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理想的方式是? |
遠洋航行,你會選擇乘坐帆船和還是大郵輪?
帆船比較靈治,上落船比較方便,如果只是過幾公里的內海,乘坐帆船可能更方便,但外海有時風高浪急,天氣變化比較大,郵輪會是更好的選擇,即使要需要更多的準備。
人間的旅程,遠莫過於生死流轉。
進入下段一生,所有的外物、知識與人際關係歸零,需要重新學習,只有心的素質和業跟著我們,陪伴我們的人,雖然都已經是相熟的人,但大家都忘記了一切,只有一些淡然的感覺。
衍藏法師的修行旅程也一樣,她一邊繼續修行,一邊依隨自己的業,堅持守護著養母,從小到大,歷經各種孤苦無依,被怨恨責難,但無論怎樣艱難,一直對養母不離不棄,直至養母離世前的幾年,大家的關係才釋然。
我們從一件事,可以觀察到衍藏法師的情緒健康狀態。她在中二那年,莊女士賣了她的打字機賭錢,她求她不要再賭時,莊女士激動時,告訴她真正的身世,那晚,她哭濕了半個枕頭,這時情緒是激動的,類似於第一種情況,但只是短短半晚,她告訴自己:「無論怎樣,媽媽都是養大了我,始終是我的媽媽,雖然不是親生的,我也會認她做媽媽。」
一個中二學生,只是一念之間,就已經超越了,情緒也歸於平靜,完全沒有任何界限形成。
這絕對不是一個普通人可以做得到的,那時,和菩薩一樣,她甚至連佛教的基本概念也沒有,已經有了超越的能力。
如果和其他的故事主角相比,例如林昭生,莊文清更善於用心來調節自己的情緒,所以她一般不會陷入三種失控的狀態,這種神奇的平衡能力,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莊女士後來對她更多的打罵,態度也越來越差,但莊文清都能把持自己。
但在成長過程中,莊文清的情緒終受了影響,在她剛出來工作不久,莊女士有次乘她未回家,反鎖了家門,要將莊文清收藏的金鏈找出來,莊文清的情緒激動的,陷入了第一種失控狀態,竟然不顧危險,爬窗入屋時陷入險境,幸得鄰居幫忙才脫險。
這類衝突的主因,是莊文清堅持要養母戒賭,這其實是不顧現實的要求,因為莊女士那時心和情是失控的,根本沒有能力去戒,而莊文清不顧現實,也是活在自己的內在世界,類似於解離狀態,所以也是一種失控。
莊文清說,她後來用了緣起法去思考,發現自己要媽媽戒賭也是貪、嗔、痴,這是種用心來調節自己的情緒的方法,所以,自此以後,她不再會為了賭的問題,陷入失控的狀態。
她是真正可以用緣起法去觀察的,而不是單單是概念壓抑憤怒和悲傷,所以,想通了,情緒慢慢可以得到平復。她後來終於放下了這個心結,不再要求養母戒賭,只會平靜地接受了這個事實,例如,靜靜地幫她還鄰居的賭債,兩人之間的關係才緩和下來。
即使她的情緒有充份的環境條件去失控,但莊文清的心仍然保持清明,表現出強大的平復能力,如果心是一艘船,那麼她的船就是一艘郵輪,有足夠的自動力,可以安然渡過命中不可避過的狂風急浪。
大部份人在破碎家庭長大的人,對婚姻關係的期望都比較不理性,一是期望過高,一是很容易放棄,甚至對家庭生活完全沒有期望,兩種極端都會帶來困難。
莊文清的十年婚姻生活,遇上了兩次前夫外遇事件,第一次原諒了他,第二次就提出離婚。她在第五年其實已經有出家的念頭,所以遇上了第二次他外遇,莊文清如釋重負,主動提出離婚,感覺如飛鳥出籠、魚歸大海般高興。
一般人遇上丈夫出軌,自然會出現的心和情的失控,心的失控是不停被一些負面的思想困擾,例如怨恨丈夫,不停訴說丈夫的不忠,對自己不起等等,心的失控很可能是反應過度或抑鬱,但莊文清的心是受控的,所以將這些負面思想,很輕易地視為「假的」,很快就放下了,情緒更加完全沒有困擾。
如果她今生的主要目標是要還債,並從各種的負面情感中修行,那麼結婚就可能是修行的必經之路,和養母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她在這兩段生活中,都盡了自己的責任,當責任完結,兩段路的結尾都感到法喜充滿,感到釋然。
如果她今生的主要目標是從各種的負面情感中修行,那麼結婚就可能是修行的必經之路,那麼結婚姻生活就是修行的必經之路,所以當她選擇結婚還是不結婚時,她還是會選一個會出軌的人來體驗,這個課程可能很在過去生,透過各種惡業,已經定下了,同樣,她也選了和養母的一段生活。
幸好,過去生的修行,她所開發的善心,宿世的善根,令心量廣大,如乘坐大郵輪,有足夠的自動力,不會長時間被他力左右,輕易幫她渡過今生的難關,用梵住心去看衍藏法師出家後和莊女士生活的點滴,我們更容易看出她這一點。
如果走過這些路,衍藏法師明白了生命的真諦,那麼這一切就不算是彎路,她沒有走錯路。
明解和超越,必須經由一些經歷,在衍藏法師的例子中,在不善心貪的推動下,她選擇了養母和前夫,然後在苦路中行走時,得到超脫。
所以,她走的路是不是對的,要視乎她能否達到自己的願心。
我們大膽想像一下,衍藏法師還是天生就擁有清明的心和穩定的情緒,但她這一生遇上的都是有善緣的人,走的都是好路,例如,遇上疼愛她的父母和丈夫,生活無憂等等,那麼她是否還能夠超越?沒有了這些負面經歷,她是不是就不能超越?
其實,對於沉淪的人,尤其是心和情失控的人,「幸福」的生活和「不幸」的生活分別是很大的,因為他們只看到事情的外相,特別是著了常相和樂相,例如,無子富翁擁有大量財富,就必然是幸福的,結婚必然代表有人愛,代表是幸福的。
但對於心和情有高度發展的人,幸與不幸兩者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和平常人以沉淪四相看到的是不同的,以超越四相來看,看到兩者本質都是非常、非樂、非我和非淨的。
所以,當佛陀還是太子時,他的生活也很「幸福」,以他的善根,也能看穿這些「幸福」的本質,出家證道。
超越是心的狀態,而不是路的狀態。
超越的人,走任何路都可以超越。
沉淪的人,走任何路都可以沉淪,甚至自以為走上超越之道,也會以超越四相來沉淪,大家可以再讀讀《一個禪師的懺悔》。
正如牛頓看到掉下的蘋果而悟出萬有引力,如果他看到其他的水果,甚至動物掉下來,一樣可以有領悟。
如果莊文清前面有兩條路,一條是結婚,一條是不結婚,那時她還未接觸佛教,她會怎樣選?
她選了結婚而超越,還是不結婚而超越,在無量的生死流轉來看,還有分別嗎?
我們可以反省,我們走了無量的路,是為了甚麼?是為了繼續不停地重複走下去?
還是為了明解和超越?
如果是為了明解和超越,前提是健康的心和情,我們要為自己準備一艘大郵輪。
而帆船和郵輪之間的分別,在於旅程中我們的心和情是否容易受控。
心和情容易受控,就擁有自動力,即使在風浪中,容易控制方向和穩定性,容易重獲看穿事情表現,直達本質的超越能力。
心容易受控,情緒也容易受控,就不會陷入三種的失控情況。
我們將開始研究,情緒受控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首先,自然是遇上外境刺激,情緒不會失控的狀態,或者好像法師一樣,即使失控了,也會很快找回平衡。
其次,當遇上一些外境,情緒失控時,馬上覺知更自己失控了,並且很快取回平衡。
第三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代表我們已經達到了一種內在的自足狀態,獨立於外境,有很強的平衡能力,我們從此在精神上不需要依靠外境,只需要很有限的物資,就可以開啟足夠的情緒動能,欲喜則喜,要樂得樂,想輕安馬上輕安,平日已經安住於滿足,心已經能夠獨立於外境運作,這樣,當我們修行時,禪修打坐時,學習佛法時,行善積德的,絕不會出現有心無力的情況,或沒有法喜的情況。
正如一艘大郵輪,依靠的是自己的發動機,而不像帆船一樣,必須依靠外力。
那麼,一個情緒受控的人,相比一個情緒失控的人,會以怎樣不同的態度來對外境?
我們在《智鼠時代》一文,重點了解了量方面的上癮行為特徵,一起來看看蔡瀾的自述,了解一下另一種的上癮:對質的上癮,再溫習一下心的失控和情緒失控的關係:
-為甚麼以前五根的刺激來滿足情緒的需求,包括一些很「正常」的行為,如常用手機,會容易造成情緒失控?智鼠們的行為,給了我們那些啟發?
-為甚麼情緒失控,會造成心的失控,從而造成更進一步的情緒失控?
-與貪相應的喜,和與嗔相應的憂,兩者有甚麼共同點?為甚麼以外物刺激,滿足了與貪相應的喜會容易引發嗔?
-心和情失控了,會分別陷入三種狀態,為甚麼會令人容易變成機器人?
-邪見和慢心所都是和貪相應的,心和情失控了,為甚麼會更容易令我們看不到真實,會令我們白白受苦?
-相比超越的人生,為甚麼沉淪的人生更難走,但卻更多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