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9日星期三

最佳拍擋(三) (辨析心所:美心心所)

 

善心只與善心為伴


志高一大清早正在花店買花送給他母親,今天是她的生日,本來打算晚上陪她吃飯慶祝的,但總公司今天傍晚有個重要的國際會議要他主持,很可能來不及,他打算找花店送一束康乃馨給她,這時,一個小女孩走了進店,她問店長一朵康乃馨多少錢,她要給一朵給媽媽,店長說了價錢,小女孩很徬徨,還差一些,志高和小女孩說由他補上差額,讓她可以一樣表達孝心。


出了花店後,志高問小女孩她媽媽在哪裏,小女孩說就在前面不遠處,十五多分鐘路的地方,志高見順道去停車場,也和小女孩一起走,不久,他見小女孩繼續走向比較辟靜的地方,再問了問小女孩,她指著前方的一個墳場,說:「媽媽就在那裏,今天是她的生日。」


志高呆了呆,說:「叔叔陪陪你去好嗎?」


和小女孩說了再見後,志高馬上回花店拿花,駕車親自送去大約半小時車程的母親家裏。


我們透過信心去界定生命的目標,其實也可以理解成為某種觀點和視野來看生命,志高的改變說明了他用了不同的觀點去看待母親的生日,進花店前他用的是常相,後來改變成為非常相,於是找人送花就變得不合適了。


生命的觀點和視野可以分成時間和空間兩大類別,時間的觀點就是從過去、現在和將來來看生命,空間的觀點就是個人不同的心理空間,例如,次仁的心理空間有「獵人我」,「父親我」,「爺爺我」等,代表他的不同的角色。


表面上次仁的身體可能活在當下,但心態就還可以活在過去和「父親我」中。


人如果只懂得依本能或社會潮流而生活,根本不會覺察原來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和視野來看生命,所進入的機械式生活其實即是不善心的他動力模式,以貪嗔痴為根的心所,限制了人的選擇,以為苦是必然的,是外在因素導致的,必須要在特定的外在條件下,才能不受苦,久而久之,他們六雜心所產生強大的他動力型的動機力量,名色法也限制了感官經驗,無論身心都會變得很僵化,正如次仁一樣。


善心的人,特別在具慧根的六雜心所作用下,他們看到其實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和視野看待生命,善心強大的人,如出家前的莊文清,無論外境多麼的負面,他們都有能力去選擇合適、有益的觀點去生活,而且一旦選好了,就能篩走不相關的雜音,並一直堅持下去,不會動搖,他們是自由的,具有超越潛能的。


怎樣才能活得有意義?佛陀的教法提供了大量的觀點和視野給我們參考,我們了解後,思維和反省後,確立成為自己的信念,結合了自己的生活,可以提供巨大的自動力。


信念是人生觀的重要的一環,傾向平和安康的人,自然走向善法的一面,他們傾向覺知生命中有秩序的一方面,喜歡平靜安穩,繼而再緣起更平和安康的存在,追尋刺激和存在感的人,傾向走向不善法的一面,他們傾向覺知可以增強存在感的事,越能加強他們的貪嗔痴,越能引起他們的興趣,繼而再緣起更刺激的存在,而傾向超越的人,以超越的觀點去看世間的本質,不參與世間的爭吵和喜怒情仇,發心超脫。


德哲因而相信因果,而叔哲就相信隨機,因隨機相比因果的秩序感更加刺激。


以善心為伴,有源源不絕的自動力幫助我們容易確立「信」,代表已經選擇了某個觀點去界定一些目標,並且建立了篩選能力,將會干擾達到目標的不善法去除,甚至在名色法的層面去除了,不再感知,信心所的第三個重要作用,就是我們能鞏固自己的選擇,將心固定在善法上,不會動搖,不會三心兩意,能按著正確的方向繼續前進,而我們的經驗越豐富,知識越全面,就越堅定,越感到幸福。


將心鞏固在善法上是很高超的能力,即使是三果的聖者也不一定能百之百做得到,何況是一般人。


我們研讀教義,從中汲取人生智慧來作為自己的生命中的指路明燈,但是,在不善心的影響下,有時會誤解了經典,後果也可以很危險,佛陀曾說:「沒有經過個人反思,錯誤理解法義,正如徒手抓蛇,而又抓錯了部位,會被蛇所咬。」這正是由第一步開始就錯了,採用了錯誤的角度去因果法,以致失去篩選能力,也不能鞏固在善法上。


故事中的次仁和證道法師一樣,都是活在過去的罪業和愧疚中,證道法師以最徹底的方法,揮慧劍,斷了相關的尋伺,那麼次仁也可以嗎?我們來想像想像,如果次仁也遇上了祖師,情景會不會是這樣的:


次仁遇上了祖師,欣然誠心求法。


祖師了解過後,知他一直為過去的殺業而悔疚不安,以致修行停滯不前,於是說:「欲求解脫妙法,以安其心,也無不可,只是不知你是否傳道大器之人,要你獻上一份拜師大禮,你可願意?」


次仁大喜:「請師父指引,應獻上何禮?」


祖師沒有回答,回頭望向窗外,今年初雪剛開,雪花紛紛飛落入蓮池中。問他:「雪未下時,來處不明。雪已下,又往何方?」


次仁:「是的,有關雪的去向,真的可以不知所踪,就此消失了,其實人也一樣…..你說,人又怎可以和雪一樣,突然消失了呢?他平時都與人為善,從來不吵架,村裏又沒有仇人,如果是遇上了意外,照理應該至少留下一點痕跡,為何甚麼都沒有呢?…..都是我不好,年輕是殺了這麼多的生,一定是報應,但為甚麼要你來承受呢?….都是我不好…我造了這麼多惡業,下生必定下地獄…..」他說著說著,一邊拍著胸口。


祖師:「……..」


次仁無論遇上甚麼人,習性都是一樣的,他的視野永遠局限在過去和獵人我,他甚至不知道可以有選擇,只能繼續呆活在自己的心理空間之中,故此,他理解的因果律是偏頗了的因果,他只作意於惡有惡報的一句,而完全忽略了善有善報的一方,因而陷入抑鬱之中,還有另一種對因果律的錯誤掌握,就是一切都是注定的,一切隨緣,人在其中完全失去自主性,坐吃山空,邪信令他曲解了因果,信仰對他壞處遠遠多於好處。


次仁習慣了依從不善心,也被這個最豬隊友害得很慘,惡作心所使他沉溺在悲傷和自責中,常常自言自語:「我下生必定下地獄」,痴、無慚無愧令他的生命基本上停滯了,成了習慣的奴隸,很難有所改變,也使他無視於妻子和孫子,嗔系心所使他不懂時感恩,更不懂得付出,不善心中的掉舉和疑破壞了他的正信,他對因果的錯誤理解,其中疑令他不能堅定走正確的道路,掉舉令他容易動搖。


曾經是村中之光的他,深深以自己的狩獵技巧為榮,慢心深重,結果他一直都不能抽身出來。


不善心使人思想狹窄,只懂得以第一印象看事情,因而偏於本能反應,失去篩選能力,也變得容易動搖。


善心使人有更全面的視野,有更多的選擇能力,因而更堅定。


某公園最近新聘了一個花王林叔,他來到後,細心觀察了已經荒廢了花園的環境,包括公園用家,氣候,泥土,水源,蟲患,適合的植物的品種等,幾天後,他大約估計了情況後,向上司匯報情況,並提出一年四季的種植建議,上司同意了,花王就開始工作了。


雖然還未開始種植,但經驗豐富的林叔,心裏已經有數,之後的一年,植物的生長情況大約和他估計的差不多。


林叔是個高手,當他在打量著一堆花時,過去、現在、將來的界限是不存在的,他看看,就知道這堆花過去發生了甚麼事,現在應做甚麼,將來會發生甚麼事,所以,他會很平靜,很超越,很輕鬆地去處理事情,不會多做,不會勉強,不會抗拒,也不會少做,而會用最少的工夫做得剛剛好,而且不會在意其他人的意見,不會他人動搖,因為其他人的經驗都比不上他;對於他來說,他的視野是最全面的,他已經無量化了空間和時間的界限,當下已經包括了過去和未來。


聽著林叔說種花,你會感到他信心十足,手到拿來的氣勢。


緣起法則運用在業論上,就是善業帶來善報,惡業帶來惡報,這個法則至少有這兩個方向,有「信」的人,將自己的行為確立善法上,即使當下看不到確切的將來,也知道當下的善行將來必有善報,同時,當下遇上了不如意的事,即使看不清過去,也知道當下的惡報是由過去的惡行而來,好像林叔一樣,不會對著一堆枯萎了的花嘆氣,更不會感到哀傷無奈,他眼中看的是花,心中只有多個緣起條件(空間觀點如公園用家,氣候,泥土,水源,蟲患等)在生滅,同樣,我們如果也可以從緣起法來觀察當下,也不會對著自己的惡報感到悲傷,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了應該要去做甚麼來將生命擺回正道,並在當下的惡報中,因為已經找出了病和病因而有法喜,有時甚至可以立刻終止苦報。


對於德哲這樣有強大信心的人,雖然未來是未知的,他們偶爾也會感到徬徨和焦慮,在全面的生命視野下,他也知道了生命的非常相、非樂相,所以當下的惡報不可能會干擾他們去繼續行善和走自己的路,正如當林叔經驗還不是大師級的時候,他也有失手和看不通的時候,但這並不干擾他走向大師級園藝師的步伐和信心。


信心來自於我們對生命現象和本質的了解,了解得越透徹,視野越全面,信心越堅定。


次仁雖然也深信因果法則,他雖然有清晰的目標,也篩選了不善法,不再行惡,但卻不能採取對自己更有益的視野去生活(積極行善),將自己,確立在善法的心意的層面上,而只是在行為的層面確立了善行,他在行為在已經不殺生了,但在意念的層面,有很多的惡作和追悔,心常常浸浴在不善法當下,他的信念就變了質,不再是正信,不能為他帶來善報,他的心不能堅定在走在善道上,在追悔中已經掉入了不善心。


在色法的層面,由於氣候溫濕和長期生活在山中的關係,次仁體內有大量的濕氣累積,濕重再加上寒氣,形成比較處理的寒濕體質,和他容易掉入抑鬱的精神狀態,是典型的肝鬱脾虛,令他容易鑽牛角尖,長期情緒低落,容易悲觀。


他的脾虛,所以不能藏思,肝鬱令他整天無精打彩,兩個問題合起來就變成了他的嘮叼的習慣,他的口頭禪是「我必下地獄」,如果是一句心理暗示,可以理解成潛意識正在提醒著他,身體的寒濕氣已經累積得太多,濕聚在膝關節,引起了水腫和劇痛,會逐漸漫延至其他部位的關節,如果不認真治療,很有機會失去自由行動的力量,將來,他的風濕病可能惡化,如果膽經和三焦經都被濕氣侵害,現在關節部份的痛就會擴散至全身,如果到了心臟,有機會形成心血管病,其實他全身的針刺感已經是很嚴重的病癥了,是時候去醫治了,而且必須同時要從名法和色法兩個層面著手。


如果次仁和德哲一樣都有正信,那麼他就會積極生活,將心安放在善有善報的方向,而不只是在追悔惡業,他透過保護生命或做其他的善行去積福,不會放縱不善法在心裏生起,例如,他會和德哲或其他傳統的藏人一樣,以磕長頭的形式去贖罪積福,在過程中身體中的濕氣可以得到排出,善心中的信也可以得到堅固,而事實上,的確有很多藏人在磕長頭的過程中,他們的風濕病都好了。


百歲天津婆婆對自己的生命也有強大的信心,而且堅定得毫不動搖,即使身處污穢的環境,即使有陌生人帶來很多食物和幫助,她強大的信念仍然能欣賞和感恩自己的處境,欣賞她的兒子,並不會因而貶低他,她是真心感恩兒子每天準時送來的白開水和饅頭,在中醫來說,心為君主之官,主宰一切,對人的身體影響至巨,如果心念擺正了,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正面的心態,那身體的健康潛就能發揮到最大。


志願人員後來總結,她的長壽原因是有一顆真正強大的心,永遠看到自己和家的美好的一面,並不會因為突然出現了其他人對她好,就以負面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心情保持永遠愉快,即使物質生活條件很差,也能保持健康,以中醫來說,她有強大的先天功能(腎,屬水),再加上正面的心境(心,屬火),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氣血通暢,生生不息,每天幾個饅頭,幾杯水就已足夠。


古代有個「一夜白頭」的故事,說是伍子胥逃亡到詔關時,關前有大量士兵把守,後又有追兵,將要被捕,他心急如焚,一夜間頭髮全白了,樣貌變了,結果成果過了關,中醫的解釋是他的心火太盛,影響了屬水的腎,再影響了頭髮,伍子胥成功逃亡後,應該馬上調理一下心火的問題,他當時沒有處理,結果經常情緒失控,在年紀大了後,情況更加嚴重,經常不能自制地公開頂撞上司吳王夫差,不留情面,引致大家關係緊張,最後兩人都家破國亡。


像天津婆婆這樣,強大的心力主宰一切是很罕見的,這麼強大的心力是怎樣培養的?為何仍然可以對自己的兒子保持善心?個案中雖然沒有提及,但估計很可能是從多年的苦難生活中磨練出來的,老人經歷是多個中國近代史最動盪的大時代,在苦難中她的心轉向了自動力,明白了人的心力是可以克服一切的,甚至可以主導自己的名色法,她的信異常堅固,不容易動搖。


當然,世上像天津婆婆般的,能夠以心御身的人極少,他們以強大的心力,不需理會身體的狀態就可以成就,其他人還是同時修名色法比較妥當。


多點研習經典,和善知識互動,培育善心,找回自己的最佳拍擋,我們將會有最寬廣的生命視野,很多美好的事都變成可能,在一切境中,例如生病了,家中水嚨頭漏水了,我們的第一反應總是先安住在善心,那麼這個最佳拍擋就會帶給來很多的驚喜,我們會發現很多新的方法,自己很多的潛能,這也是自動力的好處。


如是,我們不會像絕大部份人一樣,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最佳拍擋,而是依賴物質,特別是現成的人和物質,先想想要找誰來幫忙,在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全不需要喚起善心,甚至在一些情景下,會視善心為障礙自己做事的心態。


終有一天,我們將擁有最寬廣的視野,最堅定的信心,正如對著一堆種得不好的花,林叔的色法是輕安的,心會很平靜、很客觀地去審察現況,作出改善,耐心等待花自行成長,他眼中,沒有任何的表象足以引發憂慮,無論多麼醜陋也不能動搖他,同理,也有沒有任何的願景能令他期待將來,無論願景多麼的美好。


過去、現在、將來的界限已經被看破了。


佛陀和聖者們的教法中藏著很多的觀點和視野,讓我們學習、反思和應用來真切地經驗世間,正如學懂欣賞品茶一樣,讓我們經驗到更高超、美好的存在,將低俗和可厭的經驗篩去,不再依賴外境,堅定地回歸善心,這一切,都將由當中的信心所開啟。


活生生的地獄之門已經為次仁開啟了,而他也不自知地一步一步走近,他將會過著每天定時都會全身劇痛的日子,但又找不出任何器官上的原因,如果他喚醒了他的最佳拍擋,就有機會有走好一點的路,你說,他有機會成功脫身嗎?


如果德哲和次仁兩人同時去禪修,開始時,和所有的初學者一樣,兩人都有腿痛,聽不懂,心煩意亂,他們會有不同的反應嗎?如果兩人同時都有感悟,反應又會不會不同?為甚麼德哲的善心在學法上會為他帶來很大的優勢?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