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6日星期三

鞋除人清爽(一) (辨析心所:見、想)

 

少見少想  童趣無窮


號稱「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在首航便撞上冰山,在兩個半小時左右後沉沒了,當時的船票分三等,價錢相差可達四十多倍,甲等艙船票最貴可賣到差不多九百英鎊,相當於今天約八萬英鎊,規則列明,甲等艙的可以優先上救生船,其次是乙等和三等艙的乘客,理論上,所有甲等和乙等的乘客都可以獲救,但後來統計出,甲等艙的獲救率是六成多,乙等是四成多,丙等只有二成半。為甚麼甲、乙等的乘客只有五成多人獲救?


簡單來說,就是這個「永不沉沒」的概念和固有見解,是想心所和見心所的作用,影響了船員和乘員的感官經驗,令他們感覺不到危險,所以很多乘客聽到巨響,反應是很平靜的,沒有絲毫危機意識,也不急於逃命,船員也一樣,不認為會有任何問題,當時有很個案是更小的船,即使在全速下撞上冰山,也能完成航程,當時在鐵達尼號附近的船隻,也認為沒有任何危險,基本上忽視了鐵達尼號的求救訊號,還有眾多其他導致意外的因素,每個各別的因素都不足以構成沉沒,但當時偏偏就聚合在一起。


大部份人的名色法是偏安的,後來的企業汲取了教訓,設立了專人去確立安全,如安全主任,以相反的名色法來觀察,嘗試找出可以出錯的地方。


名色法影響了我們怎樣去經驗外境,黃逸梵和我們之前分析過的莊老太、虎媽,都是典型的他動力型的人,心和情都處於失控的狀態,她們有哪些的名色法,令到她們經驗到的世界,是顛倒混亂的,從而為自己和家人帶來很多的悲劇?


黃逸梵出身豪門,有很深的童年陰影,她自小立志要做一個時代新女性,追求獨立自主的生活,可是卻被配婚給同樣出身自傳統的家庭,過著無所做為,平平淡淡日子,她很想體驗一下自主的生活,這段婚姻在她眼中和囚牢沒有太大分別,她不甘於只做「生仔機器」,生下張愛玲和兒子後,更覺得被束縛,於是找個籍口出走了。


黃逸梵志大才疏,雖然有獨立的志向,但沒有相應的才華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她其實並沒有目標,過著流浪的生活,有點無聊,過了幾年,又回流了,但家重新讓她有了囚牢的感覺,於是離婚後又出走了,後來又回來,和張愛玲她們過活,不久後,又出走,臨終前,想起張愛玲,但沒有氣力去見她一面就逝世了。


黃逸梵父親逝世後,遺產被分成了兩份,一份是不動產,由兒子繼承,一份是古董,由她繼承,她雖然追求的新時代女性的名色法,實際上卻沒有謀生的能力,一生人一直靠賣這批古董生活直至終老,對此她也感到很矛盾,一方面她的名色法令她不安份,逃避承擔大家族少奶奶的角色,逃避母親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一事無成,當她「飄」夠了,就回來生活,但在潛意識中,仍然抗拒承擔這些傳統的角色,一段時間後,又會忍不住飄走了。


她的「癮」,就是要「自由」、「獨立」、「獲得重視」,而方法,就是要出走,永遠在飄流當中,不能安坐在家中,在家中即等於被縛,而且非常抗拒傳統母親的角色,和張愛玲的互動似姐妹多於母女,她感到出走才代表有自由,這其實和莊老太的賭癮和虎媽的成就癮,和智鼠癮都差不多。


這種人,不可能平平穩穩地安坐在家中,一天不外出,就如上了毒癮的人一樣,坐立不安,她的行為都是輕飄飄的,雖然和智鼠一樣,有眾多的好處,但她不會踏實地照顧好自己和家人。


她的心是混亂的,經常住於解離狀態,忽略自己和身邊人的基本需要,例如忽略了自己作為母親的需求,和孩子需要母親,或者很時會有過度反應的狀態,情緒大起大落,例如,有時因小事喝罵張愛玲,但有時又和她玩得很快樂。


我們嘗試將她的這些玻璃鞋還原,來分析她的名色法的運作情況:


『但是張愛玲到來後的讀書生活費用,無疑影響了黃逸梵的生活質量,她天天把「都是為了你」掛在嘴邊:「這周沒去喝咖啡,都是為了你。」「這月沒添新衣服,都是為了你。」甚至她還會沖張愛玲咆哮,「你簡直就是一個害人精!」』


實際上,張愛玲的學費對黃逸梵的生活質量的影響只是心理上的,她雖然沒有收入,但花錢照樣如流水,顯示那批古董足以維生,但她想像自己是新時代女性,不想靠人,難免覺得很慚愧,所以她大支持張去學習,但潛意識中不停責怪自己,例如,當她說:「這周沒去喝咖啡,都是為了你。」她的潛意識在懲罰自己不去喝咖啡,或者不去買新的衣服,因為她不是新時代女性,沒有獨立能力。當她向張咆哮:「你簡直就是一個害人精!」在潛意識中,她是向自己咆哮,覺得自己很失敗。


在扭曲的名色法影響下,她看到張愛玲和弟弟制約了她,令她失去自由,正如莊文清令莊老太失去了友夫,但實際的情況是黃逸梵和莊老太都身處在失控的狀態,是她們的心和情令自己以不善的名色法去經驗世界。


另一個例子中,張愛玲被母親當着所有的賓客罵道:「你這是幹什麼?豬!」其實是黃逸梵的潛意識在責罵自己作為新時代女性,要為這些小事掛心,而且還安排得不好,又要靠人,表面上她罵的是張愛玲,實際上是自己在責怪自己無能,感到焦慮,才將憤怒轉移。


當張愛玲告訴她得了800元獎學金,她『轉頭就把女兒的獎金輸在牌桌上,不僅如此,還在牌桌上懷疑「獎金」的來源:是否是女兒和歷史老師私通獲得的「勞務費」』,這也是她的潛意識將自己代入了張愛玲,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贏得這些獎學金,一定是靠出賣身體而得的,在黃逸梵的生活中,這就是她自己的角色,她是被安排結婚的,是靠生育孩子來獲取報酬的,或者,她也曾有遇上過類似的事件,所以她的名色法,才會這樣「懷疑」張愛玲。


她珍惜自己作為女性的獨立自主,但她的情是混亂的,心是顛例的,她認為好好照顧家庭,只有傳統的女性才會這樣做,新時代女性是不會被家綁住的,所以,即使她同時也是珍惜張愛玲的,但在失控的情況下,不斷地傷害自己,同時也誤傷了子女。


簡單來說,黃逸梵的名色法,就是將自己視為獨立自主,有所成就的新女性,但同時他動力的心情模式,又令她的一切都是依靠其他人的行為,都是舊時代女性的,她的感官接觸看到了女性,如自己和張愛玲沒有能力時,安排得不好時,沒有收入時,或者有意外收入時,都會視為是舊時代的弱者,而會加以譴責,所以才會對女兒說出這樣重的話:「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症,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着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這些沒頭沒惱的話,反映了她極度失控的心和情,具足各種不善心心所。


她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對自己失望,並以這個名色法來看身邊的一切。


如果她有能轉換到自動力的模式,去除了這些名色法,看到的,又會是完全不同的一面,例如,養育下一代也可以是新女性的責任,張愛玲是她的女兒,她是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而不是被迫去承擔的,下一代的成就,自己也是有份的,女性被男性讚賞,不一定只和「性」有關係的,也可以是純粹地欣賞才華。


去除了導致煩惱的名色法,她就可以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正如玻璃鞋是沒有彈性的,一點也不舒服,穿上了除了好看,沒有一點價值,不如脫去,瀟灑地走,心清情爽。


如果她去除了這個極為無謂的名色法(新時代女性),換上善的名色法(慈母)可能會有相反的感官經驗:


「這周沒去喝咖啡,都是為了你,但看到你成績這樣好,媽媽非常自豪,比喝咖啡更提神。」「這月沒添新衣服,都是為了你,但媽媽寧願不買新衣,也要為你的學業著想,這樣才更高興。」等等。


實際上她是很自豪的,因為張愛玲代她完成了自幼的夢想,真正成為一個具重大影響力的新時代女性,不過,她混亂的心和情,已經令她迷失了,難以體會自己的喜悅。


後來張愛玲用錢來和她「絕交」,那一刻,她傷心欲絕,又再胡言亂語:「就算我不過是個待你好過的人,你也不必對我這樣,虎毒不食子曖。」她也自覺一切都已經不可以挽回,即使在臨終前,說話也是輕飄飄的,也不交待得清楚一些,不像一個快要死亡、正在掛念女兒的母親,以致張愛玲也錯過了最後解開心結的機會。


如果企業可以設立安全主任的位置來開啟偏危的名色法,來避免意外,我們也可以設立玻璃心偵察主任,一旦發現進入了機器人模式,或者情緒不由自主地低落、抑鬱、興奮,或者覺得遇上了毒舌,代表心和情失控了,我們可以立即開啟自動力的心和情模式,捨斷不善的名色法(脫鞋),重新以善的名色法來經驗世界。


這種自動力的『自足狀態,獨立於外境,有很強的平衡能力,在精神上不需要依靠外境,只需要很有限的物資,就可以開啟足夠的情緒動能,欲喜則喜,要樂得樂,想輕安馬上輕安,平日已經安住於滿足,心已經能夠獨立於外境運作,這樣,當我們修行時,禪修打坐時,學習佛法時,行善積德的,絕不會出現有心無力的情況,或沒有法喜的情況。』


我們曾分析過,他動力的心情模式有眾多的好處,絕大部份人也依之生活,但相比其壞處,好處是不值得的,下一節我們看看張愛玲的他動力名色法是怎樣建立的,怎樣幫助她成為大作家的,後來她又怎樣改變成為自動力名色法的。


2023年7月25日星期二

鞋除人清爽文章故事

 

小女孩為甚能控制這匹馬?
如果失控了是不是因為她弱小?
誰應負責?



一:張愛玲的蛻變


記者李滿


張愛玲寧願墮胎也不肯生下孩子的背後原因里,藏着她這一童年創傷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反過來同樣成立: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在回歸一次後與張愛玲父親離婚了,這也讓她有了被拋棄的感覺。但張愛玲似乎未曾考慮過,母親跟着一個坐吃山空、成天吸鴉片的父親絕對萬般痛苦。


父母離婚時,母親對她說過的那段話一直讓小小的她心裏「恨恨的」,母親說:


「你想清楚,跟着父親錢是有的,跟着我卻要過苦日子。」


張愛玲對這句話的解讀是:母親是不要自己,勸自己不要跟着她。


母親離去後,與吸鴉片父親生活的張愛玲一直過得不好。有一次,被父親毒打後,她被關進黑屋子,她在裏頭快病死時,才被人救出。


此後的張愛玲與姑姑過過,也投靠過回國的母親黃逸梵。在描述投靠母親的這段過往時,張愛玲筆墨中的她和母親:一個是低聲下氣,一個是如施捨般收留。


總之,在張愛玲眼裏,母親黃逸梵對她,絲毫愛也沒有。


實際上,黃逸梵雖並不是一個賢妻良母,但她心裏對張愛玲絕是有愛的,只是,她從來沒有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


她曾經負擔過張愛玲的學費,但在這期間,她給張愛玲留下的印象是:愛打麻將、經常罵她「生下來就是害人」。


每次,張愛玲問黃逸梵要錢時,總是要看她臉色。在平常的生活里,黃逸梵掛在嘴邊的話通常都是「好久沒打牌了,都是因為你」,「好久沒買新衣服了,都是因為你」。


這些話聽起來雖刺兒,但卻是很多為子女付出的父母喜歡掛在嘴邊的話。多數時候,子女雖反感卻也不會太當回事。但天才少女張愛玲卻不是普通子女,敏感脆弱的張愛玲把這些話深深刻進了腦海里,她也暗暗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


她甚至夢想有朝一日自己掙錢了,把用過的母親的錢一併還給她,這樣就可以「兩不相欠」。對,這樣還可以狠狠地報復母親一頓,讓她嘗嘗自己這些年嘗過的滋味。


張愛玲做到了,說到做到,從來是她的個性。


多年後,母親再次從國外回來時,張愛玲已經成名,她攢了很久的錢,認為終於夠償還母親為她花過的所有錢了。


張愛玲陪着笑把錢遞過去,感謝母親為她花了那麼多錢,末了還說「花你那麼多錢,我一直心裏過意不去。」


這一招果然狠辣絕,黃逸梵收到錢後,完全怔住了,良久,她落下淚來說:


「就算我不過是個待你好過的人,你也不必對我這樣,『虎毒不食子』曖。」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張愛玲報復母親的效果達到了,她這個舉動對母親的傷害和震盪,絕不亞於當初她的感受。


對於任何父母來說,當曾耗費心力、金錢培養的女兒出頭後笑着對自己說:「謝謝你給我花那麼多錢,都還你,花你的錢我過意不去呢!」時,任何人都會心如刀絞吧。


世間的最大涼薄,應該也不過於此吧。


張愛玲笑着說出的那番話聽起來是感激,實際卻頗有斷絕母女關係的意思。好容易盼到女兒出人頭地,卻落到這般結局,任誰也會心透涼吧。


這之後不久,黃逸梵再次出國。這一去,竟成了她和張愛玲的永別。


張愛玲對母親不客氣,自然對母親身邊的親人也是不客氣的。黃逸梵有個雙胞胎兄弟,他算是她在這世界唯一的親人了。可張愛玲卻在文章中寫過一篇自爆家醜的文章,文中張愛玲將這位舅舅得罪得一塌糊塗。


張愛玲的姑姑提醒她:「你二嬸(母親)回來要生氣的。」


張愛玲卻告訴姑姑:


「二嬸(母親)怎麼想,我現在完全不管了。」


1957年,黃逸梵在英國倫敦,她感覺自己快要客死他鄉,於是寫信給張愛玲:


「我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見你一面。」


此時,張愛玲與賴雅剛結婚不久。收到信後,張愛玲的第一反應竟然是:母親生病沒錢醫治,找她要錢。於是,張愛玲慌忙寄了一張一百美金的支票給她,卻並未想辦法去英國見母親最後一面。


直到此時,張愛玲始終都不覺得在母親眼裏:見自己比錢更重要。她認為,母親此時來信實際是要錢,而不是真的要見她。


一個月後,黃逸梵去世,她臨終的遺願終究落了空。不久,她的遺產寄到了張愛玲在美國的住處——滿滿當當全是值錢的古董。


也正是在母親去世後,張愛玲才恍然開始覺察到自己似乎做錯了什麼。她生了一場病,病好後她對母親的態度也有了改觀,此前她一直覺得是母親對不起她,而現在,她覺得是自己對不起母親。


也正因此,她才在《小團圓》里說:怕生孩子,怕孩子為了替母親報仇而對她壞。


一個人說出的任何話,從來不會沒來由,即便是一句看起來玩笑的話。張愛玲的這句話里,藏着的,不僅是她和母親真實的親子關係,也藏着她的童年陰影。


正是這陰影,讓她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生命時,選擇了逃避:她不敢要親情。她的不敢要,實際是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極度害怕失去。而避免失去的最好方法從來是:不去擁有!對,既然沒有擁有過,談何的「失去」呢。



故事二:最傷張愛玲的是母親黃逸梵,因為沒有飽滿的母愛,所以抗拒做母親


2017-12-24 由 憶斑斕 發表于歷史


張愛玲曾喟嘆:「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於她而言,這裏面的感情肯定包括她欲求不得的親情,而這親情則重點是指她與母親黃逸梵的母女情。在這個世上,有一種愛叫做不可替代,親情的缺失在張愛玲心裏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影響甚巨,因此,她的文風滿眼望去,儘是蒼涼的底色。


張愛玲和黃逸梵


黃逸梵原名黃素瓊,素白美玉,名副其實。其祖上有功,門庭顯赫,祖父黃翼升是李鴻章的副手,但她是姨太太生的遺腹子,加之父母早逝,因此她雖然生在豪門,但生活並非錦衣玉食,受過白眼,纏過小腳,也因為童年的不幸福,讓她對親情很淡漠。


黃逸梵


22歲時,黃逸梵和張志沂結婚,在當時是人人稱羨的「金童玉女」,婚後生下張愛玲、張子靜一女一兒,看起來幸福美滿。但多少人只看到了「金玉其外」,卻少有人看到「敗絮其中」。黃逸梵是新潮女性,渴望能與一個志同道合、民主新潮的伴侶,共同營建完全不同於祖輩的新世界,張志沂卻是舊式遺少,吸食鴉片、嫖妓、娶姨太太,於是婚後兩個人總是爭吵不斷,且日益升級。婚姻的不如意,使得黃逸梵時時刻刻地都在盼望着能有機會尋找着自己夢想和憧憬的自由天地,終於在她31歲那年,張志沂的妹妹張茂淵要出國留學了,黃逸梵以小姑子需要監護人為由,拋下四歲的張愛玲和三歲的兒子張子靜,偕同出洋。從這一天起,黃逸梵逐漸地失去自己的家、失去了自己的兒女,而且這個空白一生都沒有得到填補。


幼年張愛玲


在張愛玲最需要母親陪伴的時候,黃逸梵不在,如果黃逸梵一直都不在,估計張愛玲對母親的態度,也會如對父親一般漠然。可是,就在張愛玲8歲時,她回來了,還給張愛玲帶來一段短暫的快樂時光。隨後,他們一家搬到一所新的花園洋房裏,家裏有狗,有花,有童話書,家裏一切都是新的,張愛玲《私語》里這樣記錄:「我寫信給天津的一個玩伴,描寫我們的新屋,寫了三張信紙,還畫了圖樣。沒得到回信——那樣的粗俗的誇耀,任是誰也要討厭罷?」剛獲得久違幸福的張愛玲實在太享受這種有媽媽在、一家其樂融融的、溫暖而親近的感覺了。


張愛玲一開始對她的母親是充滿了愛和崇敬的。黃逸梵特別愛看書,尤其喜歡上廁所時看書,某天黃逸梵讀到老舍的《二馬》時,忍不住坐在抽水馬桶上,一面笑,一面讀出來。廁所門外的女兒,也禁不住咳咳咳地笑了起來。張愛玲是一個偏執又專一的人,多年以後,看過老舍的其他作品,也承認老舍的《離婚》、《火車》都寫得比《二馬》好,但她偏偏就最喜歡老舍的《二馬》。很明顯,她喜歡的不是老舍的《二馬》,而是因為媽媽讀過《二馬》。


可是好景不長,張愛玲父母離婚,母親又漂洋過海出國了,留張愛玲姐弟跟父親生活,離婚後的張志沂很快再娶,並將對妻子的怨氣撒在了一雙兒女身上。繼母對他們也不好,弟弟張子靜常常挨打,張愛玲呢,總是穿後媽穿過的舊衣裳。在這種陰沉冷酷環境中長大,張愛玲的內心也因此發生着畸形的變化,她對這個世界充滿恐懼與懷疑。「人是最靠不住的」,是她從青春磨難中總結出來的人生信條。


張愛玲16歲那年,黃逸梵再次從國外回來,張愛玲不免多去了幾次,令繼母不滿。爭執中,父親將她囚禁,過了大半年, 張愛玲不堪父親和繼母的虐待,帶着瘧疾逃跑出來去找母親,她希望在母親這裏得到安慰和柔情,但她很快失望了。黃逸梵冷冷的給了她兩個選擇:一是拿着一小筆錢去讀書,二是嫁人。張愛玲選了第一條路。


黃逸梵對張愛玲不可謂不好,她以每時5美元的報酬替女兒聘家教,還教張愛玲練習走路的姿勢,看人的眼色,照鏡子研究面部神態,告訴她如果沒有幽默天才,千萬別說笑話。黃逸梵希望將她培養成典型的西式淑女,會彈琴,會應酬,會打扮,可是張愛玲實在不是這塊料,她在生活中「愚魯」得一塌糊塗: 「我發現我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在一間房裏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哪兒我還茫然......」她始終沒有成為母親心目中「清麗的少女」。


隨着黃素瓊發現張愛玲越來越讓自己失望,對張愛玲說的話也越來越難聽。《天才夢》裏面寫母親是這樣說的:「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症,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着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其實這還算好聽的,《小團圓》裏面寫有一次母親請客,飯菜擺好了卻發現缺一把椅子,張愛玲費了好大力氣拖過來一張沙發椅,母親當着所有的賓客罵道:「你這是幹什麼?豬!」張愛玲生病,嘔吐,黃素瓊說「反正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這樣只能讓你自生自滅。」字字誅心,恨鐵不成鋼,轉為刻薄之語。再沒有什麼怨毒的話,能比母親的否定更讓敏感的張愛玲愈發自慚形穢。


張愛玲曾經坦言:「問母親要錢,起初是親切有味的事,因為我一直是用一種羅曼蒂克的愛來愛着我母親的。」但是張愛玲到來後的讀書生活費用,無疑影響了黃逸梵的生活質量,她天天把「都是為了你」掛在嘴邊:「這周沒去喝咖啡,都是為了你。」「這月沒添新衣服,都是為了你。」甚至她還會沖張愛玲咆哮,「你簡直就是一個害人精!」這些話,讓張愛玲難過而愧疚,「看得出母親是為我犧牲了許多,而且一直在懷疑着我是否值得這些犧牲。」「母親的家,不復是柔和的了。」「母親的錢無論如何我是要還的。」


張愛玲在香港讀書時在學校過得相當艱難,但她學習成績卻是出奇地好,一位歷史老師知道她的境遇後,自掏腰包送給她800元獎學金。張愛玲高興壞了,跑去與母親分享。結果,媽媽轉頭就把女兒的獎金輸在牌桌上,不僅如此,還在牌桌上懷疑「獎金」的來源:是否是女兒和歷史老師私通獲得的「勞務費」?母親一面催促她親自前往老師住處道謝,另一面當女兒洗澡時闖入浴室,檢查她是不是處女。《易經》中,楊露(張愛玲的母親)說:「我知道你爸爸傷了你的心,可是你知道我不一樣。從你小時候,我就跟你講道理。」而琵琶(張愛玲)只是大喊:不!她那時獨白是:爸爸沒傷過我的心,我從來沒有愛過他。可你不一樣。你比他還過分。比起不給錢,不被信任,才是張愛玲的致命點。張愛玲自此,一顆心結了冰。


胡蘭成曾說張愛玲恐嬰:「愛玲好像小孩,所以她不喜小孩,小狗小貓都不近,連對小天使她亦沒有好感。」再後來,張愛玲跟賴雅其實是奉子成婚,那一年張愛玲36歲,賴雅65歲。那一年,也是黃逸梵逝世前一年。照說奉子成婚的套路,是為了孩子趕緊結婚。可是他們兩人卻是商量好,一致認為,婚是要結的,孩子是要打掉的。《小團圓》中映射過這一幕:「生個小盛也好。」起初汝狄(賴雅)說,也有點遲疑。九莉(張愛玲)笑道:「我不要。在最好的情形下也不想要——又有錢,又有可靠的人帶。」後來她解釋說自己並不想要孩子,因為她覺得「如果有小孩,一定會對她壞,替她母親報仇。」張愛玲《傾城之戀》中有個經典句子:「如果你認識過去的我,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因為沒有得到過豐盈飽滿的母愛,所以她拒絕成為一位母親。


這段母女關係中,一開始是張愛玲小心翼翼地討好着母親,後來就變成了她主動和母親劃清界限了,既然得不到理想中的母愛,那她索性一點不要。後來張愛玲與母親之間,就只剩下冷冰冰的「欠債與還錢」的關係,她賣文攢錢,心心念念第一要務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把母親在她身上花的錢,全部還清,從此兩不相欠。還錢時,張愛玲陪着笑遞過去——感謝母親為她花了這麼多錢,「我一直心裏過意不去。」黃逸梵卻忍不住哭了:「就算我不過是個待你好過的人,你也不必對我這樣,虎毒不食子曖。」 有什麼比得上女兒把你所有的心血用冷冰冰的錢來計量更殘酷的呢? 母親送給她的一對翡翠耳環,她拿去賣掉;母親臨終前想見她一面,她都不肯去。


相傳得知母親去世消息後,張愛玲獨自面壁而哭,大病一場。直到兩個月後,她才有勇氣整理母親的遺物。母親為她留下一筆遺產。這讓她到美國後得以立足。很多年以後,張愛玲也老了,鄰居發現張愛玲常常面壁而坐,不知道在說些什麼。起初大家以為她在念佛,可是細聽,又不是。有人禁不住問:「您需要幫助嗎?」張愛玲回過頭來,有些自嘲地說:「對不起!慢待您了,真有點不好意思!請您理解,我在與我的媽媽說話呢。來日,我一定會去找她賠罪的,請她為我留一條門縫!」行至水窮處,她終於明白,母親還是愛她的,儘管它不妥帖,不純粹,不完美,亦如這世間,每一種千瘡百孔的愛。所以,在她的《愛恨錄》中,她還是將母親最終歸入自己愛的人。


《半生緣》


張愛玲曾和好朋友炎櫻一起合過影,和姑姑一起合過影,甚至和明星李香蘭也合過影,然而終其一生,卻找不到一張她和母親的合影,張愛玲在《半生緣》里借曼禎之口說:「世鈞,我們再也回不去了。」世間的回不去,最遺憾的不是男女的錯過,而是親情的錯過,只此一家,再無分店,並且過期不候。直到我懂得了你,原諒了你,媽媽,你還願意為我留一條門縫嗎?



故事三:張愛玲和賴雅


從各個方面來衡量,賴雅確實不能算是一代天才女作家的佳偶:大她29歲,身體差,窮,沒有寫出過什麼有影響力的作品(才華有限),生活顛沛流離,後半生要靠張愛玲照顧和養著。張愛玲要賺錢,兩人還經常分居。從結婚開始,賴雅就持續地在中風-好轉-中風-好轉當中,張愛玲就生活在這種崩潰裡。


如果按現在的我的理解,張愛玲是不應愛這個人、也不應跟這樣的人結婚的;于經濟上、于生活上、於事業上,都對她是一個極大的拖累。但在理智之外,還不能忽視是,情感。


張愛玲的前半生一直在忍受著原生家庭的冷漠、被前夫的油膩滑稽所消費,又在戰亂的顛沛流離中兜兜轉轉;終於,在賴雅這裡得到了一些情感的籍慰和溫暖了。有很多細節,可以用來佐證。


1958年10月1日,張愛玲生日,“下午,天空晴朗了,張愛玲和賴雅一起到郵局去寄了幾封賴雅寫的信,接著回來小睡片刻,吃了點肉餅,青豆和飯。後來張愛玲穿著打扮起來。兩人一起到電影院去看傍晚一場電影,片名是《刻不容緩》。他們看得十分開心,笑出了眼淚。然後在秋夜步行回家,把剩下的飯菜吃完,張愛玲告訴賴雅,這天是她有生以來最快樂的生日。”(轉引自張惠苑《張愛玲年譜》)


1962年1月的時候,張愛玲寫信給賴雅,說“想到我們的家就覺得安慰。”“快樂些,甜心,試著吃得好,注重健康。高興你覺得溫暖。我仍然可以看見你在舊的暖爐面前,坐在地板上,像只巨大的玩具熊。我全心的愛。”(高全之《張愛玲學》)


愛情這種東西不好說,但在艱難時世裡,兩人互相需要、互相取暖,這條邏輯線還是清晰的。當然,賴雅需要張愛玲、甚于張愛玲需要賴雅,只是,這種“被需要感”,本身也是感情的一種。


兩人一起生活了十一年之後,賴雅去世。似乎,賴雅去世,也並沒有太影響張愛玲。沒有葬禮,她把骨灰交給賴雅的女兒,由霏絲安葬。


兩三周後,張愛玲便寫信給宋淇,說自己常在學院裡陪太太吃飯。其後寫信給夏志清,告訴他賴雅去世的消息,但主要篇幅,還是跟夏溝通自己多本書的寫作和出版進展;同時,還給莊信正寫信,談出版問題。似無哀傷之意。


但我頗能理解。賴雅的亡故,早在預料之中,遺囑等事宜也早已安排好。人生還是要繼續的。以前,是張愛玲為著兩個人的生計,不停地寫作,而今,她的人生仍然是不停地寫作,一部接一部。



2023年7月24日星期一

自動不動 (辨析心所)

 

托缽不單不造成依賴,反而更容易培養不動心。


心在六塵中不動搖,指的不是真正的不動,因心隨六塵動,即使六塵不生,仍然以微細的有分形式流動,心無論在任何狀態中都在動,只能在涅槃中才能止靜。


不動搖,指的在六塵干擾下保持平衡,不起煩惱,保持善心的狀態,不散亂,不自亂,不攀緣將來,不糾結往事,不迎不抗,隨緣而捨,不沾六塵,而阿羅漢的不動心更進一步,在動中不造新業,不起煩惱。


不動搖,不像在暴風中的磐石般不動,而更像船在風浪中,仍能保持平衡,不失方向,不自沉,航道遍得太左了就自調向右,太右了自調向左。 


具備了「中捨性」心所的善心,就具備了不動搖的能力,同時,心也具備了六對美好的身心素質,即,身心輕安(寧靜)、身心柔軟(靈活)等十二個美心心所。


當被人排擠時,被噓時、被忽視時,心動搖了,我們感到難受,心的狀態變成了不善心,慢心所引發了嗔心所作用,背後的原因是我們感到少了可以建立連系的對象,更重要的是,如果情緒再失控,會產生不合理地強的焦慮。


情的失控狀態本身已足以扭曲心,即使心能覺察,也不由自主地去愛,或去恨,如張國榮的例子。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我們難過,不是因為被欺騙了,而是因為少了人可以相信。


在嗔的核心深處,隱藏著貪愛,這時候的嗔,也可以稱為「無有愛」,或者「換一個處境的貪愛」,所以,我們心動了,由善變成了不善。


如果張國榮的情是穩定的,根不在意少了幾個人的歡呼,沒有了貪愛,不作意換一個境,自然也會少了嗔心,正如我們不會在意路上的狗吠聲一樣。


事情發生時,要保持這種程度的明解,前提是心和情要夠定力,具足善心的心所,如中捨性,身心輕安、身心柔軟性等心所,遇境不動搖,才能看得清。


有些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心和情的定力,能夠自然做到寵辱不驚,泰然自若,正如洛克斐勒一樣。


他們由於過去行善積德,向著廣大、沉穩、自動力的方向去開發心和情的能力,今生又未遇上太大的考驗而失控的話,自然能擁有這種能力。


這些人在過去生,很可能是那種為小事而大惱的人,還是為大事而小惱的人?


又有些人習慣抱怨,總是很多擔憂,由天氣到衣食住行,從古至今,由具體的事到抽象的概念,從親友至不認識的非洲人,由實際至想像出來的困難,都是他們擔心的對象,他們的敵視界限是沒有界限的,然而,他們習慣抱怨,為何卻從不行動去解決問題?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如果問題是解決不了的,他們為何又繼續抱怨?


為甚麼這些人會習慣為小事,無關的事抱怨?


如果有人覺得有些大餐很難吃,卻反覆去光顧,可能因為那已經是最好吃的地方了,沒有選擇,這時,心失去了柔軟(即靈活度),遇上了不合意的外境,本能反應是激烈抵抗、批評,只懂得僵化行事,反複只以一種慣性方式反應,不懂靈活變通,因為慢心所和邪見心所的作用太強,以致失去了靈活度。


同理,習慣為小事、無關的事抱怨的人,會不會也是因為這些事已經是他們生活中最大的苦難?他們實際上都沒有經歷過大的考驗,沒有大問題可以擔心,所以才會縱容自己去為小事或想像出來的困難制造煩惱,以方便自己去體驗更強的存在感?又或者,在過去生經歷了很大的考驗,失敗了,發願今生只會遇上小事小務?


抱怨時心處於不善的狀態,具備了掉舉和不安,加強了存在感(慢心所和邪見心所),身心的不安引致心和心所的輕安失去了作用,因而不懂得寧靜以致遠的道理。


經歷大風大浪的人,有大事去建立存在感,自然不需要「小事小惱」了。


另一個考慮是,經歷大風大浪的人,而心和情不但沒有失控的人,反而非常安穩,就如安坐在大郵輪上,不會感覺到小風小浪一樣。


他們的情緒是穩定,不會連累心,引致心的失控。


一方面是外境的力,一方面是心境的力,但人只要繼續抱怨,即使是為了小事,他的心和情都會逐漸退化,變成遇小事而常憂,遇大事而失措的人。


面對一般人都恐懼的情境,自動力型的人會更加要求自己,不要動搖:


明代的「王陽明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時,由於根本未認真學習,所以意料之中的落榜。其他落榜者都悲傷痛哭,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有人對一臉平靜的王陽明說,你應該表現下悲傷啊,不然太不知恥啦。

 

王陽明回答,你們以落榜為恥,我卻以落榜動心為恥。」善心不因被落榜動搖,一切都是緣法,所謂的落榜也是,不一定是好事,也不一定是壞事,一切都在流動中。


具備中捨性的名色法,對境便能不動搖,如大郵輪對風浪時般穩定,心處在自足穩定的狀態,具足中捨性和輕安,王陽明一生面對各種突然而來的事,他說,無論「榮辱毀譽皆泰然」,「澄然本心,本是不動。一切功名利祿、悲歡離合都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失之、失而復得等狀況都是經常發生的。」


慢慢,即使有人在他面前惡罵他,詆譭他,或者相反讚賞他,恐怕都動搖不了他。


以其心不動,他處事也極靈活,擅於用奇招,從不因循舊法,心是柔軟的(靈活的),「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舉兵叛亂。蓄謀已久的寧王組織了十萬大軍,順江而下,勢如破竹,準備一舉拿下南京,自立皇帝。時任贛南巡撫的王陽明奉命阻擊。他採取圍魏救趙戰術,直接攻打寧王的老巢南昌。寧王首尾無法兼顧,只好回師救援,雙方大戰於鄱陽湖上。期間,王陽明下令將寫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誅;協從人等,有手持此板,棄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樣的免死牌,扔入鄱陽湖中。到後來,叛軍幾乎人手一塊,軍心嘩變。朱宸濠仰天長嘆:“好個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勞費心如此!”就這樣,在短短30多天的時間內,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亂,幾乎是在王陽明的談笑之間就灰飛煙滅了。」


後來皇帝不但不獎賞他,還要處罸,「原來,正德皇帝感覺在宮裡獃著沒什麼意思,正想借寧王叛亂之際『御駕親征』,過一把打仗的癮。沒想到王陽明這麼快就平定了叛亂,正德皇帝龍顏大怒,認為王陽明輕而易舉地平定叛亂,是對自己的『大不敬』。有官員乘機上奏,說王陽明與寧王串通一氣,所以才會輕易將寧王俘獲。


這也難不了靈活的王陽明,他「假裝把寧王放掉,讓自稱為『威武大將軍』的正德皇帝率領大軍『親自』把寧王捉住。皇上和太監們總算過了一把癮,上演了一場別出心裁的鬧劇。他們『親征』後裝模作樣地宣布:御駕親征大獲全勝,平叛以勝利結束等。平叛寧王的功勞記1在了正德皇帝和宦官身上。王陽明保全性命已屬萬幸,自然不敢再奢望什麼功勞」。


有弟子後來問他用兵的技巧,他回答:「平日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即使是明武宗這個異類皇帝,也動搖不了他的心。


洛克斐勒寵辱不驚的能力也是與生俱來的,他的家庭是典型的中產家庭,有比較健康家庭生活,重視節檢,他爸爸喜歡和他玩一種遊戲,從小就要他去工作而賺取報酬,方法是做一些家務等。


這個名色法深深地烙印在洛克斐勒的心中,所以在拍中學班相時,他因穿著寒酸而被叫走,他只受到很微的傷害,他更珍藏着這張沒有自己份的中學合照和背後的教訓。


其實,很可能他的家境並不差,但在同學面前,仍然算是『清寒』,估計平日他的同學也經常以他的『清寒』來取笑他,甚至嘗試壓服他,孤立他,操縱他,他所受的委屈也不會少,很可能已經養成抗逆能力,在名色法的層面,超脫了從這班人當中得到『尊重』的想法。


他的心和情是自動力的,非常穩定,被叫走時,不會被外境動搖得太利害,不會被卷入自傷自憐的負面情緒中,他「沒有動怒,也沒有自哀自憐,更沒有暗怨我的父母」,他發誓:「總有一天會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在瞬間,他就破碎了和同學間的玻璃鞋。


中捨心作用了,由於不動搖,他能夠看的明明白白,在他的名色法中,一切都是他應得的,如果他渴望『掌聲與喝彩』而得不到,代表他的實力、『品質、人格與道德』不足,只需努力,將來實力夠了,別人自然會給你。如是,同學不得尊重他,也不能不尊重他,一切都只視乎條件而己,一切只是緣法而己。


相反,「遭受攻擊、侮辱的時候,除去惡意,我想我們之所以會遭受侮辱,是因為我們的能力欠佳,這種能力可能與做人有關,也可能與做事有關,總之不構成他人的尊重。」


他是靈活的,不會自取其辱地去爭取,大既也知道爭扎的徒勞。


更重要的是,「成為最富有的人」這個志願,鎮靜了他,使他很快回復寧靜和輕安。


要惡意去對一個人,需要很大的心力,一般人是不會刻意去「侮辱」人的,他只是按照各種的條件,去做應該做的事。


例如,如果你去買名牌,而穿對了衣服,那麼售貨員自然會特別注意你,也能為你提供好一些的建議,但如果你少給了小費,下次她的反應就會打了折扣,在這個「一切都是應得」名色法中,一切都和尊重你與否沒有關係。


所以,對洛克斐勒來說,沒有惡意的「侮辱」,包括掌聲與喝彩,都是測量能力的標尺,他都能保持。


如果去高級時裝店購物,任何人的條件具足,都可以得到「尊重」。


人能夠無條件地肯定自己,尊重自己,欣賞自己(慚心所)才是尊嚴的基石,任何外境或人,都沒有角色:「你自己認為自己有尊嚴,你就有尊嚴。所以,如果有人傷害你的感情、你的尊嚴,你要不為所動。你死守你的尊嚴,就沒有人能傷害你。」


這同時也是一種很強的信念。


摩根主席善於用傲慢態度來壓服對方,令對方動心,洛克斐勒的兒子真正掌握了這個名色法,和王陽明一樣的不動心、寧靜輕安、柔軟靈活,那麼他面對摩根咄咄逼人的態度,還會方寸大亂嗎?


以自動力的心,不動搖,寧靜,靈活,我們自然具足了善緣中最大可能的力量。


善心的力量中,除了遍一切美美心心所外、「正語」、「正業」和「正命」也是一種很強的自動力的力量,能幫助我們去除不善心,在善心的當下,同時也可以建立正語、正業和正命的心所:



尊重就是讓他人免遭尷尬


2016-09-16 由 瀟瀟語聲 發表于資訊


英國的溫莎公爵,除了有着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傳奇之外,其實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其中有一次,英國王室為了招待印度當地居民的首領,在倫敦舉行晚宴,由當初還是「皇太子」的溫莎公爵主持了這次宴會。


宴會上,各個達官貴人們在此觥籌交錯,交談甚歡,氣氛十分融洽。可就在宴會即將結束的時候,卻出現了這麼一件令人頗為尷尬的事:


侍者為每位客人端來了洗手盤,當印度客人們看到那精巧的銀質器皿里,盛着亮晶晶的水時,還以為是餐後的飲用水,於是就端起來一飲而盡。當時作陪的所有英國貴族們全都目瞪口呆地站在那裏,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大家紛紛把目光投向主持本次宴會的溫莎公爵。


只見,溫莎公爵神色自若,一邊與客人談笑風生,一邊也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絲毫不猶豫地像客人那樣,「自然而得體」地一飲而盡。


接着,大家便紛紛效仿溫莎公爵,很「自然」地喝光了盤中的洗手水,本來要造成外交上的難堪與尷尬頃刻之間釋然。那場宴會圓滿落幕,使英國國家的利益得到了進一步保證。



公證完妻跌倒…夫嘲笑說這「2字」 結婚3分鐘就離婚


林保宏


TVBS新聞網2019年2月7日 下午1:05 [GMT]


科威特日前發生一起世上號稱最短命的婚姻。


男女結婚原是件開心的事,但最近在科威特發生一起事件,一對新人原本開開心心地辦回結婚手續,正準備要離開時,妻子不小心跌倒,丈夫非但沒安慰還嘲笑她,氣得女方當場提出解除婚約。2人的婚姻僅維持短短的3分鐘,被稱為是科威特史上最短命的婚姻。


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等外媒報導,當時2人到法院公證結婚,並完成了結婚登記。正當他們要轉身離開時,女方一個不小心跌倒;不料男方見狀,並未立刻將妻子拉起來、詢問有沒有受傷之類的,反而第一個反應竟是嘲笑她「愚蠢」。


女方當場氣到理智線斷線,隨即向法官請求解除婚約。據悉他們在正式走出法院大門前,收到了婚姻無效的證書,2人的婚姻僅維持短短的3分鐘,堪稱是科威特史上最短命的婚姻。



2023年7月23日星期日

玻璃鞋、毒舌和玻璃心(七、完) (辨析心所:慢心所)


去除參照物,月還是月,是為大自在。


一個在高壓型社會生活的人,習慣了被欺負,長大了,出國旅遊,也會特別留意別人會否歧視他,即使事實上別人沒有,但他相關的名色法已經生起,也會「注意」到別人是有歧視他的,比如說,如果售貨對他有甚麼要求的話,他就會「看見」自己被歧視。


一個曾經高高在上,被迫害到幾乎喪命,流落農村的貴族,後來又再次當權,會不會更容體諒、包容其他被壓迫的人,珍惜生活在底層的貧民?


這要視乎他的心和情的素質,如果是他動力型的,又是失控的,那麼無慚、無愧、痴和掉舉就會障閉他的同情心,心和情的失控程度越高,會表現得越冷漠,龍夫人就是一個好例子。


她和家人的當時在南越實行的宗教政策,引發了眾多的示威,六位僧人自焚的事件,直接也令她大伯的南越政府失去美國的支持,結果,在美國的指引下,南越軍人發動政變,令她的家人喪命。美軍和南越軍隊其實在七十年代初慢慢佔了上風,不過美國在國內壓力下,最後決定撤兵,後來北越成功統一越南後,所實施的宗教政策,比之前的南越更加壓迫,幾乎趕絕了佛教。


龍夫人在這過程中,一直給人毒舌的印象,都是冷漠,高高在上,出言不遜,她在美國對當時總統的批評也很毒,結果間接造成南越政府失勢,家人身亡的悲劇。


當中,六位僧人,和當時眾多抗爭的佛教人士,被她的言行激發,嘗試用各種的方法去引起各界的關注,結果,佛教反而更快在越南消失,這也是大家都想不到的。


為甚麼上位者都的言行影響特別大?我們應該怎樣去聽這些社會精英的說話,才能免於煩惱?


我們可以分兩部份來看。首在是玻璃鞋作用,特別是在慢心所影響下的名色法,例如:


「而家啲小朋友真冇禮貌,見到長輩都唔識主動打招呼。」

「為人師表,竟然寫錯咁簡單的字。」

「而家啲後生真冇公德心,係巴士咁大聲講野。」

「而家啲女人真核突,係地鐵化裝。」

「你係我阿女,點可以同我咁講野?」(虎媽對小女兒)


感官經驗一定源自名色法,是自動化的,如果心和情是混亂的,批評時是自動化的,我們會毫不察覺。以上的批評都有共同的特色,就是這些名色法都是和自我連結的,比如說是混合了慢心所的作用:


而家啲小朋友真冇禮貌:小朋友,年紀比我少的,是慢心所的第三個情況。

為人師表:年紀可能比我大的,是慢心所的第一個情況。

而家啲後生真冇公德心:後生,年紀比我少的,是慢心所的第三個情況。

而家啲女人真核突:女人,和我相配的,是慢心所的第二個情況。

你係我阿女:阿女,和我相配的。


和自己相連結的感官經驗一般都比較刺激,容易引發煩惱,也容易構成毒舌和玻璃心就緣起基礎。


如果將自己抽離,感官經驗就會變得純粹,不會為感官經驗加料,我們就不會那麼受影響了。例如,人工智能日益進步,有人發明了一種惡罵機器人,功能就是和人對罵,然後沉默地被罵,一般人盡情和它對罵時,會被它激怒嗎?如果是兩個機器人對罵,情況又會怎樣?


如果我們將上面的人物都還原成簡單的現象,和自己毫無關係,那麼感官經驗就會平靜得多:


「有個小朋友見到長輩唔識主動打招呼。」

「有人寫錯字。」

「有人係巴士講野。」

「有人係地鐵化裝。」

「有人發脾氣亂講野。」


第二部份,我們可以看看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毒舌和玻璃心的碰撞是和政治人物有關的,特別和華人社會比較常見。


中國傳統思想中,有一種理想的世界,名為『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


簡單來說,就是整個社會都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大分不分彼此,共享生命。


家有家長,國有國君,在這個理想的世界中,國君好像無私的家長愛護自己子女一樣,愛護所有的國民,達到了仁愛的境界。


幾千年來,這樣的和諧大家庭可能也曾存在過,但這樣的國度,只在概念上存在過。


而所謂的仁君,更在稀少得可憐,中國歷史上曾有接近五百位皇帝,被後世稱為仁君,可能不超過五位,其中死後獲諡號為「仁」,而又名符其實的,只有宋仁宗一位,明朝的明孝宗可能也算半個。


史書上的評論是:『為人君者,止於仁』,即『仁』是為君者最高的境界,可惜中國正史上只有一人得此殊榮。


即使是這樣,在中國人的情意結中,還是隱隱地期望政治人物或者是上層的人會好像一個仁愛的家長,這種不合現實的期望,本身就會制造一大堆的玻璃鞋:政治人物是明智的,遇上任何事,都有辦法解決,包括天氣,都可以用他們的德行,感動天地,降下各種吉祥給世人;他們每個人都無私地完全奉獻自己,為他人服務,而又不受分文;遇上困難時,我們期望他們會體諒我們,會聆聽我們的痛苦,會無私地和我們一起分享社會上的資源,好像父母對待幼年的兒女一樣;即使遇上大災難,例如氣候變暖,政治人物都可以用他們的德行,感動天地,改造山河;而且他們說話總是得體,不需特別思考,出口成章。


實相是,這種期望是合理的嗎?無論是古今社會和當下,且不說家庭中出現仁愛的家長機會比較微,要求政治人物仁愛本身更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政治人物的社會、經濟地位,反映的是他們的業報,而不是他們的智能和情緒素質。


當我們覺得被上層的人壓迫,反映的主要也是我們個人的業,而不是我們的素質,但我們的回應方式,就可以反映了自己的智能和情緒素質。


例如,一個明智的和仁慈的老闆,不需要我們去提醒和引導,也會明智和仁慈。對著一個像龍夫人般的老闆,如果我們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心就會玻璃化,代表受苦的機會會更大,也代表了我們的心和情素質影響了我們的判斷。


隨著教育的普及,我們更加明白,政治人物或上層人仕也是人,基本上和我們沒有太大的分別,而且在社會目光的聚焦下,更加容易將弱點暴露出來。


我們去除對政治人物的自我連結,就會對他們的說活沒有太大的反應和期望。


遇上口賤心黑情緒失控的上司,我們明白這只是業的結果,而不一定反映了我們心和情的素質,那麼反應就會平靜得多。


形象化點,就是將玻璃鞋脫去。


於是,政治人物和上層人仕(如老闆)不公義,我們會平心靜心地,以最合乎自己利益的方法去交涉,心和情都不會失控。


在特定的時空中,當社會上的情緒偏向極端時,很多人會反其道而行,積極地將自己和政治人物和政治信念連結,造成了如個案五般的很多悲劇。


如果我們再次聽到大人物說「錯」了話,感到非常難過,甚至要求他道歉,那麼,我們要趕快轉換到自動力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要捨斷相關的名色法。


提升心和情的動力模式,捨斷了有害的玻璃鞋,我們就能從過去的業障中走出來,好像衍藏法師的個案,大家來看看中國當代重要的作家張愛玲和她母親的故事,我們也可以分析一下,她們的玻璃鞋、毒舌和玻璃心是甚麼,以致張愛玲分別以錢來了結和母親、第一任丈夫的關係。也可以分析一下,張愛玲是怎樣從這段經歷中成長的,她的名色法是怎樣變得正面了,後來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中風癱瘓,她改變以往逃避、冷漠的個性,努力地照顧他,和他過著幸福的生活,一直到他離世為止,連結束時也沒有悲傷,只有走出了童年陰影的人,才有這般的心和情的力量。

2023年7月22日星期六

玻璃鞋、毒舌和玻璃心(六) (辨析心所)

 

思想表像化:石上刻經


師父叫徒弟:「沖茶。」

徒弟一邊沖,一邊說:「師父,這茶真香,應該是新造的雀舌,是新派的岩茶,我知道……..。」(刪去五百字)

師父很有耐性聽著他說,突然一棒打過去:「飲茶!」


世間大部份的人,是按自己的意願,去曲解世事,以符合自己扭曲的心和情,還是如實觀照世間,按世間實情去看通自己?


其實沖茶喝茶本身是很簡單的事,但人的名色法很難安住於簡單的法上,總是好像徒弟子樣,想辦法加點調味料,令生活『精采』些,各種攀緣出來的存在感也相應出現。


人們各有各的名色法,攀緣和存在感,以致在溝通時,很容易出現師父和徒弟子間的「代溝」。


任何時候,我們的心都會安住於一個目標,名色法形成後,透過六根的觸,去覺知這個目標。


而心最大的所緣,其實是概念,《論語》述而編記載,孔子在齊國欣賞音樂,全心全意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專注的程度,竟然有三個月吃肉時,也不知道肉的滋味,他說:「真沒想到,音樂可以這樣的迷人。」


初接觸時,音樂是耳根的所緣,慢慢當心沉浸入音樂中,完全將聲塵轉化成為法塵,即使音樂停了,孔子都可以用意根,喚起相關的概念(法塵),一樣可以體會到快樂,這時,不需要音樂,也能的同樣的感受,他在吃肉時,名色法是美樂的概念,意根所接觸的,也是音樂為主,而不是肉味的,沒有了肉味的名色法,即使舌根接觸了肉,也不能嘗出肉味來。


我們將個案四改寫一下,方便分析:


女朋友:「我下星期一過生日。」

男朋友:「要準備下星期二的考試。」

女朋友:「知啦。你一定很緊張在溫書了。不過希望你能陪我過。」

男朋友:「OK」

女朋友:「OK。你現在最需要的,其實是專注地溫習,不應理會其他事情,你不用在這段期間因為我分神。」

男朋友:「OK」

結果:女朋友生日那天,他沒有出現


可能這個考試是比較重要的,例如某些很難合格的專業資格試,如果男朋友的心和情因考試進入了失控的狀態,可能因為太過擔心成績,陷入了解離的狀態,那麼他根本不可能可以正確了解外境,只活在內在混亂的狀態,將一切外境的信息,扭曲成合乎內在名色法的信息。


他的名色法顯然和考試有關的,而不是怎樣和女朋友渡生日的,也出現了「不知肉味」的情況,可能他收到信息時,正全心全意投入溫習中,所以他的回覆只是很簡單的「ok」,估計可能根本沒有放在心上,打算遲些再想想,這時,女朋友為了表示體貼,回覆:「專注地溫習,不應理會其他事情,你不用在這段期間因為我分神。」在男朋友專注於考試的名色法作用下,他的腦袋很自然地將這句話理解成:「專注考試,不用陪她了。」然後,可能會有一點點的感動,很快就回到溫習的狀態,不再想過生日的事了,自然,「不知肉味」,也不會去想,考完試後,怎樣補過生日,正如,當你很專注在看一套精彩的戲時,不會去想看完戲後去吃點甚麼一樣,又正如,當一個吊了很久酒癮的人正在喝第一口酒時,你要他停止,不要喝一樣。


他的精神狀態是封閉的,只注意和考試有關的事,對女朋友也沒有那麼關注了。


如果他的心和情是正常的,不會對考試產生如上癮般的行為,那麼名色法自然會是比較開放的,即使誤解了女朋友的信息,他起碼也會多問幾句,如作者建議的補祝生日,或堅持陪她過生日,不過稍為簡單的。如果他是自動力,具足善心心所,如慚愧心,就能正確知道女朋友對他的重視,甚至會覺得陪女友也可以輕鬆一下。


女朋友的心和情如果也是他動力型的,也容易陷入失控的狀態,她極度希求來自男朋友的肯定,以她所希望的方式,將兩人連結起來,例如,慢心所嘗試將男友和自己連結:「他與我相配」,貪心所會看到「他是我的」,她失去看清楚對方的習慣和思想的能力,只陷入了內在混亂狀態,按自己的習慣去理解對方,不能正確覺知考試為男朋友帶來的巨大壓力,已經令男朋友也陷入了失控的狀態,所以她的回應也是很「行貨」的關心,才會發出既體諒男朋友的壓力,又要男朋友同時分心和專注,同時專注溫習,不用理其他事,又要陪她的訊息。


她看到男朋友OK的信息,他動力的心和情已經急不及待地攀緣男朋友怎樣陪她過生日,而不是自己可以做一些甚麼去為男朋友解壓,她渴求被愛護和支持,而不懂得怎樣主動去愛護和支持男朋友,正如一個機器人,在程式的限制下,不能超越自己一樣。


陪她過生日就是一種重要的儀式,可能還有其他眾多的要求,例如情人節,元宵節,阿媽生日,阿爸生日,狗仔生日,初次結識日,過年,甚麼甚麼周年等等,她的心是興奮的,如果男朋友都滿足她,開始時相當快樂,很快就會變得沒有甚麼感覺,相反,如果男朋友令她失望了,就會因情緒狀態很興奮的關係,起很強的嗔心。


這兩個他動力型的人,內在的程式其實仍然將自己當成了需要被人滿足的小朋友,將對方視為家中愛護自己的長者綜合體,在潛意識中,不需要去主動體諒和理解對方,正如小朋友,只懂需索,不需去要理解父母一樣,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公主心態」,只懂得要求別人,以自己的方式來和自己相處。


他們以這樣的名色法,是不可能真正互相的,他們只懂得按照檢查表,去看對方是否合格,和自己相配,這也造成大家的溝通困難,正如皇帝不需要體察臣子的心意,只需臣子去體察皇帝的心意一樣。


即時軟件是效率很低的溝通的工具,特別容易令人按自己的名色法,而不是對方的名色法去溝通,因此誤解了也不知道,即使是最簡單的事,也容易各說各話,現時的人大都依賴這種工具,由於大家的名色法不同步,很容易造成誤解。


當他們之間的熱情消失,也即是他動力的正面力量慢慢消失時,遇上性格磨合的問題時,例如這次的生日事件,將會感到非常困難,因為他動力的負面力量太大。


兩人各有各的名色法,好像兩個井一樣,將自我固定,於是他們經驗的世界,也按照各自的名色而建立起來,由於缺乏慚愧心的作用,互相之間沒有覺察到,與對方的經歷世界,存在巨大的差異。


如果他們都將彼此與自我連結了,不停攀緣,視為相配的(慢),自我的(貪),自我的一部份(邪見),而其實在名色法的層面又沒有達成一致,心和情模式又是他動力型的話,就很容易造成毒舌和玻璃心的碰撞,正如虎媽與小女兒一樣,明明兩人都是很著緊對方的,反而更容易造成誤會和悲劇。


他們以自己的名色法來和對方相處,雖近在咫尺,卻感到遠在天邊。


只需要其中一人是自動力型的,是善心的,他們的將來就會樂觀很多,同時,至少其中一人可以透過互動,有機會超越機器人的狀態,那麼他們之關係,也可以轉化成有益的。


歷史上,很多社會上累積了很久的矛盾都是由一兩句「毒舌」引爆的,而且後果非常驚人,難以預測。大家來看看其中一個著名的毒舌。


事件一:


1963年6月11日南越的釋廣德法師在國際電視媒體前自焚,事件發生後,也是在國際電視媒體前,第一夫人陳麗春開玩笑似的表示:「他們不過是在BBQ而已,搞不好還喝醉了」「為看到一齣和尚肉燒烤的好戲而鼓掌」(clap hands at seeing another monk barbecue show);「讓他們烤去,我們來拍手叫好就是」(let them burn and we shall clap our hands)。「如果佛教徒想要另一次燒烤,我倒是很樂意提供汽油」等言論,導致國際上從此稱她為「龍夫人」(Dragon Lady)。


事件二:


陳麗春的丈夫和大伯在同年的政變中被處決。十一月,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後,陳麗春對甘迺迪夫人傑奎琳·甘迺迪說:「現在你知道是什麼感覺了」(Now you know what it feels like)。


背景資料:


釋廣德自焚事件(節錄自維基百科)


1963年6月10日,一個佛教組織的發言人悄悄地告訴美國特派員,說翌日早上會有一件「很重要的事」發生在柬埔寨王國駐西貢大使館門口對面的馬路。[20]很多記者並沒有理會這信息,因自危機開始以來,他們已忙個不停,加上他們每天都會接到很多性質相似的事件。到第二天,只有包括《紐約時報》的大衛·哈伯斯坦和美聯社西貢支部的主任馬爾科姆·布朗在內的少數記者決定到現場採訪。[20]


當釋廣德乘坐的奧斯汀威斯敏斯特轎車到達時,附近的寺院已有大約350名僧人排好了隊,準備參與示威。他們由釋廣德乘坐的轎車帶領,高舉用英語和越南語兩種語言寫的示威橫額。他們指責南越政府總統吳廷琰的迫害佛教徒政策,並要求他履行宗教平等的諾言。[20]有另一個和尚想代替釋廣德去自焚,但被他拒絕了,因為他說自己的年資較老。[21]


自焚事件發生在潘廷逢大道和黎文悅道十字路口交界的柬埔寨大使館門前。[20]釋廣德和兩個和尚一同步出轎車。之後,他們一個在路中央放置坐墊,另一個拿出五加侖汽油。在示威的僧人圍繞著他排成一圈後,釋廣德以傳統佛教盤腿打坐方式坐在坐墊上。當他的助手把汽油淋在他身上時,他一直在旋轉著念珠並當眾吟誦南無阿彌陀佛(Nam Mô A Di Đà Phật),然後點火。火焰燒著了他的袈裟和身體,並冒出黑煙。[20][22]


釋廣德死前留下了遺言,內容如下:


在我閉上雙眼去見佛祖之前,我懇求總統吳先生能以一顆同情心去對待人民並履行許下的宗教平等諾言,以長久地保持國力。我已經呼籲各宗教人士及廣大佛教徒,在必要時為保護佛教而犧牲。[2]


警察們想接近自焚中的他,但卻無法衝破和尚們圍成的圈。一個警員出於對他的敬畏,竟拜倒在他身前。[21]目擊者們大多都被嚇得目瞪口呆而默不作聲,也有小部分民眾在啕哭和祈禱。很多僧侶,甚至一些被嚇呆了的路人,也同樣拜倒在燃燒中的釋廣德身前。[21]之後,有一個僧人拿著麥克風用英語和越南語大聲說:「一名僧人自焚而死了!一名僧人成了殉教者!」[20]


其政府為吳氏政權主要後台的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釋廣德自焚當天早上(因為兩地有大約12小時的時差)得知事件。當時,他正和弟弟美國司法部長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通電話討論阿拉巴馬州的種族隔離事件。當他接過早報並看到報導後,他嚇了一跳,然後大叫:「耶穌基督!」[36]他後來表示,「除了此相片外,沒有另外一幅相片可以令全世界如此激動!」[36]當時的美國參議員、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成員弗蘭克·丘奇說,在千多年前基督徒被羅馬帝國迫害而壯烈犧牲後,從沒見過這麼嚴重的殉教事件。


直到1963年10月底佛教徒抗議升級為止,共有另外5個和尚自焚而死。[42]在11月1日,越南共和國陸軍發動了政變,推翻了吳廷琰政權,並在第二天殺了他。


資料二:「龍夫人」:陳麗春 | ETtoday國際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20817/89324.htm#ixzz5eI5L7Yoh 


美國一部叫作《泰瑞與海盜》( Terry and the Pirates )的連環漫畫。漫畫裡有一個傲慢、殘忍的女壞蛋(海盜),名字就叫作Dragon Lady(在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徵)


後來Dragon Lady成為英語中的普遍用語。它通常被用來形容亞裔的、擁有權力的壞女人。晚清的慈禧太后、民國年代的蔣宋美齡,都曾經被西方人稱作Dragon Lady。再晚一點,被西方媒體冠以這個稱號的, 是南越的「第一夫人」陳麗春。


1946年,吳廷瑈的大哥吳廷魁因為拒絕跟越共合作而被活埋,吳廷琰被拘捕,吳廷瑈被迫藏身。陳麗春與女兒、婆婆被越共流放鄉村,幾乎喪命。之後一家人費盡心力會合,並逃往南方。


第一夫人


由於吳廷琰少年時曾失戀,一怒之下終身不娶,瑈夫人實際上扮演了第一夫人的角色。吳廷琰當政期間,瑈夫人曾試圖將自己塑造成「當代徵氏姐妹」,提倡女權主義。1957年10月,瑈夫人在國會提出《家庭法》,禁止納妾、外婦、通姦、墮胎、避孕等,獲得一些婦女的支持,不過,這部法律並沒有讓她的聲譽提高多少,加上她及她家人的貪污、專制、屠殺異議分子,招致了民心背離。尤其迫害佛教、殺害僧侶等許多行為,超出了篤信佛法的南越傳統道德範疇,反而使多數人們抱有不滿。此外,瑈夫人心直口快,甚至是尖銳刻薄的言行,得罪很多當時常駐於西貢的美國記者,在他們報導的影響下,連美國輿論都開始反對瑈夫人。


「龍夫人」


瑈夫人在皈依天主教後,對於佛教採取了極不寬容的態度。她的反佛情緒給吳廷琰和吳廷瑈施加了很大影響。甚至於有一次吳廷琰簽署命令撫恤在抗議活動中死傷的佛教家庭時,瑈夫人向他潑了一勺湯。[2]這些反佛表現加之以前一系列女強人似的的舉動使瑈夫人在歐美國家有了「龍夫人」的綽號。


真正使瑈夫人聲名遠揚的事件正是1963年的釋廣德自焚事件。事件發生後,在國際電視媒體前,瑈夫人開玩笑似的表示她「為看到一齣和尚肉燒烤的好戲而鼓掌」(clap hands at seeing another monk barbecue show)[3];「讓他們烤去,我們來拍手叫好就是」(let them burn and we shall clap our hands)。這些泯滅人性的話語,被美國傳媒報導之後,招來了世界性的不滿,甚至激怒了一樣篤信天主教的美國總統甘迺迪,這也是楊文明將軍發動兵變的原因之一。


她又誇張的表示,這些自焚顯然不是國內「自給自足」完成的行為, 因為他們使用了進口的汽油 。所以,下一次他們要自焚時,她很樂意提供火柴和汽油!

正當世人對自焚事件表達震驚時,陳麗春卻在電視上搖著扇子說:「他們不過是在BBQ而已,搞不好還喝醉了」,甚至表示「讓他們烤去,我們來拍手叫好就是」、「如果佛教徒想要另一次燒烤,我倒是很樂意提供汽油」等言論,導致國際上從此稱她為「龍夫人」(Dragon Lady)。


語錄


「讓他們烤去,我們來拍手叫好就是」(Let them burn and we shall clap our hands)


後續事件:


在甘迺迪遇刺前,當時盛傳,是甘迺迪總統本人下令除去陳麗春的丈夫和大伯的,為了報仇,陳麗春及家人已經買凶要暗殺甘迺迪,後來甘迺迪果然遇刺,而遇刺時他的妻子傑奎琳正在身旁,身上都是甘迺迪的血,這一切都在電視直播中可以看得到,不過事後分析,他們買凶暗殺甘迺迪,只是謠言。


同年十一月,甘迺迪遇刺後她對甘迺迪夫人傑奎琳·甘迺迪說:「現在你知道是什麼感覺了」(Now you know what it feels like)


2023年7月21日星期五

玻璃鞋、毒舌和玻璃心(五) (辨析心所)

 

火焰易搖晃,自動化的人易動搖


世上萬象紛陳,每一件事的發生、開展和結束,都被無數的條件影響著,個人的意志和努力,只是眾多緣法之一,而偏偏佔主導力量的業力,又是難以觀察的,明白人知道的越多,越會明白自己不知道、不能掌握的更多,因而會懂得謙卑,也會懂得敬畏,更不會將自我和有限的人和事連結,正如人不會和井連結一樣。


而胡塗的人,如坐井觀天,總是以為自己已經看到了一切,甚至可以主宰一切,欣然和井連結。


明白人進一步知道,我們看到的,感覺到的,都不是事情本來的面目,而是先經過名色法等意識過程的加工。


世間人的喜樂,無不受外境主宰,境順則喜,境逆則悲,為了自己幸福,他們努力尋求順境,避開逆境,這是他動力的道。


明白人發現,外境和個人內心喜樂的關係,可以是獨立的,境怎論是順是逆,心仍然可以喜樂,於是,他們選擇培育內在喜樂的能力,棄絕向外求的習慣,這是自動力的道。


虎媽不是一個明白人,她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世情關鍵,只懂得向外尋求幸福,完全忽視了自己和家人的情緒。


虎媽和她小女兒的名色法,決定了她們對這個世界和自己的感覺,只是她們不知道,還以為看到的是世情的本來面目。


虎媽自小的生活一直不快樂,她嘗試向外歸因,認為必須有高學歷、外國留學、有藝術修養的人,才可以出人頭地,才可以找到理想的伴侶,生活中就一定可以有快樂,這就是她的玻璃鞋,也是她的名色法,她願將所有的都貢獻給三個女兒,讓她們成功。


她的世界觀由這種非黑即白的邏輯組成,用來平衡心中被壓抑的高度焦慮情緒。


她的名色法影響了她的感官刺激,她會特別注意女兒是否有學歷,有留學,有表演藝術修養,有的話,就會感到很興奮,不達標的話,就會如看到世界未日般焦慮,想辦法去迫對方達到,如果在日常生活遇上的甚麼平常人也會遇上的困難,那麼就一定是因為自己低學歷,沒有去過外國留學,沒有藝術修養等,人也變得有些神經質。


她是純綷的他動力型的,完全將情緒忽視,只懂往外境去衝,努力爭取稀有之法,同時,也忽視了子女和家人的情緒,她覺得,個人的情感是不重要的,不喜歡的,可以更努力地去學習喜歡,可以忽略當下的感覺,將來「成功」了,自然會喜歡。


對於她來說,人生就是一場接一場的戰鬥,遇上任何挫折,都有辦法勝出。


很自然地,她認為自己是全意全心對家人好的,丈夫明顯令她失望,她也沒有拋棄他,只是對他沒有甚麼感覺,盡自己的責任去照顧,三個女兒的「成就」,也給了她很大的慰藉,特別是小女兒的。


只是,對於一個長期忽視情緒的人,她已經不知道甚麼是滿足,甚麼時候應該停一停,休息一下了,好像一條不懂得飽的金魚,只懂得不停地吃。


她的行為模式,尤如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人,心已成鐵,只能載入有限的指令,將生命簡化成一個接一個的任務,目的就是出人頭地,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不停地爭。


他動力的情緒滿足感,來自於外在特定的條件,如果小女兒拉琴的老師讚她表現好,她就會高興,相反,就會失望。


機器人式的關心,是冰冷而無情的,可以是很恐佈的,尤如一部自動餵養機,只會輸出程式計算後的食物,味道十年如一日,份量也不由進食者自己決定,然後迫自己和家人去「享用」,如果生起了厭惡的情緒,還要家人對自己的情緒感到羞耻,如果家人不接受,就只會不停用各種方法去打擊,直至對方也成為機器人一樣。


在她的意識和日常交流中,經常會出現一句「一切都是為你好!」,應該還會再加一句,「知不知道媽媽犧牲多大!你不懂感恩,還算是人嗎?!」等等話說,這正是她的名色法結果,說的時候,只是機械化的重複,處於不善心當中,具足無慚無愧,不會去體諒丈夫和女兒對她的「好意」的感覺,正如一部機器,在使用另一部機器時,不會去體察對方的感覺一樣。


機器人會明白人是甚麼嗎?


但人始終不是機器人,完全忽視了情緒,其實只是不斷在壓抑情緒,當焦慮越來越激烈,需要更強的壓抑力量,慢慢,就變成了類似上癮的行為,虎媽的行為,平日處於失控狀態的第二種,遇上玻璃鞋事件,就變成第一種。


當家人抗拒被餵養的食物,她就會失控,她不會明白家人原來是有感覺的,即使對著她的好意和犧牲,也有可能會「反胃」的。


對家人失控式的漫罵,用特別傷人自尊的「垃圾」和「人渣」等,顯示她處於第一種的失控狀態,而且傾向用眨低人的詞,代表她的心和情中,慢心所中的第三種情況(「我比你差」)經常主宰自己的意識,她看到的世界,永遠感覺自己比人低一層,所以常常感到有危機,不停奮鬥,否則就成了「垃圾」和「人渣」。


女兒外國回來陪她,她不但不需要女兒來幫忙照顧丈夫,還要他繼續上課,因為演奏的訓練不可以停,顯示她很以小女兒的音樂才華為榮,但她從來都不去問問女兒的意見,繼續忽視女兒個人的意願,不問她個人願不願意去學,學得是否快樂。


在失控的狀態,女兒學琴時稍為遊魂,在她感官世界中,就變成「垃圾」和「人渣」,見到了女兒,問也不問就大罵,於是,無視於小女兒各種的情緒表達,如一高高在上的暴君,無視於蟻民的感覺,但更像的是,她是一個無視情感的機器人。


小女兒的自小在她的操控下長大,心和情絕對是他動力型的,分隔期因而很可能還未完成。小女兒的玻璃鞋就是得到母親的認同,她的自我建立在慢心所的第二個情況,即母親和她相配的情況,得到的話,會感到快樂,或者平靜,得不到的話會失望,被責罵的時候,會驚慌失措,因為自己配不上媽媽的「關心」,例如,小女兒努力學習拉小提琴,但得不到她的讚賞,於是,自己也不喜歡演奏,一離開了母親,馬上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這是典型的他動力反應。


慢慢地,小女兒也被轉化成一個機器人,功能是被餵養,她對自己的心和情都不是很清楚,更遑論說去掌控了,母親的情緒暴力下,她已經被設定成絕對不可以反抗母親的意志,如果反抗了,自己也會看不起自己,骨子裏,怕被罵多於怕死。


同理,她也不懂得去了解和關心母親的情緒。


反應她是有的,只是和母親一樣,其實她也不懂母親的心,更不懂得去關心已經身心皆疲、要照顧丈夫的虎媽。


她出外留學,擺脫了母親的控制,嘗試學習建立自我,但她習慣了他動力的模式,很可能和朋友相處時,也會用類似的方式,一是找尋依靠的對象,即繼續做小女兒,或者是找尋可以操控的對象,即改為代入母親的角色,這兩種方式很容易會導致社交上的失敗,她可能也發現了效果不太理想,由於她年紀還小,還可以改變,很可能在外國已經找到了新的方式去和朋友相處,自我也慢慢重新建立起來。不過這次失戀了,打擊比較大,她又退回了依靠強者的小女兒,嘗試在母親哪裏找回安全感。


正如一艘帆船駛入暴風雨的中心,嘗試找到安樂平靜一樣,小女兒的心和情模式,已經注定了她的悲劇人生。


因為上課失魂被母親責罵,雖然小女兒和虎媽兩人都以為小女兒習慣了母親的情緒暴力,而沒有覺察失戀對自我連結的毀壞在短時間內是很大,尤其對於情緒不健全的人,結果,在失控的狀態下,女兒將母親的明顯是氣話的威脅誤以為真,她的心已經變玻璃化了,在一點點的毒舌下,就完全破碎了。


幸福的生活,必須要得到X,沒有了X,就沒有價值,是「垃圾」,這種名色法的邏輯,源自於她母親,所以,得不到母親的認同,就憤而自殺,一拍兩散,這也是機器人的邏輯,人只是程式的一部份,沒有本身的價值,結果,她不懂得去珍惜母親,正如母親不懂得去珍惜她。


以死來表白,這何嘗又不是一種情緒暴力?小女兒再長大一些,會不會變成另一個虎媽?


我們想像,當莊文清那晚嘗試爬入屋時,失手在窗邊半天吊時,會不會也曾有放手的念頭,一了百了?


很可能是不會的,由於宿世的善業,莊文清的心和情仍然有足夠的自動力,去駕御情緒風浪。


同樣,如果小女兒在外國時,能夠健康成長,化他動力成自動力,那麼,她自然不會將自己的心和情,交給一個心和情失控的人,如果,她的動力是內在的,自信的,平靜喜樂的,雖然少了一些興奮感,但活得很滿足,面對母親的失控,自然就能夠看清事實,捨斷了玻璃鞋(慢和貪:將自我與母親的認同連結,並渴求她的認同,非黑即白等),停止渴求,看清楚母親的「訓話」,其實是「憤話」,自然不會將其視為毒舌,她的心就不會破碎了,同樣的「憤話」,不會再變成玻璃心,她會平靜地渡過失戀,以善的名色法,她更學懂會關心母親的辛勞,體貼地說一些話來安慰她。


生死流轉,無休無止,即使是最可靠的人,偶爾心和情也會失控,如果大家都是他動力的,如在暴風雨的帆船,不單幫不了對方,還可能互相連累,只需要其中一艘是自動力的,就會有很大的分別,正如衍藏法師和她的媽媽一樣。


善心觀察到的世間是很大的,不會出現非黑即白的邏輯,充滿各種成就善業的可能,甚至可以看到無量,我們將自我與無量連結,自然具足了慚愧等善心所,心裏感到的是無限的謙卑和包容,如是,心已內轉,趣向無量,有限的煩惱,呈現在無量心中,尤如宇宙中的一粒微塵,變得若有若無,超越就在眼前。


我們看看個案四,繼續深入思考一下,名色法對我們的感官經驗的影響。



個案四:OK其實不OK


2015/05/22 


他最近寫信給我,問我何謂細心?因為女友提出分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不夠細心,而且說他變了。他是典型不懂得閱讀女人的獨有語言的男人,也沒有看到自己在和女人溝通上有多大的無知,所以也無從知道應如何改善,到被指摘說分手時已太遲,也感到無辜。


兩性溝通,是一開始戀愛就得虛心去學習的,比計劃旅行、找餐廳浪漫、花心思物色生日禮物更重要。


分享一個最近接觸的個案。男朋友要準備考試,女朋友表示體諒,不過希望他能陪她過生日,他說 OK。不一刻,她又說他現在最需要的,其實是專注地溫習,不應理會其他事情,叫他不用在這段期間因為她而分神,她是 OK 的能體諒。他聽了,馬上也說 OK。可是,原來大家的 OK,卻不是在同一平台和頻道。她以為他同意了除了和她慶祝生日外,其他日子都可以專心溫習。他以為她說他專心溫習就夠了,她會 OK 不為她分神的,推論即慶祝生日事也可以豁免。結果,女朋友生日那天,他沒有出現,令她感到很驚訝。


她委屈地說:「都已開口叫他陪我了,怎麼他還是沒能做到呢?他到底是否重視我、愛我?」忍不住 WhatsApp 責怪他,他才恍然大悟說:「我們不是有了共識,在這段時間我專心溫習不管其他事,而你也 OK 的嗎?」她的問題是,沒注意到自己的說話,含有誤導成分;而他的問題是,只選擇性地接收了信息,沒有細心補一句:「謝謝你的體諒,那我考完試替你補祝生日啊!」她感到受傷,他感到無言。


兩性溝通實在是極大的學問,尤其是當傾向選取資訊中,自己明白的部分的男人,和擁有另一個星球的邏輯的女人溝通時,可及十級危機和難度。


你看清楚你和他之間的 OK,其實並不 OK 嗎?


撰文 : 素黑


欄名 : 黑意自愛


2023年7月20日星期四

玻璃鞋、毒舌和玻璃心(四) (辨析心所:不善心心所)

 

童真不怕人笑,自能享受「足球」。



不由自主的名色法連結,特別是那些和自我相關的連結,再加上他動力型的心和情模式,不善心相應的無慚和無愧產生作用,毒舌就自然頻頻出現了。


如果遇上了毒舌,為甚麼有些人會傷得重些,有些人會安然無恙?


個案一中的三個人,都是他動力的典型,他們嘗試從外境找到快樂和幸福,結果很可能找到的是失望,丈夫既然送了項鍊和耳環,相信是太太一直都喜歡的,而太太收到後,理論上應該是開心的,為何又開心不起?


兒子考到了第一,很高興地告訴媽媽,相信兒子出人頭地,也一直是她所喜歡的,當她知道後,理論上應該是開心的,為何反而以廢話教訓起他來?


依賴外境提供情緒動能,其中一個問題是,即使所欲求的外境真的出現了,有些人,特別是有上癮病徵的人,例如個案中的兩位毒舌,也快樂不起來,正如一劑藥物,只會令癮君子暫時平靜下來,真正的滿足感是不可能從他動力來源得到的。


這位女士,很可能是有強迫症或偏執症徵狀的人,以強迫症為例,很可能是像阿曼一樣的完美主義者,她的玻璃鞋,就是下一雙玻璃鞋,所以,她會無止境地追求下去。 


丈夫和兒子明顯感到很失望,他們也是他動力型的,他們的玻璃鞋,帶他們走上了必然的苦路,因為他們真的很想從一個完美主義者得到衷心的讚賞,而看不到,他們其實等於嘗試為一個癮君子,找一支可以令他真正滿足的煙一樣。


又或者,一艘帆船,駛向暴風雨一樣。


有三個乞兒,互相說好了分享乞回來的食物,他們三個都不主動去乞,只想回到街頭等其他兩個同伴幫忙,結果那天大家都餓著肚子,不歡而散。


如果個案中的三個人,或者至少其中一個人,能改變自己的心和情的模式成為自動力,就能解開這個死結,他們可以依靠內在的動力,主動地幫助家人,不受家人的毒舌影響,正如衍藏法師以善心和緣起觀為自動力,無條件地對她媽媽好,結果就解開了她們之間的結。


如果他們已經沒有能力改變,繼續互相折磨下去,他們的玻璃鞋,就會變成玻璃心,不斷地被人傷害下去,嚴重的,可能會出現偏執症。


個案二來自一個真實故事, 女同事經歷一段痛苦的婚姻,丈夫就像莊女士的丈夫一樣,不辭而別,自此,她對婚姻都有不可抑止的敵視,遇上任何夫妻,無論是否恩愛,都會以負面角度去看。


她同樣是他動力型的,並且很可能屬於第一種和第二種的失控狀態,她想以外境來證明,她的名色法就是:「天下的婚姻都是苦的,都是男人有問題,她的婚姻失敗,責任完全不在自己。」以這個個案為例,她會投射自己的丈夫到男同事身上,會嫌棄自己妻子的年紀。


個案中的男同事,很可能一早已經知道女同事的殺傷力,已經一早提防了,但他的玻璃鞋,決定了他的名色法,再決定了他的感官覺知,很可能是希望自己太太的樣貌可以和自己相襯,他自己也在潛意識中,感到她不夠「完美」,所以,當遇上毒舌,正好刺中自己的玻璃鞋,會感受傷,才會在心內『XYZ@#$%』。


他的玻璃鞋,在失控的女同事的毒舌下,變成了玻璃心,不斷地被人傷害下去,嚴重的,可能會出現偏執症,遇上類似的毒舌,還是繼續會受傷的。


這兩張毒舌發作時,同樣也具足了四遍一切不善心心所,也不會對自己的家人和同事,有任何同情心,她們看不到,在感官經驗發動前,自己的名色法過程的影響,還會以為,『還不如在家多陪陪我,花錢買東西誰還不會呀。』、『你別驕傲,得第一名還不是僥倖,說不定下次這第一名就是別人的了』和『望落似你阿媽多啲』都是事實,對方感到難過,是因為對方情緒不穩定,自欺欺人而己。


他動力的玻璃鞋,在毒舌面對,就會變成玻璃心,簡單來說:玻璃鞋 + 毒舌 = 玻璃心


當我們失控了,就會陷入三種他動力的失控狀態而不能自已。


相反,如果男同事不在自己心內先建立起內在的動力,先在心內感到太太的好,建立起一個正面的名色法,那麼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現象就會出現,任其他人怎樣說,在他的感官經驗中,不可能會出現太太配不上他的印象。


玻璃鞋沒有了,毒舌和玻璃心也就沒有了。


我們可以反思,當覺得別人負了你,你還會等待他改變,然後才容許自己再次快樂嗎?


現實世界中,這類互配對在無數生的生命中不斷重複,造就了世間無數的悲苦,例如個案三中的一家,大家可以分析一下,她們的玻璃鞋(建立自我的名色法連結,會影響感官認知)、毒舌和玻璃心分別是甚麼。



個案三:毒舌虎媽讀著遺言懺悔流淚:我殺了自己的女兒


作者 賴奕菁


頂樓遺留的手機,存著女兒剛剛發給她的訊息──


「媽媽,對不起。我沒資格做你的女兒。我好累,努力不下去了,這條命就還給你吧……」


出生於貧苦人家,她無法升學,國中畢業就出來工作了。婚後因丈夫生性懶散,家計常入不敷出,讓她苦不堪言。還好正逢房地產飆升,仲介業不要求學歷,且工作時間彈性,她為了養家活口,不得不做此選擇。


但因搭上景氣的順風車,即使工作高壓又辛苦,她倒也賺取了相當的財富。只是丈夫最近中風,她還得帶他就醫與復健,更加忙碌不已。要不是有三個寶貝女兒,這場婚姻就像在「還債」,有苦無樂。


在生活的淬鍊下,她愈發強悍,脾氣日益暴躁。她雖是全家的支柱,但更像是獨裁的女王。


為了要讓女兒們出人頭地,不再受她以前的苦,除了送她們出國念書,她還讓每個女兒學習專屬才藝。她將以往渴望卻不可得的,毫不保留地傾注在女兒身上。即使有人戲稱她為「虎媽」,她也一笑置之,畢竟這就是她「愛」的方式。


小女兒學的才藝是小提琴,連不懂音樂的她,聽女兒拉琴,也會感動。但因為怕女兒自滿,她絕口不提,以免女兒忘了精進。小女兒也最貼心,主動提到暑假要回來陪她。高興歸高興,但為了不讓她的琴藝荒廢,她託人介紹名家,讓女兒短期學習。


沒想到女兒聽到了,竟然意興闌珊。她氣得在電話裡大罵,直到女兒哭著道歉,才罷休。


她知道自己「性子急」、「嘴巴快」的缺點,但她只對家人這樣,對外人並不會。況且,做人重要的是心地善良。她認為只要出發點是好的,修辭才不重要。


小女兒終於回來了,雖然亭亭玉立,但卻毫無朝氣,也時常欲言又止,讓處事果斷的她,看著心裡就有氣。這一點,她忍住不對小女兒抱怨。但她上課時竟然心不在焉,出現諸多低階錯誤,讓老師打電話來抱怨。提到小女兒若沒心想學,就不要來浪費時間。


那時候,她丈夫正因高燒多日得住院,加上最近案件量減,她已經夠心煩了,所以一回到家,就對女兒破口大罵。她罵起人來,是很難停的。愈罵字眼愈難聽,連「垃圾」、「人渣」這一類的字眼都脫口而出,最後還撂話,要女兒不用再回去念書了。


小女兒一想到同學和朋友都在那裡,如果不能回去,跟被判死刑一樣。小女兒哭著道歉,承諾說她會改,會專心學習。但她的心意已決,說什麼都不肯退讓。

「這樣不是要我去死嗎?!」女兒哭著說。


「敢拿自殺來威脅?我瞧不起你。命是自己的。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負責。」


她甩上房門,不理會女兒拍門板,哭得柔腸寸斷。


她覺得小女兒愧對自己的栽培,就讓小女兒哭吧。等小女兒哭累了,睡一覺起來,一切明天再說。或許因為過度疲勞,她很快就沉睡了,一直到自家的門鈴響個不停才被驚醒。


她心想,是誰大半夜不睡覺,還吵人?丈夫住院不在,至少小女兒應該先起來應門吧!還是年輕人貪睡,通通丟給老媽?


她又氣又無奈,打開大門。出乎意料,站在門外的竟然是警察與社區的保全。


「我們接獲報案有人跳樓。」警察說明來意,「保全說,看起來像你家的女兒……」

「怎麼可能?!」雖然這麼說,但強烈的不安感突然湧上。


她隨即衝向女兒的房間,發覺果真沒人。


她瘋狂地翻找家裡的每一個角落,哭喊著:「不要嚇媽媽!快出來!」當她再見到小女兒時,小女兒已經是一具冰冷的遺體。


頂樓遺留的手機,存著剛剛發給她的訊息──


「媽媽,對不起。讓你失望了。我沒有資格做你的女兒,我對不起你。我好累,努力不下去了,這條命就還給你吧……」


聽到消息而趕回來的兩個大女兒說,小妹喜歡的男生前一陣子有了另一個女友,讓她相當難過,想回家一趟散心。「你們怎麼沒告訴我啊?!」難怪她會這樣。但是,為什麼都不講?


「她就說要自己說。怕我們亂說,你會生氣……」


「生氣?你們就那麼怕我生氣?」兩姊妹彼此對看了一眼,立刻把頭低下去,深怕又被母親飆罵。


這就是她最疼愛的女兒,不管受到再大的委屈,最擔憂的,竟然還是她的責罵。


難道小女兒寧可死,也不願意向她求助嗎?實情是她一再無視小女兒的痛苦、小女兒欲言又止的神情,只肆意地發洩她的不滿情緒。女兒是代替她,背著她的口業,一躍而下……


「該跳下去的人是我,是我呀……嗚嗚嗚……」她捶著胸,恨不得打死自己。


兩個女兒見母親失控,嚇到趕忙疊抱著,護住她。三人哭成一團。有人認為「嘴巴壞,不是壞」,畢竟不是真的拿刀殺人,而如果是「刀子嘴,豆腐心」,那就更情有可原了。但是,看完上面的例子,你還會同意嗎?


分析:


殺人不一定得動刀動槍,甚至不用親自動手,例如以言語逼人去死,就不算殺人嗎?


或許在法律上,言語傷人或殺人不算犯罪,然而,在道德上,其實是廣義的「罪」。孔子曾說,巧言令色者,常常不是好人,但是,說真的,嘴巴壞的,也別自以為是好人。畢竟,「語言」擁有強大的力量,能「成就」人,也能「摧毀」人。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也沒有人會讀心術,往往只能藉由話語傳遞而來的訊息,判斷對方是善意,還是惡意。


所以,千萬別輕忽語言這項「載體」,認為即使自己隨便說話,對方也不應該介意。只要想想,有誰曾經講過很傷你的話,而當時對方對你解釋,那些話都是亂講的,他並沒有那個意思……難道你所受的傷,就能瞬間消失,彷彿沒有存在過嗎?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沒有管好自己嘴巴的人,就像揣著一把凶器,四處閒晃,並隨機亮刀砍人的「無差別殺人犯」。千萬別像上述案例中的媽媽自我感覺良好,等誤傷到自己心愛的人時,可就後悔莫及了。


對於「自殺」,在普遍相信「人定勝天」的社會裡,常常得不到同情,甚至被貼上負面標籤,認為是逃避責任、抗壓力差、草莓族。然而,求生可是動物的本能。當一個人連命都不要的時候,心裡是多麼絕望。除非對方明顯就是以此綁架他人,換取好處。否則當發現對方有自殺意念時,請千萬要提高警覺。嘴上喊著要自殺的人,有很高的比例,並不是說說而已。


況且,在前面的案例裡,當媽媽把女兒罵到毫無人格,不讓她回學校,又拒絕道歉,甚至鄙夷女兒最後的求救訊號……這種狀況下,當事者其實沒資格說自己看不起自殺的人。因為,把對方逼到絕境的人,不就正是她自己嗎?


就像把人砍到重傷,當對方說:「這樣下去會死掉的。」出手者卻說:「真是不耐命。這樣就要死了?」偏偏很多人,通常是優勢者,例如父母、師長、上級,明明人是被他們逼到絕境的,他們卻若無其事地檢討受害者。


或許有人認為,被罵幾句就自殺,這女兒也太脆弱了吧?如果這樣就自殺,那麼,早點淘汰掉也罷。網路上,並不乏這類的酸民言論,常常看得我冷汗直流。事情往往不是像表面上那樣簡單,別隨便評論,甚至說出死掉剛好之類的話。


小女兒到異國求學,不但適應了新環境,還學習艱難的才藝,甚至長期忍耐母親的脾氣……我想小女兒本身的抗壓性絕對沒問題。只是,剛好情傷未癒,又被最愛的母親徹底否定。一個人被最愛的人狠狠拋棄,會不絕望嗎?所以,請不要對家人口出惡言,因為就像他們不知道你今天遇到什麼,你也不見得知道他們剛經歷過什麼啊!


不過,在這一個案例裡,你有發現一個透明人嗎? 那就是永遠缺席的爸爸。表面上,爸爸人是在的,但卻不負責任。任憑壓力全集中在母親身上,既不安撫她的情緒,也不制衡她的蠻橫。看似祥和的生態系,其實絕對是互相制衡的。


某一方獨大、獨強,正暗示著有些地方有缺陷,失衡一久,就易釀災。母親會恐怖到把女兒逼死,遠因是長期下來,總是自己獨扛壓力,因而不得不變得如此強悍,而躺在醫院稱病的爸爸,或許才是原兇。


精神科醫師教你突圍


回到家庭與婚姻的經營,我多年的個人經驗是,「說話」很重要,千萬別覺得自己「心好」就行了。


悶不吭聲,讓人感覺冰冷,猜不透在想什麼。話多嘮叨,活像精神轟炸。而否定式、摧毀式的言語,即使對方是敵人,都還不太厚道,更何況是拿來對付深愛的家人。可千萬別逞一時口舌之快,絕對會後悔。


但如果遇到氣得要死,恨得牙癢癢的狀況時,該怎麼辦呢?那就想想這個案例吧。再怎麼生氣,對方是在自己的眼前,活跳跳的好?還是死掉的好?想必是前者。

所以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就請先冷靜下來,慢慢談。如果火氣又上來,那麼就請你再思考一下,你要不要半夜被警察按電鈴……


在目前社會競爭愈發激烈下,集體焦慮變成現代父母的共通症狀。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幾乎每個小孩都聽到耳朵長繭。但真的是為了小孩好?還是,就像這個媽媽一樣,其實是在女兒身上偷渡自己童年的願望?不肯輸人的逞強?


要證明自己有資格當父母,那好,就先戰勝自己的焦慮吧!我們為人父母的,應該先面對自己的焦慮,而不是將自己的擔心化為壓力,轉嫁給子女。不成功,很平凡,那又怎麼樣?絕大多數的人都這樣,甚至可以說,這樣才是「正常」。


把小孩逼到非常成功,或許有很感謝虎爸、虎媽的子女,但長大後,記恨在心,老死不相往來的虎子、虎女,絕對更多吧?而自殺過世的孩子,不也常常上新聞?


試問,如果失去了親情,沒有了愛,那麼,所謂的成功又算什麼呢?

最後,建議面對「嘴巴壞、嘴巴賤」的人 (即使自家沒有,在外面絕對會遇到,而網路上更多) ,無論你心裡多麼氣,也千萬別拿自己的命去抵。這種人的特性就是「說完就忘記」。他們說話傷人只是「反射」,他們毫不用心,也不用腦。你跟他較真,他根本失憶。


但因為說話的當下還是「故意」的,所以,他的「口業」還是深重,將來他們會自作自受的。因此,如果對方根本不當一回事,根本會忘記,那麼,還值得你氣到去賭上自己的命嗎?所以,如果對方嘴壞、嘴賤,你若氣到,就是罵回去。再氣,就K對方,絕對不需要傷害自己。


但如果嘴壞、嘴賤的是自家人,甚至是長輩呢?那麼,就離家吧!別用自己的命來懲罰對方,那會毀滅一整個家,還有最重要的「自己的人生」。


2023年7月19日星期三

玻璃鞋、毒舌和玻璃心(三) (辨析心所:不善心心所)

 

不善心追看別人出醜,如魚追光,終成魔羅獵物


現代人是習慣說些讚美、欣賞的話,還是尖酸刻薄的話?


有些人心理偏向負面,說話牙尖咀利,不留情面,還經常自讚自己心直口快,侍人真誠,不懂得虛偽,這類人比較受歡迎,還是沉默寡言的人受歡迎?


如果有人讚美老闆新買的手機,大都數人會傾向說這人擦鞋,還是有同情心?


我們可以選擇說好話,也可以選擇出口傷人,大都數人會怎樣選呢?為甚麼?


上了酒癮的人,也知道酒多對身體不好,他們可以選擇不飲酒嗎?


在沉淪道上,我們依靠他動力,我們擁有得越多,越有得著,越高興,越幸福;相反,失去了得到的,或得不到所欲的,我們也會很興奮,透過失落,甚至絕望,過程中,外境和人,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即使是本來良善的願望,以他動力來滿足,最終找到是也是苦,例如,莊文清希望莊女士幸福是良善的,但以他動力形式來追求,就會有所要求,就會失望。


玻璃鞋如是變成枷鎖。


在超越道上,我們依靠自動力,我們捨斷的煩惱越多,越有得著,越喜悅,越平靜,有不期而遇的煩惱,我們一時迷失了,也會很快透過自動力去捨斷,過程中,外境和人,只是不相關的浮雲。


本來良善的願望,透過自動力來滿足,才可以找到真正的滿次,例如,莊文清的願望,以自動力來進動,就會內省,要求自己去接受,去觀察,以緣起法去看,才會找到真正的出路。


在沉淪中,我們看不到,我們實際上擁有的是各種名法(概念),將名法和自我連結的能力(貪、慢、邪見),並持續扭曲。


在超越中,我們看到了,原本一直以為的外境和人,本來都是和自我不相關的,各種苦,都可以透過捨斷各種連結而超越。 


如果灰姑娘將玻璃鞋丟給王子,而王子將玻璃鞋捨棄,甚至嘲笑她想再攀自己,那麼受的情傷就會很深。


毒舌的內容是狠毒的咀咒,希望對方聽了後受到教訓,如果對這些咀咒反向來看,就會很清楚,背後所隱藏的「玻璃鞋」。


而他們咀咒對方的,大多未經深思,所以都是在潛意識自己珍惜的價值,結果很無奈:


珍惜甚麼的,往往會咀咒對方失去甚麼。


「愛之深,責之切。」或者,「恨之深,責之更切。」


切,即所責的切中要害,所有的毒舌,聽在有心人的心頭,都是很「中」的,這些語言,甚至可以殺人於無形。


要了解毒舌為何這麼「切」,就要深入觀察,在不善心相應的不善心所中,必然有無慚、無愧、痴和掉舉。


慚是對自己有較高的要求,尊重自己,對目前的行為感到有點羞耻,希望自己可以成就好些,特別當我們看見其他人的成就時,慚是要求自己,是自動力。


愧是尊重他人,對目前的行為感到有點害怕,一方面是行為如果傷了別人,會帶來不善的果報,一方面,希望自己可以做好些,對別人好些,所以,愧也是對自己有較高的要求,不過是為了他人好,有時,當我們有能力時,也會主動和人分享,愧也是要求自己,也是自動力。


無慚是對自己沒有要求,覺得自己不需要改進,或者已經沒有改進的可能,對目前的行為不感到羞耻,覺得自己完全沒有錯,當其他人有成就時,無慚的人看不到自己和其他人的成功因素。


無愧是不尊重他人,原因是對方不值得尊重,相反,值得生起敵意,所以,對自己的行為不感到害怕,因為對方是不善的,傷了別人也是對方應有的報應,自己只是替天行道,不會帶來不善的果報,自己所做的,是對方應得的,只看到他們將來失敗的可能。


人無慚和無愧時,追求或要的是外境和其他人,而不是自我要求。


痴是看不到,即使是在心和語的層次說了這些話,所帶來的業報也是極重的。


掉舉是不穩定的觀察,看不到實相。


痴和掉舉加強和保存了的扭曲。


在《中國煙草公司上繳的稅超過一萬億》的回應中,這些共同話題的慎恨者,很可能都是他動力型的,現實生活中失落的一班人,因各種不同的原因「敵視」某一類「外人」,可以是某個國籍,某種性向,某種膚色,而敵視的重點,會反映出他們重視的價值,如生命,健康,金錢,不受連累等,同時,在發表和回應嗔恨語的當下,滿足了慢心所、邪見和貪。


面對如此高利潤的企業,有些人的反應就是『可以控制人口』論,說這話的背後,是珍惜金錢,資源的價值,但結合了他動力的心、情模式,在新聞中尋找刺激,所以在名色法的過程中,偏向為夠刺激的,也即是負面的事,於是,生命變成了死亡。


無慚是不願意去看到對方的成功,也看不到自己的殘忍,想像不到同如果被咀咒的對方看到自己的『可以控制人口』論,想像對方人口減少,利潤才能減少,完全不理會對方有甚麼感受,認為自己所說的是事實,看不到自己名色法的加工。


無愧是不尊重被咀咒者,覺得對方不值得尊重,該死,值得生起敵意,自己的話只是事實,不會為自己帶來不善的果報,同時,對方也注意不可以解決困難。


其他的評語也一樣,健康變成了病,金錢變成了貧窮。


正如一班重視形象的中學生,一起欺凌一個身材特別的學生一樣,可以說,這類仇恨群組,他們重視的是身體方面的形象,就會很「順手」地用這個玻璃鞋來咀咒。


在惡毒的咒罵中,自己(邪見),或自己的所屬(貪),或和自己相配的(慢心)等名法不停與這一段新聞和其他人的回應連結,而得到高興和快樂。


第二個,是香港常見的毒舌:


-對住d廢老,行得麼又鐘意爭先恐後

-會講:投胎又唔見你行快兩步?


反映了自己對老年狀態的敵視,珍惜的青春、健康、靈活,說這類話的人,很可能和老人家關係不太好,或者有很差的經驗,例如不照顧家中的老人,內心感到有所虧欠,他們不向內修正自己的名法、心和情,而向外去要求老人,自然會變得負面。


如果他們是自動力型的人,可能會有不再的反應。例如,他們覺察到原來自己真正是對自己年老生起了敵意,而不是對目前的那個人生起了敵視,他們就會向內省視,生起了慚和愧,放下了對年老的敵視,就不會口出惡言了。


-對住d服務好差既飲食業員工

-會講:That’s why 佢要喺度做囉


反映了對自身職業狀態的敵視,珍惜的上流的機會,說這類話的人,很可能工作方面遇上很大的壓力,覺得無力向上流。


-對住男朋友 見到佢懶同做野hea住做,好言相勸過好多次,終於有一次忍唔住-話佢:爛泥扶唔上柄


-同另一半講:你都唔會幫到我 講你知有咩用


反映了對男朋友的期望,失落時的敵視,希望可以控制男朋友,說這類話的人,很可能自己生活方面遇上很大的壓力,希望自己有能力去應付,但現實很殘酷,應付不了,所以將希望投射到男朋友身上,結果失望了。


如果他們是自動力型的人,他們覺察到原來自己真正是對自己的無能為力生起了敵意,而不是對男朋友生起了敵視,他們就會向內省視,生起了慚和愧,放下了對自己的敵視,就會以欣賞的角度,繼續保持交往,或者以如者的角度看,和男朋友分手,兩種情況都不會口出惡言。


-有次勸緊個我好著緊既朋友,勸勸下可能覺得我煩 

-之後同我講:你唔好以為自己好重要先得


其實是希望好友多些關心自己,說一些自己喜歡聽的話,也就是以自己為世界中心來關心,誰知好友說話的時候,都是以她自己為中心,而感到非常失落,才會口出惡言。


在西門投資的美國電視才藝表演比賽中,會有些沒有市場價值的參賽者,遇上這些人,擔任評判的西門和觀眾,會以嘲諷的方式來取樂,他們自認為只是在說事實,這些社交場合不可能說的話,在節目就自然說了出來,他們感覺都會很過癮,這些極度侮辱的說話,出在全國網絡電視上,大家都當成是做戲的一部份,都當成是為了刺激收視而說,放下了社交禁忌,也即是變得無慚無愧起來,認為被侮辱的人不會介意,但其實是為了觀眾有很強的刺激感才說。


我們看西門話的內容,主題不外乎他自己的波璃鞋被參賽者毀了,如,『你扼殺了我最喜歡的歌曲』,或『人類能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我再也無法忍受了』,或者是破壞參賽者的玻璃鞋,如『去年我形容過某個人是全美國最爛的歌手。但我認為你很可能是全世界最爛的。我這一輩子還從來沒聽過那樣的東西。』很有可能,在他的演藝職業中,也曾被這樣嘲諷過。


反過來看,毒舌其實也反映了說話的人,內心世界對外境一些特定的渴求,才會以無慚無愧的方式,來達到刺激情緒中心的目的。


以為自己在說實話,不明白,在說實話前,名色法已經加過了工,才會將自己的偏見當成事實。


現今以網絡為溝通渠道為主的社會,傷人的話隨處可見,毒舌已經變成日常交流方式,甚至是娛樂的方式,大家都以為只是說說而己,不知道其實意根的業才是力量最大的,聽這些的話的人,經過自己的名色法加工,再加上他動力的心、情,就被會傷得很重。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經驗不同,是因為有不同的名色法的作用。


既然同一個現象,可以不同的名法連結,為甚麼大家又不會自動說好話呢?


名色法雖然是很微細的過程,透過自動力或他動力的心、情模式,對我們的感官經驗,會造成很大的分別,如果大家真正明白名色法和他動力,就會知道答案。


所以現代人,心、情負面,傾向認同尖酸刻薄的醜話,對人不留情面,是因為他們以「醜」度人,他們有無慚、無愧、痴和掉舉,所以覺得自己只是心直口快,個性直率,以事論事,出口了傷人,也沒有問題,有些人,更會以「美」為虛偽,將讚美等同於擦鞋,將同情心視為軟弱,「切」中了人,視為自己有個性。


我們再來看看兩個毒舌個案,大家可以用「名色法」和「他動力」來分析,個案中的毒舌成因,另外,也可以試試解釋,個案中的人物各自涉及了那些玻璃鞋,為甚麼後果只是冷漠,而不是更嚴重的家暴等。


個案一:


丈夫去首飾店精心給她挑選了項鍊和耳環作為禮物,可是妻子看到這些禮物,非但沒有感謝的話語,反而跟老公說:“你有這心思,還不如在家多陪陪我,花錢買東西誰還不會呀。”她老公默默地進了臥室,晚飯都沒吃。


他兒子考試得了第一名,回來告訴她後,她板著臉跟兒子說:“你別驕傲,得第一名還不是僥倖,說不定下次這第一名就是別人的了。”


久而久之,她老公和兒子自然就不願意多和她說話了。



個案二:


女同事:『我看過你的臉書,好孝順啊!帶阿爸同阿媽和旅行。而家好少人會咁做。』


男同事:『果個係我的太太,我上面有寫到。』


女同事:『嘩,咁大年紀!望落似你阿媽多啲。』


男同事:『……..』(心內:『XYZ@#$%』)


2023年7月18日星期二

玻璃鞋、毒舌和玻璃心(二) (辨析心所:高慢心與無量心)

 

以高慢心嫌棄,還是無量心來慈憫?

為甚麼有人特別喜歡挑剔人?經常不由自主地去找其他人的錯,而對自己的缺點懵然不知?


他動力心和情緒模式,容易令人陷入失控的狀態,例如對各種物件和活動上癮,如手機、賭博、香煙等,那麼人會不會因為一些抽象的原則,而陷入類似的狀態?


有些物件、事件、信念是我們特別重視的,在名色法中的過程中,連結了自我,過程中,貪、慢和邪見心所都會產生較強的作用,相關的概念,會較容易生起,引導我們的思考和注意力,令我們去攀緣各種的存有。


我們「形住形住」的概念,也即是名色法的過程,就會特別去注意。


有次,你剛買了一件很喜歡的貴價外套,你可能會特別留意街上人所穿的外套。


你在朋友中是旅遊專家,很多人向你徵求意見,你在聚會時,可能會時時提起一些有趣的旅遊地點。


名色法決定了我們的感官接觸的方式和內容,並會影響了我們自己的心和情。


他動力型的人,再配上心中呈現的玻璃鞋,就會從外境去尋找滿足情緒的來源,反應模式和智鼠的一樣,例如,尋找世上最高級的魚子醬,為了滿足失控的情緒,在絕大部份的情況下會看負面的一面,因而生起嗔心,情緒會越來越興奮,為了平衡情緒,陷入三種失控的情況,結果,上述的情況會有所不同,例如:


你剛買了一件很喜歡的貴價外套,你可能會特別留意街上人所穿的外套,並且比較一下,你會發現很多人的都比不上你,感到很高興,突然間,有個人的外套和你的一樣,你馬上感到很難過。


玻璃鞋是一些和自我連結了的原則,例如,「你」特別注意整齊,家人「亂放」物品,為甚麼會令你特別抓狂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你嘗試從外境去尋找滿足和快樂的來源,期望家人會自動自覺合你心意,如果家人不明白或接受你的玻璃鞋,你就會在絕大部份的情況下會失望,很自然,嗔心常常生起,情緒會越來越興奮,為了平衡情緒,你可以強迫家人合乎你的期望,如果家人合作,你會感到平靜,但如果家人不合作,你很可能會陷入三種失控的情況,甚至,你會不顧一切,破壞和家人的關係,也要將家人「馴服」,如果你期望的對象是街外人,那麼失控機會就會大得多,如果是第二種情況,你會迷亂於自己的心理空間,不停期望理想的情況會出現,嗔恨於不理想的情況,過程中,自我感越來越強,這和上了賭癮有些相似之處。


尤是那些和自我連結的原則,在潛意識中,我們都會更渴望對方的注意,並依自己的期望行事,正如灰姑娘將玻璃鞋丟給王子,希望他會認可自己一樣,我們會不停做一些小動作,甚至傷害對方,將對方「改正」過來。


結果,「愛國者」的名色法,會很奇怪地,反而會推使人看到大部份人是不愛國的,崇洋媚外,同時在責難對方時,心中感到高興,特別在網上看見有很多網友,和他們一起罵的時候,潛意識中,希望那些人聽他們的話,改正過來。


極端的「素食者」,會覺得食肉的人很野蠻,同樣,他們也會在群組中,經常分享一些動物的慘況,一方面很同情這些動物,但在責難時,也感到高興,而潛意識中,他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聽話,改正過來。


為甚麼社會上會出現這些越來越普遍的現象?


《灰姑娘》故事中以玻璃鞋才說明自己的連結,我們可以想想,穿玻璃鞋舒服嗎?玻璃鞋沒有彈性,差一點點就會不合穿,其他人穿了很可能不會感到舒適。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名色法過程,也就是「形住形住」的過程,一起看同一件事,大家的名色法不一定一致,感受也不一致。


抱著一堆堆的玻璃鞋,再加上他動力的模式,我們變得樂於見他人過,不知自己過,嚴以待人,寬以律己,甚至沉迷於見到他人過,甚至是家人的,這種他動力型情緒,會推動人透過反複觀察他人的「過失」,而凝結自己的存在,正如帆船借風而行。


過程中,我們迷失於自己的失控之中,失去了思考的彈性,感受不到自己和他人真正的狀態,沒有體諒的能力,嚴重的可以變成一具冷血,但又是操控狂的機器人。


作者利嘉敏,應該也是位大學教師,很重視「責任和承擔」、「法治精神」、「師生互動」、「學生成長」和「本地人利益」,她在日常生活中,特別留意相關事件,她本人很可能會特別注意法治精神,比如過馬路從不衝紅灯,會預留時間見學生,會抗拒外地人來港和本地人競爭,假設這些都是她重視,而且連結了自我的原則,那麼這些就變成她的「玻璃鞋」了。


如果有個人,並不重視這些原則,看到「走數教授」同一件事,就會將事件中概念全部抽出,他就看到:


最近有人在教職員餐廳走單。


一個外地人教授的車因違泊而被鎖了,這個教授要求職員立即解鎖,並且不願意付款,職員拒絕,教授繼續糾纏,職員很有耐性地解釋有關的規定,但教授不接受,雙方談了近半小時,事件仍未解決。


在作者扭曲了的心中,可能在不停地攀緣下,情緒也有點失控了,屬於情況一,她看見的是:


「責任和承擔」:人做錯了事,就會承擔,「解釋」自己看不到指示而違泊,又不肯付區區三百元的罰款,是沒有責任感的,也沒有承擔的,更身為教授,所以是很討厭的行為。


「法治精神」:嘗試以自己教授的身份,拒絕遵守規則,是沒有法治精神的;而作者自己和本地的教授是有法治精神的。


「師生互動」、「學生成長」:其身不正,會影響學生的成長。


「本地人利益」:這種人來港,搶了港人飯碗,貢獻只會有一點點,而且不會對香港有承擔。


作者的玻璃鞋是怎樣得來的?以「責任和承擔」為例,很可能她是受到自己所敬重的人所啟發,以責任感為榮,她也會以此來要求自己,於是會特別注意其他人是否有責任和承擔,而更重要的是,她希望別人會認同自己是有「責任和承擔」的。


她感到自己重視的原則,其實也是自我的一部份受到威脅,在不停地攀緣下,情緒也慢慢有點失控,『走出門外,那日藍天白雲,但我心裏有點戚然,因有一連串問題纏繞思緒』,於是,她就進入一種憂愁的存在,慢慢由第一種失控,變成了第二種的失控。


她這時的情緒明顯是他動力型的,注意力是向外的,習慣於借助六根的刺激去生活,她看到的不能滿足自己失控了的心和情緒,生起了嗔和憂,於是心裏生起上述的念頭,情緒也變得很負面,『我站在他旁,也忍不住給他一個白眼,希望用眼神向他表達:「明明你自己錯,小小數目快啲交啦!咪咁無賴丟晒同行架好無?!係咪要網上呼籲同你籌錢交嗰 300幾蚊呀?!』如果她真的說了出來,就變成了「毒舌」,可能會傷害了那位教授,但她只是自己想想,所以,中毒的只是自己。


她的情緒充滿敵意(無慈),只見到自己的概念投射出的教授,而不能感受的教授的苦(無悲),也不能欣賞這些外來人對香港的貢獻(無喜),更不能看到全面的緣法(無捨),因而,不停以負面的界限去量度這個教授,為自己凝造了一個很差的心理空間和時間(量心)。


再者,為甚麼她會『忍不住給他一個白眼,希望用眼神向他表達』呢?


當她身處在這個這很差的空間中,由於這是和自我連結的名法,自我感會反應特別大,所以會很想得到對方的注意和配合,當對方不理會她,就會感到特別失望了,所以會有點「然戚」了。


進入了這種機器人模式,類似於上癮失控的人,會自動從外境中,尋找刺激來滿足自己的興奮情緒,例如有責任感的人,他們向外看,看到合乎要求的人的百分之六十的香港人,並不會感到任何的興奮,但看到一些沒有責任感的百之四十的香港人,就會有興奮的感覺,來源是慢心所中的第一種情況,我比你強,然後,他們會在網上很輕易地責罵這些「沒有責任感的人」,再結識了一班同道中人,共同一起責難,更加感到興奮,來源是慢心所中的第二種情況,我和你相配,於是,他們找到了共同的玻璃鞋。


他們因此會不由自主去留意所有沒有責任感和承擔感的人和事,或者類似的高尚原則,慢慢,一些類似的同道中人(慢心所中的第二種狀態:相配),會在各種渠道,如網上的群組集合起來,積極地去披露更多的「醜聞」(慢心所中的第三種狀態:我高於對方),正如對煙酒上癮一樣。


這樣,人變得很難看得清事實,容易誤會他人,忽視他人的處境和困難,令溝通困難,而自己也會變得敏感,將一切事過分簡化,如,外來的人就是不講法治的,沒有公德心,教壞學生,他們會特別留意去同類人的醜態,好像智鼠不地按鈕一下,心和情慢慢變得失控,情況和對其他事件上癮一樣,吊詭的是,她會在潛意識中,渴望對方的注意,並依自己的期望行事,因為這些原則是和自我連結的。


如果作者修習過梵住心和無量心,去觀察自己的心和情,就會發現有多的苦都是由心和情的失控造成的,並不是由教授造成的,她看到的情景就會有不同:


-慈:安住於無敵意的名法,於是一連串的概念(「責任和承擔」、「法治精神」、「師生互動」、「學生成長」、「本地人利益」)就不會生起。


-悲:安住於悲心的名法,思維,這麼小的數目都要爭取,他一定是遇上了一些不如意的事,很大壓力。


-喜:希望他明白,這間大學由行政系統主導,教學系統的人只能從命,不像香港的某些大學是由教學系統主導的。


-捨:香港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外來人生活,不見得本地人就不能生存。另外,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被教授的人格教好或教壞的機會極微。我的「戚然」和憂慮,其實對大局、對那位教授,沒有絲毫作用。另外,那位教授經過這件小事,一定會得到寶貴的經驗,可以避免將來犯更大的錯。


關鍵是,自動力型的人,不需要從外境獲取滿足感,甚至不會注意外境,而會常常內省,觀察自己,他們會滿足於已經擁有物質,所以不會對外來的人,同時,他們安住於內在善的名法當中,不會產生「搶飯碗」的敵意,在內省的時候,有時也會看到自己有些的不足之處,但同時也會看到自己有能力去改善(喜梵住),觀察他人時也一樣,所以,他們容易看到他人的美德,而建立凝結自己的存在,正如一個心和情很正面和愉快的人,傾向看人良善的一面,他們因而傾向容忍他人的過失,甚至在無量心的狀態,看不到他人有任何過失,一切只是緣法而己。


於是,她的心就不再扭曲,情緒也會很快平復,看到實相,不會給人『白眼』,更不會「戚然」了。


我們用來建立自我的原則,成為自己存在的根據,在意識的緣起過程中,以名色法影響著我們,引領著我們去經驗世界,也加強了自我感覺,令我們感到生氣,改變了我們的行為,但同樣的原則,一旦心和情緒失控了,就會扭曲了我們的認知,帶來很多的煩惱。


如果心和情的受控的,那麼同樣的原則就不會構成障礙,我們反而會以善心去經驗世界,看到世上有很多人是有「責任和承擔」,香港的系統也會引領人去做到責任和承擔等等。


以對酒上癮為例,在心和情的失控狀態下,除了飲酒外,沒有任何一件事或人值得去經驗,又例如,對莊女士來說,除了賭博外,沒有任何一個人或一件事,值得她去注意,為了賭,她甚麼也可以做,更不會珍惜和家人的關係。


同樣,在失控的心和情下,以原則為基礎所建構的名色法(如責任和承擔),令人進入類似的上癮狀態,我們就會傾向「看到」完全相反的世界:很多人,特別是外來人,是沒有「責任和承擔」的,香港已經沒有希望了,因為這樣才能滿足興奮的感覺,如是,我們的存在感被威脅,我們就會傾向於負面,越來越喜歡批評,由於心和情是屬於他動力型的,我們需要去看到世界負面的一面,需要不停批評和攻擊外境,需要經常批評某些人沒有責任和承擔,才能滿足失控了的情緒,而過程中,完全感受不到被批評的人的真實狀態,慢慢,也會特別享受於其他同道中人所作出類似批評,正如作者一樣,再進一步發展,就是出手了。


現時世界的極右和極左思潮重新興起,民意也越走越極端,而且越來越針對外來者,他們不但越罵越激烈,甚至會出手傷人,而完全沒有道德的羞耻感,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人的心和情越來越失控,歷史上,每隔一段時間,無論有沒有網絡,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因為大部份人都是他動力型的。


正如一個上了賭癮的人,會真切地感受到:「有賭的生活,才算是生活」,這些極端的人,也會真切感受到:「沒有了外來人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世間。」


對絕大部人的來說,名色法的過程是自動的,心和情是失控的,所以,心中不自覺地有刺,眼中的世界到處是刺。


我們會眼看八方,積極地、享受地去找出每個人的過錯,每個人的刺,然後,要求對方將那根看不到的刺拔出,並向我們衷心感恩。


結果,我們引以為傲的玻璃鞋,往往變成了自我的枷鎖,讓我們繼續沉淪。


一個以戒的知識為傲的人,傾向以戒德來判斷他人,不停評斷別人犯了甚麼甚麼戒,為他人分高低,甚至主動去批評他人,希望他人改正,並表示感恩他的提點,那麼戒德的名色法只能為他帶來不善的喜和樂,不善的存在感,而不是平靜。


一個以禪定為傲的人,只以禪定來判斷他人,不停評斷別人如何重視禪定,背後其實也是自我標榜,為他人分高低,甚至主動去批評他人,希望他人重視禪定,並表示感恩他的提點,那麼禪定的名色法只能為他帶來不善的存在感,而不是平靜。


在這群失控的他動力型心和情的人當中,有些人很容易會變成了「毒舌」,我們分兩個星期來看看一些人是怎樣成為毒舌的,為甚麼有些人特別喜歡嘲笑人?


第一個是一段新聞後的回應,這段新聞的主題的中國的煙草公司上繳的稅超過一萬億。



第二個,是香港常見的毒舌:


對住d廢老,行得麼又鐘意爭先恐後

會講:投胎又唔見你行快兩步?


對住d服務好差既飲食業員工

會講:That’s why 佢要喺度做囉


對住男朋友 見到佢懶同做野hea住做,好言相勸過好多次,終於有一次忍唔住話佢:爛泥扶唔上柄


同另一半講:你都唔會幫到我 講你知有咩用


有次勸緊個我好著緊既朋友,勸勸下可能覺得我煩 

之後同我講:你唔好以為自己好重要先得


第三個是美國電視才藝表演比賽的主持西門.考威爾,對一些參賽者的評論,他說這些話的時候,參賽者剛表演完,站在台上,正面對著他,還有電視攝影機,和現場的觀眾,和主持一起,嘲笑參賽者。


it is a beautiful song when you're not singing it.  

這是首優美的歌,當你不唱的時候。

it was like taking a musical sleeping pill.(to an unlucky contestant, episode 5)

就像吃了一片音樂安眠藥。

you have just invented a new form of torture.

你發明了一種折磨人的新手段。


i'm going to reach out with a hook if you don't shut up.

如果你再不閉嘴,我就向裡面甩個魚鉤。


if you had lived 2,000 years ago and sung like that, i think they would have stoned you.

如果你生活在2,000年前, 唱得這樣,人們會向你扔石頭。


there's only so much punishment a human can take. i can't take anymore.

人類能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我再也無法忍受了。


you killed my favorite.

你扼殺了我最喜歡的歌曲


you're like a little hamster trying to be a tiger.

你像個小倉鼠要做大老虎


i think you looked as if you were half-asleep throughout the song.

你唱歌的時候,看起來處在半睡眠狀態


i couldn't understand a single word. ... you could have been singing in norwegian.

我一個字也聽不懂,你大概在用挪威語演唱。


"that's the direction i want you to take. right, then right (indicating route out of the room)." 

(一個女選手說她願意走評判指引的任何方向)西門說:我要指引你的方向是向右,再向右(指著退場的路)


so you're a talented loony.

(一個女選手將自己與有名的歌手比)西門說:你在狂想方面有天分。


imagine 22 horses and a donkey (racing), you just wouldn't stand a chance.

想像一下,一個猴子與22匹馬(賽跑),你一點機會都沒有。


what is the right competition for him? 'wheel of fortune'?"

什麼才是最合適他的比賽?輪盤賭?(意思是他啥也不會)


it's like you were drunk. i'm not talking 1 or 2 bottles, i'm talking a crate.

你看起來喝多了。我說的不是1瓶2瓶,我說的是一箱。


you're like a singing yo-yo, one minute you're down, one minute you're up.

你象個會唱歌的悠悠球,一分鐘上, 一分鐘下。


your personality is being sucked out of you.

你的個性被什麼東西給吸走了。


it was like something out of 'the addams family.' tonight's theme is halloween.

這像是從埃德孟之家出來的東西,今晚的主題叫萬聖節(埃德孟之家就跟鬼屋差不多)


you walked in with the lights off.

你走進來把光都帶走了。


i never want to hear that song again. i cannot stand it. i'm allergic to it. 

我再也不想聽到那首歌了,我無法忍受,我對它過敏。


if your lifeguard duties were as good as your singing, a lot of people would be drowning. 

如果你的救生員工作像你的演唱這麼“棒”的話,很多人都會淹死的。


that was terrible, i mean just awful...she's completely wasting her money. sorry. 

太糟了,簡直糟透了。她簡直就是在浪費她的錢。抱歉。


my advice would be if you want to pursue a career in the music business, don't.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想做音樂這行,打消念頭吧。


keith, last year i described someone as being the worst singer in america. i think you're possibly the worst singer in the world ... i`ve never, ever heard anything like that in my life, ever. keith, 去年我形容過某個人是全美國最爛的歌手。但我認為你很可能是全世界最爛的。我這一輩子還從來沒聽過那樣的東西。


let me throw a mathematical dilemma at you - there's 500 left, well how come the odds of you winning are a million to one? 讓我給你找個數學方面的兩難問題——只剩下500個,那你的勝率怎麼會是百萬分之一?


you look a little odd, your dancing is terrible, the singing was horrendous, and you look like one of those creatures that live in the jungle with the massive eyes. what do they call those? bush babies. 

你看起來有些古怪,你的舞步很糟糕,你的歌聲也很恐怖,而且你看起來好像住在叢林中那些長著大眼睛的生物一樣。他們是怎麼叫這些生物的來著?bush babies.


your facial expressions are ugly… you are a beautiful girl but you’re ugly when you perform. 

你的面部表情很難看……你是個漂亮的姑娘,但你表演的時候很醜。


that performance was as relevant as a cat turning up for cruft's. 

這段表演像是一隻貓突然出現在了cruft's dog show上。(英國的一個選狗大賽)


if you win this competition, we will have failed. 

如果你要是勝出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失敗。


louis is the equivalent of a mosquito in your bedroom. he's not really annoying until he gets close to you, then you have to swat him. louis就像一隻你臥室裡面的蚊子。直到他離近你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他很討厭,然後你就得拍死他了。


應對質疑:


very simple. i'm putting up the money, and i also have ears. 

很簡單。我投的錢,而且我有耳朵。

——在有美國人質疑憑什麼一個英國佬來評價我們的時候如是說


my attitude is, if someone's going to criticize me, tell me to my face. 

如果有人打算批評我,我的態度是,當著我的面說。


if i said to most of the people who auditioned, 'good job, awesome, well done,' it would have made me actually look and feel ridiculous. it's quite obvious most of the people who turned up for this audition were hopeless. 

如果我對大多數參加試唱的人都說:“太棒了,很好,非常不錯,”的話,這才會讓人們和我自己感覺到很荒謬。因為非常明顯大多數來參加海選的人是沒什麼希望勝出的。


網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