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你和好朋友計劃去旅行,會怎樣準備?
一般人會首先想到的是了解各種資訊,準備各樣的物資和安排,有多少人會提醒自己:「旅程中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心態,尤其是和朋友和洽相處所需要的無量心,我應以無量心去旅行?」
我們都懂得以準備怎樣身心去獲得所需的經驗,但又往往忽略了身心本身,究竟最合適的身心狀態是怎樣的,怎樣準備才是合適的?因為不善的身心會在旅途害苦了自己,令情緒不穩,常常抱怨而做錯決定。
人養成善和不善的習慣,將大大影響了日常的生活經驗,善的習慣讓人在旅程中有幸福快樂的感覺,不善的習慣雖然是自動化的,不需刻意,但會隨後讓身心沉重不安,充滿負面思維,不能善巧處理困難,不同的習慣雖然表面上不太影響日常生活,一大家都是活得差不多,但內心的體驗是大大不同的,更重要的分別表現在關鍵時刻。
善或不善的狀態都包括了整個五蘊由一系列緣起基礎組合而成,意念可以理解成名蘊,即精神作用,包括感受、思想、意志和意識,這四「名蘊」是同時生滅的,一起和「色蘊」產生作用的,尤如拿起一把掃帚時,我們同時會拿起柄和掃頭,無論我們說的是善心,善念、善思想、善意或善(美)心所,本質上意思都是一樣的,即善的四名蘊,善心同時也代表了善的心所,相反,善的心所生起了也意味著善心也同時生起了,為了簡潔,我們不需要重複同時提及四蘊,例如,貪心所生起了代表了是貪根心也生起了,其中一個名蘊就可以代表整個名蘊。
我們描述不善心時常常所說的「貪」、「嗔」和「痴」都是心所,分別和「貪根心」、「嗔根心」和「痴根心」一起生滅,而「貪根心」和「嗔根心」都有痴,痴是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說貪心生起了是一種簡約的表達,詳細地說其實是「貪根心」和「貪」、「痴」等心所生起了;而善心則會說是「無貪」、「無嗔」和「無痴」慧心所都是心所,一起和善心生滅,善心同時包含「無貪」和「無嗔」,有時會有「無痴」心所,同樣說善心生起了是也一種簡約的表達,詳細地說其實是善心和美心所一起生起了,其中必然包含了「無貪」和「無嗔」,有時也會有「無痴」。這六個心所都是根緣緣法,帶有根緣緣力,是不善心或善心的根,和心及心所同時生滅,能支援和發展不善心和善心和其相應的心所。
每個人的一生都由無數個旅程組成,但莫不由數個關鍵決定形成重要的緣起基礎,這時選擇自主、自覺、掌控緣法,還是自動、不自覺,任由緣法左右就有很大分別;魏敏芝的人生正好說明這點,她的人生格局不是平平穩穩的一生,而是跳躍式的改變,由養豬、成為主婦至演員,由不懂得唱歌和跳舞卻勇於表現贏得角色,到拒絕做演員影藝學校繳請而進入正規學校,到勇於考取最高等級影藝學校做導演,雖然她失意了,但卻獲另一影藝學校錄取,認識到美國的影藝學校的人,從而有機會去美國留學,再於美國建立家庭和事業,在每個人生跳出原本格局的關鍵時刻,她的心是善的,自主的、自覺的,她不黏著舊有想法,勇於超脫,這大大有利於她個人發展,正如在關鍵時候表現出無貪、無嗔和無痴;如果她表現出來是不善的,是惡作的,就會令人固步自封,甚至沉淪,她的人生將停滯在「養豬、成為主婦」。
心良好、善巧、自主、自覺的狀態就是善心和善心所,良好狀態下的覺察者是善心,所覺察到的感受、思想和意念內容就是美心心所,按照阿毗達序的定義,善心和美心所是無咎的,無可指責的,清淨的,可以帶來好的果報;善代表這個心和心所是善巧的,依此而作的行為會帶來好處,會被智者所讚同,以善心去經歷同一件事,會有更好的體驗,把人想得更好,才能發現別人的優點。
例如,負責選角的副導演叫魏敏芝和她的雙胞胎妹妹唱歌和跳舞,兩個人都沒有正式的訓練,妺妺以不善心經驗這事,不自覺地退縮了,這是不善的嗔心在作用,魏敏芝以善心、自覺地去經歷,雖然自知唱和跳得不好,但因為是自主的,她能勇敢地去做了,這是善心中的無嗔,正好符合主角的角色要求,結果爭取到了角色。
因為不自覺、不自主,不善心和不善心所是有咎的,應受指責的,污染的,會帶來惡果報;善心境是如理作意的,不善心境是不如理作意的。而不善心代表這個心和心所是不善巧的,依此而作的行為會帶來壞處,會被智者所否定。
有種不自覺的不善心稱為「嫉妒」,背後有黏著的力量,更有毀滅的力量:
『嫉妒如刀刃,害人終害己。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男人和鄰居平時相處得很和睦,但因一件小事發生爭吵,產生了隔閡。一天,他遇到一個神仙,神仙把他拉到一旁對他說:“你有什麽願望,都可以說出來,我幫你滿足,但是不管你許什麽願,你的鄰居都會得到雙倍。”
男人聽後,不禁開始在心裏打起了算盤:“我若是要一間房子,我的鄰居就會得到兩間,我若是要1億,鄰居就會得到2億。這樣下去怎麽行,他怎麽能過得比我好!”
於是他迫不及待的向神仙許願:“我要你弄瞎我的一個眼睛!”』
來源:網絡文章
嫉妒是屬於嗔心相應的心所,作用就不能忍受其他人比自己成功,是不自覺,不理性的,故寧可同歸於盡,也不想對方得益,自損損人,害人不淺,男人寧可自殘也不願鄰居得益,明顯和鄰居有過節,被嗔心沖昏了頭腦,無明無知於實相,才會作這樣的決定,『他怎能過得比我好!』所以嗔的作用是毀滅善業。
能量的獲取必須是自覺的才算是善,善心表面看起來氣勢較弱,不善心是能量的散失,不自覺時心只能流失能量,表面看起來氣勢較強,當我們造善業時,會感到精神飽滿,身心輕安,因為善心可以提升心的力量;不自覺時不能造善業,當我們造惡業,心的力量快速散失,在激動過後,身心皆疲,難以安樂;善業可以提升當下的能量,同時也儲備了能量,當將來善業成熟時會重新釋放,尤如存款,在將來可以提取;不善業不當令當下心的力量散失,當預支了將來的力量,當業報成熟,人將面對各種的困難,如果再以不善心對應,心的力量會更快散失,如果成功以善心超越,隨著業力的消散,心的能量同時得到增強。
善心是善巧的,有益的,所以當人神志清明,精神狀態正常,有選擇自決的能力時,是不會走上惡道的,只有當人迷糊了、愚痴了,才會神志不清,走上了會吃虧的惡道,神志精明時的狀態又稱為不放逸,迷失時又稱為放逸。
善心和美心心所、不善心和不善心所有甚麼例子?
首先是無貪和貪,無貪是善的,貪是不善的、不由自主的;欲界大善心是善心,相應的美心心所有很多,其中一個是無貪,可以自主的;而貪根心是不善心,相應的不善心所有貪、邪見和慢等心所。
「不近過,不知善。」了解善心的直路是先了解不善心,對比之下才其特性才會明顯,我們可以常常分析自己的不善心,再了解善心。
貪的作用是黏著,緣自信相目標可以帶來快樂,當心對某一對象黏著、不能捨棄時,會將目標和自我連結成某一特定關係,這時我們知道貪產生作用了,例如,小孩說:「1+6=1」,大人說不對,應該是:「1+6=7」,小孩說:「一天加六天,等於一星期,所以1+6=1」,大人的思想被局限在「正確」的運算習慣 ,不明白小孩的跳躍思維模式,這就是貪在作用。
在貪的作用下我們的意識只能注意事情的其中一面表象,而看不到更廣闊界面或事情的本質。我們看到了「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看不到「早起的蟲兒被鳥吃。」更加看不到「早起、晚起的蟲兒都會被鳥吃。」
有一隻小鳥不小心飛了入屋,屋內有一面窗,上面的是封閉的透明大玻璃,下面窗打開了,但安裝了網狀的窗框,小鳥一直在上隔的玻璃往外撞,希望飛出去,而不肯從下隔足夠的空隙中飛出去,它的心將窗框視作網,貪著了這個相,故不願意自投「羅網」,基於同一心理,如果有一面用開了窗戶處於黑暗之中,尤如一個大盒子,小鳥也會避開。
當貪結合了感官就會演化出對各種感官經驗的追求和著迷,這時心是盲目的,因為是盲動的,會追求各種美食,衣飾,外貌等,貪心往往帶著興奮和一定程定的樂,給予人很大的動能去繼續黏著目標,由於是黏著的意識,不能分辨目標,同時也是無明的,激動的,盲目的,充滿貪的人得到了所緣卻不能真正享受到所緣各種特相,所以貪只會在不如理作意時才會生起,是無益而有害的,故為不善心,例如對新型號的手機充滿貪欲,等到手穖到手了反而會有失落的感覺。
小鳥就這樣害慘了自己,被感官、概念黏著的人們也同樣被害慘了,忘失初心,心尤如亡了,也失念了,不由自主。
由貪而發動的追求是獲得,比如說追求種物質,而由無貪而發動的追求是捨得,比如說不被固有的想法規限,為甚麼說捨(無貪)是善法,是善巧的,而獲(貪)是不善法,是不善巧的?
物質的層面的貪更很容易說明,對物質有高度的渴求會帶來很大的壓力,而且人類的感官有高度的中和性,所有的感官滿足了後會快速中和,下一次要達到同樣的滿足就需要到大的量或不同的刺激,所以「獲得」時也是「損失」時,這次的快感已經是最好的,之後快感只會是更差,獲得的沒有更好,只有更差。
無貪的心由捨而得,根據「百分之七十理論」,對我們有用的物品如家俱、鞋、衣服等物資最多只有百分之三十,其餘百分之七十的都是沒有實用價值的,人們卻往往為了這百分之七十無用的物資去勞心勞力,在人際關係的層面,經常相處的人佔所認識的人可能不到百分之五,隨著年齡增長,九成半的人都將不再交往,但人們卻往往忽視身邊的人,花更多的時間維系淡薄的局外人關係,這些不合理的行為都是不自覺和自動的,如果是自覺的就不會去做,透過自制,捨掉貪,我們將從這百分之七十的廢物中解脫出來,貪的房間堆滿了沒有用的物品,我們不但失去珍貴的空間,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清理打掃,而無貪的房間有大量的空間,讓心平靜安樂,可以專注於內在空間。
在精神的層面,無貪讓我們不依存於舊有想法,由捨而得的方法更容易說明。
『曾經,有一位青年,去參加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比賽。 當時,他攀登到海拔六千八百米的時候,體力明顯不支,難以繼續堅持下去。於是他決定放棄,停下了攀登的步伐。 眼見頂峰就在不遠處了,許多圍觀的人不禁為青年感到可惜。 青年下來後,有人過去問他: “馬上就要攀登到頂峰了,為什麽不咬咬牙再堅持一會兒呢?” 青年回答說: “我自己的狀態,我非常清楚,海拔六千八百米已經是我的極限了。我一點都不覺得可惜,因為我已經盡力了。” 』
很多登山意外發生的原因是登山者不懂得放棄,在適當時候走回頭路,他們堅持理想,要完成計劃,他們黏著了自己最初判斷,尤如行屍走肉,即使越走越發現不妥當,也會不自覺起繼續一條路走到黑,絕不走回頭路,這就是貪的作用,人們一旦將某個想法視為是我的,往往就黏著了不能掙脫,不能自主,尤如被蛛網黏住的蝴蝶,撞玻璃的小鳥,他們被自己的想法困死了,失去了靈活變通,被慣性所困,這道理很淺明,但大多數因為缺氧而神志不清時就會變得執拗,亡心失念,堅持登峰。
和貪是相反的是無貪,無貪的作用是不黏著,當心脫離黏著某一對象,不將目標和自我連結成某一特定關係,就可以超然在辨析目標,不會被困,正如小鳥不黏著窗框是網,它的觀察不是理所當然的,會嘗試辨析窗框是不是網,所以是明的,又如登山遇上險情毫不猶疑地走回頭路,只會在如理作意時才會生起,是有益無害的,故為善心,走回頭路時還會感覺良好,絕無惡作。
『在高速行駛的火車上,一位老人不小心把剛買的新鞋從窗口掉了一只,周圍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從窗口扔了下去。這個舉動讓人大吃一驚。老人解釋說:這一只鞋無論多麽昂貴,對我而言已經沒有用了,如果有誰能撿到一雙鞋子,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
鞋是讓我們輕鬆的工具,並不是包袱,願意放棄剩下的一隻鞋的老人,他是快樂的,輕鬆的,自主的,他沒有亡失初心,也沒有失念失控,雖然他失去第一隻鞋是損失,但主動布施第二隻鞋就令整件事變成善巧,他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心情好是必然的,懂得在逆境中、惡運中找到快樂,也算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善事之所以是善事,善報只是其一,善的經歷更為重要。
魏敏芝的雙胞胎妹妹本來先有機會爭取到角色,但她害羞了,生起了貪著心,被怕醜的想法黏住了,所以猶疑了,繼而演變成嗔,姐姐沒有黏著,不會先入為主地覺得自己在出醜,在丟臉,她的心是無貪的,是有益的,有力量的。
完美主義者或求全者大都有很強的貪,他們認定了某些想法,就以那些想法來衡量現實,而不是依據現實去調整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是沒有力量的,往往難以成事:
『一窮一富兩位和尚都想去朝聖。窮和尚對富和尚說:“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和尚問:“子何恃而往?”
窮和尚回道:“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和尚聽後,說:“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
第二年,窮和尚去了南海並順利返程,而富和尚依舊在籌備自己心之所念的船,仍未動身。天下之事,總是困於想,而破於行。』(來源:網上)
貪的作用讓我們裹足不前於心中的目標,其實都是自己的想法困住和黏住了自己,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自己,富和尚總是有諸多的想法要完滿才成行,諸多考慮,結果成就不了任何的事,原地踏步;窮和尚一無所有,捨棄各種先入為主的想法,見一步行一步,反而能成事,像富和尚般的人,他們的貪事後往往伴隨著悔恨,富和尚代表了現有的利益擁用者,他們已經擁有很多,只需安於現狀,不需要去突破都可享安樂。
世界上的主要突破都是由無貪的心去推動的,他們不被固有想法所限,勇於嘗試闖入新的世界,直至他們成功,成了「富和尚」,無論是個人或者是國家一旦成了利益既得者,都會裹足不前,甚至設立障礙不讓他人進步,慢慢他們不得不讓步於下一波的「窮和尚」;只有無貪才能有突破,有些人認為世人沒有了貪欲就會退步,其實是對貪有本質上的誤解,貪的最大效果只是黏著而不是突破,貪欲可能會增加少量低質素的消費,但代價是貪欲令人愚痴,因此最終只能令人退步,事實上世上最重要的突破大多數都是是由平平無奇的人,打破舊有觀念而創造出來,而他們創造的當初意念是創造價值,在質的層面去突破。
貪有三個主要相應的作用,其中一個是māna,會透過思維連結一個相對穩定自我觀,習慣上māna被翻譯為「慢」或「驕傲」,英文是pride or conceit,實際上māna更基本的字義是「思量」、「量度」和「測度」:
.......māno maññanā maññitattaṁ unnati unnāmo dhajo sampaggāho ketukamayatā cittassa—ayaṁ vuccati "māno”. (Mahāniddesa 21 )
慢意為心之「思量」、「思量的狀態」、「自我膨脹」、「崇高感」、「自我標榜」、「先入為主」、「渴求虛榮」。(《大義釋》21)
不斷地「思量」,衡量,比較就是慢心所的作用,無論是「驕傲」、「傲慢」或「自我標榜」都是不斷思量和將自我和概念、外境配對的結果,這個字同時也有喜悅manāpa的意思,我們的意識以自我為中心體驗世間,擴大了自我觀後自然會感受到的喜悅,不斷無意識的思量即是攀緣(papañca, mental proliferation),是思量的蔓延,慢心也可以理解成「蔓心」,我們按照習慣繼續稱為「慢心」,實際意思是「蔓心」。
有人說:「士為知己者死。」這人極為重視被人了解和敬重,以致可以為對方拋棄生命,在他心目中知己者的地位可能要比父母更高,極度重視被認同和尊重是慢心作用的結果,將外境的一些相和自我相連,感到自我得到膨脹更高興萬分,尤如初戀的年青人,熱血上腦;有些人喜歡穿名牌的衣飾,也是慢心的作用
貪強的人往往慢心也強,給人自我中心的印象,說話時只懂時說和自己有關的,其他人和事的存在的意義就是連結自我的意義,這種連結是向著自我而不是向著對象,意識被對自我的認知黏著了,反而不能真正向著對象和認知對象,如果兩人的愛都建基於慢的貪愛,其實本質上就是兩個自我陶醉的人,所以一般人都很在意自己的面子,但卻不在意他人的尊嚴,有意無意中貶低他人,例如喜歡某明星的會去眨低其他明星,喜歡古典音樂的,貶低流行曲等等,魏的妹妹對自我有較強的連結,所以怕醜,比較被動,而魏在大街無所保留的大叫正正和日常的行為相反,顯示出她能突破過往慢心的連結,不再覺得這是出醜的行為,這是無貪的特質,無所保留也正正是電影主角的性格,這兩種個性在日常生活表面看來是差不多的,但在關鍵的決定時刻可以決定了人的一生,魏在其他的關鍵時刻也有相似的表現,做演員而無貪於養豬的生活,學習而無貪於追求演藝生活,追求高等學院而無貪於小城的人生,學習英語而無貪於英文低分的自我觀。
「慢」的連結是很強的貪,當人感到被關愛,或感到關愛某人、寵物和一些物件時都會感到很強喜悅和滿足感,有多種的慢心,主要有三種:和自我等同的,比自我低和比自我高的,有時真心景仰敬重一個人同樣能帶來巨大的喜悅,但作為不善心的慢也是黏著的,其實是不太在意對象的,並不算真正關愛對象。相比起來,無量心中無貪和無嗔之愛才能真正注意對方,完全了解對方。
心不斷對所緣蔓延思想,最常見的結果是比較心,例如,當我們違例被罰而看到有人同樣違例而逍遙法外時會感到特別的憤怒,自然會喊出:「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我們很滿足於所有,但如果我們通過慢心看見別人的東西比較好,「人比人,氣死人。」本來的幸福感會馬上變成嗔和憂。人們往往只有在旅行時才能相對容易去除了比較心,當下感到容易滿足,因而很多人都有旅行的習慣。
我們知道了善心和不善心的好處和壞處後,應常常提醒自己要保持覺醒,保持自主,常常準備以善的身心去獲得所需的經驗,因為善才是最合適的身心狀態,只有當我們有善心時才能有所選擇,所以應主動作意,重視內心素質,常常警惕不善心的壞處,直至養成習慣,即使在生死流轉之間,無論旅途是平坦或顛簸,都能自然地保持善心,然後以此善心為基礎,開發戒定慧的素質,走向解脫之道。
貪可以再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對己經出現了的所緣產生貪,稱為有貪或有愛,表現去對五塵的追求,如對美食的追求,除了是味道外,還有各種感官的經驗,如餐廳的裝修,朋友的相聚;又如養寵物,與寵物建立了強烈的連結,甚至比家人還有強。
第二種是對還未出現或不存在的所緣產生貪,稱為無有貪或無有愛,對所居住的城市產生了貪會著迷於當地的生活,如果生起了無有貪的人就會非常熱衷於旅遊,無有貪推動人離開一段時間,並非因為外遊的地方比居住地好,只是貪著於和當下不一樣的情景,相對於原居地來看,持續的無有貪有時會表現出對原居地的不滿和嗔,但其動力的本質是貪著而不是毀滅,正如,打工仔對原來的地方不滿而轉工,不一定是他肯定了新的崗位比較好,他只是純粹想轉轉環境,這就是無有貪了。旅遊的欲望又稱為出走欲(wander lust),表現出對和現狀另類存在的渴求,本質是對另類存在的渴求,而不是對已存在的嗔,有些人享受孤身到荒地遠遊,並樂於其中,這就是無有貪了,無有貪一但止息了,遠遊的人自然想念家鄉的好處。
從生死的角度來看,貪的作用令欲界的眾生希冀在死後繼續享樂的欲界或色界存在,無有有貪的作用是斷滅不再存在,或者是在無色界的存在。
生活中最常見的無有貪是結合了慢心所的互相攀比,羨慕別人,總覺得隔籬飯香,自己家的不行,同事之間會攀比,覺得自己工作表現好一些的是貪,別人的職責容易些的是無有貪,羨慕別人悠閑,,羨慕別人事業有為而不知其實人家很累等等,兄弟姐妹間的比較更是常見。
無有貪引領人渴求和自身不同的另一類的存在,現在人的無有貪頗為強烈,除了愛好旅行外,還表現在喜歡探索明星、明人的私生活上,已經的狗仔隊為了編寫吸引眼球的娛樂新聞,以公民有資訊權利自由為名,無所不用其極地干擾名人,現在人的網紅為了吸引網絡流覽量, 除了親身堵塞名人家居,也會用盡各種手法去獲取名人的消息,有些明星家中被安裝了大量的監控鏡頭,有的甚至出動無人機,光明正大地拍攝。
人們不時會將更強烈的無有貪投射在政治問題中,時左時右,每隔一段時間就以各種名義鬥過不停,消停一會後又會再以另一些名義再鬥爭。
這種貪在痴的作用下,容易演化成對純粹地對現況的不滿和逃避,以致想離開現居地,如再演化成移民,這時貪就演化成嗔了。
無有貪的力量大,還是貪的力量大?
自戀越強的人,越容易有無有貪,而兒童大都是自然地自戀的,兒童成長時中常常會經歷一段甚麼都說:「不好」、「不要」的時候,他們從拒絕中體會快樂和興奮,家人越為難,他們越快樂,男女孩在發育期因為荷爾蒙大量分泌,身心常常興奮難安,也會有段反叛期,看甚麼都不順眼,但具體怎樣才可以順眼又不知道,只是不斷地找藉口去否定現況,他們喜歡辯駁,別人說黑,他們必說白以快己心,以獲取控制的假象,這種心態也是一種貪,本質上是黏著了現況的相反狀態,和嗔有所不同。
假如行車現況是左上右落,無有貪令人著了否定左上右落的相,他們對會「右上左落」的相產生強烈的貪著,認為這才是合理的,他們會列出各種理由去支持所著的相,他們在遊戲開始時不單止不能快速掌握規則,還不停質疑規則的合理性,以致他們往往不能了解遊戲,哲學家维特根斯坦有句名言——「我遵從規則從不選擇,我盲目地遵守規則。」總是反對人創造能力自然低下,當別人要求他們向左走避免沖撞,他們寧願花上十倍的時間反要求別人向右走,也不願意向左走,這樣的人自我提升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快會到達人生的高峰,從此一路下坡。
強烈的無有貪的人往往和人難以溝通,他們感知模式本質上都是反現況、不在當下的,他們關注的永遠是不存在的世界,不能了解別人,往往很難與人溝通和建立長久的關係,他們往往是孤獨的,身處貧窮的國家,卻不滿國家貧窮,時時以發達國家的標準來批評國家;作為下屬,不滿足於當下崗位,常常批評現況,卻又提不出任何建議;常常批評家人,卻其身不正;無有貪強的人喜歡辯駁頂咀,口出狂言,無視現實,尤其對家人更是言不擇言,這種人即使在某一專業表現特出,但待人處事常常拙劣可笑,喜歡在言語和表象上爭強好勝,不通人情,難以有效溝通,整體的學習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低下,沒有反省能力,和這種人溝通往往有牛頭不搭馬咀、沮喪和氣憤感覺,因為他們總是反著思想,凡事都要與別不同,但往往又不能夠提供建設性的答案。
無有貪總盯著沒有發生的事情來執取,結果很容易會變成嗔:
一只狐貍想過籬笆,但它腳滑了一下,差點跌下去。幸好它及時抓住了一枝薔薇,但也被薔薇刺紮到了。它很生氣,指責薔薇:“你太不仁義了,我向你求救,你卻紮破我的腳。”可它忘記薔薇本來就是有刺的,這才導致自己受傷流血。
怕死的狐狸對身體有強烈的貪,因而對逃生的工具有強烈無有貪,總是覺得現況不夠好,會害死自己,所以才會責備無意識的薔薇,他的怒火本質上源於對生命的貪愛。
一個熱愛運動的人,他受了傷而癱瘓,家人有充足的照顧和關懷,但他不接受當下的狀態,仍然對運動有無有貪的執取,現實又不斷否定他的貪愛,慢慢他會感到失去了動力,沒有了生命的目標,常常感到厭倦、無力、和孤獨,根據研究,這種人需要比較多的藥物來過日,這時他的無有貪已經演化了嗔,隨著嗔的深化,會進一步演化成惡作和追悔,變得生無可戀。
魏敏芝的「大膽」令她勇於接近新的挑戰,不執著於舊有的想法,靈動跳躍的她很快便放下了養豬的生涯計劃,勇於接受新的可能,這同樣是因為她沒有昏沉和睡眠才能成功;一個昏沉和睡眠很重的香港人去了外國生活,在新的環境中,常常會不由自主地生起一種想法:「香港都不是這樣的。」同一個人在香港時,又會想到:「美國都不是這樣的。」他們永遠活在不是當下,黏著不存在(無有貪),活在概念之中。這種貪是帶有昏沉和睡眠兩個不善心心所的,是一種無意識的、不自主、自發的和內在的黏著,主要而不是由外境刺激而成的,是先有了黏著,再以此為緣起基礎去經驗世間,一般人就是因為昏沉和睡眠而甘願以舊有的心態和經驗新的環境,即使移了民還是會關心原居地的新聞,昏沉和睡眠讓人沒有意願和力量去掙脫對舊有心態的黏著,障礙了人溶入新的環境和當下的處境,也會造成人不能進步,裹足不前,不能學習新的技能和知識。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按照佛教的思想,要成為人是需要功德的,不論我們的做為人的角色是甚麼,當我們當初踏進人間,都曾經有過初心都要努力地做好人,提升自我,但貪和無有貪令我們經常亡心失念,黏著固著,逃避初衷,久而久之由靈動跳脫變成死氣沉沉,結果很多人因為不滿意這個暫時的生命角色就自暴自棄,狀態低下,當下一個角色出現時,我們將以更低沉的狀態去扮演變更差的角色,以更快的速度亡心失念;相反,如果我們努力以善心演好當前的角色,我們將會以更佳的狀態來扮演下一個變得更好角色,無論角色好壞,善心都讓我們能保持善心,走向更好的存在。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