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同一個境,名色法不同會引發不同的感官經驗,有人舉若泰山,覺得很沉重,有人舉若鴻毛,覺得很輕鬆,這個「重」和「輕」既有名法的基礎,也有色法的基礎。
名法方面,穩定的內在平衡力,令心不為「重」的概念所動搖,中捨性是一種慣性的力量,我們過去是自動力的,現在自然就會以自動力去繼續生活,過去是善心為主的,這一生無論際遇如何,意識自然會偏向經驗到善心的好處,不善心的壞處,然後會去尋找培育善心,增強自動力的方法。
在色法層面,如果人的氣血滯塞,除了容易生病之外,身體為了保護自己,節省精力,會傾向感到舉若泰山,發出逃避的訊號,遇事反應都是負面的,久而久之,名法也會被影響,相反,如果人的氣血通暢無阻,身體就不會成為障礙,名法也傾向正面,自然會有寧靜輕安,柔軟靈活的好處。
除了氣功、瑜珈、按摩等方法,也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種藝術、體育和戶外活動來讓身心回復氣血通暢的狀態,前提是這些活動的根塵刺激比較輕微,而且能夠讓人的注意力回歸自身,由五根的刺激,轉化到意根的發展,有人以花為道,有人以畫為道,例如日本的茶道,單單是喝茶的部份,只佔很少部份,而且味道很淡,需要很專注和安靜的心才能分辦出,同時,身心同感輕安,靈活。
御物修心,是為物修,由於身心互相影響,修心時同時也在修身。
台北茶人蘇老師就是以茶為修的,她的茶道已經超越品茶的層次,而是以茶為道,用來培育善心素質的,同時,身體也會有多得益。
善心以「信」心所為首,有「信」的人,心也會變得純淨,自動將自己的生命簡化,去除徬鶩,純化自己的身心,讓心在修行時,更有力量,蘇老師以茶修習,具足信心所,她『一生就只單純地做一件事,並且做好它。保持低調,遠離是非,保育土地….七、八十年代已一個女子跑到內地去尋茶,與老茶人結緣,學懂親自製茶,非常認真。』
當人有信,心就有力量專注於一境,負面思維如困難想、障礙想對我們的影響會變得很低,很容易克服,例如,一個女子常往深山跑會不會有危險等負面思想,不會影響到她,所以在她心中,常人所謂的障礙再也不是障礙,她的信自動過濾掉了。
信可以純化身心,以準備修行,並引發了另一組重要的心所,身適業可造性和心適業可造性,「適業可造」心所凝聚了合適的身心和物質條件,去學習相應的技藝,正如一位打金師傅,先以強火將金溶解,以方便造形,我們在學習一個技藝前,也需要先克制自己一些過往的習慣、成見,才能在身心的層次準備好,例如,『她一見到我們,二話不說便遞來兩塊肥皂,問:「你們有這種無味的肥皂嗎?泡茶和喝茶前,需要先洗掉身上的味道啊!」蘇老師對茶有一個基本要求:必須乾淨、單純,別混多餘的東西,也不用過於追求茶席上的擺設或氛圍,回歸茶的本身更重要。
「乾淨、單純」看起來是簡單的要求,但一些固執的人會以慣性思維來反應,他們身心都沒有「適業可造」的準備,直覺就感到很抗拒,覺得她的要求沒有道理,或者覺得擺設或氛圍更重要,這種人在團隊合作中,往往特立獨行,對別人的要求有很強的貪、嗔的反應,喜歡自把自為,不但忽視他人的要求,反而經常要求別人來以自己的方式的來配合他,很難接受別人的想法,即使意識接受,潛意識也會自動排斥。
在身體的層面,茶道最基本的適業可造性包括人能靜下來一段時間,專注於和茶有關的事,而不會感到氣血翻驣,坐立不安,現時很多人都達不到「適業可造」的要求,因為大家都習慣了同時做多件事,一邊看著手機,一邊進吃,一邊說話,一邊想著怎樣回覆老闆無理的要求,如此混亂的生活節奏,會令人的身體氣血也一樣亂了起來,慢慢氣血就會滯塞,各種都市病症就會出現。
沒有了適業可造性,會感到學習很困難,或者學到初基就會裹足不前,如果這些學習英文拼音,他們寧願花更多時間用中文拼英文的音,也不願意以更有效率的方法,以英文直接拼音。
身心層面的「乾淨、單純」是蘇老師茶道的基本要求,是修習的基礎,『除了可以增強味道的覺知,還可以令人心靜下來,專注於內在,聆聽內在的聲音,在品茶的過程中了解自己』,具備美心所中的「適業可造」的心所,準備好了學習,就容易在茶道上有所進益,不會固步自封。
其他的適業可造的條件,包括保持嗅覺和味蕾的敏感度:『品茶時謝絕破壞味蕾的任何東西譬如煙酒,品茶前後甚至不吃肉或濃味食物,嚴格的老師甚至會要求學生在學習泡茶期間茹素,保持味蕾的敏感度。嚴謹的法國品酒師或香草師,為避免周遭氣味混雜和聲音干擾,連香水也不敢塗,品酒或辨香味時還會禁言、清淨身體和雜念,如此才能專注地品嘗,分層次、評品質、修品格。』
我們也很容易發現其他的美心心所的例子:
「慚、愧」:洗掉身上的味道,這是尊重茶,這是仔細。我跟她說有些茶人憑自信和經驗,在評茶時會抽煙和喝酒。她搖頭,說出一句跟我說過一模一樣的話:「這絕對不行,因為他首先沒有尊重茶。」她補充說:「那些人可能真的能分辨出茶的味道,有這種本事,但態度不能嘉許。」』
還有兩個無量心所,「悲心」最近便有位韓國的畫家專程來跟她學了幾天茶。由於對方的國語聽力和中文書寫還沒到位,蘇老師甚至幫她寫筆記。
「喜心」:然後笑着跟我們說:「那有老師替學生寫筆記的呢,呵呵。」
「念、無貪和無嗔」:泡茶的心情不一樣,茶的味道也不一樣。人很複雜,轉一念已思緒無限,若不放慢、磨練仔細、投資時間的話,我們其實甚麼也得不到、不知道。
「中捨性」:『尊重茶的人、認真的品茶師,必然培養安靜、內斂的品性』,安靜則氣和,內斂則心平。
我們已經指出了很多他動力和不善心的壞處,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是對身體的影響。
由精神病引發的病越來越嚴重和普遍,人的心理和身體的是互動的已經變得很明顯,其實古代中醫已經在西漢時代的已經提及過了,完整解釋了精神和身體是怎樣互相影響的,尤其是負面的影響,對我們頗有啟發。
人的精神作用在中醫屬於「神」,即心神,這些負面的情緒產生作用,就會形成半物質的「氣」,類似於佛教中的「心生色」,長期累積成氣結,就會形成「精」,即具體的物質,大量累積,就會形成腫瘤,氣結就是中間的過程,相反,物質也會影響精神,當我們有情緒時,會感到氣血不順,好像有阻礙物「頂住條氣」時,這就是氣結的作用。
氣結成了具體的障礙物(精),會障礙氣的運行(氣),進而會影響心情(神)。
界限很多的人,累積多年精神上的問題都已經氣化,甚至物質化成為障礙,身體四肢上的部份和腹部都有大量的結,顯得很僵硬,氣結在肌肉組織時,也會形成筋結,如果在頸部,頸部就會僵硬,經常氣血不順,氣滯血瘀,在觀呼吸時,常常有氣不順暢的感覺,又或者呼吸只能停在心口位置,不能下沉,精神上他們的心彈性很低,界限經常被觸發,很容易被潛意識主導,一點點的小事都會引發強烈的情緒,行為魯莽,語言刻薄,而不自知。
例如你看見一個沒有公德心的人,感到氣被頂住了,不暢通時,嗔心會被加強,但如果沒有氣結障礙,氣運作暢順,雖然你也會留意,但不會生起嗔心,甚至會生起喜悅,暗地裏讚賞自己有公德心,達到眼順和耳順的境界。
如果慢慢尋找出這些氣結,以各種方法去通暢這些結的過程,過去曾經歷的負面情緒也可能再次生起,例如當你以瑜珈的方式去疏通,過程中也會很些莫明其妙的情緒會生起或被觸發,隨後暢通了,情緒會變得正面,對身體也很有益。
在禪坐時或按摩時,也可以用更有效的梵住心去解開氣結,可能會釋放一些過去的回憶和感受,氣結消失,相關的情緒也會消失,不容易再生起,這時,身心都有很好基礎去建立善心,人很自然會選擇比較的自動力心和情的模式。
茶可以養心,那麼酒又可以嗎?有沒有酒道?
當人遇上不幸的事,情緒又低沉時,精神上自然希望可以馬上將陰雲驅散,喝酒後可以令人感到精神一振,甚至興奮,以中醫角度來看,「酒」的作用在於揮發人的元氣,情緒低沉而不從心理上提振,以正面的情緒增強元氣,反而在色法上預支元氣,如果加上喝酒時情緒大喜,「喜則氣緩」,酒後人的精神和身體因為元氣不足,會感到更加不適,情緒更低落,身體需要更長的時間去休息回復,甚至陷入更深的抑鬱,「借酒銷愁愁更愁」的原因就是如此,如果喝酒成癮,對身心更有催毀的作用,我們已經在名法方面的分析過了,綜合來說,酒不成道,其他刺激六根太強的活動,也不適合用來開發善心。
以茶養心,所養出來的善心和美心心所,不單對茶有用,對日常生活,甚至超越世間也很有用,我們具足各種優良的心理質素,面對各種大大小小的境,都能輕鬆應對,舉泰山若鴻毛,保持身心寧靜輕安,將自己的潛質,發展到最大,同時又能保持氣血旺盛,少病少惱。
要更進一步超越,必須要具備慧根心所,一般的生活,智就夠了,那麼慧根心所的作用又在哪裏?智和慧又有甚麼分別?
背景閱讀:
每日頭條
茶人蘇老師
副刊版 2015/02/12
月初到台北出差,有幸經朋友引薦結識了一位茶人前輩,她的名字是蘇惠雯,人都稱她蘇老師。她為人低調,茶館外邊甚至沒有名字,可門下有很多學生,不少已成著名茶大師,甚至有從海外慕名而來,像最近便有位韓國的畫家專程來跟她學了幾天茶。由於對方的國語聽力和中文書寫還沒到位,蘇老師甚至幫她寫筆記,然後笑着跟我們說:「那有老師替學生寫筆記的呢,呵呵。」
那天前往拜訪,她一見到我們,二話不說便遞來兩塊肥皂,問:「你們有這種無味的肥皂嗎?泡茶和喝茶前,需要先洗掉身上的味道啊!」天,太棒了,我沒有來錯了,這正正是我要找的人,對事情抱着嚴謹又不傷大雅的人。
你會說這是挑剔嗎?不,這是尊重茶,這是仔細。洗個手沒花你多少時間,也不是不方便的事,沒理由覺得麻煩,更不應批評為執着。認真和細心是做好事情的基本功,尤其是這種修心的事情。在這快速世代,還堅守這原則的人愈來愈少了。
她跟很多重視茶席和禪環境的茶人大師不一樣,她就是那麼隨性和隨和,會說很多話,說話的速度也很快,但沒有一句廢話。她細心地問:「不好意思,剛搬了地方,茶具都沒拿出來,有點亂。你們等我一下,我先找出杯子來才給你們泡茶啊!」
然後,她分別用兩個杯子給我們喝同樣的茶。啊,多麼的神奇。原來用哪隻杯來泡茶和喝茶也是學問。同樣的茶,形狀、生產商、容量、甚麼都一樣,可是茶放進去,喝下去,就是不一樣,為甚麼呢?就是因為肉眼看不到的差異不代表它不存在,眼看不到的,由舌頭告訴你。這是茶修裏最珍貴的學問:別只信任你的眼睛,世上有更多東西是你看不到但存在的,你連幻想的條件也缺乏。(二之一)
撰文 : 素黑
欄名 : 黑意自愛
茶修的底蘊
副刊版 2015/02/13
台北茶人蘇老師對茶有一個基本要求:必須乾淨、單純,別混多餘的東西,也不用過於追求茶席上的擺設或氛圍,回歸茶的本身更重要。泡茶的心情不一樣,茶的味道也不一樣。人很複雜,轉一念已思緒無限,若不放慢、磨練仔細、投資時間的話,我們其實甚麼也得不到、不知道。她說:「希望你們不要笑我滿桌杯子亂亂的。我用這小杯子泡茶不是小器,你喝過泡出來的茶後就明白這小杯子的力量。」
我跟她說有些茶人憑自信和經驗,在評茶時會抽煙和喝酒。她搖頭,說出一句跟我說過一模一樣的話:「這絕對不行,因為他首先沒有尊重茶。」她補充說:「那些人可能真的能分辨出茶的味道,有這種本事,但態度不能嘉許。」
我們需要先尊重茶,不是借茶來表現你有多了不起。
很多人是用腦袋去喝茶的,尤其很多所謂的「專家」,說茶比喝茶多,對茶卻不恭不敬,茶未喝已下判斷。尊重茶的人、認真的品茶師,必然培養安靜、內斂的品性,品茶時謝絕破壞味蕾的任何東西譬如煙酒,品茶前後甚至不吃肉或濃味食物,嚴格的老師甚至會要求學生在學習泡茶期間茹素,保持味蕾的敏感度。
嚴謹的法國品酒師或香草師都不以大師自居,不會得意忘形,不任性吸煙,為避免周遭氣味混雜和聲音干擾,連香水也不敢塗,品酒或辨香味時還會禁言、清淨身體和雜念,如此才能專注地品嘗,分層次、評品質、修品格。
茶修的底蘊是敬重,放下自我和習性。
這位七、八十年代已一個女子跑到內地去尋茶,與老茶人結緣,學懂親自製茶,非常認真。一生就只單純地做一件事,並且做好它。保持低調,遠離是非,保育土地,這是對茶最大的敬重。(二之二)
撰文 : 素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