面化,空洞化,概念化,理想化,求全的結果是我們在眾中多的相關緣法中認定其中一個或幾個為因果關係,以假為真,結果是我們必須放棄「求全」目標以外的絕大部份的事情和人。
求全者無明,故而在世間尋找完美、公義,如是貪、嗔、痴之根皆被拔起;守缺者明,如實看到世間的不全美,公義有時彰顯在不同的時空,他們在世間找的是安心之所,超越之道。
堅執己見,不發現、不改進無明的人,以自我為中心,很容易與人對立,常常以過失為食,找不到與人共存之道,當他們遇上人世中的各種不完美,總是找些人、事、概念來反對,他們喜歡制人,討厭被制於人,他們會輕易地撕裂關係,輕易撕裂的後果造成人的孤立,造成越來越嚴重的精神問題,人將不自覺地以各種正道的名義繼續撕裂,拒絕看清自己和他人的無明和苦,直至徹底地與自我撕裂,永造沉淪。
他律的求全者和自律的守缺者都期望在充滿缺憾的人生中找到幸福,求全者求於外改變外在以對治不完美,如果遇上考驗就作意於撕裂障礙;守缺者求於內,提升內在以對治不完美,遇上考驗會節制自己,適應障礙,守缺者明白當下的特定存在,由過去無量緣法和當下無數條件所限,因此求自由於外境是一條死胡同,守缺者的自由是內在的,源自明,源於自制,面對外境限制而內心自由的守缺者,同時將生命也融和在業和緣起法之中。
能看透本質就能善巧地和自己相處,心常平靜自得,根本不在意外境的高下勝劣。平靜的人沒有需要以向外尋求公道的方式滿足來自潛意識的渴求,他們不會自動就將這些事解釋為「不公道」、「不公平」。他們也會有無咎之喜,那完全是因為隨喜懺罪者的功德而己,不是因為慢心所得到滿足。他們不會輕易與人撕裂,他們的心是融和有力的,深入到存在的本質層面,能輕易找到共存之道。
人的一個精神弱點是沉迷於重複做可以成功掌握的事情,以達到操控的幻覺,操控本身可以帶來依存的感覺,即使是不停地在原地轉也會樂此不疲,焦慮症者繼續憂慮會發生和不會發生的事,強迫病患者每天總是要重複以同樣的標準來做幾件事,沉迷網上遊戲的小孩每天都要玩上好幾小時差不多的遊戲。我們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有不自主的重複行為,並找出源頭,這樣強迫觀念的束縛也會逐漸消失。
過去的煩惱在轉動kilesavaṭṭa,煩惱kilesa在潛意識中運作,意識經常是無知於此的,vaṭṭa有轉動的意思,即過去的煩惱藉著現在的境在運作,然後會繼續在行為的層面轉動kamma-vaṭṭa,為將來的存在提供新的動力,變成心理學上常常說的情意結作用,尤如車輪的軸心,所有意識活動總是圍著軸心在轉。
脫軸就是破除界限,其關鍵在五根刺激傳至心後的0.4秒間,如果我們能夠在這段記憶回溯完成前,也即是界限作用前,可以喚起善心,不將心交給自動運作的潛意識,不多想,在0.2秒起以正面情緒軸心去回應,後面的0.4秒就不會完成,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將會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舊有的界限慢慢在荒廢下喪失能量。
去除掉潛意識作用後,不依存於舊有不善的習慣和自我,去除了內嗔和欲貪,代之以緣起的態度,思維觀察,不停去反思和改善,我們進一步轉化舊有的煩惱成為精神力量,自律自渡,努力尋找真正的自己。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所謂挫折,對於強大的內心來說只是讓自己變得強大的機緣,對於弱小的內心是是讓自己弱小的機緣。
緣起的世間充滿缺憾,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一是在缺憾中盡量求全,不接受有缺憾的人和事,二是接受缺憾,特別是自己的缺憾,超越缺憾變得更強大,生活也變得更快樂,當精進形成了強大的習慣力,這兩種人生觀會自動形成了感知模式,主導了人的思想、感受和行動。
求全的結果是我們在眾中多的相關緣法中認定其中一個或幾個為因果關係,以假為真,結果是我們必須放棄「求全」目標以外的絕大部份的事情和人,將現實中一點的不完美無限放大成為一個整體,因為他們忽視了大部份的緣法。求全者他們的行為不是主動的,是被心控制下的不由自主行為,或者是被他人鼓動的,同時常常是愚痴的,只有守缺者才能主動掌控。
守缺者特別珍視充滿過失的苦途人生,其動機並不是只認為人生為苦的,而是因為這樣可以磨礪自己,提升善心的潛能;如果視人生是樂的,那麼我們的精神力量就會變得弱小,依賴外境和他人。順境令人放逸、弱小,是不善心的溫床,舒適區令人依存,好的人際關系令我慢加強,但如果心是弱小的,逆境同樣也可以催毀人,加深無明。
自渡、反複超越苦,激發藏在意識深中的潛能,我們將能培育好良好的習慣,停止惡作和內耗,這有時需要逆境的 配合才能成功,我們的才足夠強大去安然面對外境的順逆,看透雷電現象的本質的人不會害怕,這需要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如果內心是軟弱的,意識只會停留在雷電的表象,將之概念化成為「雷神」的作為,然後發明一個儀式來祭祀;所以,我們的心必須有足夠的力量去探究本質,才會不流於概念他和空洞化。
當守缺者培養了自律的習慣,而且是在明和自主狀態下的,最困難的事也變作等閒,人能在困苦中釋放無量無量功德,找到藏在意識深處真正的強大,他將能在這紛紜的表象中察見法義,成為法喜浸透的見法者。
我們如果一直軟弱地留在舒適區,假裝看不到苦,毫無痛苦地渡過日子,因而不需要去面對內心的軟弱和潛藏的煩惱,對本質毫無探究的能力,然後在存在的必然來臨時,顫栗地迎著過去的惡業,只懂得空耗善業;相反,如果勇敢地走出舒適區,在自己還有力量時,以經過磨礪的心,堅強地、平靜地迎著過去惡業,以戒定慧的成果為武器,讓心得到強大的動能,自律自渡,突破此生的藩籬。
戒德的核心修習是自律,是對無明的確認和超越,是行為和感覺的重置,目的是開發信、慚、愧和慧等美心心所,以淨化行為上的污垢,以建立善心的空間和正確的感覺,這是超越三部曲的關鍵第一步,我們除了可以護持佛陀所制的戒以外,也可以為自己安立一些訓練,關鍵是在不善心還未成為習慣前,即以善有行動來制止不善心,當自律自渡成為習慣,人的潛能獲得最大的釋放,將更能輕鬆地邁向解脫的道路。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