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日星期三

虛人 (辨析心所)

 

怎樣才算真正的親近佛陀?


行為心理學有一稱為「下坡定律」的,表示下坡永遠比上坡費少些勁。


我們曾分析過,感官經驗(費少些勁)是由名色法作用基礎而生起的,是甚麼的名色法,令人覺得學壞容易些?


從心理的角度(名法)去看,學習動機源自於六雜心所的習慣,當我們習慣於去尋一些特定的目標,即使是走馬看花,有了尋和伺,自然就能夠準確無誤,有了喜和欲,就能興緻孛孛地找出多種花,有了勝解,對花(所緣)的認知比較確定,自然就容易專心。


六雜心所不能「正常」運作,造成有些人習慣分散注意力,不能為事情排優次,每件事的重要性都一樣,那麼不知不覺間就會容易遲到,同理,身和心都習慣於尋和伺一些壞習慣,其他四個雜心所,包括「勝解」、「精進」、「喜」和「欲」都會加強注意這些壞習慣的目標,自動自覺,毫不費力就會做到。


大部份的小孩都是他動力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他們自動自覺依時早睡早起,不偏吃,尤其是炸的食物,重視個人清潔,讀書寫字,守紀律,勸奮好學,願意和人分享,具有尊重他人等「良好的習慣」,即使是父母能夠以身作則,都要經過多年反覆的教導,才能形成自動力。


相反,一些不良的習慣,一學,甚至不學就會,例如,「偷懶、晚睡、遲到、馬馬虎虎,乃至於酗酒、賭博、煙癮、狎玩、偷竊、吸毒、講粗話、亂吐痰、丟垃圾、不排隊、大聲公、沒禮貌、闖紅燈、開快車、貪婪自私、欺瞞詐騙等等」(網上資料)。


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學壞三日,學好三年」的情況?為甚麼有些人學壞的動機比學好大得多?


我們已經從智鼠的研究中了解到,人一旦習慣了不斷刺激情緒中心的興奮度,就會傾向注意能引發興奮的刺激,上面所列的壞習慣,都有擴散感官刺激的特點,比好習慣更容易令人興奮,同時,人經過學習,神經網絡是可以改變的,如果已經習慣了做壞人,要改回做好人的話,神經連結就會不適應,而會感到很難過。


心和身的習慣是「學壞三日」的緣起基礎,大部份是與生俱來的,相反,如果要一個自動力的人,例如莊文清去學壞,同樣是很困難的。


他動力因此並不能帶來理想的心和情狀態,除了容易有壞習慣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容易帶來不善的情緒和不理想的神經連結,結果容易引發負面的情緒,如帶著高度興奮的憂慮、恐懼,憤怒,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負面情緒代表心生病了,「病」這字,原意是「丙」再加病字旁,「丙」在中醫屬火,代表了心,心生病了,對外界的邪氣(如細菌)的抵抗力會下降,就容易有「疾」,「矢」意即箭,代表外界的邪氣,再加病字旁,代表由外界邪氣引發的「疾病」。


人的經絡是精神和身體的中介面,精神可以影響經絡,從而影響身體,相反,身體也可以影響精神。


情緒不平衡會同時影響先天和後天的經絡運作,嗔系的心和心所,例如憂慮、恐懼,對腎系的經絡影響至大,一旦我們容許自己擔憂恐懼,先天的能量特別容易受到壓抑,也會影響到後天的脾胃經,另外,經絡長期被壓抑,也會導致經絡閉塞,不通暢通運作,甚至馬上影響身體,古代有「一夜白頭」的故事,說明當一個人憂慮至極點時,可以帶來的改變。


先天就是我們的潛能,如我們來自父母的基因組成,容許我們可以調動很多的能量和潛在的能力去處理日常生活,例如,長期處於黑暗環境工作的人,可能會發展出較強的視力,不過,這些潛能力要發揮,前提是沒有嗔系的心和心所,正如百歲老人嚴幼韻,她的情緒狀態是很正面的,所以不單止長壽,生活質素也很好,即使九十多歲遇上癌症,由於先天能量正常運作,也能安然渡過,一旦精神在有負面的情緒,這些先天的潛能馬上就失去作用,處於被壓抑的狀態。


我們以前分析過有很多百歲壽星,他們都類似的心態,其中一個比較特別是宋美齡,她又煙又酒,而且習慣晚睡,但身體一直很好,她的心得就是要保持心情愉快,原因她的先天潛能一直能運作良好,遇上新的疾病,身體都能自己醫好自己,又或者醫生用藥時,身體能有效吸收。


一個本來資質是中上的小孩,按照他的業,智能最高可達一百二十,最低也可達八十,如果家長教養不善,比如經常恐嚇小孩子,而這個小孩子又是他動力的話,他生起的恐懼,就會影響成長,先天潛不能正常運作,會令他表現很差,達不到潛能的上限,表現出的智能可能只有九十,身體和智能方面發育會比較差,身體很年輕就很緊,呈現各種疲態。


在經絡中,腎系經絡屬水,代表我們先天的潛質,腎經不能正常運作時,氣血不足,不能讓身心正常運作,水上不了上半身,肝系功能就失常,上半身的火就會累積,變成內熱,血毒,造成各種皮膚、呼吸、耳嗚、牙痛、腳痛、斷骨、掉牙、提早衰老等問題。


貪系的心和心令心燃燒,影響了氣血運行,如果缺少了水的能量平衡,就會越燒越熱,失去自制貪的能力。


身體缺少了先天的能量,只能依靠後天的話,氣血又不足,生活質素就會很差,因為人的潛能被抑壓了,影響吸收力,所以經常很累,沒有精神,學習新事物能力低下,容易激動,睡覺的質素也很差,晚上經常要去洗手間,情緒也不穩,疑神疑鬼,當年紀越大,身體的活動能力越差,令情緒更差,失去記憶和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一旦大病,難以回復。


他動力的型的名法(精神基礎)和色法(身體基礎),形成了他們的感官經驗基礎,令他們所感知到的世界,和自動力的人是不一樣的。


例如,當一個經絡閉塞的小孩,到小食部買食物,當時小食部有點亂,而小息還有十分鐘完,他會自動自覺去排隊,做一個好學生,等久一時間,少些時間進食,還是直接插隊,讓自己多些時間進食?


這時他感到很焦急,因為氣血不足,心經又閉塞了,感覺會被放大,如火燒心,同時可能會有恐懼的情緒生起,令肌肉系統緊張而興奮,他不但插隊,還會推撞前面正先排隊的同學,同時由於脾胃經不通暢,消化能力下降,令他不能獲取足夠的能量,血糖不足,他也需要多些時間進食,情緒正容易緊張,他很自然地就會選擇學壞了,完全沒有節制自己和控制自己的能力和意願,只會依著本能行事。


當他打算插隊,強行迫開前面的同學時,六雜心所中的喜和欲開始作用,當他真的迫到了前面,感覺到的喜和欲都是很強的,並且形成下次再插隊的動機。


同理,一個患有躁動症的人,通了閉塞的經絡,就不會時時刻刻都感到心上有團火在烤著他,另一個患的抑鬱症的人,很可能有肝鬱,通了閉塞的經絡,就不會感到情緒低落,生無可戀,如被陰雲竉罩,他們再透過改變認知,很有可能可以康復。


學壞容易,不單止是因為和學壞相關的名法,比較容易生起,也因為相關的色法影響。


『比如說,爸爸在商店裡不排隊,蠻橫地衝撞他人,買到了既便宜又好吃的蘋果,孩子馬上學會了。』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小朋友的經絡系統或神經系統都固定在他動力的失控狀態,遇隊插隊是必然的了。


時時刻刻都抱著一個火爐的名色法,人又怎會輕鬆得起?怎會輕安寧靜,柔軟靈活?


對治的方法,除了請醫生治病外,更重要的是不要容許負面的名色法生起,因為負面的名色法引致負面的情緒生起,壓抑經絡的活力,影響正常的氣血運作,腎經氣血弱的人多憂,肝氣弱者易怒,尤其是一但發現自己恐懼擔憂,應視之為毒蛇入屋,必然除之而後外,我們可以修習梵住心和無量心去除。


另一方面,也可以從身體入手,用各種方法去打通經絡,同時增強氣血,如瑜珈,氣功,按摩經絡等,當經絡通了,人的情緒輕鬆一些,將有效提升各種潛能。


在經典中,佛陀遇上一些犯了戒的比丘,會稱呼他們作:「moghapurisa」,巴利文「虛人啊!」(empty person)的意思,一般譯成「愚痴的人啊!」。


「虛人」指這位比丘的修行和行為是毫無成果的,他出家受戒後梵行生活,並沒有為他帶來當初預期的成果:解脫生死,原因是犯戒時,他並沒有想清楚,被潛意識主導了,依本能去反應,才會做一些沒有成果的事,甚至是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


虛人,白白做了很多事,卻沒有成果,也可以翻譯成白費心機的人,或者生動些,「運吉的人啊!」。


他們當中也有努力的人,但缺乏自省、自覺和自我修正的能力,才會多做自費心機的事,這類似於我們平日所說的機器人狀態,重點在沒有經過思考就行動,才會毫無成果,而且很可能會不斷地重複,甚至有害。


以中醫的角度去看,「虛人」的經絡極可能就是閉塞的,氣血是不足的,先天系統被壓抑了,對外界的刺激反應較大,很可能是他動力的,不善的心所比較容易生起。


虛人的心和情長期在失控的狀態下,很可能已經失去辨別善惡的能力,即使他們偶然能分辨善惡,也會明知故犯,他們將不能享受善心帶來的好處,他們身心不是輕安寧靜,而是躁動不安,不是柔軟靈活,而是僵化死板,他們對人對己都沒有信心,容易從負面去看人,所以會很自我中心,但又不懂得尊重自己,更不會尊重他人。


中國的哲學家荀子是性惡論者,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指的正是佔人口絕大部份人的虛人,在修養的初期,虛人們以己度人,感到各種美德,如「守紀律、講信用、誠實」都是虛偽的,都是基於自私,完全沒有利他的可能,他們的神經系統,身體反應,心理狀態,都是自然向著相反方向反應的,是屬於他動力的,對他們來說,只看到動物性,自私性,只看到此生,所以花這麼多時間去修養,而不是依循動物本能去享樂是很不值得的,他們看不到這些行為如何摧毀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看不到將來不絕的惡報。


小人常戚戚,就是這種感覺。


有個真實的病例,有位虛人患上了未期肝癌,所有治療都失效,西醫按數據告訴他還有半年時間,於是他去看中醫,問他中醫怎樣治肝癌,中醫回答在古代中醫理論中,沒有「癌」這個概念,只有類似的病,並非絕症,他開出的藥方,除了在身體上舒緩痛楚外,也會開一些藥平靜情緒,同時,開出最重要的藥方:「不要發脾氣!」「不要擔憂!」等等,但卻完全沒有開方去治肝癌。


虛人的反應會是:「世界還……,叫我怎樣平靜得起?」例如,世界還如此多享受,世界還如此多不公平的事,又例如,「他還沒有向我道歉,叫叫我怎樣平靜得起?」


這位病人很聽話,他準時用藥,馬上調整心情,結果活了七年後,他仍定時去看醫生,他的肝癌腫瘤仍在,於是問中醫為甚麼還沒有「好」?


其實他的生活質素比一般人都好,經常出外旅遊,身體沒有甚麼大礙,也快踏進八十歲,只是常常將這概念掛在心頭,仍然有點陰影,如果能放下這一點的名法就更好,有可能連色法(肝癌腫瘤)也會消失。


虛人想改進,要經過長期培養,在身體上可以按通經絡,增強氣血,在心志上,可以修習三學,慢慢就會有自我覺察能力和反省能力,建立了善心後,就可以享受各種好處,更重要的是,能夠將這些良好的習慣帶去未來的生命中,否則,在下一生,虛人的合理結果就是性格繼續虛下去。


如果虛人堅持受教,慢慢,他們的神經系統,身體反應,心理狀態,就會向著善的方向發展,就會自然演變成自動力的,他們反而會覺得善心是自然的狀態,是舒適的,並享受著善心帶來的各種好處,並且,在下一段的旅程中,他們的心和情,很自然就繼續這樣的動力模式,繼續享受各種美好的成果,無論家境好壞,地位高低,都能幸福,例如莊文清,嚴幼韻,宋美齡等人。


正如高空綱索的特技人,在空中以沉重的平衡桿來保持身體的穩定,即使強風吹過,也無礙前行。


善心所具備的中捨性心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相類似的穩定平衡感覺,令心不動搖,長期以往,甚至可以令身不動搖,結果是一種理想的名色法生起了,我們可以藉此享受各種善心的好處,任何事都可以修行覺悟,例如茶人蘇老師以茶修行。


背景閱讀:

心理專家告訴你:為什麼學壞特別容易?


2017-04-16 由 心理奶爸 發表于心理




有一個心理學老師有一次為幼兒園院長們講課,當講到家長和老師的行為對孩子起模仿作用時,一位院長發問:「為什麼孩子模仿大人好的行為不如壞的快呢?」弄得這位教師一下語塞,只得承認自己也沒有完全弄懂。


 


人的心理太複雜了,甚至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也說:宇宙間最後一個解不開的難題,可能就是人自己的心理。人為什麼特別容易學壞,也是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據有關研究,可能是出於如下原因:




1 攻擊、破壞、放縱是動物的本性。弱肉強食,爭奪支配權的廝殺是動物界生存力的表現,最強悍、放縱的動物總是能得到生存環境、生育後代的權利;而順從、軟弱的動物都一批批地被淘汰。馬克思說過,人性首先是動物性。這裡是不是人的某種潛在本能在起作用呢?




2 偷懶、欺負人、欺騙、貪心能滿足人的低級需要,多受生存驅力影響;而守紀律、講信用、誠實,都屬於人的社會習得行為,需要克制和訓練,需要意志力和理智的裁判。所以,近現代西方心理學界的許多學者贊同荀子的觀點——「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從這個意義上講,好的行為是需要人來培養的。




比如說,爸爸在商店裡不排隊,蠻橫地衝撞他人,買到了既便宜又好吃的蘋果,孩子馬上學會了。




比如說,爸爸不修邊幅,不講衛生,而教育孩子每天要把自己的房間打掃乾淨、放好東西,那可就不容易了。




偷懶、亂丟東西可以帶來自由、理東西、掃地都需要毅力和決心,並伴以訓練。




因為這樣做卻要費勁,哪有一跑完事、一丟算數來得方便呢?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