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2日星期三

道不同,怎相謀? (辨析心所:中捨性)

 

異見者之間的拉扯:一個當下中箭,一個將來中箭


怎樣的工作方式和狀態才是對的?你怎樣知道自己的工作方式有沒有錯?


如果兩個人的工作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有沒有諒解、合作甚至溝通的可能?


甲乙兩人,甲充滿自信心,乙就很自卑。如果兩人身處同一處境,被同一上司,以同一說話責備,那麼甲和乙的反應,會不會有所不同?


乙很可能會感到很難受,平日他極可能已經經常自責,對其他人的評價過份緊張,現在被公開指責,更加難過,上司的話甚至可以觸發界限,乙不一定能夠客觀地去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所以,自我改進能力也會很低。


乙看到甲被責備,會不會對甲生起同情心?還是會幸災樂禍?


平日乙接受不到自己的不完美,經常自責,很可能當甲被責備時,也不會對甲生起同情心,認為他被責備是正確的。


內嗔強的人是很難生起悲梵住心的,因為他的心和情都是混亂和失控的。


如果,乙看到甲被讚賞,會不會對甲生起同喜心?還是會感到羨慕,甚至不以為然?


平日乙看不到自己其實也有很多的優點,那麼他很可能也不會欣賞其他人的優點。


內嗔強的人也是很難生起喜梵住心的,同樣因為他的心和情都是混亂和失控的。


一個不欣賞自己的人,對自己和別人也會充滿敵視,他不會讚同其他人的工作的方式,在內嗔的影響下,連自己的工作方式,也不太肯定是正確的。


正如《賣力vs.吃力》中阿曼和作者利嘉敏,屬於兩個世界的人,如果面對一件「工作」,阿曼顯得緊張,吃力,而假設作者就覺得同一件工作很輕鬆,但『阿曼老是擺出一副埋頭苦幹、忙到飛起、精神繃緊、眉頭深鎖、嚴陣以待、滿頭大汗之狀,以示自己相當「賣力」。』,她認為阿曼,『無論處理甚麼事都做到汗流滿面、開行turbo,那只顯示此人要不精神緊張,要不能力超低(或兩者兼之)』。


同一件簡單的工作,在阿曼眼中,就變成很多機會出錯,如果阿曼看到的出錯機會是假的,那麼阿曼有可能是有強迫症傾向的人,在她內心世界呈現的現象,是處處有機會出錯的機會,她的情緒中心是緊張不安的,在不能自控的興奮中,將困難放大,將出路堵上,同時也將時機縮短,神經自然繃得很緊,所以會『眉頭深鎖、嚴陣以待、滿頭大汗』。


在強烈的情緒和掉舉的推動下,阿曼會覺得,工作太多,太複雜,時間不足,大限將致。


她明顯處於狀態二中,為了平衡這種焦慮,她在工作以外,潛意識會建構很多假的問題出來,然後用很多的解決方法去解決問題,以維持精神狀態的刺激,否則就會慢慢變成更差的狀態三,又或者變成狀態一的智鼠。


例如,她會想像自己家中有鬼,然後請人驅鬼,又或者,自己的八字和家中風水有問題,要重新布置,又或者,自己的甚麼甚麼胍出了問題,要請氣功師通一通等等。


其實,對家中佈置不滿,又或者身體自然老化,都是很自然的,因為她在狀態二中,所以會放大和令問題變得很混亂。


在同樣的情緒下,阿曼對同事生起敵意和不滿是很正常的,她覺得同事不幫忙,不知道這件工作的難度是很高的,因為要她自己去承擔,是很辛苦的。


其實同事工作辛苦,有同情心的人反應,不會是歧視對方,如果作者的內心是偏執症的世界,就會將阿曼視為敵人,妖魔化阿曼的緊張和吃力。


她們兩人,阿曼和作者,是屬於兩個世界的人,在阿曼心中,作者是敵視的對象,她可能會覺得作者不夠小心,做事粗枝大葉,並擔心自己要為她各種後果;而在作者心中,阿曼也是敵視的對象,覺得她可能會奪去光輝,令老闆不再重視自己,兩人的情緒都被挑起了,變得激動,都會尋找方法去滿足這種刺激。


我們已經分析過,對外境的刺激,無論是貪的反應和嗔的反應,核心都是興奮,如果以不正確的方法和處理,就會陷入三種混亂的情況之一。


兩個身陷混亂狀態的人,又是兩個世界觀的人,是不可以真正對話、溝通和諒解的,當佛陀遇上這種情況,大部份時間都是保持沉默,在正作中,對阿曼兩人來說,保持距離,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而公事公辦,以事論事,對話間,甚至更重要的思想間,只注意具體的身口行為,而不帶個人的情緒,就是這種距離。


正如兩個交戰國,在中間設立中立區,可以容許對方在中立區做一些事,而不會立即採取反制措施一樣。


作者對阿曼印象:『一副埋頭苦幹、忙到飛起、精神繃緊、眉頭深鎖、嚴陣以待、滿頭大汗之狀,以示自己相當「賣力」』,可以如實縮短為:阿曼在工作,她準時交差,沒有大的過失,對於其他,作者根本不會留意,而阿曼也不會留意作者針對她。


這樣,阿曼不會進入作者的世界,而是停留在中間界:公事公辦。


於是,大家都將對方安置在中立區,只看最表面的行為,不理會對方的心理狀態。


公事公辦,私事不辦。


如果作者嘗試改變阿曼,對兩人來說,都會很辛苦,因為在兩人各自的世界裏,大家都是對方的敵人,大家都不應參與到各自的世界中,對話只會被自各的潛意識扭曲。


阿曼要脫離混亂狀態,也即是脫離機器人的狀態,首先要確認自己心和情是失控的,並且為自己帶來真實的苦,然後她要決意停止刺激情緒中心的方法,再找方法去超越這種狀態,而方法絕對不是去改變外境,她可以多多參考衍藏法師和母親之間的故事。


當心和情都平靜了,阿曼和作者,就可以各自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方式,也即是各自走的路,然後在中間公事公辦的地帶,和洽相處,甚至可以真正對話,成為朋友,也即是可以包容對方的路。


心理上的中立區,其實就是梵住心,既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避免扭曲其他人。


當我們的情緒穩定,以善心去思維,就會發現:


我們在同事身上看到優點,可以觀想成自己的某些好的素質,例如,同事認真提工作,我也很認真,這樣,我們隨喜的能力就會加強,就會接受到其他人的工作方式。


同理,我們在同事身上看到的缺點,其實也可以觀想成自己某些的不完美,例如,同事遲交功課,我也曾因事,有時會遲交,同事對工作吹毛求疵,我也曾一樣偏執過;同事被批評,我也曾因疏忽被批評過。


這樣,不同道的人,也能包容,更能隨喜,也能相謀。


背景閱讀:


賣力vs.吃力

 副刊版

2018/03/30


職場上,有些人老是擺出一副埋頭苦幹、忙到飛起、精神繃緊、眉頭深鎖、嚴陣以待、滿頭大汗之狀,以示自己相當「賣力」。其實,看在別人眼中,那只是「吃力」而非「賣力」。這類人大概以為埋頭苦幹look,是:一、唯一應有的工作態度;二、會受別人佩服;三、獲上司垂青;四、成功保證。這其實都是錯誤和自欺欺人的想法。


首先,單靠一味做牛做馬,是不會令自己在機構受重視的。其次,無論處理甚麼事都做到汗流滿面、開行turbo,那只顯示此人要不精神緊張,要不能力超低(或兩者兼之)。在一些對別人來說輕而易舉之事,若自己做到飯都唔食、工又唔放,那不是顯示自己為公司賣命,更不要以為上司或同事看見自己聚精會神、滿頭大汗地做着剪剪貼貼工夫便會萬分感動。如此吃力才能完成任務,別人或只以為,此人效率奇低,又或「原來這樣的工作已是他能應付的極限」。做事做到愁眉苦臉、吃力萬分,即代表駕馭不了事情,亦即向其他人顯示自己其實已「見底」。吃力而交到功課都算,更甚者,乃事事擺出埋頭苦幹姿態,功夫卻強差人意、錯漏百出或根本錯放重點。


吃力的人一味只顧do things right(每一件事都要做得對,而沒有考慮究竟哪件事才值得做)。聰明的職場人,工作時賣力而不吃力,因他們懂得do the right thing(只幹值得做的事),且能有效率、掌握重點地做,故所交功課都能「快」(效率快)、「中」(擊中目標)、「準」(確掌握重點)。「賣力」不失認真、投入、勤力,但毋須擺出一副吃力相示人。能帶着自信和微笑準時兼漂亮地完成工作事項,看在別人眼中,尤其是上司,即此人之辦事和抗逆能力俱可駕馭難題,擁「大將」之基本條件。


在職場上,是要人「服」而非要人「同情」。擺出一副「吃力」相的人,或想博人同情,但若吃力而又交不到貨的話,即浪費公司時間和資源,久而久之,只被視為冗員或負資產。

2023年7月11日星期二

笑罵由人真自在

 

別人的面色,面具而己


我們每天與人互動時,在心境的影響下,都要看不同的面色,有些是友善的,有些帶著敵意,有些是冷漠的。


想像一下,你是個盡職的保安,要求一個陌生訪客留下身份證資料時,她面色一黑,你在甚麼情況下,心可以不為所動,不介意看她的面色,在甚麼情況下,心會被牽動,自己的心會沉一沉,也會面色一黑呢?


如果你的情緒是穩定的,心情平靜的,思想是理性的,就會明白:


你的黑臉,是你的,與我何干?


我的心情,是我的,與你何干?


如果你是一個一致型的好人,身口意業都是善的,那麼你就會緊記一點,自己的意業是最重要的,不論別人給甚麼面色你看,最重要是保任自己的善心,那麼你就不會他人的面色影響。


甚麼人會很介意別人的面色?別人面色一黑,自己反應就會很大,忘了意業為先的道理?


我們提到的林昭生,屬於邊沿人格失調,情緒失控,很容易就身、口、意業分裂,這種人就會很介意別人的面色。


一個分裂型的好人,身口意三業不一致,以致即使有良機成就大善業,但善業的業果也大打折扣,典型的習慣性的分裂是身口業是善的,但意業是不善的。



你有位朋友因賭博而欠了很多債,有天向你訴苦他的生活如何悽慘,想問你借錢,你正在供樓,錢很緊,可以給他的不多,於是你直接拒絕了他。這時,你會有以下的反應嗎?


-你拒絕他的時候,會不會很難過,甚至幾乎開不了口?

-覺得自己很沒有義氣,人品很差。

-覺得自己不幫忙,你朋友反來遇上的一切困難,都是你的責任。

-覺得令朋友失望,自己很差,感覺很難受。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甚至拒絕不了他,寧願自己的錢再緊些,即使會對自己家人有影響,甚至自己去借錢,再借給他,你也會去幫他,那麼,你就有可能有了「好人綜合症」  (Good guy syndrome),或「取悅症」。


「好人」不但很重視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且非常介懷他人的認同,所以盡可能地讓每個人都滿意,很害怕別人的指責和隔絕,甚至犧牲自己的健康和快樂來取悅別人,完全不介意會讓別人利用,典型的好人,是為了幫人,自己甚至進食的時間都犧牲了。


如果你還記得我們提及過的老鼠實驗,就會明白這是典型的上癮行為,為了直接刺激基本情緒,跳過了認知,所以會做一些危害自己的事。


面對其他人的需索或無理要求,「好人」為了保持形象,會盡力不表現出憤怒,甚至連一點點的不滿意,也不敢表露,對自己最親的人,也不會表露,而會選擇逃避,所以,「好人」會避免批評別人,也會盡可能避免被別人批評,遇上有兩班人互相批評時,「好人」會馬上消失,心理學家把這叫作「衝突避免」。


讓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將他人的需求必須高於自己的需求,這是何等大的壓力,所以好人內心是非常焦慮的,他們也不懂得去處理人際間正常的抗拒和憤怒,他們會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逃避,或者壓抑,焦慮是嗔、惡作和掉舉的作用,


結果和我們之前的「智鼠」、「林昭生」情況一樣,情緒失控,而好人們失控的情況很特別,表面上一點都看不出來是失控,因為「好人」已經精於壓抑自己的感覺和感覺表達,所以,我們需要加以分析,才會明白。


正如無子富翁,他在作意供養辟支佛時,善意的確是生起過的,但很快就被更多的惡意取代,變成了追悔和惡作。


Apple的故事有有相似的情況:不同動機不善的人來利用她,她也可能曾生起同情心而幫助他們,但更主要的是不善心,心內是不喜歡對方的,但『無法做到決絕地分手』,這疑心所和痴心所在作用,不理會自己的能力,『會無條件幫助同事、朋友和親人,令所有人都樂意剝削她』,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害怕得失人』,這是慢心所、嗔心所和惡作心所的作用,想得到『嘉許』,也即是別人的認同,也是一種慢心所和貪心所的作用。嗔心所為她來帶畏懼,害怕應對憤怒及衝突,尤其被指責成『見死不救』時,會生起逃避和焦慮情緒,於是乎寧願自我虧待心態,也要取悅他人,並且將自己生命的控制權,交給別人,而且往往是那些居心不良的人,因為對自己有道德要求的人是不會容許自己去這般利用人的,所以,慢慢Apple身邊只會剩下一些樂於利用她的人。


慢心所在這個過程有很大的影響,慢心所令Apple擔心自己不被認同,被拒絕,被隔離,也是即慢心所的第二個情況。


一般情況下,正常人是很樂意被想利用自己的人遺忘的,但Apple在不善心的推動下,她所感到的焦慮,令她情願被利用,也不想被遺忘。


Apple的行為和林昭生的行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們本質上都在逃避那些難過的感覺,和相應的自貶概念,例如,林昭生就逃不過別人輕視的眼光,Apple就逃不過別人哀求、隔絕的眼光,林昭生透過自殘來逃避,Apple透過不情願地放棄自己利益來逃避,其實兩者都是自殘。


如果她們都可以去分析自己的心,就會明白,兩人的心理結構也差不多,都是邊沿人格失調。


Apple很可能會和很多取悅症人格的人一樣,很可能不會主動幫助他,而會正常和他交往,問題是她對大部份人是很好的,於是很自然地,不會引發她焦慮的人會感到被冷落。


在甚麼人面前,Apple不會有焦慮感?自然是令她安心的人,很可能是伴侶,或比較信任的人,或不需要取悅的人普通朋友。


取悅症人格的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會「冷落」了身邊真正關心他們的人,慢慢,和他們互動的最多的,往往是利用他們的人,真正尊重他們的人,會慢慢遠離,正如Apple,如果現任的男友令她有安全感,她就會將注意放在前任的男友身上。


這種業是很奇怪的業果,多思考無子富翁的個案,我們就會明白。


回到開始時的那個案例,如果你是一個一致型的善心人,在拒絕欠賭債朋友的哀求時,你的心態應該怎樣?


首先,應該學習平靜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你不會因為情感上的難過感覺,而放大了內疚感,其次,就是去除不理性的思想模式,也即是我們所說的界限,如實明白他的行為結果由他的業所推動,而不是由你所造成的,這時,你的心處於梵住心當中,於是,身和口業自然就會以業的回應來和他相處。


同時,你善守護自己的意業,不會被朋友的面色或言語影響到你。


如果APPLE明白這點,就會去除內心的焦慮,開發真正的善心,就會以真正的善意,和對身邊的人交往,更不會被他人的面色所影響。


笑罵由人,因為我們明白人人皆被自己的緣法影響,或笑或罵,絕大部人都是不由自己,連別人都不由自己,我們也不得不由得他們,正如保安對著面黑的女訪客,明白一個重要的道理:


你的面色,代表了你的狀態,不代表我的狀態。


這樣,就可以自在於他人的面色,我們必會緊記:保任善心,莫被外境牽動,特別是別人自己也掌控不到的面色。


背景閱讀:

《做好人的原則》


撰文 : 素黑        2017/02/08 


見了一個客人,假名為Apple,她太好人,好到不懂得對根本不適合彼此的戀人說不,罵她不還口,問她要錢她都給,向她胡鬧她說給他時間改善吧,總有變好的一天。


就是因為這種無知的包容,她不僅苦了自己,遏抑委屈,還因為多次想分手被拒而被迫和戀人繼續關係,心裏卻十分困擾難受。每次對方再找她,聽到留言都會心跳不安,不懂得應對,無法做到決絕地分手,就是懦弱。


她不僅「包容」對她不好的戀人,還會無條件幫助同事、朋友和親人,令所有人都樂意剝削她,喜歡和她「在一起」。


做好人,不介意幫人,不想計較那麼多,其實可以是因為害怕得失誰。做好人值得嘉許,假如你真的天性善良、單純有愛的話,隨心去行善就是,但必須懂分寸。


要知道一個行善的人能做好事,同樣也可以做壞事,前者是抱持原則去幫人,後者是只管個人感覺良好,不管後果。


做好人的原則是:幫人前,先確保幫了他後不會助長他的貪、懶、依賴和不負責任。假如的確會助長他變得不上進,恃着可以靠你幫他不用努力的話,你就是幫兇,縱容他的惰性和剝削心。你是這樣行善的話,你的善其實是惡,因為你令一個懶人變得更懶,壞人變得更壞。社會全都是這種沒原則的「好人」的話,只會迂腐。


你若覺得能幫就幫,不用太介意,卻不去問和看清楚事態,你只不過是個笨蛋,壞人是靠蠢人壯大自己的。而你為何會這樣?當心潛意識裏太想做聖人,放縱做好人的慾望。你到底是否真的好?是否太害怕寂寞,怕沒有朋友?是否常常希望被認同?若沒有正義和清晰的原則,濫發善行的人多半懷着聖徒情結,活在充滿遏抑的軀殼裏,不過是病。


2023年7月10日星期一

破水而行,還是被水牽引?

自制帶來超越


如果你駕駛著一架車,但不能夠控制引擊的加速或減速,只能控制方向和停車,你會享受駕駛嗎?當你想加速時,有時車偏偏會減速,有時就會加速,長期這樣,你會有甚麼感覺?如果整條街道上的車都這樣,你還放心駕駛嗎?


正如星期一早上上班,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你會選擇「興緻勃勃」,還是「死氣沉沉」呢?


當你回到家,你明明想說一些話,去令家人歡喜,為何有時偏偏會說出相反的話呢?


當你很累地回到家,你會很高興地開始打坐,還是開著電視發呆呢?


上課時,你真的想得到好成積,很努力地提起精神,但很快就昏昏欲睡,為甚麼呢?


生活的動力來自於情緒,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生活如行船,情緒如水,那麼不能控制情緒而行船,正如不懂水流而行舟。


假如你面對的一位同事或家人,對你的情緒影響是-1,即有少少負面,你會選擇以甚麼情緒面對他呢?如果是+1,即以輕鬆的態度回應,如果是0,即平淡的,如果是-1,就會有些不耐煩,如果是-5,可能會以很差的語氣去看他,和他相處。


如果你真的能夠完全自控,你還會選擇以負面的情緒面對他嗎?


你擁有的是高超自控能力,或完全失控的狀態,和林昭生同學一樣,還是介乎兩者之間呢?你是怎樣走到今天的這一步的?你的控制力是怎樣培養的?


上文提到,如果人的行為由基本情緒循環直接控制,再由物質去控制情緒循環,人很容易變成「智鼠」,基本上是情緒控制了人,而不是人去控制情緒,所以說,直接刺激基本情緒並不理想,無論是以手機,還是毒品都一樣,而且會有很多副作用。


有時家長帶小孩外出時,遇上一些事,會撒嬌扭計,或情緒暴躁,父母讓小孩吃一些高糖的食物,發現小孩子很快就會安靜下來,以為是個好方法,誰不知雖然高血糖會暫時帶來快樂的感覺,但這種直接刺激基本情緒循的方法很快會失效,因為當血糖回複平常時,孩子的脾氣會更差,長大後,對高糖食物的依賴也會加深,飯後無糖不歡,必須吃甜品才能感到滿足,這就是靠物質直接刺激的後遺症,也容易令人失去對基本情緒的控制。


那麼,剩下來我們可以選擇的,就是怎樣去調適好基本情緒,調得好不好的分別會很大,調得好,沒有特別事時,容易喜悅平靜,容易找到意義,無論以那種方式生活,在群體生活或自處時,都容易感到自在,有需要時,例如工作上要克服一個難題,也能感到源源不絕的動力,調得不好,即使物質生活很充裕,也會無精打彩,甚至容易失控,例如面對一個-1的人,反應是-10。


人的情緒會結合其他的大量的認知因素,如感覺、概念、記憶,甚至是潛意識等,雖然基本情緒中的刺激感是一樣的,但加上了其他的因素,就會形成不同的反應,如愉悅和恐懼,例如,坐過山車,有些人很喜歡這種刺激感,有些神經系統比較敏感的,就會恐懼。


文章提及人類可以獲得樂趣的方法,就是以六根的刺激來滿足、平靜這種興奮的感覺,理論上,人和其他動物差異之處就是可以透過認知作用,如感覺、概念、記憶來主導這個過程,一個小孩可能很喜歡玩,透過訓練自己的認知和情感能力,他會學習怎樣克服去調節去玩的興奮,而將能量轉移到學習,如果這個過程不成功,就會破壞他的學習興趣,一般人會以同樣是基本情緒的恐懼來刺激小孩子學習,例如,讀書不成,就….,同樣地,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會被破壞,失去了學習動機,也就是不能夠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


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學習很多的知識,很容易興,即使對很多小事都容易產生興趣,而且大部份時候只有三分鐘熱度,同樣,也容易感受傷害,大人的一句廢話,如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對小孩的影響會很大,原因就是基本情緒循環比較活躍。有個實驗看看這種調節能力,對小孩子成長的啟示:


『斯坦福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是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餅乾、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分析背後原因發現,單靠孩子的自制力並無法克服人們在社經地位上的先天弱勢,而家庭資源與教養環境才是影響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貧困家庭孩子,傾向追求立即滿足,比較無法在第一時間忍住不吃,畢竟,在他們的世界來說,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像是今天可以吃麵包,但不代表明天也會有,很多時候他們的爸媽都會承諾要帶更多好吃的東西回家,但實際上卻常因經濟上的困難而食言,因此,等待對這些孩子來說太過於冒險。


這些研究皆點出了一個事實,家庭環境是塑造孩子的關鍵,這對孩子在選擇與心態的養成上將帶來長足的影響。對家境清寒的孩子來說,唯有及時行樂,才算活著,畢竟明天的事,根本沒有誰可以承諾。』


基本情緒循環會刺激小孩子的貪欲,自制力的其中關鍵是調節興奮的能力,自制力比較強的小孩,他們懂得透同不同的方法去克服美食的誘惑,本質是就懂得怎樣去平靜或轉移興奮的能力,例如將注意力放在其他事物上,不看棉花糖,又例如,唱著歌來等媽媽回來,這些技巧都是家教的重要一部份,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遇上很多類似的事件,父母會慢慢教他們各種的方法去克服,所以這類的小朋友,即使遇上足以令他們「扭計」的事,例如父母答應為他們買玩具而失信,也可以很快調整自己的基本情緒,情感上比較堅強,不容易受傷。


我的一個朋友,他的女兒自小就喜歡閱讀,培養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家人飯後各自讀書,除了聽聽純音樂外,甚麼也不做,他的女兒,另外的玩樂方式,就是和我朋友駁咀,結果成功學習到,在討論的過程中如何平心靜氣去理論,如何平靜地去「裝語言陷阱」等,兩父女樂此不疲。


這類的例子說明他們懂得去調節自己的基本情緒,遇上「失意」時,如-10,懂得轉移思想的方法,例如,她的女兒被老師責罵,會想一大堆由去安慰自己,很快就忘記了老師的責罵,情緒變成了0,因而不會感到自卑。


家境清寒的孩子在家教上很有可能差得多,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不多,相處時,不但不會鼓吹自制,接觸的都是及時行樂的行為,如打麻雀,打機等,更差的是,清貧家庭小孩可能要做很多家務,缺乏照顧,有時稍為有些小孩子天性的行為,如不小心,貪玩,大意等,就會招來惡罵,甚至毒打,所以這些小孩如果被老師責罵,可能會還口,甚至動手。


於是,他們的基本情緒會更偏向失控,在被惡罵、忽視時,會越來興奮,再加上相關的概念,就變成了強烈的嗔心,思想慢慢會傾向負面,情緒也越來越激動,而為了平衡這些負面的情緒,就會透過一些行為,如實驗中的老鼠一樣,去滿足這些興奮的感覺,例如吸煙、飲酒、吸毒、打架,加入黑社會等,這些都是少數會「學壞」的小孩,而在林昭生同學的例子中,她就用自殘這種高度興奮的方法來平衡。


這種狀態就是失控的狀態,同樣一件事,例如-1,他們有時的反應是-10,有時是-5,有時是0,有時甚至是+5,自己也控制不了,也令人無所適從。


大部份學生是不會學壞的,但會透過手機等工具去滿足自己,在學習時,面對應有的失敗時,不懂得正確地調節自己的興奮,結果越學越大壓力,成積也越來越差,他們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以思想去抑制興奮,結果長期抑壓下,缺乏了興奮的感覺,對學業、人生、家庭也會越來越冷漠,失去興趣,生無可戀,這也是情緒失調的另一個極端。


我們小時候都用了很多時間去學行路,其實,認識和調控我們自己的基本情緒也是一樣很重要的能力,重要性絲毫不下於學行路,基本情緒調得好,又如學駕駛一定要學加速和減速一樣,平日會感到比較平靜的喜悅和放鬆,遇上順境時,不會太興奮而忘形,或過度享樂,影響身心,遇上逆境時,當我們激動了,如果能直接去除激動,等於坐上的負面列車停了,-5變成0,就會很平靜地去處理,也不會太興奮而將問題放大。基本情緒調得好,也會使我們更理性,看人事更全面,更客觀。


佛陀非常重視調控基本情緒的方法,大家都可能學過,你能指出是哪些方法嗎?


2023年7月9日星期日

佛口魔心苦了誰?(辨析心所:思心所)

 

多面人是佛心還是魔心?




我們繼續深入一些,看看意業有多重要,同時,也可以深思一下,為何心這麼難掌握?


佛教的教理是身、口、意業中,意業為重,而且重要性比起身和口業大得多,其中包括造業和業報,這和古代和現在的很多主流思想都有所不同。


我們從一些比較極端的情況中,可以看得清楚。


例如,一個身、口做善事的人,幫助人渡過難關,但如果他的心生起的前後,又是善,又是不善的,那麼這是善業的,還是不善業?


和這部經中,無子富翁在多生前,供養了多迦羅尸棄的辟支佛食物,這時他的心是善的,但他很快後悔供養,不停作意,應將食物改給奴僕。只是一點點的食物,為何他的心這麼難掌握?


為何他事實上只是出了1分力,但在心意上卻感覺出了100分的力,而因而後悔?


他的基本情緒很可能也是混亂的,對財物有很強的貪,即是興奮的感覺,同一種感覺也會引發嗔,害怕失去財物,所以才會容易有惡作,才會去殺人奪財,他的情況,正如一個對手機或毒品上癮的人,被奪去手機或毒品一樣。


財物之對他的情緒刺激,正如快感按扭之對於老鼠,自殘之對於林昭生,賭博對於賭徒,手機對兒童一樣,都是以外物刺激基本情緒的方法,是不善巧的。


他的這個業,身、口業是善的,意業中的善心,只生起很有限的次數,然後就是更多的意業上的不善業,兩者混合,變成很奇怪的業:雖然有財富,但會如奴僕一樣,不能享受,因為單單是擁有,已經足以滿足他情緒中心的刺激感覺,而這種類似上癮的情況,會令他忘記自己和家人的基本需求。


他的身、口業和意業不一致,有矛盾,會削弱善業,增強惡業。


這些情況現實生活中也有,據一位香港慈善家的後代所說,他雖然是鉅富,但家中日用頗為寒酸,財物都用來捐款,無論是家人和自己,在日用方面都頗有不足,日常生活中,孤寒財主不是罕見的。


又例如,你出了1分力去練習英語,但在界限的作用下,感覺上是出了10分的力,覺得很累,生起了抗拒感,很快就放棄了繼續練習,如果你的基本情緒和認知都是正常的,你會如實地感到只是出了1分力,就會有更多的動力去學習。


你也可以想想,是否可以享受當下自己所擁有的,還是在為用不著的財富奔波,不懂得善用自己的資源?是甚麼力量在牽引著你?


要注意的是,如果他的基本情緒是平靜的,出現這種混亂的情況機會就比較低。可惜事實上他的情緒是失控,會小事化大,經常抗拒善法。


供養辟支佛有大很的善業,於是他上升天界七回,由於天界沒有奴僕的惡業,他可以得享純綷的善業。


再回欲界七次時,仍然是富翁,不過就心會如奴僕一樣的心態一樣,不能享受。


他在那一生,為了奪財,又殺了兄弟獨子的生命,於是,在這欲界七次的生命中,也是無子的,一直不能享受所累積了財富,死後一無所有,只有餘業。


當他的善業完結了,殺生的業就會出現,令入地獄受苦。


無子富翁不知道,即使是善的身、口、意業,如果混合上時間更長的不善意業,混合起來,仍然是以惡業為主,而且會令之前的善業,變得可有可無,作用不大,他以為在心中想想,對其他人又沒有傷害,是沒有關係的。


我們可以反省一下,平日對人處事,很可能是口不出惡言,身不作惡事的,但如果任由意發出不善的心,不停生起敵意,加以批評,當中的不善業可能更大。


同理,當業報出現,例如,我們被人誤解而毒罵時,即使身、口業上是善的,業報是很小的,但在事後,任由自己去回想被罵的事,而起了嗔心,其實仍然在受惡報,並且在做新的惡業。


世間智慧,受了委屈,只要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就已經足夠。


其實,更重要的是心不動惡念,以善心回應,就能以最合適的方式相處。


只是惡念是由基本情緒再加上認知作用推動的,如果一個人,他的基本情緒經常都在興奮當中,又或者在抑壓當中,那麼他就不能控制自己的心,任由潛意識發動界限,正如那個林昭生、智鼠和無子富翁一樣。


又例如,和家人有些小誤會,大家都避免了罵戰,但卻在基礎情緒中的興奮感推動下,幾成了嗔心,任由自己對家人生起惡念,以為只要不出口就可以,雙方言語上客氣,寶際上各懷鬼胎,不地互相批評,其實也是延續了惡報,同時也不停製造新的惡業。


常識都知道和家人有誤解,一定要馬上溝通,互相諒解,不應口出惡言,但一般人不知道意業的重要,以為只是說說而己,對對方的影響應該不大,而不知道,人的意識大都不是自主的,任由自己的心任性而為,一時不小心,一句無心快語,例如林昭生父親對她說要放棄她,在內心風暴的增強下,可以輕易催毀一個人的情緒健康,而不自知,因為意業是內在的,不容易觀察得到。


掌控自己的情緒,進一步掌控自己的心,首要知道情緒的原理,和意業的重要性。


讀了這個故事,我們也許會明白龍樹林寺,為甚麼居士供養僧團時,必會唱頌經文。


防意如防城,我們應注意節制自己的六根,特別是意根,日常生活中,無論在想甚麼,都是在受業報,也會在造新的業。


無論怎樣,都不要用不善心來懲罰自己。


無論怎樣,都要訓練自己,以善心來獎賞自己,不要讓不善心拖延自己成就善法。


在善的意業下,當你行善出了100分的力,你感覺上只是出了1分的力,自然就會有繼續行善的動力。


所以,做一個好人,對自己好些,先有一顆好心。


如果你學了多年的佛,只學得佛口和佛的行為,但內心充滿魔念,那麼你是分裂的型的人,還是一致的人?


身口業一致是善的人,人會變得很有力量,重的惡業可以輕受,善業重受,生命軌跡穩定,造善業更有力量,更重要是還有超越的可能。


身口業分裂的人,佛口魔心,輕業重受,善業輕受,惡業重受,擾亂不安,時上時下,超脫無期。


所以,怎樣才可以做一個三業一致的好人?值得我們深思。

2023年7月8日星期六

輕業重受何其冤? (辨析心所:思心所、不善心心所)

 

貪令內心貧乏,無視自己所有


世上有種普通版的藥,很貴,要吃很多,才得稍為令病痛舒緩一下。


另外又有一種特效藥,很便宜,很有效,只是吃一點,病痛就會大大舒緩,甚至完全治康復。


在甚麼情況下,絕大部份的人,只會去買第一種藥,而完全不用不著特效藥?


我們造業可以透過身、口、意,哪一個層次的業是最重的?


同理,一個人要受業報,也可以透過身、口、意,哪一個層次的業報最令我們受苦?


佛陀教導我們:「思即是業。」


說明意業是最重的一環,甚至比其他的層次重要得多。


假設你在小時候被責罵,心心不憤,覺得自己被冤枉了,過了三、四天,還不停在想。後來你又間中不停被不同的人責罵,心結越紥越深,不幸變成了界限。


長大後,當惡報出現,被人再次無理責罵,這時的惡報(口業),本來是輕的,例如是-1,但如果引發了你的界限,你的反應就會很大變成-10,而且不停在心中返炒,變成100x-10,輕業就變成了重受,一隻烏蠅撞玻璃,就變成了一億隻烏蠅撞玻璃了。


假如你掌握了自己的心,只容許這項惡業在心中出現幾次,或者,你可以在一分鐘內,捨斷界限,停止相關的念頭生起,甚至好像佛陀遇上的惡罵婆羅門一般,沒有半點的反應,那麼,這項惡業就止於身的層次,對你的影響就少得多了。


輕業重受時,人掌握不了自己的情緒,更掌握不了自己的心。一個成長充滿痛苦的人,即使父母沒有責打,只需忽略和偶然的惡罵,就可以帶來嚴重的後果,可見失控的情緒有多大的影響。


忽視可以引發邊緣人格,包括有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想藉自殘等威脅他人,吸引家人注意,等家人注意了患者,他們又不滿意,繼續自殘,主因是情緒難以控制,憂鬱、焦慮,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等,在眾多的心所中,邊緣人格的疑心所,慢心所、嗔和痴特別活躍,以致經常會亂想自己被拋棄,非常固執等。



基本情緒處於失控狀態時,對於少量刺激都會放大來看,更達到狂躁的層次,感到失控,正如駕駛著一架車,但不能夠控制引擊的加速或減速,連方向控制和停車的能力都成疑問。


尤其是對著家人和朋友,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感覺是很糟糕的。


情緒失控將所有善法、惡法都同化成為惡法。


我們來看看林昭生的故事,她小時候,由於比較肥胖被嘲笑,加上失業的爸爸脾氣很壞,因小事而惡罵,經常威脅要拋棄她,令她對自己的感覺很差,這是嗔和疑的作用,令她分不出真假,以為真的要拋棄她,在疑的作用下,她不能介定自己的自我,不能形成健康的自我,但她又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父母的認同,這也是貪,其實本質上,這裏的貪和嗔都是基本情緒中興奮,貪和嗔不同之處在於認知,嗔排斥別人給她的定位(肥胖、無用、拋棄),貪是渴求一個新的定位,其中和貪相應的慢心所就是定位的結果,於是她總是貶低自己,貪和嗔雖然都是激動,但貪是悅受和捨受,嗔是憂受。想方面,貪的擴大自己,例如想擁有一些東西。嗔是保護自我,所以自己擴得更大。這方面是相似的。


在疑心所的作用下,『小六那年。好朋友一天到晚心情不好,有天她被激怒了就拿美工刀割腕』,在疑的作用下,她就認同了這個方法,她只是偶然接觸到割腕的同學,但在失控的情緒下,起了學習的心思,讀高二的有天,她感到被同學操縱,發現用自殘的方式,可以取回自主權,自此以從,就用上了自殘的方法,可是家人由於不明白她的處境,而不為所動,結果越割越失控。


在她小時候,在激動情緒的作用下,她會在事後不停地在不善心的基礎上回想,將貪和嗔都放大了,等於坐上了不停加速的列車,結果小事化大,直到某一天,這輛列車已經停不下來,所有輕業,都在加速後變成了重業,她究竟想要甚麼,連她自己也不清楚(疑心所),即使父母認同了她,其他人也尊重她,她總是在貶低自己(慢心所),正如戴安娜王妃,再也不扭轉自殘的行為,和狂暴的情緒了,因為她已經失控了。

 

自殘的人有強烈的內嗔,她的這種內嗔是怎樣形成的?簡單來說,小時候被多次的嘲笑和惡罵,累積了大量的嗔心,令基本情緒很興奮,當然是傾向負面的,在認知上和其他情感又得不到平衡,不能平靜,令基本情緒更加失控,只能以抑壓的方式去處理,長期這樣抑壓,就會變成抑鬱和躁鬱症,感覺會非常差,以致失去了認知上的自制,自殘,可以為她帶來情緒釋放,找回片刻控制的感覺,但這種直接刺激方式是最差的調控基本情緒的方式,情況只會越來越失控,為了得到對自己的情緒控制感覺,『她寧願被叫瘋子,而不是有精神疾病,就是這個原因。』


她開始時主要不是嗔恨自己,後來才發展成嗔恨,開始時是貪著得到父母的「喜歡」,但失敗了,於是以同樣的興奮作為基礎,慢慢轉成為嗔。


後來即使有人關注,例如她媽媽,但也得不到她想要的,所以問題不在有沒有人關注她,而是她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穩定了,才能看清楚實相,才能確定自己想要的。


要能掌控自己的心,尤其是情緒,然後為自己定立的方向才是有意義的。


邊緣人格的標準治療方式是讓她去做一些有滿足感的事,例如戴妃去做善事,慢慢將心平靜下來,她就會赫然發現,其實身邊的人,一直沒有離棄過她,只是她自己不知道而己,原來一直需要的,從來都在身邊,她的苦,算是白受了


與其努力去定位,找到自己,不如先平靜自己的情緒,更為有效。


再進一步,是透過更深層次的修行,去掌握自己的心,直至,證得不動心的層次,這時,業報就變得容易忍受了。


我們要經常反思,我們大半生操勞,營營役役,為自己準備了大量的物質和問題多多的人際關係,去應付在身和口方面的惡業,例如老、病苦等,我們又做了甚麼,去為自己準備、應付比身、口業重要得多的意業?


我們有沒有本未倒置?我們是否明白,失去掌控情緒和心能力,我們就只能買到普通版本的藥,而不能用到特效藥後果?


佛陀非常重視調控基本情緒的方法,他甚至教導我們去掌握自己心的方法,大家都可能學過,你能指出是哪些方法嗎?


背景閱讀:

 

【林昭生心內話】

 

至今,林昭生仍戒不掉自殘,但她慢慢學著尋找活下去的希望。她總認為,就算成了一個瘋子,也要努力想辦法活出自我的價值。

 

林昭生:瘋子也想有價值從小我胖,不記得有多胖了,只記得我腿超粗,討厭穿裙子,在學校不敢上廁所,憋一整天尿,總是在放學路上尿褲子。

 

回到家,失業的爸爸脾氣很壞,檯燈沒開也能連罵2小時。每次生氣,他就罵我:「我要把妳丟掉!」陰影伴隨著我長大,我偷偷存錢,把自認有價值的東西,收進一個很大的「離家出走包」隨身攜帶。

 

我第一次知道人可以去死,是小六那年。好朋友一天到晚心情不好,有天她被激怒了就拿美工刀割腕,幸好割不太深。上國中,我練習拿鐵尺在手臂割下30幾道紅色斑痕,突然意識到,我也可以主宰我自己。讀高二時,有女生跟我告白,卻動不動情緒勒索,麻煩死了,於是我叫她選一個數字,她說27,我就拿刀子在手臂劃了27刀,把她嚇跑。

 

不知何時起,我陷入憂鬱,老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剛開始,我會用手瘋狂打牆壁,打到瘀青、流血,或跑步跑到很喘倒下來。我甚至有了砍自己的衝動。第一次割開皮膚,看見鮮血、脂肪噴出來,紅紅黃黃的很噁心,而且超痛,但我必須要割。到目前,我的左手、雙腳、側腹、胸口到脖子全是刀傷,一層疊一層數也數不清,最高紀錄是一口氣縫了300多針。

 

起初,我想辦法遮傷口,被醫院通報後,確定自己會自殘,乾脆自暴自棄繼續割。媽媽不太哭的,只有外婆去世哭過一次,但當她被爸爸拉來急診室,走近我之後倒抽一口氣,便哭著跑掉。有一回在家,她發現我手腕上有半棵樹的刺青,溫柔地說:「妳要好好保護它,別讓它被砍倒。」我突然無言。媽媽很希望我能給她一個警訊:為何我會變這樣?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我明白她關心我,但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一旦憂鬱,就想割自己。

 

醫生診斷我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又有躁鬱症,我五度住進精神科病房。住院時,幾度感覺自己變不好了,該受罰,忍不住拿擠牙膏的扣環,去戳舊傷口,戳到鮮血直流,最後被關進保護室,四肢和腰牢牢被綁起來。

 

坦白說,我不喜歡「精神病患」一詞,寧願被叫瘋子,前者等同弱勢,後者至少有顛覆性。我沒接受心理諮商,服藥是貪方便,未必是最好的治療。我目前讀心理學研究所,支撐我活下去的希望是未來當諮商師,以自身經驗幫助更多人。課餘我去做NGO(非政府組織),還打算搞一個「流浪者計畫」瘋子版,一方面希望別人別把我們看作異常,另一方面是異常也無所謂。就算是瘋子,也可以活得有價值。

 

我們之前提過一個現象,很多心理諮商師或心理醫生本身小時候都有精神困擾,造成他們很強的動機去學習心理學。這個個案中的林昭生也一樣,大家看後,可以分析一下:

 

1.    林同學家庭算是不錯,但卻有自殘的習慣,是一個典型的邊緣人格,起因是甚麼?

2.    她為甚麼要偷錢?為甚麼寧願被叫瘋子?

3.    她的情緒本質是「嗔」,她的內嗔是怎樣養成的?

4.    她想透過嗔和自殘,去平衡哪些焦慮?得到那些好處? 

5.    她的家人,如媽媽並不明白「病因」,為甚麼會導致她的情況更差?

6.    參考上星期的文章中的老鼠實驗,然後用貪的角度來理解,她的自殘,所為何事?為甚麼會越來越利害?

7.    嗔和貪有甚麼相似的地方?兩者關係是甚麼?

 

第一題至第五題,可以參考梵住心十五之二筆記和講解。



2023年7月7日星期五

智鼠時代


上腦、入心


 

動物腦袋中基本情緒循環被激活了,就會有情緒,有助於強化某些本能,如進食、交配等,這時的情緒就是愉悅的,同樣,情緒也有助於避開某些危險,這時情緒就是恐懼,特別是強烈的情緒,對動物的影響很大。


無論的是愉悅或恐懼,都來自同一腺體的刺激,其實只要觀察一下,我們會發現愉悅和恐懼,即正面和負面的基本情緒,有本質上相似的地方,那就是興奮,它們的本質都是去放大刺激,增加刺激動物的基本行為,不過愉悅放大的是對外境的追求,如食物或配偶,目的是令自我更好,而恐懼放大的對危險的規避,是將自我放大的保護作用,如有遇上獵食者時,強烈的恐懼情緒會被激發,運動神經也會特別興,增加逃脫的機會,下次再遇上同樣的獵食者,印象會更深刻,所以基本情緒功能在動物的成長中非常重要,特別是恐懼的一方,可以提高生存機會。


遇上刺激,動物興奮了,通過合適的行為,無論是找到食物或逃避獵食者,成功了,就可以感到快樂和輕鬆,失敗了,或無所作為,就會繼續興奮,而感到難過,所以認知能力比較低的動物,透過基本情緒循環,也可以塑造本能的行為。


基本情緒中,尤其是強烈的情緒,會對身體運動神經要求很大,自然會抑制其他的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不過在日常生活中,遇上這些強烈情緒的機會不太多,偶然激發,對身體影響不大,如果不正常地持續激發,就會有不正常的興奮,次數和影響都會很多和很大,再加上基本情緒的影響又比較大,會壓抑其他的生理功能和感覺神經,這樣就會干擾了正常的生活,如進食等,所以刺激基本情緒功能的頻率太高的話,會令動物失常,正如實驗中的老鼠,另外,有嚴重鬱抑症的人,會失去自理能力,要長期臥床,如果是人類的基本情緒失調,很容易變成情緒病。


在實驗中,老鼠的基本情緒循環被破壞了,所以會不停地興奮,要不停地按掣,才能稍為止息一下興奮。


如果同一來源的基本情緒被持續激發不正常的程度,就是上癮的程度,外物刺激能夠平靜興奮的效果就會慢慢減弱,正如實驗中的老鼠,B-19和那位女士一樣,為了得到同樣的刺激,會自然地增加刺激的頻率,由於基本情緒壓抑了其他系統,會很容易令動物失去自主的能力,基本情緒循環失常,會自行產生興的感覺,不過是負面的那種,即非常難過的感覺,需要相應的外物,才能平靜這個基本情緒循環,這時,追求刺激的目的,由增加快感,改變成躲避難過的感覺。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夠很方便地直接刺激基本情緒循環,能夠滿足興奮,有沒有可能?如果有,是好事還是壞事?


文章中提到的人類滿足刺激的方法,都是一些要經常相當的努力和時間,才能滿次興奮的傳統方法,所以刺激之後帶來的滿足感可以相對長久些,但近幾年,有了一種相對可以直接刺激人基本情緒循環的工具,令很多人都具有了上癮病徵,這就是智能手機了。


一篇文章提到:『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10歲以下兒童在沉溺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時,他們的大腦會同吸毒成年人的大腦一樣產生相同的反應,也就是說,移動設備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子海洛因”。


“我發現,治療海洛因和冰毒成癮要比對電子遊戲或者社交媒體上癮來得簡單,”卡達拉斯醫生憂心忡忡地說,孩子們需要全面戒毒,遠離電腦、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最嚴重的情況下就連電視也不能接觸。


據卡達拉斯醫生介紹,對於“電子海洛因”上癮者,其高度亢奮的神經繫統通常需要4至6周的時間來“重置”。他建議,防止兒童科技上癮可以從生活中的小細節著手,比如用樂高積木代替手機遊戲、用讀書代替平板電腦、用運動代替看電視。』


手機的解象度越來越高,多媒體的功能也越來豐富,加上人們用手機來進行頻密的社交活動,都令人的基本情緒循環被過度刺激而失控,例如,如果你將手機調成黑白色,刺激感就會大幅下降,令你提不起興趣去手機,大家可以試試。


根據研究,『2016年巴西的智慧型手機用戶在線花費的時間最多,平均每天接近5個小時;其次是中國,每天約3小時,比起5年前翻了兩倍;第三是美國,平均每天在線時間2小時37分。排名第四至十位的依次為:義大利、西班牙、韓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其中,澳洲人平均每日花2.5小時在手機上,其中以56至65歲的女性最為沉迷,成為全球手機上癮最嚴重的人群之一,僅次於俄羅斯、英國與美國的用戶。』


要注意的是這是平均時間,有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可能在線時間高達六小時或以上,幾乎佔了工作、學習以外所有的時間。


『追蹤器開發公司Bugbean利用智能手機使用量追蹤器AntiSocial,兩年間向逾13萬名用戶就手機使用情況,進行專業統計數據分析後,發現全球部分智能手機用戶每日打開手機次數達216次,相當於12小時內每3分鐘就要查看一次手機。該公司發言人表示,大多手機用戶低估了自己使用手機的情況,數據也反映出強迫性查看手機和使用社交媒體的社會現象,認為情況令人擔憂。


其中澳洲人日均使用手機應用程式的次數也達到101次,18歲至25歲群體的數據更是達到日均118次,最嚴重一位用戶平均每日要打開手機341次,當中包括103次開啟Instagram軟件,89次打開Snapchat軟件。


將近8成的人,都擁有智慧型手機的英國,最近公布了一項關於手機成癮的報告,顯示平均每12分鐘,民眾就會低頭看一下手機,甚至有高達78%的英國人說,他們的生活不能沒有手機,只要沒連上網路就會感到悵然若失。


Hotels.com今天發布最新行動裝置旅遊調查,發現台灣人在旅途中使用手機每日平均3.6小時,高於全球平均值的2.7小時,僅次於泰國的4.1小時、韓國旅客的3.9小時。


這份調查指出,有25.3%的台灣人表示,手機在旅途中沒電的焦慮指數遠超過在陌生城市裡迷路、錢包遭竊、甚至是錯過班機,更有超過3成的國人大方承認,若旅行沒有帶上手機,則無法成就一趟完美旅程。』


在『12小時內每3分鐘就要查看一次手機』,和實驗中的老鼠,差不多每秒兩次還少得多,這是因為人類的活動和老鼠不同,要複雜得多,但上癮的徵狀都是一樣的,例如,『旅行沒有帶上手機,則無法成就一趟完美旅程』,『手機在旅途中沒電的焦慮指數遠超過在陌生城市裡迷路、錢包遭竊、甚至是錯過班機』,『高達78%的英國人說,他們的生活不能沒有手機,只要沒連上網路就會感到悵然若失』。


身處旅程中,按理說人會正直就有很大的滿足感,基本情緒可以調控的很好,但他們對手機上了癮,令基本情緒失調,即使面對很順意的外境,也不能生出滿足感。


大家都見過或經驗過一家人同檯吃飯,大家都很安靜,離不開手機一幕,情況和一家人一起吸毒差不多,這也是蘋果智能手機發明者喬布斯生前就規定自己三個年幼的孩子不准使用科技產品,比爾蓋茨也是等到自家孩子14歲時才允許孩子使用手機的原因,他們明知產品有危害,但卻不介意其他的小孩子去用,不知道會犯多重的業。


這個情況已經不止於青少年,在澳洲,『56至65歲的女性最為沉迷,成為全球手機上癮最嚴重的人群之一』,也即是快要退休或剛退休的人。


所以,文章中有位科學家,將人類稱為「智鼠」,事實上,現時有很多人,也都變成了智鼠,失去正常的情緒調節能力。


我有個朋友患有焦慮症,當她在即時通息軟件問了一個問題,不理對方是在線,過了十五分鐘不答,就會連續發幾個信息追問,正如文章中的B-19和那個女子,精神越多障礙的,基本情緒越容易失調,也越容易上癮。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智鼠」:每次要拿起手機前,觀察自己的基本情緒中是不是有一股微細的興奮感覺,然後,刻意不看手機,不打機,不上網,不檢查,看看自己會不會有很強的不安感,當你再刻意不去看後,會不會干擾到你的正常生活,如進食等。


另外,也可以觀察,當你有一樣高興的事,例如看到很美的風景,有沒有能力不拿起手機,只是看著,不拍照,不分享,如果這樣,自己會不會有很強的興奮感、不安感,非得要拿起手機分享,才能令這感覺消失?你可否直接作意,令這股興奮的感覺消失?


再者,當你在社交軟件貼上分享時,如某幅照片,你會不會念念不忘地要去查看別人的回應,如果你試試不去看一、兩天,自己會不會有很強的興奮感、不安感,非得要拿起手機分享、對話,才能令這感覺消失?你可否直接作意,令這股興奮的感覺消失?


當然,核心的問題不在手機,而在基本情緒的調控能力,如果你在使用手機沒有問題,那麼其他方面有沒有問題?例如進食方面的習慣,社交習慣等,我認識不少人,明明有嚴重的健康問題,但會堅持一邊吃藥,一邊吃不應該的東西,其中一位在外經常分享佛法的居士,皮膚有問題,寧願花數倍的醫藥代價,仍然堅持吃海鮮,而吃的時候,樣子可以用「上電」來形容,這也是一個手機以外的個案。


如果你發現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基本情緒循環,不能經常輕鬆、快樂,甚至經常被低沉、或激烈的情緒左右,自己也不能預測或控制自己的情緒,對不應生氣的小事念念不忘,憂心忡忡;對應該可以輕鬆面對的改變,一日必飲一杯港式奶茶,而不能改變,感到非常難過,或者,明白自己不應再想的思緒,例如怎樣可以令房間更清潔,不能自控地去追想,最後,甚至變成了智鼠,那麼就要開始學習一下怎樣重新自主了,這樣,你就可以輕鬆地快樂,甚至間中容許自己刺激一下,你不會被負面情緒影響,甚至不容許負面的情緒生起,正如很多聖者一樣。


背景閱讀:快意人生

 

人的生活經驗中,另一個主角是快感,或快意。有篇文章就是有關這個題目的,大家先看看,有興趣的話,可以思考一下以下的問題,我們兩星期後再研究:

 

思考問題:

1.    快感在成長中,有甚麼作用?

2.    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可以獲得快感?

3.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行為可以帶來強烈的快感,追求這些強烈的快感,對我們有益嗎?

4.    日常生活中,有些行為可以帶來輕微的快感,但如果不去做,就會帶來比較強烈的不舒服感覺,有那些行為是這樣的?為甚麼會這樣?

5.    直接刺激快感,為甚麼會令人、鼠上癮?

6.    靠獲得快感而增強正面行為,有甚麼不利的地方?

7.    快感和痛苦的感覺,都來自邊緣系統,尤其是杏仁體,兩者有甚麼相似和差異?

8.    快感、痛苦、思想、感受有甚麼關係?

 

原文是英文的,簡單總結如下,最後一段來自google翻譯,其實也不錯:

簡略版:

 

貪欲的生滅

 

五十年代,心理家Olds和Milner設計了一個實驗,將電極管直接插入老鼠的存在於腦深層的快感中心,老鼠只要按掣,就可以直接產生快感。快感迴路是自然界中最強力的刺激。結果,老鼠不停按這些掣,激發快感,最強的每小時可達七千次,差不多每秒兩次。

 

相比進食和飲水,饑餓中和饑渴中老鼠也不會進食和飲水,會跨過提供水和食物的按鈕,或者有異性存在的房間開關,而按摯直接獲得快感。

 

雌性的老鼠為了按快感摯,會不理會新生的小鼠,有些老鼠會在二十四小時內按四萬八千次,結果要強行除掉儀器,否則這些老鼠都不會進食,只會不停地按。

 

那麼萬物之靈的人類表現又如何?會不會和老鼠不一樣?

1972年,一個代號B-19的年輕同性戀男性,患上了憂鬱症,具有強迫型人格,接受了一個治療,九組不同的刺激電極,插入了他的腦部,其中一個是插入中間的隔膜區,即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指包含海馬體(Hippocampus)及杏仁體(Amygdala)在內,支援多種功能例如情緒、行為及長期記憶的大腦結構,其中杏仁體主要提供強烈的情緒。在三個月的治療中,九組的電極被平均刺激,三個月後,B-19可以自己按掣,結果他會按那一組的掣?

 

結果是他和老鼠一樣,不停地按可以提供快感刺激的掣,甚至出現狂喜症,醫生不得不強行拆下儀器。

 

利用這種儀器,實驗人員成功引發B-19對女性的興趣,後來他變成了雙性戀者,即使在沒有電極刺激下也一樣。

 

在另一相關的案例,一個有長期痛症的女病人的丘腦被插入電導管,按掣可以控制痛,結果是個案中的女病不停地按,甚至不理會個人衛生和家人,她後來不停加強刺激,直至指尖出現潰瘍。

 

許多年後,人類和小動物的實驗都揭示了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經驗,我們發現超越日常生活的 - 無論是非法的惡習還是社會認可的儀式和社會實踐,如運動,冥想、祈禱,甚至是慈善捐贈 - 激活了這種在大腦裡愉悅循環。購物,高潮,學習,高熱量食物,賭博,祈禱,跳舞,直到你摔倒,在互聯網上玩:它們都喚起神經信號,這些信號匯集在Olds和Milner大鼠以及患者B-19中激活的同一腦電路上。這種使用多巴胺的快樂電路也可以被一些精神活性物質所吸收,如可卡因,尼古丁,海洛因,大麻或酒精。實際上,進化使我們能夠從各種各樣的物質和經驗中獲得樂趣,從裂縫到大麻,從冥想到手淫,從波爾多到牛肉。




 

在20世紀30年代,心理學家BF Skinner設計了操作性調節室,或“Skinner盒”,其中動物的槓桿按壓觸發了強化刺激,例如食物或水的輸送,或懲罰刺激,例如痛苦的腳震動。放置在Skinner盒子中的老鼠將迅速學會按下槓桿以獲得食物獎勵並且避免按壓提供震動的槓桿。

 

在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詹姆斯•奧爾茲(James Olds)和彼得•米爾納(Peter Milner)修改了腔室,使得槓桿按壓可以通過深植入電極提供直接的腦刺激。結果可能是行為神經科學史上最具戲劇性的實驗:老鼠每小時按壓槓桿多達7,000次以刺激他們的大腦。這是一個快樂中心,一個獎勵迴路,其激活比任何自然刺激都強大得多。

“在這些會議期間,B-19激發了自己的觀點,無論是行為還是內省,他都經歷了幾乎壓倒性的興奮和興奮,儘管他進行了激烈的抗議活動,但仍然必須斷絕關係。”

 

一系列隨後的實驗表明,大鼠喜歡對食物(即使它們感到飢餓)和水(即使它們口渴時)的快樂迴路刺激。自我刺激的雄性大鼠會忽視女性的熱量並且會反复穿過足部衝擊的地板網格以到達槓桿。雌性老鼠會放棄他們的新生護理幼崽,不斷按下槓桿。一些大鼠每小時自我刺激24次,持續24小時,排除所有其他活動。他們不得不脫離設備,以防止自我飢餓導致的死亡。按下那個槓桿成了他們的整個世界。

 

進一步的工作是系統地改變電極尖端的位置,從而映射大腦的獎勵電路。這些實驗表明,刺激大腦的外(和上)表面,即新皮質,沒有產生任何獎勵 - 大鼠繼續按機會水平按壓槓桿。然而,在大腦的深處,不僅有一個單獨的離散位置作為獎勵。相反,一組相互連接的結構,都在大腦深處並沿著中線分佈,包括獎勵迴路。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人類用電極刺激他或她的內側前腦獎勵電路感覺如何?它會產生一種比食物,性或睡眠更好的瘋狂樂趣,甚至“Seinfeld”重播嗎?事實上我們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然而,壞消息是它部分來自一些非常不道德的實驗。

 

也許最令人震驚的例子是在1972年發表的題為“對同性戀男性開始異性戀行為的隔膜刺激”的論文中報導的。這個實驗背後的理由是因為隔膜區域的刺激引起了快感,如果它結合了通過異性戀意象,它可以“在固定的,明顯的同性戀男性中帶來異性戀行為”。

 

因此患者B-19,一名24歲男性同性戀者,患有抑鬱症和強迫症,他們被帶入手術室。將電極植入其腦深部的9個不同部位,並在手術後允許3個月通過以允許癒合。最初依次將刺激傳遞給所有九個電極。然而,只有植入隔膜的電極才能產生令人愉悅的感覺。當患者B-19最終被允許自由進入刺激器時,他很快就開始搗碎按鈕,就像一個8歲的玩Donkey Kong一樣。根據論文,

 

“在這些會議期間,B-19激發了自己的觀點,無論是行為還是內省,他都經歷了幾乎壓倒性的興奮和興奮,儘管他進行了激烈的抗議活動,但仍然必須斷絕關係。”

 

為了避免任何人認為只有男性 - 本來就有基本衝動的生物 - 誰會以這種方式作出反應,另一個記錄的案例,由另一個團體執行,涉及一名女性在她的丘腦接受電極植入,一個相鄰的深部腦結構,控制慢性疼痛。這種技術已被證明對某些嚴重疼痛不能通過藥物控制的患者有效。然而,在這名患者中,刺激擴散到附近的大腦結構,產生強烈的愉悅和性感:

 

因此,這些患者不要過於苛刻,就像Olds和Milner的老鼠一樣。如果有機會,他們會激發他們的快樂迴路而排除其他一切。

 

回到病人B-19:在他的大腦刺激開始之前,他被展示了一部“男性和女性之間性交和相關活動的15分鐘”雄鹿“電影。”毫不奇怪,他對這種材料性無動於衷,甚至對於被查看它有點生氣。然而,在快樂電路自我刺激之後,他欣然同意重新觀看這部電影,“...”並且在它的表演中被性喚起,勃起並自慰到高潮。“所有這一切都在明顯不合時宜的環境中實驗室。

 

因此,隨著患者開始表現出異性戀傾向,實驗者會做些什麼呢?他會和女人發生真正的性關係嗎?在仔細考慮了所有選項並且考慮到患者的幸福之後,調查人員的名字是Drs。 Moan和Heath做出了一個清醒的醫學和科學決定:在得到路易斯安那州總檢察長的批准後,他們雇了一個妓女來到杜蘭的實驗室並試圖引誘他。她成功了 - 他們進行了性交。描述他們長達2小時的性遭遇的冗長,過於描述的段落的結束語寫道:“然後,儘管電極線的環境和阻礙[可憐的B-19一直附著在腦電圖機上],成功射出[陰道內]。

 

“患者B-19實際上變成了異性戀嗎?從醫院出院後,他與已婚婦女發生了幾個月的性關係,這讓Drs非常高興。 Moan和Heath發現這一發展令人鼓舞。在此期間,他的同性戀活動減少了,但並沒有完全停止:他仍然喜歡與男人一起賺錢賺錢。沒有長期的後續信息。在他們的科學報告的討論部分寫作,Moan和Heath對這種治療的前景充滿熱情:“對於B-19病例的核心興趣是對新的和更具適應性的性行為的愉快刺激的有效性。”

 

雖然很明顯患者B-19發現大腦刺激非常令人愉快,但我並不相信他真的變成了異性戀,甚至是暫時的。還應該提醒的是,本報告只涉及一個人,而不是人口(有對照組)。

 

這項研究在許多不同的層面上都是令人厭惡的 - 試圖“糾正”某人性取向的嚴重傲慢,不合理的腦部手術的醫療風險,嚴重侵犯隱私和人格尊嚴。幸運的是,很快就放棄了用腦手術和快感電路刺激的同性戀轉換療法。

 

許多年後,人類和生物的實驗都揭示了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經驗,我們發現超越 - 無論是非法的惡習還是社會認可的儀式和社會實踐,如運動,冥想祈禱,甚至是慈善捐贈 - 激活了這種愉悅的循環在大腦裡。購物,性高潮,學習,高熱量食物,賭博,祈禱,跳舞,直到你摔倒,在互聯網上玩:它們都喚起神經信號,這些信號匯集在Olds和Milner大鼠以及患者B-19中激活的同一腦電路上。這種使用多巴胺的快樂電路也可以被一些精神活性物質所吸收,如可卡因,尼古丁,海洛因,大麻或酒精。實際上,進化使我們能夠從各種各樣的物質和經驗中獲得樂趣,從裂縫到大麻,從冥想到手淫,從波爾多到牛肉。

 

來源: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addicted-brains/201712/the-rise-and-fall-craving




2023年7月6日星期四

山易平 意難轉 (辨析心所:善尋、中捨性)

 

怎樣的心境才能完全接受自己?


有一個心理實驗是這樣的,有兩組人,一組看正面的圖,例如美女俊男花草樹木等,另一組看負面的圖,如戰爭圖片,然後兩組人一起看同一組的中性的圖片,結果兩組對同一組的圖片的感覺,有沒有分別?


正面組的會說中立的圖是正面的,而負面組的說中立的圖是負面的。


如果將這個實驗修正一下,兩組人看正面和負面的圖片次數增加,然後再看中性的圖片,會不會令正負分差更大?


一個「正常」的小朋友,每天花兩至三小時玩電子戰爭遊戲,再上網兩至三個小時,接觸的多是一些負面的事,回去學校,如果也是負面的多,那麼他對社會和家庭會有甚麼感覺?十多年後,又會怎樣看社會?一旦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觀感,要改變,容易嗎?


你的日常生活,看圖片,是正面的多,還是負面的多?


我們一旦開始想某件事,無論是意識發動的,還是潛意識發動的,當下的思緒,會影響將來思緒的方向,而當下的思緒也是由過去眾多的條件組成的。


要保持客觀,不受過去影響的太大的話,要耐心等待這些條件緣滅,然後當前念停下來了才可以。


那麼要前念停下了,容易嗎?


想像一下,你本想要坐一卡向東的列車,但車已經開動了,你才發現上錯了車,你會怎做?


你會自己按緊急掣煞停車嗎?


你會要跳車嗎?


當我們已經身處己開動的列車上,自己可能不太覺得在移動,但從地面看,速度是非常快的,已經暫時身不由己,同樣,我們的現在,是由過去緣起的,由過去一連串的作意和行動造成的,當下不可能說變就變,如果要變,必須要另外相反的一連串的作意和行動,然後耐心等待。


當下不是憑空出現的,由過去眾多的緣法緣起的,同時,當下的作為,必然會影響將來,只是緣法需要時間成熟。所以說:「此時此刻,盡包過去未來。」


又想像一下,你和朋友在外地乘火車出遊,你們的班次取消了,你們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到達目的地,你選了一種,你的朋友選了另一種,大家各持己見,開始有點火花,討論時言語間含沙射影,甚至尖酸刻薄,各不相讓,你想快點解決問題,你會怎樣做?


當界限作用,例如,和一個強迫型的人一起旅行,他覺得只可以用一種特定方式去目的地,其他的方法都不行,而你不理會他,堅持用另一種方式,這樣就會觸發你朋友的界限,於是他腦中不停批判你或他自己,焦慮不由自主地加強,再加上你不停否定他,繼續觸發你的界限,很快他再也控制不了自己,如登上了思緒列車,一旦發動了,只能跟隨列車而去,不停地反對你,嘗試左右你,如箭在弦,再也控制不了自己,對於他來說,山易平,意難轉。


當你和朋友在旅行途中爭執,你可能會為對方的頑固而感到憤怒,這時,可以觀想一下,雙方都好像各自身處不同的思緒列車上,然後再觀想一下,怎樣才可以解決問題。


分析一下,我們會明白難轉的原因,在於動力太強,如果在過去的多個時刻,我們不停地就某件事想了很多次,例如,要去試某名菜,一旦緣法成熟,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想,甚至要行動,不能說停就停,正如買了一張長途火車票,上了車後,很久之後才會有站可以停下來。相反,如果只是隨便想了想,就如買了一張短途票,很快就會有站停下來。


最後,想像一下,一位身處控制界限列車的人,要求你排隊時走前一步,你忽視了他,以正常方式排,因為你已經以這種方式排了很久了,你的忽視就會繼續觸發他,令他感到焦慮,不明白為何你會「亂排」,此時此刻,他是沒有能力去離自己的思緒列車的,相反,如果你以悲心體諒他,明白他的苦,隨順他,他對控制界限就會產生貪,等於買了新的長途票,令他的思緒列車力量更強,下次,這位喜歡控制人的人,就會繼續指點其他人了。


對你來說,這是練習停站,離開不善的班次,換上善的班次的好時機,你可以隨順他,也可以不隨順他,只是以善的心來回應,不會為固執而固執的堅持自己的方式,


在善心的狀態下,回心轉意是相對容易的。


一般人,尤其在界限作用下,是沒有能力去「離」的,正如身處到飛馳中的列車,人不能跳車一樣,人們總是不由自主的,在不同的不善思緒列車上高速前進,或轉來轉去,再加上痴的作用,當他們和其他人溝通時,很難明白自己和他人的狀態。


假設有個人每天都上網,看新聞和維持社交,然後又會玩手機上的遊戲,看看電影或電視劇,還有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由於現時的社會氣氛多是負面的,那麼,他不但身處多重不善的列車上,在不善心的影響下,思想和個性都會變得很僵化,也會為自己的將來購買更多的車票,不知不覺間,為自己經營一個充滿不幸的將來,同時,在這種「正常」的生活下,人會慢慢變得自動化,慚慚會失去自主的能力,變成感官刺激的奴隸,而不自知,還以為自己是主導的。


在佛陀時代,我們已經看到這些感官的奴隸,甚至在哲學的層面,去合理化自己的奴役狀態。 


透過訓練,平日安住於善心中,就會停止買不善心的車票,而過去的不善心車票,慢慢就會貶值,變成短途,甚至失效,這時,心的狀態是善的,「中捨性」心所產生作用,不會偏執,令心更有彈性,其他善心所也容易產生作用,令我們完全覺知當下的處境,一旦登上的不善思緒列車,馬上就可以停止,可以安住於梵住心和無量心中而不動搖,輕鬆自在。


意難轉,是因為己經身處不善心的思緒列車上,停一停,反思當下的狀態,不滿意當下的狀態,作意下車,離開不善的外境和人,這是新的尋,動力來自於慚和愧,合起來,就是「離」(善的尋、正思維)了,也可以令人更有彈性。


有足夠的「離」和「中捨性」,當我們就身處不善的境,可以容易控制自己,不去多想,甚至完全不去想,這就等於拒絕購買不善班次的車票了。

粗口的妙用 (辨析心所:善尋、善伺)

 


你認識的當中,有沒有一、兩位是「出口成章」的人,事無大小都必會加上助語詞的?


粗口有甚麼用?為甚麼人會講粗口? 


有位心理家設計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兩組人都將手放入冰水中,其中一組容許組員講粗口,另一組不准,結果哪一組的人可以忍受長一點時間,將手指繼續放在冰水中?


結果是可以講粗口的那一組時間長得多。


粗惡語是一種有效的平衡焦慮的方法,令痛苦變成比較容易忍受。


而佛陀就指出,粗惡語是不善法,應該捨斷,為甚麼呢?


說粗惡語時,人進入的是自動化的不善狀態,是潛意識在作主,自動攀緣粗惡語的概念,雖然能有效的平衡焦慮,但就種下緣起更多的焦慮和不安的基礎,更多的無慚、無愧和眾多不善的心理質素,令心更容易導向不善的層面和沉淪的素質。


佛陀說,人想得越多某些事,心的傾向就會更容易去尋那些事。


例如,自戀的人,習慣想低別人,從而抬高自己,慢慢,他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於是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會觸發界限,讓他進入自動化的狀態,不斷地去尋找目標,去貶低他人。


偏執的人,習慣將事情想成陰謀,國有國的陰謀,人有人的陰謀,從而為自己的遭遇,找到藉口,慢慢,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也會觸發他的界限,讓他進入自動化的狀態,不斷地去尋找目標,將別人視為害人精,自己為受害者。


迴避型的人,習慣敵視他人和事情,當界限觸發了,會不斷地去尋找令他敵視的目標。


強迫型的人,習慣建立自己的規律,忽視大眾和別人的規律,也會忽視環境因素,會不斷地去尋找建立規律的機會,並要人遵從自己。


這些不善的狀態下的尋,可以透過培養善的尋,來平衡,這時,需要有很強的慚和愧,將心導向行善和止惡。


所以,訓練自己在面對不善的外境下,仍然以善心回應,是很有益的。


目鍵連尊者在《中部十五經》中,提出十六點的每日省思,修習後,比丘能以那喜、悅而住,在善法上日夜上進:


『如果比丘省察時,知道:『我是不惡欲求者、不受惡欲求支配者。』學友們!因為那樣,比丘就能以那喜、悅而住,在善法上日夜隨學。 

『我是不讚賞自己、不輕蔑他人者。』

『我是不易憤怒、不被憤怒征服者。』

『我是不易憤怒、不因易怒而怨恨者。』

『我是不易憤怒、不因易怒而固執者。』

『我是不易憤怒、不說近乎氣話者。』

『我被呵責者指責時,不與呵責者對抗。』

『我被呵責者指責時,不貶抑呵責者。』

『我被呵責者指責時,不對呵責者頂嘴。』

『我被呵責者指責時,不以其它迴避,不向外談論,不顯露憤怒、瞋恚、不滿。』

『我被呵責者指責時,不引喻失義。』

『我是不易於攻擊者、不蔑視者。』

『我是不嫉妒者、不慳吝者。』

『我是不虛偽者、不欺詐者。』

『我是不剛愎者、不傲慢者。』

『我是不固執己見、不倔強、容易棄捨己見者。』

 

  學友們!如果比丘省察時,看見自己這全部惡不善法未被捨斷,學友們!因為那樣,比丘應該為這全部惡不善法的捨斷而精進。而,學友們!如果比丘省察時,看見自己這全部惡不善法已被捨斷,學友們!因為那樣,比丘就能以那喜、悅而住,在善法上日夜隨學。 』


例如,第七至第十一點的省思,一個迴避型人格的被指責,不論指責的人是正確,迴避型的人容易進入自動化的狀態,敵視指責者,而強迫症的人進入了狀態,可能反過來要求指責者改正。


訓練自己,被指責時,習慣不以不善心回應,就不要建立不善的尋,這需要很強的慚與愧,當然,為的是自己的長夜安穩和平靜喜樂,而不是為了指責者。


例如,一個強迫型的人,透過第二點的訓練,不會透過一些自己發明或現有的規律,如公德心,去輕蔑他人。


避開這些不善的尋,將心導向善的尋,例如梵住心和無量心,我們當下就可以「喜、悅而住,在善法上日夜隨學」,就會變成一個心量廣大,平靜自在的人,具足超越的能力。


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會以善心去回應不善心,但大部份的人,都會機械式地以牙還牙,所以需要重新訓練。


正如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以粗惡語來平衡焦慮,我們也可以用善法的狀態來好好過日子。


修習禪那所需要的離或善尋和伺的能力,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去培育。


面對指責者,當一個本來是迴避型的人不再生起敵意,一個本來是強迫型的人主動隨順他人,一個本來是自戀型的人不再需要去想低別人,這種「尋與伺」的自在感覺,其實也很爽,不比說粗惡語差。


面對焦慮,我們可以自動地攀緣,以粗口回應,爽一下,白白忍受這一次的苦,繼續面對之後無數次的苦,還是,透過培育善心,一了百了去超越苦?


無論是前者或後者,都必須經過常期的訓練才可以成功,都會有「爽」的感覺,都可以帶來一定的利益,分別只是後者可以不再受苦,不過就要從新學習。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