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題二:對身體不依存
2. 「修行道上,怎樣可以對身體不依存?」
簡略回答:
做到了不依存,就能夠對身體不依存,同時也對其他的現象不依存,去除了依存,不再緣取將來的存在,這也是阿羅漢聖者的境界。
巴利語中身體或色法有被改變,被破壞,被壓迫的意思,表示身體極容易被動地受內外因素影響,而巴利語中的「依存」可以譯成「取」、「執取、緣取」,貪是拿起的過程,而取就是不肯放下的過程,也有燃料的意思,一共有四種依存,對身體的依存可以同時屬於這四種依存,分別是欲取、見取、戒禁取和我語取,我們對身體有非常深的依存,而身體又是脆弱的、容易受影響的,並不是一個理想的依存的對象,因而常常因身體的狀態而產生焦慮。
依存時心會表現出對四種現象的「欲貪」,或者是「主導欲」,重複足夠的次數後會緣取成為「有」或「存在」,正正因為過去生時對身體有所依存,我們今生才會來欲界結生,如果保持對身體的依存,在這一期生命後繼續結生。依存的力量尤如風剛起於青蘋之未,還是微風,影響不大,不過一旦成為存有就變成巨風。可怕的存有之苦其依存是非常弱小的,因而人們並不會以依存為苦,只懂得以存有為苦。
去除對身體的依存並不容易,去除對身體的依存可分成兩大部份:所緣(身體)和心(依存),首先要辨析身體的本質,其次是要辨析依存的本質。我們很容易觀察到身體帶來的煩惱,卻不容易觀察到依存身體時,依存本身所帶來的煩惱。
除了依存身體外,人對「見」、「習俗」和「儀式」也有很深的依存,也會繼續緣取將來的存在,現在教育的普及,大家都吸收了很多概念,對一些時事論題都有見解,並習慣表達,當社會氣氛轉差時,人們對同一論題容易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個極端,各自偏執一方,水火不容,引致撕裂,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戒禁取」上,包括各種生活方式,當人產生依存的,同樣會互相排斥。偏執強的人其基本動力就是依存。
依存是自動的,不需要作意、努力也能自然發生,所以常常需要緣取五根的所緣;而不依存就需要不斷地作意,不太需要緣取五根。
培育不依存,我們先要不放逸,不要自動化,再培育善依存,然後修習戒定慧三學,常常提起正念正知,安住於捨、平衡,去除了對存在的執取,才能不依存。
善依存是初步,我們如實知見身體,增加和身體有關的知識,明白身體的規限、運作法則和脆弱本質,以建立合理的期望:維護身體而獲取精神上的幸福,而不是依賴身體在達至幸福,所以我們不會去追逐欲樂,有正確的的養生習慣不以身體為中心來建立自我,不會將身體視我自我的,是自我所能掌控的,不會以身體的狀態來評價自己,健康時不自傲,病痛時不自悲。我們不會等待身體好了才去修行,也不會先修身,再修心,而是因應當下的身體狀態去修行,在精神層面建立幸福快樂的根基。
在禪修時,我們修習和身體有關的業處,如三十二身份等,再進一步增加明,明白依存的壞處,建立強力的捨心,慢慢去除依存,開發精神力量,將自己的幸福快樂建構在心靈的豐盛上,而不是身體的欲樂上,也要去除欲貪,不主導,不操控身體,如實接受身體易被改變的本質。
其次,我們需要辨析依存的相反是不依存,其相對心所是平衡,所有的平衡都需要捨,因此巴利語中的tathamajjamatta被譯成「中捨性」,意思是捨掉兩端,位處中間。
若要依存,依存於更穩固的善法和智慧,即使受苦也會少些,千萬莫要依存邪見。
現代人容易有存在的虛無感,一旦現實生活的變動大至能改動當下的存有,實在感就會被虛無感所代替,虛無感來源就是依存。依存是我們存在的基本動力,當下的存有在過去是虛無的,由依存而現在變得實在,正如父母健在的有子女的存在感,如果當下的存在發生了變動,父母走了,子女的存在感或實在感就會被動搖,虛無感就會生起,兄弟子妺間的感情可能會慢慢淡化,又如曾經相愛人的分手,依存越深,虛無感越強烈,越需要實在感,結果是更多的虛無感和苦。
依存是一切苦的根源而世人不知不覺,起心動念間去除欲貪,當下的虛無感就會自然消失,而沒有了依存就沒有了實在感,將來也不會有隨後而來的虛無感,沒有了苦,剩下只微苦、樂和平靜。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文章一個案一:为了证实地球是平的,他把自己摔死了?
思考問題:有相當的人相信世界是平的,不是球體,為了確認自己的這個見解,他們甚至造作了很多的理論,有些人不惜以性命為代價來證明世界是平的。試以「依存」來解釋人們對於這個明顯的邪見執生強烈執取的原理。
文章一、二個案二:希特勒的成魔之道
思考問題:有強烈偏執的人大都有相似的童年經歷。希特勒自言有很多歷史和現實上的反猶太人理由,他本人也對猶太人強烈的嗔恨心,極為偏執,遠離事實,他時時刻刻都感到來自猶太人和國際社會的威脅,他的這個偏執性格是怎樣形成的,是果報緣的力量嗎?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是猶太人令他偏執,還有他本來的偏執找上了猶太人?有甚麼特徵和影響?
希特勒他爸非常嚴厲,對希特勒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對他性格的影響也很大。希特勒的父親很嚴厲,屬於標準的嚴肅老爺們兒,說一不二,性格古怪,難以接近,對子女的管教特別嚴,以至希特勒同父異母的哥哥受不了,離家出走了。哥哥離家出走以後,希特勒就成了父親管教的對象。希特勒他哥那一支的後代,也就是他的侄子,二戰時到了美國,加入了美國國籍。
根據希特勒妹妹的回憶,希特勒小時候每天都挨揍,他總是惹父親發火。在他妹妹眼裏,希特勒是一個不受管教的小痞子。不管老希特勒如何打他,如何教訓他,如何讓他對政府公職感興趣,他都我行我素,一點兒也聽不進父親的意見。同時,母親對他又非常溺愛,盡量想用慈母之心,使希特勒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而減少因丈夫粗暴而對希特勒產生的不良影響。
性格決定命運
希特勒為了表示對父親的反抗,想走他哥哥的老路. ——離家出走。沒想到,老希特勒知道了他的這個計劃,為了不讓這個兒子再離家出走,老希特勒就把他鎖在樓上。到了晚上,希特勒想從窗戶的鐵欄桿裏鉆出去,因為歐洲建築都是窗戶外面有層鐵欄桿。因為個子矮,夠不著窗戶,希特勒只好把衣服脫下來,去鉤那個鐵欄桿。正當他鉤住欄桿、馬上就要奔向自由時,老希特勒上樓了。聽到腳步聲響,希特勒趕緊退了下來,由於衣服在鐵欄桿上鉤著,所以他當時光著身子,情急之下只好用桌布把自己給圍了起來。
老希特勒進來一看,兒子光著身子圍了塊桌布。他這次沒拿鞭子抽希特勒,而是放聲大笑,然後叫希特勒他媽也上樓來,看穿著“寬袍”的兒子。對希特勒來講,這種諷刺、挖苦對他的傷害更深,比打他還令他難受。他曾私下跟自己親近的人講,花了“好長時間才總算將這件事忘掉”。多年以後,他對自己的一個秘書說,不怕疼是有勇氣的表現,“我於是便下定決心,父親打我時我永不再哭”。
很快,檢驗他決心的機會來臨了,他爹又一次揍他,把他媽嚇得跑到門外躲了起來,看來這次揍得挺狠。希特勒一邊挨打一邊在那兒數數,默默地數他爹打了他多少棍。可能是老希特勒一看這小子太倔,感覺到這麽大的男孩子再打不合適,而且這小子容易記仇,說不定到時候恨自己。據說自這件事之後,老希特勒再沒打過他。
希特勒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希特勒,會有怎樣的性格呢?明顯是早熟、缺乏安全感——他不知道什麽時候自己就要挨一頓揍,缺乏安全感的人很難找到幸福。為什麽希特勒上台之後,會實行許多非成即敗的極端措施?因為他對社會沒有同情,缺乏感恩,而這跟他的成長環境大有關系,他繼承了老希特勒一些變態的人格。
因為父親不在了,希特勒初中畢業就不念書了,從16歲起,他就開始到處自由自在地遊逛,並且藐視權威。沒有了父親的管教,他就變成了這麽一個人。
難得的溫情
1907年,希特勒的父親死後四年,他母親身體不適去看醫生。醫生是個猶太人,在當地有“窮人的醫生”之稱,看病不多收錢。希特勒他媽告訴醫生說胸口疼,疼得一晚一晚地睡不著覺。醫生診斷的結果是“腫瘤”,實際上就是癌癥,但他沒有將此告訴病人。第二天,醫生將希特勒和他妹妹叫去,告訴他們說,你們的母親得了癌癥,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做手術。
希特勒的反應使醫生特別感動,那醫生回憶說:“他那蠟黃的臉因悲傷而扭曲,雙眼滾出淚珠,問他母親還有沒有辦法挽救,只有在那時,我才意識到他們母子間的愛是何等的深沈!”由此看來,希特勒也不是純冷血動物,他有時候也充滿人性。打那以後,希特勒全心照料母親,跟他的妹妹、嬸嬸分擔家務。他將母親安置在廚房裏,因為廚房裏全天有火,比較暖和。然後希特勒將碗櫥擡走,擱了張床,自己也睡在那兒,照顧母親,還幫助母親做飯。為此,希特勒他媽曾驕傲地跟別人講,說她的胃口從來沒那麽好過。言外之意,就是說自己兒子做的飯很好吃。提到自己的兒子時,她蒼白的臉上竟然出現了一些血色。看來在母親病重期間,希特勒還是給她帶來了相當多的快樂。
有一天到了午夜,希勒特他媽的最後時刻來臨了,這時候也甭去看醫生了,醫生也幫不上忙。1907年12月21日,在希特勒母親的病拖了將近一年之際,按希特勒的說法,在聖誕樹彩燈光芒的照耀下,母親安靜地離開了人世。天亮時,醫生來到他們家,準備為希特勒的母親簽署死亡證書。醫生看到希特勒坐在母親身邊,臉色慘白,在畫母親的遺像,以便作為將來的紀念。即便看慣了死亡的醫生,看到這一幕也很感動,說:“我從未見過有誰像阿道夫·希特勒那樣悲痛。”
生活很困窘
至此,希特勒父母雙亡,這時他19歲,準備向維也納進發,以實現他作為一名畫家的夢想。用希特勒自己的話講,那時他手中提的是一只裝滿衣物的箱子,心中裝著的是不屈不撓的信念。從這句話看,他那時還有只裝滿衣物的箱子,應該不算特別窮。但由於他自己的原因,在接下來的四年裏,希特勒過得十分糟糕。他畫的畫,至今還流傳下來不少,很多人認為他畫得不錯,但問題是希特勒擅長畫建築,不會畫人體,在西方國家,你不會畫人體是不行的。因此,希特勒的畫當時能賣出去的很少,而他對做生意又一無所知,這就造成了他的生活很窘迫,他只能不停地換工作,以期能改變現狀。咱們現在有“北漂”這個說法,他那時就是個“維漂”。他曾幫人撣地毯、掃雪、在車站推箱子,住極便宜的旅館,吃免費或廉價提供的沒什麽營養的食物……所以有人說,正是他的遭遇,造就了他對社會的不滿和仇恨。
日子過得那麽困窘,希特勒不覺得是自己能力不夠或水平達不到,相反,他認為是社會不公造成的。
來源:袁騰飛《 戰爭就是這麽回事兒:袁騰飛講一戰+袁騰飛講二戰(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