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日星期四

我在,故你苦

 

他人之苦因,可能有你一份,能見己過者,代表你有足夠的慚愧心,也代表你已驅散了無明愚痴,故能知己過。


常常只見他人過者,很可能也常常處於無明愚痴中,才會不見己過。


皇帝死前用了一位御醫的藥,那位御醫後來被責怪而陪葬,皇帝無意加害御醫,而最後供藥的御醫的被責怪甚至被處死卻是難以避免的。古往今來,有多少位臨死前的皇帝會覺察到自己躺在那裏,甚麼都沒有做,都會害了正在盡心盡力醫治他的人?


佛陀決意入般涅槃後的最後一餐是由匠師純陀供養的,其後佛陀重病,稍為回復後動身離開,在最後時刻,佛陀為了不讓匠師純陀起惡作,同時很可能也想避免其他人會責難純陀,覺得是他供養的食物導致佛陀涅槃的,於是特意贊揚了純陀的所作的大善業。


般涅槃是早已決定的,時間也是決意好的,總會有最後一餐的時候,純陀供養的最後一餐是出於善意,但佛陀看出了「自己」對純陀可能被責怪的影響,提早解決了所有的問題。


即便如此,純陀仍舊被一些人責難。


『法學教授羅翔談過一件往事。上大學的時候,他特別討厭他的上鋪,因為這位舍友睡覺總是翻來覆去,而且呼嚕聲陣陣,吵得他不得安寧,因此他心裡產生了不少惡毒的想法。但他後來才發現,自己才是宿舍呼嚕聲最大的人。他的上鋪之所以輾轉反側,只是被他的鼾聲吵得睡不著覺,但是不好意思叫醒他。

就如羅翔所說:道德判斷,永遠要先己後人。愚昧的人,永遠喜歡從別人身上找原因。』

來源:《洞見》網誌


有緣起條件就有果報,而緣起條件中不一定有因,事情發生了,不一定有人故意這樣做的,但一定涉及所有的緣起條件,有時你我互動之下出現了的惡報,也有我一份,即使我是無心的,你也是無意的,大家都無因的,也能緣起惡果報。


法因緣而起,我在故你苦。


因依存的作用,無明會自動障蔽過失中你自己的緣起參與,所以你看不到自己的一份。


『有一回季羡林受邀外出講課,出門前想起還沒給君子蘭澆水,便囑咐保姆幫著澆水。

沒想到等他回家時,發現君子蘭死了。詢問之下才得知,保姆給君子蘭澆完水後,瞧見窗外陽光正好,特意把君子蘭搬到太陽底下。可她卻不知道,君子蘭喜涼爽,懼高溫。

心愛的君子蘭死了,季羡林感到很難過,保姆一時間也有些手足無措。恰好季羡林的兒子季承來探望父親,知道此事後便想說保姆幾句,季老卻擺手為保姆說話,還反過來安慰了她一番。季老給兒子解釋道:“這件事確實不怪她,責任在我。他人犯錯,常有己過。我明明知道阿姨不懂得怎樣照顧君子蘭,可還是把這件事交給了她,你說這是不是我的錯?”』

來源:《洞見》網誌


智者總是在果報中看見緣起條起,其中也包括自己的。


巴利語Jeguccha,形容人是「可厭的」,總會影響到其他人,這是存在的本質,沒有人可以避得過。


人活著,就會為他人帶來不便,對他人的苦都有一份參與,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無意的。


這就是存在的本身,也就是你存在的本身就會帶來其他眾生的苦,有些是無現在因的,有些源自物質本身的限制,比如說嬰兒為父母帶來的苦。


長大後人們很容易責怪父母照顧不周,又有多少人能看見自己是怎樣「害苦」他們的?


即使沒有人想傷害你,而你卻仍然能被傷到,即使你不想傷害任何人,卻仍然能傷到人。


若不想再傷人和受傷,那就離開存在吧。


只要你不離開存在,存在的苦就不離開你,就會一直無條件地跟著你。


有的苦,有意無意的,都有你的一份,只有智者才能察見,有點慚愧心的都會盡力去減輕。


壞了的人除外。     


當你還離不開存在時,看到了自己是苦因後,可以進一步想想,為你受苦還對你好的人,這是無條件的善良,你是不是應該更加感恩、惜福?


怎樣才能將善良傳遞?變成:我在,讓你少受點苦?


比如說,對著一個將錢包交還你的一位的士司機?雖然很努力,表現未如理想的下屬?


讓我們向佛陀學習吧。



背景閱讀: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人强大的开始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