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8日星期二

辨析掌控系列文章文章三個案

 文章三個案一:洛克菲勒的安身立命之所


討論問題:古人素有「三十而立」的說法,立志後做人就有了實在感,生活不再虛渺無根,怎樣早早確立志向並增強掌控感?立志有甚麼好處?試以美國曾經的首富洛克菲勒的做人根本來解釋。


約在百多年前,美國的一個繁忙的火車站的候車廳中近入閘口站著一個滿腳泥濘的老人,衣著普通,正在等候上車,這時,一個左手施著小孩,右手拖著行李箱的中年女人上氣不接下氣地走了過來,對他說:「老頭,看你也是去紐約的吧,可不可以幫我拿一下行李箱?我會打賞你的。」


老人打量了一下行李箱,回答:「好的。」


他輕鬆地完成了工作,這時列車剛剛也開動了,女士慶幸自己的好運,打賞了他一美元,在當時也算是一筆不錯的收入了,對他說:「謝謝你的幫忙,要不是我們一定來不及上車。」


老人很有禮貌地笑了笑,道了謝,點了點頭,就離開去找自己的座位,這時,列車長見到了他,和他打招呼:「洛克菲勒先生,看你又去了徒步旅行吧,這次去了幾天?」


老人回答,這次去了七天,現在要趕回紐約開會。


女士聽到了,大吃一驚,心道:「我竟然要首富拿行李,還打賞了他一元?!」


她馬上跑過去道歉,並想取回一美元以示尊敬,洛克菲勒回答:「這是我用勞力賺得的,是我應得的,我很高興,怎會介意。謝謝你。」


來源:綱絡文章


文章三個案二:珍惜那段“暗黑”的孤独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

(按標題進入連結)


討論問題:試分析饅頭大師享受在暗黑世界中的遊戲的心理基礎,他是怎樣開始建立這個暗黑世界中的自我感的?是怎樣得到「控制感」的?有甚麼好處?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I1MjAzNw==&mid=2459826522&idx=1&sn=6db411505f4a6354cb8bb241933bf3a0&scene=58&subscene=0


來源:饅頭大師網誌



文章三個案三:《網友教牛吃草》


討論問題:根據傳媒學者的研究,網上關於政治人物的評論絕大多數都是負面的(往往超過七成),試從建基於不善依存的掌控感來分析其緣起基礎,分析為甚麼不善依存是不理想的,為甚麼上至外交,下至小網民們越來越有「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輸出思維霸權」和「不在意你的解釋,也不在意於說服你,只在意於激化你的情緒後,用一句“急了?”再嘲諷你一遍」的傾向,並說明為甚麼以「不以為意」的回應方式是比較理想的。


吃草不正經 柳州市的牛被網暴:網友教牛吃草 


來自 雷叔說事網誌


01最近一頭柳州市的牛被網暴了。起因是它在吃草,但網友不買賬。他們覺得它不是一頭本分的牛,因爲好牛不這麽吃草。


吃得幹幹淨淨,不會東啜一塊西啃一塊,才是牲畜該有的作風。這樣糟蹋草的行爲怎麽看都不文明。接着,不少網友就驚呼,浪費糧食可恥!

那爲什麽它吃相差呢?

因爲它脾氣不好,性格有缺。好家夥,牛失了牛德。而且,在他們看來,吃相不好的牛不适合幹農活。這可是會嚴重影響到主人家的生活水平。于是,一些過來人“好心”勸它:“這樣吃對胃不好,建議吃慢點。”

也不知道這頭牛叫什麽名字,但在互聯網上,它的性格情緒有問題,同時,工作能力也不足,總之它太嫩了,得跟人類好好學吃草。然而事實不過是,一頭牛以它的習慣在吃草。

一群吃飽了沒事幹的網友,卻在讨論一頭有着充足食料的牛吃相難不難看的問題。“它都不咀嚼嘛”“這樣吃對胃不好”言論的背後,不是把牛當人看了,而是不把牛當牛看了。當做一個可以操控的玩偶了。

所以他們也能順理成章地認爲牛奶不是給牛喝的,牛奶是給人喝的,給牛喝不就糟蹋了嗎?仔細看裏面的邏輯就是在颠覆生物學常識,完全不值得去反駁。

當牛受到屈辱性的網暴時,另一邊,它的好朋友——驢的日子也不好受。老師傅看出黑毛驢的驢蹄問題後,決定進行修蹄,目的是清理蹄子裏的瘀血。

 一些網友連标題和動物外形都不看,直接暖心關愛:“馬疼不疼?”醒悟過來發現這是毛驢後,他們質疑,驢蹄沒有很長,真的需要剪短嗎?相對成熟的網友則會質疑老師傅不專業,切瘀血切地粗糙。在他們看來,老師傅沒有工匠精神,沒有問過黑毛驢的意見就對它動手動腳,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爲。當然,最要緊的是,沒有問過這些網友的意見。畢竟自己決定了萬事萬物的合理性時,是不能允許其他人擁有解釋權的。

爲此動物生存本領的施展,也要得到他們認可,否則它們不配活着。“這豹子跑步姿勢不對!”“邊牧這麽跑不行,會損傷關節。”現在這些手拿鍵盤的網友,正在扮演造物主的角色,試圖讓動物擁有美好的前途。可動物真的聽他們嗎?想想都知道答案。

02與動物過不去以外,網友又和專家們過不去。這也是我經常刷到的一個知乎問題:爲什麽很多高中生文筆比知名作家都好?在提問者看來,高中生文筆細膩優美,而成年作家們粗糙樸素,兩者差别非常明顯。這當然不是實際情況,也許還有調侃的意味在,隻不過類似情況太多了。 

所以我覺得随便一個藝術生畫得都比畢加索強多了……爲啥很多末流的流行歌手,唱得都比京劇好聽?爲啥很多小學生寫的詩歌,都比古人水平更高?其存在意義就在于爲文學梗的誕生提供了土壤環境。霹靂布袋戲的一位粉絲發文說,李商隐抄了她愛豆的詩《夜雨寄北》,她要拉動網友網曝他。在被網友科普後,她又發文道歉,稱呼李商隐是“冷門詩人”。

畢業後背誦不了“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情有可原,但是不知道李商隐,不去查查基本信息就開始吐槽,實在不應該。這種忽視基礎知識,還随意開噴的行爲并不少,以緻于古詩文界都堆積滿了梗。

辭藻堆砌李清照。

稍顯做作李太白。

不夠古風曹雪芹。

寫得不錯蘇東坡。(比肩方文山、林夕)

想必未來的新段子不會少,因爲指點江山的互聯網懂哥,并不在乎事實如何。

在乎的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03後來網友們又把手伸向了普普通通的現代人,而且把離譜的吐槽演化爲了惡意的諷刺。江西撫州某中學,一個女生考試後,八科第一,數學拿了第二名,最後全年級排第一。

結果就因爲數學排第二,她被嘲笑了。那些人試圖告訴她其他科目第一名都不如數學第一名有用。這種邏輯裏,數學考第二名是偏科的的體現。所以女生沒有能力,而網友作爲“好人”,似乎還要去安慰和同情她。看到這裏,我想很多人也理解不了網暴和歧視是怎麽發生的,但就是偏偏産生了。

推而論之,優秀是怎麽樣的不重要,答案是什麽不重要,輸出思維霸權,倒是已經成了一些網友善用的偏激手段。抖音那些吵了幾萬幾千層樓的數學題的産生,就是這個原因。類似這樣的題,也不見得都是精準針對抖音用戶的,因爲移步到虎撲上後,也能吵個上千層樓。一些網友奉數學爲圭臬,但對數學又格外不上手,并嘲笑别人不懂數學……說白了就是人菜瘾大。他們唯一和數學人才的共同點或許在于:

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時,評論區的空間太小,寫不下了。

04把優秀學子噴成差生,已經是惡意的行爲了。與此相對應,還有另一種嚴重的情況。央視《夜線》節目在2020年播出了一期報道,王某面對鏡頭“誠摯”地回顧自己對女友的愛。他說手機屏保是愛人的合照,他記得她眼睛裏一片亮光,挂滿了星星。總之一切多麽美好啊,這期節目顧名思義就叫:“愛那麽重,愛那麽痛”。

然而,鏡頭之内的王某穿着藍色囚服,隔着鐵窗,因爲他犯了罪。他騙女友自己有錢,他騙公司自己簡曆不錯,他自己過度消費,導緻自己沒有錢了。爲了給即将出國留學的女友送禮,離職後的王某去原公司找前同事“拿錢”,實則是搶劫。在前同事不給的情況下,王某殺了他。這并不是複雜故事,新聞報道的目的正是爲了給大家帶來警示作用:什麽是真愛,爲什麽要量力而行。

然而評論區的一些網友開始将他美化成了好人。“這樣的愛情什麽時候搶到我”“他真的很愛很愛她的那個女孩,不惜毀了自己的一生和前程”甚至對他的聲音都褒獎一番,覺得其中充滿了正能量。就這樣,作爲殺人犯和騙子的王某,被“包裝”成了一個溫柔癡情男子。因爲他對于有的網友來說,适合成爲他們劇本裏的男主角。

這個劇本存在的目的是要展示自己的溫柔暖愛形象,可笑的是,這個如此荒誕而扭曲的劇本,如今還被不少人傳播。也許說話的人确實太缺乏存在感了。

05多年以來,一本正經反駁奇葩言論往往沒有什麽效果。因爲對方不指望說服你,他們大可以在激化你的情緒後,用一句“急了?”再嘲諷你一遍。這時候,你兩次跳入了他們挖的坑裏。面對此情此景,我們普通人并非手足無措,還是有幾種方式可以應對。一種就是基努裏維斯說的。

對方可以大膽宣布1+1=5,沒關系,開心就好。

自己轉身離開,不帶走一片雲彩。這就是不以爲意的力量。一種是福柯的做法,如圖所示:我以前的表達欲:我們想做的是去證明那些個體的、特别的、人類特有的經曆,不過是一些龐大的形式系統下面極其表面化的閃爍而已。我現在:CNM,聽清沒,CNM。這是直面慘淡現實的态度。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都能讓自己不那麽費心費力地去争辯。當然也有第三種方式:我們找找笑料,從中圖一樂。畢竟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也許做牛亦如此。


來源:《雷叔說事》網誌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