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3日星期三

三種掌控之一 (辨析掌控之三)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由依存外境而生的存有實在化了存有,虛無化後令人容易有失控感和焦慮,是最不理想的掌控感獲取方式;善依存的心主要是善心中的無貪、無嗔和無痴,因而其存有實在化的程度比較弱,相應的虛無化影響比較低,例如一個善依存於學問的人,身體出現問題時對其存在感的影響不大,所以其失控感也比較低,是比較理想的掌控感;而不依存就不會有存有,或者不會將果報的存有再次實在化,那麼就不會再被虛無化所困,也不會有失控感,是最理想的形式的掌控感,這時心是不動搖的,能達至隨分平靜甚至是絕對的平靜。


第一種的存有容易令人有掌控的幻感,實際上卻是最容易有失控感的,一位虎媽雖然對兒女有很強的掌控感,但一遇上現實不如意事馬上就會感到焦慮而有失控感,這種失控感的主因是痴,為了重獲掌控感,他們不得不選擇以痴來障蔽覺知,只看表面,以概念來障蔽實相,使得不善依存的掌控感並不理想;依財富、權力得掌控感的人,因財富、權力而愚痴;依名望得掌控感的人,因名聲而愚痴;依家人得掌控感的人,因家人而愚痴。


當中將外境概念化,讓外境消失後變成概念,依概念得掌控感的人,因概念而愚痴。


「概念化」即掌控


閉上眼睛,想像有一朵火焰的影子正在起舞,你很欣賞這個影子舞的表演,怎樣可以拉長、缩短影子,造出各種美妙的動作?


你能想像出火的影子嗎?


「火焰」和「影子」先是一個基於眼根和實物的視覺概念,再轉化成一個在純粹意根的知覺概念,知覺概念是純意識的想像物,將兩者和意識中融合,就成了「火影」,是一個純意識的概念。


火焰是發光體,是沒有影子的,火焰的影子是一個想像出來的概念,我們同樣可以在想像拉長或缩短影子,想像越熟,依存越強烈,直至一天,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實踐才會發現火焰根本沒有影子,悵然若失。


火影尤如概念,人們從中快速尋找到虛幻的掌控感,同時也埋下將來快速感到失速的種子。


脫離現實,過於熱切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也會想像出各種美妙光輝的前途,要孩子達到自己從未達到的理想, 學習多種大家都沒有興趣、難度高的藝術和體育技能,他們操控著生活好像操控著火焰的影子,直至發現事實的一天,孩子痛恨各種課程,完成後根本不會再碰那些樂器。對於北野武的母親來說,北野武成為一個有為的、循規蹈矩是她的火焰影子,結果母子都失望了;對於周星馳母子來說,對方吃完雞翼是他們的火焰影子,結果也是心結難解,直到多年後對話才知道。


所有孩子的真實狀態都是複雜的,需要父母長期觀察、捉摸、溝通和嘗試,以「我都是為你好」這一概念來簡化一切複雜的外境,簡化後節省,觀察、捉摸、溝通和嘗試,就會心安理得,重獲掌控感。


感覺不到安定的人,習慣抱怨的人,他們的心常常舞動未日的火影,以概念之名,堆積出無量的愚痴和怨氣,害己害人。


其中一個常見的概念,就是個人或國家的財富、名望和權力等外物能來安全和平靜。即使在外境穩定時,財富所帶來的安全感也會障蔽人的智慧,讓人變得自大,更糟的是變得愚痴,愚痴於世間的苦,尤其是別人的苦,愚痴於世情的無常和難以受控:


『一個有錢的女人問:「蛋怎麼賣?」賣蛋的老人答:「一塊五一個。」女人說:「10塊買10個,可以嗎?不然我就走。」


老頭趕緊說:「行,我今天還沒開張呢。」女人買了蛋,一臉得意的離開。她開著豪車和朋友到高檔餐廳,然後和朋友點了若干東西,但只吃了其中一點點。並且吹噓著自己砍價的能力。


帳單是640元,她給了700元,告訴老闆不用找了。這老闆和女人來說,不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對賣蛋老人來說,是難過的一件事。』(來源:網上資料)


「我比你成功,所以你要聽我的。」有些地方的法則就是強勢的人可以碾壓弱勢的人,對窮人的苦產生的苦令人冷漠,有錢的女人依其勢而順利欺壓了窮人,同時也加固了她的愚痴,她不明白,財富在無常的有為法中實在是不堪一擊的,一場病、一場戰爭,一塊磚頭就可以取消一切,最近的例子就是一個坐擁二百多億美元的年輕富豪,其財富可以在十天內歸零。強勢的公司不思進取,反而輕易地就拖著弱勢公司的數不還;軍事強國因愚痴依其軍力碾壓弱國,完全無視於其軍事行事為國民所帶來的痛苦,還有很多富人的各種荒唐惡行,這些都是第一道的掌控之道,也是趣向苦道的方法,因而變得高慢和愚痴。


故事中「有錢的」如果換成「有名望」的,那麼弱勢的人就成了「無名的」,換成「有權的」,那麼弱勢的人就成了「新人」。


概念化外境可以簡化外境,再對此概念生起欲貪和依存,可以快速地賦予掌控感,因為純意識中的概念是可以脫離現實的。


政客常常利用概念化來「簡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例如,生活困難,都是「新移民」的錯,都是「黃」的錯,都是「藍」的錯等等,本質上就是重建依存和重獲掌控感。


而禪修也可以用一些概念才簡化修行,將修行歸零成生活,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以此取消了修行,可以安心理得地重回生活。


善依存的掌控感


第二種的存有是善依存於身、見、戒禁取和我論,以「捨」代替欲,表面上掌控感少了,實際上卻是更難失控,例如當我們放棄以「欲」來緣取戒禁取和我論取,改為以「捨」來緣取戒禁取和我論取,就可以減弱失控的機會。


『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邀請做一個直播演講,半路上他乘坐的專車出了狀況。恰巧有一輛出租車經過,他趕緊攔下,讓司機送他去目的地。司機卻說:“我送你過去要繞道,會耽誤我聽偶像丘吉爾的演講。”


丘吉爾一聽,心想自己在別人心裡原來這麼重要,可為了趕時間,於是掏出五英鎊遞給司機,讓司機載他過去。五英鎊相當於出租車司機好幾天的收入。司機趕忙收下錢並說:“去他的丘吉爾吧,賺錢實際,您上車,我這就載您過去。”


這件事讓丘吉爾感觸頗深:“別太把自己當回事,你可能連五英鎊都不值。”』(來源:網上資料)


不善依存基於「我論取」會感到強烈的自我感,實在化了本來是虛無的「我論取」,具體的感覺是重視自我,把自己當成一回事和重要的人物,依存於「救世主」、「英明的領袖」等等存在,結果在緣起緣滅的過程中虛無化後最容易感到失控和失落;反而,善依存於「我論」,雖然做不到像阿羅漢般的不依存,因為善依存仍然會依存於一個自我,不過是以善心來依存,結果是將「我論」減至最弱,像丘吉爾不將自己當成一民族英雄,只剩下一個簡簡單單的自我,才能以最平靜的心和客觀的腦袋去做判斷和決策,他不會像有強烈自我感和偏執的希特勒,為了保存強烈的存有感,不容許軍隊撤退,更不容許軍隊投降。


以善依存來建立掌控感,我們可以注意幾點:


控小不控大


古時候有一位國王很喜歡出巡,有天他赤腳走到十公里外的小鎮,回來後感到腳很痛,於是他命令要用最好的物料鋪一條大道直達小鎮,方便他以後出巡,財政大臣一聽之下大吃驚,這條路足以用掉小國幾個月的支出,他請國王改變主意,但國王堅持要鋪,讓很多人都能受益。最後一位智者終於說服了國王放棄想法:「大王,下次你出巡時,可以穿鞋子。」


與其勞師動眾修建外在的路,不如簡單地穿上一對鞋。


人們總是想改變世界以獲得安全感、掌控感,其實依存外境往往等於自找麻煩,反而是吃力不討好的,因為失控很難過的原因,沒有人願意被操控,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自控,改變想法,在內心找一處最合適的角度建立掌控感。


我們不能完全掌控緣起的世間,不代表我們不能得到掌控的感覺,只需正確的方法和方向,即使在環境有突變時,也能輕易找到安心之所。


根據一位記者的採訪記錄顯示,一般殺人犯在處決的那一刻最可能關心絕不是怎樣才可以得到受害者家屬的原諒,或者上天的原諒,或是會不會很痛,而是和平常人一樣,關心外貌和表現,例如怕忘記了自己的最後演詞等,如果我們從人擔心失控的本能來理解,就會輕易明白他們的心態:外貌和演詞相對來說容易掌控,他們需要的掌控感,即使不是掌控生命,掌控感也可以安他們的心,當然會選擇容易掌控的來建立掌控感,而不會選別人或上天的原諒,或身體的反應等,有些地方是容許受害者家屬觀察行刑的,看來他們很可能會失望的。


控內不控外


善依存的掌控感建基掌控感於內在素質,捨卻外在素質。


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代表他已經掌握立身處世的根,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有極大的信心,其實人應依何根立身處世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曾經的世界首富洛克菲勒曾說:「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一支商队从我身边路过,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他依的就是財富創造為自己的根。


洛克菲勒是猶太人,積極創造財富也是很多猶太人的根,成為民族的特色,原因是自二千多前被滅國後,猶太人到處流亡,過著悽慘的生活,他們善於經營,往往在累積一定財富後便被當地政府壓迫和威脅,他們只有靠自己的財富來贖身逃難,而每流亡到新的地方,又需要創造大量的財富,被剝削後去新的地方,又再創造財富,再被剝削,如此不斷循環,財富創造成為他們的自保之道,最後成了他們的民族特色。


洛克菲勒出生自普通家庭,對賺錢一直抱有本能式的興趣,到了成為首富,已經變成了為興趣而賺錢的地步,不論數額的多少,即使是區區的一美元,因為他是為滿足心而賺錢的,他的心放在了內在的興趣,而不是外境的財富,更不是社交上的虛禮,在心態上對他來說一美元和一萬美元並沒有分別,而事實上在財務上一美元和一萬美元對他來說也是沒有分別的,連社會地位等等概念也不會加以注意,他的根在創造財富的興趣,而不是財富的多少,雖然他也積極行善,一生人捐出了過半的個人財富行善,相當於現在的二千多億美元,但只要是應得,他不會看輕舍合理賺錢的機會,以此為根,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生意人,他因此擁有了極強創富能力,其實,那位女仕沒有注意,她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付款給已經壟斷了石油業的洛克菲勒,這一美元只是萬中其一,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當時洛克菲勒是石油石化業的唯一壟斷者,但美國的石油和氣油價格在發達國家中一直是偏低的,直至今天仍然如是。


從結果來看,洛克菲勒並沒有依存於「首富」的存在,他是以「中捨心」來對待這個存有的,所以他並不會感到冒犯,更不會高慢和愚痴。而要他托行李的女仕就依存了「首富」的存在,所以才會感到失控和尷尬。


因此可見洛克菲勒成為個很簡單的人,不會因為有了「首富」的概念就忘失了自己的根,不會依存於過去的成就而變得傲慢,他不會自吹自擂,不會因為自己富有了就會覺得高人一等,學問高了,修養好了而頻頻向人說教,他只是一個生意人,只對賺錢有興趣,無需別人崇拜他,他的掌控感也因此穩固地建立在這個志向之上,幾十年來從未能動搖,因此被人當成背夫時他是平靜的、心安理得的。


以佛法的用語來表述,他將心安放於賺錢的願景上,合而為一,心一境性心所很穩定和堅固,另外也有很強的欲,有很強的賺錢意欲,心一境性加欲形成穩固的掌控感。


差不多的事情也曾發生過在譽滿中外的國學大師季羨林身上,他九十多歲時仍然在工作,外貌並不顯老,那時是北京大學的副校長,衣著樸素,有天他如常在校園散步,那天剛好有新生註冊,有個新生見到了季羨林,看他穿著六、七十年代的藍色工人服裝,以為他是校工,就請他幫忙照看一下行李,季羨林答應了,就站在行李旁等。那個學生去了註冊,離開了後一個多小時才回來,發現季羨林仍然站著在等,學生道完謝季羨林就轉身走了,直到開學典禮時才發現季羨林的真正身份。


季羨林並不依存於「國學大師」、「北大副校長」、「長者」、「學生」等存在,因此也沒有相關的感應模式,不會因而變得高慢和愚痴,由此他不需要去控制別人對他的給予他「國學大師」和「北大副校長」等等的反應,他不會感到失控,更不會感到被冒犯,他並沒有強烈的依存感,因而也沒有掌控感,也因此沒有焦慮和失控感,他不會向外注意,不會特別關注外境的大小、勝劣等,別人尊重他不會高興,輕視他也不會失望;他的注意是內在的,如各種學問、信念、理想等,無論外境多少他都會容易得到滿足感。同樣的道理,一個為藝術而藝術的人會比一個為金錢而藝術的人容易快樂,除了因為內在的素質比較穩定,容易掌控外,還會因為為藝術而藝術的人心一境性比較一致和穩定。


日常生活中,即使是首富、首相、大學者、國王都不能絕對掌控別人對他們的態度,期望得到所有人的禮待,也不會依存於別人的態度來建立掌控感,如果他們以之建立掌控感,就很容易會失控,他們的反應要不是憤怒出擊,就是逃避、抑鬱;洛克菲勒以賺錢的動機為根,也就是他以局部來建立掌控感,於是不會感覺要叫他行李的女仕在侮辱他。


掌控之道:第一道


獲得取第一種掌控感是固化外境,依存固有的外境條件,形成固化的自我感,這時欲貪得到滿足,能相對穩定地保護依此欲貪而生成的獨特自我感,即使是不理想的自我感,只要能持繼出現,就能帶來掌控感,第一道是不善依存,代表心以不善狀態來依存於外境,尤其是依於概念,我們可以從作家饅頭大師中的自述中了解,他很享受在暗黑世界中的虛拟死靈法師的自我,他人近中年,事業家庭美滿,但每天仍要花相當的時間在暗黑的世界中死靈法師的存在到處遊蕩,都是做一些重複和無甚意義的事,似乎達到了「遊」而「遊」的境界,在「遊」他感受了自我的獨特個性,他稱之為孤獨感,以我們的述語來表達,他依存了暗黑世界中的身份,由依存而生出存有,從中得到了「控制感」,或者從另一角度來表述,他在暗黑世界避免了失控感,避免了精神失控。


饅頭大師是怎樣開始建立這個暗黑世界的自我的?因為成績強差人意,他在現實中的存在感備受威脅,那時候他開始躲進電子遊戲中建立自我,得到了新的依存和控制感後,他才能正常地繼續在現實生活運作。


第一道:撕裂之道


由於外境是不穩定的,不善依存的掌控感是一般不會建立在外境上,為了增強穩定感,需要依存於「概念」、「觀念」,於是本來虛幻的就變成相對沒有那麼虛幻的,有點實在感了,由於已經抽離了外境,這個緣起基礎自然建構了一個重視個人觀點、想法、感受而不重視事實的心態,於是網上就出現大量的網暴,網民們常常批評牛吃草的方式,甚至以「教牛吃草」、「評論豹跑步的方式」、「醜化美好」和「美化醜陋」等現象,結果了網上的言論各走極端,互不包容。


這種不顧理性思維和討論,只顧表達己見而「輸出思維霸權」,忽視對方的意見,甚至根本沒有意圖去證明白己的理據,也不在意於去聆聽對方的辯解,只「在意於說服你,只在意於激化你的情緒後,用一句“急了?”再嘲諷你一遍」的傾向,我們很容易在大國外交中看到,更已經成為網上的文化,以致一些沒有經驗的國家或網民天真地以為對手會在於自己的辯解而著急。


隨著不善的依存固化了意識,慢慢這種撕裂由網上的社區擴散到現實的社會,以致現在的實體社會變得越來越撕裂,人人重視自我,只見抽象的概念,不見具體的現實,社會再也難以融合,這也是當代的社會最終會走向鬥爭、分裂的原因,可見建立在不善依存的掌控感並不理想。在一些發達國家中,這種網上的撕裂文化已經化為現實生活中的撕裂力量,不斷地破壞國內和外交的關係。


人人爭控,結果是大家一起失控。


掌控之道:第二道


洛克菲勒、季羨林等人的掌控之道是善依之道,他們依存於第二層的律則力量,是純意識的概念,可以內在生成,洛克菲勒依存於財富之道的律則之力,而不是財富本身,季羨林依存於學問和修養,第二道需要依存於外境的份量很低,以致即使外境不宜人,例如兩人被「輕視」了,他們仍然能夠保持不失控,因為他們依存的不是外境,而是以善心來依存於內在的律則,是素質,第二道的依存力量是較為穩固的,因建基於善法和律則之力,因為其掌控感也是較為強大的。


相比第一道所依的概念和第二道所依的素質,內在優秀的素質,如無貪、無嗔和無痴就更加穩定。


掌控即自由


第一道和第二道的方式都有各自的方式來感到這種珍貴的自由。


存在的本質就是限制,人生而活在無處不在、可見和不可見的枷鎖之中,因此人生當中絕對、不受限制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正如絕對的掌控不存在一樣,但即使是這樣,我們仍然能從無處不在、可見和不可見的枷鎖之中感受「自由」。


世間一切都是緣起的,本質上是不可能存在自由的,所以我們感受到的自由只是一種特定的感覺,具體來說就是一種欲貪得到滿足時的「爽感」,而不是真正的自由,能在諸多控制中感到自由原因是外境暫時順從了我們的依存,欲貪得到了滿足時所產生的短暫錯覺,正如一個患上固擾多年疾病的人,遇上名醫,在短時間內得到醫治並康復,他會有一種重獲新生、自由的感覺。


第一道強烈的自由感覺前提是先遇上限制,依存於外境而突破限制而感到受自由,比如說旅遊可以突破日常的枷鎖,暫時離開慣常的生活,言行不再受到日常的限制。


人皆因依而存,又會被外境所限,當固定的存有和外境有沖突時而失控時,第一道需要控制外境來重新得到掌控感,如果外境掌控不到,就概念化外境,幻想出舞動火影,這是由外而內之道,因而他們也成為外境的奴隸而不知,他們視爽感為自由;第二道讓心回歸內在價值而得到掌控感,這是由內而外之道,如果在失去平衡後重新獲取平衡,獲得掌控感,那麼這時人就容易有自由的感覺,孔子自述:「吾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越矩。」「矩」就是禮法和道德律則,他的心已經得到相當程度的淨化,因為不再容易失控。


佛法中自由觀


佛法觀世間,一切緣起而生,緣滅而滅,因而不存在絕對的掌控,更不存在絕對的自由,第一道和第二道的掌控感和自由感分別建立在外境和內在價值觀之中,心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不失控,感到自由,但在另一些條件仍然容易失控,比如說孔子失去親愛的弟子時,也會痛哭悲泣,所以他們的自由仍然是有限制的自由;而佛法關注點在心的本身,只要心本身不受煩惱的限制,就能不失控的達到自由的狀態,巴利語稱為之「解脫」 (vimutti, 英語:liberation, release, emancipation ),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分析。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