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不相應,父親只在物理層面存在,精神上是虛幻的,似有似無,生活上相互的虛耗卻更加真。 |
「找不到」為什麼又好像 「無處不在」?
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要瞭解,我們需要藉助三藏中的知識來探究心的本質。
一、物質的在
我們說:A 在B 中。
代表物質 A 在物質B 中。兩者都是佔有空間,有長、闊、高;佔有時間,過了一段時間就可能兩者都消失了,一般時候空間和時間的特徵都比較穩定,能保持一段時間。
有些物質就不好分析了,例如,我們點了一支爉燭, 「火」在哪裏?
錶面上火在燭芯上,實際上火並非一個實體,其物理性質無時不在變化之中,不存在一個穩定的空間和時間,我們眼中延續的燭光是一個視覺上的錯覺。
又例如,月亮高掛在天上。「天」 的物質特性也好像有點難分析啊。
但無論怎樣,如果兩者都是物質,我們覺知上是比較容易瞭解「A 在B 中」的,可以求證,可以否證。
非物質的現象呢?比如說 「心」呢?
物質的「在」和非物質的「在」是不是一樣的?
二、心不是物質,哪裏都不在
心是精神現象,不佔空間,所佔的時間極其短暫。
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是不同的,概念上存在的物質上不一定存在,例如,胸有成竹的人,心中有竹,這些竹不是物質,不存在任何地方,畫了竹後,竹變成了物質,才能存在於紙上。
對於畫家來說,胸中的竹的確是存在的,故而無竹也能成竹。
而胸中的竹,屬精神現象,明顯單單不存在於物質之中。當心不記起時,即使有物質也沒有沒有。
心的「在」和物質的「在」是不一樣的。
我們只能說:「心在」,或者「不在」,而不能說「在哪裏」: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其中,不在上,不在下,不在左,不在右,不在中間。
三、怎樣證明心是在的?笛卡爾來說說。
當你覺知一些訊號(例如節四的三個特點)時,就說明心在了。
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經是位懷疑論者,他懷疑一切的存在,一切都不具真實性,後來他發現,世間現象中只有一樣是不可能被懷疑其存在和真實性的,那就是:「我在懷疑。」
我唯一不能懷疑的是我在懷疑,而我在懷疑的同時,也證明瞭我是存在的。
後來他就提出:我思故我在。他的 「思」,其實由 「懷疑」而來。
用他的話來回答你:當你懷疑心的「方位」時候,就證明瞭心是存在的,因為除了心能懷疑,還有什麼能懷疑呢?
四、為何會感到心是無處不在的?
佛學中的心,基本特相是覺知,覺知的對象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各種精神現象,例如各種概念。
心的第二個特相是同一時刻只能有一次的心的生或滅,而且生滅速度極其快速,常人難以覺察。
第三個特相是只有「心」才能覺知「心」的在。物質方法所探測到精神作用只是精神作用影響下的物質現象而己,並非精神本身,尤如,看到影子不代表看到本體。
建基於以上三個特性,我們自然會感到心是無處不在的。為什麼呢?
當我們在觀察各種現象時,很少時候會完全地專註在同一現象,很時候心是不停改變著所注意的對象,有時會注意心的本身,也即是下一刻的心,注意著上一刻的心。
要留意的是,由於心的生滅極快,注意者和被注意的對象常常是混在一起的,很難被分開,於是,我們注意什麼,同時也注意了注意者,注意者於是混在了被注意的現象中。
你看到什麼,你都「在」其中。
於是便會有了「心是無處不在」的感覺。
你怎論「看」、「聞」、「嗅」、「嚐」、「觸」和「想」到什麼,心都在,由於心和所注意的混合,心經驗到的,你都在。
五、心的其他有趣分析
除了上述三點外,心還有其他有趣的特點,例如:下一刻的心注意著上一刻的心就會產生一種延續的感覺,這也是「自我」感的來源。
其次,虛構的、現實上不可能的現象也可以存在於精神世界的,例如:一個圓形的正方形,一個全能、無所不知的人,等等。
因概念世界的虛幻,有些概念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否證。
緣起的世界,無處不在壞滅之中,沒有現象是永恆的。
對於一些人來說,現實世界很令人失望,要找快樂和永恆的話要在另外的地方找。
在概念的世界中找:
因其虛幻,故而永恆。
很自然地,人們常常感到,心不單止無處不在,而且還可以是永恆的呢!
袁中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