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星期二

「善」用苦和困 (修行於日常生活篇)

 


業:習慣的力量


『謊話說了一千次也會變成真理。』二戰時期納綷黨的宣傳部長如是說,他並付之實踐,他不必證明自己是對的,只需說一千次,聽的人就以為是對的,為甚麼會這樣?


重複地覺知一個狀態,心以同一所緣建立了六雜心所的力量,慢慢就會成為人的習慣,甚至自我的一部份,一些本來抽象的概念,重複多次後「感覺」會變得很具體,實際上這些是未經過思考的一些觀點,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例如,在競爭激烈的大選期間,家人間因為政治理念不同,往往可以反目成仇。


同樣地,透過反複覺知「外境是最重要的」這個想法,六雜心所漸漸以外境為動力的來源,只有在特定的外境中,才能感到有活力,甚至快樂,遇上另一些所謂的苦和困境,就會感到失落,沒有力量。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對某些特定的外境建立強烈的「欲」和「勝解」(見《虛人》一文),如果是想要的,就是貪欲,不想要的,就是嗔欲,而勝解越強,越確定,欲也越強。


要特定的外境,或者特定的形式才能快樂的話,那麼我們和幸福快樂之間,可以相隔萬重山;相反,如果是內動力的話,就只不過隔了一段段小小的念想。


其實人生的際遇,不是這樣,就會是那樣。


例如出門上班,不是交通暢順,就是有阻滯。


既然已經是這樣,就不會那樣了。


交通既然出現了阻滯,就不會是暢順了,接受了就是了,為何人們還會為此煩惱,視之為苦和困?


在不知不覺中,經過重複,對暢順建立了欲和勝解,有了依存,就有焦慮。


失控狀態心和情將外境(阻滯)扭曲為「苦與困」,然後困於其中。


如果我們在面對外境前,先喚起善心,再對境,那麼看到不單是苦和困,還有渡苦的方法和信心。


未處事,先定心,選心後,再看境,再處事。


不定心的話,心就會自動以習慣的方式思維,構成名色法。


怎樣防止心和情陷入失控的狀態才是更根本的考慮,尤其是怎樣防止一般人進入的無助的感覺,進而陷入昏沉的狀態。


即使我們擁有高超的身體和精神素質,能輕鬆自如地應付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考驗,當比較重的業作用時,潛意識中的各種負面情緒一樣能困擾我們,因為我們在不善的根塵刺激下,選擇了不善心建構名色法,自然就會在感官經驗層面上感到各種的困難。


不善心是不善的思想、言語和行為的緣起基礎,重複的行為形成習慣,進而變成人的自我。


如果我們能夠隨意將不善心變成善心,自在地控制六雜心所,就會擁有了一個能相對控制自己心和情的能力,這個關鍵對日常生活和修行都非常重要,這好比是一顆心和情的按鈕;如果我們能在不需要外境情況就有平靜、喜樂,掌握了由內生起喜樂自在,那麼我們就能在遇上任何外境的情況下,至少都能保持平靜,這是第二個關鍵。


你知道這兩個關鍵是甚麼嗎?


人走過的路,所經驗的也以此成為自我的一部份,習慣用善的心來經驗路上的風光,那麼感官經驗到的世界也是善的,自我也是善的,例如那些注意內動力的文化,無論貧富國民都比較容易快樂一樣;若習慣以不善心境來經驗甚界,那麼自我必定充滿矛盾和嗔意,慢慢變成內嗔,這樣的名色法無論身處何境,都會視之為惡境,人之怎樣可以快樂得起,正如那麼注重外動力文化的國民。


一般人對逆向的際遇反應有三個方向,一是人緣取了「好」、「順利」的名法,當陷入不善心時,會演變成焦慮難安,努力改變,即失控狀態的過度反應(+);另一極端是陷入無助感,感到自己完全控制不了,為了不受苦,而陷入了昏沉的狀態,即失控狀態的抑鬱反應(-);或者以昏沉來應對,或者以心理學上的所謂解離狀態,盡可能逃避,因為受不了壓力(0)。


遇上了一個外境,如交通有阻滯,以帶著依存的不善名色法去經驗,就會有惡業果報的經驗。


我依存,故我存在;我存在,故我焦慮。


一般人潛意識和情緒,緣取了「暢順」的名法,依存緣起焦慮的,凝造了沉淪四相,本能反應自然是不善的,並以此經驗世界:「順利是存在的(常相),是必然只是快樂的(淨相和樂相),是可以操控的(我相),我要順利(我相),我要經驗順利的感覺(我相),而不要阻滯的感覺(常相、樂相),這是感覺是我的(我相)。


如是陷於焦慮,一是在掉舉的狀態,不停胡思亂想,嘗試控制外境以合乎自己的心意,因而憂慮,過份敏感;再走遠些,有可能發展成狂躁或抑鬱,不善的心同時也會影響著身體,令身體出現各種慢性病,如腸胃病,皮膚病等。


『以“肌肉動力學”測出人類意念能量等級的美國精神醫學大師大衛・霍金斯(David R.Hawkins)在其著作中說,所有的壓力都是根據一個人的内在态度于内在形成的,“不是生命中的事件,而是你對事件的反應,引發了壓力的症狀”。


霍金斯對疾病的看法與漢默不謀而合,他認爲,所有的疾病都應該能透過改變思想模式與習慣性反應而逆轉,一個生病的人會康複或惡化,内心态度是關鍵。他運用肌肉動力學測試,證明人體特定的穴道與特定的心态有關,而且這個連系是“即刻的”。當人心存負面想法,某個特定肌肉就會變弱;而改用正面想法時,同樣的肌肉就會變強。


霍金斯還測量出人類的意念能量等級,并揭示意念的各種影響力。以下就是霍金斯測定的意念級數(由低到高排列):


羞恥(20)、内疚(30)、冷漠(50)、悲傷(75)、恐懼(100)、欲望(125)、憤怒(150)、驕傲(175)、勇氣(200)、中立(250)、意願(310)、接納(350)、理性(400)、愛(500)、喜悅(540)、甯靜(600)、開悟(700~1000)。


(注:這些數字都是取10爲底的對數值,原數值相當龐大。)


霍金斯說,等級低于200的意念,無論是在思想深處,還是表露在行爲上,都會造成反作用,引發反擊。心存惡意會讓人生病,即使是心理秘密懷有敵意,都會導緻自己的生理遭受攻擊。而那些逆轉惡疾、從重病中康複的人,往往能夠提升愛的能力,并且意識到愛在療愈過程中的重要性,停止譴責、停止恐懼、停止憎恨。)』(《癌症存活者竟能戰勝命運?靠終極秘訣》來自 李小奕)


粗略地應用霍金斯的學說,如果遇上了逆境,以「寧靜」的情緒回應,那麼情神很快會回復平衡,相反,負面情緒,能量等級較低,所需要攝入了的量就越大,如果以「冷漠」來回應,能量等級只有寧靜的十二分之一,那麼回復平衡的時間就需要長一些,如果以「羞恥」來回應,就需要三十倍的時間,同時對身體的負面影響也延長了三十倍,期間身體一直處於弱勢的狀態,更容易生病。


可以選擇的話,沒有人願意活在低能量等級的狀態。


假如我們控制了主導著自己的意識,不讓無益的情緒作用,不會讓自己持續焦慮,精神壓力就會大大減少,遇上生死大事卻可以不去多想,冷靜處事。


絕大多數人隨即陷入負面的情緒和思維當中,或者越想越遠,泥足深陷(+),或者走另一個極端,感到自己完全控制不了,感到無助,因而陷入了昏沉的狀態,盡可能逃避因為受不了壓力,以昏沉抑鬱來應對(-),這時,欲和勝解都不產生作用。


在出門有阻滯的例子中,如果不依存於「交通暢順」和「交通阻滯」的名色法,那麼煩惱就不會生起,不會成為苦因,自然也不會被困,更不會有焦慮了。


如果潛意識己經生起了,情緒已經作用了,人變得不理性,變得放逸了,那麼我們就要換成善的心和情。


既然反複覺知「交通暢順」的感官經驗形成了依存,那麼以如實正知再反複覺知「交通暢順」的超越四相,就可以不依存了。


我不依存,故無焦慮,安住於平靜,無怨恨,因為不善的自我並不存在。


怎樣才能一勞永逸地根除這些不善習慣?怎樣才能永遠不再悲傷,不再徬徨,不需要渴望,不再害怕,不再孤獨,不再擔憂,不再無助?


在實踐上,去除不善的習慣需要一些特定的技巧,首先,我們要明白習慣源自於動力模式,一直都是外動力的,我們自小由外境來決定自己的心境,對外境比較熟悉,比較確定(勝解),而相對來說,對自己反陌生,不如為何而生,人生的目的,怎樣快樂,由於熟悉外境,遇上某些外境如讚賞不用多想就會快樂,另一些外境如責罵也會自動地痛苦,如果要快樂,只能靠追求某些外境,避開另一些,於是名色法不再有自立的能力。


人的價值的苦樂由際遇所定,那麼外境就會變得很重要,我們必須要努力地、成功地操控外境才能快樂,每一個家人朋友和人生交叉點都顯得重要,遇上了絕境,最合適的方法就是消極等待,遇上了困境,最合理的反應就會退縮和痛苦。


一般人的全部精力,都放在為自己選擇一個完美的外境上,他們的勝解和欲都導向外境,所以他們永遠活在將來,總是在爭取未擁有的外境。


單從外境去看,我們好像是在抉擇,嘗試改變命運,其實緣起條件早在久遠的過去已經完備了,當下的選擇已經被限制了,絕大部份的路已經被安排好了,所以我們當下的目的不是要作出一個十全十美的決定,無論是等候或出發,決定早己在過去定了,多想無益,也不到自己控制,但這些「注定」的部份只是外境,而非人全部的經歷,正如在北極探險的甲和乙,從外境來看兩者的「業」好像是一樣的,但兩人總合的感官經驗卻大有不同,一個是不善的,一個是善,所以他們的「業果」在本質上是相異的,外表看來卻好像是相同的。


仁青德哲重視的也是內動力,他完全不理會要以甚麼狀態來經過甚麼旅程,只在意旅程的意義,和自己內在的動力,『在2,000公里的旅途中,他足足用了7個月完成,途中還被藏獒咬得遍體鱗傷。一隻腳受了傷,家人紛紛勸他放棄,「我沒辦法,我一定要做好這件事。我還有一隻腳,可以往前爬;就算兩條腿都沒有了,我的靈魂也能走到拉薩。」』


故事二中的作家伯吉斯,在「臨終」前一年寫出了五本半的著作,表示他平日其實已經有了很多的意念,只是一直發不出「狠」勁去專注寫作,一直只著眼於成為作家的困難,將框框視為自我,這也是痴心所和無慚的作用,所以他認識不到自己的潛能;直到遇上了「絕」境才爆發出來,他的故事也發生過在很多人的身上,當我們放開懷抱,拋開一切的顧慮,也豁出去了,進入善心的狀態,就能發揮出平時高的能力,其中一個「輕快活躍」心所,特別能激發自己的潛能,一舉超越當下的困難,同時,正面的情緒也終止了癌細胞的再生緣起基礎,對身體大彼裨益;相反,如果伯吉斯像大多數人一樣,面對醫生的死亡預告,放棄提升的機會,很快會墮入一種深度昏沉的狀態,悲觀失望,消極地等待死亡。


我們或許從此就可以不再害怕遇上「困境」,也不再浪費太多思想和感受(勝解)在控制物質生活(欲)上,尤其是瑣事,從而希望可以透過左右外境左右內在的幸福,因為我們已經明白了,既然外境的業已經緣起了,外在的路也已經準備好了,那麼即使身陷絕境,能否脫外境層次的「困」也已經安排了,但在過程中,內在的緣起基礎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我們感官經歷的性質,只需換上另一付心情,甚至可以改變好壞的性質,我們因而可以坦然面對,不要讓自己沉溺在憂慮甚至是絕望的情緒中,更不要放縱心去追逐各種可怖的思想,重要的不是去脫外境的困,而是的是解除心中的「困」,以提升心量,任何時候,總要訓練自己,以善心中的「輕快活躍」來回應,而非以不善心中的「昏沉」來消極忍受。


與其擔心旅程的一些地點,不如掌握旅程中每一步中的心境,因為我們終點已經緣起了,當下嘗試改變只會是徒勞無功的,於是,我們放下了對某些特定外境的勝解和欲。


修行人的旅程是沒有終點的,但也可以隨處是終點,那麼我們當下的際遇好壞還重要嗎?


其次,是為將來做出有利的選擇塑造良好的緣起條件,而不是去了哪裏,見過甚麼景,這樣,旅程真正的目的不是到達哪一個景點,因為外境的影響可以很小,而是要透過旅程中經歷去明白,去提升自己的心境,我們不再追求某些景色才會快樂。


尤如電影,未入場觀看前情節已經安排好了,而看電影時,人們為了享受存在感,在黑暗中會不由自主的投入角色,在入場情願保持對情節的無知,入場後投入各種情感,或絕望,或抱怨,或後悔,或希望,或質疑,有時甚至會冷漠,與角色共鳴,無論是喜與悲,這些不同的心境就構成了不同的緣起基礎,造成不同的「業果」。


又例如我們報團去旅行,所有的行程大概都已經定了,我們去旅行能夠帶回來的主要是經歷和各種精神上的體驗,然而,以不善心運境,遇上各種境,容易為外境所困,只覺處處都是障礙,寸步難移,正如充滿不善心的團友,在行程中不停批評、投訴和抱怨,同樣將行程,以善心運境,勝解和欲內轉了,以內在無量的空間為所緣,只覺海闊天空,有無限的可能,兩者主觀的名色法經驗大有不同。


和電影情節和報團旅行不同的是,我們的反應形成了不同的名色法,不單決定當下的經驗,更決定了將來的電影情節,和將來的旅行行程(外境),所以,即使我們的反應不能改善當下的情節,但心是否得到提升會影響將來無數電影的情節和旅行的行程,正如當下的電影和旅程也是由過去安排好了,如果我們不喜歡當下的電影或旅程,只有透過提升自己的心,才能有機會在將來不再遇上。


對於修行人來說,事情既然已經是這樣,就不會去妄想另外的情境了,更重要的是,要汲取教訓,不要再緣起這樣的條件,在將來再多受苦,所以,世間的旅程終點是不存在的,每一點都是起點,都有機會緣起不同的路,如果走上了超越道,那麼每一點都有可能是終點,隨時都可以證入涅槃,不再受苦。


大多數人更容易讓自己沉溺在各種的情緒中,如陷入強烈的焦慮中,心沒有力量去自主安排名色法去主導感官經驗,去緣起更佳的業果,他們放縱心去追逐各種思想,忘記了自己只不過是一位觀眾或旅客,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外動力的模式。


遇上了絕境,能自在地運心用情,我們對世界的感覺就大有不同,例如,對於乙來說,他已經接受了可能會死亡的事實,然後就豁出去了,不再擔心了,所以能提起勇氣去闖。年輕的創業家和聯邦快遞的史密斯也一樣,他們也接受了自己的確陷入了絕大部份人商人都會遇上的危機中,他們接受了,也豁出去了,停止擔心,反而可以專注於解決問題,史密斯甚至連賭博的方式也用上了。


相反,如果習慣了以昏沉抑鬱來應對嗔恨,對色法的直接影響就是肝膽會受損,出現肝鬱氣滯的情況,具體症狀有口苦咽干,目眩頭暈,噯氣欲嘔,胸悶不舒,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容易引發慢性胃炎,反過來,人會更容易生氣和抑鬱,進一步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消化系統疾病。


如果有足夠的自主力,能脫離本能的反應,很多時是不善的習慣,那麼我們就能處於善心之中,擁有各種良好的素質,如「輕快活躍」,具有足夠的精力,以完全正面的名色法來經驗困境,正如探險家在絕處可以逢生一樣,我們也有意想不到的能力去處理所有的問題,不須要或者只須要很少的外力幫助,作為禪修者,在三寶的護持下,我們很幸運地擁有比常人更多的工具,讓我們甚至可以藉著這些「探險」踏上超越之道,無論是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有很多類似的奇蹟。


所謂的修行,也可理解成培育自在選擇心境的能力,而方法是先透過徹底了解我們的名法和色法,再透過實修去培育這種能力。


當你已經自在地掌握了自己的心境,還會太在意於外境的起落嗎?還會太在意景點是否精彩嗎?


本文思考重點:


重複地覺知一個所緣,慢慢會建立六雜心所的力量,如反複覺知「外境是最重要的」這個想法,在特定的外境中,人才能感到有快樂;相反,就會感到失落,沒有力量。


對特定處境建立了欲和勝解,就有了依存,就有了焦慮,就容易失控,將外境(阻滯)扭曲為「苦與困」,然後困於其中。


如果我們在面對外境前,先喚起善心,再對境,那麼看到不單是苦和困,還有渡苦的方法和信心。未處事,先定心,選心後,再看境,再處事。


可以選擇的話,沒有人願意做一個低能量等級的人,因為負面情緒只有負面的作用,效率低下,正如進食拉圾食物一樣。具足了善的心境,就會感到諸多好處,如「輕快活躍」,具有足夠的精力,以完全正面的名色法來經驗困境,


不要對某一特定情境,如「交通暢順」的感官經驗形成依存,以如實正知再反複覺知「交通暢順」的超越四相,就可以不依存了。我不依存,故無焦慮,安住於平靜,無怨恨,因為不善的自我並不存在。


要自在掌握心和情,首先,我們明解自己的動力來源,並加以捨斷,其次,要專注於掌控內在因素,而不是外在因素(為自己選擇一個完美的外境上)。


修行人的旅程是沒有終點的,但也可以隨處是終點,尤如不斷地看電影和報團去旅行,只要有好的心和情,情節和行程都不重要。


昏沉抑鬱會造成嚴重的身心疾病。


修行就是要培育自在選擇心境的能力,而方法是透過徹底了解我們的名法和色法。當我們自在地掌握了自己的心境,就再以不會太在意於外境。


進一步思考:


負面的名色法(例如:我是受害者,我被拋棄了)能量等級極低,有害身心。甚麼是最低等級的反應模式(選擇題:+,0或-)?為甚麼大部份人不能自動去捨棄這些能量形式,而主動選擇高能量的形式,如禪那、平靜和明解?有哪些人又會選擇最低能量等級的名色法?


負面的名色法,加上一些特定的事件,就變成了負面經驗,可以理解成為差的「情節和行程」。如果說修行人在任何的「情節和行程」都可以超越,為甚麼有些修行人會選擇透過一些極端負面的事情來超越,另一些會選擇雲淡風輕的事情來超越?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