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星期三

鏡像化的人生

 

認識一個人,如果只看鏡中像的話,就會流於表面,至少是忽略了背面。


將鏡中像等同一個人就是鏡像化那人。


以純意根中生成的概念來等同一個人,例如「混蛋」和「英雄」等於取消了那人的其他特性,只注視那人的一少部分特性。


而純意根中生成的概念有時是建基於現實的,更多時是自我意識加工、簡化的結果,是習慣,放逸了就變成懶惰。


以此加工之物代替真實,人就會失去對現實的觸覺,比如說你是「黃」的,我是「藍」的,等等。


你是黃的,我是藍的,這樣我就不需要花時間和你耐心溝通和觀察,更不需要放開自我來讓你了解。


有了概念化,我不觀察,不如實知見,就能最大程度地保護自我,也省卻了去了解你的工夫。


你只是眼前的雲,耳邊的風,是一堆再也與我無關的顏色。


內在化、概念化、鏡像化都是意識簡約化的過程,節省我們思維的時間,同時也造成依存和自動化,甚至是撕裂化,這也是我們目前世界大趨勢。


少了人看文章,多了看影視,少了節目,多了短片,文章越來越短,段落變成句子。


思維變得碎片化,人因慣性而思維鈍化,失去自我建構知識的能力。


更進一步,人們甚至可以創造出不存在的概念,比如「火影」。


我們得到了掌控感,卻失去了如實知見。


一葉可障目,隻手能遮天,一念足以動心,心動就是一生一世,甚至千生萬世。


修行也能極簡化到只剩下覺知,完全棄廢其他的,然後心安理得地「修行」著,生活著。


故事中的兩老,當朱小偉改了姓名、遷了戶口就視他為己出,單方面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可惜只是浪漫的單思,因為鏡中人不是人。動心,則自我得到加強,結果往往是失控和苦:


『事情的起因要從20年前說起。韓某和朱某是一對熱戀中的小情侶。一次,韓某騎摩托車帶朱某外出,不幸遭遇交通意外。朱某當場身亡,韓某僥幸生還。


因為韓某無證駕駛,不論從法律上,還是民事上都需要承擔重大責任。可就在處理事故的過程中,韓某提出了一個想法。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他願意給女友父母當“兒子”。為此,韓某改名換姓朱小偉,還將戶口遷到了女友父母的戶籍。


之後的十多年,雙方相處得很是融洽。朱家父母將朱小偉視如己出,還為他精心操辦了婚禮。有了孫子後,兩位老人更是盡心照料。5年前,還將一棟房屋的上層三間贈與朱小偉這個名義上的兒子。朱小偉的妻兒,隨即也將戶口遷入。


這本是一場悲劇後,最讓人慰藉的結局。


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


2019年,朱爸爸因為胰腺癌重病入院。治療期間不僅花銷頗大,還需要有人陪護。可朱小偉卻百般推辭,甚至為此和兩位老人發生了糾紛。看到“兒子”的變臉,朱家父母心寒不已。


不久後,朱爸爸病逝。臨終前,他修改了遺囑,撤回了贈與朱小偉房產的協議。


可朱小偉卻緊咬贈與協議不放,拒絕搬離。雙方僵持不下,朱媽媽只好一紙訴狀將這個“兒子”告上了法庭。法院的最終判決,也了卻了兩位老人的這樁心病。朱小偉沒有得到房子,20年積攢的“親情”也化為烏有。』

來源:《慈懷讀書會》網誌


全文:


江苏男子更名改姓,自愿替已故女友赡养父母,20年后却对簿公堂…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MyODA2MQ==&mid=2652113875&idx=1&sn=c06fabe7fc5edbaa318ad61134cc54b1&scene=58&subscene=0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