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7OfhSTXa4Re00_smYrcQsTaTioj1VIrmLhEIz3aZ4S3aP9aVnIF5rUO3ZOSc7SNeWPyS5PZ9l1qkA1l67J1mOinECwtPXj6ob_jQLd-aziCNQREGnG3Z8olkNCzxKHeAztwBIslP19o13-AaPy2X24_H5ygm_3cnj_1XZSgx-O_Y3APgJ3C-EBXnpIGg/w269-h269/images%20(2).jpeg) |
丁蟹的黑化之路,就是不斷攀緣的歷程 |
見是黏著、執取了曲解。
那麼執取和曲解是怎樣形成的?是怎樣加強的?怎樣可以去除執取和曲解?
我們在本文先處理前兩個問題。
丁蟹令所有關心他的人,包括家人和朋友都活得苦不堪言,他害了人還特別喜歡講道理,永遠都覺得自己是對的,有道理的,他常常掛在口邊的話是:「我對得住天地良心」,和「人善人欺天不欺」。
在眾多的戲劇作品中,丁蟹混合了真小人和偽君子,令人大開眼界之餘也不寒而慓。
劇中有眾多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情節,其中一個是法庭的情節,他被判有罪時仍然誇誇其談,還能自圓其說,大說歪理,無論是律師和法官都被他震撼到無語:「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我們應該怎樣去理解丁蟹不正的人生觀?這些歪理是怎樣形成的?其中有幾個關鍵:
一、他沒有反省能力,總是以現有觀念(見)代替真實,而且不停重複,一直看不見自己的問題,這是愚痴,由見的不斷累積和加強而成。
二、他潛意識中總以一種高高在上的俯視角度來看他人,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有理的,這是高慢心的攀緣結果。
三、有了定見後,對定見黏著了,這是貪;當別人不同意時,或遇上逆境,總是覺得別人是錯,後果他的嗔心會很重,這是嗔。
讓我們來詳細分析,首先,為什麼沒有省能力是愚痴的最大表現?
破除無明的關鍵:我看見了。
經藏記載,佛陀還是菩薩、開始修行時魔羅已經跟著他,魔羅一直在等待菩薩的心生起欲念,即使只有一絲的欲望他也可以勸退菩薩不要再修行,結果是魔羅整整跟了菩薩七年,直至菩薩成佛後一段時間裏,佛陀的心也沒有一絲的欲念,魔羅隨後不得自行不放棄,並坐在地上哀嘆,有趣的是佛陀在過程中一直保持沉默,任由魔羅跟著他,並沒有驅趕他。
《相應部·魔羅相應》記載魔羅的三個女兒不相信父親的判斷,覺得佛陀不可能免受誘惑,於是幻化成各種女性,每次一百人來輪流誘惑佛陀,無效後又和佛陀對話,這時佛陀才驅趕她們走。
魔羅後來找到了大目鍵連尊者,根據《應該被斥責的魔經》(《中部50經》),他藏在了大目鍵連尊者的肚子裏,尊者發現後馬上告訴他:「出去!魔羅!出去!魔羅!你不要對如來、不要對如來的弟子騷擾,不要成為你的長久不利、苦。」
魔羅心想他跟了佛陀七年都沒有被發現,不相信有人能看見他,於是躲到了大目鍵連尊者的喉嚨處,尊者繼續說:「魔羅!我看見你還在那裡。」
隨後尊者勸勉魔羅,和他說法,告訴他說自己在久遠劫前也是一個魔羅,因滋擾當時的佛陀和聖弟子而落了地獄受了很久的苦。
要驅趕魔羅,首先要認得魔羅,只需輕輕地說聲:「我已看見。」然後魔羅自會消失。
了解過,看見了,這是反省能力的基礎,其後苦自會消失。
這是什麼原理?為什麼只需看見並說出魔羅的名字,他就會消失?
我們嘗試以一個生活實例說明。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ePtGbjcr-dbC0eAlbhkDfTpu6rO8W4uALO-C86NuEEqgdWdAru_EshKAJyGlH-yfNdDjCa31Wu5MBJMDz9L0bnv-fmV8TwGhe-x7EKMH35hkU052mKdXzPjHw0RHQzpI02giAItNJz5yq1i5fC9tixE9ZrKDC8MAqdTjHSAsTAOZ36MJcWHqAp7uDp94/s320/mmexport1714555969085.jpg) |
看不清心中的自我,苦就沒有止滅的可能。
|
甲小姐有了嚴重的抑郁症,心理醫生按照標準的流程迅速地判斷了她屬於那種類病症,並對症下藥,制訂出一套為期兩年的詳細治療方案,治療期間甲小姐康復雖然略有偏差,大抵相若,兩年後順利康復。
修行人的煩惱生起了,能夠准確判斷煩惱的類型及其緣起基礎將大大有利於去除煩惱,正如醫生在行醫前需要學習足夠的知識和掌握實際的經驗,修行人在去除煩惱前也有需要學習足夠的知識和累積相當的經驗。
一個醫生正確斷了症,如實看到病因再加上合適的治療,病人就會康復,大目鍵連尊者由於已明白煩惱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的,他的心圓滿了了無相、無願和空解脫的力量,看到時也是煩惱的消滅時候。
對一切的不善法具有知識的佛弟子,明了所有涉及的緣起基礎,並掌握了所有經驗,他只需要看到不善法,說出名字的同時,不善法就自然分解了。
要去除我見,我們先有研習各種我見的類型,能夠在實際操作中辨別,再學習觀禪,觀察無我相,去除對我見的執取。
四種我見的形態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R22honWIsZ7GhuzZyn1s0nbtVwMdOnXxNUiJphmjU4rrOCxDX82L8sj2-dTl1f4ccdeG1kLWKXUx4VnSVidcgLRiGan4paI0wamwzw9tihgw9MeXk9O9U5maMt2seUNp3lLj3cnzkjY9xvLLDfl3hp5kxJBgV9mDCyDI7GnxqKqWKcna72891fRSTfOg/s320/mmexport1717069480900.jpg) |
人有不同的自我,有不同的內涵,但感覺卻是一樣的,令人誤以為只有一個自我。 |
我見是無明的重要緣起基礎,要去除無明煩惱,我們也需要學習有關我見的知識,並能准確判斷其類型和緣起基礎。
有多少種我見?我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生活中我們稍稍注意一下,就能輕易觀察到一種自我的感覺:我在說,我在看,我在感受,我在想,也就是說在說、看、感受和想的背後有一自我,但如果不加注意,就單純地只有說、看、感受和想。
證得初果有三個關鍵,首要是觀察並去除這些自我感及其執取,其次是觀察並去除戒禁取見及其執取,第三是修習禪那去除疑。
這裏的自我是一種見,又稱為「有身見」,可以透過簡單觀察思想和思想過程觀察得到,《無礙道解》提到有四種觀察方式:
「有身見以哪二十種行相為執著........他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想……行……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137)
第一種是五蘊是我,例如身體(色)是我,或感受是我等等,將身體等同於自我,比如說是照鏡的時候有了自我感,或觸碰身體時有了自我感。
我是什麼,五蘊就是什麼,五蘊是什麼,我就是什麼。我等同於五蘊。
《無礙道解》(134)提供的比喻是:
「yā acci so vaṇṇo, yo vaṇṇo sā accī"ti. 」
「火焰是什麼,焰色就是什麼,焰色是什麼,火焰就是什麼。」
「火焰」等同於「焰色」,「焰色」等同於「火焰」。
有些人視身體是自我,自我是身體,有些人則視感受、經驗是自我,自我就是感受、經驗。
在一些比較極端的例子中,人甚至能夠視一個外在的身體為自我,並樂在其中:
日本男子花200萬變成狗,白天女朋友帶他遛彎,晚上睡狗籠!男子:從小就想當一條狗!
第二種自我擁有五蘊,當我們感到身體被自我擁有時,就是這個情況,這時自我已經不是五蘊,是獨立於五蘊以外的現象,比如說是一種能量,經中的比喻是:
「這是樹,這是影子,樹是一;影子是另一,而這棵樹以這個影子而擁有影子。」
有些人視自我是獨立的實體,不等同於身體或其他四蘊,自我擁有身體或其他四蘊,尤如樹擁有影子。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WW4O12EvmybKrOQ2D6i61Sk5E_8NdyVwZ6WHKy_Z4SSzLnM2vZUsngOr-_q8npyIHSMOZRBjSw80ylmIgnqC-XBfCvqLt96CD91l2zKtir3txCp9hJBy_4uFyFY61iQ0rzdzipRe5vSb_SDZJk8qiAjpJ0iOuZ4cpU0sZcabQ-VXyBqgjQoAkluxpIws/s320/mmexport1717069538152.jpg) |
延伸的概念是除了擁有外,還能操控。 |
一些人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學懂賺最多的錢,懂得怎樣享受,去最多的地方旅行,他們視擁有各最多種的感官經驗為榮。
第三種情況是五蘊(如身體)存在於自我之中,例如感到自我是無盡的巨大能量,身體存在其中,同樣,自我不是五蘊,是獨立的現象,經中的比喻是:
「這是花,這是香味,花是一;香味是另一,而這個香味在這個花中。」
五百婆羅門比丘視五蘊存在於一個無處不在的梵我之中,有些人就相信萬物有靈,甚至石頭也有靈,都同屬於一個無所不包、永恆不滅的宇宙意識之中。
有些人視自我是獨立的實體,不等同於身體或其他四蘊,自我存在於身體之中,尤如香味在花中。
第四種情況是自我存在於五蘊之中,自我不等同於五蘊,例如身體中有一靈魂存在:
「猶如寶珠被裝入小盒子中,男子這麼說它:『這是寶珠,這是小盒子,寶珠是一;小盒子是另一,而這個寶珠在這個小盒子中。』他認為寶珠在小盒子中。」
簡單來說,第一種情況是自我等同於五蘊,其他情況是自我不等同於五蘊,或大於五蘊,小於五蘊。
無論是哪種,行者如實知見自我觀,並且去除對這些自我的執取,當達到了一定的程定,配合去除了戒禁取見和疑,就能證得初果。
自我的三種基本建構和發展模式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vALXiPJlRD4FwOCrOM2Z8e5F6KG0ElYqP4mqHHBtoWUxAR904KMm4TYWEo7HEl1X7m26D0bT7rUeq8TV42IpZ0G4b6nARwOdLC3YYGesW1Sa2UPbRY6JLJ3yhfxNHZOr-x65T43UWCJlqSB9hbGxCPOPSc2-IYzX2TmgDlb8XeYiL-T8HWyS0uQvJ5_8/s320/mmexport1716978958099.jpg) |
觀念、感覺的精神作用,尤如拘束,能凝造自我 |
這些自我觀是怎樣建構而成的?
《根本法門經》提到不要在世間所有的現象中的攀緣出我見,不思量五蘊,不從中攀緣出一個常我。
自我由攀緣建構而成,當意識被痴扭曲後,「攀緣心自動形成各種想念,分別是貪的攀緣,見的攀緣和慢的攀緣而成的想、觀點、概念、言說(saṅkhā,notions),這些想是經驗模式的結果。」(《大義釋》109)
「papañcasaṅkhā, taṇhāpapañcasaṅkhā, diṭṭhipapañcasaṅkhā, mānapapañcasaṅkhā.」 (Mahānidessa no. 109)
「一共有三種的攀緣模式,分別是渴愛攀緣,見攀緣和慢攀緣。」
渴愛攀緣
渴愛的對象主要是五根的所緣,包括各式各樣的五塵,以食物為例,心對食物可以自動攀緣出各種自我,比如說食飯才香的自我,不喜歡吃辣;當我們對顏色攀緣了,也會喜歡某幾種顏色,攀緣出相關的自我,這相當於攀緣樂味見了。
渴愛攀緣(taṇhāpapañca)的基礎心理動能是貪心所,意識透過不斷地執取物質或精神現象為自我的(我所)為建構自我,最直觀的是執父母為自我的,執各種物件為自我的。
見的攀緣
見攀緣(diṭṭhipapañca)的基礎心理動能是見心所,當貪心所建立各種自我、我所後,見心所進一步以此為真,為常,為樂,為淨而形成各種邪見,例如,以貪心所視玩具為自我的(我所)後,以見心所執此觀念為常、樂、我、淨,視為真常的,永恆不變的。
心除了以五壓來攀緣自我外,當然也能以意根所緣來攀緣,例如,自我也可以攀緣一些抽象的概念以建構自我,如,中國人,香港人等等。
《清淨道論》認為邪見的特相是不如理的見解,作用是執著,有見的時候就會現起,生起的緣起基礎是不欲見聖者,也即是遠離善知識。
我們第一次親身經驗某情況,會自動產生知識和理解並形成記憶,這個過程可能比較耗時,當再次遇上相若的情況就可以省略重新理解的時間和精力,直接以過去的經驗來應對當下的處境,有些特別的經驗會形成見解(diṭṭhi)意見或想法,如有沒有輪迴等觀念,並以相應的理念來建構自我,這種的見往往形成人們各種的生命意義。
喜歡去極峰探險的人,很可能小時候就看過相關的影片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覺得人的一生應該更重視經歷,因而從小就立志去世界各地探索,而不注重累積財富等事。
僧團中有很多大德都是年少時遇上了出家人,生起了禮敬的心而埋下出家的種子。
人對「見」、「習俗」和「儀式」也有很深的依存,稱為戒禁取見,是一種特別的見和自我建構有密切的關係,也會繼續緣取將來的存在,成為我的一部份。現在時潮語稱之為儀式感,比如說吸煙,一個剛剛吸完煙的老煙民遇上了他的朋友,朋友遞了一根香煙給他,老煙民即使沒有生理需求也會點著煙繼續吸。
各大宗教的信徒都有各自的儀式建構成自我,如朝聖,定時在聖河中洗浴,死去時在聖河中火化等等,都構成了信徒的各種自我,並影響了日常生活。
貪和見的攀緣
常識是人的執取主要力量是貪心所,但有時見心所的力量也能遠超貪心所,例如君子對淑女一見鐘情,一見時貪心所是主導力量,這是貪的攀緣,但隨後輾轉反側,反復思量時已經看不見淑女了,那時心執取的對象是「見」而不是外境,主要作用是見攀緣。
貪和見的組合可以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政治動盪的時代,因為政見不同的漸行漸遠、甚至反目成仇也是常見的,由於有見心所的作用,人們不再如實知見,只是基於已建立的固有印象來經驗世間,所以有不同見解的兩人,對著同一個現象往往有相反的經驗,因為他們不是建基於現實去經驗現實,而是透過見去經驗事實。
各種攀緣的例子
攀緣具體上是怎樣運作的?
我們再次以成語「鄭人買履」故事來說明,鄭人宁可相信量預先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他以見為真,不以實相為依據。
鄭人量度尺碼時,貪心所作用了,攀緣和執取了尺碼為自我的,建立這是見解和思法後,彼時心攀緣的對象是這個「見」,視其為常、樂、我、淨,他去買鞋時根本不需要預先量尺碼,基於對尺度的執取,他生起了強烈的主導欲,結果沒有尺碼為他帶來強烈的焦慮感,令他忽視了現實。
鄭人對待事物缺乏靈活變通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因為見而墨守成規,忽視客觀和見實。
當人進一步以見為攀緣對象,見攀緣越深,越無視於現實,成語「削足就履」就說明了這點,話說有個人量了尺碼後,根據尺碼去買了一對鞋,回家後發現不合腳,他認為尺碼肯定是對的,錯的一定是自己的腳,於是忍著巨痛削去腳根後,終於發現鞋合適了。
現實世界,尤其是政治生態常常有「削足就履」的情況,說明了貪和見的攀緣強大的力量,比如說深信「自由經濟」理念的一國領袖,無視社會現況,撤去政府各種教育、醫療、糧食和支援貧民的措施,將國家資產賣給外國的資本,放開保護平民的各種規條,對國家進行激進改革,即使過去四十年有無數的失敗實例,到了今天仍然有人執意而行,不惜以整個國家的福祉為實驗,無視對民眾生活的影響。
慢的攀緣
慢(māna)決定了我們意識體會的方式,不同角度來會有不同的體驗,一共有三種角度:高慢(俯視角度),劣慢(仰視角度)和等慢(平視角度),這個過程又稱為慢的攀緣(mānapapañcasaṅkhā),依據攀緣模式,我們開展自我。
慢心的本質也可以理解成是 "比較心",比我差(高慢),比我好(低慢),和我一樣(等慢),其表現就是各種因攀緣而成的想、觀點、概念、言說(saṅkhā,notions)和標簽,如廢青,憤青,宅男等等。
假如人小時候常常被打壓,被忽視,他們很可能會以低慢攀緣的模式攀緣出各種自我,覺得差人一等,於是開展出各種內藏自卑的自我。
自我發展的例子:嫉妒
以慢的攀緣為例,當人持續以低慢攀緣來建構自我,人會變得嫉妒和羨慕,持續發展的後果很嚴重,心會進入摧毀模式(嗔),破壞現狀,比如說某個住在低收入地區的人長期此角度看自己會感到自卑,因而不想告訴別人自己的居所等等,這是一種意圖破壞自我的做法,長期以往會形成抑郁。
嫉妒和羨慕是一種經驗世界的模式,採取的經驗角度是自我比他人差,或者自己的擁有的比他人差,對象主要是向外的,總是以仰視的角度來看對方,認為對方會比自己好和優勝,例如羨慕別人拿最新型號的手機,其單一角度的嫉妒可能會繼續發展,令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好處。例如,有一個剛畢業的小伙子找不到全職工作,有點羨慕高收入同輩,而一個身心皆疲、經常加班的人看著一個剛畢業的小伙子可以五、六點就可以下班,自由自在,感到很是羨慕。
這種經驗世界的模式並不是如實知見,常常出現在心情不好,狀態不好的時候,由於心不在狀態容易走神,看不到別人背後的辛酸,小伙子一時想不通,看不到高收入人仕每周要工作六、七十小時的辛勞才會羨慕別人的生活;而高收入人仕以此角度來小伙子的生活,會看不到其生活的艱難和困頓,才會羨慕他們的閒適。
在一課剛入職教師專業培訓中,有一課印象令人特別深刻。
教授問:學生最注重老師什麼素質?
老師們紛紛說: 「專業能力,教學能力,關愛心,親和力等等。」
然後教授笑著說:根據研究,答案是老師是否公平。
原來小孩子最在意的是老師有沒有偏心,他們感受最深的是被忽略、歧視或看低,可能我們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那些不好的通常回憶通常都和這點有關係。
「比較心」是人性其中一個最基本的屬性,涉及自我形象,如果長期被忽略、歧視或看低,人會攀緣出一個個比較自卑的自我,嚴重影響心理健康。
比如說知道自己升不了職開始時並不會生氣,後來知道朋友升了就會感到特別難受,這是比較心發展不好的情況。
嫉妒就是比較心發展不健康的結果。
綜論:五百婆羅門比丘的常見
依隨這三種攀緣模式人們發展出各種的自我,應對不同的處境和人物,於是每個人都會開展出不同的自我以應對生活中不同的處境,例如,有些人對著妻子是弱勢的自我而感到委屈和壓迫,對著員工就用強勢的自我來平衡和舒緩。
同理,五百位婆羅門比丘依隨渴愛、慢和見而攀緣出的梵我,他們從潛意識的層面就認同了世間存在一個永恆不滅,常住不變的自我,這個見我們稱之為「常見」,以應對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以保持在生活中的優越感,有了梵我的常見,就不需要去面對死亡,甚至不需要去處理和死亡相關的人生問題,而且人生中大部份的問題都可以逃避掉,不需要再面對了。
佛陀的開示真接沖擊了五百位婆羅門比丘的信念,由於他們暫時仍然決意要逃避面對生死的問題,因此對佛陀的教法「不歡喜」,更加不會奉行了。
斷見是另一個極端,也是假設有了一個自我,然後在死亡後自我會斷滅,依隨這個斷見攀緣出的自我也不需要去面對死亡的問題的。
為什麼要認識清楚自我和類型和攀緣模式?
學習將自我歸類有助於我們更了解自我,更容易觀察到自我,
解脫道修行的首要目標是證得初果,去除有身見便是其中的關鍵。
三種攀緣是存在的基本動力,形成了日常生活中各種的自我,我們也可以稱為「執取」的過程,去除執取就能免除見的影響,是證得各種聖果的重要基礎。
以此教法,與大家隨喜,願大家早日成就各種善法,體證涅槃!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r85kdl8b8HXw5n73dHTgG_8BH9IaOrB78Bo427iThK8DLctWrFoO_TmUdmCVm-HzrCRaaMWOhlru3-lXjigeedKXZnZGMZBZm5A7Ml5-7PH0OrX8f5td6JAr7jLtXBulhqjff5tzMfM1qVf4YCCLPOUP_kzQBFVGgg4Q3UfFCUavpe8cBESbEkozbYyA/s320/1695433508055-1.JPEG) |
袁中平作 |
下一個布薩日是七月二十日。
延伸思考:
掌握了無我相的觀察方法,有什麼實質上的好處?
1938年,楊絳闔家從歐洲乘船回國。
海上風急浪高,郵輪上下顛簸,楊絳非常難受。
但是幾番顛簸後,她便掌握了不暈船的竅門。
她對錢鐘書說:坐船不暈船,就要不以自我為中心,而以船為中心,順著船在波濤洶涌間擺動起伏,讓自己與船穩定成90度直角,永遠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動。
錢鐘書試了試,果然不再暈船。
後來,楊絳先生將此提煉為人生的“暈船哲學”。
很多人之所以暈船,是因為“自我”太強了。
總是想要對抗船體的顛簸,結果就被顛得暈頭轉向。
不去對抗船體,學著隨船擺動。
才能減少自我的損耗,讓自己盡量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
1966年,時代的大潮洶涌而至。
楊絳進入了漫長的低谷期。
她當時被要求去交代問題,也就是“洗澡”。
當時很多人因為不老實交代,而被折辱懲罰。
她沒有辯解,主動承認,說自己不應該在課堂上介紹英國小說。
“洗澡”順利過關。
專管“洗澡”的全校學習領導小組還將楊絳的檢討作為“做得好的”檢討在學校進行了表揚。
學生出來說她滿腦子的腐朽思想,天天講一些情愛觀念。
子虛烏有的事情,楊絳也不反駁,坦然受之。
被掛大字牌,她認真畫自己的牌子,和錢鐘書笑著說這是“愛麗絲夢游仙境”。
游街的時候,她假裝自己是孫悟空,元神出竅,全當看戲。
被安排去掃廁所,她坦然接受,把廁所打掃得乾乾凈凈,然後安安靜靜地看書。
下地勞動的時候,她感嘆:增進了對農民的感情,認識到了勞動之美。
萬事隨緣,隨遇而安。