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日星期一

度人為快樂之本?


我們自小就要學習各種的量度,如甚麼可以吃,甚麼人是可信的,亂過馬路是危險的….


量度是很重要的,在潛意識的作用下,心會自動去量度,以方便我們生活。


在量度的過程中,我們容易以量度的單位去建立「常相」,乃至其他的沉淪三相,我們不會自覺自己過度簡化了對象。


以嗔心去量度一個不讓座的年輕人,這個度的過程,就會滿足了自己的嗔,或慢心,完全不會自覺自己過度簡化了對象,例如,這個年輕人可能也有病等,同時,也不會知道,可能我們自己都正在被人量度為沒有公德心的人。


有時,我們以善心去量度某人為有公德心,同一時刻,就潛伏去批評另一人是沒有公德心的,也就是隨眠的狀態。


不善心提動的量度,也可以帶來快樂,所以一般人,一日不度,如隔三秋。


但這種量度,是潛意識推動的,是不善的,所以必然包含掉舉等心所,快樂是容易動搖的。


建立在不善心的量度,不是快樂之本。


量心,在日常的狀態中,雖然不可以完全沒有的,但我們可以取回主動權,方法是「無掉」不善心的量度,甚至,為了去除隨眠狀態的惡,無掉「善心」和量度。


無量心,可以破除這種自動化量度所帶來的偏見:無掉「量心」。


我們是否觀察到:


大多數的量度都是自動化的,都是沒有非要的。


其次,大多數的量度都是片面的。


量度不是為了外境和其他人,往往是為了自己。


即使是好的量度,也有壞的量度在隨眠中。


我們不一定要普渡眾生,但絕不應去普「度」眾生。


又,我們能否觀察到:


我們被量度的工具限制了自己。


當我們以虛假的工具去量度自己,例如,沒有苦受才算是健康,雖然滿足自己的貪,但就容易生起敵意。


可以去除日常生活的苦受的禪修方法,才算是好的禪修。


身體健康,禪修才有意義,才會成功。


正如,載起了紅色眼鏡看世間。


無量心,就是不讓不善的量度動搖了自己,看到了紅色的世界,馬上意識到是自己載錯了眼鏡,而不會真的以為世界是紅色的,所以不會感嘆現在年輕人的質素差了等等。


再深一層次的無量心,我們更加不讓善的量度動搖自己。


我們能否觀察到:


我們的心,已經找到了內在的平靜,喜悅,自在,不再需要「靠度而活」。


讓我們的心,如大地,又如大海,包納一切而不逆。


讓我們的心,如虛空,無論發生的甚麼事,都不會被動搖。


讓我們明白:


凡人必度

十度九虛

少度少惱

不度不惱





一支香煙可以解決的煩惱

 

許願好? 還是解決問題好?


無常多變的人生,總會引發不同的憂愁,人們都有不同的方法去解憂。


有人認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於是去飲各種酒,也有人以煙,以色,以賭,以遊,以戲,以權,以財,以人,以教等。


以前的香煙廣告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萬實路」中的那個牛仔,在無限遼闊的草原,與萬馬一起奔騰縱橫,晚上在營火傍,在無限的星原下,點上一支煙,除除噴出,將憂愁銷於一縷縷輕煙之中,看這類廣告,很容易明白,香煙除了解憂外,更能凝造出一種精神空間,讓人間超越。


當然有些煩惱是一支煙是解決不了的,於是「牛仔」們,就會以兩支香煙去解決,如果兩支也不可以,就一包,如此類推,如果都解決不了,至少可以將問題掩蓋,直至不需要解決為止。


不過,這些對牛仔的浪漫印象,很容易就被一個事實破碎了,就是那個廣告中的牛仔後來得了肺癌,過世前還努力宣傳戒煙。


一支香煙,一套電影,一次外遊,一餐美食甚至一次責罵都可以處理的憂愁,為甚麼要還要浪費一百倍的精神和時間,去以其他方法處理?例如參加宗教活動,甚至是禪修?


正如身體出現了某個病徵,可以用十元八塊的成藥治,也可以甚麼都不做,由得它,菩薩就像一個得了生老病死症的病人,以最精微的技術,去將病因找出來,然後醫治,菩薩可能都試過了世俗和出家所有的方法,都解決不了,於是以高難度的禪修來解決。


一般人處理的方法,和禪修處理的方法,有甚麼不同?


假設有人面對一間非常多塵、非常穢的房間,他可以身在房間中,以各種方法,忽視如廢墟的房間,例如,吸一支煙,忘掉一切,悠然也可以自得,也可以花很大力氣去清潔。


禪修,就像是去清理這間房,首先,我們要將幾把大風扇關掉,將各種的垃圾清除,再收拾物件,再抹干淨各種的塵穢,最後,想辦法將空氣中的塵也清理掉,例如開著電視,以電視的靜電來吸塵。


為甚麼我們要禪修,要用多一、兩百倍的精神和時間,去清理房間?


骯髒的房間,不單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還令很有多需要清潔環境才可以做的活動,如煮食非常困難,還會容易影響心情,緣起各種不善法。


當生起了負面情緒,代表這間房,也就是我們的心,充滿了各種污穢。


如果人只在這間房留一次,用幾天,看不到將來,就不會去清潔,或者,在房間內所做的事,不需要干淨的環境,也不會去清潔,只需用一支香煙就可以解決了。


一支香煙,一套電影,一次外遊,一餐美食甚至一次責罵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只是當我們對這些方法產生依賴,甚至上癮,就會賴得去清理房間了。


假設有人看到一條繩,感到很驚慌和焦急,代表這間房不太干淨,有些人用一支香煙就解決了,而修行人,就要用禪修的方法去處理。


修行人開始時不了解自己的心,就會以為自己對繩起嗔心,實際上,再看深一層,看到是可能對蛇起嗔心,再深一層,是對上次家人被蛇咬而起嗔心,再深一層,可以看到是害怕失去家人。


如果只是單單對繩做梵住心,效果比較少,同樣的煩惱會繼續生起,會障礙你禪修的進度,正如布沒有洗乾淨就要染一樣,但對於一般不需要禪修的人來說就影響不大,反正透過各種方法,都可以平衡焦慮。


在清潔房間的比喻中,由於風扇會不停鼓動垃圾和塵,難以清潔,必須先將幾把大風扇關掉,關掉風扇等於去除、暫停各種界限的作用,讓我們可以有效清理,有些界限是比較微細的,就需要用無量心去清理,如開著電視,以電視的靜電來吸塵。


不先捨除界限的作用而禪修,等於開著風扇來打掃,或者以污布來染衣一樣。


清除垃圾、收拾物件,再抹干淨各種的塵穢,就有一間能夠成就善心的房間,可以方便我們修習各種善法。


用香煙去解決憂愁,正如李白所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愁多了也不妨,是因為我們喜歡在愁中體會存在。


如果有天你覺得對苦有點厭離了,可以考慮一下開始清潔一下自己的房間,不過,記得先關掉風扇,否則只會繼續與塵共舞,無補於事。



賭場和道場 (辨析心所:疑、見)



賭場和道場,有甚麼相似的地方?


賭客入賭場,手風順的時候,加上技術,是可以贏很多錢的。


但賭場的老闆並不擔心某個客人會贏錢,只會擔心客人贏了就走,因為,只要有足夠的客人長時間留在賭場內,就必會將客人所贏的錢贏回來。如果真的出現了一個個必贏的賭神,賭場就會禁止他們入場,所以長遠來說,只要經營得當,賭場是必贏的。


賭場的其中一個主要的設計目標,就是要人流連忘返。


修行人的五蘊就是他們的道場,在修行的狀態時就等於進入道場。


有時因緣條件好,如果生起了屬於好類別的界限,禪修會得到「很好」的體驗,好像贏錢一樣開心。有時因緣條件不好,禪修會得到屬於差類別的體驗,就會好像輸錢一樣沮喪。


在很多故事中,魔羅都是不希望有人解脫證果的。


魔羅最擔心的,不是修行人有甚麼好的體驗,而是擔心修行人長時間留在道場,所以會想辦法,引發修行人對這些體驗生起不善心而離開道場。


當我們對禪修體驗太過著緊,生起界限時,正是魔羅開始微笑的時候。


所謂「好」的體驗,固然可以令有些人有動力去修行一段一時間,但更常見的是,人們會生起不如理作意的心,覺得自己已經沒有甚麼大的煩惱,或者腦中出現很多其實是各種界限的「高見」,而去渡化他人,可以暫時不需要再修行,結果就是離開道場,一次的暫停,可能代表無量劫的沉淪。


「差」的體驗,更容易令人生起退心,在「疑」的作用下,他們會懷疑正法,在「戒禁取見」的作用下,按各人自己的邪見,以不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修行,離開了道場,繼續沉淪。


在這個層次上,「好」和「差」的體驗效果是一樣的:令人繼續沉淪。


如果修行人無論遇上好的或不好的體驗,都堅持修行,甚至離界限也不生起,堅持不離開道場,直至證果,就容易成功,這時,魔羅就會開始忐忑不安。


當我們遇上「差」的體驗,魔羅開始微笑的時候,我們不要失望,因為很多大德的經驗都是,在最黑暗、最失望、最無助的時候,繼續不氣餒地修行,重要的體證就會突然出現。


當我們遇上「好」的體驗,也不要得意洋洋,小心看看,我們會看到魔羅的嘴角正有點上翹。


所有禪修的體驗,都只有一個意義:讓我們超越。


其他的界限,如「好」「壞」等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界限不生,心住於無量而不動,才能不將體驗視為是「自我的」、「他的」、「由我所造成的」或「由他所成的」。


賭場和道場,都熱切期待客人再多坐一會。


你的道場,是令你自己流連忘返,還是令你坐立不安的地方呢?

2023年7月2日星期日

當生命定格…..



將人的一生由化成一萬幅圖片。


而生命是流動的,當我們的心不再流動,當我們沉淪了,注意力就會定格在其一少部份的圖片,並生起沉淪四相。


於是,健康是好的,病是不好的。財富、家人的互愛是好的,清貧、獨立是孤清的。


痴令我們看不到生命是流動的,貪令我們定格,嗔,令我們抗拒當下的圖片,拒絕流動。


所以,痴必然帶著貪,必然帶著嗔。


讓我們的心再次流動,讓心無量,遇上每一格的圖片,心不再停滯,看到每一幅的圖片都一樣。


因為,沒有一幅圖片可以單獨代表整個生命,沒有一幅是恆常的,恆常的,只有變動。


終有一天,我們會明白,無量的生死流轉中的每一段生命,都是一套套萬幅圖片,沒有任何一套可以代表整個生命,停留在任何一套上,都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終將捨斷當下整段的萬幅圖片,甚至過去無量套的萬幅圖片,乃至將來的無量套萬幅圖片。


然後,苦就會停止,我們將得到終極的自由,永遠不再沉淪。



醜小鴨的夢

 

只看側面,真能看懂一個人嗎?




醜小鴨還是蛋時,和天鵝群失散了,被鴨母收留了。自從蛋殼裡爬出後,由於外貌不同,不容於鴨群、雞群和住家,它到處挨打,被排擠,被欺凌,被各種難聽的說話譏笑,所有它遇到的動物和人,都要趕走這個可憐的醜小鴨,最後只能孤獨地過冬。


醜小鴨長大後變成了美麗的天鵝,他和天鵝一起生活,讓我們來猜猜,在夢中,它是醜小鴨,和鴨群、雞群一起,還是已經變成了天鵝,和其他的天鵝一起?


在充滿敵意環境長大的人,可能會發展出很多敵意的界限,正如醜小鴨自小聽到的話,慢慢會內化成為界限,如果是外向型的人,他們會將內心的敵意,投射到其他人和事上,於是,他們眼中的其他人和環境,充滿缺憾,如果他們在小時候被罵懶,他們就會覺得其他人很懶;相反,內向型的人,就會將敵意投射到自己身上,無論他們在其他人眼中是不是懶,他們都會覺得自己很懶。


在敵意界限的推動下,長大後的醜小鴨,會不自覺地對身邊的天鵝、環境和自己產生敵意。如果是外向型的,它眼中雖然看到的其他天鵝和環境,但內心感受到的仍然是過去的鴨群、雞群(壓迫者),充滿各種脅迫;如果是內向型的,它會不停地在各方面自責,眼中雖然看到自己是天鵝和身處美麗的環境,但內心仍然是一隻醜小鴨,它會將其他天鵝或環境的變化,解釋成自己的不足,不停自責。


一隻天鵝,想學習成為鴨和雞,又怎會覺得自在呢?


長大後外表變成了天鵝,可惜內心仍然是可憐的醜小鴨,由於內外不一致,醜小鴨的存在是撕裂的,而不是平靜的,這種不協調,會破壞本來可以為它帶來快樂自在的各種關係。


捨斷一切敵視的量心,就可以不以過去的界限來看世界,在夢中,才能真正變成一隻天鵝,在醒覺的時候,才能和其他的天鵝共存。


醜小鴨這樣才會變成為一隻天鵝。


我們學習了戒定慧,捨棄了不善法,過著善法的生活,例如,別人殺生而生起不善心,我們已經捨離了殺生惡行,而起了善心,我們理應變成人群當中的幸運者,感到內在的平靜和幸福,但事實上,我們是否真的感到幸福呢?


我們也可以想想,怎樣才可以變的幸福?



幸福是... 大框是好清晰自己生存的目的,也有能力條件,環境也造就去實行自己的意願。能明解佛法也有意志毅力去實踐。當然少不了有福份遇到善智者慈愛教導,已是十分幸福。一切是自己決定自己掌握的幸福。 框內是捨斷界限,虛空了自己的心理空間,非常,非我,非淨去觀世界,內攝諸根,運用梵住心無量心應世界。盼欲是踏遍山河大地,要能不沾半點灰塵。


幸福主要是一種心境,除了你所說的環境和客觀的修件,就是內心的滿足的喜樂。


障礙我們同修去感受這種心境的,主要卻不是來自環境,而是過去的界限。


捨斷這些界限正如拔箭,在拔的過程中有些痛,但拔除後,會有一種解脫自在的感覺,在一段短時間內,不需要甚麼外在的東西,就可以感到很舒服自在,直至不善心再生起。


我們以善的度,去捨斷不善的度,然後才是不沾半點灰塵,捨斷善的度,同時,也成就了高階的內觀的基礎。



愛莫能助

 


越過彼山,就可以看見壯麗的風景,可以行腳,可以騎馬,可以乘車。


當終於到達,沉醉於意想不到的風光時,你感到快樂,甚至幸福。


是腳、是馬、還是車為你帶來幸福?


當我終於遇上你,一個我真正關心的人,一直想令你感到幸福快樂。


在沉淪當中,我曾如此的努力,希望你幸福。


在超越當中,我終於發現,你的幸福感,我在其中的角色,其實是很微的。


我的角色,如腳、如馬、如車。


是你的心,你的業,和你和緣法,緣起了你的幸福。


一切都是只是緣起的結果,一切都只是心的存在狀態。


當心中渴望的一抹風光已經看到了,幸福也就會慢慢流逝,你發現,要再走一段路,可能會再找到幸福。


於是,我們再度出發。


在人生的旅途當中,究竟是你陪我,還是我陪你,誰又說得清呢?


在你的幸福存在中,我只是你心中的投影而己,我要真正的要感恩是,在你的幸福存在中,安放了一個位置給我。


由外而來的幸福感,只是我們內心的投影而己,我們對這個外物,投射了幸福和滿足的感覺。


終於有天,走遍了很多很多的地方,我明白了,即使我很努力,我其實是不能令你活得幸福的,可以令你活得幸福的,只有你自己的存在。



2023年7月1日星期六

不暗而活


好的枷鎖是好的,還是壞的?


在無明的狀態中,我們困於無量的枷鎖中,這些無形的枷鎖,我們看不到,還以為枷鎖是自己的一部份,同時,也以為別人的枷鎖也是別人的一部份。


身體外,還可以是感受,感情,觀點,一切的身外物,人和業,都可以是枷鎖。


在無明的狀態中,從無量的過去開始,我們為自己不停套上了枷鎖,而不自知。


於是,路變得越來越難行,生命,也變得越來越沉重,我們也越來越容易跌倒,受傷。


但沉重的同時,我們的存在感也更強烈。


正如一個在泥沼中行走的人,腳越來越多泥,在無明的狀態,我們將腳上的泥巴,當成了自己身體的一部份,還將這些泥和其他人的相比較。


世間的人,在無明的障蔽下,以為美化枷鎖,才是美好生身的生活方式,其實,美化枷鎖,只是一種平衡的方式。


已經受夠了苦的人,少部份會開始去除枷鎖,這些人會被大部份的質疑,甚至取笑。


我們應該自問,活在枷鎖之中,我們應該盡快超越枷鎖,還是改善枷鎖?尤其是枷鎖質素差一點時候,例如,身體差的時候?


好的枷鎖是好的,還是壞的?


我們能只看枷鎖好的部份而忽略了其壞的一面?


明亮的超越道中的人,會看到,身體差有時更有助於我們去超越。黑暗沉淪道中的人,會看到,身體差,更應繼續沉淪。


所以,走在超越道的明者,不會去說服樂於活在黑暗中的人,因為暗黑者已經習慣了活在黑暗中,看不到明者能夠看到的。


更因為,我們最終都自己走自己的路,即使表面上的同行的,也是一樣,因為人始終都活在自己的內在世界中。


暗者,是明者的梵住心的對象,而非同行,或說服的對象。


寧明而生

 


航行經驗豐富的船長,帶領一班得力的助手,駛著一艘性能良好的航,經過已經在各種天氣下,駛過無數次的航道,為何還會擔心、傍徨呢?


是潛意識主宰了他,是潛意識在駕駛著船長。


船長應該怎樣做?


他只需回復清明,就能找到已經掌握了的知識和方法,安然渡過這段航道。



生命中的所有經歷,我們都經歷過了,怎樣難走的路,我們都走過了,我們可能偶然走得不太順利,路偶然會顛簸,人偶然會跌倒,但我們總都走到了今天。


面對生命中的無數的可能和必然,我們都已經歷過無數次了,為何還會擔心、傍徨呢?


在經歷中,在未知中,在苦中,保持明解,因為明解,善心,可以喚起各種善的可能,讓我們再次安然走過,而不是在傍徨和忐忑中走過。


走過是必然的,但怎樣走,就充滿超越的可能。


直至一天,我們不想重複為止。



乘風破浪

 


我們不能控制風浪,但能乘風破浪。


在一般人的眼中,風平浪靜的大海是沒有任何危險的,但在經驗豐富的帆船隊員眼中,他們看到了各種變數,他們平日艱苦訓練,學習了團隊合作,和應付各種情況的能力。


於是,遇上「突然」而來的危機,他們都能平靜應對。而一般人,沒有預期風浪的能力,遇上事變,就會驚慌失措,不但發揮不了應有的能力,甚至可能陣腳大亂。 


人生也是一樣,有三學訓練的禪修者,在表面上平靜的人生當中,「看到了」、「知道了」各種情況,平日訓練有素的他們,遇上已經被預期的風浪,甚至不可預期的風浪,都能安然走過,他們或者能從危機中得益,或者,有些風浪會帶來無可避免的損傷,但他們總是能安然走過。


看穿風浪的本質,是緣起的,不是單一因素的,不為所動的,也就是捨梵住的力量,對風浪和危機不起敵意,就是慈的力量;明白自己的能力局限的,就是悲的力量,懂得運用自己能力的,可以保持樂觀能力的,就是喜的力量。


又或者,能夠將各種優良素質結合成團隊力量的,就是「戒」和「定」的能力,能夠看到事情的緣起,看到表面狀態下的深層變化,就是慧。


無量心,戒定慧,帶來無量的超越可能,讓我們在多變、失控、苦多樂少的人生當中,乘風破浪。






2023年6月24日星期六

心難融

 


請閉眼一會兒,想像一下月亮的相。


很多人想的是一幅圓月,然而一個月中月圓的日子只是一、兩天,圓月相不是月相的常態,為甚麼很多人想像的月相都是圓月?


月少圓,而人喜圓月,故有「月難圓」的感慨。


接近實相的月相,應該是立體的,有光明和暗黑兩面,遠多於三十幅的相,加起來才叫月相。


當人執於一個概念時,對事情的發展只有一相,就會偏離實相。


當人意識停滯於一個概念時,常常是一個「最佳相」時,就會忽視其他相或有其他相的人,這就是「忽視界限」。


有時事情很完滿,有時很多缺憾,人間事,緣起甚難,緣滅甚易,破壞和建設的時間不成正比,要做好一件事,往往好事多磨,而事情卻可以在𣊬間壞滅,緣起已包含了緣滅,事情的發展是多相的。


或者,你什麼都不做,一切的美好就會自行緣滅。


夢難圓,每天都會作上幾個夢的人生,一生中圓滿的夢又有多少次?


事難全,人的相不一致,因於自己的相時,就會離心離德,以致壞了事情。


事難全,有時甚至想喝上一杯水也很艱難。


根據《般涅槃大經》(《長部》第十六經),在佛陀入滅前的最刻一段路上,佛陀想喝水,請侍者阿難尊者去裝水。


阿難尊者可能在沉浸於即將離別的悲苦之中,因而心不在焉,回應說應先到葛古踏河才取水,他放逸了,竟然忘記了佛陀是一個臨終的病人,身體正承受巨大的病苦,其次,佛陀是正覺者,正覺者叫他取水必然有他的道理。


終於在佛陀提出第三次要求時,阿難尊者才醒悟過來去取水。這時他非常驚訝,本應混濁的河水變得清澈了。 


「淺小的河被車輪切過,它擾動而混濁地流動著」,為甚麼當阿難尊抵達時,「它清澈、清淨、不混濁地流動」?


最簡單的解釋可能是,阿難尊者沉浸於自己的內在世界太久,時間過了很久也不自知。


臨終病人的一些很低微的請求,喝上一口水,食上一碗粥,抽上一支煙,見上一個掛念的人,常常被心不在焉的親友忽視,有時是因為是太過關懷。


關懷的別名叫貪愛,將心黏著於一「最佳相」中,它的名字又叫「忽視」。


我在關心你,故我忽視你,這是很合「理」的。


心難融,做任何事,我們都要明白,人們心中對同一事情各有各的相,需要時間溝通,要耐心地慢慢互動才能融合;而更常見的是不融合,我行我素,各走各的路。


要融合一切,唯有等一切心於一切時都不再取相的時候。


此之名為無相,又可稱為空。


心住於無相和空中,自然無願於一切行法。


《般涅槃大經》(莊春江譯)的相關經文:


「來!阿難!請你為我摺大衣成四折,阿難!我已疲倦,我要坐下。」

  「是的,大德!」尊者阿難回答世尊後,摺大衣成四折,世尊在舖設好的座位坐下。坐下後,世尊召喚尊者阿難:

  「來!阿難!請你為我取水來,阿難!我已渴,我要喝。」

  在這麼說時,尊者阿難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現在,有五百輛之多的貨車駛過,那淺少的水被車輪切過,擾動而混濁地流動,大德!這有清澈的水、能被喜樂的水、清涼的水、透明的水、美麗堤岸的、愉快的葛古踏河在不遠處,在那裡,世尊將[可]喝水,並作肢體的清涼。」

  第二次,世尊又召喚尊者阿難:

  「來!阿難!請你為我取水來,阿難!我已渴,我要喝。」第二次,世尊又召喚尊者阿難:

  「來!阿難!請你為我取水來,阿難!我已渴,我要喝。」

  第二次,尊者阿難又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現在,有五百輛之多的貨車駛過,那淺少的水被車輪切過,擾動而混濁地流動,大德!這有清澈的水、能被喜樂的水、清涼的水、透明的水、美麗堤岸的、愉快的葛古踏河在不遠處,在那裡,世尊將[可]喝水,並作肢體的清涼。」

  第三次,世尊又召喚尊者阿難:

  「來!阿難!請你為我取水來,阿難!我已渴,我要喝。」

  「是的,大德!」尊者阿難回答世尊後,取鉢,接著去那條河,那時,那淺小的河被車輪切過,擾動而混濁地流動著,當尊者阿難抵達時,清澈、清淨、不混濁地流動,那時,尊者阿難這麼想:

  「實在不可思議啊,先生!實在未曾有啊,先生!如來的大神通力、大威力狀態,因為這條淺小的河被車輪切過,它擾動而混濁地流動著,當我抵達時,它清澈、清淨、不混濁地流動。」

以鉢取水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對世尊說這個:

  「不可思議啊,大德!未曾有啊,大德!如來的大神通力、大威力狀態,大德!現在這條淺小的河被車輪切過,它擾動而混濁地流動著,當我抵達時,它清澈、清淨、不混濁地流動。世尊!請喝水,善逝!請喝水。」

  那時,世尊喝水。(DN.16, 191)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