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修行之始:污穢也能帶來清淨 |
身心具有無窮的潛力,無限的可能,是天堂之門,也是地獄之門。
腸胃不適,你知道是甚麼原因造成的,怎樣可以回復正常?
失望時,怎樣制止失望,讓心回復希望?
失去信心時,感到迷惘時,怎樣回復信心,重新找回方向?
情緒低落時,感到厭倦、無聊、生活庸碌、疲倦、單調時,怎樣重捨精力?
在正道上前行時感到猶疑、害怕、擔憂,怎樣去除不善的情緒,鼓勵自己重拾腳步?
在失落和振奮之間,在痛苦與快樂之間,究竟相隔有多遠?
怎樣可以預防情緒低落?讓心常常輕快活躍?
如果我們的感覺是「外境即心境」,差的外境必然引致心情惡劣,那麼我們就將自己置於無助的狀態,必須依賴他動力,遇上「沉悶」的工作,心情也然是沉悶的,所以沒有迴轉的可能;遇上「無良」的顧主,自己的事業也必然會完蛋,因此沒有發展的可能,我們對上面的問題的答案,自然就是要求助外境,如是,痛苦之門就會打開。
而如果我們感到「心境即外境」,我的環境由我造,心情也由我去定,外境只有一點點的影響,其他都是自動力而成的,遇上「沉悶」的工作,也可以調整心態,悶中作樂,以愉快的心情去完成,例如和自己比賽,看看明天能否完成得更多,慢慢沉悶的也變成有趣;遇上「無良」的顧主,對自己的事業更加警醒,提升工作能力,注重更佳的發展可能,返照內心,天堂之門也因而打開。
人的最基本本能就是覺知,絕大部份人看到的都是前者,是因為他們缺乏了「覺知」的自動力,和自己疏離了,缺乏養生的知識,覺知不到生命的各種可能,感官經驗到的盡是「不可能」、「困難」、「失敗」、「不公平」等自廢武功的感受和想法,自然整日混混噩噩,精神不振了,遇上困難,以無所作為的方式回應是最合理的。
不繼的尋和伺可以令夢想成真,也可以令憂患成真。
我們本來就可以活得輕輕鬆鬆,快樂自在,卻自小被各種框框教「保護」、「養育」和催眠著,說我們不配就這樣活得輕輕鬆鬆,快樂自在,要成績夠好,父母夠喜歡才可。人擁有一千樣的東西,缺少一百樣,我們從小的教育就是要追求到那一百樣的,我們才配得起快樂的感覺,我們一定要憂患,不要安樂,要為明天活著,不要安住於當下,我們要依靠其他人,那怕只要比人多幾樣東西,都可以在攀比中感到樂趣,不可以獨立生活。
失去了外物,還不算真正的失去,當失去了心,即使還擁整個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失去。
大多數人卻是相反的,失去了一、兩樣的東西,還擁有一千樣的,就會放棄了夢想,因為他們只著眼於這一、兩樣東西,或焦慮,或昏沉,陷入於自己的惡夢之中。
身體本來具有的各種自癒能力,被現代混亂而急速的生活節奏打亂了,我們甚至再也感受不到身體本有、無條件的樂受,因為已經太習慣於強烈的感官刺激了。
我們本來都有很多創意和能力,不太需要依賴外境,在高度標準化和工具化的社會中被削平了,久而久之都變成他動力了,正如一隻從小被幼繩捆綁的大象,永遠爭脫不了這條幼繩一樣。
人們莫明其妙地長大了,在不了解自己和外境的情況,按照別人的標準生活,明明都按照規範活了,但仍莫明其妙地快樂不起來,因為這一切都和我們的天性背道而馳,又怎得自在?
在身心的疏離下,我們養成了不善心來生活的習慣,事無大小,總是容易擔憂或昏沉。
在失落和振奮之間,在痛苦與快樂之間,相隔萬重大山。
如果我們掌握了自己經驗世間的主動權,掌握自己的精緒,以正面的態度來覺知、感受這個世界,更重要的是,感受著自己,那麼在意識中生起慢慢都變成了正面的想法和感受,我們會覺得生活中的各種經驗都是有趣的,無論遇上甚麼困境,名色法都是積極的,這樣,任何的困難都阻礙不了我們超越的腳步,正如故事三中華盛頓,他失去九成九的活動能力,只剩下一個小指頭,他比大都數的人都更有理由著眼於自己失去的,不能控制的,更有理由去活在不善心當中,去相信外境等於心境,故而「殘廢」的身體等於自己也殘廢。有天,『當他躺在病房的床上時,陽光從窗戶射進來,微風輕拂吹散了脆弱的白色窗簾,僅一會兒,他就能看見天空和樹頂。』這一刻,他忽然有所覺悟,心也從此打開了,踏上另一段神奇之旅,那麼他究竟悟到了甚麼?
風吹簾動,可見窗外美景。
在人與美景之間,只不過隔了一張薄薄的窗簾。
看破外相,那麼在不可能和自己之間,就只不過隔了一個小小的念頭。
放下這個小小的念頭,如風吹簾動,可見窗外的美景,一切都變得可能。
而放下念想,根本不需要借助外境。
於是,他著眼於自己所有的,即使只是一根小指頭,和身邊的一個人,也不能限制他活躍的心,於是,他的強大心力不但凝造成了世界著名的大橋,還鼓勵了無數的人,同時,雖然臥床,在指揮工程時,為自己建構了積極的存在意義,對身心很有幫助。
在現實世界中,以國家的層面計,仍然有少數幸運的北歐國家,他們重視人的內在生活,可以在不違背人的身心天性下置富,示範了通向世間幸福快樂之道,告訴我們怎樣才可能又幸福又富有。
他們的國民雖然富有,無論是教育系統還是日常生活,傳統上都非常重視個人和家庭的精神生活,透過教育和稅務安排,令到大家的物質生活上都差不多,每人都有大量的休閒時間,他們注重開發個人的生活空間,認識大自然,培養家庭生活,凡事自己盡量動手做,和發展個人的特性,屬於自動力的發展方向,雖然活在天氣不利於情緒的地方,但仍然自覺幸福,同時富有和先進,說明物質本身並不會障礙人的精神發展,只要社會在分工之餘,不會造成對他人、政府和物質的依賴,不會造成疏離,人一樣會快樂。
這幾個北歐小國的國民素質非常高,重視內轉發展令他們在困苦中展現出所有人本應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在二戰爆發前,蘇聯曾經毫無徵兆的入侵芬蘭,發動了「冬季戰爭」,前後投入了差不多一百萬軍力,這個小國就憑區區三萬多正規軍和二十萬的預備役軍人,發揮了極大的創意,利用獨特的地勢和天氣,與五倍於己的蘇軍周旋了整整五個月,蘇軍在此役中傷亡差不多三十五萬人,是芬蘭的五倍,軍備的損失也比芬蘭多近十倍,最後簽定了對芬蘭較為有利的和約,也因為這場戰爭,令希特拉誤以為蘇軍很容易對付,幾年後二戰初期不久,德國入侵蘇聯後,芬蘭很快就收回了之前損失的國土,一雪前恥。
如果國民都重視精神素質,習慣於自動力,那麼他們至少心都是比較有力量的,很可能也會是比較快樂的,身體也相對比較健原物質生活很可能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太重要。
自動力的步伐雖然慢而不整齊,但每一步都帶著微笑和輕鬆,不會有被追趕和被迫逼的感覺,順應自然,不強求外在的物質,心的空間也會廣濶得多。
故事一中的創業家,對自己的行業和公司其實是很了解的,在情緒回復平靜後,很快便找到了方法脫困,而故事二中的作家伯吉斯,在「臨終」前一年一口氣寫出了五本半的著作,表示他平日其實已經有了很多的意念,只是一直不了解自己的潛能,發不出「狠」勁去專注寫作,一直只著眼於成為作家的困難,將框框視為自我,這也是痴心所和無慚的作用,所以他認識不到自己的潛能;直到遇上了「絕」境才爆發出來,他的故事也發生過在很多人的身上,當我們放開懷抱,拋開一切的顧慮,停止擔憂和拖延,就能發揮出平時高的能力,其中一個「輕快活躍」心所,特別能激發自己的潛能,一舉超越當下的困難,同時,正面的情緒也終止了癌細胞的再生緣起基礎,對身體大有裨益;相反,如果伯吉斯像甲或大多數人一樣,面對醫生的死亡預告,放棄提升的機會,很快會墮入一種深度昏沉的狀態,悲觀失望,消極地等待死亡,因為他們將問題向外歸因,同時也放棄了自動力。
甲和乙的遭遇,兩人的外境起始時是一樣的,但這些只是外在的因素,結合的內在條件而生的總體「業果」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不善心產生的抱怨、後悔、自責除了破壞身體健康外,也增強了不善的存在感和在將來繼續引發惡業,其餘一點用處也沒有。
如果能以不同的態度去面對,我們內在的歷程卻大有分別,我們不妨以此為超越的契機,明白:幸福來自於我們明解,來自持續的內在開發,看到真正的苦,破除框框,又找到苦的出路,而只有善心才能真正走出困境,人的內在精神力量的信心也會得到增強和提升,在困難中,在框框鬆動下,我們能看清,認識到善友,心的力量甚至能超越身體的困境,好像乙一樣,提升的心靈層次將會引領他緣起光明的未來,而不像甲一樣,很可能會繼續沉淪下去。
於是,我們懂得去深思困境和探險價值的關係,當遇上了困境,我們或許才有能力很快停止為瑣事所困,以善心來面對,懂得怎樣才可以善用困境,這時,正如乙遇上了雪暴、陷車或者是任何其他的考驗,他並沒有解決雪暴和丟失物資的能力,更加不會嘗試去掌握雪暴,很可能也沒有能力去充份應付其他類型的考驗,但他也能接受「缺憾」、「敵意的環境」和「不完美」,這一切都沒有問題,因為他還有內在的力量,令他停止憂慮和恐懼,專注於走出困境,就足以感恩了。
不再害怕困難和考驗,就會明白,與其為外境傷神,不如掌控自己的心境,要掌握心境,先要了解自己的身和心,而力量完全來自於自動力,他動力的人是不需要「知已」的。
能夠主導自己的心理狀態,以已為動力的人,以正面的名色法來經驗世間,即使不幸遇上癌症,他們成功康復的機會也會其他大多數的人得多,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明白為甚麼絕大多數人都在抗癌的道路上失敗了:
『台灣有位叫李歐(筆名)的抗癌鬥士,四年前診斷出鼻咽癌四期C(末期之末),2年存活率僅10%。如今他依然健在,體力甚至比罹癌之前還要好。李歐是如何抗癌成功的?他說,他之所以能活到現在,九成是靠“樂觀正面的心态”,加上每天運動,醫院的治療則是輔助。
李歐說,在抗癌過程中無論遭遇多大痛苦,他始終不把自己當作病人,他把癌症看成“重感冒”,每天照常上班、做家事,到醫院回診也是一個人去,他以“勇者無懼”、“相信就會有奇迹”兩句話來自勵和勵人。
日本惡性腫瘤專家、e-診所負責人岡本裕曾做過一項問卷調查,他們請診所内治療後痊愈的101位癌症病人(多數曾是第三、四期患者)回答一個問題:請他們從問卷的10個選項(關鍵字)中選出一項,來說明自己與那些癌症惡化的患者之間的“決定性差異”。
這10個關鍵字分别是:醫師、家人、朋友、資訊、治療法、飲食、思考模式、努力、運氣、其他。
結果,得票最高的關鍵字是“思考模式”,其次是“飲食”,而其餘八項的總得票數不到總數的一半,且令人詫異的是“醫師”的得票數竟不到3%,甚至比“運氣”還低。此外,如果答案可以複選,幾乎所有癌症存活者都會將“改變自己”有關的選項列入癌症治愈的決定性要素當中。
岡本裕認爲,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自愈力,它是最終治好癌症的主要力量,所以想要抗癌成功,患者首先要認清“自己才是治療癌症的主角”。他說,那些病況轉趨惡化的病人多半是不太願意改變自己、無法自立、完全依賴醫生的人。
美國癌症研究者凱莉・透納訪問了一百多位癌症完全緩解者,并分析一千多個癌症完全緩解案例,她運用量化研究仔細與反複的解析這些資料後,發現所有完全緩解者幾乎都具備九項共通因素,其中只有兩項(全面改變飲食、運用藥草與補品)屬于身體層面,其他七項本質上都是情緒與靈性層面,例如:掌控自己的健康、釋放壓抑情緒、增強正向情緒和深化靈性連結)』。(《癌症存活者竟能戰勝命運?靠終極秘訣》來自 李小奕)
「改變自己」和「依精神去治病」正正是他動力型現代人的弱點,因此癌症病例也越來越多。
當我們放下他動力,轉向自動力,其中一個方法是借境練心,探險者表面上是去探索外境,以境來觀察自己的精神並加以提升,這種提升是質的提升,最重要的是提升,而不是「境」的類型,例如,年輕創業家將來再遇上業務上的困難,心境將不會再受干擾,那麼他們的探索精神是樂觀的,悲觀的還是如實觀的?
我們將以樂觀精神開始行程,打破各種疏離,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在旅程中經歷各種的隱藏了的苦,如實地重新發現自己的各種弱點,在克服和超越中,激發潛能,提升精神境界,改善將來的存在狀態。
我們可以推想,只有樂觀的人才會出發去那些危機重重的地方探險,所以出發時很可能他們都是樂觀的,然後經歷險境中的磨練後,重新認識了自我和環境,才能以超越的如實觀來平靜地生活,同時,也會自己安排了一個光明的未來;相反,安於原有情節而生活的絕大部人,只能在原有框框中生活,錯過很多提升的機會,更錯過了將來去經歷更美好生活的機會。
主動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限制和苦,有時甚至還能預視還未出現的苦,將這些的苦因歸因於內在因素,為自己的快樂負責,是重視自我能力的表現,以自動力去解決問題,並透過超越苦來自我超越,這種生活方式和現代的探險精神有點相似,以十九世紀興起的南北極探險為例,很多生活本來優悠的貴族,視自己的物質生活為精神框框,主動去認識環境中的各種極端情況,以自己的創意去預備各種物資,並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克服各種心魔,提升各種身體和心的潛能,達到了自我超越的目標,如果以「食飽飯無聊」來理解探險精神,就會完全不能明白他們在當中所培育得到的內在基礎。
佛陀如是說:「不依存,故不焦慮。」
不依存在五塵,焦慮已經可以大大減低,更進一步,不依存法塵,焦慮才可以根除,苦也得以止熄,連存在都沒有了,存在的焦慮自然也就止熄了。
如果修行是一場內在的自我探險,甚至超越時間,回到久遠的過去,我們主動向內找尋各種苦和苦因,了解自己的身體和精神上的各種框框,並且不依賴外境去解決困境,那麼我們也很像那些探險家一樣,我們或許從此就「不依存」,可以不再害怕遇上「困境」,因為我們明白到這些困境不等於心境,不但不應視為障礙,反而視其為解除心中的框框的契機,可以提升心量,任何時候,總要訓練自己,以善心中的「輕快活躍」來回應,善用能量,而不以不善心中的「昏沉」來消極拖延,我們對外物和其他人的依賴也會減少,反而可以幫助其他人,好像乙一樣,幫助救援隊伍。
尊者阿迦曼年輕時在城市寺院中學習,過了一段時間後他的修行停滯了,於是他就開始了行腳,在荒野中獨自一人修行,證得最究竟的法,他的修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荒野中「考驗」怎樣幫助了他的超越。
內在的探險是最寶貴的旅途中,我們踏上了,身心中天堂之門因而長開,我們將在一次次的內在探索中重新認識自己,找到力量去除不善心,建立全新的自動力,能夠在精神不振、身體抱佯時自我調節,從而找到了幸福快樂的正道,得到健全的成長,最終得以超越一切的苦。
如是,即使將全世界給你,你也不稀罕,只因你不需要任何特定的外境,也能在動念間調動同樣強大的喜悅和平靜,你明白,在你和幸福快樂之間,只不過隔了一段段小小的念想,你很容易便能覺知世界用的是「知足」、「感恩」和「喜悅」,那麼世界是不是你的,或者是誰的,給你的感覺是同樣的,你不需要別人給予平靜和喜樂,一切自足,慢慢地,你會發現心境轉變了環境,你時刻都活在自己的心中,那麼所謂的人生,都只不過是一場場夢一般的遊戲,或者一次次的探險。
故事三:決心與毅力
這個是有關工程師約翰•羅布林(John Roebling)於1870年在美國紐約建造布魯克林大橋的真實生活故事。這座橋在13年後於1883年完工。
1883年,一位名叫約翰•羅布林(John Roebling)的創意工程師受到了一個構想的啟發,他想建造了一座壯觀的橋樑,連接紐約和長島。但是,全世界的橋樑建築專家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壯舉,並告訴羅布林忘掉這個主意。
做不到,不切實際,以前從未做過。
羅布林不能放棄對這座橋的想法,他一直在思考方法,他內心深處知道可以做到,他只需要與其他人分享夢想。經過大量的討論和說服,他設法說服了即將就職的工程師兒子華盛頓,實際上是可以建造這座橋的。父子倆首次合作,就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以及如何克服障礙提出了一些概念,帶著極大的興奮和靈感,以及面對挑戰的艱辛,他們僱用了他們的船員,開始建造他們的夢想之橋,該項目進展順利,但僅進行了幾個月,就在現場發生了一場不幸的事故,使約翰•羅布林(John Roebling)喪命。華盛頓也受傷,並受到一定程度的腦部傷害,導致他無法說話或走路。
“我們是這樣告訴他們的。”“瘋狂的男人和他們瘋狂的夢想。”“追逐野性的幻想是愚蠢的。” 每個人都發表了負面評論,並認為應該取消該項目,因為Roeblings是唯一知道如何建造橋樑的人。 儘管有障礙,華盛頓從來沒有灰心過,仍然對完成這座橋懷有強烈的渴望,他的思想仍然像以往一樣敏銳。他試圖激發自己的熱情,並將熱情傳遞給他的一些朋友,但他們對這項任務感到嗤之以鼻。
當他躺在病房的床上時,陽光從窗戶射進來,微風輕拂吹散了脆弱的白色窗簾,僅一會兒,他就能看見天空和樹頂。
似乎有一個信息讓他不要放棄,突然一個念頭打了他。他所能做的就是移動一根手指,他決定充分利用它。通過移動這一點,他慢慢制定了與妻子的溝通守則。
他用那隻手指觸摸了妻子的手臂,向她表明他要她再次打電話給工程師,然後,他用同樣的方法敲打她的手臂,告訴工程師該怎麼做,看起來很愚蠢,但該項目又重新進行。
十三年來,華盛頓用手指撫摸妻子的手臂敲擊他的指示,直到橋終於建成,如今,壯觀的布魯克林大橋展現了其全部榮耀,以向一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決心表示敬意。這也是對工程師及其團隊工作的敬意,也是對他們對被全世界一半人視為瘋子的男人的信仰的敬意,它也是妻子愛與奉獻的有形紀念物,妻子長達13年的耐心解讀丈夫的信息,並告訴工程師該做什麼。
也許這是永不言敗的態度的最好例證之一,這種態度克服了可怕的身體障礙並實現了不可能的目標。
通常,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障礙時,與許多其他人所面對的障礙相比,我們的障礙似乎很小,布魯克林大橋向我們展示了無論有多大1的可能性,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就可以實現似乎不可能實現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