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灰心、自暴自棄带來控制的錯覺 同時也帶來絕望 |
在五行中,木氣的特質是伸展,無論是參天巨木或是路邊野草,伸展成長是植物的天性,假如一棵樹木幼苗被框住了,當生長到框邊時就不能繼續伸展,被「困」住了,如果樹木有靈,天性被框住了,會甚麼感受?
人同樣有生長、伸展的本能,當我們遇上一些處境,身體或精神的力量都能應付不來而要停下來,甚至退縮,這也是被「困」住了,例如,搬不到一些重物,不懂得計算某算式,不懂得某句外語,不懂得和某個人和諧相處等,我們開始時都會感到頗為難受,當苦受變得強烈時,為了減輕難過的感覺,很多人會選擇退縮,也有人選擇去突破框框,絕大部分人成年後,隨著框框越來越多,學習成長的動力會減弱,慢慢會有被「困」的感覺。
假如你和生活中的一些考驗不期而遇,有時甚至感到無力回天,想放棄,等待救援時,可以試試用另一角度來看這次考驗,比如,視這次考驗是一次探險旅程,事過境遷後,你或許可以重新發現自己的潛能,妨如鳳凰涅槃重生。
甲和乙分別在北極進行單人探險之旅,他們已經走了二十多天了,還有大約一半的旅程,這時,他們遇上了特大的雪暴,一不小心,大部份的物資被高達十一級風力的風吹走了,他們只剩下小量的補充品。
如果你也和他們感到無助,一無所有,還遇上了人生最大的困境,身體又出了問題……
甲:「太慘了,真是禍不單行,我這次將一事無成,只有等人救助了。」
乙:「既然我一無所有,代表不再有顧慮,因為我不可能再失去任何東西了,那麼,我將無所畏懼,沒有甚麼可以再阻擋我了,我將去試試最近但又最危險的路段。」
過了三天……
甲發出了求救信號,仍然在原地等待救援,所有食物都用完了,燃料也用完了,只能靠口熔小量的雪水延命。
來之前,乙已經計劃好逃生路線,這時有三個選擇,他選了最一條危險的路,走了三天,他雙腳都受了不輕的傷,又曾遇上了北極熊,雖然因避風而滯留了一段時間,仍然堅持走了百多公里的路,嘗試找附近的觀察站求救。
又再過了三天….
甲陷入了昏迷,終於被救援人員找到了,拾回一命。
乙也終於到達救助站,到達不久後也昏迷了,也拾回一命。
外境等於心境,故應依賴外境;還是,心境等於外境,故應奮發自強,絕不放棄?
同一處境,同一的果報,甲的反應是不善心的代表,內嗔、痴和昏沉主導,他的價值由外境決定,沒有了補給品,人就一定沒有辦法,外在的困境和苦等於內在的困境和苦,著眼點永遠放在環境中,而不是內心,所以比較容易退縮和放棄;而乙是善心和自動力的代表,價值由心決定,人的生存能力,不由補充品的多少決定,這類人遇上所謂的考驗,不會太被環境動搖,往往更能將苦轉化成為內在的動力,不單不會感到無力和昏沉,還會精力充,身心「輕快活躍」,對於乙這類的人,外在的其實不是真的困境和苦,內在的困境和苦才是真正要克服的。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人在困境中爭扎,往往就是在差不多成功時,或者差不達到轉折點時放棄,其中關鍵就是對自己的心掌握的程度,也可以歸因於自動力與他動力的分別,世間法尚且如是,更不用說出世間法了。
這次死裏逃生過後,兩人的心量應該都有所提升,誰的提升更大,甚至更具質的提升?他們回到日常生活後,還會為一些瑣事煩惱嗎?更值得深思的是,困境和這段探險的價值有甚麼關係?如果甲和乙只是安坐家中,閱讀各種資料,觀看紀錄片,他們能夠得到親身去探險的同等提升嗎?如果甲和乙同時患上同一種癌症,五年後誰的存活率比較高?當遇上了困境,我們應該怎樣才能以善心來面對,怎樣才可以善用困境?
現時社會中將大部份的苦都被隱藏了,令我們以為必需要外境才可以快樂,外境決定了心境,慢慢人們變得不懂得怎樣不依賴外境去處理各種內在的問題,如苦受,情緒低落,各種妄念如嗔心等,正如甲一樣,如果他能像乙處理掉自己的負面的情緒,很可能也能散發出極強的生命力,當他不再掛慮無謂的事,全心全力去面對挑戰他也會明白:
要想處理好問題,先處理自己的心,要突破困境,先突破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困索,而要突破自己的習性,就必須在善心的狀態下才有可能,才能「善」用困境,雖然到了最後,問題能否處理掉要視乎各人的果報,但歷險過後,我們的心就會變得堅強,充滿信心地迎接下一次的挑戰,或許,超越就會在下一次發生。
再來看看其他的勇者:
故事一:天降救星
在上世紀初的美國,有一位年輕創業家負債累累,看不到出路。
債權人正在接近他,供應商要求付款,他躲進了公園,坐在長椅上,感到非常絕望,想著想著,抱頭痛哭,不知道怎樣才可以使他的公司免於破產。
突然,一位老人出現在他面前。他說:“我看到有些事情困擾著你。”
聽完年輕人訴說的憂慮後,老人說:“我相信我可以幫助您。”
他問那個人他的名字,寫出一張支票,然後把它伸到手裡,說:“拿走這筆錢,從今天起計,一年後在這裡與我見面,您可以在那時還我。”
然後他轉身就消失了。
創業家手裡拿著一張500,000美元的支票,這張支票是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所簽的!
“我可以立即消除我的煩惱!”他意識到。但是,創業家決定改為將未兌現的支票放在自己的保險箱中,他認為,只要知道有最強大的支持在背後,就總能使他有力量找到一種方法來挽救他的生意,總是有方法的。
帶著新的樂觀情緒,他又找回了自信,他談判達成了更好的交易並延長了付款期限,他完成了幾筆大買賣。幾個月後,他還清債務,又賺了錢。
大約一年後,他帶著未兌現的支票回到公園,在約定的時間,老人如期出現了,但就在他即將交出支票並分享成功故事時,一位護士跑來跑去抓住這位老人。
“我終於抓住了他!”她幾乎想哭了。 “我希望他不會打擾你,他總是有辦法逃離精神病院,並告訴別人他是約翰·洛克菲勒。
她把老人帶走了。
目定口呆的年輕創業家站在那兒,整整一年來,他一直努力在推銷,買賣,又買賣,並堅信自己身後還有50萬美元。
突然,他意識到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改變了他的生活絕對不是金錢,究竟是甚麼,使他有能力實現自己所追求的一切?
故事二:如果只有一年
安東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40歲時,醫生告訴他只有一年的生命,他患有腦瘤,會在一年內殺死他,並在死前將經歷巨痛,他知道自己手上有一場戰鬥,那時他完全破產了,他沒有什麼可留給他的妻子Lynne的,這很快就會成為寡婦。
伯吉斯過去從未做過專業小說家,但他一直知道自己有成為作家的潛力,因此,僅出於為妻子留下版權使用費的目的,他就在打字機上放了一張紙,然後開始寫作,他不確定自己是否會被出版,但他想不起其他任何事情是他可以做的。
他說:“那是1960年1月,根據我的預後,我有一個冬天,春天和夏天可以度過,秋天就會隨著葉落而去。”
在那段時間裡,伯吉斯(Burgess)精力充沛地寫作,他一生從未如此的專法,在一年之前完成了五本半小說(幾乎幾乎是E.M. Forster整個一生的產出,幾乎是J. D. Salinger的兩倍)。
過了一年,伯吉斯沒有死,他的癌症已經緩解,然後完全消失了,在他漫長而充實的小說家生涯中(他以《發條橙》而著稱),他寫了70多本書,但如果沒有癌症的死刑,他可能根本不會開始寫作。
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像安東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一樣,將偉大的潛能隱藏在內,等待外部的緊急情況將其釋放出來。
問問自己,如果遇到安東尼·伯吉斯的一樣的困境,你會怎麼做。
“如果我只有一年時間,那我將如何改變生活?我到底會怎麼做?”
想一想:
兩人在突破困境前都選擇了退縮,這都是那些不善心心所在作用?
佛陀的教法,簡單來說就是學習認識苦和解脫苦,從上述的兩個故事,主角怎樣運用苦和脫困來豐富他們的生命?為甚麼說苦反而提供了能量給他們,讓他們提升自己的心量?正面的心態怎樣幫助他們脫困?
移除了困住植物的外框,植物自然會再生長,為甚麼人有些潛能只能在極度專注、無所顧慮的情況下才能釋放,才會成長(如安東尼·伯吉斯)?而苦和困為甚麼又能令我們專注?
主動認識苦,透過超越苦來自我超越,這種生活方式和現代的探險精神有甚麼相似之處?(例如南北極、極峰探險,外太空探險等)
你會怎樣形容佛陀教導的這個方法(四聖諦)?是樂觀、悲觀,還是如實觀?(提示:甚麼人才會樂於去探險?樂觀、悲觀,還是如實觀?)
個案研究:癌症為何難治?
一般的癌症第三及第四期五年後的存活率都低於百份之二十,有些甚至只有百之五,但在德國的一間癌症治療中心,至1997年,共接受了6500名第三至第四期癌症病人求醫,四至五年後的存活率高達百分之九十。
這間癌症治療中心的主管醫生自己也是癌症的康復者,大家猜猜他用的方法是甚麼?為甚麼他的方法比只用傳統治療(如化療、手術等)有效得多?或者,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大都數人(95%)的某一些弱點,正是導致癌症的主因,而這些弱點也是大都數人多無力改變的,所以才會導致有這麼高的死亡率,而這位主管醫生的方法就能針對這項弱點,再配合傳統治療,病人依從指導,康復率自然大升。那麼,這些弱點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