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罪和懺悔的實踐 (懺罪與懺悔之十七,完)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人們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身體狀況,低估了自己的精神潛能,高估了身體能力的結果是縱容各種壞習慣,每天都在摧殘健康,面對危險不懂得躲避,結果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遇上因境時,人們又往往會低估了自己的精神力量,無限放大內在弱點的影響,讓自己沉溺在概念當中而不需要去面對真實以改變現實世界。
中國古代的政治精英其中一個沉溺在概念世界中的方式是「吃古不化」,他們時時刻刻的尊崇上古傳說時代的政治制度和風氣,認為當今世界所有問題都是因為不能復古,只要復古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當人心弱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有不去面對弱點而將希望寄托在抽象的概念中的行為,雖然這樣就不需要去改變自己,但面對挫折時會嚴重弱化自己的力量,高估了外境的影響,輕易讓心焦慮和失措,每一個時代,每一處都會容易有類似的思想,以想像出來的概念為理想社會的形態。
絕大多數時政治人物「以古非今」都是有意識地進行的,他們自知只是借著概念來逃避現實而不是真心擁護古制,於是出現大批牙尖嘴利但卻不幹實事的人,「平日高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結果出了事平日高談闊論而臨危以死報君王就少之又少,投降逃走的人佔大多數。
但在少數的例子中皇帝卻不單止是說,還會實踐古制,例如西漢未年的王莽和明初的建文帝,結果都是在短期內國破家亡,我們不斷地從歷史和現實中了解到,每個時代的「政治精英」都有各自的沉溺方法和概念,而任何時代,任何人,如果將不符合現實的理念付諸實踐並一條路走到黑,或者以概念代替現實,走向毀滅是唯一合理的結果。
不願意真誠地面對本身的弱點而沉浸在概念中是古今通行的毛病,是人性的普遍現象,放在當今的網絡就更加明顯,我們已經從大量的實例中觀察到逃避弱點會令人愚痴,看不到法和業的運作,其實,如果人不解決弱點,進一步的危害是他們的優點也可以變成缺點,為甚麼呢?
希臘神話中有位半人半神的大力士海格力斯,有天他在山路走的時候被一個小袋子絆倒了腳,他十分惱火,大力地踩了小袋子一腳,誰知道袋子不單沒有破,還膨脹了起來,海格力斯素來以武力強橫自許,依著一身蠻力行走江湖,無往而不利,他自信多踩幾腳定能將袋子這個障礙踩爆,誰知他一直踩,袋子像是和他示威一樣,不停地膨脹,他惱羞成怒,拿起寶劍就斬,結果袋子越來越大,完全擋住了他的去路。
俗語有云:「一鎚在手,眼中盡是釘子。」海格力斯的神力變成了他的弱點,使他盲目地攻擊,直至一個微不足道的袋子變成難以跨過的障礙,我們可稱這個弱點為「嗔」、「傲慢」,他的嗔源自於邪見和慢心,邪見扭曲的認知,令他迷失了趕路的本來意願,將無關的因素與自我連結,慢心以自己的神力優點自許,兩者結合造成了他的弱點,沉溺在破碎布袋的概念中,於是,在暴怒中他忘記了旅途真正的目標和樂趣,一個小小袋子再加上他的無明足以令他迷失,不能自拔,他越是將焦點放在外境,嘗試操控外境,外境就變得越強大,難以超越。
如果他將神力視為弱點,反而會謹慎,應出力時才出力,這樣神力才不是弱點,成功被轉化。
他經過了這件事才真正明解自己的優點竟然可以成就了弱點和巨大的障礙,如果他有自律的習慣,自知自制憤怒和傲慢,應該很快就可以明悟,克服這個弱點,無需時時表現自己的神力,繞道而行,同樣,牙尖嘴利的人也不會急於以言語和表層思維能力去逃避面對弱點。
神話故事中海格力斯經過多重的劫難,不斷地自省自律,自強不息,自知自明,弱點越來越少,最終立下無數功德,成就神格。
「一鎚在手,眼中盡是釘子」的變體可以是「公平在心,眼中盡是不公義,」或者是「緣起在心,眼中盡是法。」「公平」這概念本身沒有問題,但在弱點的影響下限制了人的意識在事情的表象,因此容易看到世間的不公義,同時沉溺在不善心當中,而去除了弱點的人能以緣起法去看同一些事情,意識就可以深入到本質層面,因此會領悟到法則,前者容易引生不善心,後者會引發善心甚至是智慧。
「事非經過不知難。」「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只是沉迷概念而不經過現實,不親自走一遍,不會找到問題所在,我們必須親自如實經歷各種困難,不以概念逃避,才能釋放潛能,明悟弱點,其中包括了優點和缺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弱者因而迷失於旅途的歧路,再也找不回正道,智者開發明和看透本質的智慧,以當中苦和事的作用對培養好自律的習慣功不可沒,而這一切的習慣由懺罪開始。
有效的懺罪其中的重要步驟是先要承諾接受一些訓練項目:
一、定期受持三歸依和各種戒,發願受更嚴格的戒律或一些有益的規條,並常常如實審視自己的過失,找出弱點,以認清自我,去除無明,自我立法,改正過失,在此基礎上開展如實知見,明解業因業果關係。
二、為了培育良好的自律習慣,找一位同行者,以上座為合適,以面對面的形式定期懺罪,表白自己的過失,發願將來以自律來改正過失,並請求確認和原諒,來提升認知和感應模式,。
三、每天在三寶前懺罪。
第二點的例子可以參考比丘向上座懺罪的例子,來自比丘懺罪法節錄:
首先是懺罪,其次是懺悔,我們首先要從過程中反省,找出個人弱點,並找人互相懺罪,發露過錯,其次是懺悔,確認所犯的過失,發願自律去約束將來的行為,
下座向上座表白過失後,合衣,面對蹲坐,以巴利語的作持文懺罪:
下座:Aham, bhante, sabba apattiyo avikaromi. 尊者,我發露(所違犯的)一切罪。
尊者/上座:Sadhu, avuso, sadhu, sadhu. 善哉,賢友,善哉,善哉。
下座:Aham, bhante, sambahula nanavatthuka sabba apattiyo apajjim, ta tumha'mule patidesemi. 尊者,我犯了眾多不同(罪)事2的一切罪,我在您的跟前懺悔那些(罪)。
上座:Passasi, avuso, ta apattiyo. 賢友,你見到那些(所違犯的)罪嗎?
下座:Ama, bhante, passami. 是的,尊者,我見(罪)。
上座:Ayatim, avuso, samvareyyasi. 賢友,未來你應當(好好地)自律!
下座:Sadhu sutthu, bhante, samvarissami. 善哉、極佳,尊者,我將會(好好)自律的。
上座:Sadhu, avuso, sadhu, sadhu. 善哉,賢友,善哉,善哉。
女眾對懺可用ayye(尊姐)代替bhante,以bhagini(賢妹)代替avuso,如果是用中文,則可以選擇用中性的賢友。
接著是上座向下座以相似的方式懺罪。
由於巴利文典中並沒有作持文給在家眾作懺罪用,所以第二點的作持文,居士可以用經教的作持文,以阿闍世王的例子:
下座:「尊者,我過去在如是的愚蠢、愚痴和不善巧情況下,因軟弱而犯了過錯,我的過失是某事。大德,為了讓我將來可以自律,不再犯錯,懇請您確認我所陳述的錯失為真正的過失。」
上座:「賢友,確實如此,在如是的愚蠢、愚痴和不善巧情況下,你犯了這個過錯(變得軟弱而被克制),即某事。賢友,由於你如實地認識這過錯為過錯,並如法地表述和懺罪。我們確認你的懺罪。賢友,凡能如實地認識這過錯為過錯,並能如法地表述和懺罪的人,都能在聖戒律中得到成長。將來,如是自律,不要再失陷(意即:不要再犯錯。)」
另外,如果善心的力量已經足夠超越因犯錯而引發的惡作和追悔,已經建立了法喜,或者不適合向上座披露,可以選擇在懺罪時不表白過失的細節,只需大約提及即可,一般來說,上座也不會追問,因為下座已經了知過失,必須承受業果,不需要人幫助去確認了。
要得到良好的懺罪治療作用,找人來面對面懺罪效果會比較好,互相表露,對懺時很可能會發現大家都有過差不多的過失,較有經驗的人可以扮演領路人的角色,如果可以分享各自的經驗,互相鼓勵和支持,雖然避不開惡業果報,但將大大提升在懺罪中的善心,最重要的是對懺有機會可以修改認知和感應模式。
如果條件不允許兩人對懺,那麼自我懺罪也必須要做,例如提婆達多臨前也有作意去向佛陀懺罪,依此善業,他將來也會得到超脫,所以,有時犯了戒,但又找不到人馬上對懺,當作意懺罪時,心也可以感到法喜。
懺罪後,互相請求確認或原諒:
隨喜功德與互相原諒(確認過失)
Avuso: Okasa vandami bhante.
下座:請讓我禮敬尊者。
Bhante: Sukhi hotu! Nibbana-paccayo hotu.
尊者/上座:祝你快樂!願此成為你成就涅槃的助緣。
Avuso: Maya katam puññam samina anumoditabbam.
禮敬者:請尊者隨喜我所作的功德。
Bhante: Sadhu! Sadhu! Anumodami.
尊者:善哉!善哉!我隨喜。
Avuso: Samina katam puññam mayham databbam.
禮敬者:請尊者與我分享您所作的功德。
Bhante: Sadhu! Anumodahi/ Anumoditabbam.
尊者:善哉!你應隨喜。
Avuso: Sadhu! Sadhu! Anumodami. Okasa dvarattayena katam sabbam accayam khamatha me bhante.
禮敬者:善哉!善哉!我隨喜。尊者,請原諒(確認)我由 [ 身、語、意 ] 三門所作的一切過失(為過失)。
Bhante: Khamami, khamitabbam!
尊者:我原諒你,你也應原諒(確認)我。
Avuso: Sadhu! Okasa khamami bhante! (bow three times)
禮敬者:善哉!尊者,我原諒(確認)您。
Bhante: Sukhi hotu! Nibbana-paccayo hotu.
尊者:祝你快樂!願此成為你成就涅槃的助緣。
正如前文所述,khamati 一般會譯成原諒,實際上過失所帶來的業報是必然會發生的,不會因為原諒就可以減免業報,免罪不應是懺罪的重點,所以khamati更適合可以理解成包容或確認彼此的過失,不再自耗,讓大家在懺罪的過程中緣起更強的善心,以期將來可以解脫煩惱。隨喜功德也有相似的情況,各人所作的功德對於人類來說其實是不可以分享的,但能隨喜於大家的功德,這其實是在修習喜梵住,隨喜對方的功德得能建立很強的善心,而不是將對方的功德分享了。
第三點是每天在三寶前懺罪(Accaya Vivaraṇa祈求寬恕),可以念誦:
Kāyena vācā cittena - pamādena mayā kataṁ
Accayaṁ khama me Bhante - bhūri pañña Thathāgata
Kāyena vācā cittena – pamādena mayā kataṁ
Accayaṁ khama me Dhamma – sanditthika akālika
Kāyena vācā cittena – pamādena mayā kataṁ
Accayaṁ khama me Saṅgha- puññakkhetta anuttara
於身口意,因我疏忽所造,請忍耐的原諒我的過錯,世尊-廣慧、如來。
於身口意,因我疏忽所造,請原諒我的過錯,佛法-當下可見、無時的。
於身口意,因我疏忽所造,請原諒我的過錯,僧伽-無上的福田
要注意的是居士犯戒後,需要重新請戒,再受持整套的戒,如持五戒者,要有定期受持三歸五戒的習慣。
以上的流程一至兩星期可以至少進行一次,找一位同修修習直至養成習慣,慢慢我們會發現其中的妙處。
居士更要特別注受持戒律,證得戒德,覺悟己非,懺罪自淨是禪修者一個重要開發正念的方式,如果不直接面對自己的弱點,界限作用就會讓人一直會沒有實際的進步,仍然是繞著同一個軸心在轉,一切將流於空談,即使在禪營中偶有所得,很快會回復往常的意識狀態,尤如糖入大海,只剩一味。
幸福的滋味
飲食不調,過了,身體病了,我們可以治療,慢慢地,我們明白身體以無病無痛為至尚。
別人犯了過失,傷人傷己,自己犯了過失,同樣也是傷人傷己,有時會內咎不安,我們以懺罪為治療,日常中沒有悔咎,做人行事,只要自己無過,就足以生起喜悅,別人無過,就更值得隨喜,我們終於明白,精神以無憂無咎為至樂。
人在世間行走,適意稱心日子並不會多,即使有幸過上了,人往往在精神修煉上停滯不前,無明越積越厚,尤如機械人般生活,到了想修行時,已經體弱難支,習性深重,步步為艱;如果要求同事要親愛、體諒、分擔、合作,這是對同事建立了依存,這也是苦的根源,如果我們確立了無咎的能力,那麼對同事的要求只是對方沒有犯法、沒有過失而己,不要求對方是否親愛自己,只要沒有過失,即使對方不給好臉色自己看,也會生起喜悅,此為無咎之喜。
只有堅強的心才能不被過去的自我所規限,才能真正有自信、有能量完全自在地審視過失,如實懺罪,活在當下,流動於任何境、任何人之間,不被規限,不畏艱難,因為在無邊的黑暗之中,堅強的心光芒才顯得更耀目。
人與人之間的因緣糾纏,時間上跨越過去未來,空間上匯聚各方條件,本質被表象掩蓋,豈是深陷無明的人所能測度得到的?而正正是深陷無明的人,才急需於一個接一個的幻相來安撫那股來自存在深淵的戰栗,如果我們還是感到世間是處冷漠無情、不合理、沒有公道、沒有出路的地方,或者是因為我們看得不明白?沒有了無明的障蔽,明眼人或者看到同樣的一切總是合符緣法的。
凡人每一念都在無明之中,或明顯,或潛伏,破除了無明,掌控了心,不會依存充滿缺憾的緣起世間,即使需要時也不會依存,如是不會焦慮,就不需要去掌控外境和人,更加不需要掌控的幻象,或許到時一個全新的世間可以開展在眼前。
千里之行,只走百里,並非不願行,而是沒有足夠的心力去支持完成旅程,或是裹足不前,或是逃避遠走,或是感覺錯置,常常被各種的心理陰暗面和界限遮蔽,或活在追悔自責之中,或迷失於感官欲樂和概念之中,久而久之,忘記了初心,忘失了本來行善的能力,失去了自信,對人對己的過失的實相不了知,以錯誤無益的方式來回應過失,甚至以過失為食,增長我慢,加強情意結,反複沉論。
在無盡輪迴的每段旅程開始時,每個修行人在結生時都帶著一個清晰的願景,期望在佛法上有所增長, 但我們總是容易迷失於旅途中的出現的一個個事物,忘失了初心,成為了沒有主動意志的機械人。
走過了苦的歷練,去除了內心的弱點後,我們再次面對同樣不完美的世間,內心不再起任何波瀾,不再需要躲在概念後顫抖,尋求概念的護持,更不再需要別人的憐憫和認同,尤如紀慈恩輕鬆走越死亡的陰谷,松餅君也如風飄過所有對她心懷惡意的人,我們也將坦然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心可以從表層現象深入到事情的本質,並從中看到最深的緣起法。
萬千眾生擦身而過,有人是緣深的,有人是緣淺的,他們都只為了給我們上課,認清和洗淨弱點,尤如明鏡,緣深者顯現我們深一點的弱點,有時需要陷得深一點才能超越,緣淺者顯現淺一點的,陷得淺些就能超越,讓我們以懺罪來開展一個良好的習慣,以自律成就戒德,止颱風於萍未,在一眾缺去自主力的人當中,找回反省和改過的能力和習慣,以戒德成就無咎之喜,重置行為和感覺,以喜成就定,重置心,掌控心,以定成就慧,重置知見,開展直視本質的能力,轉化煩惱,自律守缺,自強不息,破盡無明,自渡見法;讓我們以養成自律的習慣為起點,時刻以戒德消除弱點為個人的訓練,審察自我,承擔責任,以懺罪和懺悔來提升心的素質,不忘初心,直至心不再軟弱,無論遇上任何人都不再軟弱,無論甚麼樣都不再軟弱。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懺罪與懺悔系列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