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8日星期二

最佳拍擋 (二) (辨析心所)

 

無缺


苦海茫茫,哪裏才是最好的依處?


風和日麗的大海,容易讓人忘記大海猙獰可怖的一面,流連忘返,遠遠地離開了自己的島,還唱誦、宣揚著大海的美好,嘲笑那些不肯離島太遠的人。


生活也一樣,有時候,各種存在的剎那反轉,將人在快樂與痛苦隨意擺弄,好像大海毫不留情地吞噬著我們。


沒有船是不需要港口的,人生也一樣,我們也總要依靠一些人和事。


佛陀說:「要安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安住於以法為島,以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


方法就是四念處,或者我們可以簡化成培育善心。


善心才能讓我們看到存在的真實一面,讓我們看到,無論表面是多麼的平和安樂,總有不安和痛苦的另一面。


善心又讓我們在困難時,總是能夠看到出路,找到安全港,渡過無數次的風風雨雨。


更重要的是,善心讓我們建立了信,和各種美好的素質,成為我們最可靠的島。


為甚麼住在苦寒之地,多災多難的人,信仰特別虔誠?而物質豐裕,生活優悠的人,反而容易依賴物質,忽視自己內心的力量?


怎樣才能培育信的力量,以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


有醫生說:「吃飯時不應飲用大量的水,飯前半小時,飯後二小時,也應盡量不飲水。」


醫生是依據胃在消化時的運作情況而說的,有些人甚至在飯前一小時,胃已經開始分泌消化液,如果飲用大量的水,會稀釋這些消化液,胃就需要不斷分泌,長期這樣,會削弱胃的消化能力,甚至會過量分泌,造成潰瘍,飯後也一樣,這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南轅北轍,我們都習慣飯前用湯,飯時或飯後用茶或飲品,要等二個多小時才用茶,可能只有小部份的地區,如斯里蘭卡才可以做得到,同時,人們也有很多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腸胃病成為都市人最普遍的慢性病之一,一般的都市人中超過七成的人會患上。


阿甲就是個一般人,他聽過這個忠告後,馬上就會忘記,如果他被迫去遵守,也會感到很麻煩。


他不明白,人的脾胃系統是很脆弱的,很沉默的,一旦損壞將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按中醫理論來看,不良的飲食習慣會令脾胃虛弱,影響情緒,人容易變得焦慮,同時,胃主入眠,胃傷了,人容易失眠,脾主醒,脾虛了,人會懶床,即使醒來,整個早上都提不勁來,需要用咖啡等物來提神,結果進一步傷胃。


甚麼人聽了醫生的話後,會反而感到高興,而且會樂意遵守呢?


阿乙患上了長期胃病,苦不堪言,他就是這種人,當他奉行醫生的指引後一個多月,胃病得到舒緩,於是他更認真去實行。


有天,阿甲和阿乙相約飲茶,阿甲很喜歡飲茶,在用點心時,也用了大量的茶,而感到高興,阿乙就在飲茶前一小時用了一些水,在用點心時,他只用了很少的水,他也感到很高興。


兩種相反的行為,因為不同的名色法,令兩人有類似的感官經驗。


醫生又告訴阿乙,當胃空了後,完成消化過程時,會發出一種感覺的訊號,好像胃上有壓感一樣,一般人會以為是餓的感覺,但又未到吃飯的時間,於是就會吃零食,尤其到了晚上,其實應該是少吃一點,讓胃早點休息的,但人們總會不加節制地吃,長期以往,脾胃就會容易虛,醫生又教阿乙出現了這種感覺後,只需知道這是胃空的訊號就可以了,不需要馬上進吃,應等到安排好的時間才用餐。


醫生所說的成為了阿甲的耳邊風,阿乙的信念,自動幫阿乙過濾了在用點心時用茶,在胃空時馬上用很多零食的「壞習慣」,養成了對阿乙有利的習慣,所以阿乙的心是善心,帶著強烈的信和念,成為名色法的一部份,當他克制自己時,不單不會有壓力,還會為自己能擺脫長期胃病而感到有點喜悅;阿甲的喜是建立在不善心上的,帶著混亂和疑惑。


佛陀曾教導,有兩種層次的喜和悅,一次從明白教法的字義而得,一種是進一步明白法義而得,即是我們將教義連結到自身,運用到日常生活而得,前者只是明白了基本的意義,喜和悅的力量都不大,所形成信的力量也不大,而連結法喜的信,其力量就大得多。


對於甲來說,醫生所說的都是字義,因為甲不知長期胃病是何物,這一切都和他有很大的距離,所以沒有關係,所以他沒有力量去制約自己,而乙就不同了,他甚至在名色法的層面建立了信念,深信正確的方法可以改善脾胃,正確信念幫助他在經驗的層面過濾掉不善習慣,故而能輕易地就改變了自己的壞習慣。


和具足信相反的心理素質就是不清晰,混亂,疑惑,這是都是不善心心所共有的。


人要好好活下去,需要信念去不停去篩去雜音,雖然我們不一定會去詳細反思,但至少都一定在字義的層面有點思考:


是甚麼決定著我們的運氣好壞?我們今生的境況,由甚麼因素去決定?我們將來的遭遇,由甚麼因素去決定?甚麼因素決定著我們的健康好壞,人際關係的好壞?子女應該怎樣對待父母?


對於德哲來說,他的信念很簡單,首兩項和大都數藏地佛教徒一樣:


他相信因果,相信輪迴,相信人一定要行善積德。

「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晚上睡覺,明天早上能否起來,誰也不知道。所以要做非常有用、善良的事。做了的話,死在路上也好,死在山林裏也好,我也不會後悔。」


關於第一項的因果律,他也有法義層面的領悟:「他記得行惡的人,屍體容易腐爛發臭,連禿鷹也不願意吃;相反,行善的人,禿鷹把他們的屍體吃光光,把他們的靈魂帶到極樂世界。」


第二項的無常觀,再加上第一項的因果觀,使他積極行善,個人不留太多的積蓄,不治產業:「現在他一年出產藏香3,000盒,供奉給寺廟、送贈親朋後便所剩無幾,收入微薄,還有部份用作領養尼泊爾的孤兒、出錢買藥救助尼泊爾人。」


這兩項的信念,令他無懼,他的名色法,已經將危險、貧窮、疾病、寂寂無名、一文不值自動過濾了,推動他去實踐善法。


有個名叫叔哲的信念是這樣的:

他不太相信因果,不相信有輪迴,但相信人行善積德是好事,會利己利人,同時,得失主要是靠個人的努力,有時也是隨機的。

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而又沒有輪迴,所以要做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有時是享受物欲,有時是善事,不要做惡事,因為會不快樂,不要想死亡的事,死了就死了,一了百了,最重要是無悔。


我們一起來想像,假如叔哲也走上了德哲的路,他的會怎樣過?


賣煤灰替父親還債:很可能不會,因為欠債了人已經死了,一了百了,做甚麼都沒有意義,叔哲沒有法律責任,而且父親也不會輪迴,欠債的事也不會影響他,同時,除非賣煤可以令叔哲快樂,否則他是不會去做的。


從家鄉四川阿壩縣三步一拜,磕長頭到拉薩:這麼辛苦的事,又對父親和自己沒有好處的事,叔哲肯定不會做,他至多會坐車,還他父親一個心願。


「現在他一年出產藏香3,000盒,供奉給寺廟、送贈親朋後便所剩無幾,收入微薄,還有部份用作領養尼泊爾的孤兒、出錢買藥救助尼泊爾人。」:叔哲可能會供養30盒質素一般的香,捐幾十元給孤兒,這樣也是做善事,同時,剩下的錢也會令自己快樂。


「所謂藏香,是以藏區喜馬拉雅山脈上的植物所製成的香品,燃點後香氣瀰漫,能通過人體經脈強身健體,他都會上山採植物。縱然只有他一人採摘、製香。」:叔哲覺得所謂的藏香,就是在西藏生產的香,原料可以從其他地方進口,至於經脈等,只是心理作用,只要人相信有就有了,所以不需要天然的材料,也不需要自己人手去制香,太辛苦了,應該找個廉價勞工就可以了,制成後貼上「藏香」的標籤,賣貴一點就可以了。


叔哲有不同的價值觀,沒有了德哲的自動力式的喜悅,依靠是他動力式的喜悅,兩人的生活都有各自合理的一面,德哲的優勢又在哪裏?


他動力模式容易引發不善心,德哲的優勢主要在他的生活能開發善心,動力來源是善心,有眾多的好處,所以叔哲遇上德哲的困難,他會發現自己很容易擔心和憂慮很多不會發生的事,情緒會容易激動,甚至會影響睡眠,即使他很努力,堅持下去,很可能會影響到健康。


對於生活上的物質追求,叔哲很可能忍不住會對多姿多彩的生活有所要求,如名車大屋等,希望成為人上人,德哲的信念就自動過濾了這些「廢物」,他重視的生命和內心的境界,對稀有之物只有一點點好奇而己。


而德哲或者沒有叔哲的名車大屋,但他走的路,讓他擁有善心,慢慢會提升他的生命境界,讓他在藏香的藝術上不斷得到突破,精益求精,活得自在灑脫,不為物質和他人所勞役,心情保持健康樂觀,遇上一些困難,他信念相信自己的善業可以保護自己,足夠他來渡過這一生,離開這個世界時,已經有足夠的善業,物質上沒有需要留下些甚麼,保留些甚麼,他覺得自己一切都已足夠,禍福都能修行,身體也一樣,他守著戒,所以有業去保護,如果出了問題,也由業去決定。


叔哲不會明白,也不會接受,是否擁有名車大屋,或者令人羨慕的生活,都是由過去的業所定,今生的努力只是一小部份,所以也才不介意開展自己的不善心去爭取外物。


德哲的信念是,如有我有名車大屋,也是由過去的業所定,最重要的是當下的業必須要是善心。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上了「困難」,而又很努力地去解決,其實追求的是預期的成果,即是第一層面的信,例如,遇上客戶不還欠款,叔哲解決問題的目的只是追回欠款,如果他和客戶的業是追不回欠款,大家都會有很多的負面情緒,德哲遇上同一情況,如果追不回,他也會無所謂,反正都是一窮二白,分別不大,同時他相信一切都是因果,沒有債是不需要還的。


如果他們同時都遇上了一個挑剔他們的客戶,批評他們的藏香不地道,兩人的反應會有甚麼不同?


叔哲不相信因果,也不相信有輪迴,過份注重外在的現象如物質和名譽等,於是在不善心的影響下,他很憤怒,覺得客戶胡亂批評,會影響他的生意,他會很焦急和客戶爭辯,在不善心的狀態下,其實他也沒有能力去聆聽客戶的話。


德哲相信因果和輪迴,他的最佳拍擋幫他過濾了表面的批評字義,令他看到,客戶對他的印象絕不會只限於當下的緣起的條件,而大家的關係的方向很可能都經定下了,他可以爭取的其實不多,於是他很的耐性地詢問和商討,所謂買賣不成情義在。


這樣坦然的人生,不為名譽、財物而活,當他遇上一些稱之「難關」的情況,往往能夠淡然處之,恬惔安祥,方寸大亂的機會不大,即使有,因為有中捨性心所的關係,也很容易找回平衡。


一般人方寸大亂時,恐懼,擔憂往往放大了問題,沒有過濾環境噪音的能力,再加上對所緣不太清晰,一些基本的人生信念也隨之動搖。


善心對於叔哲來說只是一種好的心情,不會帶來任何的因果,不會帶來任何有用的力量,所以他不會太重視,短短的一生中,不值得為開發某種心情而對出大多,他甚至相信,善心的人終會淪為乞丐。


也正正是缺乏了善心,在叔哲眼中,海應該是風和日麗的,人應該以外境為依處,外物才能真正保護自己,他看不到,剎那的風浪,就可以毀滅一切,不留下半點痕跡,很快後人又會忘記大海的猙獰一面。


對於德哲來說,當下只是旅程的一小站,外物根本不值得重視,善心才是最好的伙伴,他時時刻刻都安住於自己的小島,在困難時,他不至於絕望,因為信過濾了不善法,讓善業來護持自己,即使一切都毀滅了,他也能安然繼續各種的旅程,要培育善心,所以他要常常行善,護持好自己的善業。 


如果他們兩人同時去禪修上,也遇上了差不多的情境,哪一位會容易成功?例如,他們都有腿痛,都聽不懂,或同時都有感悟?


苦寒之地的窮困人們,多災多難,一夜之間就可以家破人亡,如是令他們心必須內轉,以自己和家人為島,也只有這樣才能活下去,所以人們往往為人更加樂觀知命,生活態度積極,這樣培育了信的力量,讓他們更樂觀,更能過濾不善的心境,他們才可以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利用生活上的每一項資源,渡過難關。


正如天氣多變惡劣的海域,必須要使用自動力的輪船一樣。


像德哲般以自動力為本的人們,他們的幸福,建立於對存在真實的了解,和正確的信念:世間是無常多變的,是表面可愛實際可怖的,但我們強大的善心足夠保護自己,渡過任何的困難。


像叔哲般以他動力為本的人們,他們的幸福,建立於對存在的愚痴,和對外物不正確的信念,他們將不可靠的,視為可靠的,將可靠的,視為不可靠,忽視善心,歌誦不善心和外物,不肯如實面對真相,他們正慢慢地步向充滿困難的存在,因為他們的心是不善的,他們欠缺信念,不清晰,混亂,疑惑,因而痛苦;然而,在當下的一刻,他們也是幸福的。


我們提醒自己,要在兩個層面來建立信心,首先是清晰目標,其次是多運用信念篩走不善法。


我們建立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即使對解脫的目標不是太清晰的,但仍然透過各種修持,例如禮敬三寶,誦經學法,持戒禪修等,建立信念,以過濾各種的不善法,直至證得初果,才能真正明白目標,才能建立不可壞滅、清靜無疑的信念,所以在七生或之內,必證菩提。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