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6日星期三

你是你走的路(一及二) (辨析業和業果)

走著走著  身外物成為自我

 

問:禪修時心境較平時清靜,有時更加不受外境影響。禪修者憑藉這些質素,可以將部分惡業消除嗎?善業是否也消除?


分析:


『禪修時心境較平時清靜』:代表心是善心的,中捨性比較強

『有時更加不受外境影響』:代表心能迅速回復善的平衡。

『禪修者憑藉這些質素,可以將部分惡業消除嗎?善業是否也消除?』:質素指善心和善心所的狀態,消除部份善惡業指令特定的善惡業不再生起。


假設原本人是受影響的,例如被經過的人說話聲音引發了散亂(業果),現在心不受影響,回復平靜了,即使再有人說話聲音也不受影響,是否代表心消除了業果?或者是否代表心改變了業果?


我們先來看一段經文(《中部135經/業分別小經》),佛陀說:


「學生婆羅門!導向短壽之道帶來短壽,導向長壽之道帶來長壽……多病之道帶來多病…..少病之道帶來少病…醜陋..端正…無影響力…..有影響力…貧窮..大財富..卑賤..高貴..劣慧..有慧,學生婆羅門!眾生有自己的業,是業的繼承者、業為根源者、業的眷屬者、業的所依者,業分配眾生,即:卑劣與勝妙狀態。」


簡單來說:「走上了甚麼道,就會有甚麼果,由業去分配。」


第一個層面的理解:假如走上了大財富的道,人會布施,樂於助人,那麼將來就會有大財富。


深一點的來理解,有了大財富,是否代表幸運、幸福和快樂?


其實作為業果的「大財富」,並不是就等於人的全部感官經驗。


要幸福快樂,單單是大財富是不足的,還需要以善心為緣起基礎,為名色法,來緣起「大財富」這個外境,才會快樂,富有的人並不快樂也不出奇,可能在互相攀比之下,比平常人更痛苦也不一定。


所以,相對業因和業果,中間的緣起基礎心境才是最最重要的,正如我們常常觀察自己走的是甚麼路,我們遇事也常常要自問:我此時的心境是甚麼?而不是去憶測:為甚麼會這樣(業因),或我的果報是甚麼(業報),因為外境的報只是業報的一小部份,只是過眼雲烟中的雲烟,心境才是眼和心情。


以佛陀的話說,導向平靜之道帶來平靜,那麼原有的不平靜之道(「散亂」)又去了那裏,是否消除了,還是改變了?


再深入一點來理解,如果我只是踏上了大財富之道,而還未有大財富,那麼我算不算是一個富有的人?算不算是個快樂的人?


在經文中,佛陀教導:「導向有慧之道帶來慧。」有了慧,以其緣起即可知業果。以善心的慧和信,我確信,如今我即使沒有大財富,但我將來必有此果報,再加上將來的善心,成為善果報,例如,乞丐老婦人臨終前布施了自滅受想定中出定的大阿羅,感到大歡喜,因為她必定生天,那麼她的業果(貧窮)對她的感官影響是很低的,甚至可以是相反的,由貧窮生天,等於先貧而後富,令富有後的感覺更幸福。


換上禪修的處境,如果我只是踏上了安般念之道,而還未有喜和樂(第五、六步),那麼我算不算是一個有正念的人?算不算是個快樂的人?


在修行時,以慧去觀自己的狀態和以痴去觀是大有分別的,當我們修習安般念去平靜散亂的心時,即使心仍然是散亂的人,但我們不停換上安般念的心境,踏上安般念的道,訓練自己以慧去觀察,我們始終都能擁有正念,達到第五、六步的成就;相反,大都數人沒有去訓練自己以慧觀察,而是以痴(劣慧)去觀察,那麼他們看到是只是散亂,而不是散亂的減退,正如,父母教育子女成才,在過程中,能夠看到子女在進步和將來的,和只能看到子女沒有進步和將來的,心態上會大有分別。


再深一點來理解,如果我已經有了大財富,但現在踏上了貧窮之道(吝嗇,不分享),那麼我算不算是一個富有的人?算不算是個快樂的人?


「導向貧窮之道帶來貧窮。」


如果是劣慧者的話,他們是看不到已經在種下貧窮的緣起了,他們可能毫無所覺而放逸,如果是有慧者,就會看到自己快要成為貧窮的人,而不放逸,提醒自己要起善心,同理,在心稍為平靜時,開始打妄想時,找回安般念之道,就可以重回正道。


慧才是主導業的主角,所以,在整篇經文中,佛陀以「劣慧」和「有慧」來結束業的討論。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善的心和情,而且必須要是帶著慧的善心,看到緣起和生和滅,才能使我們遇上惡業時,也能建構了快樂的名色法,即使業果是一樣的,但也能改善了我們的感官經驗,感覺上就不那慘了,而是平靜,同時也能正確觀察到緣起;相反,如果是善果,也不會放逸,結果也是平靜。同時,慧根的善心也能使我們善巧處事,不單止可為將來帶來幸福,在當下就已經確定了將來的善報,這也改善了我們對業的感官經驗。


清靜是善心,例如平捨心,在感覺上可以立即改變業或惡業的經驗,但如果想效果好些,是需要慧心所的。


回到我們原初的問題:善心能不能「消除」善、惡業呢?假如加上了慧,是慧根善心,那麼在將來或當下是否就可以改變業的方向?「消除」和「改變」在我們的感官經驗中是不是同一個概念?感覺上是不是一樣的?


要回答這一點,就要進一步研讀下一段經文了(《中部136經/業分別大經》),佛陀說:


「阿難!像這樣,有些行為是「無效業的」(不運作的業),而「無效業」(不運作的業果)也顯現了{1};有行為是無效業的(不運作的業),但有效業顯現了(運作的業果){2};有行為是有效業的,而有效業的業果顯現了{3};有行為是有效業的,但無效業的業果顯現了{4}。」


第一個情況是我們在過去建立的善的緣起比較弱(例如禪修的時間不足夠),結合了當下的名色法和環境(例如不努力地去禪修,善業不運作,是無效的),而這個善的緣起基礎又不運作的話,那麼顯現的仍然是不善的業果(散亂),善業(有效業)不運作,無效業(不善業)顯現了。


第二個情況比較特別,我們在過去建立了一個強而有力的善緣起基礎(例如禪修的時間足夠,善業運作,故為有效的業),即使結合了當下相反的名色法和環境(例如不努力去禪修,或者沉迷於欲樂),也能緣起了一個善的果報(善業運作,有效業顯現了,故禪修時感到平靜),遇上了這種情況,如果以劣慧去判斷的話,就會有一種錯覺,認為不需要修行,沉迷欲樂一樣可以達到和修行同樣的境界,或者認為欲樂不障礙禪修;佛陀在經文中列舉了另一個例子,一個殺生的人生了天,後來以為殺生可以生天,在此,殺生明顯是無效業(善業不運作),但他仍然生了天,業果是有效業的,原因是這是業果(有效業)是過去一些強而有力的有效業的結果,而這股業力的力量還在運作,即是當下的是不善的行為(無效業),也能生起。


這樣想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是劣慧者,已經踏上了惡業之道,正在沉淪之中卻同時享受善的果報,由於只能看到有限的緣起,他們都還傾向洋洋自得地告別人:「欲樂不礙解脫」,西諺有云:「少少知識很危險。」說的這個這種人。


劣慧者遇上了第二種情況,確立了「惡行無障礙論」的邪見。


第三個情況:假如我們在過去建立了一個善的緣起基礎(例如禪修的時間足夠,屬有效業),結合了當下的名色法和環境(例如很努力地去禪修,也屬於有效業),緣起了一個善的果報(禪修時感到平靜,有效業),那麼這個善的緣起基礎就是運作的業,而且善的業果也顯現了,這個情境是最容易今人接受的。


最後一個情況是以同樣的緣起基礎,結合了當下的名色法和環境(例如很努力地去禪修,有效業),但卻善的果報並不顯現(禪修時感到散亂,有效業不顯現),那麼這個善的緣起基礎就是運作的業,但善的業果沒有顯現,沒有運作,遇上了這種情況,以劣慧去觀的話,就會覺得自己怎樣努力都是沒有用的,有一種無力的感覺,或者覺得一切都是巧合的,人對於業果感到難以掌握。


劣慧者遇上了第四個情況,確立了「善行無效論」的邪見。


在「業因」和「業果」之間,是我們當下的身、口、意業的「行為」,一般人對業因是懵然不知的,對當下行為所帶來的各種感受也是不太清楚的,只會對業果有比較強的感知能力,這是因為他們的慧是劣慧。 


天熱的時候,一個腸胃有問題的(業因)人,他吃了很多的生冷食物(行為),感到很舒服(業果);另一個有養生知識的人,有同樣的業因(腸胃有問題),同樣的行為(被迫吃了很多的生冷食物),這時他的慧是勝慧(有慧),那麼他的感受會不會有所不同,也即是不會感到舒服,反而會感到辛苦呢?


在劣慧的影響下,一般人對只對業果的感知會比較強,因而會感到樂受,在勝慧的影響下,有養生知識的人看到的完全不同的業果,所以對業果的感知不大,不會感到快樂,反而對行為和業因的感知很強,故此會感到苦受。


以修行為例,我們對自己業因(輪迴中無量的苦)是否能正確感知?對修行的方法是正否正確又能否感知?


現在,讓我們來運用一下剛剛學到的知識:


一、阿甲去禪修,感到很多的苦受,他想:「還是等條件好些再修吧。」試指出他屬於四個情況中的哪一個情況,他怎樣才能建立正確的態度(正思維)?


二、當「禪修時心境較平時清靜,有時更加不受外境影響」時,業果是有效業運作了(善業運作了),這時,會有可能是上述四個情況中的哪兩個可能的情況?提示:當我們清靜時,是否代表我們的禪修方法一定是正確的?


三、假如我們在禪修時,被外境引發了散亂到,透過精進修持(方法正確或不正確),「禪修時心境較平時清靜」,從結果來看,起初是不善的(果報一:散亂),後來經過努力,心境變成善的(果報二:清靜),那麼是否代表果報心變了(果報一>>>果報二),我們透過修行改變了業?


四、論師設立了一個重要的概念來說明業的運作是由這種心引發的,而我們是不能直接控制這種心的,這種心是甚麼心,試加以說明原因。


五、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在甚麼條件下,善果報心會比較容易運作(情況二和情況三),又在甚麼條件下,不善果報心會比較容易運作(情況一和情況四)? 


六、佛陀說放逸是不善業,不善業理應讓人有不善果,讓人感到痛苦;而不放逸是善業,善業理應讓人有善果,讓人感到快樂,而一般人的主觀感受是相反的,安於物質生而感到安樂平靜,不放逸精進修行反而感到各種的痛苦,試以《中部136經/業分別大經》來解釋這個情況。


思考了上述的問題,希望我們對能否改變業會有比較清晰的了解。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