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0日星期四

玻璃鞋、毒舌和玻璃心(四) (辨析心所:不善心心所)

 

童真不怕人笑,自能享受「足球」。



不由自主的名色法連結,特別是那些和自我相關的連結,再加上他動力型的心和情模式,不善心相應的無慚和無愧產生作用,毒舌就自然頻頻出現了。


如果遇上了毒舌,為甚麼有些人會傷得重些,有些人會安然無恙?


個案一中的三個人,都是他動力的典型,他們嘗試從外境找到快樂和幸福,結果很可能找到的是失望,丈夫既然送了項鍊和耳環,相信是太太一直都喜歡的,而太太收到後,理論上應該是開心的,為何又開心不起?


兒子考到了第一,很高興地告訴媽媽,相信兒子出人頭地,也一直是她所喜歡的,當她知道後,理論上應該是開心的,為何反而以廢話教訓起他來?


依賴外境提供情緒動能,其中一個問題是,即使所欲求的外境真的出現了,有些人,特別是有上癮病徵的人,例如個案中的兩位毒舌,也快樂不起來,正如一劑藥物,只會令癮君子暫時平靜下來,真正的滿足感是不可能從他動力來源得到的。


這位女士,很可能是有強迫症或偏執症徵狀的人,以強迫症為例,很可能是像阿曼一樣的完美主義者,她的玻璃鞋,就是下一雙玻璃鞋,所以,她會無止境地追求下去。 


丈夫和兒子明顯感到很失望,他們也是他動力型的,他們的玻璃鞋,帶他們走上了必然的苦路,因為他們真的很想從一個完美主義者得到衷心的讚賞,而看不到,他們其實等於嘗試為一個癮君子,找一支可以令他真正滿足的煙一樣。


又或者,一艘帆船,駛向暴風雨一樣。


有三個乞兒,互相說好了分享乞回來的食物,他們三個都不主動去乞,只想回到街頭等其他兩個同伴幫忙,結果那天大家都餓著肚子,不歡而散。


如果個案中的三個人,或者至少其中一個人,能改變自己的心和情的模式成為自動力,就能解開這個死結,他們可以依靠內在的動力,主動地幫助家人,不受家人的毒舌影響,正如衍藏法師以善心和緣起觀為自動力,無條件地對她媽媽好,結果就解開了她們之間的結。


如果他們已經沒有能力改變,繼續互相折磨下去,他們的玻璃鞋,就會變成玻璃心,不斷地被人傷害下去,嚴重的,可能會出現偏執症。


個案二來自一個真實故事, 女同事經歷一段痛苦的婚姻,丈夫就像莊女士的丈夫一樣,不辭而別,自此,她對婚姻都有不可抑止的敵視,遇上任何夫妻,無論是否恩愛,都會以負面角度去看。


她同樣是他動力型的,並且很可能屬於第一種和第二種的失控狀態,她想以外境來證明,她的名色法就是:「天下的婚姻都是苦的,都是男人有問題,她的婚姻失敗,責任完全不在自己。」以這個個案為例,她會投射自己的丈夫到男同事身上,會嫌棄自己妻子的年紀。


個案中的男同事,很可能一早已經知道女同事的殺傷力,已經一早提防了,但他的玻璃鞋,決定了他的名色法,再決定了他的感官覺知,很可能是希望自己太太的樣貌可以和自己相襯,他自己也在潛意識中,感到她不夠「完美」,所以,當遇上毒舌,正好刺中自己的玻璃鞋,會感受傷,才會在心內『XYZ@#$%』。


他的玻璃鞋,在失控的女同事的毒舌下,變成了玻璃心,不斷地被人傷害下去,嚴重的,可能會出現偏執症,遇上類似的毒舌,還是繼續會受傷的。


這兩張毒舌發作時,同樣也具足了四遍一切不善心心所,也不會對自己的家人和同事,有任何同情心,她們看不到,在感官經驗發動前,自己的名色法過程的影響,還會以為,『還不如在家多陪陪我,花錢買東西誰還不會呀。』、『你別驕傲,得第一名還不是僥倖,說不定下次這第一名就是別人的了』和『望落似你阿媽多啲』都是事實,對方感到難過,是因為對方情緒不穩定,自欺欺人而己。


他動力的玻璃鞋,在毒舌面對,就會變成玻璃心,簡單來說:玻璃鞋 + 毒舌 = 玻璃心


當我們失控了,就會陷入三種他動力的失控狀態而不能自已。


相反,如果男同事不在自己心內先建立起內在的動力,先在心內感到太太的好,建立起一個正面的名色法,那麼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現象就會出現,任其他人怎樣說,在他的感官經驗中,不可能會出現太太配不上他的印象。


玻璃鞋沒有了,毒舌和玻璃心也就沒有了。


我們可以反思,當覺得別人負了你,你還會等待他改變,然後才容許自己再次快樂嗎?


現實世界中,這類互配對在無數生的生命中不斷重複,造就了世間無數的悲苦,例如個案三中的一家,大家可以分析一下,她們的玻璃鞋(建立自我的名色法連結,會影響感官認知)、毒舌和玻璃心分別是甚麼。



個案三:毒舌虎媽讀著遺言懺悔流淚:我殺了自己的女兒


作者 賴奕菁


頂樓遺留的手機,存著女兒剛剛發給她的訊息──


「媽媽,對不起。我沒資格做你的女兒。我好累,努力不下去了,這條命就還給你吧……」


出生於貧苦人家,她無法升學,國中畢業就出來工作了。婚後因丈夫生性懶散,家計常入不敷出,讓她苦不堪言。還好正逢房地產飆升,仲介業不要求學歷,且工作時間彈性,她為了養家活口,不得不做此選擇。


但因搭上景氣的順風車,即使工作高壓又辛苦,她倒也賺取了相當的財富。只是丈夫最近中風,她還得帶他就醫與復健,更加忙碌不已。要不是有三個寶貝女兒,這場婚姻就像在「還債」,有苦無樂。


在生活的淬鍊下,她愈發強悍,脾氣日益暴躁。她雖是全家的支柱,但更像是獨裁的女王。


為了要讓女兒們出人頭地,不再受她以前的苦,除了送她們出國念書,她還讓每個女兒學習專屬才藝。她將以往渴望卻不可得的,毫不保留地傾注在女兒身上。即使有人戲稱她為「虎媽」,她也一笑置之,畢竟這就是她「愛」的方式。


小女兒學的才藝是小提琴,連不懂音樂的她,聽女兒拉琴,也會感動。但因為怕女兒自滿,她絕口不提,以免女兒忘了精進。小女兒也最貼心,主動提到暑假要回來陪她。高興歸高興,但為了不讓她的琴藝荒廢,她託人介紹名家,讓女兒短期學習。


沒想到女兒聽到了,竟然意興闌珊。她氣得在電話裡大罵,直到女兒哭著道歉,才罷休。


她知道自己「性子急」、「嘴巴快」的缺點,但她只對家人這樣,對外人並不會。況且,做人重要的是心地善良。她認為只要出發點是好的,修辭才不重要。


小女兒終於回來了,雖然亭亭玉立,但卻毫無朝氣,也時常欲言又止,讓處事果斷的她,看著心裡就有氣。這一點,她忍住不對小女兒抱怨。但她上課時竟然心不在焉,出現諸多低階錯誤,讓老師打電話來抱怨。提到小女兒若沒心想學,就不要來浪費時間。


那時候,她丈夫正因高燒多日得住院,加上最近案件量減,她已經夠心煩了,所以一回到家,就對女兒破口大罵。她罵起人來,是很難停的。愈罵字眼愈難聽,連「垃圾」、「人渣」這一類的字眼都脫口而出,最後還撂話,要女兒不用再回去念書了。


小女兒一想到同學和朋友都在那裡,如果不能回去,跟被判死刑一樣。小女兒哭著道歉,承諾說她會改,會專心學習。但她的心意已決,說什麼都不肯退讓。

「這樣不是要我去死嗎?!」女兒哭著說。


「敢拿自殺來威脅?我瞧不起你。命是自己的。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負責。」


她甩上房門,不理會女兒拍門板,哭得柔腸寸斷。


她覺得小女兒愧對自己的栽培,就讓小女兒哭吧。等小女兒哭累了,睡一覺起來,一切明天再說。或許因為過度疲勞,她很快就沉睡了,一直到自家的門鈴響個不停才被驚醒。


她心想,是誰大半夜不睡覺,還吵人?丈夫住院不在,至少小女兒應該先起來應門吧!還是年輕人貪睡,通通丟給老媽?


她又氣又無奈,打開大門。出乎意料,站在門外的竟然是警察與社區的保全。


「我們接獲報案有人跳樓。」警察說明來意,「保全說,看起來像你家的女兒……」

「怎麼可能?!」雖然這麼說,但強烈的不安感突然湧上。


她隨即衝向女兒的房間,發覺果真沒人。


她瘋狂地翻找家裡的每一個角落,哭喊著:「不要嚇媽媽!快出來!」當她再見到小女兒時,小女兒已經是一具冰冷的遺體。


頂樓遺留的手機,存著剛剛發給她的訊息──


「媽媽,對不起。讓你失望了。我沒有資格做你的女兒,我對不起你。我好累,努力不下去了,這條命就還給你吧……」


聽到消息而趕回來的兩個大女兒說,小妹喜歡的男生前一陣子有了另一個女友,讓她相當難過,想回家一趟散心。「你們怎麼沒告訴我啊?!」難怪她會這樣。但是,為什麼都不講?


「她就說要自己說。怕我們亂說,你會生氣……」


「生氣?你們就那麼怕我生氣?」兩姊妹彼此對看了一眼,立刻把頭低下去,深怕又被母親飆罵。


這就是她最疼愛的女兒,不管受到再大的委屈,最擔憂的,竟然還是她的責罵。


難道小女兒寧可死,也不願意向她求助嗎?實情是她一再無視小女兒的痛苦、小女兒欲言又止的神情,只肆意地發洩她的不滿情緒。女兒是代替她,背著她的口業,一躍而下……


「該跳下去的人是我,是我呀……嗚嗚嗚……」她捶著胸,恨不得打死自己。


兩個女兒見母親失控,嚇到趕忙疊抱著,護住她。三人哭成一團。有人認為「嘴巴壞,不是壞」,畢竟不是真的拿刀殺人,而如果是「刀子嘴,豆腐心」,那就更情有可原了。但是,看完上面的例子,你還會同意嗎?


分析:


殺人不一定得動刀動槍,甚至不用親自動手,例如以言語逼人去死,就不算殺人嗎?


或許在法律上,言語傷人或殺人不算犯罪,然而,在道德上,其實是廣義的「罪」。孔子曾說,巧言令色者,常常不是好人,但是,說真的,嘴巴壞的,也別自以為是好人。畢竟,「語言」擁有強大的力量,能「成就」人,也能「摧毀」人。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也沒有人會讀心術,往往只能藉由話語傳遞而來的訊息,判斷對方是善意,還是惡意。


所以,千萬別輕忽語言這項「載體」,認為即使自己隨便說話,對方也不應該介意。只要想想,有誰曾經講過很傷你的話,而當時對方對你解釋,那些話都是亂講的,他並沒有那個意思……難道你所受的傷,就能瞬間消失,彷彿沒有存在過嗎?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沒有管好自己嘴巴的人,就像揣著一把凶器,四處閒晃,並隨機亮刀砍人的「無差別殺人犯」。千萬別像上述案例中的媽媽自我感覺良好,等誤傷到自己心愛的人時,可就後悔莫及了。


對於「自殺」,在普遍相信「人定勝天」的社會裡,常常得不到同情,甚至被貼上負面標籤,認為是逃避責任、抗壓力差、草莓族。然而,求生可是動物的本能。當一個人連命都不要的時候,心裡是多麼絕望。除非對方明顯就是以此綁架他人,換取好處。否則當發現對方有自殺意念時,請千萬要提高警覺。嘴上喊著要自殺的人,有很高的比例,並不是說說而已。


況且,在前面的案例裡,當媽媽把女兒罵到毫無人格,不讓她回學校,又拒絕道歉,甚至鄙夷女兒最後的求救訊號……這種狀況下,當事者其實沒資格說自己看不起自殺的人。因為,把對方逼到絕境的人,不就正是她自己嗎?


就像把人砍到重傷,當對方說:「這樣下去會死掉的。」出手者卻說:「真是不耐命。這樣就要死了?」偏偏很多人,通常是優勢者,例如父母、師長、上級,明明人是被他們逼到絕境的,他們卻若無其事地檢討受害者。


或許有人認為,被罵幾句就自殺,這女兒也太脆弱了吧?如果這樣就自殺,那麼,早點淘汰掉也罷。網路上,並不乏這類的酸民言論,常常看得我冷汗直流。事情往往不是像表面上那樣簡單,別隨便評論,甚至說出死掉剛好之類的話。


小女兒到異國求學,不但適應了新環境,還學習艱難的才藝,甚至長期忍耐母親的脾氣……我想小女兒本身的抗壓性絕對沒問題。只是,剛好情傷未癒,又被最愛的母親徹底否定。一個人被最愛的人狠狠拋棄,會不絕望嗎?所以,請不要對家人口出惡言,因為就像他們不知道你今天遇到什麼,你也不見得知道他們剛經歷過什麼啊!


不過,在這一個案例裡,你有發現一個透明人嗎? 那就是永遠缺席的爸爸。表面上,爸爸人是在的,但卻不負責任。任憑壓力全集中在母親身上,既不安撫她的情緒,也不制衡她的蠻橫。看似祥和的生態系,其實絕對是互相制衡的。


某一方獨大、獨強,正暗示著有些地方有缺陷,失衡一久,就易釀災。母親會恐怖到把女兒逼死,遠因是長期下來,總是自己獨扛壓力,因而不得不變得如此強悍,而躺在醫院稱病的爸爸,或許才是原兇。


精神科醫師教你突圍


回到家庭與婚姻的經營,我多年的個人經驗是,「說話」很重要,千萬別覺得自己「心好」就行了。


悶不吭聲,讓人感覺冰冷,猜不透在想什麼。話多嘮叨,活像精神轟炸。而否定式、摧毀式的言語,即使對方是敵人,都還不太厚道,更何況是拿來對付深愛的家人。可千萬別逞一時口舌之快,絕對會後悔。


但如果遇到氣得要死,恨得牙癢癢的狀況時,該怎麼辦呢?那就想想這個案例吧。再怎麼生氣,對方是在自己的眼前,活跳跳的好?還是死掉的好?想必是前者。

所以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就請先冷靜下來,慢慢談。如果火氣又上來,那麼就請你再思考一下,你要不要半夜被警察按電鈴……


在目前社會競爭愈發激烈下,集體焦慮變成現代父母的共通症狀。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幾乎每個小孩都聽到耳朵長繭。但真的是為了小孩好?還是,就像這個媽媽一樣,其實是在女兒身上偷渡自己童年的願望?不肯輸人的逞強?


要證明自己有資格當父母,那好,就先戰勝自己的焦慮吧!我們為人父母的,應該先面對自己的焦慮,而不是將自己的擔心化為壓力,轉嫁給子女。不成功,很平凡,那又怎麼樣?絕大多數的人都這樣,甚至可以說,這樣才是「正常」。


把小孩逼到非常成功,或許有很感謝虎爸、虎媽的子女,但長大後,記恨在心,老死不相往來的虎子、虎女,絕對更多吧?而自殺過世的孩子,不也常常上新聞?


試問,如果失去了親情,沒有了愛,那麼,所謂的成功又算什麼呢?

最後,建議面對「嘴巴壞、嘴巴賤」的人 (即使自家沒有,在外面絕對會遇到,而網路上更多) ,無論你心裡多麼氣,也千萬別拿自己的命去抵。這種人的特性就是「說完就忘記」。他們說話傷人只是「反射」,他們毫不用心,也不用腦。你跟他較真,他根本失憶。


但因為說話的當下還是「故意」的,所以,他的「口業」還是深重,將來他們會自作自受的。因此,如果對方根本不當一回事,根本會忘記,那麼,還值得你氣到去賭上自己的命嗎?所以,如果對方嘴壞、嘴賤,你若氣到,就是罵回去。再氣,就K對方,絕對不需要傷害自己。


但如果嘴壞、嘴賤的是自家人,甚至是長輩呢?那麼,就離家吧!別用自己的命來懲罰對方,那會毀滅一整個家,還有最重要的「自己的人生」。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