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二個案一:當賤人變成浮雲
思考問題:攝影師的意識有甚麼改變,他看到和想到的有甚麼不同?為甚麼他會不斷為同一幅商人的肖像改名?
有個攝影師在他未成名時,某天一個商人以一萬元聘請他為拍照,照片用來給一份周刊專訪用,付了三千元的訂金拍照,後來專訪取消了,商人老闆心生惡念,想著這幅肖像反正也不會有其他人買,不如我試一試壓價,於是富豪在收貨的那天百般為難攝影師,先要他在辦公室外等了一個上午,然後看了照片後不停批評攝影師的技術,攝影師的情商和智商都很高,很快就停止了解釋,他看穿了老闆的意圖,因為他已經遇上了好幾次類似的事,他覺得這類人的心是扭曲的,他們其實是付得十倍的價錢來買相片的,只是想透過施虐、壓價來達到一些變態的滿足感而己,他也不多說了,只提議:「既然你不滿意這些照片,依照合同,如果我主動取消服務,你是不需要支付其餘合同金,這樣吧,我也不取回另外的七成的合同金了,但同時也代表了你放棄了相片的版權,你可同意?」老闆也無所謂,欣然同意,並簽了同意書,取消合同。
多年後,攝影師和老闆都名成利就了,成了國際知名的肖像攝影師和富豪,有次,攝影師舉辦了一個大型的國際影展,剛巧那位富豪連同幾個好友一起去看影展,他竟然看到了自己二十多年前肖像,非常高興,看到照片的題目是:《浮雲》,感到有點不解。富豪找來了影展經理,問了問情況,原來《浮雲》是攝影師成名後舉行的影展必然會展出的照片,卻不是很受歡迎,給人文不對題的感覺,攝影師也懶得解釋,富豪要求買下這幅肖像,攝影師考慮了一下,想起當年本意只是想發洩一下,其實很快就解氣了,隨著心境的提升,照片的題目,由當初的《賤人》,改為《賊》,再改為《小偷》,後來改成《不義而富且貴》,現在是《浮雲》,後來算是提醒一下自己,現在既然已經成了浮雲,就賣出吧,於是只開價七十萬元,攝影師並沒有開高價,因為現在的他肖像攝影收費是一百萬元,他沒有告訴富豪這幅照片改了很多次的題目,富豪也欣然同意,心想最後還是自己賺了,反正樣子沒有大變,如果當年買下了,早已不知會丟到那裏去了。
文章二個案二:江康夫的千古奇冤(可按標題打開連結)
思考問題:人被冤枉時,常常會自問:「為甚麼?」「為甚麼是我?」一般情況下都能找到一些原因來解釋,心也能得以釋懷。但有些人的遭遇是常理無法解釋的,被冤枉的人也無法平反,無論在個體的層面或律則層面都無法解釋,被冤枉的人一生都會憤憤不平,不能釋懷,這種情況下,為甚麼必須從事緣(法則)層面來觀察冤情才有可能解脫,令人心平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