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制帶來超越 |
如果你駕駛著一架車,但不能夠控制引擊的加速或減速,只能控制方向和停車,你會享受駕駛嗎?當你想加速時,有時車偏偏會減速,有時就會加速,長期這樣,你會有甚麼感覺?如果整條街道上的車都這樣,你還放心駕駛嗎?
正如星期一早上上班,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你會選擇「興緻勃勃」,還是「死氣沉沉」呢?
當你回到家,你明明想說一些話,去令家人歡喜,為何有時偏偏會說出相反的話呢?
當你很累地回到家,你會很高興地開始打坐,還是開著電視發呆呢?
上課時,你真的想得到好成積,很努力地提起精神,但很快就昏昏欲睡,為甚麼呢?
生活的動力來自於情緒,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生活如行船,情緒如水,那麼不能控制情緒而行船,正如不懂水流而行舟。
假如你面對的一位同事或家人,對你的情緒影響是-1,即有少少負面,你會選擇以甚麼情緒面對他呢?如果是+1,即以輕鬆的態度回應,如果是0,即平淡的,如果是-1,就會有些不耐煩,如果是-5,可能會以很差的語氣去看他,和他相處。
如果你真的能夠完全自控,你還會選擇以負面的情緒面對他嗎?
你擁有的是高超自控能力,或完全失控的狀態,和林昭生同學一樣,還是介乎兩者之間呢?你是怎樣走到今天的這一步的?你的控制力是怎樣培養的?
上文提到,如果人的行為由基本情緒循環直接控制,再由物質去控制情緒循環,人很容易變成「智鼠」,基本上是情緒控制了人,而不是人去控制情緒,所以說,直接刺激基本情緒並不理想,無論是以手機,還是毒品都一樣,而且會有很多副作用。
有時家長帶小孩外出時,遇上一些事,會撒嬌扭計,或情緒暴躁,父母讓小孩吃一些高糖的食物,發現小孩子很快就會安靜下來,以為是個好方法,誰不知雖然高血糖會暫時帶來快樂的感覺,但這種直接刺激基本情緒循的方法很快會失效,因為當血糖回複平常時,孩子的脾氣會更差,長大後,對高糖食物的依賴也會加深,飯後無糖不歡,必須吃甜品才能感到滿足,這就是靠物質直接刺激的後遺症,也容易令人失去對基本情緒的控制。
那麼,剩下來我們可以選擇的,就是怎樣去調適好基本情緒,調得好不好的分別會很大,調得好,沒有特別事時,容易喜悅平靜,容易找到意義,無論以那種方式生活,在群體生活或自處時,都容易感到自在,有需要時,例如工作上要克服一個難題,也能感到源源不絕的動力,調得不好,即使物質生活很充裕,也會無精打彩,甚至容易失控,例如面對一個-1的人,反應是-10。
人的情緒會結合其他的大量的認知因素,如感覺、概念、記憶,甚至是潛意識等,雖然基本情緒中的刺激感是一樣的,但加上了其他的因素,就會形成不同的反應,如愉悅和恐懼,例如,坐過山車,有些人很喜歡這種刺激感,有些神經系統比較敏感的,就會恐懼。
文章提及人類可以獲得樂趣的方法,就是以六根的刺激來滿足、平靜這種興奮的感覺,理論上,人和其他動物差異之處就是可以透過認知作用,如感覺、概念、記憶來主導這個過程,一個小孩可能很喜歡玩,透過訓練自己的認知和情感能力,他會學習怎樣克服去調節去玩的興奮,而將能量轉移到學習,如果這個過程不成功,就會破壞他的學習興趣,一般人會以同樣是基本情緒的恐懼來刺激小孩子學習,例如,讀書不成,就….,同樣地,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會被破壞,失去了學習動機,也就是不能夠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
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學習很多的知識,很容易興,即使對很多小事都容易產生興趣,而且大部份時候只有三分鐘熱度,同樣,也容易感受傷害,大人的一句廢話,如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對小孩的影響會很大,原因就是基本情緒循環比較活躍。有個實驗看看這種調節能力,對小孩子成長的啟示:
『斯坦福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是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餅乾、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分析背後原因發現,單靠孩子的自制力並無法克服人們在社經地位上的先天弱勢,而家庭資源與教養環境才是影響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貧困家庭孩子,傾向追求立即滿足,比較無法在第一時間忍住不吃,畢竟,在他們的世界來說,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像是今天可以吃麵包,但不代表明天也會有,很多時候他們的爸媽都會承諾要帶更多好吃的東西回家,但實際上卻常因經濟上的困難而食言,因此,等待對這些孩子來說太過於冒險。
這些研究皆點出了一個事實,家庭環境是塑造孩子的關鍵,這對孩子在選擇與心態的養成上將帶來長足的影響。對家境清寒的孩子來說,唯有及時行樂,才算活著,畢竟明天的事,根本沒有誰可以承諾。』
基本情緒循環會刺激小孩子的貪欲,自制力的其中關鍵是調節興奮的能力,自制力比較強的小孩,他們懂得透同不同的方法去克服美食的誘惑,本質是就懂得怎樣去平靜或轉移興奮的能力,例如將注意力放在其他事物上,不看棉花糖,又例如,唱著歌來等媽媽回來,這些技巧都是家教的重要一部份,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遇上很多類似的事件,父母會慢慢教他們各種的方法去克服,所以這類的小朋友,即使遇上足以令他們「扭計」的事,例如父母答應為他們買玩具而失信,也可以很快調整自己的基本情緒,情感上比較堅強,不容易受傷。
我的一個朋友,他的女兒自小就喜歡閱讀,培養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家人飯後各自讀書,除了聽聽純音樂外,甚麼也不做,他的女兒,另外的玩樂方式,就是和我朋友駁咀,結果成功學習到,在討論的過程中如何平心靜氣去理論,如何平靜地去「裝語言陷阱」等,兩父女樂此不疲。
這類的例子說明他們懂得去調節自己的基本情緒,遇上「失意」時,如-10,懂得轉移思想的方法,例如,她的女兒被老師責罵,會想一大堆由去安慰自己,很快就忘記了老師的責罵,情緒變成了0,因而不會感到自卑。
家境清寒的孩子在家教上很有可能差得多,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不多,相處時,不但不會鼓吹自制,接觸的都是及時行樂的行為,如打麻雀,打機等,更差的是,清貧家庭小孩可能要做很多家務,缺乏照顧,有時稍為有些小孩子天性的行為,如不小心,貪玩,大意等,就會招來惡罵,甚至毒打,所以這些小孩如果被老師責罵,可能會還口,甚至動手。
於是,他們的基本情緒會更偏向失控,在被惡罵、忽視時,會越來興奮,再加上相關的概念,就變成了強烈的嗔心,思想慢慢會傾向負面,情緒也越來越激動,而為了平衡這些負面的情緒,就會透過一些行為,如實驗中的老鼠一樣,去滿足這些興奮的感覺,例如吸煙、飲酒、吸毒、打架,加入黑社會等,這些都是少數會「學壞」的小孩,而在林昭生同學的例子中,她就用自殘這種高度興奮的方法來平衡。
這種狀態就是失控的狀態,同樣一件事,例如-1,他們有時的反應是-10,有時是-5,有時是0,有時甚至是+5,自己也控制不了,也令人無所適從。
大部份學生是不會學壞的,但會透過手機等工具去滿足自己,在學習時,面對應有的失敗時,不懂得正確地調節自己的興奮,結果越學越大壓力,成積也越來越差,他們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以思想去抑制興奮,結果長期抑壓下,缺乏了興奮的感覺,對學業、人生、家庭也會越來越冷漠,失去興趣,生無可戀,這也是情緒失調的另一個極端。
我們小時候都用了很多時間去學行路,其實,認識和調控我們自己的基本情緒也是一樣很重要的能力,重要性絲毫不下於學行路,基本情緒調得好,又如學駕駛一定要學加速和減速一樣,平日會感到比較平靜的喜悅和放鬆,遇上順境時,不會太興奮而忘形,或過度享樂,影響身心,遇上逆境時,當我們激動了,如果能直接去除激動,等於坐上的負面列車停了,-5變成0,就會很平靜地去處理,也不會太興奮而將問題放大。基本情緒調得好,也會使我們更理性,看人事更全面,更客觀。
佛陀非常重視調控基本情緒的方法,大家都可能學過,你能指出是哪些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