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8日星期二

禦心妙法 (辨析掌控之二)


各大宗教造像示現了各種形態,有的是神靈張開雙手擁抱信眾,弘揚教理,無論是悲、喜還是怒相,是甚麼形式,無非都強調與眾生結緣;唯有佛像,垂首低眉,超然物外,面露微笑。那麼佛陀究竟笑甚麼呢?


依存和掌控的心理基礎分析 


在三種平靜當中,世間平靜分善心和不善心的平靜,放逸時只能是世間的平靜,又可再細分成依存於果報緣的平靜(細魚),和依存於不善業報緣的平靜(中魚),善依存的平靜是第三種的世間平靜(大魚),細魚式和中魚式的平靜都是依存於外在的緣起條件或內在的不善心而得到掌控感,大魚式的平靜依存於內在善心條件而得到掌控感。三種掌控感中細魚或和中魚式的方式是追求絕對的、靜態的掌控,反而因應外境不穩定而容易失去掌控感。


在建立存有的過程中,我們先有了無明,再有了攀緣,然後就會依存,最後建構了各種存有或存在。


攀緣後心會想有所作為和行動,這就是欲貪,欲貪滿足時會有喜悅或爽快的感覺,不善心時欲和貪、嗔、痴結合,善心時欲和無貪、無嗔、無痴結合,不善心和善心都會依存,有欲貪會有爽的感覺,再成為依存,再建構成存在。一切皆緣起,欲和最後的存有也是緣起的,當存有無可避免地虛無化時,有時心能夠捨斷舊有的所緣,黏著於新的所緣,欲可以緣起新的存有,這時就不會有失控的感覺,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當不善心的欲落空後不能緣取新的存有,人面對存在的虛無時會有失控的感覺。而在善心的依存過程中,由於心本質上不會黏著所緣,不存在落空,所以也不會有失控的感覺。


不善巧的掌控


有個人去到酒樓,叫了一籠即蒸的蟹粉蝦餃,點心到了後他向待應投訴:「為甚麼蝦會比宣傳單張圖片中的細了?我要換一籠。」假設這位顧客是認真的,不是來搗亂的,他是依存了圖片,而實在化了理想中的蝦相,他對圖片中的觀察產生了欲,依存和存有了,並以也來掌控現實,結果存有和現實不符,他感到失控了因而嘗試透過同一所緣來重新掌控,這是屬於中魚類的反應,如果他感到委屈而忍氣吞聲,暗念「隨緣消舊業」,發誓以後再也不來光顧,這就屬於細魚式反應,被動地面對失控,北野武和他的母親都依存於各自的概念和自我形象來掌控,依存於貪、嗔和痴,他們各自對方的某些行為不善依存了,這是中魚式的反應。他們首先放逸了,其次是依存對象是外緣和不善心,緣起基礎比較弱,因而容易感到失控,越失控,越想控,結果越失控。


隨緣的細魚們內在素質令他們容易偏執、被動和保守,他們喜歡比較肯定的人和事,甚至為了掌控而不太介意比較差的處境,他們厭惡和逃避不確定,因為不確定會帶來不爽的感覺,再隨著外境的失落而會感到虛無,所以也不會追求比較好但不肯定的事,細魚的生活只會越來越差;逆緣的中魚們表面上勇於嘗試新的事物,有強烈的欲貪,追求強烈的爽感,實際上一旦現實和預期不符就馬上會放棄,不容易堅持,他們為了得到爽感和掌控感,很快會嘗試另一方法,然後很快又會放棄,即使是好的事也需要時間條件讓緣法聚合,因此他們這種遊擊式的行動容易失敗,但好處是即使他們的行為是胡作非為的,也不容易感到失控,因為他們總是能有緣取新的所緣,總是能滿足欲貪而感到很爽,所以直至中魚們能夠找到新的所緣來緣取,他們不會感到失控。


直至細魚和中魚們對新的所緣產生不了「欲」,而舊有的依有又虛無化了,他們就容易感到失控,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特定的事物都要求講清講楚,一步到位,黑白分明,不能忍受絲毫的不確定感和灰色地帶,例如他們能忍受各種生活的不便,當居住地有一特定條件(如沒有某些形成的選舉),不合意就會全家移民,不會考慮清楚其他也很重要的條件;另一些特定情況是上司叫他們去做一件工作,他們會預期上司必須要將要求、方法說清楚,並且說了後不可以更改變動,假如上司變了要求他們就會感到焦慮,細魚會以手足無措的方式來獲得平靜和掌控,中魚一般會驚慌失措,胡亂作為。


兩種人為了得到掌控感,傾向以極端的視角來看人和事,不是好人就是壞人,一旦有某方面不合意,不爽了就全盤否定對方,絕不包容灰色地帶,也不願意去探索灰色地帶。例如,近年來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重複發生倫敦金騙案,沒有基礎金融常識而又想在市場上輕易獲利的人,他們為了得到掌控感,會傾向盲目相信政府的監管是世界級的,是絕對的,因而將錢交給經紀,自己不檢查、不跟進,結果被騙;又有一些人為了得到掌控感,相信全世間都是騙子,因而以非常保守的方式來理財,結果財富被通賬蠶吃。實際上即使有很好的制度和監管,也不保證就沒有騙子,人們應該學習基本的理財知識,自己用功去理財,才是合乎現實的。


善巧的掌控


相比起來,順緣的大魚們的掌控是相對的、動態的掌控,不會黏著單一所緣,不容易失控,不會被不爽的感覺左右,所以比較穩定,其中增加內在的知識是提供強大掌控感的好方法,即使是在失控當中,有知識和沒有知識也有很大的分別,例如停電,有計劃的停電和沒有計劃的差別很大。其次是善心素質比較穩定和有力量,善依存甚至不依存於善心力量更穩定,因而不容易感到失控。


誰能順緣而得控?


某甲精於養生知識,他花大量時間閱讀、思考和實踐養生技巧和衛生常識,知道身體的一些規律,他發現了身體的脆弱性,日常生活自自然然就不去做傷身體的事,例如吃零食,熬夜,過激的勞動等,他的腸胃在年輕的受損了,因而容易患上腸胃炎,經過長期的觀察,他發現腸胃炎的發展規律,一共有六個階段,首兩個階段還不能判斷為腸胃炎,一旦到了第三個階段,如果馬上做一些治療和用一些藥,原本要七日和嚴重症狀如上吐下瀉等就不會出現,一般第三日就可以完全康復。


某乙是忙碌的打工皇帝,經常熬夜,他完全沒有養生概念,只知道一有病就去醫院看病吃藥,大多數時候為了業績也會帶病上班,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有了很多傷腸胃的不良習慣,做運動也只是去跑跑步而己,到了四十歲左右,他常常患上腸胃炎,每次都只是看家庭醫生和吃藥就算了,但患上的次數越來越密,每次都出現嚴重的症狀。


現在假設兩人都患上腸胃炎,都去看病,醫生告訴兩人可能患上了胃癌,甲和乙兩人的反應會有甚麼不同?比較焦慮、腦中一片空白的那一個就是那個對身體比較有依存的人,因而容易感到焦慮和不爽,他大約只懂得等待被動地等待醫生的幫助,甚至情緒悲觀,容易陷入虛無感,不知所措。比較平靜的那位早就知悉有關胃癌的事,他覺得患上的機會不大,即使患上了也只是初期,還有很多辦法。


在絕對的層面上,甲和乙都不能絕對掌控自己的身體,都是失控的,即使有健康的生活習慣,也不能保證不會患上絕症,分別是一人對身體一無所知,容易依存了,容易感到失控,而另一人則知識豐富又能自主,他能不依存,不容易感到失控。


同樣,假如兩人都去打同一種疫苗,反應都同樣巨大,只有其中一人會感到失控,甚至會有死亡的感覺。


善依存或不依存的人不會放逸,不會焦慮和被不爽感征服,不會失控,不被虛幻的概念所縛。


正如一個走了神的司機,進入了自動化的模式,正在想著工作上的困境,突然被人危險的方式切線,他會在不知覺的情況下感到失控,因而憤怒,進入「路怒」模式,為了重獲掌控感,他進而可能會作出報複的行為,相反,如果他沒有走神,完全明白路面情況是緣起的,他是不能完全控制的,這時他並不會讓自己走神,一直很專注留神,一旦也被人切線了,由於他並沒有依存於「所有駕駛者都是守規的」這種觀念,他是如實知見的,不黏著所緣,他還會有很多時間反應,不會發脾氣,而會多觀察,發現切線的人走神了,他會比較寬容。


依者不善,走神的人需要控制他人和外境才能保持控制感,而善心的人不走神,不依於依存,能自控、自制,因而能在不需要控制別人情況下也能建立控制感。


不依存:以捨代替欲貪來建立存有


人必須自覺自醒,不放逸,不自動化才能有意識去不依存,否則在放逸下人是自動依存的,更要清楚依存本質是不善的,是令人愚痴,即使是善依存也不能避免。


其次,要滅低因「欲」的失落而導致的失控感,我們以「捨」平衡和捨斷「欲貪」,以「平靜」代替「爽快感」,同時也可以不依存,第二個建立良好掌控感的方式是將掌控部份而不掌控整個個體,掌控部份代表我們作意捨斷對其他部份的掌控,預期有所變化時馬上加以平衡,以達至不失控,最極至的是甚至捨斷常人視為真的概念而不失控。


我們更可以改變視角,從單一、表象式的視角轉為多角度的視角,這時看山時不再見到山,而是石,是泥,不是山,山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眾多的部份合成。


在表象層面,以單一角度去看,山是山,要移山的話會非常困難,如果穿透現象,山的本質其實是無數的石頭、植被等事情組成的,那麼移山就顯得容易些;有些做一件事看起來很難,將這件事拆散來做就會顯得容易掌控得多,分析心理活動也如是。


世間是緣起的,一切事都由眾多緣法所構成,有些是過去緣法,有些是現在的緣法,甚至有些是將來的緣法,來自外國的超市中的日用品,由製造地生產時需要從多地集合原料,完成後又需要經過多重的運輸才能送到香港,再經過多重的分配才會出現在貨架上,其中一個小環節出了問題,上貨的速度就會出現問題,而當中涉及的緣法,可能在多年前已經形成,例如英國脫歐一段時間後,欠缺貨車司機的問題才浮出水面,影響了氣油和日用品的配送,現代社會越來越複雜,一件簡單的貨品也會涉及多重的緣起條件,相比起古代自給自足的生活,我們更容易明白,是事情做造好了,但不是由單一一個體成就的。


要從無量緣法緣起的緣所生成物中,以單一模式得到掌控,在本質上是不可能的,在表象層面上,即使是正覺者也沒有辦法做到絕對的掌控,因此不存在在單一個現象能得到絕對的掌控感,一切由存在緣法的聚合,只存在暫時的,對某緣法存在的掌控。


掌控部份緣法而不是事情的全部,正如一個司機掌控一輛車代表能自如地駕駛而不會失控就足夠了,他只需要聚合的主要是駕駛相關的緣法,他不需要好像技工一樣,能輕易地維修而不會失控,也不需要好像銷售人員一樣,能了解有關知識和有效推銷,更不需要好像工程人員一樣能完成拆解和重構車的結構等等;各人所需要得到掌控感覺的緣法聚合都不一樣,不需要掌控一切才能得到掌控的感覺,直正穩固的掌控感,是建立在不失控之上,這方面相比起來,掌控內心比掌控外境容易,掌控自己比掌控別人容易,原因也是一樣,因為內心和自己都比較容易從本質層面去掌控,而外境和其他人就很難了。


不依存於虎媽模式


北野武的母親如果不會掉進固有虎媽模式來對待兒子,不依存於外在的條件如兒子必須要像哥哥和姐姐一樣是學者,並感到很爽,不要求他必須無條件達到所有的要求,無論他是否喜歡,如果她和周母一樣是自省的,內斂的,她可以分析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感受是合失控,情緒是否沖動,然後先掌控自己的部份的精神活動,情緒上不沖動,思想上開放,多體諒兒子的感受,讓他自己去發掘興趣,不強勢主導,以善心退一步來保持良好關係,那麼她就能退出虎媽模式,不再依存於虎媽的存有,自制自控,控制好了焦慮,不會被不爽感征服,柔軟一些,那麼北野武很可能會明白母親的苦心,進而反省內心是充滿憤怒的,逆反的自己是多麼的難相處。


兒子英文不夠好,本質上只是英文不夠好,他仍然可以是個好兒子,非得在他英文程度上找掌控,是在自找失控。從他倆後來的母子情來看,英文程度高低根本是無關緊要的。


如果將人視為一個整體,那麼人是不太可能掌控整體的,我們起碼難以掌控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的健康,如果將掌控感建構在掌控全體的話,結果只會換來失望,和失去掌控的感覺。現象層面或世俗諦上人有精神、有身體,本質層面或勝義諦上人可以分析成五蘊五個部份,如果我們能分別在這五個層面建立不同的存有,在處事就會多了很多的存有可以靈活運用,例如增加各種養生的知識,多做運動,健康飲食等等來建立相對穩固的對身體的存有,但完全基於身體來建立掌控感不算是理想的,因為身體相對來說是很容易失控的,比如說他母親對人要求只是做好一些小功課,或者做好一些小事,而不是成為一個學者,或者一個有用的人。


不依存:多角度,從部份到整體,從表象到本質


精神部份包括了受、想、行和識,掌控精神的例子包括,不會失控罵人、打架,不會失控玩網絡遊戲,不會失控殺人等等,假如兩人因瑣事爭吵,雙方爭吵時如果一方突然突然頭腦空白,陷入自動導航的模式,有機會最後變成誤殺案件。掌控精神作用需要禪修才能成功,雖然難應比較高,一旦掌握了,卻相對容易建立掌控的感覺,不會失控有感覺,


如果我們將事還原到其本質的緣法,看到了失控時強烈的焦慮由外境和五蘊組合而成,就能相對地掌控,在相關條件下做到不失控,即使實際上仍然不能掌握事情,但我們能夠透過比較容易掌控的緣法得到珍貴的掌控感,這才是更重要的。


不依存代表心能同時從多種角度看人和事,能分解整體,深入觀察,靈活改變,以事情的部份來得到掌控。


『賣花的小姑娘在收攤之際,送給路邊的乞丐一朵玫瑰。乞丐回家後,把玫瑰插在一隻玻璃瓶里。可漂亮的玫瑰,怎麼能插在這麼臟的玻璃瓶?於是乞丐將玻璃瓶擦乾凈。漂亮的玫瑰和乾凈的玻璃瓶,怎麼能在這麼臟亂差的房間?於是乞丐收拾了房間。這麼整潔的房間里,怎麼可以站著這麼臭烘烘的自己?於是乞丐給自己洗澡換衣,煥然一新。這麼年輕帥氣的自己,怎麼會是乞丐?於是乞丐第二天出去,為自己找了一份工作。慢慢地,乞丐在事業上越做越好,最後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來源:網絡文章


乞丐有了新的依存,從花中得到了寶貴的內在掌控感,花代表了尊重,他重新有了爽的感覺,他從花而慢慢建立的信心,得到了重生,這是教育小孩的時候可以特別注意的重點,給予每個小孩一個可以建立掌控感的點,例如花園、黑板等,讓他們去負責,一旦成功建立了掌控,他們的自信心、學業成績就會慢慢改善,如果甚麼都不讓他們做,不讓他們去建立掌控,等待他們的只會是失敗的前程。


他明白花對於他的意義後,花成了他善的存有,在善心當中,他在花所代表的意義之上建立了掌控,即使失去生活中大部份的掌控感也不會慌亂,我們不知道周母心中的花是甚麼,但我們知道的是周星馳的花是雞翼,而北野武和母親一生的較量都是同一個起因:心中無花,要將對方變成花,而且自己拒絕成為對方的花,這種失控的博弈將困擾他們一生。


人們對掌控感有如此高的渴求,以致連對最親愛的人也不願放棄掌控。在人際關係之中,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即然人人都需要掌控,那麼我們除了得到掌控感外,也必須讓別人也得到掌控感,如果人際關係中只有其中一人得到掌控感,那麼另外的人就會在失控之下生出強烈的焦慮感,兩人的關係也難以保持。


總結:怎樣才可以建立一份大家都可以得到控制感的關係?


再一次的強調:首要的是明白「善者不依,依者不善」,因而寧取善心,不依存,捨棄依存,也即是事物和人都在,只是我們不去依存而己。


當心陷入不善心狀態時,我們放逸了,依存在外境之上,就會容易會有失控的感覺,我們是不會故意讓自己起不善心的,所以最基本掌控心是不讓自己放逸而陷入不善心;輪迴都是苦的,有智慧的人不會故意讓自己陷入苦的輪迴,所以欲求解脫的聖者除了修行以外,不會故意去行善造業,結新的緣,再進一步的掌控是不結善業,只會老實修行。


第二是掌控心的關鍵在心不失控,掌控心不等於去操縱心,不等於指揮心只會快樂,不會痛苦,或者只會平靜,不會波動,原因是心是緣起的,沒有人可以掌控所有的相關緣法,故此多元化比單一化的所緣更適合建立掌控感。掌控心是緣取外境時依捨、智,而不是依欲貪。


我們以善依存來開發出多樣化的存有,重視事情的部份而不是整體,觀察事情的緣起條件,以捨而不是以依存來和這些緣法相應,在部份之上建立掌控感,同時也明白和容許別人有相當的掌控感;控人不如控己,我們會在內在的素質上建立掌控。


第三是控人不如控己。


第四是我控也要讓你控,互相給予選擇與尊重,大家都控了,緣起的關係才能久遠些,關係穩定了,自然不容易會有失控感。


個案分析:周星馳的雞翼


周星馳對雞翼念念不忘,是因為雞翼代表了他能操控家人,或者換個說法是對著家人時不會有失控的感覺,他成功地以雞翼得到了掌控感,為了令為母親依著他的安排去做,他故作聰明弄污雞翼,母親雖然很難過,她感到兒子不成熟、不體諒,這時是不爽的,但她很快調整過來,順從了他,重新善依存,找另一個方法來滿足作為母親的依存,又再建立了新的欲貪,又再感到爽了。


在周星馳的潛意識中,雞翼代表了某種固定依存的掌控感,或者避免失控感和虛無感,他對此生起了欲貪,為了得到這種掌控感,他不顧母親的感受,而他之所以成功,實際上是因為她改變了依存模式,捨斷了舊有欲,依從於另一個自動化的模式中得到了另一種的掌控感,她的順從也代表了她原諒和包容,在自如地切換模式的那一刻,她的意識這時是自制、主動的,是善心的狀態,結果開始時有點痛苦,多年後仍然放不下。


深入一點分析,從周星馳的方法上來看,他有欲貪,極度需要掌控感的存在,而且是依存式的,因為不自覺、自動化地操操,容易以單一、僵化、不包容的方式去操控,他的方法是按自己的期望來掌控他人,他因而容易因外境不順而焦慮和不爽,尤其不懂得怎樣處理別人的好意,例如母親給他雞翼,他報之以塵土,這時的他是不善心,不會體諒到其他人的感受,當這個控制界限被觸動了,為了自己爽,只有自己有心就可以了,即他將別人的好意視為要操控他時,他就越容易要操控外境遷就自己,不能夠隨順別人的善意,這同時反映了他害怕被操控,越親近的人,若他得不到雞翼式的掌控他會越害怕,很可能也會選擇主動逃避,想他安心只能接受他的沾滿塵土的雞翼,即使你不喜歡也只能無條件地接受。


周母在一個模式中是失去了控制,對她而言是很焦慮的,也因而難過了幾十年,但她成功地切換了反應模式,以自我犧牲的方式來包容兒子的「反叛」,她對那刻的委屈念念不忘,卻不減對兒子的關愛和包容,再用另一些方式來照顧他,她捨斷了單一角度、現象層面的觀點,視雞翼為雞翼,不會生起「不孝子」的評價,平衡了委屈,不強硬操控周星馳來按她的方式來生活,她以自控、內控、多樣化、包容的方式重新獲得掌控感,因而兩人和感情是增進了,而北野武和他的母親不能改變自動化的模式,不能從對方中得到掌控的感覺,結果兩人形同陌路人。


再進一分析,內控中所謂內,即「受、想、行和識」,其中的方式也有多種層面,每一層面的力量都有所不同,如實知見越深的,所得到的力量也越大。


美國富豪史威特起家故事


『說起他的成功道路則很艱辛,在他窮困潦倒的時候,不得不省錢過日子。有一個寒冷的冬天,天上漫天飄雪,地面已覆蓋了積雪,他開的一輛小貨車不幸在路上拋錨了。這種情況,通常應該去找汽車修理廠,由他們來拖車,但他知道拖車是需要加收費用的,為了節省下這筆錢,他硬是冒著風雪,踏著泥濘和積雪,把車推到1千米外的修理廠。


一到修理廠,那裏的人有幾分不理解:“你這是何苦呢,為了節省那麽一點拖車費,自己費這麽大的力氣。打電話過來說一聲不就行了嗎?”


史威特卻說:“無外乎費點自己的氣力,省點本錢,積攢下來,好賺大錢。這是目前我唯一能夠做到的。”這樣從牙縫裏擠出的錢,幫他度過了困苦的日子。史威特一直想做大買賣,辛苦省錢的同時,他觀察著市場的動向。』來源:網絡文章


理財哲學中一個重要的原則是,還未懂怎樣賺錢前最容易發達的方法是省錢,史威特深刻地了解到這一點,所以他推車身體上雖然有點辛苦,但他捨掉了安逸的想法,推完車後實際上心裏還很高興,因為他成功地克服了自己的惰性,在身體的反應和情感經驗上建立了掌控感;作為未來的超級富豪,假設他賺錢能力是財富每年增長百分之二十五,連續四十年,如果他有一百萬元的本錢,四十年後就會變成七百五十億元,對於草民來說是個天文數字,但其實道理是很簡單的,那麼這次推車所節省的一百元,以複息去計算,實際上是節省了七十五萬元,對於他來說,一百元的感覺就像七十五萬元。


古往今來,包括可見的將來,世上很少人可證得阿羅漢果,但卻從不缺少超級富豪,富豪是複息的律則之力所造成,一旦掌握此律則之力,只需節省開支,一生人賺過億元不是難事,再說,百之分二十五回報率在超級富豪來說不算是突出的成績,現時六十歲前就成為萬億富豪的大有人在。


史威特是控己而不去控人,因此沒有叫人幫忙。其次是多樣化,他考慮的是習慣對將來的多重影響。第三,我們可以說他是從生財之道的律則之力來建立依存,依價值不依境,重而有了喜悅和爽的感覺,得到了掌控感,雖然只是其一個緣法,卻有巨大影響力,遇上了意料之外的惡劣天氣和意外,他建立掌控的方式讓他不會在這情況下退入放逸的狀態,他不會有不善心,他不會自動就為了安逸就叫車,而是自控、自制地輕鬆克服了墮性,心甘情願地減少非必要花費,也因此反而有了重新掌控的感覺,所以他是推車雖然辛苦,精神上還是很滿足的。


世人禦心之法


世人怎樣禦心?以善依存、依心不依境而禦其心。


旗袍男的隱秘往事


朱孟勛示範了世間最極至的掌控感竟然是完全捨棄操控,依捨不依欲,就得不會感到失控,北野武母親的示範是相反的,是一個極至掌控卻又失控的悲劇,她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完全掌控外境,結果自然是失控,而朱孟勛為了孝順母親,甘願放棄了性別身份認同,在公開場合穿上旗袍,現代社會像失智患者一般都處在失控的狀態下,他們的生活都是被安排的,他們是迷惘然無助的,但朱孟勛的母親卻得到極為珍貴的掌控感,為了這樣,他安然若素地表演技巧並不純熟的音樂,模仿妹妹,他的掌控不建立在控制患上失智症母親的反應上,而是在孝順的律則之力和他對母親的感情上,他在這個強大的律則力量上建立了掌控感,他無痴於母親之所需和自己的所能,無嗔於母親的苦,無貪於舊有的概念,靈活處理,不依存於固定想法,不焦慮,善於運用當下不多的資源,在表面上的是完全失控的格局中安然無恙。


朱孟勛在失了差不多所有的控制權後,他的生活陷入巨大的黑暗之中,只有絕望,看不到出路,他沒有繼續以怨天尤人的方式來重獲掌控感,他決意捨斷控制,捨斷依存,如實知見現況,生活反而好像打開了另一道大門。


如果北野武的母親也明白了這個律則之力,由「虎媽模式」轉為「狙公模式」,能北野武讓得到相似的掌控感,他將感受的尊重、關愛和自信,成為一個能夠自控的人,例如以「天生我才必有用」來鼓勵他,培養他的信心和掌控感。同樣,周母以律則之力來建立她的掌控感,她將能避免了幾十年的難過,同樣她也能變得更寬容,引導兒子也能找到更健康的方式來建立掌控感。


我們很難想像捨棄對存有(包括物品、人物、自我和觀點等)的依存竟然可以帶來掌控感,從而消除焦慮,在失控中的世間感到安穩,朱孟勛的示範就正正說明了在善心的素質上建立掌控後所得到的強大心力,


概念圖總結


北野武過去的依存:

北野武的母親對北野武成績好依存了:依存(強烈欲貪:我兒讀書好就會幸福) →爽感 → 存在(虎媽)


現在的實境

北野武的實際行為不符想像:母親欲貪得不到滿足→  存在(虎媽)失去緣起基礎 →  虛無感  →不爽感 → 失控感

母親對北野武加強依存:依存(強烈欲貪:我兒讀書好就會幸福)→   爽感 → 存在(虎媽)

北野武的實際行為不符想像:母親欲貪再次得不到滿足→  存在(虎媽)失去緣起基礎 →  更強烈的虛無感 → 不爽感  →更強烈的失控



周星馳過去的依存:

對母親依存了:依存(強烈欲貪:我必會使媽媽幸福) →  爽感 → 存在(不擇手段要媽媽也吃雞翼)

母親對他依存了:依存(強烈欲貪:我必會令兒子幸福) →  爽感→  存在(要他吃雞翼)


母親現在的實境,未調整前:

周星馳的實際行為不符想像:欲貪得不到滿足  →存在(愛兒的媽)失去緣起基礎 →  虛無感 → 不爽感→  失控  (覺得自己滿足不了兒子,令兒子受苦,吃不到雞翼)

母親現在的實境,調整後善依存:

母親不依存:捨斷依存(以中捨心代替欲貪:他不是必須要吃到雞翼)  → 平靜感 → 捨斷存在(他不一定要吃雞翼)

調整後不善依存:

依存(強烈欲貪:我必會兒子幸福) →  爽感 → 存在(再想辦法找其他東西給他吃) →掌控感


朱孟勛過去的依存:

對母親依存了:依存(強烈欲貪:我必會媽媽幸福)  → 爽感 → 存在(各種照顧方式)


現在的實境,未調整前:

母親實際行為不符想像:欲貪得不到滿足 → 存在(愛媽的兒子)失去緣起基礎  → 虛無感 → 不爽感  →失控  (覺得自己照顧不了媽媽)


調整後善依存:

不依存:捨斷依存(無欲貪:我是他的兒子) →  平靜感→  捨斷存在(要媽媽接受兒子的身份)


調整後不善依存:

新的依存於母親:依存(強烈欲貪:裝扮成媽媽喜愛的妺妺) →  爽感→  存在(媽媽幸福就可以)→掌控感


禦心之法


聖者如何掌控其心?去除爽感,或者正式點來說,去除欲貪,以平靜代替爽感,以捨來代替欲貪。


以「不依存」,「依心不依境」而禦其心。


初果聖者也有「存有」,他們雖然還做不到完全捨棄,但可以放下一部份的依存,不追求大部份爽的感覺,因為他們只完全掌控了心的某些部份,有時是用依存的方式來建立掌控感,是不善的,有時是以自覺的方式來建立,是善的,在完全掌控的部份,他們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失控於身見、戒禁取見和疑,他不會失控地對正確的修行和三寶起疑心,他們任何時候都不會對正法的三寶不爽;三果聖者不在能引發欲貪和嗔存有之上建立掌控,他們不會有掌控外境的欲望,同樣當外境表現相反時,也不會有嗔,所以他不會像一般人失控,發脾氣,失望,被外境吸引、嗔恨人等,但他有時會分心,去做一些放逸的事,以得到爽感,這時會有些微失控,會沒有力量去禪修,會去做一些掉舉的事,例如平心靜氣地和人爭辯法義;阿羅漢能夠在完美的智慧基礎上掌控了他們的心,代表在任何情景下他的心不再的任何不善心,因而不會依存,完全沒有了爽感,換上是無條件的禪悅和平靜;他們也不會有善心,只有果報心和唯作心,他們不會對法義生起貪愛心,也不會去作無謂的爭辯。


無依者不依欲而以捨來禦其心,故不失控,因而絕對地掌控了自己的心。


怎樣在佛法中找到心中的那支花,成為所有學法的人都必需要掌握的事。


對於佛陀和眾聖弟子而言,他們垂首低眉,常觀自心,見內外境為空,為四大,為名色法,不起雜相,不依存,不求爽,不掌控,見眾生各依其緣,生生滅滅,不參與其緣起,自然不需要參與緣滅,如是,他們或許會盡失那些根本不需要的人情和物質,但他們此生只剩下很少的存有,之後再也不落眾生因果,如人已清償所有舊債,不再負債,已能完全調禦其心,這樣的人,心情怎能不輕安自在,怎能忍得住不微笑?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