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問題:為甚麼越野車能帶給英國王室一家人渴求自由的感覺?他們的枷鎖是甚麼?為甚麼性能良好的越野車一絲絲自由的感覺?
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culture/20220911/1662834103145/%e5%a5%b3%e7%8e%8b%e7%9a%84%e8%87%aa%e7%94%b1
文章四個案二:苦的妙用
討論問題:榮格是現代心理學其中一個奠基式的人物,他和很多心理學一樣,對心理學的興趣源自於自己的精神病苦。小時候的各種不幸令他有了不受控的昏迷病症,因而要休學。這裏依存扮演了甚麼角色?他後來又怎樣治好了自己?
卡爾·榮格後來成為一名極具魅力且頗富才華的臨床醫生,但小時候的他卻是個稍顯怪異的孩子。小時候,榮格不喜歡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經常會突然整一齣惡作劇,或是將幻想中的事情與現實混在一起。換成是在今天,榮格可能會被診斷為發展障礙兒童吧。
即便榮格的性格如此怪異,由於其父親是當地牧師的關系,榮格上小學的時候還是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一些特殊的待遇。可是,當榮格十歲開始升入巴塞爾城裡的中學時,他的周圍全是更為富裕並且社會地位也非常高的家庭的孩子。那時的榮格每天穿著有洞的鞋子去上學,這讓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家庭是多麼貧苦。榮格除了在家庭方面在旁人面前感覺膽怯以外,在學業上也屢屢受挫。他不僅在繪畫課及體育課上表現差勁,而且對數學也是一竅不通。
中學的老師都把榮格當作差等生來對待,榮格的自尊心所剩無幾。他甚至開始討厭去上學。這時,發生在榮格身上的巨大危機開始了。
十二歲的時候,有一次榮格被同學撞倒在地,頭部受到撞擊,失去了意識。一瞬間,有一個以後都不用去上學的念頭閃過他的頭腦。之後,榮格多次出現失去意識昏厥的情況。而且,每次都發生在面對難纏的功課時。
榮格少年時表現出來的這種症狀便是沙可所謂的“癔症”,也就是如今所說的“轉換症狀”。轉換症狀不僅通過引起身體上的某些症狀來表現心理上的壓力,而且還會使人獲得某種“病患利益”。榮格少年時,他的父母就因為他的這一症狀而讓他休學半年。
休學期間,榮格喜歡一個人玩游戲,讀書,畫畫,或者沉迷於自己的遐想之中。可是這並未使榮格愉快,他有著一種無名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從自我中逃脫開來的。診斷過榮格病癥的醫生都說他可能患了癲癇,而在當時的醫學界看來,這是一種完全沒有希望根治的病癥。榮格的父母因此感到非常悲觀,並為兒子的將來憂心不已。有一天,榮格的父親向訪客吐露自己的心事,正好被榮格聽見了:“如果真像醫生所說,孩子是得了那種病的話,那麼以後孩子恐怕就不能獨立生活了吧?”
聽到這句話時,榮格的心中再次閃現出一個想法。我們可以通過榮格在其自傳中所記錄的內容來瞭解他的內心感受。
“我像是被雷劈到了一樣。事實完全不是那樣的。‘我必須用功了’這樣的想法立刻閃現在我的腦海中。
“從此以後,我變得越來越認真。我靜靜地離開那裡,走進父親的書房,拿出自己的拉丁文法書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十分鐘後,昏厥發作了,我幾乎從椅子上跌落下來。沒過多久我又恢復了神志,繼續學習。我告訴自己:‘該死!我怎麼能昏過去呢?’然後我繼續學習。大概十五分鐘後,第二次發作開始了,和第一次一樣沒過多久便好了。‘現在我必須真的用功。’我使勁給自己加油。然後又過了半個小時,第三次發作襲來,可我沒有屈服,又堅持學習了半個小時。最後,我覺得自己終於戰勝了病癥,而且心情也比前幾個月更舒暢了。事實上,之後病癥再也沒有發作過。那天以後,我每天學習語法,做練習題。幾個星期之後我回到了學校。在學校,病癥再也沒有出現過。我身上的魔法終於被解除了。”
來源:《榮格自傳》
文章四個案三:昨天,那个“强奸犯”含恨离世:入狱10年,喊冤44年,他至死没等到清白…
汪康夫多年來費盡家財,試圖從法律中洗白,證明白己的清白,可惜由於社會動盪,文件丟失,這成了「不可能的任務」,但依然沒有放棄,繼續申訴,即使家人和社會普遍認同了他,他仍認為:「我不責怪任何人。只是希望法律可以還我一個遲來的正義,讓我清清白白地離開這個人世。」
作者自問:「汪康夫而言,申訴到後來,心理意義是否大於實際意義?」「沒人知道。」
討論問題:人生的苦本來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受苦就是受苦了,但一些人像榮格的人卻能以苦來超越自我,一些人就永恆固守於苦中,試從第一道來分析汪康夫屬於哪一種人。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I5OTI1OA==&mid=2653337977&idx=1&sn=2f8dc4ef3b7ace4a4dd5c1eb332dfd5e&scene=58&subscene=0
來源:李月亮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